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对于新课程标准在参加国培,之前看过,觉得知识有些顺序发生变化,与以前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参加国培,通过专家解读,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全新的认识。
1、新化学课程标准,再次强化科学素养观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因为科学素质代表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也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为的各种事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能描述、解释、预设科学,有能力提出并评价。而化学学科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在课程中时时落实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整合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咪表涵盖了初中化学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应依据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抑或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的整合与化学叫足额中,不能讲三维目标机械地割裂开。这样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养成。
3、重视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而实施过程我们往往走向极端。课堂过多注重学生的展示,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展示,表面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背后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引导。总之,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就是最好的。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该表教学效果。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正面引导,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并赞美化学,有内心的愉悦,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
5、强化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好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做好化学实验室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邵桂秋
第二篇:新课标 新观念 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 新观念 新教学模式
【摘 要】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了将“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学习同伴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后导”,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先学后导 ; 任务型语言教学 ;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任务; 同伴合作、探究
“先学后导”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正符合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学校英语组进行了将“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学习同伴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后导”,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
我们学校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全校初中英语组教师通过理论培训(江苏阳思中学和河北衡水中学),学习交流,乃至“赛课”的形式,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英语组统一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先学后导”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
老师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性。我认为:通过了教学比武,老师的观念在教学比武中得以更新,思想在教学交流中提升。现谈谈本人在培训、授课、赛课、听课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会,与各位“教学探索者”共同分享。
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活动,倡导先学后导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作到了课堂教育的素质化。
我们学校倡导的是先布置当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看录象,听录音,要求学生通过看听后,回答有关课文的简单问题(只要求用 YES 或 NO 来回答),再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自读课文 2 遍,难以理解的语句作上记号,然后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所提问题中,也就是设置好任务,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揭示出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短语、句型和语法现象,这项工作也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做。接着进行朗读训练,最后做笔头巩固练习,有条件的班级可让学生当堂复述或背诵课文。这里以初二年邓红梅老师上的Unit6 Topic3 Bicycles are popolar with people.Section A为例,她就是按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先学后导”模式与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学习目标(即布置任务)。
把本节课的Studying aims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1.Learn some new words,phrases and useful expressions.2.Learn the usage of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条件状语从句)
3.Know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icycles.老师布置好任务,学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提问同学,朗读词汇,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
第二步:导入新课。
红梅老师先后出示了两幅寓意深刻的情景画,让学生自主探索2-3 分钟后起来描述图中的情景,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就用到了学习目标中的一些词组或句型。
老师帮助学生说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型并板书出来,让学生朗读,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我认为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十分新颖,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还把本课的德育目标融于知识目标中。
第三步:指导学生自学。
Listen to 1a and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riding bicycles.1.让学生 看课文录象(两遍),要求学生看后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是用YES,NO 回答)。
2.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能根据录音回答问题。
3.放领读带,让学生跟读两遍。
第四步:检查自学效果。
由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问,把要求掌握的词组、句型穿插在其中,学生回答时,老师作必要的讲解、补充。
第五步: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第六步:指名朗读:分角色表演
第七步:完成练习:主要是老师自编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单项选择题。
第八步:让学生复述课文。让两名学生起来复述,学生在复述时,基本上用到了本课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且语言流畅,从表面上可以看出学生的素质很好,其实这与红梅老师一学期来的长抓不懈是分不开的。
我认为邓老师的这堂课上得相当精彩,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她一堂课“教”的所占用时间不多,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和进行操练。学生课堂上训练的时间不下十五分钟。她的这种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无目的的自学,自学前老师必须要先布置好任务,学生在自学中有怀疑,自学好了,用自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运用过程中如出现了问题,大家再互相学,既可以是“兵教兵”,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只有共性的问题,教材中的难点,老师才“后导”,教的时候还采用启发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创新。
这种“ 学生明确任务,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是运动的,活跃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态。人人都有练的机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教学效果当然就好。
我认为“学生明确任务,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推崇,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更值得借鉴。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使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探索、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学生在“先学”过程中自己整合教材,围绕“任务”完成学习目标
老师应该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和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一年叶钦老师在传授Unit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 Section A 时,叶老师要求学生把Section AB大胆整合,课堂上她要求同学们可以小组共同讨论,然后“竞赛”的形式要求同学分别归纳出“Asking ways ”and “Giving the direction ways”的不同方法。
S1:Excuse me,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A1:
S2:Excuse me,how can I get to the bookstore ?
A2
S3: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
A3
S4: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A4
S5: Excuse me,where is „?
A5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依据教材必备的发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原则选用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符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替换和删减,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上网的方式教学英语就是学生爱做的事。
三、学生通过“小组竞赛”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设置好情景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英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思维才会活跃。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问答既是语言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又是心灵的碰撞,精神的熏陶。中学生在学习时善于摸仿,爱说、爱唱、爱表演,学得快,学生们乐意尝试的欲望特别强。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说、做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说。如初一年的陈亚惠老师在传授仁爱版英语Unit7 Having a birthday party Topic 3 Section A 时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为了引出“Birthday”这一话题,陈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Teacher: Excuse me.When is your birthday?
Student A: On February 11th.Teacher: 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 mother’s birthday?
