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教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劳教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作者:张广磊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笔者主要通过对某戒毒所的调研,分析现阶段中劳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新型管理模式、劳教管理人员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劳教制度;三等六级;对策
一、当前场所管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劳教人员构成复杂:一是吸毒类劳教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近几年急剧上升,约占所内劳教人员总数的20%,而且由于受到社会吸毒人群的增长的影响,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扩大。笔者调查了一个中队的吸毒人数:截止目前,该中队现有在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104人,在队102人,所外就医2人。我们从这一数字上面就可看出该所吸毒人员的比例.二是多次被劳教的人员比例上升,从近几年劳教人员被劳动教养的次数分析来看,多进宫人员几乎占了劳教人员总数一半以上,并且出现多次被劳教人员的数量在增加,一人被劳教的次数在增加。笔者分析了50名吸毒人员进宫次数,如下表:
其次,年龄偏小的学员增多,尤其是25岁以下的学员呈现出较明显的增加趋势,此类年龄段的学员情绪不稳定,自控力较差、易冲动,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下面是50名吸毒人员的出生日期表,从中可以看出80后吸毒人员集中。
再次,民警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民警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已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辛苦得不到肯定或是害怕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定式。
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首先,2006年4月伊始,该所全面推行管理工作改革,使用“三等六级”新型管理模式。
1、对处于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劳教学员进行分级管理,悬挂了封闭区、半开放区管理标牌进行区别管理,区别对待,并区别处遇,设立了活动区、休闲区、购物区供学员们的休息、娱乐、活动以及购物。
2、处于半开放式管理模式下的学员在日常的改造生活中比处于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学员更具有优越性,在亲情电话、通信和会见上具有优先性并且次相对较多,在减期和奖励上具有优先性,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半开放式管理处遇的学员,在小锅菜和购物上可享受预定,在自由活动的时间上更长、在空间上更广阔。
3、劳教人员在不同管理模式间的升降充分结合劳教人员自身的实际改造表现,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
其次,转变民警观念。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几十年一贯制的思维模式是当前束缚我们改革、拓新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特定的职业和区域发展的影响,部分民警职工,甚至极少数领导尚存在着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求安不求变,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工作做好,工资不少一分,生活、工作也顺利,多一份开拓也就会多担一份风险。宁可安于现状,不愿冒险创新,结果是单位缺少生机,个人缺乏斗志。二是瞻前顾后,害怕一招不慎前功尽弃,事与愿违,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影响。又想干事又害怕出事担风险的心理导致的结果是想的多,做的少,讲的多,干的少,工作原地踏步,也影响了单位的发展。三是小进则喜、小富则安。喜欢向后看,不喜向前看,只求心安理得,易于满足现状,不讲可持续性发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黄二”心态,昭然若揭。如果我们不能在观念上取得突破,实现场所经济的二次飞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鉴于上述分析,首先从转变民警职工的观念上下功夫,借助于会议宣传、政治学习、个别交流,以及组织民警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民警职工的观念更新教育,引导民警职工对所内所外形势再分析,再认识,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增强民警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思想上做到两个破除。一是破除“吃亏上当”的思想,牢固树立“近期让利长期受益”的双赢观念。二是破除求稳怕乱,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教育、引导使全大队民警职工抛弃了旧的思维,逐步地树立了新的理念。创业意识、与时俱进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整体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再次,针对难改人员的几点建议:
1、个别教育、因人施教。民警充分重视个别教育工作,切实加强个别教育工作,能准确地摸清劳教人员的思想脉络,及时解决劳教人员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和自觉性。
2、真情帮扶、解决困难。在对难改份子的转化过程中,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对于该教的转化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某学员的妻子瘫痪在床,两个女儿失学在家,家中经济吉据,生活困难,导致该教无法安心服教,曾一度绝食,对其的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才能达到转化目的。于是,该所对该教当地政府民政部门发份公函,帮助解决其家中困难,另一方面,发动广大学员向该教捐款献爱心,解决了两个女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该教家中的实际困难。目前,该教安心改造,积极参加劳动改造。
3、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对劳教人员的教育谈话,仔细分析问题针结之所在,再寻求方法加以解决。
4、人文关怀、感动予人。在与劳教人员的接触中,民警发现只要你能够真心为其教育挽救,给予关怀帮助,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拉近民警与劳教人员的关系,从而实现逐渐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雪春.对劳动教养立法的创新思考[J].法治论坛,2007.[2]杨峰.浅析劳教制度的存废[J].法制与社会,2011.[3]李继刚.和谐社会视角下对我国劳教制度的反思[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第二篇: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近年来,我县组织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干部工作方面 主要表现为个别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少数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与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干部考核的标准难确定。干部由于层次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实绩目标也会不同,但是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异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完备。目前干部考核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和座谈等方法,对干部岗位特殊性考虑不多,不能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中个人因素较为突出,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干部德才表现。三是干部实绩难考核。目前干部实绩多采用量化手段,重视“数字”,但在考核过程中却缺乏科学的手段方法进行有效甄别,“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干部“下”的标准难把握,相形见绌的干部难界定。