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自考社会心理学
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那几种类型?
答案:家庭取向。关系取向 权威取向 他人去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答案: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里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想想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3阐明社会心理学一般研究步骤?
答案:1研究问题的确定(1)假设必须是合理的,即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一致;假设应该是具体的,不能模棱两可或过于空乏; 假设应该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设必须简明;2查阅参考文献3研究设计4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5 做出研究的结论6做出研究的结论7撰写研究报告8研究的效度
3、简要说明权力类型的种类:
答案:强迫性权力 合法性权力 奖励性权利 专家性权力 关系性权力 信息性权力 联系性权力
4、简要说明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和产生偏差的原因?
答案:个人亲身经验 和社会学习(1)由于新奇的 极端 突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一个群体所做的行为对我们的认识起着很大作用。
5、简要说明如何促进人及合作?
答案:一是关系的持续,其二是相互回报为了提高合作性
A建立持久的关系b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c要维护自己声誉,保证相互信任d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分步合作,对对方的行为要奖罚分明。
6、简述引发侵犯行为的原因?
答案: 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工具性侵犯行为 本能侵犯行为 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8、论述题 在人际冲突的情境下,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冲突,请例举并分析冲突的管理方式。
答案:人们处理冲突的方法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合作性 坚持性
竞争模式:当一方比较关系自己需求,对对方的需求并不在意时,这就是采取的竞争模式 回避模式: 对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都漠不关心。
顺应模式:向对方让步,忽视自己需求
协助模式:对方都放弃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个人需求。
合作模式:努力合作,双方共同处理冲突。
9、结合生活现象,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们构成一个又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果低层次的需要能够长期得到满足,他对行为就不在有激励作用。
10、简答题 侵犯行为有害于和谐社会的创建,请尝试探讨侵犯行为的性质,引发侵犯行为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技巧?
答案: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工具性侵犯行为 本能侵犯行为 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应对
基本的自持是对维护你的权力的简单表
达对别人批评你的想法,却没有充足的理由时,可以采取模糊化的方法如果你发现和对方在某时间删个以前达成的约定被他忽略了,你可以用自持的陈述或提问提醒对方使用坚决而稳定的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语气不要谴责或者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11、简答 分析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案: 研究发现,个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是影响其是否愿意做出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性别差一方面,有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在短期的需要冒险救助他人场合下表现突出。而女性则表现在一些危险性小,但是承担性较大的长期帮助
活动上。心情也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个因素。动机因素: 同理性-利他假说—社会生物学观点: 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群体的泛化 社会利他行为: 为了获得一些收益、利益交换情境因素:情感交换旁观者行为。
12、简要介绍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答案: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该增加几个方面
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即原因是长
期稳定的,还是变来变去的可控制性: 即一个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
制范围之内
13、简要介绍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答案他人的反馈: 别人对我们的品质 能力 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使我们对自己增加了了解
反射性评价: 他人特别是无关他人,不会给予清晰反馈,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中了解自己
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判断: 在内部线索微弱或者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
社会比较: 人们非常想准确的认识、评估自己、缺乏标准的时候,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14、印象作用:(简要)a 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影响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从而保持原有印象不变。B 产生与影响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的期望效应,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正式此期望。
15、简述影响个体自尊的因素
答案: a 生活的成败经验: 成果常使我们感觉不错,信心百倍,从而形成高自尊,失败常使我们自信心全无,从而形成低自尊。
B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从与自己有相似性或相似经历的人身上比较的来的社会比较信息。C 自己的内部标准: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满意与他们的内部设立标准有关。
16论述题 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是零散的、不同的,人们如何把这些内容与性质不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的印象?请对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进行分析。
答案: a 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安德森的平均模型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b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加工模型;布鲁尔印象形成双加工模型认为: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一种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一种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a”中心特质”效应: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b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光坏效应)d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出正性评价
17、在人际交往中,刻板印象容易导致我们对他人的错误认识,请分析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答案:a一个人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想联系的刻板印象越容易浮现在脑海中
