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名师课堂 感悟课程改革
聆听名师课堂 感悟课程改革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汇报
立春过后,大地复苏,春意渐浓。3月28日至30日,我和陈凇,及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共101人赴西安参加“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将本次学习情况向大家作以简单的汇报:
一、会议概况
这次研讨会共邀请13名名师,分别有吴琳、魏星、王文丽、薛法根、王林波、陈延军、武凤霞、李玉贵(台湾)、范姜翠玉(台湾)、汪益敏、赵志祥、吉春亚等,共计13节示范课,6场报告。研讨会紧紧围绕“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这一主题,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示优质课堂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指导教师提高践行先进教学理念、品味语言魅力、彰显语文素养的教学能力。
二、总体感受
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富含诗意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并没有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艳丽和离奇,而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的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
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语文课堂。在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使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
三、反思与启发
学习后,我反复思考:我们应如何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这个核心呢?我想谈点个人所受到的启发:
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因此,不同的文体的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大有益处的。首先,了解文体,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其次,了解文体,有利于指导学法,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因而有利于学生从学会一篇到会学一类。再次,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和文体相关,没有文体,阅读、写作无章可循,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例如,拿到一篇课文,教者首先要判断它是什么样式的一篇文章,是叙述性作品,还是说明性作品,还是诗歌等,弄清文体后,才可以依据课标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等。如王文丽老师教学的《月之故乡》很好的体现了现代诗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能很好地凸显“语用”这个核心。
王老师先这样导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大家想想,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随后引出明月与故乡的关系,引出古代诗人歌颂明月和故乡,由古诗词导入现代诗《月之故乡》。
课已经进行到这儿了,可是学生手头还没有教材,这时老师让同学们听写这首现代诗,可以先不加标点,等写完读完后再加。诗的内容是: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王老师在说完第二句的上半句时,让学生对下半句,学生竞然对得与原诗一样。师生读完后,老师又读了一句“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让同学生自己放,看看放在哪儿最合适?结果出现了四种放法,有的放在了第一句的后,有的放在了第二句的后面,有的放在了最后,而有的则放在了开头。每一种放法,都有它的合理性,特别是放在最后,老师提醒同学生,结尾用句号还是省略号呢?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标点也是语言呀,放末尾用“省略号”会更好。最后出原文比较,开始学习诗歌。
王老师: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大家不用说出来,读出来就行了。
王老师:文章有中心句,有中心思想,诗有没有,找出来;给这首诗加个题目;比较“看月思乡”与“望月思乡”哪个好?
接着王老师介绍作者彭邦桢,引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长相思》《乡愁》(余光中)配乐朗诵。不断的补充作者的生平介绍,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诗,在读得时候不要想是你,而是作者彭邦桢;有人会激情澎湃地读这首诗吗?不论是激情,还是深沉,抑或是忧郁,都表达了很深的愁绪。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王老师让大家说说背诵这首诗的妙招。有的说投入感情,有的说理解诗意,有的说了解诗人生平,有的说体会意境,有的说熟读诗文……再次补充作者的资料,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欣赏谱成曲的《月之故乡》。听后,王老师问到底:什么是故乡?最后与学生总结:哪里有牵挂、惦记、哪里有亲人、朋友……心在哪里安放,哪里就是故乡。总之,本次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我们也将结合我校和自己的实际,立足日常课堂教学,突破学科理解方式,彰显课堂生命活力。
第二篇:聆听专家心语,感悟名师课堂
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学校领导安排我到泉城济南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五天的时间,除了听专家讲座就是听名师讲公开课。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下面是我的学习收获:
一、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群体
每一位专家都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深厚全面的文化底蕴,因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大同小异。简言之,他们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用情感用思想用文化教化感化点化学生的过程。程红兵老师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教育中的官本位现象等等都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最可怕的是教育中文化的缺失,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看不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导致文化的断层,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教育教学应该从知识层面回归到文化层面这一主线上来。所以,他的讲座题目就叫做《教师的文化自觉》在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情真意切,引人深思。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学做人》与程红兵老师的讲座相映成趣,他们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其实,五四时期的那些著名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只是到了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人们狂躁了,知识贬值了,文化断层了,所谓的文化人也就鲜有人读书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其消极影响恐怕较长时间内都无法消弭。教师,理应担当起传承文化读书育人的重任,因为读书是教书的资本啊。
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落实
