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加盟店三种经销模式
县级加盟点三种加盟模式
一、县级加盟点交纳30万元保证金,以三年为合同期限,三年之内退出扣除公司先期投入费用,三年期满不在加盟,资金予以退还,最低年收益15万元,1、公司支付县级陈列厅的房租、人员工资水电费等各项费用,县里加盟店开发工作主要让加盟点负责人去做,公司只负责培训;
2、县级加盟点支付房租、人员管理费用等各项费用,加盟店开发工作加盟点去做,公司只负责培训。县级加盟点享有公司的佣金
二、县级加盟点交纳30万元加盟费,公司提供30万元等值的市场价电器农资,后期提供的产品公司给予指导价,销售区域等硬性规定
三、先加加盟点先期公司自己投资建设,在当地找管理人员辅助公司开发村级加盟店,管理人有权享受一定的佣金收益,一定规模后只要交纳加盟费就可以实现县级加盟点的收益权限,
第二篇: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
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依靠精耕细作,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得小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没立方水可产2-3千克粮食,是我国的2-3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6市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地人口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都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3、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有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同时还辅以鼓励农村青年进厂做工的办法减少农民。除此之外,法国还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现在,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第三篇: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前言:
最近到山西新绛中学去考察了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其实,任何改革,它的宗旨都是打破满堂灌,解放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模式不同,本质一样,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改革的精髓。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下面三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是给我们以启发呢?
一、山西新绛中学: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
新绛中学系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百年名校。学校现共7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现有教职工400余名,专任教师308名。宁致义校长2007年初上任,锐意改革,推行学案课堂和环形座位法,在2008年高考达线514人,达线人数比上年增加127人,其中文科状元宁寿辉同学以629分荣获全省第二、全市第一。2009年高考总达线567人。该校最大的特点: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报道,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说:“在新绛中学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未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接见过宁致义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杨东平专门去考察过。新绛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山西全省五分之一的县推广这一教学模式。
其实,新绛中学的改革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市区学校的强大,民办校兴起(主要是处于运城市的康杰中学,处于新绛县的私利学校海泉学校对他们威胁很大),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选择到市区和民办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明显下降,部分教师也辞职到民办学校去拿高薪了。这样,他们必须打倒“满堂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说来,他们的改革对我们有三大启示。
一、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解放学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三大特点:半天授课制、学案引导制、写学习报告。
课堂分为两种:自主课和展示课。所有的行为都围绕展示课而展开。自主课不等于自习课,它是在学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自主课不等于预习课,要解决知识的70%以上。自主课成为主要的学习课堂,展示课成为了巩固课。口号:
展示最为关健,总结才能提高,学习要靠读书,做题只是开始; 课前做好报告,课堂展示风采,能把别人教会,自已才算真会。理念:陶行知理论:为教而学、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二、课堂改革的灵魂在于教师,学案编写,验收报告,当面点评,相机引导。
自主课老师的角色:不能坐讲台,巡视,了解学生学生学习情况,下课收互动卡,为展示课备课。
展示课教师的角色:组织、倾听、点评、引导、总结。比如强调倾听:要求老师要听出好坏、听出问题。办公室标语:要想会教,先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责任,倾听是一种素质,倾听是一种能力。
三、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大胆探索。
宁致义校长说:“不换思想就换人。”这就是大胆之举。改革之初,压力重重,学生不适应,家长不信任,告状的信很多,上级领导也怀疑。其实,最大是阻力是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要转变思想,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校长有坚定不移的思想实施改革。
1、要求教师统一思想:坚定的落实意识、坚决的执行意识、积极的学习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追求的境界:学生把学习当成享受去追求,老师把工作当成快乐去追求。学校聘请各级各类专家学者跟全体教师进行多形式、多方位的培训,课改坚持自上而下全员参与。
2、领导身先士卒,督导到位,执行有力。校长及分管教学校长每天在全校各年级各班课堂巡视督导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发现问题立即整顿,奉行“如若你的教法无效你就马上不教,停课整顿”的做法。
3、强调落实,狠抓落实。不要求坐班,不检查教案。紧抓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考试结果。考试成绩直接与课时津贴挂钩。
4、注重氛围营造,严格管理出效益。校园里,包括教室里,处处都是课改理念的标语横幅。对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夜不归寝就是留校察看处分,回家反思15天,缺席一节劳动整顿2天。
二、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
(一)“271”高效课堂的解读
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71法则”,形成了昌乐二中教学的最大特色。
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各班老师就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为8―10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任课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老师根据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方式提供预习提纲。此外,根据内容的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进行预习提纲的学习。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课堂互动热火朝天
该课堂模式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教师还要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保持高涨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成果测评是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昌乐二中课堂模式的成果测评可以是在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测评,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问卷,也可以是学生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就各组共性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来归纳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同时,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经解决,所以,为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老师只需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强化训练作业,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按时交上,授课老师逐一批改。不管是课后对知识的梳理还是作强化训练作业,学生都很主动,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学生在高效率的课堂上收获很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71课堂教学法则”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二)“271”高效课堂 ——让学生破瓮而出
