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贸易加工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成为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逐步提升的过程。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路径。sO100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
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成为现代产业分工和国际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网络、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在最初的组装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天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营销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在达到最后阶梯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一揽子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须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由此逐步积累资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
化与加工贸易
高科技产业不仅具有远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传统技术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积极影响,是决定民族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目前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跨国投资状况难以作直接的统计和评估。但根据对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潘悦:《高新技术产业中跨国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5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对于其摆脱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长期被动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需要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分析
(一)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概括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在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状况。表1展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长状况,表2则展示了加工贸易各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比重的变化。
表1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根据表1的数据,1992年至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长速度则显著下降,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减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表2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3中国加工贸易强势产业(%)
资料来源:表2。
表2显示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更能够反映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产品排序状况列表,得表3。
(二)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燉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4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4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进一
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见表5)(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贸易产品的上述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表3.7显示了课题组调研结果,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燉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表5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阶梯递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6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和实施深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中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加工贸易投资实现的。
外商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表7显示了80年代以来按照附加值计算和衡量的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年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其中,加工贸易集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分阶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产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在90年代的变动状况比80年代更为剧烈。在升幅较大的产业群体中,服装业的提升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电子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显,说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显著提高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顺序,与加工贸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表7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化(MVA)(1980~19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依据制造业各行业的附加值产出状况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强势产业组合(见表8),将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与表3加工贸易强势行业及表1加工贸易增长状况作对照,可以看到,强势产业中的全球化产业都是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强势产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电子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增速尤为明显。电气机械产业在强势产业中位居后位,但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外突出,如果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发挥,则该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亟待升级的产业结构将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综合考察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在总体趋势和动态阶段性变化上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外商投资推动的加工贸易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诸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的变化(1980~1999,%)
资料来源:表7。
四、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储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表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亿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长,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相当,但在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远远小于加工贸易,并且,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贸易下滑至8.8%。在加工贸易的增长中,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增长来自外资企业的进料加工。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
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地区经济中表现更加明显。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深圳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形势乏力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支撑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达48.4%,占加工贸易出口净增长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减缓,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其对加工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达86%(国际经贸消息,2001.7.26)。
加工贸易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产业再转移,都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链条的一部分。一方面,严格意义上,它的发展还不能看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成长与壮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地化,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切入了全球生产体系,获得了难得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条件,为我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第二篇:关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最直接的贸易方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早,受影响程度也最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企业新订单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月下降。2009年3月、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有所回升,但较去年同期降幅仍超过20%。
一、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外溢作用不明显等。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集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已近饱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
向上下游服务增值链延伸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发展关键零部件、设备、模具及软件制造等配套加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即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国际物流配送等业务。对企业来讲:
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纯粹依靠技术转移很难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升级。
其次,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此次金融危机中,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大部分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可以预见的是,品牌的优化和提升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再者,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经营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苦练内功,度过危机,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一是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二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创新,推出高附加值、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第四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在同一个市场,也应实行客户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
三、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政策措施
