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名师,感悟新课标课堂
走近名师,感悟新课标课堂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学习心得
高安市第二小学 熊招荣
2013年4月12日,我有幸和六位老师结伴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享受了一场数学盛会——“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首先对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学习机会表示感谢!本次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这里汇聚了全国著名教师、教授学者、特级教师、数学教坛的领军人物等,参加教师遍及全国各小学,人数达四千多人。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与盛会,享受了4天精彩纷呈的过程。虽然每天白天有10节示范课和晚上又有3堂学术报告与点评。确实让我感到眼花缭乱,精神紧张,精力透支,极度疲惫与辛苦,但是名师们那充满智慧的示范课、观点鲜明的学术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像兴奋剂一样让我忘却疲惫与辛苦,使我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享受了一次营养丰富的数学教育美餐,收获颇丰。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活动情况简介
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安排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李嘉骏等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从把握数学本质、享受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等方面对新课标课堂教学进行了专业指导。还安排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黄爱华、徐长青、刘德武、华应龙、钱金铎、许卫兵、贲友林、朱国荣、蔡宏圣、朱德江、刘松、张冬梅、丁杭樱、柏继明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齐华、唐彩斌、罗鸣亮、刘延革、刘伟男、查人韵、强震球等精品课堂展示。三十多位名家,有如手艺高超的大厨,烹制一道道精美的精神盛宴,演绎新课标课堂的灵动,绽放师生共同成长的激情。
二、活动收获与感想
活动围绕“新课标课堂”这一主题,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以导为引,实现课堂转型”的口号。专家们纷纷登台学术报告、展示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启迪台下人的无限思索,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一)、新课标课堂,朴实而有效
这次活动的主题标语: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自力探究,皈依主体地位!这也是参加这次活动所有的特级教师课堂的共同优点。特别是黄爱华、朱乐平、华应龙、江萍四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一堂课下来,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如: 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她的课上全场听课教师四十分钟一直都是静静的,即便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整个会场静得似乎只剩下上课教师与学生。层层叠叠的思考,让孩子们畅游在思维的海洋,他们在课中碰撞提升,用高举的小手表示参与的激情,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于数的独到理解。整节课构思大气,组数、看珠写数、看体说数以及感受1000有多大等简要的学习环节便构架起学生对于千以内数的深刻认知,教师细腻精妙的处理不仅有效地进行数形结合,也将猜想、推理等思维方式渗透其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江老师的课是朴实的,这份朴实感染着我;她的课是扎实的,这份扎实因为关注学情而显得格外到位;她的课是深刻的,因为对于课标、教材、学生的多维解读而突显出数学学科的独有特质。
(二)、新课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观摩会的主题是“新课标课堂”,即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课堂。课堂所倡导的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黄爱华老师智慧的课堂上,他的个人魅力,幽默、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猜想验证,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认识》一课,黄老师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出下水井的盖为什么都是圆的?到圆形水井盖真的不会掉下去吗?-----水井盖不会掉下去的是因为直径?接下去就围绕“直径”来开展。圆心、半径、直径圆的三要素就这样被窜成了一串。直接出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去解读,让孩子们在研究直径的特征过程中自主应用,让孩子到黑板上书写“直径”。老师的引领下孩子学会画出直径后,老师就直接让孩子写直径的特征。黄爱华老师善于把教学的新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从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
(三)、新课标课堂,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正如黄爱华老师在讲座中所说:“只要有一句话的机会,就要去建立关系——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懂得让哪种类型的学生回答问题,使用哪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这次上课的名师们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还巧妙地循循善诱。例如: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也有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朱乐平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谁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智慧。很多男老师语言严谨干练,课堂轻松不乏幽默;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那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四)、新课标课堂,品味名师教学盛宴
每一节课都异彩纷呈,流光溢彩,各具精微。都能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深深的启示,如:徐长青老师带来的《重叠问题》一课,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又不乏数学思考的课堂,徐老师真称得上是一个“贪玩”的老师,一堂课就从开始六人抢两张椅子,人数太多就请另四个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出一人,最后由三人抢椅子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而紧张时而欢呼。整堂课徐老师俨然成了一个爱耍花招的主持人,句句话都引领着孩子们去思考表达,把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韦氏图”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深深理解并掌握了。
又如:吴正宪老师的课神奇而又美丽,和谐又自然,语言魅力无限,精彩不断,妙不可言!她上的《乘法分配律》中,课堂设计精细,上课伊始,吴老师课件出示两幅排列整齐花朵图片,问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重要信息?”学生们乐滋滋地“各抒所见”,而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此环节的奥妙——吴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生习得知识同时,也发展了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吴老师关注全体学生,特别在意后进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她让学生再写出一些能体现乘法分配率特征的式子,许多学生马上写出许多类似“12×7+8×7” 和“(12+8)×7”的式子,吴老师还不满足,环视全班,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写不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早就满足于小手如林的教学效果了,即使问学生也是诸如“都会了吧?”等此类自我满足无关痛痒皆大欢喜的话语。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深深懂得了新课标课堂的理念,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四天的学习旅程结束了,我想在这里的许多收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单靠这四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蕴含的知识内涵与理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名师们超棒的教学设计也深深震撼了我,值得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超越自我!