B对待匿名的、可以互换的群体成员,一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了个人特征c当时间紧迫,需要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容易使用刻板印象
D党所获得信息复杂,不易分析和加工时容易使用刻板印象
E当处于极端情绪时f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人判断重要时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a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特殊的环境与实践,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那么,种稳定的信息就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
B为了避免刻板印象的不一致信息被归于全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C为了避免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的非典型成员,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D 由于刻板印象尝试自动被唤醒,多以为了改变刻板印象,人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寻找不一致的信
息。
18、简述动机的性质
答案:a 动机是完整的个人动机,而非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B 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以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C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动机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D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不是—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E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还有动机十个人觉察不到的。F动机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动态的过程。H并非所有的行为或是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19、简要分析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的工作特性:答案;a
技能多样性、即从事需要多种技
能,有一定挑战性工作
B 任务多样性、即工作内容丰富、而不单调乏味 C任务重要性、即工作有意义,有影响
D自主性,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自己做主、对工作结果自责
E回馈性,即人们能够及时知晓工作的结果 20、简要介绍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答案:两个维度 a 一个是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纬度 b认知取向-情感反向维度
四个动机: a 认知性内在动机 b 情感性内在动机 c 认知性社会动机 d 情感性社会动机
21、论述题 我们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内在动机激发的,也可能是由于外在动机激发的,他们对行为的影响效果是否相同,结合上能够现象论述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避免动机不当而对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 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当外在的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有可能会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这张现象为过度辩护效应,既当人们认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将历时一个很有效的动机诱因,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机制。但是,当外显动机凸显出来时,内在动机可能因此降低。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人民的内在动机使之避免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呢:
A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较高的情况下才有降低效果。B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C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奖励的负面作用。
22、根据我国社会文化特点----------请结合生活现象分析两种成就动机的性质和特点
答案: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的选择取决于社会。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的选择取向取决于个体自己。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有4个特点: 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所属的团体来决定; 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达到目标的行为;重要他人和团体评价成就行为的效果和制定评价标准; 个人对成就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较低,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个体自己决定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 个体自己决定达到目标的行为; 个体自己评价成就行为的效果和制定评价标准; 个体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较高,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较强。
23材料分析题: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此频繁地使用“印象”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印象呢?----------------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请运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解释是生活现象。
答案:a”中心特质”效应: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b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判断。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所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c晕轮效应(光坏效应):人们倾向八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为统一的认识。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成为晕轮效应(光坏效
应)d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出正性评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却倾向于他人做出正面评价。
24、简要说明有效情绪表达的原则
答案;先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 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清楚具体地表达;行为、感觉、理由陈述的使用;表达情绪的目的是为了分享而不是改变对方,我们无法改变或控制对方,我们只能学习为内心感受找到出口,让对方多了解自己;表达正面情绪,也可以增进良好关系。25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从人际互动的观点出发,给予解释。并从群体、个体和情境因素入手,探讨引发次类现象的可能原因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上述资料说明了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在学校辅导中,如何教会学生有效表达情绪 ”
从众心理 态度的变化
第一问: a个体特点包括获得中却信息的愿望与群体保持一致和性别差异等
B 群体方面: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 群体成员的身份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 群体的专长等因素
