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河治理变更
长 江 河 变 更 统 计
一、上段施工部分
1、纸棚2#排涝涵按无图纸(纸棚排涝涵施工)。河舟排水渠出通知。河舟段引水渠拦水坝。
2、下河台阶共10个无图纸,分别是30+027.2、30+600.3、30+755.2、30+852.3、31+095.7、31+357.3、31+413.5、30+530、31+599(河舟桥)、河舟段0+250。
二、下段施工部分
1、堤防加固(需图纸标注)32+564.5——33+022.7。
2、徐冲防汛交通桥,上游连接渠道护砌根据实地情况改为直立式挡墙。
3、下河台阶共6处分别为31+778.5、32+107.6、32+450.9、33+079.8、33+484.3、33+640。
4、32+498.4处老堤取直背水面小石砼砌挡墙无图,堤身填筑等无图。
三、水毁加固部分
1、水毁挡墙加固段无图,31+413.2—31+334.9、31+307.1—31+274.3、31+216.1—31+197.5、31+013.5—30+965.5、30+489.6—30+456.6.2、水毁加固潜水坝,共6个,30+456.8、30+509.9、30+825.3、30+967.6、31+095.7、31+137.5。
3、拦水堰31+510.2(35米),4、水毁全线护脚底板加固C20砼厚10cm,自30+362.6起,长875.3m,均宽5.5m。
第二篇:汾江河治理
汾江河的治理
提起汾江河,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那污浊的水,而鼻间似乎也被那令人作呕的气味所环绕着。
但是,其实汾江河也曾经美丽过。听老一辈的人说,在1973年以前,汾江河曾是最好的游泳去处;但在1976年以后水质变坏后,再无人下水游泳。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一条曾经是“游泳的好去处”的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变成了一条乌黑发臭的“黑水河”呢?
从各方面的途径,了解到,市民们的生活污水与上游的工业污水的排放,是汾江河变乌黑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乡村河涌周边地段的小企业、小食店、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理而直接排放到河涌内,污染河涌水,继而又污染到汾江河水。而在印染厂等工厂更是把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河里,工业废水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其有机的成份就会对河水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机物会使河水变质、鱼虾绝迹、生物灭绝,长期下去,水体就会变黑、变臭,成为一条涌动的死水。而现在,事实已经很好的证明了,汾江河的确成为了一条乌黑发臭的“涌动的死水”。
要解决汾江河水的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努力,而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配合政府的行动。
政府的行动
为了使汾江河能够重新恢复原来的面貌,佛山市政府在近年来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如:
1、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监督管理
2、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
3、大力推进流域内河涌治理工作
4、加强煤场、沙场的环境管理工作
5、加强流域内油库、码头的监督管理
除此之外,政府也充分发动了传媒与社会群众的力量。
诸如在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们都能看见汾江河的污染情况是一天天得到了改善。虽然进展的速度有限,但仍然鼓舞了群众的信心。也令群众配合政府的行动更加到位,信心更加充足。
从上面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行动。那么,作为市民的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做来配合政府的行动呢?
市民的行动
在此,我想给市民的行动提几点建议:
1、汾江河附近的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应该集中处理,而不应该随意丢入河内,加剧水体的污染。
2、应积极响应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对政府的行动进行配合与适当的支持。
3、市民应运用自己的监督权利,对偷偷向汾江河排放污水的工厂举报揭发。
4、宣传、发动身边人一起行动,使行动得以推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理汾江河的行动来。
5、我们也可以通过向政府反映或在传媒上发表意见来向政府提出自己对汾江河治理的见解。
汾江河是佛山人的母亲河,而现在,我们的母亲河正在生死存亡之际。难道我们仍然要吝惜自己的一份力量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母亲河的清澈河水重现,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荆江河段防洪与综合治理
摘要: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以南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本文从“地上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详细阐述荆江河段“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并根据其特点介绍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字:荆江 地上河 成因 治理措施
1.概述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超过330km。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在春秋战国时代,荆江河段有多条分流河道,到宋代,荆江干流上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泄洪流,故积患不多。宋明以后,荆江两岸部分穴口因自然淤塞和人工筑堤而相继堵塞,造成荆江洪水因渲泄不畅而水患骤增。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上起枣林岗,下迄监利城南,全长加2.4 km。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泽开始开发,以后历代修筑堤坑,大小堤垸自成体系,之后的荆征大堤就是在零星堤垸的基础上加筑部分堤段逐步连接而成的。荆江大堤的历史可简言为:分段堵筑于东晋,扩展于两宋,合成于明末,增修于前清,加固治理到现在。
总之,由于荆江大堤修筑以后,水位抬高,泥沙得不到渲泄又使河床加积淤高,以致造成增加堤高继洪水位再上升的被动局面。每年夏秋洪涨,江水高出两岸平原地面约10多米,因而洪水灾害时有发生,对江汉平原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形成原因 2.1自然原因