由于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领导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致使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干部工作中存在“好人主义”。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政绩平平,毫无建树,但不少同志认为,这部分人虽然无功,却也无过,即使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无关大局,无关原则,为干部的“下”设臵了障碍。三是“下” 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研究干部如何“下”的政策多,而对“下”的干部进行妥善安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滞后,干部下来以后的安臵办法不多,渠道不畅通。一是惩罚性监督多,事前防范性少,对如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干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重视不够。二是干部监督中的难点突破不够。“一把手”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取得大的突破。特别是在领导八小时以外监督方面,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方面措施和办法不多。三是单项制度较多,体系完备不够。四是监督渠道虽多,整体联动不够。当前实行干部监督的渠道很多,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上级的监督,又有同级和下级的监督;既有专门机构监督,又有社会舆论监督,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监督渠道彼此协调不够,尚未形成“联动”效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虽然每年都在搞,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须进一步提高。如在干部辞职、降职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性文件,干部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等程序还不规范,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等。目前我县招聘干部中正科级职务的16 人,其中乡镇党委书记5 人,乡镇长3 人。这些同志常年在乡镇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身份所限,不能进入城区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镇班子建设和个人工作必将产生影响。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干部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理论和业务的自学性、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发展是硬道理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在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下功夫。四是要把思想政治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心系群众,多办实事,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标准不走样、程序不变通、纪律不放松,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同时,要大力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
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实绩评价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干部选用新制度,努力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要以事前防范和一把手为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加强教育整顿,强化自我监督。在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的同时,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教育、正面典型的激励教育、反面案件的警示教育,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大干部考核力度,强化组织监督。把干部考核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克服以往重程序、轻标准,重成绩、轻不足的倾向,在抓好重点考核的同时,更注重平时考核,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进行综合考核分析,及时掌握了解班子运行和干部工作情况。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为干部的提拔任用、奖惩任免提供依据。三是拓宽渠道,强化群众监督。在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的同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监督、行风评议等群众对干部管理监督的参与机制,有效地增强社会监督力度。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防范监督。继续坚持执行领导班子分级建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诚勉谈话制度、回复函询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以加强对干部的全程化管理。要以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不断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的亲和力。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农村封建残余思想、陈规陋习的影响,部分农村党员思想觉悟不高,道德水平下降,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极个别党员不惜与群众争利;还有的国家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缺乏社会责任感;少数党员抱残守缺,小富即安,未富亦安,极少数党员精神空虚,求神拜佛、信仰邪教;还有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导作用发挥得不突出,整体素质不高,表现一般,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还有一部分贫困党员至今还在为自身的“温饱”而挣扎,很难用行动来回答群众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局部和个别党员身上,但整体影响着党员队伍的威信和形象,败坏着整个农村社会的风气,弱化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有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对群众发展经济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既有农村政策法规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跟不上等客观因素,也有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等自身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后进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不稳定村,党员队伍老化,党员骨干人才匮乏,选任村社干部时常常是“筷子里拨旗杆、矮子里选将军”。不能及时引导教育群众正确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个别村村务政务公开不及时,甚至不真实、不全面,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没有真正运行起来,致使群众容易对村务、财务管理产生怀疑,继而对村干部不信任,对其工作不支持;有的村对遗留问题处理解决不彻底,群众意见大,导致农村税难收,事难办、一些工作难开展。部分乡村干部受企业改革、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发展集体经济思想上动摇,工作上畏难,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停滞不前甚至呈现出萎缩状态。微薄的集体收入缺乏为民办事服务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后,相当一部分村公用经费捉襟见肘,更由于报酬低,村级支出缺口大,加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部分工作本身难开展,遇事缺乏有效的约束管理手段,使一些村社干部疲于奔命,心理失衡,有的一遇到难事就撂挑子,直接影响了农村工
