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关于全面治理与开发江河的战略号召
毛泽东关于全面治理与开发江河的战略号召
曹应旺
编者按:兴修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和关心水利工作。一项项江河治理与开发的决策,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一座座水利工程建设的工地,刻下了他们的足迹;一次次防洪救灾的现场,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本刊特开辟“三代领导人与水利”栏目,介绍我们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关于治水的战略思想、重要论述和丰功伟绩。
毛泽东是一位博古通今、站得高、望得远的战略家。看待水利建设,他同样有着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其深刻的战略性思想内涵,至今仍震撼人心。他主持起草的“农业十七条”和“农业四十条”,都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他指出:“兴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治理灾害严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开渠、挖塘、筑坝和各种水土保持工作,均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大量地负责兴修,必要的时候由国家予以协助。”“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在全面规划中要有水利规划,“保证遇早有水,遇涝排水”。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毛泽东在淮河大水后发出的战略号召。1950年6月至7月,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毛泽东看到一封关于人和蛇都逃到树上,有的人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电报,落了眼泪。两月之内,他接连在淮河水灾及治淮情况的电报上写了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其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情感,跃然纸上。首先,他提出把目前防救和根本治淮结合起来,除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其次,他主张秋起动工,不宜久延。再次,他要求“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毛泽东还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据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毫县人,朱元漳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有鉴于此,在抗美援朝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开展了对灾情最重的淮河的大规模治理。治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治水工程。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开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毛泽东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是从徐州观看黄河故道开始的。沿着黄河故道西上,毛泽东到了东坝头。这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而今黄河正从这里转向东北奔腾而去。毛泽东察看了石坝和大堤,了解了修堤、修坝的情况和防洪能力。看完东坝头,毛泽东说:“说黄河是个悬河,在东坝头看不出来。”于是,毛泽东又看了柳园口。在那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出三四米,毛泽东说:“这
就是悬河啊!”在黄河南岸,毛泽东还登上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库坝址和黄河形势。过黄河到北岸,毛泽东来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闸,详细地询问了工程建设情况和灌溉效果,并亲自摇动启闭机摇把开启闸门。当看到黄河水通过闸门流入干渠时,他十分高兴地说:“一个县有一个就好了。”毛泽东第二次视察黄河了解了不修邙山水库转修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问题。毛泽东第三次视察黄河,了解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毛泽东第四次视察黄河,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问题。1961年3月中央广州会议上,毛泽东在讲到调查的时候说,他很想骑马跑跑两条大江(指长江、黄河)。1964年,毛泽东真的准备要去实现他的一这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直到黄河源头,对黄河两岸做一次系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考察。他还准备组建一个智囊团随行,吸收天文、地理、地质、历史等方面的科学家参加。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这是1952年5月毛泽东为修建中的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
“千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了缓解荆江不能完全承泄川江最大洪水来量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就开始酝酿修建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5月24日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慰问,授予绣有毛泽东亲笔题词的锦旗。这一题词表达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这不仅对指导兴修荆江分洪工程,而且对指导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以至经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2年9月14日凌晨2时半,汉江黄家场决口,沔阳县有8个区被淹,共计面积80万亩,灾民约30万人。9月17日,毛泽东将水利部关于汉江黄家场决口后情况报告批给邓小平、薄一波:“邓、薄:请商水利部提出根治汉水计划,考虑是否可以列入明年预算。”他还询问:“洞庭湖、荆江北岸、汉水三处同治,财政上是否可能?”这一批示表明,毛泽东不仅从全局考虑荆江分洪工程、根治汉江等水利决策,而且重视从财政预算保证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上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4年长江大水,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泄了10000流量,使沙市水位下降了1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缓了武汉洪水的上涨速度。1955年3月,毛泽东题词祝贺:“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一题词,包含着对荆江分洪工程蓄纳超额洪水作用的肯定,也寄托着对将来长江治本工程的期望。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毛泽东1956年三次畅游长江之后,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理想。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视察长江。对长江防洪问题,他提出了在三峡建库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设想。长江大水后,1954年12月,在武汉到广水的专列上,毛泽东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汇报。1958年1月,中央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又听取了对三峡工程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的汇报,并请周恩来挂帅抓长江治本和三峡工程。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
