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税举报现状及动因分析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实施,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各类涉税举报案件逐年增加。公民涉税举报是涉税案件形成案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沟通的一座桥梁,及时、正确处理举报案件对于保证国家税款足额入库,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涉税举报的特征
掌握涉税举报案件的特征,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举报查处工作的基础。当前举报工作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一)举报形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
随着受理举报途径的不断拓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举报形式也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以我局2005-2006两年的举报案件为例:电话举报12366转办上门举报网上举报来信举报其他
2005年708251
22006年1024108216
从中可以看出,除来信举报2006年少于2005年外,其他方式均较2005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电话举报方式(含12366转办)被举报人广泛运用,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及时、便利,有利于时效性要求高、突发性强的案件的查处。而直接上门来访举报,举报人由幕后走向前台,更是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这种举报内容更详尽、线索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查处更容易。
(二)署名举报数量远多于匿名举报
从我局2005年-2006年的举报案件来看,署名举报数量均远多于匿名举报。2005年,我局收到的各种类型的涉税举报案件70件,其中署名举报的52件,占受理总数的74.3%,匿名举报的18件,占受理总数的25.7%;2006年,受理的79件案件中,署名举报的47件,占受理总数的60%,匿名举报的32件,占受理总数的40%。
(三)非国有经济成为涉税举报的主体
在受理的涉税举报案件中,涉及企业的性质多为股份合作制、国有经济、个人独资等形式,其中又以非国有经济为主。涉及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业、家装业、房屋出租业、饮食服务业等。举报案件反映的主要问题以未按规定使用发票和未按规定缴纳税款为主。2006年受理的79件案件中,44件反映被举报单位未按规定使用发票,占受理总数的55.7%;33件为未按规定缴纳税款,占受理总数的41.8%。
(四)重复、多头举报的现象较为突出
2006年我局共受理重复、多次举报17件,一方面由于举报人心态较急,首次举报后没有立刻见效,就再次举报(不排出另有新的举报人,举报同一案件),一方面是对查处结果不太满意,转化为多次重复举报或向上一级举报。重复举报、多头举报又以匿名举报为主,署名举报中虽然也存在重复举报现象,但重复次数很少。
二、涉税举报的动因分析
当前,大多数人对涉税举报动因的认识比较单一,一直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总是认为涉税举报是民众法律意识提高的结果,都是正义之举,而我们在查处上也一直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涉税举报内容虚假,动机私利化严重,稽查部门花了很大的精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如2006年我局结案的56件案件中,有18件经调查不存在举报人所反映的问题,占结案总数的32.1%。按照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的利害关系和主观需求,涉税举报的动因大致为以下五个主要类型。
(一)怨恨报复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之间存在个人怨恨,怀疑对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少缴税款的问题,于是观察收集被举报对象的一些经营活动的内容和数据,加上自己的想象和估算。这种类型的举报有些明显的表象。一是内容丰富,数字含糊,要求直露;二是这种举报一般是信件方式,而且基本上是匿名;三是这种举报往往是向工商、国地税、质监、纪委、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写,多级别寄;四是这种举报查实率很低。
(二)利益冲突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因破产、重组、改制、清算、辞退、结算、人事变动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了当事人双方个人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又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益补偿,致使原有的利益平衡框架被打破。一些心里失衡,又掌握实情和会计数据的人,就会向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执法机关举报对方在以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不法行为。这种类型的举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署名举报比例高,并有多人联名的情况;二是有一定的数据;三是言辞喧染,目的明确。
(三)行业竞争型
此类型是指同行之间为了占领区域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违反一般竞争规则,给对方造成利益伤害,导致双方矛盾扩大和升级,受损方便采取包括举报对手偷逃税在内的非常规手段,来维护自己失去的市场和利益。这种举报基本上是匿名,收集的证据相对准确,线索清楚,对被举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较为了解。
(四)维权护法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任何偷逃税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部分法制意识强的公民对偷逃税收这一不法行为进行举报,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税法的尊严;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向税务部门举报者也很多。
(五)获奖举报型
举报人根据举报奖励政策,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向税务机关举报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行为。这类举报一般是与被举报对象有密切关联,举报的准确性较高,方向明确,基本上会有所突破。
另外,这五种举报动因还相互共存,形成复合型举报。
三、完善涉税举报工作的建议
无论涉税举报的动机如何,涉税举报反映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社情民意,是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认真查处好涉税举报,就是构架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要从立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出发,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实名举报
通过在网站上公布信访举报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举报常识和印制举报常识小册子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上述社会舆论宣传,使人民群众熟悉信访举报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清楚举报中心受理范围、工作流程,知道不遵守信访举报规定进行举报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鼓励他们署真实姓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根据掌握的确凿线索进行举报,不要根据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所谓事实进行检举揭发,并告诫他们不得利用举报发泄私愤、诬告陷害,从而引导举报人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举报权。
