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

时间:2019-05-12 03:3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

第一篇: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

政策的历史变化

课程研究的范畴非常广泛,如:课程学家贝哈(Behar)1994年曾把整个课程领域分为11个部分,而课程政策则是这11个部分当中的重要的一个队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同时,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不论是中央集权的或地方分权的,都在调整或制定新的课程政策。“当代课程研究事实上涵盖了不可分割的三层面问题的研究,这就是:(1)课程政策研究;(2)学校课程设计的研究;(3)每个教师的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这是当代课程研究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课程政策、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问题的研究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三者当中课程政策居于主导地位,一个国家制定课程的政策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课程特点,只有对课程政策进行大的变革,才能促使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有大的发展,而在以往的课程研究中,不仅未能清楚地揭示这三个层面的区别与联系,而且各层面中不同范畴的问题也混淆不清,没有科学地揭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程政策的变化、课程政策变化的社会动力、课程政策对课程变革的作用、课程政策与课程决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结合我国半个世纪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变革的历史回顾和新世纪展望,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课程政策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课程政策。社会历史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实施,是推动课程政策变革的社会动力。本章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课程的形成过程,以及我国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在论述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把内地与台湾及香港的课程政策作一比较。在具体研究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之前,首先回顾一下20世纪前半期中国义务教育的由来和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青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大陆,“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两个内容不同的概念,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具有以法律予以保障的强制性和普遍性;而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全体学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普通教育,它通常只通过~定程度的行政措施实施,只涉及行政责任和道德观念,而不属于执法和违法问题。

在香港和在内地,义务和普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因为,”在香港,普及教育制度的意义除了'普及'一义之外,亦包括'强迫'和'免费'两个意义。“

在世界,义务教育,最初起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推行新教的国家。这些国家把教育作为争取青年、弘扬新教派、对抗旧教势力的重要手段,强迫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于是义务教育兴起。”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令是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虽然这个法令制定的目的是教化国民,但它却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大部分西欧和北欧国家都制定了强迫入学法,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原由欧洲起源,自问世纪德国魏玛公国首开义务教育之先河以后,经过近400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大都实行了不同年限的义务教育。

2.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拟议和提出,起源于20世纪之初。在清朝末期,当我国处于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新学制时期,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大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在20世纪初草拟清廷有关文件时使用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这样的词语。1900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清朝《钦定学堂章程》(旧称”壬寅学制“),就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思想,它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旧称”努卯学制“)。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中进一步写明:”外国通例,初等小学堂,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为强迫教育;除废疾、有事故外,不人学者罪其家长。

“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还明确写道:”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住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体系。在这个学校教育体系中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清朝官员也深知,在我国还处于兴办学堂之初,就提出仿效国外实行义务教育,这只是对各地官绅的一种”竭力劝勉“而已。

旧中国正式提出试办义务教育是1911年。该年7、8月,清政府学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教育会议,会议议决了《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本案明确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同年9月,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次年又修正补充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自清末以来,拟议、酝酿了10余年的义务教育之事,至此终于被认定。

1915年,袁世凯曾以大总统令颁布过《特定教育纲要》,规定要”施行义务教育“;1918年,山西省督军阎锡山曾颁布过《全省施行义务教育规程》;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召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决议厉行国民义务教育;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办法》;等等。

回顾新中国成立前30余年的教育史可知,旧中国的历届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实施义务教育都曾召开过专门会议,成立过专门机构,制定过一些法令,草拟过各种方案,发布过一系列诸如条例、方案、计划、办法、规程、纲领等文件,这些观点、意见、法令、方案等,都反映了教育界人士和政府当局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和追求。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战乱频出、经济落后、民不聊生,致使义务教育”经时久,用力多,而获效甚鲜。“从学龄儿童入学率来看,据建国后的资料统计,解放前夕儿童入学率仅为20%,全国总人口中,文盲占80%,可见义务教育发展极其迟缓。

