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2:1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

第一篇: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

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

【考点知识方法解读】

机车启动一般有两种模型,恒定功率启动和匀加速启动。

①机车从静止开始,保持牵引力的功率恒定,假设所受阻力不变,随机车速度的增大,根据P=Fv可知,牵引力F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机车加速度a随牵引力的减小而减小,机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牵引力F=f时,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达到最大值,最大速度vmax=P/f。

②机车从静止开始,保持加速度不变。假设所受阻力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牵引力F不变,由P=Fv=Fat可知,机车功率随时间t均匀增大。当机车输出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后,随着速度的增大,牵引力减小,机车加速度a随牵引力的减小而减小,机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牵引力F=f时,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达到最大值,最大速度vmax=P/f。

【最新三年高考物理精选解析】

1.(2010上海理综)纯电动概念车E1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若E1概念车的总质量为920kg,在16s内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即27.8m/s),受到恒定的阻力为1500N,假设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动力系统提供的牵引力为N。当E1概念车以最高时速120km/h(即33.3m/s)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动力系统输出的功率为kW。

2.(2011浙江理综卷)节能混合动力车是一种可以利用汽油及所储存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有一质量m=1000kg的混合动力轿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1=90km/h匀速行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50kW。当驾驶员看到前方有80km/h的限速标志时,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立即启动利用电磁阻尼带动的发电机工作给电池充电,使轿车做减速运动,运动l=72m后,速度变为v2=72km/h。此过程中发动机功率的1/5用于轿车的牵引,4/5用于供给发电机工作,发动机输送给发电机的能量最后有50%转化为电池的电能。假设轿车在上述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保持不变。求

(1)轿车以90km/h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F阻的大小;(2)轿车从90km/h减速到72km/h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

(3)轿车仅用其在上述减速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维持72km/h匀速运动的距离L'。

(3)根据题设,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仍为f=2×103N。在此过程中,由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可知,仅有电能用于克服阻力做功,E电=fL',代入数据得 L'=31.5m。

3.(2010福建理综)如图4所示,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止于水平面。t=0时,电动机通过水平细绳以恒力F拉木板B,使它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B=1.0m/s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A的质量mA和B的质量mB均为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物体A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A

(2)t1=1.0s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3)若t1=1.0s时,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立

即调整为P’=5W,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功率不变,t2=3.8s时物体A的速度为1.2m/s。则在t1=1.0s到t2=3.8s这段时间内木板B的位移为多少?

4代人数据解得F’=5N。

木板B受力满足F’-μ1mAg-μ2(mA+mB)g=0,所以木板B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物体A则继续在B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A、B速度相等。设这一过程时间为t’,有v1=aA(t1+t’)这段时间内B的位移s1= v1 t’

AB速度相同后,由于F>μ2(mA+mB)g,且电动机输出功率恒定,A、B将一起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P’(t2-t’-t1)-μ2(mA+mB)g s2=

2(mA+mB)vA2-

(mA+mB)v12

11○12并代人数据解得木板B在t1=1.0s到t2=3.8s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 由②③⑩○s1+s2=3.03m

【点评】:此题将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动能定理、摩擦力等综合在一起考查,题目设置了梯度,有一定难度。

4.(2009年四川卷)图示为修建高层建筑常用的塔式起重机。在起重机将质量m=5×103 kg的重物竖直吊起的过程中,重物由静止开始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0.2 m/s2,当起重机输出功率达到其允许的最大值时,保持该功率直到重物做vm=1.02 m/s的匀速运动。取g=10 m/s2,不计额外功。求:(1)起重机允许输出的最大功率。

(2)重物做匀加速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和起重机在第2秒末的输出功率。

v2=at⑧ P=Fv2⑨ 由⑤⑧⑨,代入数据,得:P=2.04×104W。

第二篇: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1.集合与简易逻辑。分值在5~10分左右(一道或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生成性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问题常常是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是高考的热点题型,文科以三次(或四次)函数为命题载体,理科以生成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分式函数)为命题载体,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与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是解答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3.不等式;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20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工具,三者综合的求解题与求证题是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双重检验,是高考命题的新热点。

