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高考数学主要考点及基本题型预测
2013年高考数学主要考点及基本题型预测
说明:1.高考数学考点以2013全国高考考试大钢为准。
2.试题、考点分A、B、C三级。
A级:基础的的题目,能力要求为“了解”,“理解”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1)小题。
B级:主要是中档题目,能力要求为“理解”、“掌握”,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解答题的前四题的难度为准。
C级:难题、压轴题,能力要求为“综合应用”,题型主要为选择题的11、12题解答题21、22题。
一、高考数学主要考点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A级:1.简单数集的“子、交、并、补”运算(有限集);
2.集合的关系(包含、相等)的判断;(有限集、无限集)3.韦恩图的应用;
4.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集; 5.四种命题的关系;
6.“或”、“且”、“非”逻辑关系词的应用; 7.简单充要条件的判定;
8.{a1, a1, …,an}个集合子集个数2n及应用; 9.简单的映射问题。B级:1.较复杂的充要条件的判定;
2.证明简单充要条件问题; 3.较复杂不等式组的解集;
4.新定义的运算(为集合的差集等)。
(二)函数
A级:1.函数的定义域,解析式;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
3.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幂、指、对函数的图象; 5.分段函数图象; 6.反函数;
7.对数运算(换底公式); 8.利用定义解指数、对数方程; 9.比较函数值大小(利用图象); 10.图象平移(按向量a);
11.应用问题:由实际问题判断图象。B级:1.求简单函数值;
2.y=ex, y=lnx的图象应用;
3.用定义解最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 4.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5.分段函数的单调性;
6.简单的抽象函数、函数方程; 7.函数的周期(非三角函数); 8.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9.二次函数综合题; 10.含绝对值函数问题; 11.函数凸性,12(f(x1)+ f(x2)>f(x1x22)判定;
12.应用问题:建立函数关系,求最值。
C级:1.函数与数列综合问题;
2.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并证明不等式;
3.用闭区间连续函数必有最大最小值理论求函数值域; 4.二次函数综合问题+含绝对值不等式; 5.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函数问题; 6.函数最值与线性规划; 7.抽象函数及性质证明;
8.函数应用综合问题(分段函数); 9.函数创新题目(与竞赛题相关)。
(三)数列
A级:1.等差数列定义、性质、求an、Sn;
2.等比数列定义、性质,求an、Sn; 3.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
4.简单的递归数列(写出前n项); 5.数列与函数图象; 6.数列简单应用问题。B级:1.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
2.an与Sn关系;
3.求Sn最大,最小值问题; 4.一阶线性递归(给出辅助数列);
5.数列求和:分组法、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法; 6.定义新数列问题。
C级:1.数列求和与证明不等式;
2.递归数列(不给辅助数列)求an、Sn; 3.用导数得出的递归数列; 4.数列与几何问题; 5.递归数列应用问题; 6.与高等数学相关问题。
(四)三角函数
A级: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诱导公式 + 三角函数求值;
3.单位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 4.y=Asin(ωx+φ)图象及其性质; 5.y=Acos(ωx+φ)图象及其性质; 6.由正、余弦函数图象判断解析式;
7.同角三角函数关系cos
2α + sin2
α=1, sinαcosα=tanα, 8.已知三角函数值,在限定范围求角; 9.三角恒等变形(和、差、倍); 10.用arcsinα, arccosα, arctanx表示角;
tanα·cotα=1;
12.y=sin2x平移交换得 y=Asin(ω+φ)图象; 13.y=cos2x平移交换得 y=Acos(ω+φ)图象。
B级:1.y=tanx的图象及性质;
2.三角恒等变形后求值、求角;
3.三角恒等变形后求 y=Acos(ω+φ)的单调区间及最值; 4.以向量形式给出条件,三角恒等变形,求角,求值; 5.以单位圆给出条件,三角恒等变形求角,求值; 6.三角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
7.最简单的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不求通解,只求特解); 8.三角函数与数列综合问题; 9.有隐含条件的三角问题; 10.含参的三角函数最值讨论。
C级:1.用导数求三角函数的值域(连续可导)。
(五)向量
A级:1.向量的有关概念;
2.向量几何运算,加、减、数乘; 3.向量的坐标运算; 4.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如
12(ab)表示……)的应用;
5.向量点乘运数及几何意义; 6.向量模的运算;
7.用向量表示平行,垂直等条件;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应用; 9.正弦定理及应用; 10.余弦定理及应用; 11.“PC=xPA + yPB,A、B、C三点共线推出x + y=1”的应用。
B级:1.较复杂的三角形,多边形中向量运算;
2.用非正交基向量表示其它向量;
3.用向量构造函数,求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4.用向量构造三角函数,求相关问题; 5.向量与概率结合问题;
6.解斜三角形;
7.解斜三角形 + 三角变换;
8.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 三角变换; 9.解斜三角形应用问题(台风、测量); 10.定义新的向量运算(创新问题)。
(六)不等式
A级:1.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判定;
ab2 2 2.重要不等式:a+ b≥ 2ab,2 ≥ab(a>0,b>0);
3.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不等式(组); 4.解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 5.用图象、定义解最简单无理不等式; 6.解含绝对值不等式。B级:1.定和定积原理应用;
2.重要不等式综合应用; 3.二次函数与不等式; 4.解含参不等式;
5.用分类讨论法解不等式; 6.分析法、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C级: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3.构造函数求导,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4.证明与二项式相关的不等式; 5.二次函数与含绝对值不等式;
6.三角形不等式 |a|-|b| ≤ |a + b| ≤ |a| + |b|; 7.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
(七)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A级:1.确定平面问题;
2.判定异面直线;
3.平行关系的判定:线线,线面,面面;
4.垂直关系的判定:线线、线面、面面; 5.空间四边形的问题;
6.三垂线定理应用(以正方体、长方体、三棱体、棱锥为载体); 7.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8.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9.二面角;
10.异面直线距离(给出公垂线段); 11.截面问题;
12.柱体、锥体的体积; 13.正四面体有关问题。
B级:1.球面距离(球大圆、球小圆);
2.球的内接正方体、长方体问题; 3.锥体、柱体的体积; 4.图形的翻折问题;
5.最小角定理cosθ = cosθ1·cosθ2的应用; 6.射映面积公式应用cosθ=
SABC'SABC;
7.长方体中角定理cos2α+cos2β+cos2γ=1,其中:α、β、γ是AC1与三度所成角; 8.多面体的截割与拼接; 9.正方体中的圆锥曲线; 10.正方体(等)中的函数问题; 11.正方体为载体; 12.长方体为载体; 13.三棱锥为载体; 14.三棱柱为载体; 15.多面体为载体; 16.翻折图形为载体;
(11-16均可建立空间坐标系)。
线线、线面、面面问题(平行、垂直);角与距离计算、体积计算。
(八)直线与圆
A级:1.确定直线的方程;
2.两直线平行、垂直判定与应用; 3.确定圆的方程; 4.两圆的位置关系;
5.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6.两直线夹角、到角问题; 7.最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8.线性规划应用问题(简单的); 9.定比分点公式(中点公式)及应用。
B级: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与平面几何联系);
2.较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 3.求圆的方程(待定系数); 4.直线系(过定点的直线); 5.圆系;