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毛泽东亲笔加上的,它表明了毛泽东十分重视三峡工程的准备工作及上马的时机与条件。会议期间,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借阅了《华阳国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记叙中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书籍,并且怀着极大的兴趣到灌县视察了都江堰工程。这都是为了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要在继承都江堰成就的基础上兴建超越都江堰水平的水利工程。会后,毛泽东乘“江峡”轮由重庆东下视察了三峡。他说:有些地方航道仍然不好,要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防洪、发电、便利航运,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为什么要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原因。根据“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70年代初毛泽东支持把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作为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针对我国北方缺水问题而提出的南水北调的设想。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长江,其目的之一就是想探求向长江借水,南水北调,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毛泽东路过郑州时,询问王化云:“从通天河引水怎么样?”王化云说:“据查勘资料,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须打100多公里长的隧洞,同时要在通天河筑一座200多米高坝,水就可以经色吾渠穿过分水岭到卡日曲入黄河。”毛泽东说:“引水100亿太少了,能由长江多引些水就好了。”在武汉到南京的“长江”舰上,毛泽东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这件事你想过没有?研究过没有?”对南水北调的线路,毛泽东问林一山:“从嘉陵江的上游,白龙江和西汉水,向北引水,行不行?”“引汉水行不行?”他指示:“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可立即开始查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河与洮河,借长江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强调:“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即加速制定。”我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全面实施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不现实的。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只有实行南水北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毛泽东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了这一构想,这充分体现了战略家的远大眼光。
“一定要根治海河”。这是1963年海河大水后,毛泽东于11月17日给海河工程写的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在治淮的同时,毛泽东就开始关注对海河流域水患的治理。1950年9月24日,毛泽东致电华北局薄一波、刘澜涛,请他们“向水利部接洽并帮助该部拟订华北全区水利计划,送政务院审查纳入全国水利计划内一同办理。”海河流域的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倾注了毛泽东的心血。官厅水库竣工之前,毛泽东于1954年4月12日视察了工地。竣工庆祝大会上,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向大会授予毛泽东亲笔题写“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锦旗。十三陵水库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率领出席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全体人员参加了劳动。应工地指挥部之请,毛泽东还作了“十三陵水库”的题字。密云水库1959年拦洪抢险胜利完成后不久,毛泽东于9月1O日到工地视察。他在简陋的工棚里听取了密云水库施工情况的汇报,观看了水库模型和图表。他还视察了白河主坝,乘船游览了白河库区和潮河库区。海河流域的大规模治理,是在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之后进行的。1965年秋开始修建黑龙港除涝工程。此后又陆续开挖了子牙新河、北排河、滏阳新河,扩挖了独流减河等大型治水工程。根治海河是毛泽东“扭转南粮北调”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和支持华北抗旱打井工作。通过根治海河、抗旱打井,对改变华北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华北的粮食产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二篇: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荆江河段防洪与综合治理
摘要: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以南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本文从“地上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详细阐述荆江河段“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并根据其特点介绍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字:荆江 地上河 成因 治理措施
1.概述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超过330km。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在春秋战国时代,荆江河段有多条分流河道,到宋代,荆江干流上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泄洪流,故积患不多。宋明以后,荆江两岸部分穴口因自然淤塞和人工筑堤而相继堵塞,造成荆江洪水因渲泄不畅而水患骤增。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上起枣林岗,下迄监利城南,全长加2.4 km。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泽开始开发,以后历代修筑堤坑,大小堤垸自成体系,之后的荆征大堤就是在零星堤垸的基础上加筑部分堤段逐步连接而成的。荆江大堤的历史可简言为:分段堵筑于东晋,扩展于两宋,合成于明末,增修于前清,加固治理到现在。
总之,由于荆江大堤修筑以后,水位抬高,泥沙得不到渲泄又使河床加积淤高,以致造成增加堤高继洪水位再上升的被动局面。每年夏秋洪涨,江水高出两岸平原地面约10多米,因而洪水灾害时有发生,对江汉平原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形成原因 2.1自然原因
荆江原长404km,后来缩短为331km,宽度一般在2000m左右。河道呈西北、东南向,弯曲折率为1.7左右,为顺直微曲性河道。水道分歧,汊江发育,心滩和江心洲较多,在荆江18处江心洲中,上荆江即占16处,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江流蜿蜓曲折,河道长度为240km,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弯的凹岸不断崩坍,河弯变得更加弯曲。“一弯弯,弯弯变”,河道向下游蠕动,河长逐渐增长;河弯继续自由发展就形成几乎对穿的河环,河环狭 窄处一旦被洪水冲穿,便发生自然裁弯,河长就迅即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交替出现,河床就很难稳定下来。
