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二地理《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和大致形状。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个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渐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只是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教学准备:
黄河流域水系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老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二:讲授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并提问:引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什么地方?海指的是什么海?
学生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东海。
问题2:从地图上看黄河像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几字形
3看图2.41说出黄河的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上中下游的三级划分。4将黄河与长江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并总结出黄河水的特点。学生回答
含沙量大
水量小
(二)黄河的贡献
学生自读第49页3、4、5段,说一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塑造平原
提供灌溉
发电和旅游
(三)黄河忧患 老师讲述: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黄河的哺育下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那么黄河有没有过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让学生读第53页的图2.45分三组说黄河上中下游各有什么忧患 学生回答: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探究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问题:黄河还有哪些病症?
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和污染等
(四)根治黄河
分组讨论:针对黄河上中下三游的忧患我们因该分别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 上游:修建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程
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的概况,黄河有哪些功,有哪些过,以及如何治理黄河,短暂的学校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的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累报刊杂志或登录黄河网等,对黄河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篇:初中地理《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
初中地理《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
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部分,首先以简练的语言交待出中国是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以及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小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湖状况有初步了解。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首先以图解的形式讲解什么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并简要介绍他们在水量、流域面积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对比,说明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差异。教材配以代表性的图片对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作了有侧重的介绍,突出了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的基本特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在地图上认识中国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外河流在流量、汛期等方面的差异。
京杭大运河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突出它在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和服务于南水北调的巨大功能。
黄河部分的重点在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上。课文以图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造成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问题所在,课文图文结合,并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的认识,活动部分让学生变换另一个角度,全面综合地考虑治理黄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课文开头用不多的几句话赞美了黄河,但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作用。
长江部分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丰富的水能资源,黄金水道和水患的治理.源流概况的内容通过长江水系图和三幅图片说明,同时使学生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长江干流剖面图对长江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以及水能资源的富集地段给出了直观地解释。黄金水道是通过长江航运图点明的。活动2既阐明了长江水患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推理长江水患的集中发生地提供了基础,同时在学生对于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得出答案的同时,也受到了协调人地关系等观念的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识记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浓,大多数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第三篇:地理教案: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具】:有关图片。【教学过程 】: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板书]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
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板书]
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板书]
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板书]
4、易泛滥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基本内容,还学习了黄河的水文特征。谁来说一说黄河的水文特征都有什么呢?(回答略)[过渡]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黄河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介绍凌汛。
①危害: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引导学生利用气候知识分析)④解决措施:爆破 [板书]
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板书]
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 黄河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污染问题等。
[转折提问]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quot;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过渡]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
[板书]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板书]
1、中游治沙
[引导学生思考]:治理黄河Ω貌扇∧男┚咛宕胧┠兀浚ㄌ致酆笥山淌π〗幔?/p>
2、治黄的措施: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展示图片)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展示图片)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示图片)
(②③两点是为了进一步保证①的实现;同时强调治理黄河一定要标本兼治)。开发利用: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教学小结】
1、黄河的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分界
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3、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4、黄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5、黄河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
【引入】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景观图片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展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课件
【讲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展示】黄河源头和入海口的图片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流经的省区。【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全长5464千米。【展示】黄河水系图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黄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河、判断其流向,并说明其原因。(自西向东。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黄河发源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讲述】李白有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了什么?(反映出黄河发源地海拔高,并最终注入海洋。)【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黄河都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 【展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当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
【活动】读图,看一看我们对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展示】通过课件的链接展示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
【讲述】黄河出峡谷段,继续东流,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发展灌溉农业)【展示】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图片
【活动】读中国地形图。黄河在河口进入黄土高原。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想一想中游河段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展示】壶口瀑布、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汇入,水体深黄因此得名。