(二)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查处好涉税举报,事关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人民群众出于对党的政策的相信和支持,向税务部门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对不法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是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带着责任和感情从事群众举报查处工作,确保“三个不发生”,一是不发生与举报人语言上的冲突和情绪上的对立,专人专室单独接待,多体谅和理解举报人的难处;二是不发生任何泄露举报人信息事件,严格落实保密制度,对发生泄密事件的人和部门要严厉重处;三是不发生举报人不服查处结果的重复举报,要确立举报无小事思想,主要领导要件件过问,要选择政策业务强、稽查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查处工作。
(三)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针对目前税务举报管理及案件查办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涉税举报工作制度》、《涉税举报案件管理办法》以及《举报中心工作规程》。加强对涉税举报案件分析研究,总结涉税举报案件的违法现象和规律,完善相关制度。重点剖析有普遍特征或疑难复杂案件,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信访举报工作规律。要提高查处工作效率,首先要对来信内容进行甄别分析,对举报类型和举报动因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来访的,要热情尊重,耐心倾听,记录清楚,认真核对。要派专门人员从事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要制定检查工作方案,发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进行审理,快速定案,及时告知举报人和公示查处结果,按规定兑现举报奖金。
(四)总结案件,加强征管
根据举报查实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征管上的薄弱环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涉税举报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征管质量的晴雨表,通过对举报查实行业、地区、税种、或某些项目被举报查处的频率来分析评估在征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
第二篇:浅析涉税举报动因现状及趋势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各类涉税举报案件逐年增加,认真查处好各类举报案件,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大小的有效手段。因此,重视和研究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讲究查处方法和艺术,掌握举报的成因和趋势,探讨举报制度的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艰难而现实的问题。本期就03年以来发生的112件涉税举报案件接处情况做专题通报,并就涉税举报的特征、动因及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做些分析,供领导和各单位为解决类似问题作参考。
一、举报案件的特征
掌握当前涉税举报案件的特征,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举报查处的基础。定性分析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出防范措施。通过对2003年元月至2006年6月共查结的112件(次)各类涉税举报案件的分析,发现当前涉税举报有如下新的特征:
(一)举报形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
已往,涉税举报主要是信件形式,我们查处的这112件(次)案件举报形式明显地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这112件(次)案件中,信件88件,占78.5;电话15件,占13.4;来访9件,占8.1。电话举报作为一种快捷方式,被举报人广泛运用,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便利、及时、全天候,有利于时效性要求高、突发性强的案件的查处。而直接上门来访举报,举报人由幕后走向前台,更是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这种举报内容更详尽、线索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查处更容易。
(二)署名举报案件比例逐步增加。
两年来,我们共查处20件署名举报案件。其中:03年6至12月3件,04年9件,05年14件,呈逐年上长趋势。署名举报除了反映偷逃税的一些线索外,更多地会对查处结果提些要求,署名举报的反复性强,一旦达不到举报人想象中的结果,再次举报,向上举报的几率较大。因些,对署名举报案件查处,思想上要更加重视,选派人员更要精干,查前有预案,措施方法要得当,定案前要向举报人通报查处的初步结果,征求举报人意见,基本一致方可结案。
(三)非国有经济成为涉税举报的主体。
从经济性质看,这112件(次)的举报中,国有0件,股份有限公司36件,外资3件,个体45件,其它经济性质28件,这其中属集体的仅为4户。这个特征在县(市)级地区是这样,地(市)级以上国有、集体的比例会有增加。
(四)重点税源户是查补税款的主要来源。
112件(次)涉税举报案件中,有重点税源户22户,有20户被查出有问题,查补税款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查补税额1888.68万,占112户总查补税额1978.06万的95.48。
(五)重复、多次举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2件(次)的举报中,有18件(次)为重复举报,占总户的16.07,其中有三件重复举报了三次。其中有两起举报对查处结果不满,转化为多次重复上访。
二、涉税举报的动因简析
当前,大多数人对涉税举报动因的认识比较单一,一直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总是认为涉税举报是民众法律意识提高的结果,都是正义之举,而我们在查处上也一直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其实真正的结果并非如此。很多涉税举报内容虚假,动机私利化严重,稽查部门花了很大的精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为了客观地对涉税举报动机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根据实际样本,试着按照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的利害关系和主观需求,将涉税举报的动因分大致为以下六个主要类型。
(一)恨怨报复型(A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之间存在个人怨恨,怀疑对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少缴税款,于是观察收集被举报对象的一些经营活动的内容和数据,加上自己的想象和估算。这个类型的举报的有些明显的表象。一是内容喧染,数字含糊,要求直露,情节的叙述充满强烈的报复色彩;二是这种举报一般是信件方式,而且基本上是匿名;三是这种举报往往是工商、国地税、质监、纪委、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写,县、市、省多级别寄,目的是致对方于死地,报一己之仇;四是这种举报查实(稽查结果和举报内容相一致)率很低,112件(次)中有33户属恩怨报复型,只有8户有问题,查补税款51.2万。也就是说户数占举报总数的29.46,查补税款只占总数的2.6。
(二)利益冲突型(B型)