6.直线与圆的弦长、切线、圆幂定理; 7.解析几何中的三角形问题; 8.圆的参数方程及综合应用; 9.线性规划应用问题(复杂的)。
(九)圆锥曲线
B级:1.椭圆定义、标准方程;
2.椭圆的几何量,a、b、c、e、准线; 3.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
4.双曲线的几何量,a、b、c、e、准线、渐近线; 5.抛物线标准方程;
6.求曲线方程(结果应为圆锥曲线); 7.圆锥曲线中的充要条件;
8.由图形结合圆锥曲线几何量的计算; 9.含参圆锥曲线的讨论; 10.图形对称、翻折、平移;
11.圆与椭圆综合问题; 12.圆与抛物线综合问题; 13.圆与双曲线综合问题。
C级:1.直线与椭圆、弦长面积(焦点弦);
2.向量与椭圆、几何性质; 3.直线与双曲线、几何性质;
4.向量与双曲线、弦长、三角形的面积; 5.抛物线切线问题(导数求法); 6.抛物线焦点弦、综合问题; 7.圆锥曲线范围问题; 8.圆锥曲线 + 函数 + 最值; 9.圆锥曲线平行弦的中点轨迹; 10.圆锥曲线+数列; 11.新定义圆锥曲线问题; 12.圆锥曲线几何性质改编问题。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B级:1.数字问题
(a)特殊位置、特殊元素优先;
2.排队问题
(b)先组合、后排列; 3.分组问题
(c)插空格法; 4.图形上色问题
(d)插隔板法; 5.整除问题
(e)排除法; 6.数列相关问题
(f)分类讨论; 7.函数相关问题
(g)打捆法; 8.几何问题; 9.选人问题;
10.排列组合问题中求待定系数问题;
11.(a+b)n展开式求指定项(常数项、含xk项); 12.(a+b)n展开式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问题; 13.由杨辉三角形产生问题; 14.由来布尼兹三角形产生问题;
15.余数问题;
16.组合数性质证明及应用(包括用求导方法证明)。
C级:1.利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
2.利用组合数恒等式证明不等式。
(十一)概率、统计
A级:1.简单的古典概率;
2.和事件概率; 3.积事件概率;
4.相应独立事件,互斥事件概率; 5.由排列组合问题产生的概率; 6.统计直方图;
7.数据处理、数学期望、方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8.正态分布曲线基本问题。
B级:1.二项分布概率;
2.随机事件概率分布列、数学期望、方差; 3.逆求概率问题; 4.含参概率问题;(概率主要问题)①摸球问题 ②射击问题 ③投篮问题 ④比赛问题 ⑤产品抽样问题 ⑥几何问题
⑦由排列组合产生问题 ⑧其它
5.新情景的概率问题。
(十二)极限、导数
A级:1.数列极限的定义;
2.简单的数列极限运算(3.函数极限的定义; 4.简单的函数极限运算;
00型、型);
5.函数连续的定义、判定; 6.导数的定义;
7.简单的求导运算(简单复合函数)。
B级:1.函数连续、极限的充要条件;
2.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 3.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 4.利用导数求函数值域;
5.利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存在最大、最小值原理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6.含参的导数问题; 7.应用问题;
8.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
(十三)复数
A级:1.复数有关概念(实数、虚数、纯虚数);
2.复数的代数式四则运算; 3.i运算; 4.w=-1232i运算(给出w);
5.复平面; * 6.复数的模、计算。
二、高考解答题基本题型
说明:
高考解答题为6个,一般排列于17~22题,其中: 17、18题为基本题,平均理科得分为9~10分,难度系数0.7~0.8,可由教材改编,或重新编拟。19、20题为中档题,平均得分5~8分,难度系数0.4~0.6,多在知识交汇点、学生易错 点出题,题源广泛。21、22题为难题,21题平均得分3~6分,22题平均得分2~4分,主要由较难内容,或与高等数学相关问题,或由高数学竞赛题改编。20、21、22三题内容可以相互调整,调整时,相应难度也应作调整。
17~22题具体知识点要求如下:
17题:1.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
2.三角函数或化简,求周期,单调区间,最值; 3.三角式待定系数计算,求相关量;
4.与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相关的三角化简问题; 5.与向量相关的三角函数化简问题; 6.解斜三角形;
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18题:1.古典概率 + 随机概率分布列 + 数学期望;
2.二项分布 + 分布列 + 数学期望; 3.由条件求出概率P + 分布列 + 数学期望; 4.由期望、方差求待定系数 + 由分布列求相关问题; 5.互斥、独立事件概率 + 分布列 + 期望。
19题:1.以正方体为载体;
2.以长方体为载体;
3.以三棱锥、四棱锥为载体; 4.以三棱柱为载体; 5.以多面体为载体; 6.图形翻折; 7.以二面角为载体。
求证: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
关系; 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 计算:三棱锥,四棱锥体积。
20题:1.求椭圆方程 + 直线截椭圆弦长 + 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2.向量 + 椭圆方程 + 弦长 + 三角形的面积; 3.椭圆方程 + 对称问题+范围;
4.椭圆方程 + 范围 + 最值(几何问题); 5.双曲线方程 + 弦长 + 三角形的面积; 6.双曲线方程 + 几何问题 + 最值; 7.抛物线方程 + 焦点弦 + 三角形的面积; 8.抛物线方程 + 切线 + 三角形的面积; 9.抛物线方程 + 对称问题 + 范围;
10.圆 + 椭圆 + ……; 圆 + 抛物线 + ……;
11.求曲线轨迹问题(→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 其它问题。
21题:1.等差、等比数列性质、求an、Sn等;
2.递归数列→等差、等比问题→求an、Sn; 3.函数→递归数列→……; 4.几何图形→递归数列→……; 5.数列 + 概率;
6.数列 + 数学归纳法 + 不等式; 7.数列求和 + 证明不等式; 8.数列 + 二项式定理 + 不等式; 9.数列 + 三角函数 +……; 10.数列应用问题;
11.由高等数学改编数列问题。
22题: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 + 不等式;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 线性规划; 3.含参数的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4.函数的单调性 + 二项式定理+不等式; 5.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 + 参数取值范围; 6.含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单调区间 + 最值; 7.函数 + 组合恒等式 + 不等式;
8.二次函数+含绝对值不等式 + 函数单调区间; 9.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函数问题)。
第二篇:高考题型与考点
高考解题方法
一.现代文中的12种题型解析
1.含义题:
(1)指代型:找出转化句(2)种差+属概念(3)句子意思+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主旨+哲理+写作对象+情感
2.梳理全文信息:
(1)传统题:(a)文本中的主要部分(b)答案比考试要求多1-2个(c)重新整合,转换(尽可能改变一点)(d)尽可能按照文章顺序
(2)改进型:(a)有一个答案可直接找到,然后据此推出另外几点(b)写出每段首句:根据下文的分来归纳第一句,根据全文的总来分析每段的首句
(3)分析要点:集中于一段,观念上的归纳
3.表格题型
(1)纵横对等(2)分析出中心词是名词
4.指代题型
“这”“此”指代前面
“但是”“然而”指代后面
此类题目理解是关键,属于基础题型
(1)一般是紧靠的左右两句,排除举例,分析部分(2)可能在此段首句或本句(3)上一段的末句或下一段的首句(4)全文第一段或最末段
5.归纳概括题型
(1)归纳段旨(a)从结构上思考:总分,并列(b)从文体考虑
记叙文:六要素+表达方式,描绘了。。
说明文:原理,种类等,不要具体内容,只要要点
议论文:以分论点,论点为段旨
(2)归纳全文主旨
记叙文:歌颂了。。
议论文:就是写作目的,主旨+现实针对性
6.原因,理由题
(1)考虑主客观(没有主观则为零分)(2)根据对象分,有几个对象就答几个答案(3)只有一个对象的,分成三段,按逻辑顺序找,如少年,青年,壮年时代(4)时间先后,由先到后,由实到虚(5)部分+整体,分解理解找原因
7.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手法+作用+段旨
类比手法,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壮观景象
8.作用
(1)不能转换表达作用的:
结构+内容
结构有六个方面:悬念,头尾呼应,引出对象下文话题,伏笔,照应,铺垫 内容包括材料和主旨或段旨
(2)能转换成表达作用的:同表达效果
9.关于语体
(1)口语:作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特征——多用短句
(a)深入浅出(b)大字小用,小字大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
10.鉴赏题
可以用于全诗鉴赏,两句鉴赏,字词鉴赏,比较鉴赏
第4题的表达效果改为鉴赏操作
(1)手法(2)画面展开,体现美感,引用原文(3)氛围(4)全文主旨
11.拓展题型
