第一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异同异同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异同异同比较
金融0912戴宇萌 200943004
4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相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二因素,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这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相同的。两者都认为: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也曾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与统一体现在: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价值,起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例如:商品的生产折者只能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取价值。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不同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对于劳动的二重性的认识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中的相关认识是有所差异的。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认为: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集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形式,马克思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的体力及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啥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而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大卫.李嘉图已经认识到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外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商品的价值;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所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的形式、什么是价值的本质、什么是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等问题上混淆不清。
而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确定了价值的形成过程,形成目的以及形成方式,明确区分了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的各自的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费希特把客观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等,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就是从此发源,从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支重要的哲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相同
批判、继承和超越。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立场、原则、方法出发来猛烈的批判近代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传统。第一,他们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把世界二元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第二,批判近代哲学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去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企图使哲学成为一切科学和知识的基础,成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他们要追求绝对普遍的永恒真理、终极存在。恩格斯宣告了这种近代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则宣布大写的哲学死了。第三,他们批判了近代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和极端理性主义。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是抽象的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东西,用理性代替了中世纪的上帝,理性成为万能的君主和神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近代哲学家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理性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原则,理想的社会应是理性的社会。近代的资产阶级由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企图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他们梦想中的理性千年王国,这种极端的理性主义和先验的理性概念以及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在的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一同被现代哲学所抛弃。
5.哲学理论特征相同
在批判和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强调主客、心物、思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并且要求将它们看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在抛弃了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和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后,提出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和统一,提出了与人相联系的世界相对于人而言才是真实的有价值和意义的;把哲学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天国拉回到人间的现实世界之中,哲学向人们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真实处境及人的异化、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解放;哲学重视人的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主张实践高于知识和理论,要求人们积极行动,人应该是行动的人;强调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强调用人的实际行动或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实世界;注重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研究,强调理性的人的精神状况的另一面:情感、意志、本能、潜意识等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对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近代西方哲学相比更注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个性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化。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的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变为现代的语言转向,语言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中心,他们重视语言操作、分析、逻辑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并且具有其时代的哲学共同特征和理论特质,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1.社会阶级基础不同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就其理论的社会阶级基础来说,是以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新哲学来取代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旧哲学,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无产阶级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上述伟大意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由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所无法比拟的。后者尽管也属于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型,但它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发生的,西方哲学家们推动这次转型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改进”(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自我调整,将其从已经陷入的危机和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他们批判和要求取代各种形态的近代哲学的原因 只是由于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本身也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和困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同样需要作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型。
2.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作为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批判的武器,而且更强调武器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是哲学走出了象牙塔。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从它诞生之后,就传播到全世界,成为被压迫民族和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哲学不再只是哲学,而是投身于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哲学所望尘莫及的。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也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他们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能触及到社会的根基,也不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社会来建立新的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论多么激烈尖锐,但却是在资本主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现代西方哲学作为哲学仍是哲学,即他们只是哲学理论而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超出理论的范围变为真正的物质力量。他们也强调实践,但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而是生物的行为主义实践,正因为这一点,现代西方哲学无法变为彻底的哲学理论,也没有可能成为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社会现实产生那么深远影响的哲学理论,所以他们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并不彻底,这是二者根本区别的关键之一。
3.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哲学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观、思辨形而上学、传统本体论,但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哲学传统,而是吸收并改造其精华和合理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人类优秀成果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思辨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又继承了理性主义传统;在吸收人本主义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本主义人性论,把人本主义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去看人、去解放人,从而使人本主义脱胎换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上,为了创造现代哲学理论形态,而把自己的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对立起来,并对其全盘否定,从而使他们的理论导向了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理性主义。由于反对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因此他们的哲学具有偏激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特征,从而不能真正彻底的完成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改善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富有时代特点。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学习借鉴外部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历经了尝试、起步、完善等阶段,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我公司的各项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在逐步深入,企业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2006年以后,随着我公司生产结构的调整,企业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六用”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用先进思想武装人,用现代知识培育人,用科学机制激励人,用良好环境安顿人,用榜样力量感召人,用浓厚情感温暖人)和14条企业文化理念。