这个类型主要是通过破产、重组、改制、清算、辞退、结算、人事变动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了当事人双方个人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又没有得到适当地利益补偿,致使原有的利益平衡框架被打破。一些心里失衡,又掌握实情和会计数据的人,就会向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执法机关举报对方在以
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不法行为。这个类型的举报,有三个个基本特征。一是署名举报比例高,并有多人联名的特征;二是有一定的数据,但准确性不高;三是言辞喧染,目的明确。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共有30件(次)属此类型,共查出9户有问题,查补税款244.09万,查实率30,占总查补税款比例为12.34。
(三)行业竞争型(C型)
此类型是指同行之间为了占领区域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违反一般竞争规则,给对方造成利益伤害,导致双方矛盾扩大和升级,受损方便采取包括举报对手偷逃税在内的非常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失去市场和利益。这种举报基本上是匿名,收集的证据相对准确,线索清楚,对被举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较为了解。此类举报我们共查处了41件(次),查出有问题的15户,查补税款1637.87万,查实率为36.59,占总查补税款的比例为82.8。
(四)维权护法型(D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任何偷逃税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部分法制意识强的公民对偷逃税收这一不法行为进行举报,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税法的尊严。这一类型的举报我们一共收到4件,查补税款27.95万。
(五)获奖举报型(E型)
举报人根据举报奖励政策,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向税务机关举报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行为。这类举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与被举报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举报,这类举报的准确性较高,方向明确,基本上会有所突破。这类举报还和其他类型的举报共为一体,形成复合型的举报,与恩怨报复型、利益冲突型、维权护法型相结合,但没有和行业竞争型结合过,这是个特征。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单纯性的只有1例,复合型的8例。
(六)专业举报型(F型)
此类案件发现两次,此类举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只知道位置、产品名称、工人人数、拥有资产等企业在广告和形象宣传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二是以所谓亲身经历骗取查处部门信任。往往假称在被举报单位财务,亲自签过两张工资表,或者以自己在关键部门所谓的“哥儿们”说法,增加查处部门对举报真实性的误判。三是反映的偷逃税手段都是些稍微有点财务知识的人就知道的基本手段。譬如:对方不要发票就开收据且收入不入帐;用造真假工资表方式偷逃个人所得税;多头开户转移资金;虚增成本少缴所得税等等。四是署名举报,且把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都写得非常清楚。五是一般不对本地企业举报,对外地一个地区只举一到二户,且国地税稽查部门都同时举报。
另外,还由此派生的五种复合型举报,即BE型、BD型、CD型、DE型、FE型。
三、完善涉税举报的建议
无论涉税举报的动机如何,涉税举报反映出的是实实在在社情民意,是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认真查处好涉税举报,就是构架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从立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出发,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重点,控制源头。
根据对当前信访涉税举报的特征和动因分析,也可把六个主要类型和五个派生类型分为两个大类,即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可控型是指内容真实可以事先预防的,不可控型是内容不实无法预料的。基本上每个类型都有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只有防止可控型举报案件的发生,才能真正控住源头。一是明确控制重点,即容易发生重特大举报案件重点税源户,重点行业,改制企业,高利润企业等;二是布置重兵把守,征管分局将容易发生举报的重点户,在申报审核、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纳税检查以及票据领购等方面都要派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把关;三是加强重点盯防,稽查部门要对控制重点进行重点盯防。
(二)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税收政策也是党的政策,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都不是抽象的,是通过象税收政策这些具体政策法规反映出来的,从税法的内容和变动情况来看,也无不和党的各个时期经济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不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相信和遵守党的政策,也包括相信和遵守税法在内的经济类政策,而取消农业税、对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及政策性临时性减免税,也是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动来体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其次,根据举报查实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征管上的薄弱环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涉税举报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征管质量的晴雨表,通过对举报查实行业、地区、税种、或某些项目被举报查处的频率来分析评估在征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三是查处好涉税举报,事关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问题,人民群众出于对党的政策的相信和支持,把税务部门当着后盾和靠山,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对不法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是对税收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带着责任和感情从事群众举报查处,要倾听群众的诉求。要强化信访举报查处责任,确保“三个不发生”,一是不发生与举报人语言上的冲突和情绪上的对立,专人专室单独接待,多体谅和理解举报人的难处;二是不发生任何泄露举报人信息事件,严格落实保密制度,对发生泄密事件的人和部门要严厉重处;三是不发生举报人不服查处结果的重复举报,要确立举报无小事思想,主要领导要件件过问,要选择政策业务强稽查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专门的信访举报查处小组,专司举报案件查处。
(三)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建立涉税举报查处领导体系,不会做不愿信访举报的领导是一个不合格不成熟的领导,信访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事,各级领导都必须把信访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建立领导信访举接待日制度,对实名举报的,要按照规定在查结后一个月内通知举报人,对匿名举报的,对查处结果在内网和固定公示栏公开,要建立内部信访举报案件的联席会议制度,要重点剖析有普遍特征或疑难复杂案件,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信访举报规律。要提高查处效率,首先要对来信内容进行鄄别分析,对举报类型和举报动因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来访的,要热情尊重,耐心倾听,记录清楚,认真核对。要派专门人员从事举报案件的查处,要制定检查方案,发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进行审理,快速定案,规定时间告知举报人和公示查处结果,按规定兑现举报奖金。