【展示】黄河同世界其它河流含沙量比较表格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疏松的黄土一遇暴雨就大量流失,并随支流汇入黄河,河水由清变黄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黄河水流变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人在不断地筑堤束水,逐渐超过开封铁塔,形成地上河,它一旦决口就造成水灾。【展示】地上悬河景观图片
【展示】阅读材料,了解黄河的洪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水流冲击泥沙实验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器具:
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初二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特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记住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地区差异的成因;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分布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等)和文字材料,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教学,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家乡土地资源状况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土地资源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教学,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①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特点和我国耕地、林地及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
②学会阅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资源统计图等图表的方法,培养利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土地国情和国策的教育,使学生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
①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②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准备 ①课前,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每组以6~8人为宜。每个学生准备红色和黑色粗笔各一支。
②课前,教师准备与各课时相关的图、表、文等资料,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片、动画课件等。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
□提示和建议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可更新资源?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作答,教师略作总结并引入新课。教师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哪些用途?如果失去了土地,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将会怎样呢? 教师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由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土地的用途很广,有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土地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有的土地可以生长牧草,为人类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有的土地还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教师提问:人类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土地的认识也很深刻。课本上有6句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几句话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总结(略)。
教师承转: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知道,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这正说明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 教师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片(或录像片),本课是全节的基础,要把基本知识砸实;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得出有关结论。
认识土地的用途不是
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认识不
同土地资源的用途,为学习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打下基础。
问题的第二问发散性较强,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保护学生的探究欲。
对这6句话,学生解释得准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解释其涵义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人类对土地的感情,使学生对土地的认识得以升华。
□师生活动
那么,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
教师板书: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教师提问:我们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槐树镇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看下图说出)。
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知道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加以拓展,如滨海地区的学生理应知道用于发展养殖业的滩涂也属于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一种(还有坑塘、湖泊、河流等);第二,要结合图3.8让学生知道目前的土地不都是可利用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我们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如数量大小、类型多少、比例构成、地区分布等等。
教师板书:2.土地资源的现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图表和文字材料,分析、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下面材料。[文字材料] ①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
课本是从全国角度探讨土地利用类型的,未免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为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加强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理解,故设计了这
□提示和建议 斯、加拿大、美国等大国相比,我国山地面积最大,两个问题。教师还可提出我国耕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10,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印度)的耕地比重都在30%以上;我国森林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课本阅读材料——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师生活动
一些更贴近生活的话题去谈,如你村、你家周围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并可让学生画一画分布草图。
学生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求学生一定要脱离课本,有关结论必须从这些材料中获得,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二,要教给学生分析这些图表和文字材料的方
□提示和建议
[统计表] 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法和技巧;第二,教给学生概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方法和知识结构(如总数量、人均数量、比例构成、地区分布等),以便做到举 一反三。
[统计图] ①课本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②课本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学生阅读后分组,每组重点分析一部分材料,从中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某些方面。由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全班评议,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圆形统计图3.8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既有耕地、林地、可利用的草地、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可利用的土地,也有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利用的土地;第二,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第三,从文字材料、图3.7和3.8可以看出,我国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少(分别只占13.5%、16.6%),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只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教师板书: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从图3.8可以看出,有利条件是:
学生活动时需提示:第一,从图3.8中分析得出的应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方面的特点:第二,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是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特点,其次是分析特点的成因(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因素),第三是分析这些特点对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之处。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课余,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询问父母,□提示和建议
了解一下你家乡的土地主要有哪些利用类型,构成比例如何,你认为这样的比例构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既有对生产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知道,除数量、类型和构成等外,地区分布也是说明土地资源现状的重要方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教师板书: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我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地形图,重点阅读课本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概括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大势。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图3.