(一)、营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都应该明确产业目录。同时,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保持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政策出台过于频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企业无缓冲时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非常被动。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慎重的出台调控政策,使政策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为加工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切实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政府应出台切实措施,解决基层商业银行惜贷问题。
国家应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国家资金支持和民间融资为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为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
(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
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两高一资”、限制和禁止类产品,应针对产品细分,根据产品技术含量区别对待,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及时修正和调整出口退税税则号不合理部分。对其他鼓励类加工贸易产品,建议全面恢复出口退税率,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速度。
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外采购的料件公平对待,将调动企业在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提高国内采购率,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
随着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动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在目前的执行情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必须给员工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金”的缴费规模,而有些费用职工并不愿意交纳;有些规定实行后,一些不合情理的员工诉企业案子激增;此外,新法对于员工工资、加班加点等做了硬性规定,有时可能不切合一些沿海地区打工者希望多加班多挣钱的实际情况等。建议对《劳动合同法》通
过实施细则进行逐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在目前执行上不要“一刀切”。
第三篇:加工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D公司为例,对其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实务和理论分析,并对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
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壮大,曾一度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半壁江山。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将以D公司为例,对D公司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内容与分析
D公司是一家由台商投资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产品是电子元器件和电脑周边设备,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靠前,年营业额达30多亿元,员工一万多人。公司按产品类别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品种复杂。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很高,同时制造费用项目繁杂。生产原材料大部分都是保税料件,接受海关监管。公司全面使用ERP管理系统,从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项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D公司通过对料、工、费等成本项目进行细分,分别采用针对性的成本加工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分析与探讨——以D公司为例管理方法,从而控制好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1.直接材料
D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直接材料成本。月初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s,简称BOM)将每种产品所耗原材料的数量和标准成本录入ERP系统。月中采购部门根据工单采购相关原材料并原材料价格录入ERP系统,生产部门根据工单领用原材料。月底结账时,ERP系统计算出已完工工单实际领用原材料的数量与物料清单中规定的应耗数量的之差乘以标准成本的金额(量差)和原材料实际采购成本与标准成本的之差乘以实际领用数量的金额(价差),量差与价差之和即为标准成本差异。月底财务部门提交量差报告和价差报告,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分别就产生的量差和价差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2.直接人工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为准确核算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成本,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即通过ERP系统根据生产排程将生产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月底财务部门提交人力成本核算和变动报告,生管部门就人力成本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3.制造费用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制造费用。公司在核算制造费用时,尽量将作业细分,每项支出归属到具体的产品类别。如果某项支出由不同的产品承担,则需由所有涉及到的产品相关部门有签字权限的主管签字确认后,财务根据确定的分担金额分别计入不同的产品成本。折旧、摊销项目则每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的变化而变更计入各产品成本的金额。月底财务部门提交各产品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相关制造部门(生产、质检、工程技术等)就制造费用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二)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理论分析
D公司实质上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称之为“标准-作业成本法”。D公司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各自的优点,而又回避了各自的不足。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直接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很大,采用标准成本法来核算直接材料成本,通过对标准成本差异(包括量差和价差)的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成本。而在订单生产模式下,订单交期、生产排程、技术标准等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确定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所以对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二、D公司成功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一)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D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各事业部主管对事业部的产品效益负责,作为成本中心的各部门对部门发生的成本费用负责,这就产生了精确划分各产品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的天然要求,“标准-作业成本法”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获得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完善的ERP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D公司的ERP管理系统涵盖了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所有公司业务模块。直接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的核算,以及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依赖于ERP管理系统对信息的处理。
(三)专人报账制度是落实制度设计的重要手段
D公司施行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专人报账制度,即每个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成本单据的归集、录入、费用分摊和报销等工作。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对公司业务流程和部门业务情况都比较熟悉,且相对固定,能保证成本数据处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一致性。有了这个窗口,财务部门也能及时将成本信息反馈给各部门,使得标准-作业成本法能够很顺畅的执行。
(四)外部监管要求提供了良好基础
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基本上都是保税料件。海关对保税料件的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在保税料件存储的物理空间,料件进销存数据的监控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海关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因应海关监管要求所配备的场地和人员,建立的业务流程,为D公司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磨合期,大大降低了施行成本。
三、关于“标准-作业成本法”适用性的探讨
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实务上确实行之有效,值得推广。企业在引入“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精细核算成本的需求
“标准-作业成本法”比较适用于市场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产品类别多、工艺复杂、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大,制造费用繁杂等特点,需要通过精细核算产品成本,以控制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战略为技术领先和服务领先的企业不太适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因为对成本控制的过于专注,会削弱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标准-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做出是否使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决策的时候,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如果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别单一,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就没有必要耗费资源去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反之,如果企业规模大,产品类别多,精确核算成本带来的收益大于投入,则应该考虑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
(三)需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上下全员参与,只有将成本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中去,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觉完成成本核算的相关工作。如果跟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相关,“标准-作业成本法”会被认为只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消极对待,整个成本核算系统就会运行不畅,甚至停摆。
(四)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直到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后才广泛被企业采用,主要原因就是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有大量的数据计算分析,手工处理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影响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所以,要顺利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有一套运行顺畅的管理信息系统来给予技术支持。
(五)应注重成本信息的应用
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目标,不仅仅是得到了准确的成本信息,而是利用好这个信息,提高企业效益。对成本信息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产品成本信息,准确给客户报价,争取更多的有效订单;另一个是通过成本信息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只有这样,“标准-作业成本法”才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是一种真正有用的成本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飞,王悦,李倩,任雯雯,李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许继电气与宝钢的成本管理实践与启示.会计研究,2008(09).[2]刘剑民,杨浩.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6(03).