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不法行为。这个类型的举报,有三个个基本特征。一是署名举报比例高,并有多人联名的特征;二是有一定的数据,但准确性不高;三是言辞喧染,目的明确。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共有30件(次)属此类型,共查出9户有问题,查补税款244.09万,查实率30,占总查补税款比例为12.34。
(三)行业竞争型(C型)
此类型是指同行之间为了占领区域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违反一般竞争规则,给对方造成利益伤害,导致双方矛盾扩大和升级,受损方便采取包括举报对手偷逃税在内的非常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失去市场和利益。这种举报基本上是匿名,收集的证据相对准确,线索清楚,对被举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较为了解。此类举报我们共查处了41件(次),查出有问题的15户,查补税款1637.87万,查实率为36.59,占总查补税款的比例为82.8。
(四)维权护法型(D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任何偷逃税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部分法制意识强的公民对偷逃税收这一不法行为进行举报,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税法的尊严。这一类型的举报我们一共收到4件,查补税款27.95万。
(五)获奖举报型(E型)
举报人根据举报奖励政策,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向税务机关举报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行为。这类举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与被举报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举报,这类举报的准确性较高,方向明确,基本上会有所突破。这类举报还和其他类型的举报共为一体,形成复合型的举报,与恩怨报复型、利益冲突型、维权护法型相结合,但没有和行业竞争型结合过,这是个特征。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单纯性的只有1例,复合型的8例。
(六)专业举报型(F型)
此类案件发现两次,此类举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只知道位置、产品名称、工人人数、拥有资产等企业在广告和形象宣传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二是以所谓亲身经历骗取查处部门信任。往往假称在被举报单位财务,亲自签过两张工资表,或者以自己在关键部门所谓的“哥儿们”说法,增加查处部门对举报真实性的误判。三是反映的偷逃税手段都是些稍微有点财务知识的人就知道的基本手段。譬如:对方不要发票就开收据且收入不入帐;用造真假工资表方式偷逃个人所得税;多头开户转移资金;虚增成本少缴所得税等等。四是署名举报,且把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都写得非常清楚。五是一般不对本地企业举报,对外地一个地区只举一到二户,且国地税稽查部门都同时举报。
另外,还由此派生的五种复合型举报,即BE型、BD型、CD型、DE型、FE型。
三、完善涉税举报的建议
无论涉税举报的动机如何,涉税举报反映出的是实实在在社情民意,是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认真查处好涉税举报,就是构架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从立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出发,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重点,控制源头。
根据对当前信访涉税举报的特征和动因分析,也可把六个主要类型和五个派生类型分为两个大类,即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可控型是指内容真实可以事先预防的,不可控型是内容不实无法预料的。基本上每个类型都有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只有防止可控型举报案件的发生,
第三篇:浅析涉税举报动因现状及趋势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各类涉税举报案件逐年增加,认真查处好各类举报案件,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大小的有效手段。因此,重视和研究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讲究查处方法和艺术,掌握举报的成因和趋势,探讨举报制度的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艰难而现实的问题。
本期就03年以来发生的112件涉税举报案件接处情况做专题通报,并就涉税举报的特征、动因及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做些分析,供领导和各单位为解决类似问题作参考。
一、举报案件的特征
掌握当前涉税举报案件的特征,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举报查处工作的基础。定性分析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出防范措施。通过对2003年元月至2006年6月共查结的112件(次)各类涉税举报案件的分析,发现当前涉税举报有如下新的特征:
(一)举报形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
已往,涉税举报主要是信件形式,我们查处的这112件(次)案件举报形式明显地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这112件(次)案件中,信件88件,占78.5;电话15件,占13.4;来访9件,占8.1。电话举报作为一种快捷方式,被举报人广泛运用,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便利、及时、全天候,有利于时效性要求高、突发性强的案件的查处。而直接上门来访举报,举报人由幕后走向前台,更是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这种举报内容更详尽、线索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查处更容易。
(二)署名举报案件比例逐步增加。
两年来,我们共查处20件署名举报案件。其中:03年6至12月3件,04年9件,05年14件,呈逐年上长趋势。署名举报除了反映偷逃税的一些线索外,更多地会对查处结果提些要求,署名举报的反复性强,一旦达不到举报人想象中的结果,再次举报,向上举报的几率较大。因些,对署名举报案件查处,思想上要更加重视,选派人员更要精干,查前有预案,措施方法要得当,定案前要向举报人通报查处的初步结果,征求举报人意见,基本一致方可结案。
(三)非国有经济成为涉税举报的主体。
从经济性质看,这112件(次)的举报中,国有0件,股份有限公司36件,外资3件,个体45件,其它经济性质28件,这其中属集体的仅为4户。这个特征在县(市)级地区是这样,地(市)级以上国有、集体的比例会有增加。
(四)重点税源户是查补税款的主要来源。
112件(次)涉税举报案件中,有重点税源户22户,有20户被查出有问题,查补税款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查补税额1888.68万,占112户总查补税额1978.06万的95.48。
(五)重复、多次举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2件(次)的举报中,有18件(次)为重复举报,占总户的16.07,其中有三件重复举报了三次。其中有两起举报对查处结果不满,转化为多次重复上访。
二、涉税举报的动因简析