9、我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地形图和以下4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在图3.9上,用红色和黑色粗笔分别标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位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②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一定设法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得,不能参照课本的现成讲述,否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学生播放反映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等景观的录像片。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课本和地图
册的插图即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③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④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还是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东部近海地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学生分4组读图、讨论,各组由代表重点总结其中一个问题,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平原或低缓丘陵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种植业和渔业;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
□师生活动
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山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林业;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于高山、高原和盆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牧业。)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读图,比较完整地分析、概括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大势。请同学们再用4个字,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总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思考。
标注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能为学生读取土地资源分布大势、分析成因,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指图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读图意识,牢固建立土地分布的空间概念。
□提示和建议
本节正文内容较少,活动内容较多。活动分两大学生总结:分布不均。教师板书1.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低缓丘陵
2.林地-东部季风区的山地
3.草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总特点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在读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大势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完成活动1:用简练的文字填写比较表,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解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学生填表比较(填表略),分析原因,教师启发、补充。由教师总结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是由我国地形、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所造成的。首先,因为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而且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这使得东部平原区特别适宜用作耕地。第二,因为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所以,它们成为我国三大宜林地区。第三,因为我国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气候干燥,不适宜森林的发育和耕作业的发展,而是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草地;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目前条件下还未利用的土地。
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且南北方也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结合图3.
9、我国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题、三个内容,一是土地
分布的东西差异;二是耕地的南北差异;三是水土匹配的南北差异。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由比较差异,到分析原因,再到评价。活动能使学生对正
文的认识深化,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分析能力。
表中的“未利用土地”,应相当于“难利用土地”,要给学生说明。
分析原因是难点。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我国地形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为分析土地东西差异的成因做好铺垫。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学生播放反映北方旱田、南方水田景观和农民劳作场面的录像片。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
课本插图即可。读图3.10和3.11,认识我国耕地南北差异中的第一个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旱田、南方水田、我国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下面三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在图3.9上,标注出旱田与水田分界处标志性的山脉与河流的位置和名称;标注出与分界处位置比较接近的年降水量线的位置及数值。
标注旱田与水田的分界及比较接近这一分界的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及数②从图中获取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信息,值,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行比较(可列表)。
③联系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或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析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不同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由学生总结,教师提示、补充。
学生总结:首先,在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旱田,以南为水田;其分界处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边标注边讲述)。第二,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可归纳在下表中:
第三,因为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水源缺乏,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旱田;而我国南方降水充沛,水源丰富,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水田。由于环境不同,使两种耕地的作物种类、播种方式等产生了差异。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图3.12,认识我国耕地南北差异中的第二个内容,即比较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南北分布的差异,并评价这种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对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图3.19制作的动画,演示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教师指导、补充。学生总结:(首先,我国北方的土地资源比南方更丰富一些,相差大约1/4;而南方的水资源比北方丰富的多,相差大约1/2。第二,这种水土资源的匹配,对农业生产是不合理的。因为北方虽然土地广阔,但灌溉水源缺乏,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而
能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
识,应认真完成这一环节。
比较旱田与水田的不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不局限在课堂上提供的信
息,也可根据自己平时通
过其他途径(如网络、电
视、广播、旅游、文章等)获得的信息去比较和描
述,把学习课本知识与平
时的 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丰富课本内容。
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课本插图即