作的正常开展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励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二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新的“三级联创”活动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集中在缺项、薄弱环节上找差距,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促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党校和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培训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通过培训教育,使基层干部明白“群众选我为什么,我为群众干什么”的道理。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衡量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标准,从实际出发不断补充完善党建目标责任的内容和考核办法,认真督促,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按照合法性、群众性、民主性、实效性的原则,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五是增强村级组织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紧密联系乡村生产经营,围绕社会化服务,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来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六是全面推进“双培双带”工程。进一步讨论制定“培、带”的具体措施办法,努力培养一批党员致富能人和优秀基层干部,积极开展党员与致富能人 “结对子”活动、党员与致富能人联系贫困户活动,大力协调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搞好扶持引导,抓好典型示范,完善配套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 工程,达到促使致富能人不断进步,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发展的目的。县级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各项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发育相对迟缓,不少党员群众思想中尚未形成社区概念,对社区没有归属感,不大愿意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也相对淡薄,部分单位仍未突破旧有的条线垂直管理的框框,没有形成“共驻社区、共建家园”的观念和认识。社区党员由于年龄、职业、知识层次不同、对组织生活的开展要求也不同,而社区党支部开展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以政策理论、形势任务、党情民愿为主,理论性强而亲和力不足;教育学习的形式以读报、开会、电化教育等形式为主,纪律性强而灵活性不足,致使社区党日活动形式还显单调,工作成效还不明显,党员参加社区党日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社区党建作为区域性党建工作,有赖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共同参与,但驻区单位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利益上的制衡关系和工作上的监督关系,组织相对松散,工作并非依靠刚性的制度来规范,而是靠柔性的情感来维系。同时,社区党组织由于条件限制,很少以社区群体和社区单位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致使社区党建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工作绩效不明显。针对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针对社区党员“老化”现象,真正把一些支持社区工作、再就业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社区居民培养发展成党员;要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细化党性实践活动的要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组织开展好如“扶贫帮困解民忧”、“治理环境亮社区”等主题党性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效果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对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的岗位定责和辖区支部的共建项目建设,明确辖区党组织共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在“建” 字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项目上见实效。按照“兴办实事亮形象”思路要求,真正干一些群众看的见,摸的着的好事,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从多方面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解忧的社区服务,以良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取信于民。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小,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力小,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党组织甚至边建边散。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党的工作基础不够扎实。非公有制企业主不少
对党组织有功利倾向和思想疑虑,有的担心建立党组织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会增加企业成本。党员的心态也比较复杂,如何把握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不少党员感到迷茫;有的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活动感到理不直、气不壮,有的认为是在为“资本家”打工,不想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部分党组织形同虚设,还有不少党组织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设臵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方面,对企业主的依赖性较大,有的开展工作缺乏起码的物质、场地和时间保证,致使企业党建工作远远落后于企业经济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着重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突出重点,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力量。对于党员在 3 人以上未建党组织的企业,要制订规划,抓紧建立党组织。把企业员工在50 人以上的和有1-2 名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员发展的重点企业,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工作力量,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党组织设臵条件暂不成熟的非公有制企业,首先建立工会、群团组织。二是把握关键,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管理者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党的工作、有一定威望、自身业务技术素质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三是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努力形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和整个党建工作以及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步。健全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责任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将这项工作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严格兑现奖罚