下荆江河谷上部为 粘土层,受其限制,河床断面较窄,而河谷下部为细沙层,沙层顶板又超出枯水位,故易发生强烈的崩岸,这一河床边界条件对形成半径较小的稳定河曲十分有利;其次,汛期洪水和 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又受 洞庭湖出湖流量的回水顶托的影响,使下荆江比降十分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 利于曲流的发展;第三,沿江堤防堵塞了分流穴口,限制了河曲带的宽度,增大了流量,也促进了河弯发育。太过弯曲的河道,由于弯道内流速减小,容易造成泥沙淤积。
2.2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流域下垫面条件迅速恶化,从而导致洪灾发生。根据前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其洪灾的时序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多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公元276~ 401年、786~841、1128~1380、1469~1591、1652~1981年,将这些时段与长江中上游开发时期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其洪灾发生时期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及近代大规模地毁林开荒的时间上比较一致或稍滞后。大堤修筑与分泄口的堵塞。从前面分析可知,在宋代以前,荆江有九家十三口分泄洪流,而宋明以后,部分穴口由于自然与人工筑堤而堵塞,减少了泄洪能力,使洪水渲泄不畅而导致洪灾。
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泄洪能力下降。由于洞庭湖接受泥沙多,湖底不断变浅,另外由于围湖垦田,使得洞庭湖面积日益减少。据统计,在1825年前后,湖泊面积可达6000km2,到1896年则减为5400 km2,1932年减到4700 km2,至1953年仅为2691 km2。由于湖泊面积大规模的缩小和湖底淤浅,从而使得湖区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甚至顶托上游来水,这也是荆江易灾的一个原因。
3.荆江水患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 m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即使设想盐卡水位44.6m,溃口冲开的口门可达1500m,最大水量可达每秒5万到7万5千m³,水头高12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m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m³,将有2000 km2水深达到2m;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
因此,对荆江的治理从未断绝,荆江大堤就是集中的体现。
4.治理措施
4.1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植树造林,严禁滥砍滥伐,增加水源涵养林的面积。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超渗地面径流和饱和坡面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4.2疏浚河道,增强排水能力
浚深、扩宽、清理现有河道,保持良好的水流环境。可以增加河道的运沙能力,可减少河道的淤积速率,确保防洪安全。另一方面,深挖河道,顺理河势,并将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加以配合其他措施,逐步使荆江形成相对地下河,改变地上河的被动局面。
4.3修建水库,退耕还湖,增加调洪能力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增加水容量。当洪水来临时,可滞洪削峰,减缓洪水瞎写速度,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
4.4建设分洪工程与三峡水利枢纽
荆江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工程等。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54孔弧形钢闸门,总宽1054.375m;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 m³/s,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4年首次运用以来,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三峡工程建成以前,长江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约10年一遇的洪水,采取分洪措施防洪能力约40年一遇。遇超过此标准的洪水,无可靠的防洪对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用后,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江上游发生100年一遇洪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调节,可将枝城站流量控制在荆江河道的安全泄量以内,荆江分洪区不分洪;遇100年一遇以上至约1000年一遇特大洪水,通过三峡水库调蓄,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堤防溃决和发生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三峡工程建成以后,荆江分洪区仍需分洪运用,只是分洪运用的概率有所减少。
参考文献
1.蔡明理 杨达源,《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及其成因分析》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 210008;
2.九曲回肠话荆江 国家地理,2013;
3.张修桂 左鹏 荆江洪涝历史成因及对策 复旦大学 1999;
4.夏细禾 余文畴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湖北 武汉 2001
第三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目 录
摘
要.............................................................................................................................................1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背景...........................................................................................2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3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3 2.2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3 2.3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3 2.4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3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3 3.1“四个全面”牢牢把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3 3.2“四个全面”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时代内涵.............................................4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4 4.1“四个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5 4.2“四个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观点。.........................................5 4.3“四个全面”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6 参考文献...........................................................................................................................................6
