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高考分类题型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却把”“集中”“还是”“秘密地”“炸毁”,可知小工厂的“普通”与间谍的重视和德国的重兵把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重水”的重要性;文章开头讲述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对重水的介绍。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文中的重要信息“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整合信息即可。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文章的标题为“古怪的重水”,“古怪”既彰显出了重水的特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标题合适。如认为不合适,可阐述“古怪”有违文体特征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2.(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就文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实用类文本中的科普类文章。它以“蟋蟀”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类知识,介绍其习性和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说明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又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答题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来说明,并找到文中相应的事例支持即可。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
3.(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盛彼衰。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而A项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大前提错误故A项错误;B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描述不当,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
(2)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
第二篇:高考题型与考点
高考解题方法
一.现代文中的12种题型解析
1.含义题:
(1)指代型:找出转化句(2)种差+属概念(3)句子意思+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主旨+哲理+写作对象+情感
2.梳理全文信息:
(1)传统题:(a)文本中的主要部分(b)答案比考试要求多1-2个(c)重新整合,转换(尽可能改变一点)(d)尽可能按照文章顺序
(2)改进型:(a)有一个答案可直接找到,然后据此推出另外几点(b)写出每段首句:根据下文的分来归纳第一句,根据全文的总来分析每段的首句
(3)分析要点:集中于一段,观念上的归纳
3.表格题型
(1)纵横对等(2)分析出中心词是名词
4.指代题型
“这”“此”指代前面
“但是”“然而”指代后面
此类题目理解是关键,属于基础题型
(1)一般是紧靠的左右两句,排除举例,分析部分(2)可能在此段首句或本句(3)上一段的末句或下一段的首句(4)全文第一段或最末段
5.归纳概括题型
(1)归纳段旨(a)从结构上思考:总分,并列(b)从文体考虑
记叙文:六要素+表达方式,描绘了。。
说明文:原理,种类等,不要具体内容,只要要点
议论文:以分论点,论点为段旨
(2)归纳全文主旨
记叙文:歌颂了。。
议论文:就是写作目的,主旨+现实针对性
6.原因,理由题
(1)考虑主客观(没有主观则为零分)(2)根据对象分,有几个对象就答几个答案(3)只有一个对象的,分成三段,按逻辑顺序找,如少年,青年,壮年时代(4)时间先后,由先到后,由实到虚(5)部分+整体,分解理解找原因
7.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手法+作用+段旨
类比手法,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壮观景象
8.作用
(1)不能转换表达作用的:
结构+内容
结构有六个方面:悬念,头尾呼应,引出对象下文话题,伏笔,照应,铺垫 内容包括材料和主旨或段旨
(2)能转换成表达作用的:同表达效果
9.关于语体
(1)口语:作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特征——多用短句
(a)深入浅出(b)大字小用,小字大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
10.鉴赏题
可以用于全诗鉴赏,两句鉴赏,字词鉴赏,比较鉴赏
第4题的表达效果改为鉴赏操作
(1)手法(2)画面展开,体现美感,引用原文(3)氛围(4)全文主旨
11.拓展题型
(1)文内文外结合(2)体现思辨性,辩证法,不仅是正反两方面,也可以是几个方面的(3)结合文章举例(4)一个角度,两个层次(5)语体:口语体,对话体,第一人称
12.选择题
文意:(1)全文主旨(2)文章中某个原句的意思
选择排他法:(1)是绝对的往往是错的(2)归原不当的则是错误的: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因果偏于一端(最难)(3)不符合本文写作对象的也是错的(4)有两个观点相反的,其中之一必是答案(5)若两个选项观点几乎一样的,一般全不是答案(6)是的两边相称,指代不一致的则是错的,Eg 改病句:铅是银白色的金属。错误。前后指代不一样。(7)这个词语没有看到过,老师没讲过,同学都不知道的,这个肯定是对的。Eg 形而上(8)比较虚,抽象的往往是对的13.小作文
说明文小作文
简介模式:概括介绍+优点长处+贡献+不足
摘要模式:课题+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价值意义
描写类小作文
(1)主旨放在文末议论点明,否则扣掉一半分数(2)搞清描写种类:人物,场景(3)分总结构(4)表现手法采用先动后静
议论类短文
14.现代文和文言文人物性格分析
(1)人物性格,形象,特点是一个概念(2)一律用四字的词语表示(3)文言文性格描写从言行两个角度分析性格;现代文从人物描写4点及细节,白描手法,着重景物描写对性格的作用
15.续写题
续写结尾
五个对应关系:标题,开头,主旨,结尾,结构
具体操作有两点:(1)叙写结尾,末句与第一句相呼应(2)叙写的第一句要与前文有过渡关系,比如关键词“不仅”“而且”(3)单独结尾续写要和上文有逻辑关系
