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时间:2019-05-12 03: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第一篇: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1.义工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众所周知,服务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和市场力量的参与,而独立性更是义工组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义工组织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推动,党政部门与义工组织设置高度同构.义工组织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自主空间不足。

2.义工组织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机构保障。目前,随着义工组织的内容日趋丰富、方式日益多样、成效日见显著,党政部门和社会机构对于志愿者组织资源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往往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义工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义工组织项目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义工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策划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严重制约其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至今。义工服务事业一直未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没有将对义工组织的资助纳入正常经费预算。只能依靠专项活动的经费申请。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全社会还未形成多出一份钱,多出一点力来支持义工组织、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我国义工服务的对策

倡导义工服务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志愿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义工服务。但这种需要和发展,是要通过倡导和制度安排实现的。有的同志认为,义工是自愿行为,倡导说得过去,但制度安排,有强制成份,不妥。实际上,如果光靠倡导,在义工服务发展的初期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主要体现鼓励而不是约束性规范,不

以管束为目的,即是可行的。作为一个社会,惩恶扬善是基本的规范。义工服务是善的内容,宏扬它,需要对其进行制度化建设,做到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行业自律等方面有章可循。唯此,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义工服务的发展,为城市发展、社区建设、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整体水平。

规范义工服务的管理机制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依靠足够数量的合格的义工,而只有完善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稳定的义工队伍。要把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育摆在突出的位置,肯定义工的价值,同时大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注重文化建设,倡导团队精神。在开发义工资源上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在义工的开发特点上,始终把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的资源的最显著特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对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其次在开发的内容上,建立和完善义工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绩效评估、激励等配套管理机制,重点突出教育培训和激励为主的管理特色。只有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正规的义工管理团队,才能产生真正的凝集力和感召力,义工活动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希望促使每个人能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并借努力所带来的结果以满足个人的需要。许多进入助人领域者都拥有强大的利他想法,这是动机的重要来源,使得他们愿意在没有太多实质奖励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第三部门在性质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激励机制的综合性特点,即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既有来自行政体制内的资源与约束,又与市场体制的激励机制及利益驱动相关联,同时非物质性的精神激励亦是其运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三部门的激励机制是各种社会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复杂运作过程。

对义工的认可

激励对于义工群体而言极其重要。首先,义工的服务是义务行为,因而,其责任也非硬性约束,而在更大程度上属于软约束。其提供义工服务的质量、强度、效率和自觉性完全取决于义工的价值判断。其次,义工服务的主动性在于义工自身,他们有义务提供服务,当然也有权利拒绝提供或少提供服务。在义工的服务动机研究中,义工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物质追求。因此,义工的激励也应以精神激励为主,使之能够维持提供服务的热情,甚至强化提供服务的动机。认可是对义工进行精神激励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篇: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制度的带动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繁荣,到现在,更是得到了规模化得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中包含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2、高等学校质量受到重视

在中共中央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深入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改变以前教育落后的旧模式,与时俱进,把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滨海学院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年,学校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且成立相关研究小组,要求教师上课时以创新为机制,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

以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得到重视。

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经费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财、税、费、产、社、基”的六字方针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与建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同步进行,使改革平稳推进。就我个人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惠利下,申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使得我们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也能顺利解决学费问题,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学校综合成绩优异的同学,更是能受到政府下发的奖学金奖励。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在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体制改革。

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推进,现已形成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取消了私立高等学校,形成了仅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的单一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等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突破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滨海学院20年来的发展壮大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师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许多大学教师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和许多非学历教育工作,实际负担更重。新教师的学历多为“博士„‘硕士”,但缺乏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同时,每年平均要有6%的老教师“退休”。而教师的学术精神倒退、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导致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上升、而学术和教学水平下降也是一大隐患。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

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相关解决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壮大教师队伍;增加对博硕类教师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完善教育者的文化和道德修养监督机制,强化法律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2、公平效率方面

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大众化与质量监控方面

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其次,高校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向就业者转变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基于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组织创新观念;健全相关产业的协调,建立完善支持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阶段;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16-03

一、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黄满盈和邓晓红(2010)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以及政府作用五个方面11个指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大。张雨舟(2015)探讨了金融服务业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关系,选取了1997―2013年的数据,应用钻石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金融服务业FDI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与金融服务贸易存在互补关系,同时金融服务贸易也受到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周晓田(2015)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进行研究,指明了贸易壁垒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仝冰(2016)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出口经济体分析了其出口潜力以及贸易壁垒对其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贸易壁垒影响和加大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的建议。