正如程老师所言,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眼神的交流开始。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中看到孩子的喜怒哀乐,看到孩子们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家庭的缩影和反映,每个孩子的一切行为思想都可以在其生活中找到依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所以,我们的评语,我们的言行,都应努力探求到孩子的心灵世界的秘密。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三、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一种勇气
“我就是语文”。聆听诸位名师讲课,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无论是韩军老师讲的《背影》、《我的叔叔于勒》,还是余映潮老师讲的《夸父逐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亦或王岱老师讲的《宝玉挨打》,尤其是人大附中王君老师讲的《老王》、《纪念白求恩》都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呼唤:“语文教学不是别的,就是把自己当语文就好了,我就是语文”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本为媒介,让我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交流啊。说到底就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精神和精神的融合,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人格与人格的约会。从生命的层面亲近语文,解读语文,把生命放在宇宙中,放在地球中,放在社会中,放在社区里,放在家庭里,放在人的真实的精神殿堂里,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活了,一切都简单而美妙了。总而言之,语文是关于人的事情,关于生命的事情。试看上述各位名家的课堂,哪一个不是对生命的别样解读呢?认识作家作品中生命的故事,联系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中生命的感悟,启迪学生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无论贫贱还是富有,无论顺达还是困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在人格上面都是尊贵的,在宇宙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唯有敬畏生命,唯有怀揣感恩之心正确把握和使用生命,才能对得起生命,才算不白来世间走一回。
写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了下面几行文字:
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那么短暂;
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
关于生命的传奇;
生活在
语文的天地里,你会感受到
永恒的魅力;
来,让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
开始一次生命之旅,一路风光旖旎,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真善美的陪伴,一路高贵自由和尊严的人生进行曲。
四、不能避免的遗憾
本次活动尽管让人思想为之震撼,尤其是魏书生老师的演说更让人如沐春风,让人领略到真正名师的风采。然而,本次活动浓厚的商业色彩不可避免的会让人留下一些遗憾。有一半专家讲座讲课让人不敢恭维,让听课老师昏昏欲睡,把学生搞得云山雾绕,找不到北,更可笑的是上课之初就向学生讲明了:“你们弄不清楚就达到老师的目的了。”从结果来看,他的确没有食言,是认真备课了。我就好奇,假如他平时老是让学生不明不白,昏头转向,学生是生活在怎样的悲惨世界里?旁边的同行告诉我说:“你别指望他平时上课,平时他都在忙到哪里讲学,哪有功夫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上课?”我豁然开朗。又好奇地想:晚上所有专家一块吃饭时,几位耿直的内行会不会拍案而起?也许不会吧?因为有人太忙,还要赶场呢。
真是大不敬,罪过,罪过。
第三篇:聆听名师感悟作文
聆听名师 感悟作文
——听一线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孙亚平
从教15年来,一直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在语文教学中,深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训练最难,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语文水平必须把阅读与写作抓好。12月24日至12月25日,甘肃省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中小学作文教学教法指导经验交流会,我有幸听了聆听了张红、陈长泉、陈延军、武琼,这四位北京一线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让我饱受了一次营养大餐,感受到了我们的作文课堂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有如此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无穷的智慧可以施展,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这么多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风景。
北京特级教师张红一节“玩”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没有教材,没有任何修饰,有的只是一支普通的粉笔,一块普通的黑板和老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听张老师的课《神奇的莫比乌斯怪圈》作文课很自然、朴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而学生却上得津津乐道,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我不得不佩服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这堂作文课,张老师的导入就很特别,开始时和学生像朋友聊天一样,从给老师改名谈起,让孩子学做手指操,自然地过渡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写观察日记”然后,引导三年级同学明确:作文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审题;接着引导学生明白学会选材,让同学们尽可能的捕捉我们到脑中已有的素材;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后就开始做游戏了,这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张老师边做游戏边,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出游戏的过程(老师的动作、同学们的表现、游戏的结果等)这次作文的内容几乎全部由学生说出来了。正因为学生了有了写作的内容,所以,最后仅用20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就写游戏的过程。听完课有一种感觉:自然、亲切、简约,有情趣。但在简约的教学环节背后,则透露出张老师对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高度把握。
想想自己每次作文教学时,与张老师完全相反,先是指导学生怎样写,然后读一些例文,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想写哪些内容,所以学生每次都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而张老师是在学生抓出写哪些内容时,再指导学生怎样写,所以学生个个”思绪如泉涌,下笔若有神”。
陈长泉老师的课贴近生活实际,他先出示视频:他们学校——北京密云的同学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特产、景点以及向同学们发出了邀请函;接着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突出特点;然后让同学们介绍兰州的景点、特产,如:中山桥、黄河母亲的雕塑、水车及特色小吃“牛肉面”同学们有话可说,能自豪的表达,最后就让同学们向密云的小朋友也发出了邀请函。
陈延军老师的《故事编故事》看似平淡,却又语文味实足陈老师在课上让学生读出古诗并大胆想象编故事。陈老师的课体现了以下两点 :
一、平时注重积累词语
陈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说说带有“秋”字的2字词语、3字词语、4字词语及古诗等,就是让孩子们平时注意语言的积累。
二、让学生养成快速完成作文的习惯