C刺激物影响: 刺激物的模糊程度 刺激物对个体是否重要
第二问: 情绪管理的方法、转换情绪方法、良好的应该他人的情绪; 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先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 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清楚具体地表达;行为、感觉、理由陈述的使用;表达情绪的目的是为了分享而不是改变对方,我们无法改变或控制对方,我们只能学习为内心感受找到出口,让对方多了解自己;表达正面情绪,也可以增进良好关系。
26、简述情绪成熟的指标
答案: 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对挫折情境,能重新解释和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会一直自我防卫;知觉某些情境会引起挫折,可以避开并赵村替代目标;能找出方法缓解不愉快;能认清多种防御机制的功能包括幻想、退化、反抗、投射、合理化、补偿等,避免成为错误的习惯,能寻求专家的协助。
27、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简述社会态度的作用A调适作用b自我防卫作用c价值表现作用d价值表现作用e态度的指示作用
态度的社会作用是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反馈功能。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态度,一般来讲,总的看法有三种积极 接近赞成 通常起统合作用消极 远离反对; 通常起离合作用 中立、通常起调和作用。
28、简述个人态度与社会态度的关系
答案:a个体态度: 一是态度主体而言,是社会个体,是有着社会关系的个体,就此而言,个体态度既是社会态度,二是就是态度主体与态度对方的关系而言,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个体,是和其他社会个体发生联系的。
个体与社会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态度是群体态度的基础,群体态度是再个体态度的基础上,由个体间的互动产生出共同的态度。没有个体基础,群体态度就是空中楼阁,空洞无物。群体态度是有个体态度中共有的部分构成的。29、29、简述态度的特点
答案:态度具有统合性态度具有媒介性态度有压力,具有压迫性态度是一元的,并呈现一定的强度状态
30、简要说明去个性化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答案:定义: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事不敢做的事情来。在群体保护下,甚至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产生原因:a匿名性:个体觉得自己在团体内饰匿名者b丧失责任感c群体的淹没性:成员是以群体形式而不是个人身份出现的,成员的自我被融化在群体中。
31、简述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还受诱导因素的影响。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生产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工作率,高凝聚力组的工作效率会更低。
32、试论述集群行为的过程及机制
集群行为的过程;a前提:许多人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并发生直接接触。产生激烈互动,易造成思想和情感的一致,且目光被限制在狭小范围内。B集群行为的发生首先是高度的刺激和暗示c其次是情绪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下人们距离非常近,因此情绪易被感染且传递迅速,多以循环和连锁形式进行。D最后是情绪激发。当整个群体情绪发泄完之后,激动地情绪就会平息下来,人们恢复常态,集群行为结束。
有两个重要机制: 情绪感染。一群情绪激动地人的举动吸引了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使他们情绪也激动起来。
模仿。就是再现他人的行为,在集群行为中大家互相模仿,从而产生共同的行为。
33、简述传播的基本类型
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从四中传播类型开看,人的自我传播是传播的基础,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在这个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
34、简述舆论的特点
答案: a如果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则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个人行为
B既然是共同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这种一致的看法是由不同意见是最后演变而来的,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C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是则纯粹是感情所为。
D属于全体意见、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主要根据意见本身的力量。35简述时尚产生的心理机制
A 人类本能的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陈旧事物的厌弃的基本心理倾向
B人类“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希望自由和进步的冲动是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
C大众的模仿心理与趋同心理也是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名词解释
1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2刻板印象: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3、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的期望效应,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正式此期望。
5、亲和动机:又叫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6、集体恐惧:集体面对突发痛苦和巨大不幸的预料和经验而产生范围广泛的情绪。
7、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8、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群体任务的完成起重要作用。
9、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事不敢做的事情来。在群体保护下,甚至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
10、社会促进作用: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得活动效果,在一定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
11、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消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12、谣言:是某些人活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基础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第二篇:甘肃自考指南
甘肃自考指南-毕业手续
一、毕业论文程序
自考毕业论文完全指导手册>>
自学考试考生自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的登记审核,即进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程序当中来。在进行登记时,会告诉每个专业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去指定的地点听论文的讲座。在讲座上,高校主管该专业论文的老师会和大家见面,并根据大家的选题方向,将考生分配到有关的教研室,然后由教研室具体指派导师。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首先考生简单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然后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考生通过论文答辩后,其本科论文即告完成。如果顺利通过,考生就应该准备本科毕业了。
二、毕业条件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参加毕业审查,办理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①考完本专业考试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
②完成该专业所规定的实践性环节课程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③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
