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县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全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的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已全部改制,全县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在全县经济中已占很大比例。如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全面加强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行为,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是当前劳动合同管理中的重点,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业主在招工时,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其原因是用人单位(企业法人)法律意识淡薄,招工时的随意性、机动性赋予其很大空间,为规避法律责任不和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不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以便随时辞退劳动者。另外,如果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还要为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所以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原因是劳动者对
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劳动者主观随意性很强,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不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即便劳动者知道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迫于就业压力或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害怕老板“炒”自己的“鱿鱼”,不敢主动提出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所以,受害的往往是劳动者。
3、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远未建立健全。据重点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为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致使管理失去基础并无章可循,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一些。而有些企业虽有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某些管理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致使管理工作很工得力。
4、劳动合同管理实际问题繁多。一是仍有部分企业不依
法签订劳动合同。据调查,约有60%左右的私营企业、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少数饮食服务企业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这些企业不与招用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内容、形式不完备,有缺陷。据调查,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内容大都千篇一律,不具体;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则存在必备条款不全、协商条款随意,有的合同部分条款违法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等问题;三是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行为没有规范。出现了以下诸多问题:签订手续不合格;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应变更劳动合同的未变更,符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未办理有关手续;解除劳动合同后,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劳动合同到期不办续订手续就使用劳动者等。四是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相当部分企业不履行约定的各种义务,甚至有意无意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也有少数职工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困难,或带来经济损失等。
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煤体对劳动保
障法律、法规、规章及劳动政策进行宣传,定期地举办厂长(经理)及劳资人员培训班,让每一个用人单位,特别是私企(个体)业主和劳动者知道订立劳动合同的必要性和作用,通过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使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的执法
刚性,定期对劳动合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企业招用职工不签定劳动合同的,应令其限期补签合同,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备以及内容显失公平的,应责令其限期与职工协商修订;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给职工造成损失的,应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通过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督促和规范劳动关系双方必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
3、健全管理制度。企业要求担起劳动合同管理应负职责,建立健全单位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思想认识人员到位。要认识到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既是企业的职责,又是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由“要我管”变为“我要管”。同时,要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劳动合同,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结合实际,依据法规政策,制定本单位劳动合同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签定登记建档、履行监督检查、协商一致变更、解除和终止预通知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程度,征求职代会意见,张榜公布执行。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台帐,根据劳动关系变化情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况进行动态管理。重点是清理隐性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对应变更或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四是与企业内部其他规章制度相配套,把履行劳动合同与职工技能、责任、业绩、考核、使用、待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职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发挥新型用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规范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防止劳动者
随意“跳槽”,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合同条款内还应约定违约金。约定违约金能够促进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同时,约定违约金也是一种有效的法律形式。二是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确实要掌握与之形成劳动关系本人的年龄状况、知识结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庭收人等用工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依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劳动者的管理,以诚信为本,信守合同内容,依法履行义务,共同遵守“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留住人才。
第二篇: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范伏元
[摘要] 学校固定资产既是学校财产,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好学校固定资产,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防止浪费和流失,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点粗略看法。