1、“满堂灌”、“填鸭式”传统课堂是我们教育的顽疾
陶行知先生是上个世纪的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杜威:“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陶行知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
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2、“271”高效课堂立足于三个改变
1)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
2)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3)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
3、“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1)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优秀学生,70%学生——中档学生,10%学生——后进学生,3)我们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5、“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的主线和灵魂
1)学习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内容;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切忌模棱两可;
3)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右上角,不能擦掉;
4)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6、“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 ”
让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成为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
7、“271”高效课堂带给师生的收获
1)“271高效课堂” 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们如沐春风,教师们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2)“271高效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成为享受,学习效益大幅提高;
3)“271高效课堂”,倡导民主、尊重、平等、宽容、欣赏、和谐、进取等现代理念,影响了学生思想。
(《泸州基教动态》2011.11.8(总第46期))
三、棠湖中学“三段教学”
“三段教学”的实施流程 “三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内化延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三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自主生疑”、“互动解疑”、“内化迁疑”三段。
“三段教学”的实施细则 第一个环节:问题化备课。备课前,要求所有教师熟悉教材知识体系,必须走进文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做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重点研究学生的现有基础、需要差异,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备课过程中要求将知识转化为问题。给学生呈现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应包括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此外,教师还需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自学素材。最后是评价设计。由教师开发评价性工具单,对本周期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
第二个环节:理解化预习。学生根据《学与导》中的“预习导读单”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并把解答结果写在《学与导》上;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学与导》相应的位置上。学生一定要有专用的时间进行预习,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预习中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理解”的表征便是“问题的发现”。
第三个环节:合作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三段教学”的主导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三段教学”的小组学习尤其自己的特点,这表现在,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习小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分组策略。通过小组成员的调整,学生将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合作。另一方面,注重小组文化的建构。指导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公约、学习愿景,各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组文化。
第四个环节:多维化评价。“三段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多维的,是生动活泼的,是富有趣味的。从评价方式看,“三段教学”包括小组内评价、学科代表评价以及任课老师评价;从激励方式看,根据前述三类评价,任课教师确定每月的“学科明星”和“学科明星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任课教师可建议班主任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成长记录,并作为班级、学校评优选先的依据。
“三段教学”实施的督查机制 一是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要求。二是每周检查《学与导》使用情况一至两次。三是开放课堂,相互观摩。
第四篇: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一)、bottom-up approach自下而上模式:即生词短语→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全文理解,强调阅读中的语言形式。
(二)、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即全文理解→段落理解→短语单句→生词短语,强调语篇和语义的理解。
(三)、interactive approach互动式模式:也是现阶段教师采取较多的阅读模式。首先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让学生带着生词阅读短文,获取信息,然后再用“自下而上模式”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知识。基于这种阅读教学理论,教师一般采取“三段式”阅读教学。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1、pre-reading(1)、guess(title,pictures),brainstorm→ prediction,reading expectation(2)、questions about the main idea → reading with a purpose
2、while-reading(1)、fast reading(silent reading,skimming,scanning,topic sentence)→ main idea(2)、careful reading →(questions,matching,multiple choice,analysis)
3、post-reading(1)、language points learning(研究课中,作课教师一般将此步骤略去,留在下节课处理)
(2)、comprehensive activities(discussion,role play,retelling,exercises,writing etc.)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叶淑芳 珠… 文章来源:人教社 点击数: 369 更新时间:2/17/2008 摘要: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过程,并分析学生不能阅读材料的原因,探讨图式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及提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设想,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知识,使图式知识相互作用,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图式;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
一、图式理论概述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Cook,1989)。Thomas Devine(1987)将图式定义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位(Schemata)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的单元即图式。Widdowson(1977)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Rumelhart(1977)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利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将会对把握文章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阅读。例如:我们提到“上山下乡”,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明白,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不明白。因为前者有这方面的图式,后者则无。再如一篇描写人们搓麻将的文章,没有搓麻将的外国人读起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会失败。