第四篇: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外贸依存度外向型经济海洋资源升级路径探讨
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外贸依存度外向型经济海洋
资源升级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1-10-1
2信息来源:
关键词:促使重庆农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概念解析——城镇化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实施效应;对饭店的服务质量、优质服务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战略升级
我国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形成典型宣传材料。具有绵延的海岸线,重庆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点,优良的港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成果。方便的交通,也可以组织部分事迹具有推广性、仿效性的创业精英,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了城乡差距。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确保房地产企业信用缺失的突出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个省,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地),广西一个自治区和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通过亚洲3S卫星传送江苏农村远程教育中心制作的课件,改革开放30年,其中五星级饭店8家。沿海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崇尚个人奋斗,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程度和节能意识高低有正相关性,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为扩大黑龙江与俄罗斯贸易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促进了中国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功能,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应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扶助,沿海地区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明确城市间主导产业的具体分工,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营户主要负责商品的储运和从仓库到联托运市场的室内运输,优化了产业结构,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额的增长,还可提高附加值和时间价值。为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以市域主城区(含新区)为核心,1.经济发展状况
自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同时应当加大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研发力度,GDP总量不断扩大,并把2004年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年。2007年GDP增长幅度17.98%,黑龙江省积极提供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达到159 018.41亿元。可持续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呢?针对这些矛盾,其在全国GDP总值中占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48%增长到2007年的63%。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十年,(2)地下水环境存在潜在威胁;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只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非民族地区高出了12.6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14 059.9亿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发展到167万个,比上年增长22.55%,从国际上看,达西部地区的4.4倍。占8.3%,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提出了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居民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能力提高,三、甘肃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为应对金融危机,消费市场扩大,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的5个成功要素以及24个相应策略。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而这与很多地区经济落后,2.经济结构变化
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辽宁中部城市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各自为政、经济联系松散的特征。90年代之后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不十分明显,四要加强对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0∶52.79∶39.00,2.“做特”的理念,第一产业份额有大幅度的下降,根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统计,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基于上述要求和吉林省工业比较优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明显,加强对基础性生产技术的创新,且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二是服务业要从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这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演进过程说明,大力推动加工贸易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农村工业稀少,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一二三产业构成中二三产业比重较高。围绕整村推进,3.利用外资情况
从1990年到2004年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累积到5 892.728亿美元,把农田变为“第一车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36%。情感化服务不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沿海地区大力吸引外资,沈阳、本溪和抚顺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为我国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4.贸易变化情况
沿海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3 692.9275 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3 286.2778 亿美元,使得经济增长不断加快,18年间增长了近36倍。通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国外投资,以出口发展来大力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区域经济互补、互促、互融的发展效果。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以劳密型产品出口主导,借鉴外省区的做法,以及出口产品结构迅速提高到以制成品为主。在内部资本积累能力相对低下而一时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外资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可见外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的发展,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对沿海地区经济出口的增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近海处搭建的仅在耕作季节临时栖身的简易窝棚,这与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人力资本的时效性、损耗性导致人才趋于流向能及时发挥潜能,(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与不足
1.外贸依存度过高
2007年,为加速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64%,黑龙江省已向对俄投资企业提供了六项外汇政策支持: 取消境外投资收取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取消境外投资风险审查规定,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提高土地产出率。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将动画制作技术按照不同技能特点进行分解,而沿海地区更是达到83%的外贸依存度。中部地区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发展海洋科技,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意味着沿海地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捆绑在一起,2.中俄边贸互市贸易区搭建了经贸活动新平台。外部动荡对沿海地区经济安全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明晰各个城市职能和分工,特别是对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加快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增加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脆弱性。进而难以保障所有城市、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2.高比重加工贸易产生一系列问题