[关键词]学校;固定资产;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学校固定资产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应管好、用好学校的固定资产,挖掘固定资产的利用潜力,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认真解决管理落后、观念淡薄、账与实物不符、损失浪费严重等管理问题。针对固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当前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观念淡薄。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及学校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保管等各个环节的制度意识不强。购置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到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进行验收登记,没有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使固定资产的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责权不明,固定资产丢失、损失了也不追究、不赔偿,固定资产报废不按规定办理手续,擅自变价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浪费和流失现象严重,在管理上无章可循,违反固定资产的采购、付款、入库验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没有每年进行盘点,甚至连清查核资都不能如期进行,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等情况。
2、管理体制失控。学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固定资产来源渠道的广泛性,性质的多元性,管理的复杂性,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总是停留在“只管使用,不注重管理” 的传统管理模式上。由于体制问题导致职能交叉、分工不明,造成制定制度、开展监督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 的局面。管理体制是造成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3、账与实物不符。固定资产存量不清、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是学校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中存在的又一严重问题。在现实中,财产管理员对固定资产的界定往往把握不准,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混乱。由于固定资产各异,价格变化较大,名称不规范,从而造成账实不符。其次,财产管理员又不深入到各使用部门加以认真清查盘点,有的虽然进行过清产核资,但前清后乱的状态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固定资产发生增减变动和报废时,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
进行账务处理,局限于静态管理,没有实行动态控制,其资金管理与数量管理严重脱节,因而普遍存在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现象。
4、损失浪费严重。学校资产购置资金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教育主管部门拨入,也有学校公用经费购买。由于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 不是出现了盲目购置、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资金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物有所值、物尽其用的意识淡薄,重买轻管问题突出,采购时无计划,购入后不管理,日常使用中的维护、修理不到位,大批固定资产购入后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主管部门拨入后未及时在财产管理员处进行登记,在财务上登记固定资产账目,学校采购、验收、保管脱节,导致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财会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数字严重失真,不能为学校财务管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通过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全体师生对学校固定资产的概念、登记、移交、报废等内容和程序的学习,强化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开展一些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研讨活动,增强广大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自觉性。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建立一支责任心、事业心强,素质高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改革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合理安排预算。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把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建立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涉及计划、论证、决策、购置、使用、维护、调剂、处置等多方面,对各个环节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各个环节上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并健全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有效地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采购前,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保证优质优价。要把好资产的验收关,实行采购与验收分开,对质量达不到要求和以次充好的资产,要坚决拒绝接收,杜绝暗箱操作,防止腐败滋生。
3、加强固定资产财务管理。长期以来, 学校的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是主管教育部门配备和学校公用经费购买,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正确核算学校教育成本,必须划清各种费用界限,确定成本开支范围,采用权责发生制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根据会计制度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学校的全部设备编制详细分类目录,并确定设备分类序号,以便学校使用部门统一使用。这样做有利于准确计算学校运行成本,有利于政府物价主管部门准确制定学费收取标准。同时能
够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固定资产基金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使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有了物质上的保证。为准确、及时、详细地反映设备的增减情况和设备使用、转移情况,学校应对固定资产的设备设置“固定资产卡片”或“固定资产台账”。这样有利于保护学校设备的完整,有利于促使设备使用部门及人员关心设备的管理和保养,有利于做到账实相符,为管好、用好设备创造良好条件。
4、对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学校固定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统计数据多,变化频繁,准确性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人工记账的方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制作统计报表。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减轻,统计结果准确性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实行电算化管理,还可以更全面详细地反映资产信息,快速查阅各种固定资产价格、现存情况、使用状态等,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学校主要资产之一,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问题虽然亟待解决,但仍任重道远。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必要而精干的专业机构,让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设立必要的总账、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定期进行分类盘点和全面清查,每月底与财务帐核对以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这样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浪费,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各个部门在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落实,各司其职,协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真正管好用好固定资产,真正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变频供水系统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变频调速供水系统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郑 和 刘文锋