摘
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的结晶。本文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哲学基础等几个层次进行了探讨,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丰富和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也为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总的依据和遵循。认真研究其本质特征,深刻把握其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的方法路径,既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
2.2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彻底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
2.3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用法治手段来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4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改革开放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
3.1“四个全面”牢牢把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
唯物辩证法作为“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 识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强调,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四个全面”是唯物辩证法深度滋养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把握好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自觉坚持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核心在“全面”,关键在“协调”。所谓核心在“全面”,就是要解决发展中一度存在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速度轻效益等片面性问题,统筹经济、政治、法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所谓关键在“协调”,就是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三个战略手段协调关系,目标统率手段、手段服从目标;三个战略手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避免单兵突进、各自为政;每个战略举措协同推进,既区分轻重缓急,又不顾此失彼。
3.2“四个全面”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时代内涵
坚持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的认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两次能动的飞跃。“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立足治国理政新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研判分步提出来的:针对发展不平衡性、阶段性问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改革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针对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下降、法治推进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针对各种风险和考验依然严峻,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自由王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依此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打开了通往社会主义规律自由王国的历史之门;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提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等重大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深刻阐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的“十个结合”,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生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思想结晶。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始终把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断取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使马克思主 义不断创新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理论飞跃。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如何进行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次理论飞跃,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发展为什么、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一个更广的视野里、一个更全的思维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作出的科学论证和正确回答。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它们的创新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关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思想和工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作为重要的思想理论都曾经提出过,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都曾经部署过,但是,把这四个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实践加以综合、深化、充实、提升、创新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全党全国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总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行动,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4.1“四个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在这一道路上,每一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面临形势有其具体特征。因此,走中国道路还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模式体现出来。“四个全面”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