可。在认识我国水土南北差异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差异普遍存在的思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既然我国南北方水土分布不均,不利于农业生产,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这样一环节个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这种不均的突出表现是我国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养发在东部又有南北方的不同。可见,我国土地资源的差异无处不在。这种差异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也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
第三课时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共同探讨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两个问题,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现状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它属于可更新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就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相反,如果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请同学们看两个不珍惜土地资源的事例,阅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下面两段文字的投影片。①古巴比伦的兴废——位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于不珍惜土地,致使土
□提示和建议
根据课本和学生实际,教师也可在其他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探究欲,培散思维能力。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课教学的立足
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遵守法规、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需要强调,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是本节
课的重点所在,应贯穿教
学的始终。列举人类不珍惜土地资源的事例,目的是让学
生的思维做一次反向扩散,强化“合理利用土地”地遭到侵蚀,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家园,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完全停止了小麦生产。原来一个土地肥沃、兴旺发达的巴比伦古国变成了不毛之地。的认识。类似事例很多,教师可以选取更典型的事例提供给学生。
②中亚土地的荒漠化——中亚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使草场退化、荒漠化十分严重,成为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
学生谈感想,并达成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共识。
教师导入
从世界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我们深深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板书: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师生活动
阅读后,要引导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想,达成共识,为探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做好铺垫。
□提示和建议 教师承转:我国的情况怎样?目前,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势非常严峻。那么,我国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教师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可采的地步。学生分析、概括,教师引导、补充,使对每个问题的表述更加准确。
学生总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乱占耕地等。)
教师板书: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
化草原退化 滥伐森林乱
占耕地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
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耐心启发,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由学生代表归纳、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到许多前面提到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学生播放反映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录像片,以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课本插图即可。
因为森林是三大土地资源之一,而课本没有有
关我国森林被破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所以补充了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
重”这段材料。
图片“土地荒漠化”中
也包含“草原退化”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中
读取这一内容。课本第71页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力图拓展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学生还不
的问题,但问题不仅仅是这些。综合同学们所讲的内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农药和污水对土地的污染,农村建房抢占良田,有些耕地闲置、浪费等等。)
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了解到我国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立国之本,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土地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教师板书:2.解决措施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一自然段、图3.14和阅读材料;接着分4组做简短交流并回答这些问题。
□师生活动
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去回忆和联想,认识并讲出发生在自己身边不珍惜土地的一些事例。发生在身边的土地利用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增强危机感和紧迫
感,激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感和兴趣。
□提示和建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以下4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了哪些法律保护土地资源? ②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其内容之一? ③我国把每年的几月几日定为“全国土地日”?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全国土地日?规定全国土地日的目的是什么? ④我国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人士提出了哪些不同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措施?请你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评议,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们的看法是:首先,针对水土流失,应大力植树种草;针对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应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建设防护林;针对过度砍伐森林,应做到砍伐与植树相结合;针对乱占耕地,应做到耕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如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农村建房屋要建在非农业用地上,将平房逐步改为楼房等。第二,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宣传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进行社会调查,为合理利用土地出谋划策等。)(其他问题略)
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归纳大家的看法,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依靠法律管理和保护土地;二是科学规划用地;三是因地制宜用地;四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五是开展宣传活动等。
教师板书:依靠法律
科学规划用地
因地制宜用地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开展宣传活动等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共同完成活动内容1,说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上互联网查一查2002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当年我国举办了哪些宣传活动等。