(深圳市华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40)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变频供水系统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实际解决办法。引入可调减压流量阀,解决超压出流带来的给水流量分配不平衡现象,使供水系统真正节水、节能。
关键词:间隙性使用、自动排气阀、水击、止回阀、超压出流、可调减压流量阀、电机转速、断流、流量匹配、泄压阀
变频调速给水设备是由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和合理的控制线路及水泵机组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使供水管网保持恒定压力。该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高位水池供水顶层用户水压不足及二次储水污染的缺点;广泛运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水系统中,其供水范围也由一幢建筑到多幢建筑甚至扩大到数十幢建筑物。通过工程回访并与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员工座谈,发现许多住宅小区变频调速给水系统都不同程度出现一些问题,经过分析发现,既有设计原因造成的,也有设备厂家、运行管理的原因造成的。
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1.顶层用户管道中常出现气、水混流问题,燃气热水器无法正常使用。
2.部分水表出现空转问题,用户实际用水无法准确计量。3.用水高峰时,末端用户反映短时间出现水压不足问题。4.用水低谷时,主、副泵频繁切换,出现短时断流问题。5.变频器出现故障,维修时间系统无法供水。
6.变频给水设备用于热水系统出现忽冷、忽热造成烫伤事故。本文通过分析变频供水系统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实际解决办法。1.变频调速供水系统工作主要是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加减泵的台数使供水系统达到压力恒定。其压力波动±0.01Mpa。并具有小流量时靠稳压泵和气压罐维持供水的功能。供水系统加减泵的台数、停电切换、检测维修时管道中会出现积气问题,因此变频供水系统可定义为间歇性使用的供水管网。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3.4.13条文规定,变频供水系统管网末端和最高点应设置自动排气阀,排出管端积气。设置自动排气阀,加强排气能有效解决顶层用户用水点气、水混流问题。
2.造成水表出现空转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2.1变频供水系统管网低楼层用户压力偏高,用户快速开启、关闭用水点时管道中易产生水击,当水击传到高楼层用户时会造成部分水表空转。管网低楼层用户压力超过规范允许值而设置减压阀时,阀后水流处于紊动状态,不稳定的水流波动也会造成邻近的水表不规则转动。
2.2由于变频供水系统为间歇性使用的供水管网,计量水表后用水支管内易积存气体(部分用户间歇使用),当供水管网压力出现波动或主泵电机因采用高转速电机造成水泵出流不稳时,由于空气是可压缩的,也会造成部分水表空转。
解决办法:在变频供水系统用户水表后加设止回阀,变频供水系统管网末端
和最高点设置自动排气阀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3.造成末端用户短时间出现水压、水量不足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3.1大型集中供水小区往往由多幢甚至数十幢建筑组成,变频供水系统的服务半径大,供水管路长,管网损失大。变频供水系统中距离变频供水设备出口较近的建筑物用水点会出现超压并引起超压出流。超压出流会给变频供水系统带来以下危害:3.1.1水压过大,龙头开启时水成射流状喷溅影响正常使用,由于超压出流未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造成用户水量浪费。3.1.2 超压出流破坏了给水系统流量的正常分配。3.1.3易产生噪音、水击及管道振动,使阀门水龙头等使用寿命缩短,还可能引起管道连接处松动漏水甚至损失。
3.2 变频供水系统设备机组一般采用多台水泵并联使用,水泵机组由于水泵并联和部件磨损会降低出流能力,因此变频供水系统设备供水能力一般按水泵额定流量值的80~90%计算。设备选型时未考虑此因素造成系统供水流量偏小。
3.3系统运行供水最不利点通常也是水压要求最高的场所,按规范取值不小于0.1Mpa即可,而实际运行状况多为不小于0.15Mpa,许多变频设备处于憋泵工况,即通过减少流量来提高扬程;高转速水泵电机变频时,相同频率工况流量降幅大于低转速水泵;再加上水泵并联的降流作用,造成系统水压、水量不能同时满足。
解决办法:3.3.1 设计阶段在变频供水系统设备选型时应充分考虑超压出流引起的流量分配不平衡和水泵并联、部件磨损带来供水能力下降等因素。
3.3.2在距离变频供水设备出口较近的建筑物给水引入总管上增设可调减压流量阀,使变频供水达到或接近同程供水系统,减少超压出流水量,节水、节能从而保证变频供水系统正常运转。
3.3.3实际运行的变频水泵机组夏季用水高峰期流量不足时,可通过改变运行编程,将原主泵备用泵改为工作泵,由于最不利点提高水压引起的最大时用水工况流量不足的现象持续时间很短,故主泵不设备用泵也能满足运行要求。
4.造成主、副泵频繁切换,出现短时断流问题主要原因是:变频供水系统设备机组中主泵流量与副泵流量遵循一个相对固定的匹配关系,主泵电机采用低转速电机,噪音低、振动小,主泵与副泵的流量比约为4:1。由于许多设计图纸未注明主泵电机转速,部分变频供水设备厂家在设备招标时,为了竞标通常采用高转速电机代替低转速电机,降低电机功率,达到降低设备价格的目的。由于主泵电机转速提高,副泵的流量未作调整,当变频主泵电机频率下降到某一设定值时,系统流量下降,变频柜发出切换信号,停主泵启动副泵,此时供水系统实际流量大于或接近副泵的流量,启动副泵的流量无法满足系统供水量要求,管网压力迅速下降,并发出启动主泵的信号,由于主、副泵切换存在时间差,因此造成主、副泵频繁切换和系统短时间断水和压力大幅波动问题。许多变频供水系统由于采用高转速电机代替低转速电机还遭到用户对噪音超标方面的投诉。
5.变频器出现故障,维修时系统无法供水主要原因是:住宅区通常设置集中变频调速恒(变)压供水设备,主泵虽设置备用水泵,但控制柜中的变频器不设备用。当变频器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会造成系统停止供水。解决方法是:给水出水总管增设泄压阀,泄压阀的工作压力设置为系统工作压力+0.05Mpa。当变频器维修时,管理人员将水泵控制由自动转换手动,手动启动水泵保证供水,系统超压时泄压阀工作,确保给水管网在压力安全范围内正常工作。水泵处于人工手动控制,水压虽有波动,但系统仍然保证供水。增设泄压阀还能消除部分水锤引起的管网短时超压的现象。
解决方法是:5.1设计阶段时在设计图纸明确规定变频供水设备中主泵采用电机的转速。
5.2对已安装高转速电机(主泵)水泵房内应进行降噪音处理,更换副泵(提高副泵的流量),主泵与副泵的流量比约为3:1,消除主、副泵频繁切换,出现短时断流问题。
6.变频给水设备用于热水系统出现忽冷、忽热现象主要原因是:变频供水系统设备机组一般采用多台水泵并联使用,其标准配置通常为,一台变频泵,其余水泵均为工频泵。当系统供水压力下降,其它工频泵切入系统运行时,会造成系统瞬间压力波动,突然压力下降和突然压力上升。由于热水系统对压力波动非常敏感,冷热水混合龙头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现象,容易造成烫伤事故。
解决方法是:6.1在设计图纸明确规定变频供水设备中主泵、副泵均采用变频泵;对要求较高的场所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宜设置两套变频供水设备,每套设备流量按设计流量的70%考虑,减少流量、压力波动,两套系统用连通管联接。
6.2对要求不高的场所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尽量减少变频供水的范围,对压力满足要求的场所可采用水箱直接供水。
结论:综合上述变频调速恒(变)压供水系统设计和施工时,主泵宜采用低转速电机,管网末端和最高点应设置自动排气阀,用户水表后宜加设止回阀,系统宜设泄压阀,用于热水系统变频供水设备水泵宜全部采用变频泵且分设为两套。
只有保证供水系统正常排气、计量准确、低噪音、节水、节能,才能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可靠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第四篇: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万4 745.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 0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安全生产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安全生产,是建筑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建筑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 288起,死亡2 607人,居工矿商贸领域第2位。今年1~4月份,建筑业重大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了40%和17%。其中,4月份,重大建筑施工坍塌事故多发,分别占重大建筑施工事故的63.6%和54.5%。本文针对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从分析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在经济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强化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促进建筑业安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了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6.5%。今年1~4月份,建筑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和1.2%。但是,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4个方面。