4.2“四个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创新实践,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蕴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四个全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等等。
4.3“四个全面”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也正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则是用法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用制,相互强化、相互深化,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丛松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术论坛,2015, 38(4)[2]王国,敏陈加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J].《理论学刊》,2015,(8)[3]张明.“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2)[4]刘绍卫,姬延钊.“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J].传承,2015,(4)[5]郝志强.“四个全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J].山东青年,2015,(2)
第四篇:人力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力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人口问题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加以阐述,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论述不仅为新世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
明了方向,更增强了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和标准要求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实施,都给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而计划生育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生干部的素质,所以大力加强计生干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培养高素质计生干部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计生队伍的战斗力
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开发计生队伍人力资源的前提。首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干部,这样就保证了领导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引进人才上,要本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优先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国家干部中录取,或采用公开考试录用的形式。坚持“六个不选”,即“政治不合格不选,不热爱计划生育工作不选,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不选,不敢面对困难、害怕受挫的不选,不愿吃苦、作风浮夸的不选,想以计生为跳板进机关的不选”。这样便于摆脱关系网、人情网的羁绊,增强队伍的战斗力。此外应在计生系统内部进行竞争,建立一套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计生人员的思想道德作风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监督。
在计生系统内部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xx区计生委联合人事部门,在全区建立了用人选人机制,组织街、居两级计生干部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计划生育上岗证,对个别素质差、不适宜继续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真正实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从制度上解决计生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使计生队伍达到专业配套、知识互补、分工科学的要求,从而增强了计生队伍的战斗力。
(二)加强计生干部的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如何应对知识爆炸时代,解决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与知识扩展的无限性的矛盾?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建设。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有针对性学习,才能更新老化的知识,掌握新知识。新世纪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计生干部不断培养自学的能力。每一个计生干部都必须懂得,走向成才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坚持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时时更新自己的学习目标,善于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永不满足,攀登不止,争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者。
(三)加强计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计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育,对计生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计生干部的创新水平低下,就只能是一个跟进的角色。纵观历史,任何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创造力开发的民族或国家,就要落伍,就要挨打;不具备创造力的青年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历史所淘汰。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以来,给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计生干部如果还是固守陈规,不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计生需求,就要落于别人之后。所以加强计生干部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创新首先要从思想上创新,为此,一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计划生育全局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与综合协调作用,大胆探索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二要树立法制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上来,牢固树立依法做好计生工作的观念、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观念、依法履行计生职责的观念,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积极探索依法管理计生工作的新路子;三要树立服务观念,变“要你计划生育”为“为你计划生育提供服务”,转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制约的管理方式,向融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综合管理为一体,围绕群众生育、生产和生活需求,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做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四)加强计生干部的宗旨教育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受众是育龄群众。