第三篇:浅析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浅析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 学前班 问题及对策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而农村则是学前教育的“短板”。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大部分地区幼儿教育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前班教育在实际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
一 农村学前班存在的问题1.班额普遍过大《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学前幼儿班不超过四十人。”在广大农村地区,学前班幼儿人数每班达到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这与《规程》的规定相差甚远,严重影响着学前班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给保教工作带来重重困难。2.形式单
一、功能单一近年来,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面对农村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要求学前教育机构服务的时间延长、形式多样,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除了招收五六岁儿童的学前班,也能给三四岁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而且给离家较远的孩子提供食宿,在农忙时节能适当延长孩子上学时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圆了农村孩子的“入园梦”。而学前班作为当地唯一的和正规的幼教机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居住地区、不同经济条件家长的要求。3.办班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在农村地区,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内,基本没有独立的园舍。根据建设部和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的规定,平均每个儿童生活和活动面积最低不少于9平方米,绿化面积每生不小于2平方米。但在不少学前班生均面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绿化场地。其次,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由于学前班寄居于小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学前班教育教学严重偏离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小学化在所难免。学前班参照小学的做法,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布臵书面作业甚至家庭作业,进行考试测验,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其特殊性丧失殆尽。4.农村幼儿教师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定农村学前班的教师普遍素质不高,且年龄偏大。因为骨干教师要保证小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学前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同时,在安排学前班教师的时候,学校自主招聘随意性很大,学校尽量不用高学历或正规幼师毕业生,而聘用一些低学历的教师,以降低教育成本。同时,由于大多数被聘教师工资低,而且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使他们很难摆脱后顾之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加上一些幼师毕业的学生宁愿去小学任教,也不愿从事农村的幼教工作。所以,由于长期缺乏从事幼教事业的专职幼儿教师,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 农村学前班发展的对策思考1.学前班应独立于小学,创办形式多样的幼教机构由于学前班寄居于小学,导致了学前班教育教学严重偏离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小学化。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的学前班应该独立办学,真正体现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其次,各级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从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开始,逐步提出普及学前二年、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所以,应该运用适当的策略,建立“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在政府的统筹下,以政府办园为示范,村级办园为主体,个人依法办园为补2.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创设适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乡土化课程乡土化是地域问题,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空间,在这一特殊的空间中,不仅有幼儿园发展的经济资源,还有幼儿园发展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农村幼儿园只有扎根于家乡的土壤,才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才能有发展的活力。谈到农村学前教育,人们往往认为资金匮乏、设备短缺。其实,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应发挥大自然的教育优势,为农村孩子创设安全、健康、丰富、富有乡村特色的活动和游戏环境,让农村学前教育回归自然。其次,由于目前没有专为农村幼儿编写的课程和教材,这也是农村幼教小学化、城市化情况严重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在农村学前班的课程设计上应建构幼教化、适应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例如,可以围绕一年四季和本地一些富有传统意义的重大节日和活动来设计主题,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此,广大幼教工作者应关注农村的幼教现实,切实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探索出适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子,并使其早日走向正规化、特色化。3.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学前班教育应由受过幼教专业培训的教师承担。一方面,县乡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给办学前班的农村小学配备师范学校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幼师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尽可能多地采取各种方式的短训、观摩、参观学习等形式,使学前班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取得正规幼儿教师资格的热爱幼教工作的社会青年,以补充农村幼儿教师数量的不足,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幼儿教师的上岗关,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才能从事幼教工作;对那些低学历、低素养、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且不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应予以清理,以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有了专职教师,有了独立于小学的教学环境,农村幼儿教育教学”小学化“的现象自然也会得到控制。