当前,大多数人对涉税举报动因的认识比较单一,一直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总是认为涉税举报是民众法律意识提高的结果,都是正义之举,而我们在查处上也一直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其实真正的结果并非如此。很多涉税举报内容虚假,动机私利化严重,稽查部门花了很大的精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为了客观地对涉税举报动机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根据实际样本,试着按照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的利害关系和主观需求,将涉税举报的动因分大致为以下六个主要类型。
(一)恨怨报复型(A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之间存在个人怨恨,怀疑对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少缴税款,于是观察收集被举报对象的一些经营活动的内容和数据,加上自己的想象和估算。这个类型的举报的有些明显的表象。一是内容喧染,数字含糊,要求直露,情节的叙述充满强烈的报复色彩;二是这种举报一般是信件方式,而且基本上是匿名;三是这种举报往往是工商、国地税、质监、纪委、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写,县、市、省多级别寄,目的是致对方于死地,报一己之仇;四是这种举报查实(稽查结果和举报内容相一致)率很低,112件(次)中有33户属恩怨报复型,只有8户有问题,查补税款51.2万。也就是说户数占举报总数的29.46,查补税款只占总数的2.6。
(二)利益冲突型(B型)
这个类型主要是通过破产、重组、改制、清算、辞退、结算、人事变动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了当事人双方个人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又没有得到适当地利益补偿,致使原有的利益平衡框架被打破。一些心里失衡,又掌握实情和会计数据的人,就会向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执法机关举报对方在以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不法行为。这个类型的举报,有三个个基本特征。一是署名举报比例高,并有多人联名的特征;二是有一定的数据,但准确性不高;三是言辞喧染,目的明确。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共有30件(次)属此类型,共查出9户有问题,查补税款244.09万,查实率30,占总查补税款比例为12.34。
(三)行业竞争型(C型)
此类型是指同行之间为了占领区域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违反一般竞争规则,给对方造成利益伤害,导致双方矛盾扩大和升级,受损方便采取包括举报对手偷逃税在内的非常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失去市场和利益。这种举报基本上是匿名,收集的证据相对准确,线索清楚,对被举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较为了解。此类举报我们共查处了41件(次),查出有问题的15户,查补税款1637.87万,查实率为36.59,占总查补税款的比例为82.8。
(四)维权护法型(D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任何偷逃税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部分法制意识强的公民对偷逃税收这一不法行为进行举报,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税法的尊严。这一类型的举报我们一共收到4件,查补税款27.95万。
(五)获奖举报型(E型)
举报人根据举报奖励政策,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向税务机关举报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行为。这类举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与被举报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举报,这类举报的准确性较高,方向明确,基本上会有所突破。这类举报还和其他类型的举报共为一体,形成复合型的举报,与恩怨报复型、利益冲突型、维权护法型相结合,但没有和行业竞争型结合过,这是个特征。我们查处的112件(次)中,单纯性的只有1例,复合型的8例。
(六)专业举报型(F型)
此类案件发现两次,此类举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只知道位置、产品名称、工人人数、拥有资产等企业在广告和形象宣传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二是以所谓亲身经历骗取查处部门信任。往往假称在被举报单位财务工作,亲自签过两张工资表,或者以自己在关键部门所谓的“哥儿们”说法,增加查处部门对举报真实性的误判。三是反映的偷逃税手段都是些稍微有点财务知识的人就知道的基本手段。譬如:对方不要发票就开收据且收入不入帐;用造真假工资表方式偷逃个人所得税;多头开户转移资金;虚增成本少缴所得税等等。四是署名举报,且把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都写得非常清楚。五是一般不对本地企业举报,对外地一个地区只举一到二户,且国地税稽查部门都同时举报。
另外,还由此派生的五种复合型举报,即BE型、BD型、CD型、DE型、FE型。
三、完善涉税举报工作的建议
无论涉税举报的动机如何,涉税举报反映出的是实实在在社情民意,是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认真查处好涉税举报,就是构架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从立足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出发,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重点,控制源头。
根据对当前信访涉税举报的特征和动因分析,也可把六个主要类型和五个派生类型分为两个大类,即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可控型是指内容真实可以事先预防的,不可控型是内容不实无法预料的。基本上每个类型都有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只有防止可控型举报案件的发生,才能真正控住源头。一是明确控制重点,即容易发生重特大举报案件重点税源户,重点行业,改制企业,高利润企业等;二是布置重兵把守,征管分局将容易发生举报的重点户,在申报审核、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纳税检查以及票据领购等方面都要派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把关;三是加强重点盯防,稽查部门要对控制重点进行重点盯防。
(二)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税收政策也是党的政策,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都不是抽象的,是通过象税收政策这些具体政策法规反映出来的,从税法的内容和变动情况来看,也无不和党的各个时期经济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不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相信和遵守党的政策,也包括相信和遵守税法在内的经济类政策,而取消农业税、对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及政策性临时性减免税,也是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动来体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其次,根据举报查实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征管上的薄弱环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涉税举报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征管质量的晴雨表,通过对举报查实行业、地区、税种、或某些项目被举报查处的频率来分析评估在征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三是查处好涉税举报,事关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问题,人民群众出于对党的政策的相信和支持,把税务部门当着后盾和靠山,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对不法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是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带着责任和感情从事群众举报查处工作,要倾听群众的诉求。要强化信访举报查处工作责任,确保“三个不发生”,一是不发生与举报人语言上的冲突和情绪上的对立,专人专室单独接待,多体谅和理解举报人的难处;二是不发生任何泄露举报人信息事件,严格落实保密制度,对发生泄密事件的人和部门要严厉重处;三是不发生举报人不服查处结果的重复举报,要确立举报无小事思想,主要领导要件件过问,要选择政策业务强稽查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专门的信访举报查处小组,专司举报案件查处工作。