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生干部,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工作中,计生干部应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建设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计生队伍,对于保证计划生育系统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任务,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计生干部应以广大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视为计划生育的主人。在不断加强和育龄群众交流的同时,计生干部要时刻想到群众利益、群众愿望、群众意志、群众情绪,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要切切实实地为育龄群众办实事,决不能把“为人民服务”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流于形式,要真正用真诚取信于育龄群众。几年来,xx市xx区计生委先后开展了“争做新世纪最可爱的人”、“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论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宗旨教育,使计生干部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增加了自觉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
(五)加强计生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
计生干部能否被育龄群众认可,规根结底取决于素质的高低。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是个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能成熟,就不可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计生工作者要坚持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努力成为学习型干部。一是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二是要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先进人物学习,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三是要坚持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使自己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业务上精通,才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稳定现有的低生育水平,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作保障,更需要发挥人的因素。基层计生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等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计生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计生人员平时注意知识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加强业务学习,这样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计生部门也要组织一些活动来促进计生干部学习的热情,xx市xx区计生委今年上半年先后两次组织全区计生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和政策政策培训班,加强对计生干部的培训。并以办事处为单位,组织驻街单位和居委会计生干部进行知识竞赛,从中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区竞赛。通过这种层层选拔的形式,调动起全区计生干部学习的积极性。xx区还开展了“每周一案”活动,增强计生干部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计生干部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计生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计划生育工作,与育龄群众建立起平等的、可以依赖的人际关系,逐步提高了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六)加强群众监督
计划生育是一项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育龄群众的工作,计生人员执法水平的高低、个人素质的好坏,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计生队伍的形象。为了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计生人员的威信,计生系统应该进行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
为防止个别不健康情况的出现,计划生育部门应该开展经常性的行政执法检查,这是加强计生系统内部监督的重要措施。同时要自觉接受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团体、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和群众举报制度,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行政行为,严厉惩处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计划生育工作秩序。为防患于未然,计生部门要努力增强广大计生人员的法律意识,把法制教育、普法知识作为计生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使计生人员能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计生干部的工作对象是育龄群众,这就需要群众的监督,以减少工作的失误,从而促进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xx区计生委为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不断完善和扩大社会监督网络,更好的接受社会监督。在全区有关部门和群众中聘请廉政执法监督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达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廉洁勤政的目的,树立起计生干部队伍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
第五篇:海澜之家培训与开发战略
海澜之家
培
训
与
开
发
战
略
海澜之家培训与开发战略
摘要:江阴海澜之家服饰有限公司于2002年9月推出一种全新营销模式——全国连锁经营、统一形象、超大规模的男装自选购买模式。其自由自在的选购方式,丰富多样的产品陈列,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关键词:超大型男装卖场;真正实现“高品位、中价位”;“无干扰、自选式”的购衣模式;“一站式”全程服务;既“连”又“锁”。
海澜之家简介:
海澜之家是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男装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服装企业。海澜之家品牌自2002年推出以来,以全国连锁、超大规模、男装自选的全新营销模式引爆了中国服装市场的新一轮革命,其高品位、大众价的市场定位,款式多、品种全的货品选择,无干忧、自由自在的“一站式”选购方式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澜之家产品涵盖了男性需要的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冬到夏、从正装到休闲装的所有产品,因此被称为“男人的衣柜”。
海澜之家秉承“科技引领时尚,创新成就价值”的企业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运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在与澳大利亚羊毛发展公司合作中,开发出海澜之家“海之唯”可机洗系列羊毛西服,打破了羊毛西服只能干洗的传统,为中国男装界吹进了一股时尚健康之风。
海澜之家战略说明:
海澜之家自选商场看上去似乎与普通服装连锁店没有区别,然而,明眼人会发现,传统的服装消费通路模式在海澜之家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海澜之家在营销方面有超大型男装卖场,真正实现“高品位、中价位”,“无干扰、自选式”的购衣模式、“一站式”全程服务,既“连”又“锁”等一系列创新之举。
一、超大型男装卖场
在海澜之家200—1000多平方米的卖场内,陈列了男性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正装到休闲、从春夏到秋冬一年四季所有的服装服饰产品,共有17大系列,5000多个品牌,消费者年龄涵盖18岁以上直至100岁。
二、真正实现“高品位、中价位”
海澜之家的“后盾”海澜集团第一个在国内提出服装生产新概念,即服装的研发从最原始的羊毛开始,从而在国内服装界率先形成了从羊毛进来到服装成品出去的完整产业链。正是有了这样的产业链,才使得海澜之家产品能经历最纯净的流通环节从牧场到工厂直接到卖场,每个环节都是自己的资源,没有任何中间商参与,从而有效控制产品的成本和品质,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因此,完美实现了“高品位、中价位”的品牌理想。
三、“无干扰、自选式”的购衣模式
男人购物是需要才买,看中就买,并且不喜欢有人在旁边跟着、盯着,不停的说这件好、那件好,让人感觉不自在。海澜之家摒弃了传统的“人盯人”的导购模式,而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干扰的自由自在的购衣环境。海澜之家的服饰产品按品种、型号、规格分类出样陈列,并且设有一目了然的自选导购图,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身高、体型轻松自选购衣。海澜之家还在货架旁、试衣间里设有按铃,如果顾客需要服务,只需按动按铃,海澜之家的专业服务人员就会在最短时间来到他的身边为他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正是这种轻松、方便的购衣体验,使更多的男性消费者愿意来海澜之家。选了西服选衬衫,选了衬衫选领带,选了领带选皮带,避免了多店购物的繁琐,成为便捷时尚的全程“一站式”消费。
四、“一站式”全程服务
“一站式”全程服务自选卖场内,陈列了成年男性所有服饰用品,每一款服装都有近50种面料和颜色可供选择,且都分为标准、偏胖、特胖三种体型。另外,海澜之家为消费者提供了从西服到衣物外延品等一系列的完整货品,选了西服选衬衫,选了衬衫选领带,选了领带选皮带,避免了多店购物的繁琐,成为便捷时尚的全程“一站式”消费。
五、既“连”又“锁”
当前许多服装连锁品牌都存在“连”而不“锁”的问题,即只是“连”形象,没有统一的价格,也没有统一的服务,管理“锁”不住。而海澜之家则是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装修、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结算,实行全国统一连锁经营管理真正做到了既“连”又“锁”,“连”住了品牌,“连”住了形象,“连”住了产品,“连”住了服务,也“锁”住了管理,是每一家门店都能按照公司的标准化模式经营,公司的每一个部门也能按
照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为门店服务,标准化成为了海澜之家门店“拷贝不走样”的保证。
海澜之家培训与开发需求:
一、选人观:最适大于最优
很多企业都会招募最优秀的人才,而海澜之家则认为“最适大于最优”,在选人的过程中,以“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适”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品、二才、三貌;竞争择优、以岗定人”的招聘原则,追求的是人才与岗位的契合度,最适合的人才就是最优秀的人才。
二、用人观:先舞台后擂台,信任而不放任
海澜之家的用人观是“先舞台后擂台”,这是我们“以舞台造就人”的延伸。在海澜之家,“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就给你搭建多大舞台。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海澜之家坚持灵活合理的竞争机制,积极给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要想在海澜之家成就自己的事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就必须上擂台,进行充分竞争,在海澜之家,员工既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擂台,在这个擂台上,不论年龄、学历、资历,只论才能和实绩。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在科学而灵动的机制下,海澜之家用耐心和细心的目光发现并选拔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到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海澜之家用人,信任但不放任,授权与监督相结合。一般来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不够的。疑人没有信任度当然不能用,但有了信任度没有适当的约束力,就有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制度,所以恰当的做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也疑。这个“疑”不是疑神疑鬼,而是用制度去有效约束,而不是乱约束。只有在下放权力和加强有效控制方面取得平衡,才能使好人更好,能人更能。
三、育人观:我助你成功,你促我发展
近年来,海澜之家还加快实施人才专业化培训战略,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各大高校联手在服装界率先开办多起MBA班以及各类大专班,目前已有数百名硕士生走上集团的营销、管理和科研开发岗位。依托雄厚的人才资
源优势,海澜之家拥有行业一流的科研开发中心,建有中国服装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又为人才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完善的培训机制,让每一位海澜之家人在成就海澜之家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四、留人观:环境待遇留人,工作并快乐着
海澜之家提出了“能者享其职,绩者享其利、功者拥其股”的主导思想,在海澜之家确立以结果导向为主的分配制度和价值评估体系,重视待遇留人,建立了一套完整完善的薪资待遇方案,尤其重视对技术类、综合性人才待遇的提高,充分体现价值分配的合理化,以激发员工价值最大化,使发展环境最优化。
另一方面,海澜之家让每位员工真切的感受到了“工作并快乐着”,建立宽松、舒适、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海澜之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海澜之家兴建了两幢三星级标准的人才楼,为外来人才营造温馨家园;在海澜之家,你可以感受到“心情餐厅”的气氛;海澜之家在车间安装中央空调,走在“音乐车间”里,一首首轻松、美妙的“背景乐曲”飘洒在员工单调、紧张的操作中;海澜之家建立了“八个一“的企业文化阵地,工作之余,可以在图书馆遨游知识的海洋,在迪吧里休闲消除一天工作的疲劳,企业的文联更为文艺爱好者拥有了又一方温馨的天地„„在海澜之家”工作并快乐着“,是所有海澜之家人真切的感受。
海澜之家战略思路分析:
海澜之家的核心优势在于首创服装自选模式,区别了其他竞争品牌,每个环节都是自己的资源,没有任何中间商参与,有效的控制成本和品质;营销上,实行标准化自选系统,既充分让消费者在开放式空间自主自助购物,还有一站式全程服务,在自选超市卖场内,每一款服装有将近50种面料和颜色可供选择,为消费者提供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