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课文教学中,通过使课文结构化,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网络中,即我们所说的图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从此可以看出,把图式的概念引入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三、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原因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字面上完全读懂了一篇文章,但却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什么导致学生理解失败呢?鲁梅哈特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有三种情况:(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内容的图式;(2)读者虽然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但却误解了作者的意思(D.E.Rumelhart, 1980)。鲁梅哈特的这一归纳是对母语阅读而言,对英语作为外语阅读者来说,读不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作者虽然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相关的图式,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有关图式活动起来。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构成的。读者通过语言图式(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获得内容图式(即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后留下心理痕迹的往往是内容图式而不是语言图式。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者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句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但忽略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英语阅读的失败常常是因为缺乏内容图式所造成的。
四、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表明:读者对读物的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识越多,其理解程度就越深。那么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有效的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的能力。
1.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从而为图式的产生奠定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笔者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如,Christmas 一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知道“圣诞节”是西方每年12月25日庆祝的一个宗教节日,为了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本人给他们作了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难。大多数西方人是基督徒,他们信奉Jesus Christ,视他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要去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每到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以纪念Jesus Christ。这个节日之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并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还给学生讲授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anta Claus及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词语,同时播放Silent Night(平安夜)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另外还给他们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其他节日,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这样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文化。
2.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
对文章进行预测和证实是图式知识应用于阅读的核心。因此提高读者的预测技巧、增强预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学生的预测不管对与错,都会使他们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将阅读的文章主题。开始阅读后他们的预测就会得到确认或排除。有预测的阅读应优于无预测的阅读。譬如,SEFC 2B Unit 15 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 笔者在教学时提出以下4个问题:
(1)What is a detective usually famous for?
(2)What ideas have you got from the title “Noises in the night”?
(3)What will the detective do to help his customer?
(4)How will the story end?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种种预测,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种open-ended questions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还包含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起到了真实交际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的内容,给出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发动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其思路引导到文章的脉络上,例如:SEFC IA Unit 4 Newspaper,笔者先把newspaper写在黑板上,然后动员学生说出与newspaper 相关的词,学生争相提出了以下词语:journalist, editor, interview, photographer, develop, type, computer, headline, print, deliver等,然后再让他们验证这些词语是否在文章中出现,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预测得到证实,必定欢心鼓舞。由此可见,图式一经激活,一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触类旁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阅读时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阅读效果。
3.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整体教学
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背景材料后,再读课文和听录音。这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细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大意及主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阅读心理所决定的。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齐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3] 张金生.图式阅读理论的一次运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4] 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第五篇:三种课堂教学模式(xiexiebang推荐)
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路宽
本文概要: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在体验生活本身,只不过是把生活加以高度浓缩进行集中体验罢了。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是什么和如何进行体验。然而,在现实政治教学中无视学生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这就使得学生仅能停留在“知”的层面。“情”、“意”、“信”、“行”的层面远不能触及,无法实现政治课教学的高层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体验就没有一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对师生在课堂中体验什么和如何体验进行了论述,同时把体验时教学和刻板式的教学法以及表现式教学进行了比较,呼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政治教学回归生活本身。关键词: 匠艺 表现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智慧 意志 情感
任何生命都是爱的产物,是情感的产物,伴随着强烈的体验!