3.新中国义务教育的迅速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了一系列规划和决定,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2000年,内地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一是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符合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二是由于一系列教育法规的制定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布:在全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内或者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国应在3年到5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的任务。“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受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浮夸风的严重冲击,降低了教育质量,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施行和发展。

尽管如此,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的17年间,我国初等教育事业还是有了很大发展。1952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9.2%,在校学生为silo万;195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1.7%,在校学生达到6428万;1965年,全国学龄儿童为11603.2万人,入学儿童为9829.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4.7%。从1966年至1976年的'吱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成为重灾区,普及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重申普及小学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大政方针,要求各级政府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5年5月,我国公布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党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本文件作出了一个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决定》指出:义务教育“为现代生产发

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还很落后,这同我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要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决不能任其继续,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做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为此,需要制定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行。”

根据这个《决定》精神,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即将迅速发展,课程和教学改革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是现代中国教育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立法,本项大法对于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年限步骤、社会家庭学校的义务、违法处罚、课程与教学等问题,大都作了明确规定。

不过比较而言,内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既晚于台湾,也迟于香港。台湾早在日本占领时期于1907年开始普及六年小学义务教育,于1967年公布《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香港于1965年的《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在1971年推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74年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香港未来十年之中等教育白皮书》提出,于1979年实施普及免费的九年教育制度,最后由于外面的压力提前到1978年实行。我认为,如果说内地关于义务教育课程体制和体系的探讨之所以迟于港、台,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以来。基础教育事业便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在《义务教育法》的推动下,我国教育基本法、教师法、青少年保护法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单项法,也先后制定并出台。这表明,《义务教育法》不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而且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从此以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和课程教材改革将逐步朝着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依法治教的方向发展。

二、新中国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教育是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手段。和普及教育相比,义务教育更应当体现基础教育的各种功能。香港教育委员会学校教育检讨小组1997年公布的《九年强迫教育检讨报告》中,对于香港实施九年强迫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4个需要:“(a)人权的需要;(b)保障儿童的需要;

(C)经济发展的需要;(d)就业的需要。”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为现代生活所必需,它具有保障儿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沦为无知之人的巨大功能。为此,我们必须实施义务教育,研究其基本问题。

义务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农村

一些地方农村教师工资被拖欠在全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报载,湖南历年拖欠教师工资已逾12亿元,即使在广东这样的发达省份近4年拖欠额也达4.6亿元。中央对此不可谓不重视,然而一方面是中央的三令五申,一方面却是拖欠之风愈演愈烈,难免导致一些地方“工资越欠越多,矛盾越积越大,发展越来越慢”的恶性循环。

笔者目睹的“罢教”**只不过是这一现状下的一个小小缩影财政困难往往是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教师工资惯用的托词,然而强烈的反差却冲击着我的神经。笔者在采访中曾无奈地感受到孩子们渴求上学又悲苦无助的眼神,也同样碰到过当地乡干部双眼惺忪通红的醉态。这不得不令人对“财政困难”的理由产生怀疑。在这里,我们没理由过多地责怪教师的“罢教”,毕竟他们也是受害者,在一味的奉献与忍耐之后,在长达20多个月的工资被拖欠以至生计都难以维持之后,“罢教”似乎已是他们惟一的“武器”,虽然最终受伤害最大的是无辜的孩子。

拖欠教师工资导致的“恶果”是一连串的,教师队伍流失,学校乱收费现象滋长,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百年大计的荒弃„„“罢教”只不过是种种“恶果”累积而成的最极端反映。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朱总理为确保基础教育经费曾提出“一保、二控、三监管”的措施。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既无法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自然也就难以制止学校乱收费现象,至于所谓的“监管”即加强对教师工资发放和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管和检查,更成了一纸空文。中央煞费苦心的政策为何一到地方就走了样?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又何以屡禁不止?