(1)文内文外结合(2)体现思辨性,辩证法,不仅是正反两方面,也可以是几个方面的(3)结合文章举例(4)一个角度,两个层次(5)语体:口语体,对话体,第一人称
12.选择题
文意:(1)全文主旨(2)文章中某个原句的意思
选择排他法:(1)是绝对的往往是错的(2)归原不当的则是错误的: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因果偏于一端(最难)(3)不符合本文写作对象的也是错的(4)有两个观点相反的,其中之一必是答案(5)若两个选项观点几乎一样的,一般全不是答案(6)是的两边相称,指代不一致的则是错的,Eg 改病句:铅是银白色的金属。错误。前后指代不一样。(7)这个词语没有看到过,老师没讲过,同学都不知道的,这个肯定是对的。Eg 形而上(8)比较虚,抽象的往往是对的13.小作文
说明文小作文
简介模式:概括介绍+优点长处+贡献+不足
摘要模式:课题+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价值意义
描写类小作文
(1)主旨放在文末议论点明,否则扣掉一半分数(2)搞清描写种类:人物,场景(3)分总结构(4)表现手法采用先动后静
议论类短文
14.现代文和文言文人物性格分析
(1)人物性格,形象,特点是一个概念(2)一律用四字的词语表示(3)文言文性格描写从言行两个角度分析性格;现代文从人物描写4点及细节,白描手法,着重景物描写对性格的作用
15.续写题
续写结尾
五个对应关系:标题,开头,主旨,结尾,结构
具体操作有两点:(1)叙写结尾,末句与第一句相呼应(2)叙写的第一句要与前文有过渡关系,比如关键词“不仅”“而且”(3)单独结尾续写要和上文有逻辑关系
文末补写考虑:写作对象+主旨+结构+感情
二、文言文
(1)文言文的议论文
(a)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典型举例,概括举例),引用论证
(b)有特色的东西:叙述中有针对,举例中有讽刺,针锋相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c)语言:委婉,含蓄,犀利
(d)论证过程:三要素用一句话表述的肯定是典范
三、阅读技法
(1)快速阅读
明确(a)写作对象是什么(b)写作目的是什么(c)整篇文章结构必定是总分,段落结构
(2)散文阅读
(a)注意人格化手法(b)寻找氛围,基调,主旨,必在2,3段出现(c)注意散文线索,记叙文,散文必有线索(d)散文的主旨常是物象和意象关系,从意境入手思考主旨(e)记游体的议论文尤其要注意
注意点:遇到分段太多的,重新归并分段;在并列的各项中要么全是答案,要么全不是;全文主旨往往是最后两个段落;重要句往往在开头或单句成段;让学生学会审视命题老师的命题心理;学会关注分值
四.表现手法
(一)从表达方式角度看表现手法
1.铺叙:增强语势
2.描写:人物描写,塑造;景物描写,情+主旨
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衬:反面描写
白描
3.议论(古诗中出现多)
类比论证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交代背景,议论中的说明是解释概念
5.抒情
间接抒情:借人,事,景,物,理抒情
寄情于景
6.夹叙夹议
7.叙,议,抒三结合前叙为后议抒提供依据,后议使前抒,叙画龙点睛
(二)从修辞角度看写作手法
1.比喻,比拟=人格化,夸张
2.综合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3.讽喻手法
4.象征手法
5.用典手法=用事手法
(三)从语言角度
1.语体
书面语:严谨;口语:通俗易懂,生活气息
2.句式
长句,短剧,整散句
整散相间:句式正气,严谨,富气势又灵活变化
3.词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的运用
作用:生动传神
4.褒贬词何用
是非分明
5.否定词,反义词运用
6.名词性短语并置手法
作用:概括,集中
7.大词小用,谐词庄用
(四)从写作角度
1.以动衬静
2.动物静写=化动为静;静物动写=化静为动
3.抑扬手法
4.乐哀相衬
5.以小见大法
6.点面结合:更典型,更有说服力
7.远近有致手法
8.听觉等多触觉运用
9.虚实相间
10.平中见奇
11.寄实于虚
12.虚拟手法:相当于假设
1,2,3,4,5是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
(五)从逻辑角度
1.归纳手法
2.演绎手法
3.类比手法
4.比较手法:类比,对比
5.概括手法:一定有借代修辞
五.其余题型
1.找呼应句
(1)内容上是一致的(2)结构上有时是一致的(3)内容上必是因果关系
2.仿句
(1)和原句语法结构一样(2)和原句修辞一样(3)写作对象一致
3.标题
等同于含义操作
六.作文
材料作文差错率高,因此上海独创话题作文,后来热点无法进行准确分析,因此,试题转向现今的作文题
作文题目特点:新(1)没有见到过的材料(2)材料中这里浅显,学生基本都能够把握 操作建议:(1)审题:寻找哲理,自信地归纳(2)把哲理转变成话题(3)把话题变成标题 作文结构:
(1)二WHY 原则:出现两次为什么,且必须概括,题目所给材料要极概括的出现,不允许照抄,材料用两次,一次在文章中作为论据,如不出现则为不及格。开头第一段引出话题,解释话题,150字解决入题,不可过长
(2)精心构思3个分论点(5分钟内解决),背出7个提纲,马上转换
提纲:
(1)教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教训;勇于解剖自我,善于总结经验
(2)习惯:习惯必须指向效率;要警惕习惯中的保守因素;要养成不断更新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3)新奇:不要让眼睛老去;心中常怀新奇之感;心中常怀探索之心;心中常怀欣赏之情(对世界,对外物,对朋友,对自己,对敌人)
(4)尊严,尊重,公德:有所坚持(坚持原则);有所抵御(坚守原则);理性必须渗透到
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原则)
作文操作:
(1)找一个相应的题目改一下(2)选择其中一点,然后把一点扩大成三点,以递进排列(3)背诵八个概念:效率,奉献,价值,责任,追求,超越,反思,疏导(和谐发展观)(4)背不出提纲时,选8个中的3个概念进行扩展操作
作文训练该注意些什么:
(1)提纲训练时关键,给学生观点,提纲,一节课4到5个提纲训练
(2)增加新观点:
(a)中国人向外国人推荐自己。
(b)敬畏自然,人不管如何高级,但总是要遵循人生来要死的自然规律。人类要敬畏未掌握的自然规律
(c)心地无私的人天地宽,心胸狭窄的人看到的天地也是很狭窄的,无私的前提是心中有我(d)人有权使用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没有资格用还是你有资格用却不想用?(e)勤俭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勤俭也是保守的代名词,是吝啬的代名词,离开了创造,不存在勤俭
(3)材料使用:不能一味使用古文材料,要多掌握现代材料
(4)在议论文中增加散文色彩,这是高分的标志,夹叙夹议最好
(5)小说,语言不能作论据
(6)论点必须是肯定句
(7)全文全是否定句的肯定不及格
(8)所有作品必须写满900字
(9)把十年前的作文作典范,如《新民晚报》中的千字文可作典范
(10)可以反复用材料
(11)一个自然段的议论不能少于三分之一,《报刊文摘》订阅,每人准备28个材料才算够
(12)分论点的形式变换,交错
第三篇:四川省高考数学试题考点分级与基本题型
四川省高考数学试题考点分级与基本题型
一
在实际命制高考试题时,将试题、考点分为A、B、C三级,对应的试题层级划分基本按以下原则处理:
A级:基础的题目,能力要求为“了解”,“理解”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1)小题.(基础题,应覆盖相应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B级:主要是中档题目,能力要求为“理解”、“掌握”,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解答题的前四题的难度为准.(中档题,应包括相关内容所涉及板块知识的简单综合)
C级:难题、压轴题,能力要求为“综合应用”,题型主要为选择题的11、12题解答题21、22题(体现能力要求的难题和压轴题,应包括多个相关板块知识的相互综合与应用).数学考试大纲的主要考点及其分级: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A级:
1.简单数集的“子、交、并、补”运算(有限集); 2.集合的关系(包含、相等)的判断;(有限集、无限集)
3.韦恩图的应用;
4.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集; 5.四种命题的关系;
6.“或”、“且”、“非”逻辑关系词的应用; 7.简单充要条件的判定;
8.集合{a1, a2, …, an}的子集个数2n及应用; 9.简单的映射问题。B级:
1.较复杂的充要条件的判定; 2.证明简单充要条件问题;
3.较复杂不等式组的解集;
4.新定义的运算(为集合的差集等)。
(二)函数 A级:
1.函数的定义域,解析式;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 3.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幂、指、对函数的图象; 5.分段函数图象; 6.反函数;
7.对数运算(换底公式);
8.利用定义解指数、对数方程; 9.比较函数值大小(利用图象); 10.图象平移(按向量a);
11.应用问题:由实际问题判断图象。B级:
1.求简单函数值;
2.函数yex,ylnx的图象应用;
3.用定义解最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 4.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5.分段函数的单调性;
6.简单的抽象函数、函数方程; 7.函数的周期(非三角函数);
8.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9.二次函数综合题; 10.含绝对值函数问题;
11.函数凸性,1(f(xf(xx1x221)2)f(2)判定:12.应用问题:建立函数关系,求最值。C级:
1.函数与数列综合问题;
2.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并证明不等式;