二、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WTO官方网站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同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方法一致,保险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支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这几类保险服务,其他金融服务贸易仅仅统计了跨境支付银行业方面的金融中介费用和证券业的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因此,文中的金融服务贸易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所统计的保险服务贸易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加总。本文将1979―2014年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7―2001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至3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7%。其原因为我国逐渐放开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限制,外资逐渐进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

第二阶段为2001―2006年,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服务贸易的主体部分做出了国际化承诺,并逐渐履行承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9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71%。加入WTO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飞速增长,各种利好政策的制定和限制的放开,使外资在我国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我国获益越来越大,更多的利益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此阶段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

第三阶段为2006―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从加入WTO的过渡期逐渐发展到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标准相一致的阶段,此阶段的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10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33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20%,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在先进的社会体系和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牢牢把握住“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方针,我国资本在充分吸取外国资本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后发展壮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

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从2013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来看,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差不大,表明了我国资本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去”。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四阶段年平均增长率没有第三阶段高,但是也远远超出第二阶段(详见表1)。

(二)开放程度较低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即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考察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图1显示的是1997―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从2002年开始稳定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下降趋势,但近6年来逐渐恢复。虽然仅仅根据跨境交付模式的贸易额计算出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市场开放程度,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确还不够充分,虽然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但开放程度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

根据表1所示,我国跨境交付模式下,在第二阶段即1997―2001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916%,2001年占比高达935%,可见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则在第二阶段略有下滑,年平均增长率为-83%,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保险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甚至没有开展,加之当时的政策限制,导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负增长。在第三阶段即2001―2006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由29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48%,占比降至90%,我国宏观政策开始有意调整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由2001年的2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797%也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三阶段保险服务贸易增速较快的原因在于保险服务贸易主要依托于货物服务贸易。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还削弱了与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在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的情况下,我国进入了货物贸易出口快速发展阶段,和国际货物贸易息息相关的货运险业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保险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在第四阶段即2006年至今,保险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9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2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37%,占比降至79%,保险服务贸易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同样与货物贸易有密切联系。国家宏观政策倾向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贸易,其他类型金融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69亿美元,占比增至21%,年平均增长率为3177%,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新时期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贸易还能超过第三阶段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银行和证券业的服务贸易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出口增长率远不如进口增长率,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基本是靠进口推动,缺乏特色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逐渐放开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机构逐渐取消了金融市场的一些限制,如外国资本可以参与股票和债券种类的放开等,都会对我国现有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对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

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是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内容之一。优化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仅可以拉动其他形式服务贸易的增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就业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既有自身机制的原因,更多的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和行业结构失衡。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外资方大多在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城市设立分行和代表处,虽说我国早在1999年就取消了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分行的地域限制,但是由于内陆城市的经济欠发达,除了北京、杭州等有限的经济较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之外,外资银行很少在内陆城市,特别是北部、西部城市设立代表处;其次,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内部比重失衡。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7―2013年,保险服务贸易占比都在80%以上,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以及外汇管理等行业比重是很低的,由于我国内部长期的金融管制,外国资本在我国所能进入的领域有限,而我国资本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行业基础薄弱,管理方法落后。

图11997―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构成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由于金融服务贸易涉及到本国金融资本与外国金融资本的交互,金融体系越开放,对外国金融资本的限制越少,使得外国金融资本可以更加充分地介入本国金融体系中,而外国金融资本的充分介入会影响到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而政府的介入,可以通过采用政策、设立标准、制定规则等方式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将外国资本的影响向对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方向引导。由于现实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市场缺失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在金融市场中同样存在,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金融主体的交易空间相应扩大,会导致本就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或者消除外部效应的影响,干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组织创新观念

面对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完成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的要求,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根据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修改和完善有关金融法律框架,制定和完善新的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做出保障;其次,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结构调整,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保险业带动的,而其他金融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证券业等高端技术金融行业远不如同期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其他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规模小、层次乱、成分杂等特点,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梳理不规范的行业状况,从管理制度、人才构成等方面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服务贸易体系;第三,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对人民币保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全球经济减缓,我国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资金有效地运用于支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三)健全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给予服务性质的企业很大的优惠性政策。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服务行业产值首次达到50%以上,面对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应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这种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处于各产业协同发展的时代,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服务贸易内部如文化、旅游、运输等其他行业的支持,也包括服务贸易之外诸如货物贸易等产业的支持,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相关产业的协调和支持机制还不够健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生产要素的调度和分配,规划金融服务内部的市场秩序,正确处理好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全面推动服务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BOP和FATS统计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5):7-13,87