(三)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建立涉税举报查处工作领导体系,不会做不愿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是一个不合格不成熟的领导,信访工作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事,各级领导都必须把信访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建立领导信访举接待日制度,对实名举报的,要按照规定在查结后一个月内通知举报人,对匿名举报的,对查处结果在内网和固定公示栏公开,要建立内部信访举报案件的联席会议制度,要重点剖析有普遍特征或疑难复杂案件,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信访举报工作规律。要提高查处工作效率,首先要对来信内容进行鄄别分析,对举报类型和举报动因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来访的,要热情尊重,耐心倾听,记录清楚,认真核对。要派专门人员从事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要制定检查工作方案,发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进行审理,快速定案,规定时间告知举报人和公示查处结果,按规定兑现举报奖金。
第四篇:浅析涉税举报动因现状及趋势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各类涉税举报案件逐年增加,认真查处好各类举报案件,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大小的有效手段。因此,重视和研究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讲究查处方法和艺术,掌握举报的成因和趋势,探讨举报制度的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艰难而现实的问题。本期就03年以来发生的112件涉税举报案件接处情况做专题通报,并就涉税举报的特征、动因及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做些分析,供领导和各单位为解决类似问题作参考。
一、举报案件的特征
掌握当前涉税举报案件的特征,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举报查处工作的基础。定性分析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出防范措施。通过对2003年元月至2006年6月共查结的112件(次)各类涉税举报案件的分析,发现当前涉税举报有如下新的特征:
(一)举报形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
已往,涉税举报主要是信件形式,我们查处的这112件(次)案件举报形式明显地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这112件(次)案件中,信件88件,占78.5;电话15件,占13.4;来访9件,占8.1。电话举报作为一种快捷方式,被举报人广泛运用,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便利、及时、全天候,有利于时效性要求高、突发性强的案件的查处。而直接上门来访举报,举报人由幕后走向前台,更是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这种举报内容更详尽、线索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查处更容易。
(二)署名举报案件比例逐步增加。
两年来,我们共查处20件署名举报案件。其中:03年6至12月3件,04年9件,05年14件,呈逐年上长趋势。署名举报除了反映偷逃税的一些线索外,更多地会对查处结果提些要求,署名举报的反复性强,一旦达不到举报人想象中的结果,再次举报,向上举报的几率较大。因些,对署名举报案件查处,思想上要更加重视,选派人员更要精干,查前有预案,措施方法要得当,定案前要向举报人通报查处的初步结果,征求举报人意见,基本一致方可结案。
(三)非国有经济成为涉税举报的主体。
从经济性质看,这112件(次)的举报中,国有0件,股份有限公司36件,外资3件,个体45件,其它经济性质28件,这其中属集体的仅为4户。这个特征在县(市)级地区是这样,地(市)级以上国有、集体的比例会有增加。
(四)重点税源户是查补税款的主要来源。
112件(次)涉税举报案件中,有重点税源户22户,有20户被查出有问题,查补税款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查补税额1888.68万,占112户总查补税额1978.06万的95.48。
(五)重复、多次举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2件(次)的举报中,有18件(次)为重复举报,占总户的16.07,其中有三件重复举报了三次。其中有两起举报对查处结果不满,转化为多次重复上访。
二、涉税举报的动因简析
当前,大多数人对涉税举报动因的认识比较单一,一直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总是认为涉税举报是民众法律意识提高的结果,都是正义之举,而我们在查处上也一直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其实真正的结果并非如此。很多涉税举报内容虚假,动机私利化严重,稽查部门花了很大的精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为了客观地对涉税举报动机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根据实际样本,试着按照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的利害关系和主观需求,将涉税举报的动因分大致为以下六个主要类型。
(一)恨怨报复型(A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举报人与被举报对象之间存在个人怨恨,怀疑对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少缴税款,于是观察收集被举报对象的一些经营活动的内容和数据,加上自己的想象和估算。这个类型的举报的有些明显的表象。一是内容喧染,数字含糊,要求直露,情节的叙述充满强烈的报复色彩;二是这种举报一般是信件方式,而且基本上是匿名;三是这种举报往往是工商、国地税、质监、纪委、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写,县、市、省多级别寄,目的是致对方于死地,报一己之仇;四是这种举报查实(稽查结果和举报内容相一致)率很低,112件(次)中有33户属恩怨报复型,只有8户有问题,查补税款51.2万。也就是说户数占举报总数的29.46,查补税款只占总数的2.6。
(二)利益冲突型(B型)
这个类型主要是通过破产、重组、改制、清算、辞退、结算、人事变动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了当事人双方个人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又没有得到适当地利益补偿,致使原有的利益平衡框架被打破。一些心里失衡,又掌握实情和会计数据的人,就会向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执法机关举报对方在以
第五篇:当前我市涉税举报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市涉税举报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稽查局课题组