或许一些地方财政确实存在困难,但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朱总理有句话:“宁可少上几个项目,宁可把盖办公大楼的标准降低一点,也一定要千方百计保证基础教育经费。”毕竟罢教事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苦捱苦熬的教师愤而“罢教”以至开学变得遥遥无期,苦了教师,最终却误了孩子。中国的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果耽误了一代农村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民族也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总结2016

义务教育课程总结

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不断的努力,课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进而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加强领导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校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完善各项制度,为课改提供保障

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以制度确保课改的顺利开展。学校把课改经费的投入纳入全年预算,统筹安排各项费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改培训。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程改革,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也缺不了社会、家长等外在配合力量。为让社会了解、关心新课程实施改革工作,使学校、社会、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做法、汇报新课程的进展情况等。并采取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中心,切实推动课改深入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参加市、区的各级新课程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自课改以来,省级培训3人,市级培训10人,区级培训15人,校本培训则达到了全员参与。

其次,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交流外出学习经验和自己课改中发现的经验与问题等。

第三,加强课改管理,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第四,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中学一级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研讨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获得了教研室领导及兄弟学校教师的好评。组织青年教师外出交流,研讨学习,有效地锻炼了我校青年教师的胆魄、锤炼了教学技能,教学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第五,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一是进一步降低科研重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改变在课题研究方面存在的盲目求大、攀高、贪多的现象,树立校本意识,降低教育科研的重心,从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选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反思、探索、提炼;改变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科研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之中;尊重和倡导教师采用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表达习惯的教科研成果多种表现形式,如教育案例、教学日记、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等。二是鼓励展开小专题研究,加强小专题研究管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过程,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第六,全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方面,根据我校的校情,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大,我们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在每年教师节举行结对子拜师仪式,使老教师个别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有利于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量化考核,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求青年教师按时进行教学经验和困惑的总结和反思。

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争取形成学校特色

每学期,我们都能按照上级课程计划精神,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立足德育育人,开展主题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益智知识竞赛”多种活动,力争将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逐步成长起来,在课堂上也较多地出现了师生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的方式多样化了,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困难:

(一)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慢,至今,我校仅有集体备课形成的提纲性校本课程研究成果,还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研究。

(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还不够,部分教师还是“教教材”而不能做到“用教材去教”。关注学生不够,游离在学生之外,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启发不到位,教学实施不到位;钻研教材的力度不够,仍有待提高。

(三)我校学生生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发挥其主动性。这学期的研讨活动我们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进行较少,也导致课堂有效性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在以后的研讨活动中,我校会将学生作为研讨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课堂有效性实现的标准。而我校“构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是其实施的有效路径和根本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总结

临河区白脑镇总校 2016年12月

第三篇: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

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根据专题分为8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1个活动课,共计28篇课文,31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内容

课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周

第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第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第2周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第3周

第5 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第4周

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2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周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6周

第9 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 课鸦片战争

1

第7周

第11 课太平天国运动

1

第8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

第8周

第13 课辛亥革命

1

第9周

第1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

第10周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

第16 课抗日战争

1

第11周

第17 课解放战争

1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 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第12周

第1 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

第13周

第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4周

第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5周

第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第16周

第27 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

这节课的组织安排也同样是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但也同样存在着时间安排的问题。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

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根据专题分为8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1个活动课,共计28篇课文,31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内容课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周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第2周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第3周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

第4周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2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周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6周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1

第7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

第8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

第8周

第13课辛亥革命1

第9周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

第10周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

第16课抗日战争1

第11周

第17课解放战争1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第12周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

第13周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4周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1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5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1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

第16周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

这节课的组织安排也同样是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但也同样存在着时间安排的问题。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岳麓版20__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第14—15周文科完成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

第16—18周文科进入复习阶段。理科全面复习,进行第五次模拟测试及准备参加会考。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4

一、教研组情况分析

本教研组共有8位历史老师。从工作经历看,其中有7位老师有着完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多位老师跨头教学。因此,本教研组老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非常团结,相互协作。把附中“老带新,熟带生”的优良传统很好的落在实处。老教师在备课时、课前、课后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指导新教师分析教材,并积极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机制的采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了本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各备课组工作安排