[2]张雨舟金融服务行业流入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基于中国数据研究[J]中国商贸,2015(3):91-93

[3]周晓田,刘峥,巩伟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壁垒对中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12

[4]仝冰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及贸易壁垒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责任编辑:董博雯)

第四篇: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益广告不仅仅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问题,也是政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展公益广告,解决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不平衡性,特从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阐述,政府企业联手合作,探求新的方式,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获得双赢。

1公益广告的概述

1.1公益广告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是面向社会大众,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商业性广告。

公益广告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社会关系内的人,公益广告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广告内容思想性较高,主要是呼吁人们关注共同的问题,并敦促人们在社会行为中遵守社会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公益广告的创作要求都不低于商业广告,有时甚至更高。从创作动机上看,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出于唤醒公众注意某些社会性问题,根据某些社会公益性主题来创作的。

1.2公益广告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后果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淡化,出现道德滑坡,引发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应运而生。20 世纪40 年代公益广告首次出现于美国,目的是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日本的广告机构成立于1971年,由企业作主导,重点从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出发,诉求主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研究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贵阳电视台于1986年首次播出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间开辟《广而告之》栏目专门播放公益广告,这种由政府主导、被称为“公益广告”的广告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后,各种类型的公益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中广泛传播。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 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 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 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 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 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 但尚处在初级阶段 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 低水平的层面上 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 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 同时 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 人力物力消耗比较大 但是却没有诱人的利润 所以对于大多数广告公司来说 他们并不愿意制作此类广告 就目前情况而言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益广告创意水平不高。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创意水平上也明显落后于我国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 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图解化、套语口号化,使得公益广告退回到一般宣传的层次上,其沟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忽视了公益广告的指导哲学。

二、企业公益意识不强。时至今日,我们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背景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企业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缺乏。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密合度更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企业行为和企业竞争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企业的规模经营集团化趋势更为明显,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人才竞争、信息竞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竞争。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认真塑造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求得社会的认同和好感,和社会产生共鸣,那么它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好感,立于不败之地。

三、公益广告创作题材单一。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公益广告发布形式不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截至目前,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0%,中央和地方有数不胜数的日报、晚报、周报、专业报及各类杂志。可移动的载体如公交车、火车、出租车、轮船、飞机等以及近年迅猛发展的电子网络系统,星罗棋布的各类广告发布媒体已经组成了一个有机网。但是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好像公益广告只偏爱电视、报纸、路牌次之,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公益广告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广告营业总额大幅增长的态势极不相符。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公益广告的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0%以上。我国公益广告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良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一、应更加关注农村,关注民生公益广告应直面民生,如医疗卫生、防火防电、公民教育、交通安全等,要向农村和边缘地区倾斜,积极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譬如

“希望工程”让更多的人大体了解了农村的教育现状。目前,公益广告应多关注公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

二、应求创意重情感,提高公益广告的情感魅力。公益广告应始终坚持思想性原则、情感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首先,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思想性原则是第一要旨,这就要求公益广告的品位要高雅,就是说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其次,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业广告雷同,要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再次,电视公益广告的艺术美存在于运动和空间中,它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光、影、声、色等作为表现美的元素。最后,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思想或观念,因此不会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加强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能在情感诉求上与受众沟通、交流,产生共鸣。广告创意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不能忽视情感迎合对于广告在理解和认识方面的作用;要冲破功能性解说的藩篱,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公益广告释放的信息才能可视、可读、可感。

公益广告要提高创意水平。如何让公众感到有趣、好奇、轻松、耐看,从而巧地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是公益广告制作者的首要课题。公益广告的创意,用幽默也好,亲情也罢,都要把人性表达出来。因此,在公益广告的创作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朴素的感情,把质朴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去。创意应来源于生活,只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较强的聚焦意识,才能挖掘出深刻的东西。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强对公益广告的组织和管理,颁布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使公益广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不少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如1995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媒体必须做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在资金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此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创作水平,提高公众的公益意识,为公益广告事业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相信公益广告的前景是乐观的。