4.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经费应依靠多种渠道来筹集。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把学前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补助和扶持学前教育事业。当前,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教育资源紧张,一路走高的学前教育成本已成为许多家长沉重的负担,将幼教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普九“工作的完成,国家应把以5~6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刚性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儿童(包括城市流动儿童)获得一定的学前教育机会。实施”济困“与”普惠"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让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实实在在地惠及农村孩子。其次,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要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国家贷款、社会赞助、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公益捐助和家长适当交费为辅的经费筹措及成本分担机制,以改善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条件,给农村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篇: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X月X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作出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经营、加强党对国有金融机构的领导、协同推进强化落实X个方面提出了X条意见。X月X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金[X]X号),对财政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做了安排部署。
这些《意见》的出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做好新时代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顶层设计。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管理方式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更加注重和强调“管资本”,但正如《指导意见》指出的那样,当前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还存在职责分散、权责不明、授权不清、布局不优,以及配置效率不高、法制建设不到位等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金融资本布局结构需调整优化。我国金融机构中国有金融资本占比较高。就整个金融业来看,X年末,中央汇金公司管理的金融资本为X.X万亿元,控股参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综合性金融机构X家,资产总额X万亿元。其中,中央汇金公司持有其参股控股的X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X.X万亿,在X.X万亿元总市值中占比为X.X%。如果再考虑非金融国有企业及政府机构持有的国有金融股,则金融行业中国有金融资本占比更大。
就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行业银行业来看,在X家中央金融企业中,除交行以外国有股份比例都不低于X%;在上市商业银行中,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机构或法人的比例占X%;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有股份在前十大股东中的占比均值高于X%。国有金融资本占比过高,但实际上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监管缺位,其他股东也难以对国有股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国有金融资本较多地配置在银行业,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职责不明。X年,中央明确由财政部按规定管理国有金融资产,并在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央汇金公司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此后,财政部虽然继续管理国有金融资产,但其并非出资人,中间存在一定的问题。
银监会也于X年成立,标志着金融监管架构的完善,但其并不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如此一来,在中央层面,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中央汇金公司都是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主体;在地方层面,财政部门、国资委、金融办、投资运营公司都参与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虽然多个机构管理国有金融资本,但对出资人职责缺乏明确授权,管理权责边界不清晰的情况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微观方面出资人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中无法发挥作用,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宏观方面国有金融资本功能不能最大化发挥。
以我市为例,X年X月市政府将原市财政局持有的某某地方银行股权X万股(万元)划转给某国有经营公司,占该银行股权总额的X.X%,该公司只有一年收到分红X.X万元。从该笔资金委托经营看,尽管市政府委托该公司管理这笔投资,实际上该公司无法履行管理职责,无法参与到经营决策中去,收益分红也得不到保障。
三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等管理制度日趋健全,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缺少全面、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松散,基础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突出。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规则标准差异较大,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模式不统一,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不清晰,偏离主业、盲目扩张,在缺少风险防火墙机制的情况下盲目开展产融结合,片面追求多牌照经营,埋下金融安全隐患。
加强和创新国有资本管理,要以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为前提,以提高国有金融资本效益和国有金融机构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为原则,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导向,统筹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促进国有金融机构健康持续经营,为推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拟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和管理:
一是明确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二是坚持服务大局原则;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五是坚持权责明晰原则。
