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法专家释疑7大误区
劳动法专家释疑7大误区
无固定期合同并非“铁饭碗”【误区】“华为、沃尔玛事件”发生后,网友一味指责华为、沃尔玛。按规定,公司和员工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双方如果再次续签,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有些上班族错误地认为,签了无固定期合同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
【专家解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签了无固定期合同,如果遇到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等法规规定的10多种情况,合同都有可能被解除。因此,无固定期合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终身合同、“铁饭碗”。
连续工作满10年须签无固定期合同【误区】20年工龄的老员工都是“黑户口”,不签合同的员工想要签无固定期合同遥遥无期。
【专家解读】员工在同一单位打工满10年,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合同。与此同时,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比,此次《劳动合同法》新增了签订无固定期合同情况:
●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员工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
●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的;
●单位与员工不签合同1年以上,也将被视为订立无固定期合同。
制订《劳动合同法》的本意就是为了稳定劳动关系,让更多员工更安心工作。
不签约单位将付高“代价” 【误区】不签合同,单位只要提前30天通知,就可以终止事实劳动关系。很多白领网友甚至绝望地说,哪个法律都难以改变不签合同现象。
【专家解读】“单位只要提前30天通知,就可以终止事实劳动关系。”这是《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的内容。不签劳动合同一直被视为单位侵权顽症。此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今后一旦查实单位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单位要付出比签订合同高得多的“代价”:1个月至1年内,单位支付员工的薪金是原来的2倍;1年之后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即单位不能再随便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
四种情况下才能大规模裁员【误区】很多人在网上发牢骚说,华为、沃尔玛辞退员工事件恰恰表明,单位的权利非常大,可以随意裁员,想裁多少就裁多少,而政府对他们的约束非常之小。
【专家解读】事实上,《劳动合同法》明确,发生以下四种情况单位才能“大规模”裁员:●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其他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单位在裁员时,必须优先留用订立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持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
特殊情况合同自然延续【误区】现在的私营老板,员工没有生病就想着克扣员工的工资,绝不会有合同到期延续的可能。
【专家解读】此次《劳动合同法》还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规定,以下人员即使合同到期,合同也将依法自然延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人员;●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人员;●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员工。
合同到期有时也可获补偿【误区】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到期,意味着劳动终止,也就不存在经济补偿。“华为、沃尔玛事件”发生后,很多网民的议论都还仅仅停留在原有的认识上。
【专家解读】《劳动合同法》恰恰规定,即使劳动合同到期,在该法所规定的7种情况下,单位也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补偿的标准依法按照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支付,单位支付补偿金的数额可以高于该标准,但不能低于标准。
到手的权益千万别轻易放弃,这是专家对上班族的忠告。
同一单位只能“试”一次 【误区】试用期只是试试而已,试用期单位想解约就能解约。
【专家解读】这样的想法很可能是由于员工的惯性思维所造成的。事实上,《劳动合同法》不但规定了试用的期限,还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的规定。同时明确,试用期必须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仅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将被视为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也不得低于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篇:刘健老师劳动法方面专家
刘健老师劳动法方面专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特聘讲师;
深圳市元亨力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特聘讲师;
深圳金圳律师事务所律师;
高级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
江苏理工大学工学学士,湖南大学经济学硕士;
中国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师;
高级注册人力资源测评师。
工作经历及学术成就:
长期在集团企业任人力资源主管、人力资源部经理、法务部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律师事务所律师等。曾在人民大会堂获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师”证书,是劳动法与员工关系方面的专家。
刘老师对劳动法律法规有深入研究;专门从事劳动争议诉讼及劳动法律研究工作,处理各类劳动纠纷案件上百件(包括个人、企业);被10多家公司聘请为常年劳动法专业顾问,其中包括聚友集团、深圳三岛投资有限公司、深圳粤安燃气工程有限公司、深圳碧海环保有限公司等,为公司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接受法律咨询并提供法律意见;长期受邀作为讲师,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劳动法培训。
不仅如此,刘老师身后有一批专业能力强、经验极其丰富、社会关系广泛的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博士律师团队,刘老师及其律师团队竭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顾问服务。
授课风格及培训方式:
擅长运用情景模拟交锋探讨、经典案例深度解析、专题活动启迪开悟等独特训练方法,让学员在愉悦中感悟真谛,有效领会课堂的训练目的之外,更注重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与学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进而拾遗补缺满足个性化需求。刘老师严谨务实,谦和好学,在培训界和企业赢得上佳的口碑。
第三篇:专家总结买房六大误区
专家总结买房六大误区
随着楼市“金九银十”销售黄金期的到来,各地楼市的营销氛围也渐入佳境,各大楼盘纷纷推陈出新,促销揽客。
但面对众多的房源的优惠,不少购房者心中却没了谱——尽管看得眼花缭乱,但还是外行看热闹。
是按兵不动还是趁早出手呢?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房价将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建议购房人不要被日光盘、房价上涨、限购放松等市场传言所诱导而盲目出手买房。在房源供应充足,房价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可以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同时,针对“金九银十”销售旺季,业内人士结合几大买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给大家提个醒,以免市民购房时走入误区。
误区一:买涨不买跌
买了房的人盼望大涨,没买房的盼望大跌。当身边的亲戚或朋友在买房时候,切记不要盲目凑热闹,要根据原有的房地产市场规律做出判断,在跌的时候买,在涨的时候卖。只有这样,才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血汗钱。
误区二:不了解城市规划
很多购房者因不知道政府规划方向,盲目选择区域进行购房。建议在购置房产时,要切记紧跟城市发展的方向。首先要看清政府的规划和城市发展趋势;其次要看居住小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是否舒适;其次要看该区位交通是否便利,比如生活条件是否完善。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尽可能选择政府已重点规划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居住区,尽可能买到地铁沿线且性价比较高的优质物业。
误区三 :被“同等档次”迷了眼
作为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一定要看清楚此类条款的约定,争取列明装修材料的具体品牌和规格,如果不行,也要争取约定,届时根据实际使用材料的价格返还差价,以减少损失。
误区四:投机购房
很多拥有一套住房的人手头资金充裕,欲投资房地产,以便保值增值。其实炒房远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房子属于固定资产,变现手续较为复杂,而且买卖过程中涉及契税、交易费用等较多问题,买卖周期也很长,遇到政策调整,最后会由主动变为被动,消耗资金的同时也耗费精力。
误区五:买房一步到位
25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选择置业时,不宜好大喜贵,应抛弃置业必须一步到位的思想,根据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作出合理的决策。尤其是在选择按揭方式时,不宜过分要求年限短,或急着想尽快还清贷款,而过分压缩日常生活开支,降低原本应该保持的生活质量。
误区六:只买便宜不买贵的很多购房者认为,当下房价过高,所以买房时,一般会在同等区域、同等地段选择价位便宜的楼盘。而这也往往造成后期出现的证件不齐全、施工质量差、园区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给购房者带来居住上的一些麻烦。所以在选择房产时,还需注重品质与责任。
第四篇:财政部释疑
财政部释疑“民生投入不明显” 人均水平过低
2011年10月16日03:57新京报[微博]蒋彦鑫我要评论(372)字号:T|T
本报讯 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
部分民生支出“特惠式”
根据财政部的介绍,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商业服务业等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66.3%。
虽然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为何民众感受并不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财政部办公厅表示,我国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
据了解,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等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同时,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比如,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但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部分人群则感受不到。此外,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民生支出侧重于减轻个人支出负担,后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今年支出三分之二给民生
财政部表示,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9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1%。
第五篇:专家讲坛:求职者找工作面临哪些误区?
对于每一个求职者来说,找工作都是人生中必须面临的一门课程。在这门没有教材和教室的大课堂上,我们将面临多少求职误区?
1.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不少求职者择业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不少求职者在择业问题上的从众心理表现在只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最佳的职业选择。
2.轻信黑心中介。
一些黑心中介巧立名目,设置种种陷阱引诱求职者上当,这些骗术花样繁多、防不胜防,从根本上来讲正是利用了一些求职者求职心切和缺乏自信的“弱势”心理。如果遇到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歪中介,求职者应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
3.轻视应聘技巧。
很多求职者多次应聘失败,正是由于忽视了应聘技巧。比如在面试之前要尽力找寻欲求职行业的资料,了解面试单位的大致发展情况。在衣着、化妆等细节上也尤其要注意。应聘的技巧有很多,关键要靠平时不断的摸索、留意和积累。
4.没有危机意识。
现代人不能没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的人,知道要为自己找一个“备胎”,有备无患。找工作要有危机意识,要早准备,多留心职场动态,及时通过学习培训充电,增强求职竞争能力。
5.不会绕道而行。
在很多人看来,采取变通做法的人是投机取巧,绕道而行意味着前功尽弃。其实不然。绕道而行的目的是继续前进,只是迂回曲折了一下,心中的追求依然存在。绕道而行表面上走了弯路,实际上,却因为避开了障碍,反而赢得了时间、财力和人力。
6.在机会面前退缩。
过去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就是说凡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敢接手去做。但今天我们提倡的是要抓住机遇,敢于“先揽瓷器活,再买金刚钻”,要不然等你手里有了“金刚钻”(能力),那有限的“瓷器活”(岗位)早就被别人“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