根据教学需要,本教研组下共有三个备课组组成,各备课组在本学期中有不同的教学任务。高三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备战高考;高二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战6月下旬的零诊考试;高一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战7月份的九校联考。

从目前进度来看,各备课组都有着繁重的新课教学任务。为此,合理计划新课的教学进度,做好新课的教学和复习工作为教研组所有成员的首要任务。对本教研组所有老师而言,做好备课环节为当前工作之重点。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全组老师都要养成专研教材、教学、教法的习惯,提高教学水平。

三、做好新课改工作

去年9月,新课改已在四川地区全面铺开。本学期在已有成果之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教研组所有老师在本学期要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阅读新教材。四川省已确定采用人民版历史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的所有内容。为此,在本学期,组内所有老师都应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悉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体系。

2.阅读相关专著。历史学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史学观点不断更新,也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会用史学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为此,阅读相关一些前沿的史学专著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等。以便更新教师自身的史学观念。

3.通过《中史参》等杂志,了解课改地区的情况。广东等地早在__年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如今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并形成了相关的体制。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样既能和新课改接轨,也能为我们节约很多时间,避免走弯路。

4.收集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把握新课改的高考命题动向。

5.感受新课改,利用旧课新上的方式在现有的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尽管四川地区现行使用的教材是老版的人教版教材,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设计和教育理念,融入新课改的新理念,让我们的高二高三教师提前感受新课改,做好迎接新课改的充分准备。

6.高一老师要积极收集资料,认真备课、讲课、赛课,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后来年级提供借鉴。

7.高一教师要多方参加教研,吸收外来先进经验,搞好研究性学习,开好选修课,做好学分认定。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5

新学期伊始,高三教学工作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氛围,20xx年高考已经渐渐临近。为了把接下来的复习工作做好,特制订详细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二班的教学工作,除去在外学习的美术生外,班级有学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体育生)。二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此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浮躁,不太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由于二轮复习没有教材和参考资料,所以只能有教师自己制定。专题主要遵循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体系,使原来有些杂乱的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但专题设计不宜过多,用时大概一个半月。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综合复习,习题的设置完全按照宁夏高考试题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学期主要想采用学案教学,通过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剩余三个月的努力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不能不劳而获。

四、工作措施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学进度计划”。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学就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各个环节要抓好。

(1)备课。在备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心准备,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和慢点。

其次,研究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复习规划。

再次,研习大量高考资料,精心设计学案。

最后,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很难达到。

(2)上课。

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虽然我们上课采用学案教学,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和课上学案,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念和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和总结。

4、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辅导

本学期在课后辅导上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高三学习的后期,学生普遍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疏导。

3、其他方面

(1)要多向其他教师和教研组学习,多听课,学习先进经验,改善自己的不足。

(2)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6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世界史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讨论世界近现代史。一共21节课,每节课一课时。

二、景物分析依据:

本学期,我们将按照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原则,在上级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开创新局面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研究,深化高三历史教学开创新局面,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年级和班级现状分析:

三年级的情况是:不积极,不善于说话,打架硬,死板。虽然大部分系里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扭转老师的思路,但还是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放出来也拿不回来。今年年初三情况如下:尾大年三十,尖子生少,中低年级不及格率高,尤其是初三(5)班男生数量多。学习岗位不礼貌,习惯差,熟悉度不足,很难达到100%通过率政策。总的来说,有些人不愿意学习,智力低下。所以,今年历史期末考试成功的担子很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在教学上下大功夫准备,每一个课件都要做好,课堂也要实时巩固消化,争取每节课都有实效。

四、本学期的要求和努力实现的方针:

1、加深对《历史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把握课堂45分钟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巩固性原则。要做到言简意赅、概念清晰、组织清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认真落实三个基础,打好基础,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做好后进生的个体教育,从圈定礼貌开始,积极介入课堂阅读、思考、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成绩基本走得更远。