3.用闭区间连续函数必有最大最小值理论求函数值域;
4.二次函数综合问题+含绝对值不等式; 5.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函数问题; 6.函数最值与线性规划; 7.抽象函数及性质证明;
8.函数应用综合问题(分段函数); 9.函数创新题目(与竞赛题相关)。
(三)数列 A级:
1.等差数列定义、性质,求an,sn; 2.等比数列定义、性质,求an,sn; 3.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
4.简单的递归数列(写出前n项); 5.数列与函数图象; 6.数列简单应用问题。B级:
1.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 2.an与sn关系;
3.求sn最大,最小值问题;
4.一阶线性递归(给出辅助数列);
5.数列求和:分组法、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法; 6.定义新数列问题。C级:
1.数列求和与证明不等式;
2.递归数列(不给辅助数列)求an,sn; 3.用导数得出的递归数列; 4数列与几何问题; 5递归数列应用问题; 6.与高等数学相关问题。
(四)三角函数 A级: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诱导公式+三角函数求值;
3.单位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 4.y=Asin(x)图象及其性质; 5.y=Acos(x)图象及其性质; 6.由正、余弦函数图象判断解析式;
7.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三个);
8.已知三角函数值,在限定范围求角; 9.三角恒等变形(和、差、倍);
10.用arcsin,arccos,arctan表示角; 12.y=sinx平移变换得y=Asin(x)图象; 13.y=cosx平移变换得y=Acos(x)图象。B级:
1.y=tanx的图象及性质;
2.三角恒等变形后求值、求角;
3.三角恒等变形后求y=Acos(x)的单调区间及最值;
4.以向量形式给出条件,三角恒等变形,求角,求值;
5.以单位圆给出条件,三角恒等变形求角,求值;6.三角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
7.最简单的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不求通解,只求特解);
8.三角函数与数列综合问题; 9.有隐含条件的三角问题; 10.含参的三角函数最值讨论。C级:
用导数求三角函数的值域(连续可导)。
(五)向量 A级:
1.向量的有关概念;
2.向量几何运算,加、减、数乘; 3.向量的坐标运算;
4.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如12(ab)表示……)的应用;
5.向量点乘运算及几何意义; 6.向量模的运算;
7.用向量表示平行,垂直等条件;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应用;
9.正弦定理及应用; 10.余弦定理及应用;
11.“PCxPAyPB,A,B,C三点共线推出x+y=1”的应用。
B级:
1.较复杂的三角形,多边形中向量运算; 2.用非正交基向量表示其它向量;
3.用向量构造函数,求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4.用向量构造三角函数,求相关问题; 5.向量与概率结合问题; 6.解斜三角形;
7.解斜三角形+三角变换;
8.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变换; 9.解斜三角形应用问题(台风、测量); 10.定义新的向量运算(创新问题)。
(六)不等式 A级:
1.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判定; 2.重要不等式:
a2b22ab,ab2ab(a0,b0);
3.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不等式(组); 4.解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
5.用图象、定义解最简单无理不等式; 6.解含绝对值不等式。B级:
1.定和定积原理应用; 2.重要不等式综合应用; 3.二次函数与不等式; 4.解含参不等式;
5.用分类讨论法解不等式; 6.分析法、综合法证明不等式。C级:
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3.构造函数求导,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4.证明与二项式相关的不等式; 5.二次函数与含绝对值不等式; 6.三角形不等式|a|-|b|≤|a+b|≤|a|-|b|; 7.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
(七)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A级:
1.确定平面问题; 2.判定异面直线;
3.平行关系的判定:线线,线面,面面; 4.垂直关系的判定:线线、线面、面面; 5.空间四边形的问题;
6.三垂线定理应用(以正方体、长方体、三棱体、棱锥为载体);
7.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8.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9.二面角;
10.异面直线距离(给出公垂线段); 11.截面问题;
12.柱体、锥体的体积; 13.正四面体有关问题。B级:
1.球面距离(球大圆、球小圆); 2.球的内接正方体、长方体问题; 3.锥体、柱体的体积; 4.图形的翻折问题;
5.最小角定理coscos1cos2的应用;
6.射影面积公式应用cos(射影面积)SABC(原面积)S;
ABC7.长方体中角定理cos2cos2cos2=1,其中:,,是长方体对角线与三度所成角; 8.多面体的截割与拼接; 9.正方体中的圆锥曲线;
10.正方体(等)中的函数问题;
11.正方体为载体; 12.长方体为载体; 13.三棱锥为载体; 14.三棱柱为载体; 15.多面体为载体; 16.翻折图形为载体;
(11—16均可建立空间坐标系,包括线线、线面、面面问题(平行、垂直);角与距离计算、体积计算等)
(八)直线与圆 A级:
1.确定直线的方程;
2.两直线平行、垂直判定与应用; 3.确定圆的位置关系; 4.两圆的位置关系;
5.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6.两直线夹角、到角问题; 7.最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8.线性规划应用问题(简单的);
9.定比分点公式(中点公式)及应用。B级:
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与平面几何联系); 2.较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 3.求圆的方程(待定系数); 4.直线系(过定点的直线); 5.圆系;
6.直线与圆的弦长、切线、圆幂定理; 7.解析几何中的三角形问题; 8.圆的参数方程及综合应用; 9.线性规划应用问题(复杂的)。
(九)圆锥曲线 B级:
1.椭圆定义、标准方程;
2.椭圆的几何量,a、b、c、e、准线; 3.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
4.双曲线的几何量,a、b、c、e、准线、渐近线; 5.抛物线标准方程;
6.求曲线方程(结果应为圆锥曲线); 7.圆锥曲线中的充要条件;
8.由图形结合圆锥曲线几何量的计算; 9.含参圆锥曲线的讨论; 10.图形对称、翻折、平移; 11.圆与椭圆综合问题; 12.圆与抛物线综合问题; 13.圆与双曲线综合问题。C线:
1.直线与椭圆、弦长面积(焦点弦); 2.向量与椭圆、几何性质; 3.直线与双曲线、几何性质;
4.向量与双曲线、弦长、三角形的面积; 5.抛物线切线问题(导数求法); 6.抛物线焦点弦、综合问题; 7.圆锥曲线范围问题; 8.圆锥曲线+函数+最值;
9.圆锥曲线平行弦的中点轨迹; 10.圆锥曲线+数列;
11.新定义圆锥曲线问题;
12.圆锥曲线几何性质改编问题。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B级:
1.数字问题
(a)特殊位置、特殊元素优先; 2.排队问题
(b)先组合、后排列; 3.分组问题
(c)插空格法; 4.图形上色问题
(d)插隔板法; 5.整除问题
(e)排除法; 6.数列相关问题
(f)分类讨论; 7.函数相关问题
(g)打捆法; 8.几何问题; 9.先人问题;
10.排列组合问题中求待定系数问题;
11.(a+b)n展开式求指定项(常数项、含xk项);
12.(a+b)n
展开式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问题; 13.由杨辉三角形产生问题; 14.由来布尼兹三角形产生问题; 15.余数问题;
16.组合数性质证明及应用(包括用求导方法证明)。
C级:
1.利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 2.利用组合数恒等式证明不等式。
(十一)概率、统计 A级:
1.简单的古典概率; 2.和事件概率; 3.积事件概率;
4.相应独立事件,互斥事件概率; 5.由排列组合问题产生的概率; 6.统计直方图;
7.数据处理、数学期望、方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8.正态分布曲线基本问题。B级:
1.二项分布概率;
2.随机事件概率分布列、数学期望、方差;
3、逆求概率问题; 4.含参概率问题;(概率主要问题)①摸球问题 ②射击问题 ③投篮问题 ④比赛问题 ⑤产品抽样问题 ⑥几何问题
⑦由排列组合产生问题 ⑧其它 5.新情景的概率问题。
(十二)极限、导数 A级:
1.数列极限的定义;2.简单的数列极限运算(00型、型);3.函数极限的定义;4.简单的函数极限运算;5.函数连续的定义、判定;6.导数的定义;
7.简单的求导运算(简单复合函数)。B级:
1.函数连续、极限的充要条件; 2.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 3.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 4.利用导数求函数值域;
5.利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存在最大、最小值原理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6.含参的导数问题; 7.应用问题;
8.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
(十三)复数 A级:
1.复数有关概念(实数、虚数、纯虚数); 2.复数的代数式四则运算; 3.i运算;
4.1232i运算(给出ω)
; 5.复平面;
*6.复数的模、计算。
三
高考解答题为6个,一般排列于17—22题,其中:
17、18题为基本题,平均理科得分为9—10分,难度系数0.7—0.8,可由教材改编,或重新编拟.19、20题为中档题,平均得分5—8分,难度系数0.4—0.6,多在知识交汇点、学生易错点出题,题源广泛.21、22题为难题,21题平均得分3—6分,22题平均得分2—4分,主要由较难内容,或与高等数学相关问题,或由高数学竞赛题改编.20、21、22三题内容可以相互调整,调整时,相应难度也作调整.17—22题具体知识点要求如下: 17题: 1.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
2.三角函数或化简,求周期,单调区间,最值;
3.三角式待定系数计算,求相关量; 4.与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相关的三角化简问题;
5.与向量相关的三角函数化简问题; 6.解斜三角形;
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18题: 1.古典概率+随机概率分布列+数学期望;
2.二项分布+分布列+数学期望;
3.由条件求出概率P+分布列+数学期望;
4.由期望、方差求待定系数+由分布列求相关问题;
5.互斥、独立事件概率+分布列+期望.19题: 1.以正方体为载体;
2.以长方体为载体;
求证: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
3.以三棱锥、四棱锥为载体;
4.以三棱柱为载体;
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
5.以多面体为载体;
6.图形翻折;
计算:三棱锥,四棱锥面积.7.以三面角为载体.20题: 1.求椭圆方程+直线截椭圆弦长+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2.向量+椭圆方程+弦长+三角形的面积;
3.椭圆方程+对称问题+范围;
4.椭圆方程+范围+最值(几何问题); 5.双曲线方程+弦长+三角形的面积; 6.双曲线方程+几何问题+最值;
7.抛物线方程+焦点弦+三角形的面积; 8.抛物线方程+切线+三角形的面积; 9.抛物线方程+对称问题+范围;
10.圆+椭圆+……;圆+抛物线+……; 11.求曲线轨迹问题(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其它问题.21题: 1.等差、等比数列性质、求an,Sn等;
2.递归数列→等差、等比问题→求an,Sn;
3.函数→递归数列→……; 4.几何图形→递归数列→……; 5.数列+概率;
6.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 7.数列求和+证明不等式; 8.数列+二项式定理+不等式; 9.数列+三角函数+……; 10.数列应用问题;
11.由高等数学改编数列问题.22题: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不等式;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线性规划; 3.含参数的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4.函数的单调性+二项式定理+不等式; 5.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参数取值范围;
6.含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7.函数+组合恒等式+不等式;
8.二次函数+含绝对值不等式+函数单调区间;
9.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函数问题).5
第四篇:高考历史基本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提纲
一、基础知识过关
(一)原始社会:
1、农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 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手工业:(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
(2)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了丝织品。
(二)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
1、农业:(1)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2)人民已懂得灌溉;
(3)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土地归国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被称为井田制。
2、手工:(1)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3)商朝时期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朝时已有了织机,可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1)商朝人以善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3)战国时期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4)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5)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略)
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四)秦汉:
1、农业:(1)西汉赵过推广了耦 犁
(2)汉朝以后,精耕细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西汉时期,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4)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5)汉朝的主要水利工程有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手工:(1)两汉发明高炉炼铁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2)两汉发明炒钢技术。
(3)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4)汉朝丝织品的典型就是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3、商业:(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西汉初,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2)曹魏时,经改造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1)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2)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略)
(六)隋唐时期
1、农业:(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的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唐时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1)唐时中国瓷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唐朝丝织吸收了波斯风格。
(3)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非洲、欧洲。
3、商业:(1)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七)宋元时期:
1、农业:(1)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2)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
2、手工:(1)宋朝时,中国瓷窑出现五大名窑。
(2)宋朝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元朝时,民间的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 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2)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 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中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成为最著名的四大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衔接。