涉税举报是税务机关查处偷税案的重要信息渠道和线索来源,它对于打击偷税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公平纳税环境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当前涉税举报出现了不少新动向、新趋势,如何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涉税举报工作顺利开展,是新时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的重要内容。
一、近年来我市涉税举报管理工作及成效。
(一)完善了涉税举报案件组织机构和操作办法。近年来,我市各地先后设立了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了举报箱,并规定专人负责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工作,制定了违法举报案件操作及管理办法。从举报案件的受理、登记、下达任务、检查、审理、执行、举报奖金的发放都有一套较为规范的程序,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着落,并把涉税案件工作纳入了TF2000稽查模块和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制定了举报案件的作业指导书,开通了12366举报语音特服信箱,涉税举报工作逐步规范。
(二)重视署名举报、群体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署名举报、集体举报是群众最为关心的,办案的质量好坏直接体现了执法的刚性,关系到地税部门的形象,甚至关系到社会安定,我们对此类案件的查处相当重视。如某建筑工程公司职工集体举报公司偷税一案中,举报人员三天二头来办公室反映情况,询问检查的进度,我们每次都热情接待,并详细说明情况。该案件由于时间跨度长达8年,涉及的证据多,需核对的发票就达1200余份,难度较大。对此,我们认真细致地做好证据收集、核对工作,不放过一个疑点,举报人深受感动。又如在查处另一公司偷税案中,举报者是该公司的30多名下岗工人,在向举税务部门举报之前,已组织过静坐、上访、与有关部门的调查人员还发生过冲突,情绪相当激动。受理举报后,我们主动与举报者联系,表明了查处的态度和决心。我们的诚心换来了他们的支持,当他们得知该公司马上要与另一公司合并时,主动向我们报告,使我们及时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
(三)充分发挥市级稽查局下管一级的职能,积极开展督查、下查一级工作。根据督查制度,凡由市举报中心受理的各县(市)涉税举报案件,县(市)稽查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向市局举报中心说明理由、查办的程度和下一步的措施,便于举报中心掌握情况。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必须将处理决定书、执行报告、税票复印件等报市举报中心备案。发挥市级稽查局下管一级的职能作用,有利于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是处理有难度举报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如浙江XX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XX啤酒厂等涉税举报案件,都是在督查和直接查处下完成的。
(四)积极做好举报案件的奖励兑现工作。设立举报奖励是对举报行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也是做好举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按规定可给予奖励的就及时给予奖励,对举报人的一些无理要求,我们也能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如在2002年原丽水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偷税案中,举报人在领取举报奖金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28名下岗工人提出要求更改原举报署名人纪玉花等三名代表,并提供了集体签名的书面材料,而纪玉花等三人提出要求由他们领取举报奖金。之后,28名下岗工人签名要求将领取举报奖金代理人改为由重新选举的吕宣等四人领取。对此,我们及时与省局取得联系,经同意后,按举报时间的先后秩序、内容的真实程度发放了举报奖金,较好地处理了这一棘手的问题。又如,在2005年发放原丽水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举报奖金时,举报人提出,要求给予出具举报真实的书面说明,我们及时给予办理,受到举报人的好评。
二、当前涉税举报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举报案件数量下降但查处税款呈上升趋势。
从统计数字看,近5年来,我市涉税检举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受理件数从2000年的108件下降到2004年的59件。举报案件数量下降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市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税法宣传和税务稽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纳税人纳税意识有了较大提高,税收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在举报案件数量下降的同时,查处税款却呈上升趋势,查补税款从2000年的33万迅速增长为2003年的330万,到2004年查补税款仍达146万元。主要是大案、要案查补税款较多,如在查处浙江XX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一案中,查补的税费及罚款达263万元。
(二)举报形式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案件举报的形式已从原来单一的信函举报,逐步向电话、传真、上门举报、集体举报发展,另外,政府信访转办的案件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上门举报便于详细叙述所要举报的内容,有利于提供查处案件的线索,提高举报质量。另外,几个人联合起来集体举报,也是一种新趋势,提供的线索也很有价值。
(三)匿名举报减少。
在举报方式上看,近年来,实名举报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些,而匿名举报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随着税法宣传的广泛深入、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日益增强,举报人逐渐了解了税务机关举报管理的有关制度,加上税务机关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举报人保密和发放举报奖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匿名举报逐步减少,实名举报增加。实名举报往往线索清晰,有利于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查处税收违法案件。
(四)举报动机复杂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挟私报复为目的。如企业内部人员由于在企业受到处分采用举报的方式来发泄不满以获得心理平衡。二是因受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待遇感到不平而举报。如在企业破产或改制过程中,职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而到税务部门举报涉税事项。这种举报影响面广,案件复杂,要求查处的态度坚决。由于举报人尤其是企业直接责任人员对生产经营情况及偷税手法比较了解,举报的信息较为清晰,因此举报内容具有较高价值,查处的数额较大。我市的大要案和移送案件大多数是靠这种举报线索发现的。如前几年市本级查处的原xxx、xx建筑工程公司涉税案、松阳xxx公司、遂昌的浙江xx金属制品集团偷税案就是这种类型。三是以打击同行业竞争对手为目的。希望造成被举报人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受损。这类举报往往夸大事实。四是为获得举报奖金,这部分举报案件内容不清,线索不明,缺少证据。
(五)举报范围多头化、重复化。