1.政府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
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全国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监管工作未完全到位,也未全面有效地履行对建筑业和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也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的难度大;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如2006年5月19日,大连开发区沈阳音乐学院分院建筑工地发生模板坍塌事故,造成24名作业人员被埋,其中6人死亡,18人受伤。这起事故暴露出施工企业违法违规分包、转包,建设项目未经施工许可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上岗作业等严重问题,而有关部门也未及时纠正。
2.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各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安全设施和劳动安全防护不到位。不少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资质,特别是安全生产条件审核把关不严,违规分包现象严重;不少监理公司的项目监理人员不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有的设计单位对安全标准和规范重视不够,造成工程存在安全设计的缺陷等。如四川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工程“12·22”死亡44人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其中标企业将隧道施工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队伍,监理人员又未履行安全监理职责;贵州务彭公路珍珠大桥拱架施工“11·5”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其施工企业未制定大桥拱架施工安装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并采取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
3.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
一是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如1997年颁布的《建筑法》,对于建筑领域
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二是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规定等,造成企业在市场不规范竞争的低价中标中缺乏安全投入保证,产生大量事故隐患;三是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行政执法和动态监管工作不够严格。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够等。
4.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涌向市场,进入“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 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措施与建议
当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思路和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部门管理转向对全行业的统一监管;二是由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寻求治本之策;三是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工作重心由事后管理转向预防事故和治理事故隐患。今后,随着建筑安全状况的不断改善,重点将从事故管理逐步转向职业健康管理。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依法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建筑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全国的各类建设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并要加大对建筑安全的日常监管工作力度;铁道、交通、水利、电监等专业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部门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对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当前要落实对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及房屋拆除、乡镇建房工程等的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和责任,并强化监管工作。要形成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监管,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运转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和格局。
2.强化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加强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作业,总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分包企业或个人施工,要建立健全施工现场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大力推进建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打牢安全管理基础,确保施工企业本质安全。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勘察等单位要依法认真履行有关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
3.研究和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有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业的特点和安全生产实际,研究和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工作。应增加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特别是在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的同时,明确其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定位;在从业资格和施工许可前置条件中,应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
定;修订、完善“两个责任主体”安全职责、责任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加快制订模板支架安全技术规范,完善脚手架产品标准等;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许可证法律规定的处罚办法等。二是研究制定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积极研究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等,并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发挥经济政策对建筑安全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4.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以预防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强化源头治理,严格施工安全监管,严禁施工企业的违法违规施工、分包和转包行为。通过专项整治,坚决遏止重特大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以及隧道坍塌、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坍塌、塔吊坍塌、深基坑坍塌、高大棚架坍塌、拆除工程坍塌事故多发的势头,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确保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总体下降3%的控制目标。
5.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强化日常动态监管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是从源头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手段。要用足、用好这一有力武器,严把建筑市场安全准入关。一是要依法对逾期未取证的施工企业严格处罚。二是加强对持证施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工作。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无安全生产许可证仍擅自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的企业,要依法严格处罚,清除出建筑市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信息,推进联合执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