Student A:...教学片段二:在谈到得到生日礼物时,陈老师这样问道:
Teacher: Now Kangkang will get a lot of birthday present.What presents would his good friends like to give ?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教学片段三:课堂上分组讨论:How do you plan to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party?学了本课后,你打算怎样过好你的下一个生日。通过不断的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想说,会说,乐说,一方面深化教学主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这样在课堂上的激发、讨论、探究,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使学生热情学习,使师生间产生共鸣。教师创设自由安全的教学气氛,让甚至内向性、学困生也能大胆发言,教师微笑着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如:做一些单词卡片,有助于单词的记忆与积累。做一张自己的名片,做一些节日贺卡、生日贺卡,做一些调查记录,从练习中归纳语法知识,写一份活动计划等,办一份英文小报,组织一场英语晚会,还可以编一本属于自己的词典;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在 “先学后导”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的课堂中,任务与活动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教师出示事先设计好的任务,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很好地实现了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
《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怎么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让新观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新课标体会
让新观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刘志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1.教学的民主性。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3.教学的合作性。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已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教学中的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
4.教学的探究性。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旨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另外,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探究的不仅有思想内容,更有方法、情感、态度等;这些探究都可以是深层次的,是更有探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因此,教学中的探究性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方式。
5.教学的体验性。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6.教学的过程性。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另外,语文教学还有实践性、多元性、整体性、活动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多种特征。这些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应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选择运用,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篇:认知新课标 更新新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认知新课标 更新新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摘要]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也比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将格外令人关注,在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的同时,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兴趣 终身体育
1、前言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国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有了全新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带来的课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
2、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2.1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2.2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质的增强。目前,它已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上来了。新课 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新课标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新课标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是否愿意学习体育,以及愿意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课标思想本身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标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3体育意识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泯灭。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新课标新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这一个”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教师行为的更新
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听取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2.5教学模式的更新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我在体育教育实习中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非常开心,玩得很有乐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 表现,身心愉悦地达到了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标的“健康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运动知识技能,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教学目标。
3、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3.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3.2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产生。
4、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4.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
4.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多项的运动设施,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并通过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育实习中立定跳远教学的场地布置上,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和水平不同,设计每十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不同远度的标志,一次一次的对比着练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教学器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如我在跳远腾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杆,要求练习者腾空时越过横杆,结果很多学生畏惧前面的横杆,不敢大胆的进行练习,课后我反复思索,在第二节跳远课上改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增。因此,及时巧用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和脑海里。我想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还需要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4.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出现了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应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师要为人师表,以对学生执着的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仪表风范来强烈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要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努力学习技能、技巧,养成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及终身学习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动作示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地领会动作要领,振奋精神,在做练习时就会感兴趣,练习认真。反之,就会影响学生对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吃透教材,对每次课的练习难度有充分的研究,安排每次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要合理,对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的改进。如当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练习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4.5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带着“怎样才能滚的正”“怎样才能团的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后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从上向下、突然摔倒)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还应给学生足够的学练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它运球动作的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实践,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4.6优化教学过程、手段和方法
要生动活泼、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在短跑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是做规范的起跑姿势到加速跑,那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练习几次后就身心疲倦了,如果做不同姿势听信号后加速跑、追逐跑、“追球跑”、接力跑、后退转身加速跑等练习,这样的学习气氛和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法、测验法、比赛法、游戏娱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或讨论式、目标激励、分层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运动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知觉、注意、思维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7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表现欲很高’,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手段,使学生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跳得高跳得远,有的跑得快,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闪光点的机会,这就需要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矫矫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其兴趣肯定会日益膨胀。当然,对于竞赛的组织、动作、教师必须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便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5、小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 萧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文雁勇 《对体育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的认识和思考》 体育教学2004.7.30 [3]钱厉风 《浅析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中国体育网2003.11.3 [4]刘红新 《关于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体育文化导刊2004.6.12 [5]于 涛 《娱乐体育中快乐之本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22.(1)[6]王国林 《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 体育教学 2001.1
The new lesson of cognition is marked Upgrade
the new idea Train student's sports interest
Gong ning [Abstract] In new era occupying an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brought the severe challenge to Chinese education, people's social competition consciousness seems fiercer than any historical period of before too, the personal strength has determined the quality of people's existence quality.In the face of development trend and social requisition for talent of future that are educated in the 21st century, basic course of new round reforms and extremely attracts people's attention, while the new lesson of cognition marks, upgrades new idea, how to improve people's social competitive power, train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research in sports teaching of the school.[Key word] The new lesson marking, Sports interest, Lifetime sports
第五篇:研读新课标感悟
研读新课标感悟
伴随新课改而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读完之后,有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课改以来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改的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思想的革新。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来讲,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注重知识系统性地传授,在师生关系方面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形成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将原来旧课程标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加细化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那么,具体教学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字面上讲,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是主动学习的群体,作为低段的小学生,考虑其年龄特征,学生自身是没有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出于天性使然,他们会非常的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而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安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这样的标准落实到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幸而,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怎么做到的。这是新的课堂革命,诞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就为所有处于困惑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地区学生群体差异等等,因而课改依然在继续,新课标依然要经受新实践的检验。
二、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道德的传承,也包含了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重点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这一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在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我们实习的过程中,所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说话训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表达。用过去的标准来讲,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和“一副好口才”。
同样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读到这些明显突出的地方,我也在想着如何将这些标准或特点准确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最原始的语文课,原生态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人文性则说的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种基本特点,我认为不仅仅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还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工具的使用是一种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的不仅是如何使用语文工具,更应教会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面向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既要解疑答惑,又要传圣人之道。
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作了详细的分类指导,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目的出发,具体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中高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依据,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无的放矢”、“不知道教什么”的尴尬问题。新课标还规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角度和突破口。新课标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说到语文课就以为一定是在教室范围内,一个老师,一群学生。而在今天,新课标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就被搬到了教室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成为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好的作文素材。因此,新课标的内容虽然简明,但是背后却蕴含着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多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课标用活用好,而不是单一的教条主义。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研读,留给我的除了一些新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思考,一套标准的实行,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实践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实践才能证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语文课程在中国来讲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在改变的,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