(4)两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5)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时期:
1、农业:(1)明清时期出现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2、手工:(1)明清瓷器种类丰富,彩瓷出现。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2)明清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
(3)明中以后,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丝织品。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1)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外贸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3)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重要结论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犁耕的成熟;
5、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的形成标志着我国耕作技术的成熟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秦汉以来,中国的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是隋唐时期的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3、宋朝以前,中国的市场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宋朝以后,这种限制被打破
4、广州是唐朝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泉州是元朝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城
市,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以前中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明清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的演变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2、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公有; 奴隶社会,土地属于国王私有;
封建社会,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由政府、地主和自耕农所有,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了这一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
4、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五篇: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经济)重点1:
1、失业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压力。虽然,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是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增加就业,国务院最近已经出来扩大内需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增加就业。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优越性: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c,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有趋同倾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有的一般特性,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
3)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因而重现出不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的根本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多种所有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有效途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按劳非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资分配是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嫩购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总量平衡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效率与公平问题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及其协调
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和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多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使此案共同富裕,因此从根本上讲,能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谢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和公平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但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效率和公平不是不可兼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效率和公平矛盾的总原则应该是效率和公平兼顾。
重点2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马克思社会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对一切社会大生产尤其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受限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个环节之间必须建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又好又快,简单的说就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而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就要首先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
3、又好又快,实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国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做到:1]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协调。2]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的问题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不法分子在原料乳中掺水,以增加重量谋取非法利益。奶掺水后造成原料乳蛋白质含量下降,为掩盖非法行为,虚增牛奶中蛋白质的检出量,不法分子认为的在原料乳中加入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可能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表现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制假贩假,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他构成对市场主体的制约,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保证。因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十分重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应该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综合治理: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3]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4]强化法制,从严监管。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重点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宏观调控