二是创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一要健全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流程、全覆盖的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体系,完善产权登记、产权评估、产权转让等管理制度,做好国有金融资本清产核资、资本金权属界定、统计分析等工作。加强金融企业国有产权流转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反映国有金融资本产权变动情况。规范金融企业产权进场交易流程,确保转让过程公开、透明。加强国有金融资本评估监管,独立、客观、公正地体现资产价值。整合金融行业投资者保险保障资源,完善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恢复和处置机制,强化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债权人自我救助责任。二要严格国有金融资本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功能界定、划分类别,分行业明确差异化考核目标,实行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综合反映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营运水平和社会贡献,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管理,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加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建立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履职尽责情况、员工薪酬水平的奖惩联动机制。三要落实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强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收支管理。规范国家与国有金融机构的分配关系,全面完整反映国有金融资本经营收入,合理确定国有金融机构利润上缴比例,平衡好分红和资本补充。结合国有资本布局需要,不断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建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经营收益合理使用的有效机制。四要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财政财务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财务预算制度,并监督执行。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财务预算制度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财务制度,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和重点金融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对本级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财务监管,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国有金融资本权益。切实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领域保障基金财政财务管理,健全财务风险监测与评价机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
五要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薪酬管理制度。对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并建立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和薪酬追回制度。
三是创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一要优化国有金融资本配置格局。统筹规划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比重,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实现战略性、安全性、效益性目标的统一。既要减少对国有金融资本的过度占用,又要确保国有金融资本在金融领域必要的控制力。对于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保持国有独资或全资的性质。对于涉及国家金融安全、外溢性强的金融基础设施类机构,保持国家绝对控制力。对于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国有金融机构,保持国有金融资本控制力和主导作用。二要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统一管理。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制,根据统一规制、分级管理的原则,财政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规章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依法依规履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基础管理、经营预算、绩效考核、负责人薪酬管理等工作。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应当与实业资本管理相隔离,建立风险防火墙,避免风险互相传递。
三要明确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国有金融资本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家金融资本所有权。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权责匹配、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本级政府授权,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等规定,履职尽责,保障出资人权益。四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资产管理。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准确把握自身职责定位,科学界定出资人管理边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管理权力和责任清单,更好地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公司治理为基础,以产权监管为手段,对国有金融机构股权出资实施资本穿透管理,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按照市场经济理念,积极发挥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着力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五要明晰国有金融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利,赋予国有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风险责任。国有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依法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国有金融机构要依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等规定,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绩效考核、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利润分配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
四是创新国有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一要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二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要建立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四要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推动国有金融机构牢固树立与实体经济俱荣俱损理念,加强并改进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围绕实体经济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规范金融综合经营,依法合规开展股权投资,严禁国有金融企业凭借资金优势控制非金融企业。发挥好绩效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国有金融机构把握好发展方向、战略定位、经营重点,突出主业、做精专业,提高稳健发展能力、服务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五要督促国有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强化国有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推动国有金融机构细化完善内控体系,严守财务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要求,强化自身资本管理和偿付能力管理,保证充足的风险吸收能力。督促国有金融机构坚持审慎经营,加强风险源头控制,动态排查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隐患,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产融结合,按照金融行业准入条件,严格限制和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参股国有金融企业。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金融监管部门依法监管。