3、深入学习和体会期末考试各种题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练习。比如,升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思维和分析能力上,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上,这样期末考试才能顺利通过。

4、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历史研究。

5、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丰富经营人文的美学和历史古迹,并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6、注重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片放映、投影、录音、录像、电影、模具多媒体、收藏等。用于辅助教学。

7、认真对待,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教与学活动,丰富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具体做法: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本学期三年级的历史内容是世界现代史。梳理各阶段的历史线索,总结各阶段的历史特点,寻找人类历史成长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夯实基础,引导学生检验历史成长的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注重问题教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智力的重点是思考,思考的起点是提问。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主要研究的目标。每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方针的分类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到敏捷性。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项主要内容,为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努力以不雅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风格改进以往的教学,努力让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朝着快乐、活泼、有趣的目标全力以赴。

4.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教材

新教材插图多,审美性强,能力要求高。因此,我们准备好好学习这本教材,呈现自己的教学特色。

5.研究班级类型,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并用它来指导你的教学实践。

不及物动词教学进度:

三月份教第二卷世界历史,

四月份我复习了《中国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

溥仪查阅了《世界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

6月全面复习准备考试。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7

一、开学第一课

1、介绍八年级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孩子们刚升入八年级,由于七年级的认识,认为历史和生物、地理都是小副科,只要是上课好好听讲就可以应付过去,学的好坏无关紧要。更有甚者,搞个“临阵磨枪”战术,最后也能勉强及格。其实,八年级的历史很重要!培根曾经说“历史使人明智”,历史上的好多伟人都酷爱历史,熟读历史,精通历史。其次,历史是中考学科之一,也是最容易得分和失分的学科,如果你理解了,掌握了就可以轻松得分,如果不好好学,等到考试时胡乱的翻课本,知识点答得颠三倒四,混乱不清,没有条理性,得分就很难了。再者就是为将来的深造学习和未来生活打基础。

2、介绍学习方法。学习历史不能死抠课本,应该广泛的阅读与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观看相关的影片,有必要时可进行实地考察等,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知识,知识也是多层面的。

3、学习历史的课上要求。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动脑记忆、认真思考;做好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做好课堂笔记;上课探讨交流,大胆发表意见和想法;课后认真复习,多做练习。

二、教育教学

1、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实施。在单元学习前,就把本单元的`前置性作业布置下去,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整理资料,翻阅书籍,并形成书面资料。有的作业布置给学习小组,课余互相交流,有的课上交流,有的整理好上交书面材料,收集成册。

2、课上教学。a、先检查所学内容,形式为全班抽查,同桌互查,全班默写等,让孩子边学边复习,b、新授内容按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设问解疑→全班探讨→教师小结→口诀强化→巩固练习步骤进行。c、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上课时间有限,课时较紧张,自编口诀有难度,前期直接呈现,后期再尝试自创知识点口诀。

3、课下复习,每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进行分层复习,a层知识点扩充,难度练习尽量链接中考试题;b层梳理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练习以提高;c层强化知识点,知识点过关检查等。另外自由背诵时间,争取每天背诵一大知识点,在班上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督促与监督。c对于走读学生提高对他们的作业要求,课上多关注,都提问。

三、课外知识扩充。

向孩子介绍一些和课本有关的影视作品,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8

一、新课标理解: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

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科室推出的“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实验,努力在课堂上构筑基本框架,然后逐步深入层层深入,使本科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落实推进滨州市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

担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历史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力求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为创造人民满意学校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之、实而共享。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努力学习掌握娴熟的教学推理能力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倡导鼓励跨学段、学科听课,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听课验收中提高优课率;

三、教学措施;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一学生打好基础,健全成长。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

4、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经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7、引资料、学经验。同科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8、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进度