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理解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使双方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变化,那么这种心理活动需要有三种动力——智慧、意志和情感。这三者相互统一、相互渗透。这种统一和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体验就没有一切。与体验式教学不同的是匠艺和表现式教学。
匠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报告一个角色,就是按照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准确无误地完成流水作业。
这不是教育,只不过是“匠艺”
匠艺压制了真正的教育。因为匠艺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创造者缺少到极点。正因为如此,就必须较详细的谈论匠艺。匠艺到底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呢?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竭力体会教学内容中所负有的智慧、意志和情感。表现式教学则是要求学生提前在课堂以外体验一次,然后在课堂上做熟练的表达。在体验式教学和表现式教学里,体验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匠艺里却是不必要的,即或有时出现,那也只是偶然的。匠艺式教学里,教师不懂得引导学生体验,而且不会把体验到的东西自然的表达出来。教师只会报告角色台词并引导学生做类似的报告,同时用一些一成不变的表达方法配合这种报告。手法、刻板和模式简化了匠艺式教学的任务。本来生活中就有一些手法和形式。他们为那些庸人把生活简单化了。比如,为那些缺乏信仰的人规定了仪式,为那些不受尊敬的人拟定了礼法,为那些不懂得穿戴的人设计出了时装样式,最后,为那些不懂得创造的人设计出了匠艺。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喜欢礼法,牧师喜欢宗教仪式,小市民喜欢风俗习惯,讲究穿戴的人喜欢时装样式,而教师则喜欢匠艺及其程式、手法、刻板和模式。
为了彻底了解匠艺式教学手法、刻板和模式的荒谬性,就必须熟悉他的一般特征。
教学流程的刻板法
教师和学生相互致礼后,教师或在黑板上写出,或在幕布上打出,或直接用嘴巴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学生有关上节课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请同学翻开课本。划分内容的层次。勾出重点段落。请学生单独朗读或齐声朗读重点段落。背诵新概念和原理。列出相关检测题。布置家庭作业。在这种固定流程中,一切都按流程的顺序准确无误的进行着,学生被当作木偶。尽管他们活动着,却没有任何体验的机会和表达这种体验的权利。
教师提问的刻板法
这种固定流程可以使学生做到不对问题作错误的回答。这一点在公开课或赛课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保证学生不想错和不说错被很多庸俗的人认为是教师的职责。比如,教师问学生,这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就称之为------?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这种刻板的提问甚至延伸到考试中,为使学生不答错题目,命题教师居然问万里长征走了多少里?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学生被当作了呆子和傻子,这种问题丝毫提不起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和激情。学习本身变得肤浅起来,学习的价值遭到怀疑。
教师读词和发声的刻板法
刻板的内容决定了刻板的形式。
由于一切都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一切提问都会得到准确的回答,教师一直保持着主导者的姿态和心态。这种优越感使他自始至终采用刻板的说教的语气。这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打消了学生一切可能产生的最可宝贵的怀疑的念头,创造便无从产生。一切智慧的火花和闪亮的激情都被熄灭了。
教师造型和形象的刻板法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教师是不能出错的。教师的举止应该是庄严和从容不迫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手臂和手指好像都是不一般的,它们的活动要达到宗教仪式那样庄重的程度,他的每一副表情、每一个手式和每一个姿势都要故意摆出一幅画面,而且令人想到,即使不能入画,也该拍成照片。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们的这种造型,他们可能欣赏它,但绝不会相信它。
然而,教师是需要一定造型的,这是为了把人的精神生活美妙的体现出来。但是,匠艺是不愿意理解体验的,而没有体验就没有精神生活,也就没有什么可体现的了。没有体验,造型也就丧失了它作为精神生活美妙的表达者的使命,它便开始为自我而存在,不再为智慧、意志和情感服务,而只为讲解词服务。这种造型和形象不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这种把一切活生生的东西都加以刻板化并把它们滥用的倾向正是匠艺教师的典型特征。