5.三角函数:分值在20分左右(两小一大)。三角函数考题大致为以下几类:一是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即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证明等问题;二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图像的平移、伸缩变换与对称变换、画图与视图,与单调性、周期性和对称性、最值有关的问题;三是三角形中的三角问题.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命题有如下趋势:⑴降低了对三角变形的要求,加强了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考察.⑵多是基础题,难度属中档偏易.⑶强调三角函数的工具性,加强了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如与向量知识、三角形问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综合。以三角形为载体,以三角函数为核心,以正余弦公式为主体,考查三角变换及其应用的能力,已成为考试热点。

6.向量:分值在10分左右,一般有一道小题的纯向量题,另外在函数、三角、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均可能结合出题。向量是新增的重点内容,它融代数特征和几何特征于一体,能

与三角函数、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自然交汇、亲密接触。在处理位置关系、长度、夹角计算上都有优势,向量作为代数与几何的纽带,理应发挥其坐标运算与动点轨迹、曲线方程等综合方面的工具性功能,因此加大对向量的考查力度,充分体现向量的工具价值和思维价值,应该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向量和平面几何的结合是高考选择、填空题的命题亮点,向量不再停留在问题的直接表达水平上,而与解析几何、函数、三角等知识有机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会逐渐增加其综合程度。

7.立体几何:分值在22分左右(两小一大),两小题以基本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柱、锥、球的角、距离、体积计算为主,一大题以证明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和有关数量关系计算为主,诸如空间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证明,线面角和距离的计算。试题的命制载体可能趋向于不规则几何体,但仍以“方便建系”为原则。

8.解析几何:课本第七章直线与圆的方程、第八章圆锥曲线统称为解析几何,高考对解析几何的考查一般是三个小题一个大题,所占分值约30分。其规律是线性规划、直线与圆各一个小题,涉及圆锥曲线的图形、定义或简单几何性质的问题一个小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一个大题。解析几何的重点仍然是圆锥曲线的性质,包括:直线的倾斜角、斜率、距离、平行垂直、点对称、直线对称、线性规划有关问题等等。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轨迹问题,仍然以考查方程思想及用韦达定理处理弦长和弦中点为重点。坐标法使平面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自然地联系并有机结合起来。相关交汇试题应运而生,涉及圆锥曲线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也是命题亮点。

9.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统计:分值在22分左右(两小一大),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一般各一个小题,大题理科以概率统计、文科以求概率的应用题为主,分值超过其所占课时的比重。这部分考查内容包括:二项式定理及运用;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在解答题中,排列、组合与概率是重点。其考查方式以排列组合为基础,着重考查学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科考查重点为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文科以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求法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是以“正态分布”相关内容为题材,文科卷以“抽样”相关内容为题材设计试题

第三篇:【新课标】高考政治考点解析实践及其作用

实践及其作用

●考点突破

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2)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实践”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

第二,实践的主体是人,只为人所特有。是“人们”,不是“个人”,体现“社会性”。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是先天本能活动。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为此,人们改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①什么是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活动。实践的物质性是指实践作为客观存在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纯主观、纯精神性的活动。②为什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同时,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的对象,归根到底也不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种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所以,由具有客观性的实践的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即体现了认识论中渗透着唯物主义思想。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①这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自发地、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而言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为什么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③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实践独有的本质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从实践的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实践的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④坚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的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①这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成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言的。②什么是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③什么是实践的历史性?