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二者有何异同?如何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呢?从基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普通职工的反应来看,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认识上普遍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党政分别做工作的主要方法,“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在实践上二者落地不深,扎根较浅,思想认识不统一,没有与现实工作较好的融合;三是职工更多关注“实惠”,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淡化;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我公司各级领导应该认真加以思索、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以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探索、分析和研究,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挥二者最大功效谈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正确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相互代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既不能将思想政治工
作等同于企业文化,也不能用企业文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认清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
1.范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长期强调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但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围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展的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企业文化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是一种经济文化,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软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生产、提升安全质量、规范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
2.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企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情绪问题进行疏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理念、制定发展目标、培养企业精神、建设企业道德等,以此规范和管理职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3.共性与个性不同。共性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其基本精神适应于每一个企业。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企业文化制胜战略实际就是一种体现企业个性的差异化战略。企业文化一般具有原创性、自有性和独特性,这“三性”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我们的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XXXXXX”,是我公司原创的,来自于多年的企业文化沉淀,有着较强的自有性和独特性,别的企业是拿不走、用不上的,因而它只属于本企业。
4.活动主体和运行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干部队伍;其运行方式是根据党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通过理念学习、形势宣传、启发教育等方式,对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施加影响,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
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是全体职工;其运行方式是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实践,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对职工进行有效管理。
(二)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通相融
1.目标一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启示、提示、鞭策和激励等方法,以实现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2.对象相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对象都是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人本管理,是发挥和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XXXXX”,其魅力就在于满足人愿、重视人品、尊重人格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热情、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告知了广大职工“人”、“德”、“和”三者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
3.功能相近:一是凝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凝聚职工群众的力量,努力去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企业文化作为全体职工普遍认知的企业精神,如我公司提倡的“XXXX”精神,能在职工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凝聚作用;二是协调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认为,在企业中,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采用民主的、说服的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经常性的协调。同样,企业文化也能够通过情感沟通、统一目标、道德修养等文化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三是激励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以发扬优良传统的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来激励职工勇于奉献,不断进取;四是约束功能。
第四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不同点:
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
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抒情。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的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
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总结一下,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第五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我文化异同比较
[摘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论文通过主要介绍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风俗,地理,材料,观念,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故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中国,鸡脚则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可以做“泡椒凤爪”;鸭掌可以做“金鱼鸭掌”;用鱼头可以做“砂锅炖鱼头”;用猪肠可以做“九转大肠”;用猪脚可以做“白云猪手”,连猪心上的血管,也可做“烩管廷”。
(二)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 等样样精妙。不同的厨师有自己的做菜风格,就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因自身情绪的变化或者其时间场合不同,即兴发挥,做出来的菜的品味也会不一样。对厨师来说,烹调是一种艺术,千变万化中却符合科学,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曾刊登的《吃在荷兰》一文,文中仔细描述了荷兰人的家中厨房有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料瓶,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三)中西方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只要一有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桌是圆,中间放着美味佳肴,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流行自助餐,即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这种方式缺少了中国人联欢共 乐的情调。
(四)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五)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六)各宗教的饮食差别
1.基督教
基督都创新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是耶酥,地点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在饮食上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节日时对饮食有一些规定。
2.犹太教
犹太教是古老的宗教,公元前2000年中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形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开始他们信仰氏族祖先和自然精灵,到公元7世纪由魔西创立了犹太教,并成为他们的国教,奉主神耶和华为万能的上帝。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是阿拉伯语译音,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我国习惯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件半岛,以后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主要是不食不洁之物,这包括猪肉、狗肉、驴肉、马肉、兔肉、无鳞鱼及动物的血和非阿訇宰杀的动物和自死的动物,同时还禁止饮酒。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
4.佛教
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从公元前3世纪始不断向境外传播,我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的,以后逐渐形成了饮食禁忌;一是不吃荤,“荤”包括一切动物性食品和葱、蒜、韭等辛香味食物;二是不饮酒。而南传佛教和西传佛教饮食禁忌较少。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 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二、中西方饮食的跨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理标志,而成为“共住地球村”的一员。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中西方饮食文化呈现出跨文化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一)饮食搭配更加合理。传统中国饮食往往忽略食物的搭配,不注意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往往是几种食材经验性的放在一起烹饪,看似荤素结合,搭配较为合理,但却没有具体的营养分析。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现代中国饮食越来越注重食材之间的科学搭配,越来越重视饮食的营养和安全,只要营养充足,也不会太在意食物的单
一、味道的贫乏。此外,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也被引进中国,与传统的食疗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烹饪过程更加简化。西方饮食强调效率,这与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受其影响,中餐也更加强调效率要求,主要体现为快餐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烹饪过程的不断简化。西方烹饪方式崇尚材料简便,制作简便,携带简便,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弱化了烹饪带来的乐趣,烹饪方法常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大块的,然后生吃。
(三)饮食标准更加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烹调之前,有详细的菜谱可供指导,无论食材的选择、配比、烹调的程序都有较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现在有很多中国家庭受其影响,厨房日益变成“化学实验室”,当然,这也反应了现代人对食物营养的重视。
(四)餐桌礼仪更加自由。传统中国的餐桌上,虽然觥筹交错、相互劝酒让菜,但实际上却有尊卑之分,座位的排序体现了身份和等级区别,而西方的餐桌上,虽也有位次排序,但更多的反映的是主人和宾客之别,而非显著的身份之别。随着国人平等意识的逐渐增强,餐桌礼仪更加倾向于西化,更加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人独立。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3]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蒋艳,200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