6.加强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 防范意识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安全技能培训纳入建筑业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实施强制性培训教育的规定和办法,明确政府及企业的职责和任务、农民工从业的条件、培训教育内容、考试考核办法、违规处罚办法等,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施工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和管理,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做到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新入场或转岗工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力度,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知识和安全防护意识,自觉按照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作业,减少并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第五篇:中国食品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管 制 经 济 学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姓 名 胡 克 学 号 120107100112 学 院 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班 级 12经济(1)教 师 朱晓燕
2014年12月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四面楚歌”,各种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关键字:食品安全;管制;法律制度;消费者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止于当今,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是食品开发商利欲熏心,各部门责任边界暧昧不清,还是法律惩罚力度欠缺,质监松懈等问题,都是引发食品问题的表面因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体系制度上。以下从多个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做具体分析。
(一)法律体制的羸弱
1.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完善,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并无法对整个链条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而有力地监管,致使许多执法空隙和安全隐患的存在。
首先,现有的一些食品其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不仅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指标,而更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形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巨大漏洞,这都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的行为愈演愈烈。
其次,对违法者处罚相对过轻。根据我国现有《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食品安全违法者均做罚款处理,违法企业也仅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但相对于某些暴利型产品,罚款显得微不足道,处罚行为显得杯水车薪,违法者不怕被罚,食品安全问题只增不减。
2.执法部门的失责
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执法部门针对食品违法者的执法行为不到位,不能尽其所责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在食品法已经存在缺陷的条件下,执法人员不能严禁恪守法律条款对食品违法问题做严厉的打击,甚至为避免麻烦和安全对违禁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消费者的投诉,更是存在处理速度慢,推诿扯皮等突出现象,严重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生产环节问题
1.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
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就造成了标准的难以实施,产品质量的信息难以汇总。不利于企业增强良性竞争意识,提高食品质量。而作为食品来源的农鱼牧业,其质量状况受到农药、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从食品源头进行监控,必然导致食品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2.生产利益驱使
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追求利润最大化,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使利润缩减。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较严,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更有利益的驱使下的食品生产者,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生产违法违规的食品以牟取暴利。
(三)管理缺陷
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整个体制错综复杂,各部门要么职责分工不清,分段执法、各依一法,重复执法,要么无人监管、相互推诿。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违法渠道。而有些政府为了经济指标的提升,放松对监管部门的监管,从而导致质管部门和监管部门没有把握好质量关。
(四)消费者的盲动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多数消费者由于低收入,消费能力不足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的常识,往往忽略食品的质量问题。更有消费者抱着侥幸心理购买无质量保障食品,认为这种食品使用并无大碍。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无疑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困境。原因在于①食品质量责任不易认定;②消费生产信息不对称,费者举证存在困难③食品安全鉴定费用高,消费者自认倒霉心态严重。这些都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三、食品安全管制
(一)政府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加强源头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农牧业中化学制药的使用,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二)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我国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三)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促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四)新闻媒体要严守职业道德,避免跟风乱报道
强化企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不能仅仅把重点关注在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种植或规模养殖,控制原料质量。
四、总结
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引发了消费者对不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谴责,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满,使食品安全的问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就根本入手研究解决办法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最佳,也是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新闻网.关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EB/OL].http://news.china.com/focus /shipinanquan/.
[2]百度百科.食品安全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Yj0DYKyB allYyf7UuqxpMAUDkqk7X9sC0IMt0rvoS_LIoL3C7oJuTC2VYqYR81SslGwWpiPPTTHOLhr8w0Ydy9OUjmn2eF1v6RQWhMpUKW .
[3]周凯 .“问题馒头”拷问超市食品安全监管【J】.中国青年报,2011. [4]中国政策论坛.六部委直面食品安全问题 呼吁做食品要有良心【M】.学术期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