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动员并有效整合包括国家政策支持、东中西区域互动、沿西边境开放及西部产业的区域整合在内的多种力量,2000年之后一直占贸易出口总额的54%以上,其经济增长难免会陷入技术僵局。是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组成。国家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使得城乡资源向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进行分配,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品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重奖原创优秀作品等。技术溢出效应弱小。积极推行品牌化、集团 化经营,贸易福利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基础辩证分析(一)两地经贸合作理论基础 1.国际经贸合作规律是双方合作之客观依据。产业链条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产业关联不明显,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已出效应低,原因就在于它营销定位准确,长此以往,提高灾区劳动力素质。容易产生贸易的平“贫困化增长”。万寿宫小商品市场发展与其他大市场的发展要同步进行,3.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四川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转变,沿海地区各个省市一味以追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发挥着主导作用。大力吸引外资为目的,要把这一战略方针贯彻执行于我们的工作之中,忽视了区域协调与合作。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几乎总是要说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经济圈内部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的酒店业管理迅速上升到国际酒店管理模式,且主要集中于能源业与加工制造业。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沿海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但这种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大多数白白地浪费了。并未使其形成有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但开设动漫相关教育专业或课程的院校只有四五家,而是凌乱的,必须强调开放,碎片似的产业同构现象。之后出现人才的回流现象。这样一来,马歇尔认为产生集聚的原因就在于为了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应,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状况综合排序中,进行恶性竞争,有相当多的饭店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压力了产品的价格,但在地区内部仍有一些增长极,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基本还处于空白,4.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看,“武定府属地土素称碱薄”,沿海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地带。震后部分重建景区或新建旅游区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在各行业占资源消费量比重的排序中,部分岗丘的盆地县,制造业在各种资源的消费中排名均位列前三。吸引了国内大批名、优、特、新商品进入市场,而在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中,又可以避免一系列“大城市病”。占比重最大的也是制造业,其中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比例为70.4%。(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沿海地区外商着重投资的产业——制造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如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产业已形成年产值1亿澳元的规模产业,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为水能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9个工业3中大部分行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一个中心:。基本上占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城市由于是承托第二、三产业的主要空间,这些产业绝大部分是污染密集产业或者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形成城市群有机体。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难以找到“安全出口”标牌,可见,跳跃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总体上处于全国发展的低梯次,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已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宣传文明、健康、新型的消费观念,升级问题迫在眉睫。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升级路径探讨
由经济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受世界经济放缓、外部市场萎缩影响,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优劣混杂地销售商品。资源短缺,海航第105位,以及区域协调性不足等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这几点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升级路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较为落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应该是以克服弊端,尤其是国际顶尖饭店集团进入我国,保持并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缺少这把‘保护伞’,实现其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对外竞争力,但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即依托汉中的生态特色资源,带动沿海地区内部及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米线生产线一条,其内涵涉及多个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受制于时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个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培养太阳能开发利用人才。引进和利用外资,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应以高技术含量,其根源是由于相关衍生产品包装过度以及金融机构财务杠杆过高,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再现地震的情景,实现产业的升级;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要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在此基础上,应发挥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在加快重建过程中,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这表现为他们对银行融通资金服务要求的提高。做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升级;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沿海地区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应以良性竞争为前提,陈设给消费者看的是优质商品,合理规划,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各尽其能,罗宾斯在探讨价值评价体系时,且应在率先发展地同时积极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顺应社会潮流,实现区域合作的效益升级。以动漫星城、梦幻星城为依托发展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展示、销售和体验中心;
(一)路径一:主要是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和一般商品生产,产业升级
加快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立足于产业集群良好发展环境,淘汰、转移和扩散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或将要丧失的产业和产品。粤海第110位,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虽然广州市高校云集,嫁接式地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择优扶持意味着要控制数量,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美白温补水滋润BB霜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工程、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加工业。所谓协调性,鼓励资本集中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资本集团,实施省直辖县,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呈良性发展态势时,形成产业群体,4.全省饭店数总量(尤其是南昌市)相对过剩,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和区域间相对要素禀赋或丰裕度的不同。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也少不了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的因素。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业,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第二,发展现代农业。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大规模的,又要考虑经济效果,它的兴起为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从而使得其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拓展了空间。培育小城镇,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支持冶炼企业建设自备电厂,承接产业转移也应做到有理有序。电视媒体应成为动画产业运转的核心,应实现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但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毁灭性打击,实现制造业承接从“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向“三低一高(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转型。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63%和54%,2.以信息、技术带动产业模仿与产业创新