文末补写考虑:写作对象+主旨+结构+感情
二、文言文
(1)文言文的议论文
(a)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典型举例,概括举例),引用论证
(b)有特色的东西:叙述中有针对,举例中有讽刺,针锋相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c)语言:委婉,含蓄,犀利
(d)论证过程:三要素用一句话表述的肯定是典范
三、阅读技法
(1)快速阅读
明确(a)写作对象是什么(b)写作目的是什么(c)整篇文章结构必定是总分,段落结构
(2)散文阅读
(a)注意人格化手法(b)寻找氛围,基调,主旨,必在2,3段出现(c)注意散文线索,记叙文,散文必有线索(d)散文的主旨常是物象和意象关系,从意境入手思考主旨(e)记游体的议论文尤其要注意
注意点:遇到分段太多的,重新归并分段;在并列的各项中要么全是答案,要么全不是;全文主旨往往是最后两个段落;重要句往往在开头或单句成段;让学生学会审视命题老师的命题心理;学会关注分值
四.表现手法
(一)从表达方式角度看表现手法
1.铺叙:增强语势
2.描写:人物描写,塑造;景物描写,情+主旨
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衬:反面描写
白描
3.议论(古诗中出现多)
类比论证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交代背景,议论中的说明是解释概念
5.抒情
间接抒情:借人,事,景,物,理抒情
寄情于景
6.夹叙夹议
7.叙,议,抒三结合前叙为后议抒提供依据,后议使前抒,叙画龙点睛
(二)从修辞角度看写作手法
1.比喻,比拟=人格化,夸张
2.综合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3.讽喻手法
4.象征手法
5.用典手法=用事手法
(三)从语言角度
1.语体
书面语:严谨;口语:通俗易懂,生活气息
2.句式
长句,短剧,整散句
整散相间:句式正气,严谨,富气势又灵活变化
3.词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的运用
作用:生动传神
4.褒贬词何用
是非分明
5.否定词,反义词运用
6.名词性短语并置手法
作用:概括,集中
7.大词小用,谐词庄用
(四)从写作角度
1.以动衬静
2.动物静写=化动为静;静物动写=化静为动
3.抑扬手法
4.乐哀相衬
5.以小见大法
6.点面结合:更典型,更有说服力
7.远近有致手法
8.听觉等多触觉运用
9.虚实相间
10.平中见奇
11.寄实于虚
12.虚拟手法:相当于假设
1,2,3,4,5是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
(五)从逻辑角度
1.归纳手法
2.演绎手法
3.类比手法
4.比较手法:类比,对比
5.概括手法:一定有借代修辞
五.其余题型
1.找呼应句
(1)内容上是一致的(2)结构上有时是一致的(3)内容上必是因果关系
2.仿句
(1)和原句语法结构一样(2)和原句修辞一样(3)写作对象一致
3.标题
等同于含义操作
六.作文
材料作文差错率高,因此上海独创话题作文,后来热点无法进行准确分析,因此,试题转向现今的作文题
作文题目特点:新(1)没有见到过的材料(2)材料中这里浅显,学生基本都能够把握 操作建议:(1)审题:寻找哲理,自信地归纳(2)把哲理转变成话题(3)把话题变成标题 作文结构:
(1)二WHY 原则:出现两次为什么,且必须概括,题目所给材料要极概括的出现,不允许照抄,材料用两次,一次在文章中作为论据,如不出现则为不及格。开头第一段引出话题,解释话题,150字解决入题,不可过长
(2)精心构思3个分论点(5分钟内解决),背出7个提纲,马上转换
提纲:
(1)教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教训;勇于解剖自我,善于总结经验
(2)习惯:习惯必须指向效率;要警惕习惯中的保守因素;要养成不断更新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3)新奇:不要让眼睛老去;心中常怀新奇之感;心中常怀探索之心;心中常怀欣赏之情(对世界,对外物,对朋友,对自己,对敌人)
(4)尊严,尊重,公德:有所坚持(坚持原则);有所抵御(坚守原则);理性必须渗透到
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原则)
作文操作:
(1)找一个相应的题目改一下(2)选择其中一点,然后把一点扩大成三点,以递进排列(3)背诵八个概念:效率,奉献,价值,责任,追求,超越,反思,疏导(和谐发展观)(4)背不出提纲时,选8个中的3个概念进行扩展操作
作文训练该注意些什么:
(1)提纲训练时关键,给学生观点,提纲,一节课4到5个提纲训练
(2)增加新观点:
(a)中国人向外国人推荐自己。
(b)敬畏自然,人不管如何高级,但总是要遵循人生来要死的自然规律。人类要敬畏未掌握的自然规律
(c)心地无私的人天地宽,心胸狭窄的人看到的天地也是很狭窄的,无私的前提是心中有我(d)人有权使用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没有资格用还是你有资格用却不想用?(e)勤俭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勤俭也是保守的代名词,是吝啬的代名词,离开了创造,不存在勤俭
(3)材料使用:不能一味使用古文材料,要多掌握现代材料
(4)在议论文中增加散文色彩,这是高分的标志,夹叙夹议最好
(5)小说,语言不能作论据
(6)论点必须是肯定句
(7)全文全是否定句的肯定不及格
(8)所有作品必须写满900字
(9)把十年前的作文作典范,如《新民晚报》中的千字文可作典范
(10)可以反复用材料
(11)一个自然段的议论不能少于三分之一,《报刊文摘》订阅,每人准备28个材料才算够
(12)分论点的形式变换,交错
第三篇:【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高考分类题库:2011年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 有 天 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分析。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是虚幻的作用。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它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的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做铺垫、做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
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幻想移民外星的人们的想象。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参考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