④办理本科毕业证书者,必须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
三、毕业手续
考生根据专业考试计划自己判断并申请毕业,省自考办不负责通知考生办理毕业手续。凡符合毕业条件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半年6月上旬,下半年12月上旬,具体时间以当地自考办安排为准)持“准考证”、“身份证”、全部“课程合格证”,办理本科毕业证者还须持有专科及以上毕业证原件,到所在市自考办申请办理毕业证书,经市自考办初审符合条件者,打印考生基本信息单,交考生核对签字,并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思想品德鉴定表》。在职人员由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劳资)部门的负责人写出评语,加盖单位公章;非在职人员由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并写出评语,加盖公章。经市自考办、主考院校、省自考委三级审核后,符合条件者,发给毕业证书及毕业生档案。
四、毕业时间
每年的六月和十二月
五、具体程序
考生将本人准考证、身份证以及全部单科合格证书交当地自考办初审,经初审合格后发给《毕业生登记表》。
《毕业生登记表》由考生本人填写,所在单位(非在职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或乡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于规定日期送交当地自学考试办公室报所在市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和省考委审核。
考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不得隐瞒和造假,不得擅自涂改,违者将予以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毕业资格;审核合格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委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主考学校在毕业证书上副署。
毕业生的有关档案材料由省自学考试办公室送毕业生所在单位组织、人事或劳动部门存入本人档案。
六、领取程序
领取凭证:准考证、身份证
1、出示准考证、身份证,告知自考专业及层次。
2、在领取毕业生档案登记簿上签名,如系受人委托代领,应同时出示被委托人的身份证,并在签名栏内签“***代”;
3、领取档案袋和证书夹,仔细检查,有无错装或缺漏(档案袋内装自考毕业证书、自考课程合格证、自考毕业生登记表及毕业成绩单);
4、将毕业证书、自考课程合格证取出,由本人妥善保管。将自考毕业生登记表及成绩单(各1份)密封在袋内交本人所在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建议考生在密封档案前将自己的毕业生登记表复印一份留存备查)。
七、待遇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是在职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本着用其所学、发挥所长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他们的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是非在职人员(包括农民)的,由省级劳动人事部门根据需要,在编制和增人指标范围内有计划地选择录用或聘用。
在工资待遇方面,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述的是天宝·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卡洛克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我们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事业辉煌的动物科学家,当年却举止笨拙,缺乏社
交能力,或者正是这点也让她在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直言不讳的自闭症作家。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夸张的表情,让我觉得可能有些做作,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是我们对自闭症缺少了解,对自闭症患者缺少关注与关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
1、社交障碍方面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有些也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感到孤独寂寞。很显然,天宝·葛兰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闭症患者,从小缺乏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看上去木讷、呆板,她恐惧于肢体接触,以至于在四岁之后,其母亲就无法在拥抱自己的女儿,而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她从小就遭受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恰恰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人际沟通,着也加剧了她与周围世界的疏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发现她有着令人惊叹的视觉思维之后,不断内心引导其人生步伐,“人生是一扇门,每一扇门打开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决心打开它。”也正是这句话,引导着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在葛兰汀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人际沟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初期,由于和父母关系的疏离,缺乏交流沟通,渐渐患上了自闭症。之后有偶遇自闭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与周围的人日益疏远,她渴望拥抱的感觉,却害怕肢体接触,在牧场里,她发现了一种安抚牛用的“挤压器”,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拥抱的感觉。这正是她人际沟通缺失造成的。第一个走进她的世界,与她简历亲密关系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卡洛克教授,她从卡洛克那里得到指导、尊重、关爱,在她面前,天宝可以自由发挥她在视觉思维方面的特长,有更多的自我展露的机会,于是渐渐地对卡洛克产生了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也为天宝今后走出自闭症的阴影做了良好的开端。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缺乏够用技巧,天宝在人际沟通方面的摸索前进更多的是非言语沟通,夸张的表情和出格的举止,都是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无奈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太深,而她又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天宝缺少尊重。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或贬低,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定的,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之以肯定和支持,如天宝对卡洛克教授,反之,则对其予以疏离。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卡洛克为天宝打开了一扇门,迈出了第一
步,之后越走越远,渐渐地走出自闭的樊笼,走向成功。
在如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了,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归根到底都是与人打交道,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我们却必须走出去,在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性格日益成熟,展露自我,使自己的才敢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意认同。曾经也一度彷徨,从大山深处走进小县城,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我直接走进嘉兴这样的中型城市,性格偏内向,排斥人际交往,害怕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中,劳神费力。终于有一天,当我勇敢地打开那扇门,才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张网,无论你乐意也好,抗拒也罢,你从一出生就已经纠缠其中了,越抗拒,越挣扎,反而缠的越紧,陷得越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既然无法抗拒,那就想办法好好享受吧!