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及其启示
由于美元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被美国媒体称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境地。导致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同是也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恶果。新自由主义认为不应该有政府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政府本身是造成问题的原因,金融海啸的爆发,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媒体称: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换句话说,我们名义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与经济,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却不相信自由的私营市场,因此我们转面型政府寻求保护和稳定。
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时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的缓解的方式。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在一次说明,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存在美经济危机就无法根除。
同是,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启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也决不能让经济这批骏马信马由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它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值规律何竞争规律形成的市场机制,以价格为信号调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他富有效率和生机。但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难以靠市场自身加以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证明必须借助和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各市场主体决策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可能的不一致;消除或减少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所导致的损失;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强对国名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重点5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1、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最近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1]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4]有利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消极作用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资本主与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高利润来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今后经济的正常发展。4]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
2、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法对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权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努力应在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程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获得合理和双赢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增长,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西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清,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因此,在新形势下,尤其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向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确立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富强中的国家战略地位。
(政治)重点
1、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问题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存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也是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和活力源泉。把三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怎么看待改革?或者问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但二次革命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第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
第三、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5、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足、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存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主义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重点
2、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
1、有关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
首先,我国,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振兴装备制造业;第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此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即推进…、走…、转…的原因。
经济发展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自然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基本思路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的问题。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第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第三、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总之,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重点
3、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
1.“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概念。
“两个大局”的思想:
(1)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其较快地优先发展起来。
(2)另一个大局是,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3)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意义。(经济、政治两方面)
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而“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中,“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按照科学发展观,如何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第六、在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第一、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第二、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第四、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重点