一切刻板法的不幸就在于它的机械的习惯性,这种习惯使刻板法死气沉沉,使得课堂上失掉一切生活气息。
什么东西能使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呢? 当然是真正的体验。
但是,匠艺之所以是匠艺,刻板法之所以是刻板法,就是因为它们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没有体验。究竟用什么东西代替体验呢? 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
表现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为的是影响学生,在真正的教学中,影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这种影响是以真挚的情感和体验的感染力为基础的。
然而,表现式教学的实践者们把普通的做戏的激动错误地称之为情绪,当作真正的创作体验。他们把形体的紧张同激情混为一谈,把肌肉紧张当作有力量,把肌肉痉挛当作情感的表现,把机械的动作与内心的过程混为一谈,把事先安排好的“戏”当作学生在课堂中的现场体验来表现。
著名作家西奥多 • 莱辛有过如下一段论述:在人的心理生活里,有一条法则,根据这条法则,疲惫、衰竭的心灵不是通过情感的某些外部表现-------手势、活动、激动的语言来宣泄过剩的情感,而是企图在自己身上激起情感的高涨,因而求助于它从前表达这些情感时所使用过的那些手式、活动和语言。结果造成和正常条件下的精神生活完全相反的情况:肌肉紧张、加速血液循环等等把这种人工的兴奋传给心灵,而这也正是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的。但在人工兴奋之后,就会造成精神力量的更加严重的衰竭,接着又企图重新引起兴奋。这种现象叫做歇斯底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文化教育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想象一下教师在课堂上那朗诵式的语气,声嘶力竭的叫喊、时刻紧促的双眉、涨红着的脸、不自然的微笑、拼命想从学生那里索取正确答案的充满渴求的眼神、频繁更换投影图片的夸张性的动作。
在完整的精力充沛的人的身上,一切健康的过程都是从内心开始,同时通过一定的外部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通常是表现得相当含蓄的。但是,现代的人,由于失去心灵的完美和心灵的力量,总是拼命努力,想方设法要燃烧起自己心中逐渐熄灭的情感和热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经常在“表现”,俗称为“做秀”。这正是歇斯底里的特征。他们越是缺少活生生的内心力量,就越紧张越夸张地在外部表现出这种赝造的、人工煽动起来的情绪。一堂课越是缺乏纯真而深刻的内容,教师便越是要竭力使自己的作品的形式具有鲜明性和“表现力”,在这种情况下,时常会失去分寸感,追求一些表面效果,而这在教育上是虚假的,使得敏感的人感到刺耳和刺目,并感到惴惴不安。
表现式教学的实践者们并不反对体验,然而他们认为只有孤身一人处在清静的书房中,真正的人生体验才是可能的。而在课堂上,处于当众创作的境地,活生生的,真正的人生体验是不可能的。那里有教师、同学和外来听课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他们认为,创作应该在家里进行,而到课堂上,就应该去表现创作的结果。一句话,课堂上是不需要体验本身的,而是需要显而易见的结果。因此,政治课堂上就出现了表演小品、演唱歌曲、辩论比赛、演讲、游戏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形式。
表现式教学的实践者们还认为,真正的体验及其自然表现不仅缺少整体性、综合性和深刻性,还缺乏艺术性。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和自然地表现出的现实的生活、真正的情感在他们眼中是粗糙的自然主义。现实的生活、真正的情感如果没有由一定分量的剧场式的渲染,是过于单调乏味了,朗诵式的激情,做戏式的华丽,比起情感的朴素迸发及其自然的表达来,更富有美感。
教学,按照他们的见解,应该比天性本身更好、更美。它应该叫做纠正生活,并使它变得雅致。在课堂上需要的不是真正的生活本身及其实际的真实,而是使这种生活理想化的美丽的表现形式。
普希金说过:“在规定情境中的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这便是我们的智慧所要求于剧作家的东西。”
表现式教学的实践者们的真实不是智慧、意志和情感的真实,而是智慧、意志和情感的逼真。
它们的真实是特殊的真实,而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知道的那种真正的真实。真实是为了使教学本身不论对于教师和学生以及旁听者都成为可信的。教育教学应当叫人相信。
如果教师不相信教科书里所说的东西,他就不可能生活于教师角色中,而如果没有生活于教师角色,他就无从认识教师的内部形象和教材中所蕴含并表达出的智慧、意志及情感。也不可能逼真的去谈论它们。他就没有什么能拿来和学生交流,而学生从教师那里也将感受不到什么。
没有信念就没有体验,就没有创作和对创作的感受。
表现式教学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创造人的精神生活呢? 不能。
只有活生生的东西才能够创造活生生的东西。做戏式的表演,与天性本身的真正活生生的体验和自然的体现相较之下,等于是一种粗活。虚假与教育是不能和睦共处的,虚假排斥真实,而没有真实就不可能有天性的创作。