人际沟通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体验,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打开那扇门,用于走出第一步,你总会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
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助人者在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别人时,一般会权衡成本(如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等)与收益(如预期回报、好名声、节税、积功德等)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则会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反之,则不然。第四阶段是确定个人能力与行为方式。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确定自己有无能力助人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是直接行动还是对外求援)。有时候,旁观者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他人需要帮助,认为自己
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不表现积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主观助人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观助人动机受社会规范学习和互惠规范影响为主,其次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以及移情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大学生主观陈述时首选助人动机为满足精神愉悦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时,遇上了一个难题: 要不要教我们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直教育我们:
看见小偷偷东西,要勇敢的提醒被窃的阿姨;看见跌倒的老人,要上去扶助;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要等待失主交还给人,或着直接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别人问路,要耐心指路,如果顺路,就主动为别人引路。。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也想如此教育年轻一代的时候,却发现:
如果去制止偷窃,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小偷伤害?
君不见,江西九江许俊谷景为制止罪犯偷窃电动车,挺身而上,被6名歹徒围殴杀害。英魂逝去,徒留妻儿悲痛欲绝,满面泪水;
如果去扶助老人,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老人家属冤枉,百口莫辩? 君不见,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南京小伙彭宇上前救助下车跌倒受重伤的老人,却被老人认定为撞倒自己的人,被索赔13万!法院一审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多大的无妄之灾呀!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案件被澄清,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但无论如何,使人们对救助老人多了一重阴影!
如果捡到钱包,交给失主或警察,有没有可能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动过钱包? 君不见,57岁的淮安农妇周翠兰至今说不清为什么自己拾金不昧的钱数,与失主所说钱数,就是对不上?自己做了好事,却被周围人莫名议论,冤枉梗在心头,一直郁郁难欢!
如果给迷路的陌生人引路,孩子会不会有安全危险?
君不见,榆林市镇川镇的一起绑架小学生案,罪犯就是以问路为借口,引孩子靠近,将孩子强行抱上汽车绑架!衡阳市女孩谭某被4个男子以带路为由,骗上汽车,遭遇强奸绑架!
桩桩件件,现实如斯,爸爸妈妈们该何去何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你要远离一切是非!看见受伤的老人,不许上前,躲得远远的哦!
那么,谁家没有老人,谁不会变老!难道我们能够眼见着自家的老人,遇上病困或跌倒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上前救助吗?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看见小偷,不许多事,不许干预!
那么,如果正急需一笔钱救人,却被小偷偷窃!您会不会大骂人心不古,世风不正,为什么车上这么多人看见,没有一个仗义提醒的!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路上看见钱,绝对不许做什么拾金不昧!要视而不见!
那么,拾金不昧,就真的因此成为“绝世”美德。无论是道德审判,还是法律救赎,都只能是事后的亡羊补牢,我们的孩子和广大公众只会日渐消极,这个社会也会因之变得缺失道德是非。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人问路,不答不理不靠近。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自己的老人分不清城市相似的楼宇,也迷失了回家的路途,那么又该怎么办?那时,我们还能大骂世风日下,现代人铁石心肠吗? 我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朋友,当企业因董事会要求被迫停业时,他极尽全力,为每个员工争取到了一定的回偿,但是对于加班费等一些杂费实在没有能力,再也无法从法人手里要到了,而少数不懂法规不明道理的员工,不去找握有资金权利的法人,反而指责早已离开,并无资金掌握权的老总朋友,而令其委屈难过。是不是当初不应该为他们争取呢?争取了倒反。。?