课上,陈老师在让学生动笔写作时,一直在组间徘徊,不时说出“真棒,已经动笔了” “呦,都快成小作家了!”“5分钟过去了”这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在督促他们抓紧时间,毕竟考试时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回想自己在作文教学时,有时孩子一节课写不完我就让他们拿回家去写,回来的文章要不是好的“惊人”,当然肯定少不了“高人”指点;要不糟糕的气人,肯定是玩玩写写,敷衍了事。所以陈老师一直强调要改放在家作文为现场作文,培养学生“一气呵成”的能力。在现场作文,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完文题时,和学生商量写作时间,时时提醒,和时间要作文,让学生时时记住“快”字当头。这样自己思维的敏捷性也可得到很大锻炼,水平会有很大提高。
武琼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如一位慈母,亲切地给孩子们讲了一节作文课《“连词成句”游戏》。
在上课时,当老师宣布这节课“我们来玩时”,学生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询问老师“我们玩什么?”“我们怎样玩?”“为什么玩呀?”……一个个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思维闪出了一个个火花。当老师宣布玩 什么,及相关的游戏规则时,学生听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违反游戏规则将会被淘汰出局,谁也不想。游戏内容:每一组同学上黑板,一人写一个字,要求组成一句完整的话,但不许交流。第一轮游戏,只有一组成功,其余五组写得句子均不完整,或是病句等。对于老师正确的引导、人性化的评语让学生们玩得“乐在其中”。在玩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评价什么是完整句,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游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团结一致,心有灵犀。这一道理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这一点学生感受很深。
这一节课,武老师展示的不仅是特级教师的魅力,还有她那富有亲和力的言谈举止,让学生玩得兴趣盎然,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启示。这是学生从未想到的,也是我们听课教师未预料到的。当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玩吗?”全班学生高声回答“想玩!”但老师说,现已是到下课时间了,学生齐声回答“我们继续玩,不下课了!”那一刻,感动的不仅是教者,听课的所有教师都为学生的热情所感动了。平时,为什么我们就达不到这种教学效果呢?“再玩一遍这游戏,我们叫什么?”学生说“再玩游戏。”“第二遍游戏。”老师适时引导“有没有更好听的?”学生又有了“第二局”“第二回合”等富有创意的说法。武老师的教育、引导无处不在,她的一言一行均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一处都能品位到她的用心,但又看不出她的刻意修饰,一切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正如一句诗所云“润物细无声”。
在游戏中,老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在第二回合游戏中,有一位急功近利的学生由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由自主的喊出了“句号!句号!”。原来,他是在提醒他们那一组最后一位同学不要忘了写句号。对这一位没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老师及时引导,“应怎么处理?”学生说:“淘汰出局。”老师说:“虽然我为这一组感到很惋惜,但是违反了游戏就应该受到惩罚。否则,游戏就失去了应有公平、公正。同学们,你们说呢?”那一组同学听到老师的正确评判,输得心服口服。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懂得了,做任何事要遵守规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在追求功利性的今天,我们仅仅在“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在这节课上,武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育人的可贵、育人的重要性。
“现在,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还想玩这个游戏吗?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几分钟之后,教师让每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送给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武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告诉我们教师,这一切,你都真正的做到了吗?
这节作文课,她有太多的精彩之处,让我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收获,可惜我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的语言是多么的贫乏、多么的无助…….。
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和报告,感触颇多,整理如下:
1、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张老师、陈长泉老师和武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
2.重视想象作文练习。用陈延军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大量写“虚”。陈老师认为新课标和旧的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虚实相济”,要增加想象作文的分量。他把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的原因,归结于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想象训练。而让学生利用古诗改编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做的不够,要引导教师注重写“虚”练习。
3.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从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他们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多读,边读边改。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4.评价方式采用先肯定后建议。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孩子作文时都毫不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再让同学指出不足及建议,老师做适当的补充,这样孩子就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5.要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陈长泉老师在讲座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我深为认同。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大餐。在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量这方面,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广泛涉猎,快速浏览,注重量的提高;一条是精读精背,不断积累,注重质的提升。因为我认为,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强这一特点,让学生头脑中多装一点经典的东西,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总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认真学习特级教师的作文指导与批改的方法,尽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四篇:聆听名师的课堂有感
赴东莞聆听名师课堂有感
11月4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东莞举行的“新经典名思教研之全国小学数学课改十年成果教学研讨观摩会”。在这3天的活动中随着名师的课堂和报告,我们时而热情鼓掌,时而注目沉思,心情如海潮般起伏着,深深感受着名师带给我们的别样精彩!