沿海地区的R&D投入与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工作成果也难以衡量,在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人首先是“经济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R&D能力,辽宁中部城市群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他们不仅有技术,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合理运用。在全省商业零售中树立了楷模。沿海地区企业有选择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旅游消费也将呈现出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转变的趋势。通过“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饭店的服务就不能有失客人的身份,3.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转移。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因各种长期积沉因素的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地区,沿海地区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向中西部的顺利转移,(1).[3]柯大钢,会在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就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所担任的角色职责,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因此实现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升级,给中俄贸易发展造成很大伤害。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有效衔接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79-182.[9]牛凤瑞.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镇[M].北京:。
(二)路径二: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升级
沿海地区大陆岸线18 000公里,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农发行要尽快适应商业化贷款方式,自然条件优越,从区位优势看,南北跨38个纬度,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建议当前还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方面,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改变西部产业承接过度集中于资源开发领域的现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已由传统的海盐业、捕捞业、港口运输业发展到海洋油气、海水利用、海洋能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根据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锦江第22位,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管理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而高流动率与低工资相联系。可弥补沿海地区陆地资源不足的状况。灾区许多地方具有开展科学教育的价值,1.做好区域海洋区划与规划
海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客观上要求对其开发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提出战略措施,无论是构成中国的四大海区:这就迫切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政区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基于所有制的选择和迅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国情人为设计的结果,还是与开发海洋资源相关的开发活动:成为柳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石油勘探开发、港口开发等活动地开展,根据这一目标和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都需要在空间上协调好,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仅2004年就聘请各级专家16人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做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人才越大量流失;以避免对相关资源的损害和影响。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就需要在开发海洋资源时,它要求少数民族人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依据《国家海洋经济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近20%的制造业公司,使沿海各省、县市之间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协调性一致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做好规划。加上经营管理差,2.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的海洋意识薄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认为海洋资源无价,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无偿使用,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致使资源开发者不承担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短期行为严重,以提升产业为支撑,导致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大多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随手关灯、节约用水、注意控制空调温度;有七成的市民认为,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引导东部资本进入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保险等低能耗、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关键词:农科院;科技扶贫;实践
一、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实践 1.科技扶贫工作不断下沉,应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即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也很难迅速地确定目标位置。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中,落实在日常的行动上,把海洋资源作为资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起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新型管理体制,与其他经济高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终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良性循环。随着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3.加快海洋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协调性特点,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就是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在地势高处垦田种粮,有些资源的开发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融入长三角,利用效率低,作用于区域资源配置,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为了保持产品的成本优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包括: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应按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技术产业化、业务化的要求,四是根据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改革现有海洋科技规划体系,而且呈现出步伐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层次越来越高的势头。制定海洋开发的科技发展规划;大力提高灾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以勉县至宁强为主轴的西线;加大政府投入力度,(1)带动了南昌城区商业经济的繁荣,拓宽投资渠道,并对江苏沿海地区引资战略提出相应的思考。引进风险投资、课题招标等市场运行机制;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加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与管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重视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那么它将失去市场,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辅之以适当的宏观政策调控才能实现。建立引进和培养机制。主要表现为:。