如果人人都被现实地教育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被现实地教育了!那么,所有的助人行为,都将会因怕惹麻烦而取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冰冷;我们的世界,将多么的苍白无力;我们的心灵,将何等地挣扎。我们又将怎么面对,纯洁孩子的质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那位跌倒的奶奶?
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有资格,强求他人?责骂他人?
不,绝对不能再继续这种状态了。
一直打心底里最为尊敬的特蕾莎修女说: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
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那么,爸爸妈妈们要问了,我们知道了,为了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崇尚美德,弘扬正义!
那么,如何做了好事,不会招惹麻烦?如何做了好事,还能保护自己和孩子平安无事?
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学习“科学”地做好事,学习理性地教导孩子,既要坚持正义纯真的心灵,也要学习聪明智慧的救人技巧。
助人为乐而不招惹麻烦和危险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对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有用。
1、帮助伤者
先邀请多人一同上前,快速保护,围住伤者。然后坚决果断拨打专业救助机构110和120.自己直接施救,招惹麻烦是一说,主要还是我们都没有医学常识,有些急性病或骨折病人根本不能胡乱搬动、颠簸或背着跑步前行。
如果不具备邀请多人上前的条件,需大喊旁人见证,请目击证人留下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2、拾金不昧 如果路遇一叠钱或钱包,请立即大大方方地邀请旁人,共同见证,一起交给警察或相关失物认领机构。尽可能不要自己独立处理。当然,如果只是一张钱币,就无所谓单独不单独了。
3、制止偷窃
看见偷窃行为,可以撞一下失主或故意踩一下她的脚,或着在失主身边故意大声给朋友打电话,引起失主警惕即可。一般失主警醒了,小偷就很难再下手。
4、看见偷车人或行凶歹徒 看见行凶或偷车的歹徒,如果自己同行人很多,可以上前制止。如果不是,请立即到隐秘处拨打110,将歹徒地点和特征叙述清晰,即便警察来时,歹徒已经跑了,警察也可以根据罪犯特征实施抓捕。
5、陌生人问路
坚持决不上问路人的车,远离问路车辆,大声回答即可,又帮助了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很大的声音,可引起周围很多人注意,使自己没有危险的可能。
重点是教育我们的孩子,遇见骑摩托或开汽车的问路人,一定保持1米距离,大声回答即可。千万不能上陌生人的车,即便是几个小伙伴一起也不行。
也许有人说,这样多么怯懦,多么不勇敢。
但是,鲁迅说过,要善做壕堑战。智慧的人,掩护好自己,同时,也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顾双方实力差异,贸然一人斗敌,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使这个世界痛
失一位正义的勇士之外,根本制止不了罪恶。(特警、刑警、武警、会功夫的人除外)许诸赤膊上阵,纵有匹夫之勇,也难敌万箭齐发,也决不适合鼓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做好事曾经遭遇挫折和委屈就停下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生存的世界能够美好,不要放弃任何善良、勇敢的努力。不要放弃做好事,做好人。学习“壕堑战”,保护自己,战胜邪恶。
真挚祝福这个世界,心底正直,仗义而行的朋友越来越多,祝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最后,提醒所有曾经和未来有可能接受别人帮助的朋友,了解是非原曲,懂得感恩,不要寒了帮助我们的人的心呵!筱丹写于12月17日
特雷莎箴言: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
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原创]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富熹,1992)。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及对有关信息线索的分析加工而进行的。社会认知的独立研究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末,以弗拉维尔(J.H.Flavell,1968)的研究为标志,到80年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社会认知的探讨还很少。但是,史地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史地中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研究中,确立了这样两个重点研究的问题:第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二,中学生社会认知的特点,主要涉及观点采择能力、对权威的认知、对暴力与冲突的认知、对友谊与和平的认知、对社会群体的认知等等.有关社会认知的培养问题将在后面章节阐述。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弄清影响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创设更好地达成史地学科社会性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国内在历史、地理观念与社会性教育方面,因为过去时代的种种影响,至今依然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使 1 观念教育目标的达成趋于简单化与表面化,因此,影响因素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认知者自身、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1、认知者自身的心理特点。指认知者已有的经验、需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时蓉华,1998)。首先,个体的原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如初中生看见一位新教师走进教室,他们中的不少人会依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来对照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判断教师的性格与行为。从而,确定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因此,教师的教育从他走进教师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其次,个体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其评价社会关系、社会事物。一个对教师从内心十分尊敬,把教师的价值判断看的十分重要的学生,会直接运用教师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人或事,同时,如果让他摆脱教师的观点或价值判断,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他却会因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束缚,产生思维障碍。第三,影响认知活动的另一种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教师如果创设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讨论。第四,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如光环作用:教师一般都相信成绩好的同学能力也一定很强,可能会忽视对一些能力并不强的学生的技能指导。这种将一个人赋予了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后,进而将其它许多积极特征也赋予他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光环作用。又如: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在课 堂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会因为一直认为对方有与自己相同的特点,所以,当对方与自己意见完全不同并产生争论时,不免会影响对问题
本身的客观评价。
2、认知对象因素。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影响认知者的认知过程。如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满清官员的身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评价,即使这位官员有过出色的作为,有些学生在评价时,仍然以谴责的态度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如各类地理教具、历史图册等等。