四、转变企业营销观念,扩大公益广告主体,加大公益广告投入。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益广告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出资做公益广告。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员,有义务为公益广告投入资金。现代营销已经从传统营销转化为整合营销,树立起社会营销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尤为重要。企业不但要满足目标客户群的要求,还要考虑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这人,以长远的目光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自身。企业积极投身公益广告事业,不仅扩大公益广告的主体,而且为我国公益广告争取更多资金,企业和公益广告两者各得所需,相得益彰。

第五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全国上下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中应该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体系、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从而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质量管理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 in China

Food Science&Engineering,No.1Abstract:There are the hot issues about food safety causing attention of n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generating reasons infood safety of China are discussed.Therefore,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of putting forward that future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unified coordin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clear should be set up and improve; perfecting ou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inspec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equipment;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detection an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food safety in our country,to make people eating rest assured food.Key words:Food safety;Present situation;quality management;

0 引言

在我国食物供给体系和食品工业体系形成、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监督检验部门等均注重了对食品质量的控制,其中包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我国的食品卫生整体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卫生健康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是我们长期工作努力的结果。国家自九十年代初起相继颁布了《食品卫生法》等有关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和管理办法,比如,《粮食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等。各地政府为贯彻执行相关法规也发布了一些实施办法。在实际食品生产和市场流通中,这些法规、条例和办法的实施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对食品质量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虽然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检验手段不齐,法律意识不够,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

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很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情况。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目前食品不安全状况的存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1 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规定。发酵性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苯甲酸的情况较多,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1.2 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少数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经过极为简单的加工、调味、膨化等工艺过程配制而成,危害极大。

1.3 卫生指标不合格。在有些食品中,绝大多数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合格,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1.4 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1.5 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严重。保藏、运输、保鲜过程控制不严,造成新鲜度指标不合格,经营者往往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营养液来保证新鲜度。另外,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镉”超标是环境污染带来的结果[1-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2.1 食品生产经营者过度竞争。食品生产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低技术产品的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优势。生产能力过剩使价格成为食品的主要竞争要素,价格的相互压低导致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巨大的竞争压力使生产者、销售者不惜挺而走险,以造假、售假追求利润。

2.2 政府监管问题严重。部分政府监管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作为管制性行业,食品生产经营的行政审批手续较严,这成为一些部门寻租的筹码,一些部门热衷于建立实验室,名为加强监管,实际是为了有偿服务;还有的部门以罚代管,追逐小集体利益,放纵违法行为。从部门利益出发的管理,难免会变质,使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2.3 消费者协会缺乏独立性。我国从1985 年开始建立消费者协会组织,挂靠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下,这种体制使消协在初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迅速成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它也阻碍了消协作为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难以发挥独立的社会监督作用。

2.4 中介机构发育不良。食品的生产、销售乃至消费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鉴别食品的安全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消费。我国建国后长达30余年的计划体制,使政府成为包办一切、包管一切的全能型政府,社会的自治能力完全退化,其表现就是中介机构的全面消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4-6]。食品安全发展的对策

3.1 应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全民安全消费意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建立用科学的营养知识引导消费和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协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营养知识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方向,提高全民科学、合理膳食的自觉性,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

3.2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食物资源环境

保护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型等食物生产技术,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强化食物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加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治污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逐步增加其市场供给。积极稳妥地发展高质量、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7]。

3.3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是恶性的造假,是人为故意的,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法律监管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分10章104条,分别为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了分工,参与者更多,包括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8]。

3.4 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按《食品安全法》规定,地方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当地的食品安全责任,在以往出台的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中未曾明确。在该法相关的条文中还规定,地方政府要对本辖区内出现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否则要承担失职责任。

3.5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9,10]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据统计,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 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项,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在于:①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使食品安全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②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③标准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与国际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加大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积极提高检测能力,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为食品生产的全程监控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检测数据。

3.6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兰兰.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0,6.[2] 曾献东,罗双双,张晓敏.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观察.2009,11.[3] 汤云,朱云松.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7.[4] 王卫东.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做好食品安全工作[J].黑河学刊.2011,8.[5] 谢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24.[6] 张芳.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修正[J].东方法学.2009,2.[7]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8]王选平.论食品安全危害性与卫生监督[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41—144.

[9]石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7,16(24):9一10.

[10]程建国.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16-17.

下载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信用卡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易方式,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发卡机构也积......

    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吴剑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我国第三方物流潜力巨大,并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但仍处于产业......

    浅析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目 录 浅析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 1 序论 4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5 1.3 研究的主要方向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