在学生分析的问题中,“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其内容之一?”“规定全国土地日的目的是什么?”“请你也谈谈自己的看法。”等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提示。其中,让学生谈自
己的看法,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解决的措施;二是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些什么。(其他问题略)
课本原则性地讲述了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只要求学生
□师生活动
灭绝。“小草的哀求”——由于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甚至荒漠化,草地产草量下降,草质下降。“飞来的山峰”——由于人口增加,其住房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使耕地大量减少。
活动2和活动3中的第一部分可以合在一起完成。
活动3中的第二部分需要安排课下专门时间进行。可分组去村、乡、县等土地管理部门调查,以获取材料。可以写调查报告,也可采用其他体裁。调查报告可以借鉴课本上这篇报告的内容结构,但应增加“建议”“展望”等内容,在激发学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各类土地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经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我们的努力会换来一片片肥田沃土。
□提示和建议
活动2和活动3中的第一部分都属于发散性活问题教师应多加启发,提供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时,对城市和乡村学生的要求应有区别,要根据当地实际有所侧重。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典型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查,以获得第一手材料。
第五篇: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黄河治理
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
2007-05-01 17:56
研究目的:了解黄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研究过程:选定课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调查走访-整理笔记-小组讨论-
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报纸、杂志、互联网)、实地考察、调查访谈
研究成果:《黄河治理迫在眉睫》
黄河治理迫在眉睫
黄河—中华文明的摇篮: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现状:
刚刚结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会议上,宁夏政协委员共向自治区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递交提案410多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安纯人委员代表民盟宁夏区委递交的“治理污染,保护母亲河”的提案。
由于长期接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397公里长的黄河宁夏段水污染状况已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2002年,宁夏全区排放到黄河的废水2.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排放总量的49.5%,生活污水排放量多达50.5%。黄河宁夏段各监测断面水质为4至5类,均未达到功能水体的要求。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宁夏境内95%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所致,据统计,每年排入黄河的造纸废水达6000多万吨,占宁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2%,其次是化工、制药、酿造、淀粉等行业。
就宁夏政协委员递交的提案,记者采访了宁夏环保部门负责同志。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宁夏加强了对黄河污染的治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曾就造纸企业污染黄河作出批示,要求严格依法处理,坚决制止继续污染。宁夏环保部门对造纸企业加大了监管力度,要求限期治理,对长期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通过限产或关停措施保证黄河取水水质,同时,对重点排放企业安装废水排放自动监控装置,确保外排工业废水稳定达标。到去年底,宁夏黄河段水质已较2002年有了较大好转,黄河水污染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
1.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不仅在下游河段的河床中淤积,在黄河中游的宁蒙河段也发生严重的季节性淤积。宁蒙河段区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是黄河中游的暴雨多发区。每到雨季,这里经常发生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直接冲入黄河,淤塞河床,迫使黄河主流北移,直接威胁包兰铁路、公路,造成极大危害。
事件:1998年7月在鄂尔多斯高原产生两次强降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黄河一级支流西柳沟的中上游。这里恰好也是库布奇沙漠的中心地带。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泥沙冲入黄河,在黄河主河床中淤积形成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厚6米多的沙坝。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泥沙总量达到1亿吨。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床中,将黄河干流向北推移1.5公里,将位于河床中的包钢三个进水口全部堵死,致使包钢部分停产,经济损失巨大。
2.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
(摘自《黄河报》1999年10月1日,总第888期)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耕地面积1.89亿亩,占全国的13.3%,其中灌溉面积7590万亩,占
全国的9.7%。
3)黄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4842亿元。工业总产值6015亿元,占全国的5.3%;
农业总产值1509亿元,占全国的6.1%。
4)黄河流域人均耕地1.77亩,高于全国的人均水平1.15亩,人均粮食产量
352公斤,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400公斤。
5)黄河流域人均工业产量562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1%;人均农业产量
141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
6)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耕地面积6684万亩,灌溉面积4294万亩,总人口5473
万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的80个县(市〕。
7)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耕地面积1.08亿亩,灌溉面积6961万亩,总人口8510
万人,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5省的114个县(市〕。8)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杜会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
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最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八仙宫”“龙宫”等景点投资了几百万资金,但收益少的可怜等问题,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铁路北移封闭龙门景区,减少铁路对石窟的损害,将龙宫等人造景观炸掉,保证龙门石窟景区周围和谐的文化氛围。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再如在学到“聚落的发展变化”时,如果仅用一两张城市与农村的照片对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倒推式,首先发问:“你了解洛阳的新变化吗?”展示洛南新区的音乐喷泉、市政府办公大楼、王府井、家乐福、中心医院、洛一高等图片,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自豪,从漫不经心的状态马上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然后出示农家小院、泥泞的乡间小道、破败的学校、简
陋的商店、卫生所等图片,让学生感到震撼,进而想知道,城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然后通过探究就知道了,主要是城乡的生产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这样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例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接着我提问第二个问题:当珠三角的优势不在处于绝对地位时,港澳的产业扩散目标应选向哪里?为什么?学生又马上信心十足去投入新的问题去研究讨论了。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在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洛南新区的农民、小商户、开发商,去了解新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以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