4、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1、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上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2、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措施:
第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二、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3、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只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只是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5、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6、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
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要深化体制改革。
四、要创造良好环境。
五、要发展创新文化。
重点
5、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2)完善法律制度。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4)建设服务型政府。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第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
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重点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问题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3、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即其重大意义。
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遍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哲学)重点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与谬误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2)上述理论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真理。真理具备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其次,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一元的、是绝对相对统一的。
(3)上述理论还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也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点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主义和变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1)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容如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与相对统一的。
(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从客观方面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二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实践中获得的。现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本题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问题
(1)唯物辩证法任务事物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根据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社会是物质时间的一部分,遵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第一,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第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曲折,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性时间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出现曲折得,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哦”。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重点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
(1)对立统一(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四个理论。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和谐社会如下: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存在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第二、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就是说,没有各种差别和对立也就没有和谐。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清楚认识到和谐社会是包含各种差别的和谐,反对绝对同一和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三、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体是和谐的,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只有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达到真正的差别的统一与和谐。第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许多矛盾,矛盾解决了,社会就进一步向深层次前进发展了,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
重点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重点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
1.以人为本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过程: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上述理论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人名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名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以人为本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坚强领导和强有力指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和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抗震救灾的英勇表现都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和归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前线、举全国之力、全军和武警部队挺进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贵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的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重点6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时将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没有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要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