第五篇:监狱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2010年福建省监狱系统企管工作理论研讨会
监狱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一、监狱企业是特殊的国有企业
从总体上说监狱企业是由以罪犯为劳动力的企业和纯职工企业两部分组成。本文所探讨的是指以罪犯为劳动力的企业,称为监狱企业。监狱企业是特殊的国有企业,任何国家都存在国有企业,它是国家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也仍然需要有一类企业,它们本身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监狱企业就是以完成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特殊国有企业。监狱企业担负着特殊的社会义务,那就是为教育改造罪犯服务,这是监狱企业与社会一般企业的本质区别。所以说,监狱企业是一种被赋予一定社会义务的特殊的国有企业,如果监狱企业脱离了这一特殊的社会义务,那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监狱企业的国有性和特殊性是不能更改和动摇的。根据《监狱法》规定:监狱企业的生产设施,是国家为罪犯提供的必须生产设施,监狱企业必须为改造教育犯人服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罪犯释放后的就业创造条件。监狱企业担负着产品生产和改造罪犯的双重任务,而改造罪犯是监狱企业的第一位任务,所以监狱企业不能完全以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也不能完全按市场需要把监狱企业改造成为
社会一般企业。必须从监狱企业的宗旨和特殊性出发,按特殊的法则来规范监狱企业,使其成为既保持“国有性”又符合市场经济一般需要的特殊国有企业。
二、目前监狱企业存在的问题
1、监狱企业与市场难以兼容。
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动态和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追求利润,因而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但是,对于监狱企业而言,除了利润目标之外,还要承担教育改造罪犯的社会目标,生产目标经常会和改造目标相冲突。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是,监狱作为监狱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必须坚持以教育改造罪犯为宗旨,生产劳动只是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必要手段。监狱必须保留着监狱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然而现实却是监狱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无法摆脱行政权力的制约,在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上受到干预。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竞争机制,自我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而监狱企业却难以承担竞争风险,市场竞争在事实上也不能构成对监狱企业的压力。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又很难解决监狱企业低效率的问题。第四,方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产权可以进行交易和转移。而监狱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权的交易,又存在一系列特殊问题,监狱企业的生产设施,是国家为罪犯提供的必须生产设施,监狱企业的资产存量难以进行有效的重组和调整。
2、监狱企业的劳动力——罪犯本身具有的问题。由于监狱生产的劳动力是服刑的罪犯,其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差,普遍存在有好逸恶劳的恶习,工作又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而且受刑期、案情和表现等因素的制约,流动性大,难于形成稳定的技术力量。加之罪犯的劳动明显带有强制性,也造成了监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浪费以及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市场经济中对职工择优汰劣和优化组合的原则不适于以罪犯为主要劳动力的监狱企业。
3、监狱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开拓的能力和生产业务技能。
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质,监狱企业的管理者监狱民警,既要承担罪犯改造的任务,又要承担监狱企业的生产任务。这就使监狱企业的管理者压力过大。而监狱生产主要是为罪犯改造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手段,所以监狱企业的民警往往也疏于对市场的了解和对生产业务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
三、解决监狱企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监狱企业与市场的接轨
监狱企业应该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寻找和确定自己位置和发展的空间。调整结构,发挥监狱企业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入市场,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以了解市场 的最新动态。这样监狱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充分提高罪犯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技能。
监狱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罪犯生活以及改造上的待遇。如:实行低薪制、适当提高罪犯的劳动报酬、适当提高积极参与劳动生产和积极改造罪犯的改造成绩等措施来提高罪犯的劳动积极性。监狱企业要特别注重对后进罪犯的督促和鼓励,这样既能完成改造罪犯的目标,又能为监狱企业增加劳动力资源。
加强罪犯劳动技能的学习,“5+1+1”即将实施,罪犯的学习时间会增加很多,监狱企业可以适当增加罪犯劳动技能的课时。
3、加强监狱民警生产业务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监狱企业可是定期的开一些培训班,加强在职民警生产业务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民警深入市场,了解相关的市场动态。
我省的监狱企业,以服装来料加工为主,在初任民警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强生产业务知识的培训。
4、严格控制成本
目前监狱企业的成本过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罪犯在原、辅料上浪费过多造成的。监狱企业应该要求各个生产车间严格控制成本。逐渐养成节约成本的好习惯。
5、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价值,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纵观几大国际知名品牌,其在成功地跨越国界大量经销的同时,品牌价值亦大幅上升。对于来料加工企业类型的监狱企业而言,品牌的创造和提升,就是在于本身信誉和加工品质量的提升。监狱企业要严把质量关,提高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同时,监狱企业也要善于做好市场营销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四、总结
可以说,不断深入的监狱体制改革,已经为监狱企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创新中生存,在兼顾中发展。监狱企业只要能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在科学定性、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正确协调好监狱和企业、“大改造”和“大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监狱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附: 姓名:谢洁
工作单位:闽西监狱六大队二中队 通讯地址:福建省龙岩市凤凰北路2号 邮编:364000 联系电话:0597-226740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