实践的历史性,即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④实践三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3.实践的第一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第一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第二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它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第二,坚持第一个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第二个特征,则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2)二者是有联系的:

第一,实践的两个特征是统一的,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客观手段、对象都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第二,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三,不能用这一特征否定另一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4.实践和实际的关系(1)区别:

①含义不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相对应的概念不同。实际又叫客观实际,属于业已存在的东西,它相对于主观愿望而言。实践属于物质性活动,相对于认识而言。

③外延和地位不同。实际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实践的对象,是人们办事情的出发点。实践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认识的基础。(2)联系:

①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实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②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误区警示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性,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实践只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指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真题再现

例题(2009·上海单科,22,不定项,3分)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A.客观的物质活动

B.纯粹主观的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 点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B不选。抗击流感的实践活动,其行为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通力合作的活动,因此A、C、D入选 ●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

(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第一,生产实践,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它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第三,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其他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2.正确理解教育活动、艺术活动也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的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广泛复杂。它不仅包括那些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也包括那些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有它的复杂性,在这些活动中,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活动是不是直接引起了事物的变革,需要具体分析,但它们间接地对变革客观世界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因而都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就教师而言,他从事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学生就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对象,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还要使用许多物质性的手段。老师通过教育活动,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这都表明,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

同样的道理,艺术活动也是如此。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艺术家来说就是艺术实践。它需要运用一系列物质性的手段,通过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才能表现出来。艺术活动虽然没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但能收到教育人们按照美的尺度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

我们肯定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是实践活动,但又必须明确它们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等基本实践形式在地位上是不能等同的。3.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起源的历史证明,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实践创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首先要建立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实践的发展还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也在发展。

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人们首先要有生产实践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来,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因而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维护和巩固那些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活既有经济方面的内容,也有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内容。人的本质属性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要获得全面进步,人的社会关系要全面丰富,就必须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我国的体制改革,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它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科学实验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二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如:袁隆平的基因水稻。●误区警示

教师的教课、演员的表演改造的是学生、观众的主观世界,所以,它们都不是实践活动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教课,学生是教师教的对象;演员演戏,受教育的是台下的观众。而学生、台下的观众都是客观的,教师的教课活动、演员的演戏活动改造的都是客观对象。所以,他们的活动也属于实践活动。

例题(2006·重庆,29)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点评: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②④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所以B正确。①③虽然是实践活动,但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考点突破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而达到认识的目的,必须通过认识过程

()中的第二次飞跃来实现。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真题再现

例题(2009·四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于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外科手术属于实践的具体形式,但不同的时代外科手术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化学止痛剂的出现使医学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故①正确。外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促使医学工作者寻找无痛手术的方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故②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③表述有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故④观点错误。

()

第四篇:高考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考点解析

高考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考点解析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新思想的萌发是由鸦片战争后的社会问题引起的,那就是西方的船坚炮利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制度腐败弊端丛生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2.思想因素: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 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典例1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民族危机的出现

B.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 C.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促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

答案 A

二、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

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 馆,将“所得夷书,就是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 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 才是主要目的。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4.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以及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

典例2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④是错误的理解,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等方面的落后。②不符合史实,由此排除含②④的A、B、C三项。

答案:D

典例3 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分别是()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

B.军事技术、抵抗外侮 C.经济制度、御侮强国

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

解析 新思想的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军事技术,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 B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1.基本内容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 提。魏源说:“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国为先;其次“师夷长 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2.思想实质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

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 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 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3.历史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 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忠诚和护持,也包含了对其赖以维持的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 “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有的新方案。1. 主要内容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①政治上选举官吏、依法治国的主张,是要突破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传统;

②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的主张,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也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③文教上创办新式学校的主张,旨在使人们接受新思想;

④外交上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主张,有利于打破闭关自守的封闭局面。

2. 评价

《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技”的器物层面,介绍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制度,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典例5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分析,最准确的是()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呢?比如例题,首先注意分析关键词“新思想”,它何以称之为“新”?结合其倡导者的有关言行可知:“新”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学什么呢?这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师夷长技以制夷”揭示了学习的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制夷”,即御侮图强,维持清朝统治。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方法,进而分析理解了新思想的实质,由此也可看出,这是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领域的一次冲击。新思想的萌发尚处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层次,不涉及制度变革。因此B、D与题干不符。C尽管也是新思想萌发的表现,但不是主流。

答案A

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 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并随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而过早地沉寂了。

典例4 阅读下列材料: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

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彷造,罪而罚之。……

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屋宇人命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所则赢其所奉。若失命,则父母妻子有赖,失物则已不致尽亏。