做戏式的虚假和创造性的真实两相混淆,会造成人的心灵和身体的脱节分离,会丑化人的天性。虚假可以欺人耳目,却不能使理智和情感信服;虚假进不到人的心灵的深邃的中心;虚假可以引起人们的表面的刺激,作用却不可能长久。一节课结束,生活又占了优势,学生们从课堂的幻觉中来的印象消逝在自然的生活、真实的现实气氛中,欺骗被戳穿了。那时候在课堂上看到的一切都会被重新评价,显露出来的只有热闹的场面、鲜艳的图画,这些东西可以娱人耳目,却不能令人相信,于是对课堂的态度就变成不严肃甚至于轻薄的了。而教学也就失去了自己主要的精神意义。因此,来自虚假的一切是不适于用作创作手段的。虚假是教育教学的敌人。
体验式教学
活的东西是由活的、跳动着的、不断产生的、永远向前的、动作着的东西形成的。每个人在自己生活的每一时刻都有一定的感觉、体验某种东西,如果他无所感觉的话,他就是个死人了。只有死人才无所感觉。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是什么和如何进行体验。
人的认知过程遵循着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的基本规律。我们在课堂上的体验必须从认识现象开始。以人教版《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题为例,教材中分别列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传统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元宵节、四合院、京剧艺术、大同思想等材料。但是若仅仅是机械的罗列这些现象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散乱。用什么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材料统合起来呢?从元宵的形状到四合院的布局,从国画《四合院》的用色到京剧《捉放曹》的唱腔,层层推进,由学生总结出它们蕴含着的共同思想——和合思想。这一过程包含了看元宵图片,寻找甲骨文“家”字,评论画家的用色,听京剧等一系列体验行为。这种体验过程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从表面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体验实现了从感触生动丰富热闹的场面到冷静理性的思考的飞跃。学生主动的体验和其中内在的逻辑性使得我们的讲述具有说服力。
为了保证体验的丰富性,我们准备的材料必须具有时代和地域的跨度。把汉明帝的画像与夫子庙元宵灯会的父子游玩的相片并列陈现,使得学生感受到元宵节这一传统习俗的悠久,感到传统习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自己把这副图命名为“岁月无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我作为教师的个人的体验。用一副伊拉克战争中一位伊拉克少年满含热泪望着受伤倒下的父亲的照片勾起学生的伤感,再把夫子庙的父子俩的色彩鲜艳充满喜气的照片与《伊拉克少年不流泪》的黑白照片并列在一起,形成视觉的强烈反差。这时请同学为它命名,这是对前面发生过的教师行为的一种模仿。学生名之曰《父与子》,同样是父子,他们的生活境遇却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使学生从单纯的感伤前进到理性的思考——造成这巨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感触到个人家庭的命运同国家社会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时,教师给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的相关材料,学生自然能理解和体会这种思想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这种理智不是教师从外部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通过一系列感情的体验撞击升华到理性的高度。这种智慧和意志的体验又进一步催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涌动不已,这时的课堂需要一个高潮,就象一部戏剧必须有高潮一样。于是,教师给出了一系列长城的优美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人们情绪激烈,欲放声高歌。此时,更换图片,把长城、南京鬼脸城、某单位的院墙和四合院的院墙这四副图片共同陈列,使学生很快找到它们共性——墙,从而提出“中国墙文化”的概念。请同学从有形的墙找出生活中无形的墙,同学们讲到了贸易壁垒、地方保护、裙带关系、宗派主义、自我封闭等社会现象,实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这时,请同学重新审视和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自然懂得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学生不断经历着从情感到理智,又从理智到情感的交替体验过程,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理智。
为了减少学生体验中的困难,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尊重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情感要求。要遵循从熟悉到陌生的路径。