第二篇:走近名师,感悟新课标课堂
走近名师,感悟新课标课堂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学习心得
高安市第二小学熊招荣
2013年4月12日,我有幸和六位老师结伴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享受了一场数学盛会——“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首先对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学习机会表示感谢!本次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这里汇聚了全国著名教师、教授学者、特级教师、数学教坛的领军人物等,参加教师遍及全国各小学,人数达四千多人。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与盛会,享受了4天精彩纷呈的过程。虽然每天白天有10节示范课和晚上又有3堂学术报告与点评。确实让我感到眼花缭乱,精神紧张,精力透支,极度疲惫与辛苦,但是名师们那充满智慧的示范课、观点鲜明的学术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像兴奋剂一样让我忘却疲惫与辛苦,使我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享受了一次营养丰富的数学教育美餐,收获颇丰。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活动情况简介
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安排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李嘉骏等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从把握数学本质、享受数
学、课堂教学智慧等方面对新课标课堂教学进行了专业指导。还安排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黄爱华、徐长青、刘德武、华应龙、钱金铎、许卫兵、贲友林、朱国荣、蔡宏圣、朱德江、刘松、张冬梅、丁杭樱、柏继明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齐华、唐彩斌、罗鸣亮、刘延革、刘伟男、查人韵、强震球等精品课堂展示。三十多位名家,有如手艺高超的大厨,烹制一道道精美的精神盛宴,演绎新课标课堂的灵动,绽放师生共同成长的激情。
二、活动收获与感想
活动围绕“新课标课堂”这一主题,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学为
重,以导为引,实现课堂转型”的口号。专家们纷纷登台学术报告、展示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启迪台下人的无限思索,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一)、新课标课堂,朴实而有效
这次活动的主题标语: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自力探究,皈依主体地位!这也是参加这次活动所有的特级教师课堂的共同优点。特别是黄爱华、朱乐平、华应龙、江萍四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一堂课下来,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如: 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她的课上全场听课教师
四十分钟一直都是静静的,即便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整个会场静
得似乎只剩下上课教师与学生。层层叠叠的思考,让孩子们畅游在思维的海洋,他们在课中碰撞提升,用高举的小手表示参与的激情,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于数的独到理解。整节课构思大气,组数、看珠写数、看体说数以及感受1000有多大等简要的学习环节便构架起学生对于千以内数的深刻认知,教师细腻精妙的处理不仅有效地进行数形结合,也将猜想、推理等思维方式渗透其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江老师的课是朴实的,这份朴实感染着我;她的课是扎实的,这份扎实因为关注学情而显得格外到位;她的课是深刻的,因为对于课标、教材、学生的多维解读而突显出数学学科的独有特质。
(二)、新课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观摩会的主题是“新课标课堂”,即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课堂。课堂所倡导的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黄爱华老师智慧的课堂上,他的个人魅力,幽默、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猜想验证,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认识》一课,黄老师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出下水井的盖为什么都是圆的?到圆形水井盖真的不会掉下去吗?-----水井盖不会掉下去的是因为直径?接下去就围绕“直径”来开展。圆心、半径、直径圆的三要素就这样被窜成了一串。直接出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去解读,让孩子们在研究直径的特征过程中自主应用,让孩子到黑板上书写“直径”。老师的引领下孩子学会画出直径后,老师就直接让孩子写直径的特征。
黄爱华老师善于把教学的新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从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
(三)、新课标课堂,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正如黄爱华老师在讲座中所说:“只要有一句话的机会,就要去
建立关系——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懂得让哪种类型的学生回答问题,使用哪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注
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这次上课的名师们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还巧妙地循循善诱。例如: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也有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朱乐平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谁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智慧。很多男老师语言严谨
干练,课堂轻松不乏幽默;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那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四)、新课标课堂,品味名师教学盛宴
每一节课都异彩纷呈,流光溢彩,各具精微。都能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深深的启示,如:徐长青老师带来的《重叠问题》一课,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又不乏数学思考的课堂,徐老师真称得上是一个“贪玩”的老师,一堂课就从开始六人抢两张椅子,人数太多就请另四个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出一人,最后由三人抢椅子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而紧张时而欢呼。整堂课徐老师俨然成了一个爱耍花招的主持人,句句话都引领着孩子们去思考表达,把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韦氏图”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深深理解并掌握了。