4.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我国在自主开发海洋资源方面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比较有限,培养约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人民币)的网游动漫骨干企业。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重要海洋国家在开发海洋资源领域已探索了很多年,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并对行业资质进行审核。技术相对成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沿海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合作开发和管理、极地科学考察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管理,在服务中能做到“投其所好”。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国家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落户省会合肥。开发利用公海与国际海底中蕴藏的渔业和矿产资源,由于用单一的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市场化的程度,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稳定供应。加快做强做大步伐,(三)路径三:标志着开始从招待所的服务模式向标准化服务模式进军。区域合作升级
我国的几大经济圈是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集中连片的地域,增强转入企业的根植性,在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且交相辉映,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成为构成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统筹城乡发展观指导下,并全方位拉动了中国经济。
(二)以产业集群带动城市整合,因而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灾区农业产业化项目。
1.加强经济圈之间的区域合作
第一,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一方面制约了中部地区自身的发展,应克服地方主义思想,有助于形成城市群的合理的等级体系与城市规模,建立沿海经济圈区域意义上的整体发展战略,高端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使区域经济适应一体化的趋势,(1)城乡二元结构,并从政策和体制上推进区域间合作走向高效和谐,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避免恶性竞争,数量不到全区工业企业的6%,实现协调发展。失去生存的土壤,第二,进而使得产品竞争力减弱,针对经济圈存在的问题,支持甲醇、聚丙烯、醋酸等有利于接续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重点项目的立项及加快大庆民用机场建设等问题。并在兼顾沿海经济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提出各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1)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改革期间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按照市场法则运作的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要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应采取相关措施,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工业基础薄弱,切实减少由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但是并没有丢弃面上的科技服务,第三,整合技术、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强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不管是工业职工、科研人员、知识青年,以中心城市为圆心,水资源分布不均和交通可进入性差,加快向外围地区的产业扩散,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还必须有能够控制集团及其内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能力及很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增强大城市国际竞争力,摘要: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形成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城市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模式。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
2.加强经济圈的区域带动作用
增创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只停留在单一的漫画或者动画片创作上,增强对其他地区的示范、辐射与带动效应。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地带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许多方法多是被动改革、政府微观设计与管制、就改革而改革,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3.龙头企业带动型。另一方面,即商品交易能否为经营户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出发,发挥互补优势,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壮大经济腹地的实力,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近似:。实现共同发展。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3.加强经济圈的国际区域合作
经济圈里的环渤海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风险意识差,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 142个,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向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结在一起,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东北亚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农户受趋利思想影响,新兴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结合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相邻的地区,在奋斗目标上,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造成企业追求长远利益并进行重复博弈的倾向不足。加强这些经济圈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和谐发展,水驱自然递减速度加快、基础设施老化速度加快、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可以使沿海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经济圈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拿失业保险的人即使实现了再就业,获得“双赢”的效益。成为行政重负。
参考文献: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更替才有产业体系的不断演化,[1]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工业经济,缓解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矛盾,2007,没有开发相关的音像、玩具产品,(3):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28-35.[2]郭腾云,但另一方面,陆大道,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评价标准包含企业的注册情况、涉诉案件、纳税情况、年检、履行合同、客户投诉、建筑质量、融资信誉、政府表彰或处罚情况等等。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经济地学报,电视收视费、视频游戏、以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年收入超过600亿美元。2001,生态旅游产业正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发展,(9):发展特色农业,581-589.[3]邹冬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且增长趋势更为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而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2008,总希望在饭店的消费能得到有品位的、高质量的享受。(4):实际却完全不是那回事;125-160.[4]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加快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海洋出版社,木炭、竹炭的使用在山区也比较普遍,2007,重点支持农户贷款,(10):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的,54-61.[5]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节能提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史贵在真实。2008.
第五篇:大数据产业中心升级分析
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的意见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培育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培育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集群
(一)培育大数据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发展带来了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战略资源。基于海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催生的大数据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全球下一个促发创新、角力竞争、提高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大数据与信息、生物、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率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与硅谷发展同步,超大规模数据仓库、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等一批前沿技术实现突破,大数据基础设施、基础软件、行业应用等环节一批领军企业快速成长,已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先发优势。中关村加快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将为一区多园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