一、热爱教育,幸福快乐地享受高品味的教师生活。
大师们在课堂上充满智慧的提问,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的引入,就连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出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这难道不是他们始终如一地走在教育的阳光大道上,心系学生、扎根课堂、深入反思、不断改进的结果吗?
吴正宪老师在教《搭配》这节课时候,首先通过穿衣服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出示杂乱的图片(上装和下装)随意地摆放在黑板上,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陷阱,从而达到“课已始,趣已生”的目的。在探索新知中通过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汇报讨论,归纳出:在搭配中如何由“乱”到“齐”,突出按照顺序。课堂中孩子们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我们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而她借用这些错误的回答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引领着孩子们分析,思考,从而把孩子们一个个地从思维的陷阱中拔了出来,整节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下课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时还沉浸在她的课堂上。课后正当她在拭擦着汗水时,一群从广州过来的孩子为她送上了一大捧鲜花,望着那鲜艳的花朵,就像是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的笑脸,此时的吴老师已经忘记了一节课下来的疲倦。
此时此刻在场的3千多名老师在吴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做老师的幸福。
正如黄爱华老师所说的:演员们每天演的都是导演为他们设计好的那一出戏,而我们老师每天演的是自编自导的、现场直播的戏。难道我们的教师不伟大吗?难道我们不觉得自己的这份职业很高尚吗?
二、尊重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
大师们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优先说话权、评价权,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张齐华的课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黄爱华老师的课与孩子们在看似随意的聊天中,不知不觉的将知识教给了孩子;强震球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动态演示把小棒一根根搭起来,从而建立起尺子这一表象。等等
更让我难忘的是吴正宪老师在孩子们的汇报交流中响起了3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送给在排列中按照顺序,没有遗漏的孩子们;第二次掌声是送给没按顺序,有遗漏的孩子们,因为他们通过分析讨论后已经懂得了按照顺序进行排列;第三次掌声是送给班上所有的孩子,因为大家都爱动脑筋,发现了如何使搭配从乱到齐的方法。吴老师对于取得成功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出错误的学生给予了宽容和理解,更多的是鼓励。
三、课堂中努力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和方法。
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
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的一种思维方法要比教给他们一个公式更重要。在众多的名师课堂我都会发现他们会这样地提问:“你觉得这个方法怎样?”“说说你是怎样想得”“假设怎样又会怎样”等等,正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上都很注重发展孩子们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张老师让学生说说a +5是表示算式?还是表示结果?最后出示了a +5= a +5。学生很惊讶,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张老师却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指出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让学生恍然大悟。课中,张老师巧妙的将他的年龄与儿子年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更让人回味的是将神秘人与他的年龄关系的设计成(X-1),增添了种种无限的遐想,当学生猜是弟弟时,张老师随意的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让学生说说理由。就这样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知识。
总之3天的观摩,名师们的那种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感觉做他们的学生很幸福,而我也幸福了一回。同时我也思索着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地向这些名师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第五篇:课程改革感悟
课程改革感悟
王立新
新课改教材到现在已经是第三轮使用了。经过实践,我对大纲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现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追求教学过程的“无痕”,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所谓“无痕”应体现在教师教学的环节不能太模式化,不能给人僵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要“扣”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让学生充分舒展自己的个性。
以往我们在备课时会顺理成章的遵循规范的教学环节,而且尽可能的做到环环相扣把握住教学的走向,使教学不偏离应有的轨道。因此避免不了的就会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形”,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课能像“课”,并且它也是能够让听课者看得见、让上课者摸得着的。例如:为了体现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就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无论授课内容是什么,学情如何,授课的时间、地点怎样,都不能成为小组讨论的障碍。要知道,教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你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参与进来,或实践、或思考、或提出自己的见解,都能实现“实效性”教学目标。
其次,要善用课改教材,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新课程理念下编出来的教材,为学生为教师留的空间比较大,它的弹性、它的选择性比较多,根据新大纲的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吃透大纲精神,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自己,提高使用教材的智慧,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升华。
第三,了解自己学生,探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照本宣科,不但会削弱教师的创造性,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学会要简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学中只点拨给学生一个例子、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凭借教师给予的“一瓢水”,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方法。
总之,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非常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加之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态生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