又如:吴正宪老师的课神奇而又美丽,和谐又自然,语言魅
力无限,精彩不断,妙不可言!她上的《乘法分配律》中,课堂设计精细,上课伊始,吴老师课件出示两幅排列整齐花朵图片,问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重要信息?”学生们乐滋滋地“各抒所见”,而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此环节的奥妙——吴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生习得知识同时,也发展了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吴老师关注全体学生,特别在意后进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她让学生再写出一些能体现乘法分配率特征的式子,许多学生马上写出许多类似“12×7+8×7” 和“(12+8)×7”的式子,吴老师还不满足,环视全班,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写不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早就满足于小手如林的教学效果了,即使问学生也是诸如“都会了吧?”等此类自我满足无关痛痒皆大欢喜的话语。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深深懂得了新课标课堂的理念,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四天的学习旅程结束了,我想在这里的许多收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单靠这四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蕴含的知识内涵与理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名师们超棒的教学设计也深深震撼了我,值得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超越自我!
第三篇: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名师课堂带给我的思考
‘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 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你看,教育的诗意绽放在春花里稼轩屋前正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 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你’。伴随着这优美的文字,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拉开了帷幕。课堂上一个个名师的精彩讲授,报告中一次次心灵的点拨,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有了很大的起伏。四天的听课让我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留给我长长的思考,让我久久地回味。
四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忙碌,大家却感到充实而又愉悦。名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给大家呈现了二十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六个报告。名家课堂设计如行云流水又别具匠心,挖掘教材透彻,能够带着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在不断地朗读、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名家的课堂是真正的传道授业的课堂,注重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他们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艺术令我赞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让我折服。回头细看,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收获之程。
幽默、风趣的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在反璞归真的探索中,让人于久违的期待中赏识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于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据情而教,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寓教于乐,寓教于心,时刻不忘学生,不留任何痕迹的细心呵护着学生的自尊,激发着他们的兴趣,启迪着他们的思维。于永正老师谈语文教学,强调最多的是一个“读”字,在他的课堂上,粗读、精读、默读、范读、跟读等,各有精彩。“读书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然后把重点段落多读几遍。”“读重点段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在重要的关键词上做记号,记号留下的是你的思考。”于老师是这样读课文的,从整体到重点部分,边读边思考。经他的引导,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读”的过程,触摸到课文的脉络,领略了课文的精髓。通过充分自主的阅读,也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林冲与洪教头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是那样的鲜明。听于老师的课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清新,让人觉得这真是一种享受。
虞大明老师执教了两堂课,《祖父的园子》和《金钱的魔力》,他的课让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轻松、快乐、新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课堂上笑声不断。他教给同学们怎样略读、默读课文,怎样快速浏览文章。他在课堂上经常提醒学生的一句话是,“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的课堂内容充实而丰富,但不显得拥挤;他的课堂妙语如珠,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卖弄;他的课堂同学们思维活跃又井然有序。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美酒,那充满诗意与灵气的课堂,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追求意思,更追求意向、意境。引导学生悟出了散文月、诗歌月、童话月等“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他用诗意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运用不同形式地朗读,体会文字的美,作者的情„„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确,课文上到最后,把学生的思维全都开阔了出去,仅仅几分钟,学生就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文章,让我惊嘘不已。王老师的从容、沉稳、幽默、睿智、大气,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青年教师的我被深深地折服。