多头举报是指举报人将同一内容的举报资料同时向国税、地税、审计、纪委、监察局、检察院等多个部门举报,主要是部分举报人出于个人恩怨,向多个部门、多个级次举报,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多头举报一方面浪费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案情泄密,影响案件的查处及时性,泄密责任也难以查清。重复举报是指举报人对同一偷税案一次又一次地向税务部门举报。重复举报产生的原因是一些举报人在案件查处后,认为查补税款不多,或不能达到自己当初举报的目的,多次进行举报。
三、对当前涉税举报案件有关情况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分析。大多数被查处的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核算比较混乱,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大量的现金交易。许多被举报案件的单位法人代表或主要相关人员,税收法律知识缺乏,依法纳税观念不强。
(二)办案的成效分析。一方面涉税举报案件结案率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是查处难度增加。一些举报对象普遍规模较小,企业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无帐可查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企业偷税手段多样化,手段更加隐蔽,反侦查的能力较强。尤其是多头举报案件容易造成案情泄密,被举报对象一旦发觉有人举报,往往提前缴纳税款,或转移、隐匿证据材料,致使举报案件的查处难度增加。二是一些地方税源结构不合理,税收收入偏重于重点企业,在这些企业一旦出现举报,企业就会给政府施加压力,人为给查处带来难度。如某县地税稽查部门在查处一重点企业的涉税举报案件时,几次与县政府协商后,案件才得以查处。三是少数地方国、地税稽查局缺少协作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出现一些偷税案件补了国税不补地税,补了地税不补国税的情况。四是少数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办理举报案件重要性认识不足,碰到困难案件行为往往拖拉,有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从而延误了结案的时间。五是一些地方稽查人员相对较少,稽查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对涉税举报案件的处罚力度总体上不够,起不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三)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分析。从近几年来查处的举报案件看,日常税收征管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征管工作不到位,对于一些偷税现象,在平时的征收管理过程中本来可以发现并予以纠正,却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如个人所得税未代扣代缴等等。二是税法宣传、纳税辅导不够细致,很多税收政策,办税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
四、对搞好涉税举报案件查处工作的几点看法。
针对当前涉税举报案件中出现的新动向,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涉税举报案件管理工作,使涉税举报工作真正起到打击偷税、创造公平纳税环境的作用。
(一)加强税法和涉税举报相关规定的宣传力度。
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是保证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关键。只有公民真正自觉依法纳税,涉税举报案件才会逐步减少。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相当薄弱,从当前情况看,首要的是广泛开展税收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形式,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纳税必要性的认识,使纳税人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而主动依法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涉税举报相关规定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布涉税举报电话,公开举报受理和处理程序、奖励办法等,使举报人能按正常程序举报,以减少多头举报、重复举报、越级举报等现象的发生。通过宣传,引导群众据实举报、署名举报、高质量举报,提高举报案件查处的及时性。
(二)进一步健全举报工作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涉税举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又十分复杂,且政策性强。各级领导和税务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涉税举报管理工作。近年来,省局先后下发了《浙江省地税系统涉税举报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全省地税系统税务违
法案件举报中心工作操作办法》、《全省地税系统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此,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应的举报工作业务流程,进一步健全举报工作管理制度,针对举报受理、登记、分类、审批、处理、跟踪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建立涉税举报案件奖励基金,明确举报奖励的标准并向社会做出承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稽查人员回避制度和为纳税人保密制度。
(三)加大对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因地制宜地开展税务稽查,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尽量避免重检查、轻处罚现象的发生,充分认识处罚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涉税违法成本,预防涉税犯罪,有利于维护税收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提高广大公民的纳税意识,以促进税收秩序的好转。同时要提高办案质量,使查处的每一个案件要事实清楚、证据齐全、适用法律准确,定性正确。切实提高办案效率,做到领导重视、查处得力、审理及时、执行到位。通过强化税务稽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对偷税者的打击力度,起到查处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四)加强征管基础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和纳税辅导,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帮助纳税人更好掌握税收政策,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日常征管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二是要加强国、地税稽查对涉税举报案件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建立国、地税稽查快速联动机制,加大对偷税、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减少税款流失,做到应补尽补,应收尽收,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纳税人的干扰。三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广应用12366语音特服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专门的电子举报箱,便于税务机关和举报人之间的及时交流沟通,有效查处举报案件。四是加强税务稽查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有真才实学的执法队伍。五加强廉政建设,抓好制度的落实,强化对稽查干部的监督和制约,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组长:江杰执笔:周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