3、认知情境因素。在社会认知中,个体对认知情境的理解也会转移到认知对象上,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在一张清代末年的照片上,有几个清朝装束的官员坐在官衙里,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就有曾在西方留学、学贯东西,并且思想激进的严复,这就是背景因素在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背景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设置,改变或者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从众行为的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二是缺乏责任感。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因此,从众行为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舆论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培养高成就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cClelland)是社会动机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为后人研究成就动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简而言之,成就动机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积极的发展,社会的高度发展,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的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密切联系,我们通常会把成功成就作为分子,抱负作为分母来衡量一个有追求的,有上进心的心理健康水平。
既然知道高成就动机与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必然关联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注重他的培养?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我们需要从童年期开始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儿童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他们的行为都将社会话。如果每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高成就的学习动机,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将来成为有利社会的,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匹配一个高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 4 如何与成长计划相结合,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与大家详细探讨,下面谈谈培养儿童成就动机的注意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就小孩的成就感培养,大多受其父母以及家人的影响比较深。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指导、劝告式引导可以使儿童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的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为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一生当中二个非常关键期的第一个,从小就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儿童成年后自我实现的基础。
2、成就的社会氛围。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30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高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成功的书籍和内容。家长给孩子选好的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3、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小孩,随着身心的不断发育,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功。“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状况等因素有 5 密切关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我,去发觉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力量。过高的社会动机要有与之匹配的事业或者学业成就,否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动机还包括亲和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等。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育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等,就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综观当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呈多样化的个体差异,现代性挑战、社会转型、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与“城市马太效应”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素质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学理透视“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或希望成功,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或希望成功;二是避免或害怕失败,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景,远离预料到的失败结果。[1]伯纳德伟纳认为成就动机是人要求 6 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一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1自我防卫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让它出现在意识中;(2)否认(denial),指在心理上不承认已发生的事实;(3)投射(projection),指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念加在他人头上;(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扭曲,给出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5)转移(displacement),指需要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而转移目标,以间接的方式加以满足;(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行为上的表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望相反,如我们骂有的人为“伪君子”,就是指这种反向作用的行为表现;(7)补偿(compensation),指发展个人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已有的缺陷;(8)升华(sublimation),指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防卫机制虽然是由个人的自我在使用,却是潜意识的,个人并不觉知,并且大多数防卫机制是偏离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因此,如果过分地使用防卫机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3非正式团体的交往方式
1、满足成员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组织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组织中获 得的。正式组织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组织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 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组织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组织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组织信息的传递。组织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 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 8 作。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