真实、朴实、扎实,这是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对教育的诠释和感悟,同时,也是我在这次走近名师课堂的学习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演绎出两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来,让我们每位听课者领略到了一位教育大师真正的风采。贾志敏老师的课堂朴实得如同山冈的野花,听起来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自然而轻松。我想,不作秀、不表演,如果能让学生有所得,那就不失为一节精品课。而一节“看上去很美”的课,有的只是老师的虚假煽情,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最后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在演戏,没有任何的内涵。在教学中,贾老师没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怎样教,而是更重视教什么?贾老师的教学以课文为范本,而不拘泥于课文,用课文作为范本来教语文。贾老师崇尚以读为本,所以在课堂上,朗读的指导占了很大的比重,贾老师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务求一词一句都读出文中的意味,读出学生的体会。
走近名师课堂带给我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听名师执教之课,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是需要时“信手拈来”。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二、课堂教学自然随意。
真实的课堂就应该是自自然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说真话,吐真情。孩子们都喜欢真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喜欢能真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并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智慧的成长和情感的涵养的课堂。现在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剧本加上一个优秀的演员去顺利完成40分钟的任务了。当然,如今的课堂对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具备更为深厚的功底。
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孩子,必定要落实每个孩子是否全部发言过,强调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细节,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心得与收获,显得特别实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以生为本”是起码的标准。这些名师的课堂上,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这一点,“谁还没有发过言”“我请还没发过言的同学来回答”,这是在每节课中几乎都能听到的。
四、语文课要多阅读。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从读开始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诵读。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知:今天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要找出哪些要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告诉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先读后思,读出新意来。老师结合所读材料,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下角度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反复品读与回味中找到答案。
五、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发言。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课堂要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教学不仅是教课,更重要的是研课,做教学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反思力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变成一个有特点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以后的每一节语文课也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
第四篇:走近名师
走近名师,领略数学课堂的情趣美
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9月12日---14日,我和吕小勇老师有幸去南昌市南师附小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期间一共聆听了4节数学名家的示范课和4位专家的讲座。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名家的讲座和示范课,让我领略了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具有情趣美。
一,庞大的专家阵容:
吴汝萍,著名特级教师,江苏金湖实验小学副校长,在知名报刊杂志发表200多篇文章,多次应邀各地讲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李培芳,著名特级教师,福建泉州实验二小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培训高级讲师,中央电教馆特聘专家,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课例收录于《课堂解码》,《名师名课》等教学专著。
吴正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人大代表,北京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模,北京教科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为“爱与美的旋律”
黄世忠,著名特级教师,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讲师,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特邀讲师。
二,震撼的视听享受:
通过学习,我惊奇的发现: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在专家的演绎下变得如此的多姿多彩,原来数学课也可以充满童趣味,充满生活味,充满人文味,充满神奇味。爱与美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
三,抹之不去的细节经典:
吴汝萍校长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从“人”字的写法入手,告诉学生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比作一个只有学识的人更重要,然后由人字演变成单人旁+“分”组成一个份字,引出平均分,短短5分钟,对学生不仅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巧妙的引入课题,新颖别致。