人们总是努力调动已有知识去理解新知识。以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在讲述企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从企鹅的命名开始。由“企”字的含义,即踮起脚后跟,到企鹅的形象总是有所企盼的样子,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其为企鹅。再迁移到企业的概念,总是企盼获取经济利益的意思。这里运用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自然迁移法。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印象深刻。通过这一过程教会了学生从理解汉字开始理解概念和原理。原本令学生感到枯燥的理论顿时变得生动形象简单起来。在讲述儒家的修养方法“洒扫应对”时,可给出某班级学生大扫除的相片,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便于学生体会和感悟古人的思想感情。要利用名人效应。
在讲述到人生理想时,教师给出张国荣和崔永元的特写相片,突出他们沉思着的双眼。同学了解他们都是成功人士,但都患有精神抑郁。他们的沉思着的眼睛告诉我们他们都在认真思考并试图回答什么才是幸福,他们都被这个问题困惑和煎熬着,从而促动学生去思考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矛盾关系。要利用社会热点。
在讲述人教版《文化生活》中如何处理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关系时,教师以易中天现象为例,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有一段精彩讲述: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都在干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 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
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易中天的幽默与智慧,感悟到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切合和共通。
体验并不总是按部就班进行的,需要教师即席发挥,它应该闪烁着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作的饱满热情始终是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教材本身的阐述上面这一点相联系的,恰好在这种场合,也就是教师的注意力被从学生那里引开去的时刻,教师对学生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权力,紧紧地抓住他们,使他们不得不积极地参加课堂创作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停止感觉到学生。他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体验状态,时刻准备调整,努力使之处于积极的状态。比如,为了让电视中和相片上的易中天变得与我们亲近起来,教师请同学分析他的名字的含义。这显然不是教材规定内容。教师提出“如日中天”这一用语,请同学评价易中天的名字起得好不好。“易”字拆为“日”和“勿”,意思是不要如日中天。学生分析,太阳到了正中就开始下滑了,易中天的名字正体现了永远不要下滑的人生理想。这样的分析既有厚重的哲学思想内涵又充满了乐趣,立刻拉近了易中天与学生们的距离。它不是教材规定内容,但却很好的服务于教材规定的内容。
这种体验过程离不开教师求真的信念。
这是一种最高的、真正有机天性的、艺术性的真实。感觉的真实、情感本身的真实、体验和体现的真实。这种真实会马上抓住学生的精神并使其信服。为了使印象深深而牢固的进入学生的心中,必须使他相信在课堂上所听到和看到的一切,首先应该使教师自己相信他所讲述的一切。没有教师自己对本人情感和体验的真实性的信念,就不会有创作。没有学生对教师体验的现实性的信念就不会有深刻而牢固的感受,只有当教师的影响深入到学生心灵的主要中心,这种影响才是深刻而牢固的。
这种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课堂创作的过程,他们是在用思想和感情进行的创作。下课了,学生默默走出教室,就好像害怕满溢在胸中的思想和感情泼洒了出来。他想回家,而不是到喧闹的饭店和嘈杂的人群中去。他与其想谈在课堂上经历的东西,毋宁想谈课堂在他心灵中激起的那些。回想起自己和别人生活的片断,抽象的思想、情感、扩大了幻想的范围,就连那些被遗忘的歌曲、图画都回想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印象就如同经历过真正的重要的生活现象之后那样,不是冲淡了,而相反的是增长了,扩大了,深化了,丰满了,并且很想再到课堂上去。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在体验生活本身,只不过是把生活加以高度浓缩进行集中体验罢了。我们在课堂上揭示的矛盾就是来自生活的矛盾,我们在课堂上努力追求的美就是源自大自然的美。应该善于把美从生活中和大自然中转移到课堂中去,而在转移的时候不要揉皱它,不要丑化它。要从生活中和大自然中选取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