——引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指出《资政新篇》的主旨是什么?概括其主张并加以说明。

⑵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建立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目的是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私有制,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掌握两者的主旨,辨别其不同之处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资政新篇》旨在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如材料中主张鼓励民间开办银行,“准其自售”产品,允许商品经济存在;鼓励科技发明,并承认其专利权;主张设立保险机构,实际上是承认财产私有权。

(2)《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资政新篇》允许“百万家财者”存在,鼓励发展私有财产。《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而《天朝田亩制度》则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

五、洪仁玕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都主张学习西方,都是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其主张基本都未付诸实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2.不同点:

阶级立场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总体认识:

总之,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西方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 朝统治。而洪仁玕是农民阶级的领袖,其目的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的新思想突破了林则徐、魏源只学习西方“长

第五篇: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物理考点猜测

奇异物理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物理考点猜测【杨】

配套押题卷请点击登录奇异物理主站凭密码下载学习

选择题:

1、力学:

① 静力学:与库仑力相结合的问题

② 动力学:力的瞬时性(弹簧弹力一般瞬间不突变)

2、运动学:

① 直线运动: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相关的问题

② 曲线运动:皮带传动问题

3、功和能:

① 力的功率(平均功率及瞬时功率的求法P=Fvcosθ)

② 系统机械能守恒条件及其应用: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

4、电场:

① 基本概念: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势能、电场力做功、加速

度、速度的静态或动态问题

② 基本规律: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规律相关的匀强电场中场强和电势差关系

(E=U/d)。

5、磁场:磁感应强度B矢量叠加原理

6、恒定电流:

① U-I图线相关问题

② 与热、光敏电阻相关的动态电路变化问题

7、电磁感应:

① 楞次定律的应用:

② B-t图像问题:增(对应B-t图中斜率为正)反减同(对应B-t图中斜率为负)

8、交变电流:

正余弦交流电相关基本概念: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磁通量为零,E最大

实验部分:

1、力学实验:

①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 张掖市一诊类似与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有关的涉及光电门应用的实验

2、电学实验:

① 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读数问题

② 涉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的问题(类比测量E、r)

必修计算题部分:

1、①对系统的能量分析(动能定理的运用)

②直线运动相关问题(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三角形磁场或分区间的磁场)的运动

*注意: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新课标卷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或许重点会考查到简单的数列(功和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涉及此类考点)

选修部分:

1、选修3-4

① 机械波: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② 光学:折射率、全反射

2、选修3-5

① 原子物理:α粒子散射实验相关或光电效应

②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下载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三年高考物理高频考点精选分类解析 考点17 机车启动和运行[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摘要】:第五章机械能知识网络:单元切块: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单元,即:功和功率;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功能关......

    三年中考语文考点分类及答案解释——语言精彩

    2016中考语文分类复习试题及答案解释 第三十一讲 语言精彩,文质兼美 ,真题例析) (2014·沈阳)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汪清泉,用心聆听心泉激荡的声音,它可......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及答案解析

    语文学习资料 高频考点训练(四) 时间:25分钟分值:100分 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3·全国大纲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女红(ɡōnɡ).商埠(fǔ)......

    2011高考 选修3 《国家与国际组织》考点解析

    2011高考 选修3 《国家与国际组织》考点解析 一、国家 1、国家性质(重要主干)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

    近三年物理高考考点分析[样例5]

    选择题 1. 12年考牛顿第一定律,13年考牛顿第二定律,14年考磁生电的几种情况。 2. 12年考平抛运动,13年考受力平衡和临界情况,14年考左手定则。 3. 12年考动态平衡问题,13年考闭合......

    考点17 选择题应试技巧-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核心考点(解析版)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之核心考点系列之物理考点总动员【二轮精品】 考点17 选择题应试技巧 选择题在高考中属于保分题目,只有“选择题多拿分,高考才能得高分”,在平时的训练中,针......

    2011年全国中考物理分类考点1_声现象

    2011中考试题汇编——考点1:声现象 一、选择题 1.(2011山东临沂,第I卷第2题)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

    2012年高考分类题型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