荆江原长404km,后来缩短为331km,宽度一般在2000m左右。河道呈西北、东南向,弯曲折率为1.7左右,为顺直微曲性河道。水道分歧,汊江发育,心滩和江心洲较多,在荆江18处江心洲中,上荆江即占16处,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江流蜿蜓曲折,河道长度为240km,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弯的凹岸不断崩坍,河弯变得更加弯曲。“一弯弯,弯弯变”,河道向下游蠕动,河长逐渐增长;河弯继续自由发展就形成几乎对穿的河环,河环狭 窄处一旦被洪水冲穿,便发生自然裁弯,河长就迅即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交替出现,河床就很难稳定下来。
下荆江河谷上部为 粘土层,受其限制,河床断面较窄,而河谷下部为细沙层,沙层顶板又超出枯水位,故易发生强烈的崩岸,这一河床边界条件对形成半径较小的稳定河曲十分有利;其次,汛期洪水和 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又受 洞庭湖出湖流量的回水顶托的影响,使下荆江比降十分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 利于曲流的发展;第三,沿江堤防堵塞了分流穴口,限制了河曲带的宽度,增大了流量,也促进了河弯发育。太过弯曲的河道,由于弯道内流速减小,容易造成泥沙淤积。
2.2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流域下垫面条件迅速恶化,从而导致洪灾发生。根据前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其洪灾的时序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多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公元276~ 401年、786~841、1128~1380、1469~1591、1652~1981年,将这些时段与长江中上游开发时期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其洪灾发生时期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及近代大规模地毁林开荒的时间上比较一致或稍滞后。大堤修筑与分泄口的堵塞。从前面分析可知,在宋代以前,荆江有九家十三口分泄洪流,而宋明以后,部分穴口由于自然与人工筑堤而堵塞,减少了泄洪能力,使洪水渲泄不畅而导致洪灾。
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泄洪能力下降。由于洞庭湖接受泥沙多,湖底不断变浅,另外由于围湖垦田,使得洞庭湖面积日益减少。据统计,在1825年前后,湖泊面积可达6000km2,到1896年则减为5400 km2,1932年减到4700 km2,至1953年仅为2691 km2。由于湖泊面积大规模的缩小和湖底淤浅,从而使得湖区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甚至顶托上游来水,这也是荆江易灾的一个原因。
3.荆江水患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 m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即使设想盐卡水位44.6m,溃口冲开的口门可达1500m,最大水量可达每秒5万到7万5千m³,水头高12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m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m³,将有2000 km2水深达到2m;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
因此,对荆江的治理从未断绝,荆江大堤就是集中的体现。
4.治理措施
4.1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植树造林,严禁滥砍滥伐,增加水源涵养林的面积。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超渗地面径流和饱和坡面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4.2疏浚河道,增强排水能力
浚深、扩宽、清理现有河道,保持良好的水流环境。可以增加河道的运沙能力,可减少河道的淤积速率,确保防洪安全。另一方面,深挖河道,顺理河势,并将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加以配合其他措施,逐步使荆江形成相对地下河,改变地上河的被动局面。
4.3修建水库,退耕还湖,增加调洪能力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增加水容量。当洪水来临时,可滞洪削峰,减缓洪水瞎写速度,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
4.4建设分洪工程与三峡水利枢纽
荆江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工程等。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54孔弧形钢闸门,总宽1054.375m;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 m³/s,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4年首次运用以来,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三峡工程建成以前,长江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约10年一遇的洪水,采取分洪措施防洪能力约40年一遇。遇超过此标准的洪水,无可靠的防洪对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用后,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江上游发生100年一遇洪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调节,可将枝城站流量控制在荆江河道的安全泄量以内,荆江分洪区不分洪;遇100年一遇以上至约1000年一遇特大洪水,通过三峡水库调蓄,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堤防溃决和发生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三峡工程建成以后,荆江分洪区仍需分洪运用,只是分洪运用的概率有所减少。
参考文献
1.蔡明理 杨达源,《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及其成因分析》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 210008;
2.九曲回肠话荆江 国家地理,2013;
3.张修桂 左鹏 荆江洪涝历史成因及对策 复旦大学 1999;
4.夏细禾 余文畴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湖北 武汉 2001
第四篇:XX江河治理工作总结
XX江河治理工作总结
市防汛办:
我县XX的江河治理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上级专项资金为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村两委民一事一议,鼓励群众投工投劳。通过一年来的治理,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圆满完成了今年的河道治理工程,为确保明年的河道行洪畅通,两岸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居民、农田的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有力的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现将XX年的江河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实施江河治理工程项目仅有3件,一是以工代赈项目镇安河治理工程,保发改改地区〔XX〕565号、保财农〔XX〕149号投资治理320万元;二是中央特大防汛补助费100万元,以保财农〔XX〕145号、龙财农〔XX〕3号文下达我县;三是乡镇集资修桥。
二、工程实施
为了实施好河道项目治理,我县及早对实施的项目进行踏勘、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心设计,通过招投标,选好有资质施工队伍,做到认真组织、精心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和资金关,资金投入上做到专款专用,做到了资金人员“两安全”。
三、完成情况
今年的河道治理项目为镇安西大街段公里,香柏河分洪隧洞工程(与其它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象达交通桥建设。具体如下:
镇安河治理项目:
1、以工代赈项目投资320万元,XX年12月12日开工,于XX年5月29日完工。共完成河道治理双边支砌2200米,完成开挖土石方万m3,回填方,M75砌体(墙体)万m3,混凝土,机耕路,齿墙26道,完成投工万工日。
2香柏河分洪工程特大防汛经费100万元,与其它项目资金一起使用,总投资4500万元,洞长1234米,工程于XX年4月10日开工建设,于XX年7月31日完工。
3象达河跨河建物改建22万元,完成土石方55m3,支砌石方,C20混凝土139m3。工程于XX年12月20日开工,于XX年4月10日完工。
四、工程效益
XX年的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一是间接保护镇安320国道长公里;二是确保行河道洪通畅,方便群众通行保证了象达集镇安全,三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我县是一个多河流的贫困山区县,河流众多,降雨量多每年中小河流都要发生洪涝灾害,损毁两岸重要设施、农田,严重制约着我县经济发展,亟需进行根治;
2、部分河道规划不到位,大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加高、培厚;
3、县财政十分困难,无资来进行专项治理,仅靠上级支持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解决,而且需要治理的河段很多,如平达河下段亟需治理,镇安河的治理工程仅为百分之十,大多数河段仍为土堤,无法满足防洪要求;
4、群众法制观念不强,不少河道仍然有向河道倾倒垃圾、弃土和违章临河、跨河建筑物事件发生,严重阻碍了行洪畅通;
5、河道上游的水土保持任重而道远。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类活动频繁,开采矿藏、采石、挖砂加重了河道行洪的负担。
六、XX年河道治理计划
根据市安排,XX年我县河道治理项目4件,总投资2152万元。
1、平达河尾、坝区段治理项目506万元,完成治理河道长,计划完成土方万m3,浆砌石方万m3;
2、象达河治理项目,投资544万元,主要为完成石土方万m3,支砌石方万m3;
3、蛮关河勐糯段治理6km,投资582万元,完成开挖土石方万m3,支砌方万m3。
4、苏帕河绕廊段治理,完成土石方开挖,支砌石方万m3,投资520万元。
面对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扩大内需,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有利机遇。我县将认真把握,科学规划做好项目储备,精心设计,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同时用好每一分钱,让其造福一方,充分发挥河道防洪排涝效益,有力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第五篇:调研长江河长制工作
【母亲河上话治水】 市委书记王飏调研长江河长制工作
4月12日,长江常熟段河长工作会议在碧溪新区农业园区会议室召开。
长江常熟段市级河长、常熟市委书记王飏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推进长江河长制工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王飏实地调研了碧溪新区徐家涵洞(随塘河),听取了入江支流水质监测情况通报和长江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以及各镇、开发区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问题。王飏说,去年以来,本市河长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认河、巡河、河长制机制建立完善以及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成效显著。
就做好长江河长制工作,王飏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扎实推进“共抓大保护”工作。构建以铁黄沙为核心、以长江水面为资源涵养的沿江生态经济圈,打造北部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标本兼治,不断提高治理成效。突出治理重点,加强排查长江非法占用岸线情况、违规违法入江排污口,对沿线码头、化工企业进一步排查梳理,同时加强入江支流的排查力度,逐条分析,找准问题,尽快制定整治方案。突出精准治理,要精准治点,推进污水厂提标改造,要精准管线,加强劣五类入江支流、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沿河“三乱”环境整治。突出精准控面,把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控面重点,强调标本兼治。三要加强责任落实,强化考核督查,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河长责任,河长要履行好包干责任,水利、环保和河长办要加强镇、村河长的工作培训,指导督促基层认真履职尽责。强化督查检查,对“一事一办”清单开展督查,实行销号管理、报结制度。强化共治共享,调动企业、社会、群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凝聚治管合力,各部门间要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王飏强调,饮用水源地保护责任重大,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坚守底线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措施落实、管理到位。要高度重视长江岸线汛期安全问题,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加强巡查,确保防汛设施安全运行。
201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