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吴老师始终强调了平均分,但是一直没有把平均分说出口,而是反复问,怎么分比较合理,比较公平,教育学生做人要公平公正,让学生从心里感受一定要平均分,加强了对分数的理解。
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吴老师故意漏掉关键词“平均分”,让学生发现错误,然后乘胜追击,要学生改正错误,怎么改正.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当学生精彩的发言博得听课老师掌声的时候,老师及时教导学生要向台下的老师说谢谢,课堂里多次出现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特别是判断哪些分数是1/4时,吴老师通过对话形式,反复暗示学生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师:你好,你是1/4吗
生:你好,我不是1/4,因为我不是平均分 师:你好,你是1/2吗? 生:不是,是1/4 师:又没有礼貌了
生: 您好,我不是1/2,是1/4,因为下面的部分还可以平均分成3 份
师:不错,学会用您了(台下掌声如雷)。。
吴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把儿童当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老师要学会倾听儿童,了解儿童,认同儿童,不能把孩子当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同时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充满人文味,要承载厚重的中华文化 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吴老师示例可以有意画出心形的一半,美字的一半,让学生画出另一半,让学生感受一个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讲座过程中吴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教育中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教育,不是教训; 真正的爱是指导,不是指责; 真正的爱是询问,不是质问; 真正的爱是包容,不是纵容; 真正的爱是接纳,不是接管; 真正的爱既要道谢,也要道歉 真正的爱既要纠错,也要容错
吴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天生的坏孩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必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们要包容孩子的错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是如果老师犯了错,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认错。
同时强调,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有童趣
味的数学故事,每节课给孩子讲一个数学故事,比如在讲0时,老师这样讲:阿凡提问渔翁:今天你打了多少条鱼啊?
渔翁说:今天运气差,上午打上来的鱼6条无头的,下午打上来9条无尾的
聪明的孩子猜猜看:渔翁一共打了多少条鱼?。。
再看看退位减法的情景剧表演吧:
50-26,让四个孩子分别扮演十位上的5和个位上的0,十位上的2和个位上的6,然后让他们说出计算的过程:
减数个位:你好,能借我6支笔吗
被减数个位:你好,我什么也没有,但是我可以帮你借(从十位上借出一捆)我现在有十支笔,借给你6支还剩4支
减数十位:你好,你可以借我2捆笔吗
被减数十位:没问题,我原来有5捆,借出一捆还有4捆,又借给你2捆还剩2捆。。
多么奇妙的构思,我认为这就是吴老师主张的:确立儿童立场,把儿童当儿童,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想法,认同儿童的情绪
让童真、童趣成为每天数学课堂的主旋律,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习童年!
李培芳老师的数学课睿智幽默,课堂上充满了笑声和欢乐,他能够让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课堂上疯起来,确实是这样,特别是他所谓的神奇的“读心术”,让数学课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李老师在快下课的时候,给调皮的学生读心,让他心里想着他的年龄,不要说出来,然后把自己的年龄+4再乘2再加4再除以2,再减去自己的年龄,然后翻开杯底,结果让全班震惊:李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年龄通过计算会是6呢
李培芳老师的课,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他说:一个数学老师不小心把数学秘密透露给自己的学生无异于犯罪,我觉得非常经典。
再看一个精彩的课例: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设计一块绿色的草坪,第一次是这样设问的:在学校和书店书店之间为什么会踩出一条路?
后来将草坪改成操场,提问:从学校到书店怎么走较近,然后加上一问: 如果这里是一块草坪,你还会这样走吗?
这两种设计的不同的教育效果,我想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印象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师生融于一体,彼此都进入了对方的心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童话,又带着问题依依不舍的离开堡垒.开课前吴老师很守时,提前10分钟布置教具,并一一和上课的孩子挥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迷人的笑容,真的看不出眼前的大师就是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接见的教育界的大腕。
说实在的,这个班上的学生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喜欢交流,不爱说话,吴老师跟学生打招呼时孩子们很木讷,不知道回应,此情此景,吴老师揣摩学生的心理:我知道孩子们很辛苦,周末了还要抓到学校
上课,我建议把掌声送给可爱的孩子们,当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孩子们依然很麻木,吴老师开导:怎么啦,是台下的掌声不热烈吗?当别人赞赏我们时我们应该怎样呢?然后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怯怯的说:谢谢老师,吴老师适时地夸赞了这位勇士:强调要大声,然后把一个人的声音变成全班的声音,由小到大,由杂乱无章到整齐划一。
台下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老师又问:是上课好还是在家玩好? 学生回答:上课好
师问:你们说的是真话吗?我可不喜欢撒谎的孩子
吴老师不急于上课,好像在找寻什么,问: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
生说:坐的端正的,上课认真听讲的,善于思考的,积极发言的。。孩子们的话匣xia子一下打开了。吴老师说,其实坐的不端正没事,只要舒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就是好孩子。
上课时,吴老师没有作过多的铺垫,直接问:谁听说过面积? 有人举手了:我知道,买房子时有面积
然后吴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古埃及的尼罗河,带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你在课堂上听见过这些声音吗?