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
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而不是直接燃烧。B项原文第二段说我国直燃发电有突破,气化发电原文没有提及。D项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2.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
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倒数第二段可以找出有关技术。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或提取酒精)技术。
第四篇:【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试题 新人教版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一、(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
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 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 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思路是: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读——速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找——
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第五篇: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
[题组一 调查报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藉。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做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得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
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群体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是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解析:B项,从文章看,大学生毕业时的不文明现象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且已经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是一个需要找原因,及时解决的问题;D项,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说是根本原因。答案:BD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答:
()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答案:“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当的发泄行为。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答:
答案:(1)校方工作要到位,充分照顾学生心理,应给毕业生以温情之感,而不应以高压对待。
(2)离校日期应安排合理,让毕业生有充足时间准备。
(3)组织丰富的活动,开通沟通渠道,加强与毕业生沟通,让毕业生有归宿感。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答:
答案:答案不唯一,只要在话题的范围内,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时,重点看其思维深度,注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就此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均可。
[题组二 科普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①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
②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
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③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④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⑤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
⑥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的,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
⑦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⑧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那样,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答:
答案: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是血管,古人把动脉的搏动当成了气的搏动;由现代的一些研究和外科手术的病例可推知经络理论的荒谬。
2.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 答:
答案: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③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 答:
答案:(1)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
(2)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
4.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答:
答案:(示例)①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