老师:面积长得什么样的?面积有多长,面积有多大?面积是什么颜色的?面积长在哪?面积是软的还是硬的?
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是真的没有这样的问题吗?
吴老师一直在说孩子们,不急,慢慢来。
一节抽象的乏味的概念教学在吴老师导演下仿佛变得摸的着,看得见的好玩的数学课
特别是引导孩子们摸文具盒的六个面时,12哈34哈56哈,那富有节奏的哈哈声,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之至。我们和学生仿佛在感受一曲劳动的号子,学生跟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一对对的有规律的找出6个面。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怀疑这是有过彩排的,但是我要告诉你,真的没有,别冤枉人啊。
在比较面积的大小时,教室里更是充斥着智慧的火花,听一听充满童趣的精彩的声音吧:
男孩的纸占6个格子,女孩的纸占24个格子谁的面积大? 老师:不能比较大小,因为男孩只看见女孩的格子,女孩只看见男孩的格子,男孩不知道自己的一格有多大,女孩也不知道自己的一格有多大。。
四,强烈的冲击,深刻的反思
回到学校,我若有所得,也若有所失。当我们还沉浸在我是十年忠臣的美佛儿人的时候,当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备课,作业要不要全批全改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去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百孔千疮,虽然不能说我们在误人子弟,但是我们的课堂完全失去了育人的功效。我也惊奇的发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本该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却变得童心泯灭,道德缺失,情操变得越来越低迷,精神变得越来越颓废,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试问自己,课堂上你是否给足了机会让学生亲历感受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快乐,你是否在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情感教育的机会,对学生时时刻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你是否还在固执的觉得探究很费时,专家的课是在作秀?
再回顾一下我们每节课的目标定位吧:我们除了强行的塞给学生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三维目标”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变成了可怕的“一维”,我们只是在机械的教书,我们没有育人!
亲,记住,三维目标一旦变成一维了,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 就是那种道德缺失,情商低下的冷漠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课堂里给孩子一些探究的快乐和情趣吧,把“儿童”当儿童,让数学课堂洋溢着欢乐的童趣味。哪怕慢一点,值得!
阮仁朝
2014年9月18日
第五篇: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听课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定冀英中学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樊玉老师、刘松老师、仲广群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令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听课教师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久久难忘。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课前的交流到课终,名师们那风趣、诙谐幽默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听课老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发言也都无所顾忌,有什么疑问,发现都大胆说出来。
第一节课聆听了樊玉老师《角的度量》,樊老师非常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讲解丝丝入扣。课始设置让学生比身高的小游戏,启发孩子比较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为后面学习角的度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比较线段长短、面积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负数》,刘老师谈吐间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全场听课老师随着他的上课进度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孩子们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课堂中他总是给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女神、救世主、校长大人、专家„„刘松老师是“狡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狡黠”的,从他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最后是仲广群老师带来的助学课堂,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的相异性先暴露再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掌声、笑声、辩论声”充满课堂的理想课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一堂课就充分体现了其核心思想。仲老师让发言的学生学会邀请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发言,例如:发言完了之后,问一句,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意见吗?这就让每个发言的学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并让补充的学生开动脑子思考。解决完问题之后,要以掌声来鼓励发言的同学和补充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回应。
走近名师,提升自我,作为年青的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做一名顺应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