1-4周 第一单元

5-8周 第二单元

9,10单元复习

11-15周 第三单元

16-20周 第四单元

21,22周 复习

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市、县教研室的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是: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我们一直坚持的教学管理的原则是:抓细节,重落实,讲实效。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不足更不容忽视。下面,就我校的课改进程向各位做以汇报。

一、抓研究,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1、开设“教学论坛”活动。每周例会前15分钟为“教学论坛”时间,每次分别由两名教师主讲。学校在学期初统一安排,把市县级教学能手划分为10组,每组2人,作为每次论坛的主讲教师。要求主讲教师提前选好内容,可摘选报刊杂志的有关章节,但必须有主讲者的个人见解。内容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能体现教学的最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具有指导性。

2、坚持开展教研组活动。教研组隔周开展教研活动一次,每次不少于六十分钟。或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或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或进行近期教学的反思。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计划、有重点,要讲究实效性,能对教研、教改起到促进作用。

3、积极推行互相听课活动。确定每月的第一周为“听课周”,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8节,集体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次,且听课后及时组织全组教师认真评课,进行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探讨,使听课活动得到升华。学校教导处要定期检查教师听课记录,并与业务考核挂钩。

4、大力倡导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学法指导,然后博采众长,形成最优教学设计,力求推出精品教案。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生成上,本领显在质量提高上,能力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在集体备课中,每一位教师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既当参与者,又做组织者;既当指导者,也当学习者,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

5、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确定每学期第二月为“教学实践总结月”,鼓励教师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并在期末考核中有相应的奖励政策。每学期末都要召开经验交流会或开展论文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学案例,指导教师逐步把“教学体验”上升为“理性感悟”。

6、开展竞赛活动。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进步,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相继举办了“师魂颂”青年教师演讲赛、“青年教师说课大赛”、“教师粉笔字展示”。演讲赛上,演讲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变化的神情深深感动了所有听众,也激励了所有教师,从而掀起了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说课赛中,参赛教师参与热情高涨,紧张地进行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比赛过程中,他们以自己丰厚的理论底蕴、新颖的教学设计、青年人的靓丽风采,感染了每一名教师,打动了每一位评委。粉笔字展示,教师规范的书写、美观的布局、深厚的功底,让我们叹服。我们深深感到:一次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一批人、提高一批人,教师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一次次砺练、一次次升华。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抓教研促教学,抓教研促质量,抓教研促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大家相互学习,成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抓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我校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为了落实以上目标,我们以课堂作为切入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规范课堂教学。(1)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脚点;(2)推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的学习,要求教师重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4)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发表见解,多动手操作,多探究发现;(5)树立“不求人人优秀,只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设计多样化评价手段,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使每名学生都有所进步;(6)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现在,我校老师一改课堂唱主角的局面,更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组织活动不留死角,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参与学习的快乐。

2、领导坚持听课。校长带领全体管理人员,聚焦课堂,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管理,切实落实管理人员随堂听课点评制度。每学期领导都要分年级、分科目、下班级听课,全面掌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个别教师课堂课改思想体现不突出、教法陈旧、未能体现民主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不好,课后我们及时指导,然后跟踪听课,使其完成从“学生式”的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同时每位领导还带着向全校教师推荐“精彩一课”的任务,把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课改精神的课介绍给大家,供其他教师学习。

3、举行观摩研讨。每学期,我们都会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所有教师都要上一节代表本人教学水平的公开课,其他教师积极听课,并进行扎实有效的评课活动,在研讨中真正形成了“一人在上课,小组来研讨,大家出智慧,整体促提高”的良好氛围,极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开展教学反思。每上完一节课,我们都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并写好教后记。做到节节要反思、月月有总结。到学期末,学校将所有教师的优秀教后记装订成册,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资料。通过教学反思,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上有水平的课,布置有价值的作业,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抓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作为学校教育,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要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校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想方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努力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1、重视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所以,艺术教育活动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体育课上,俯卧撑、仰卧起坐是学生的过关科目。跳绳、长跑是学生的考试项目;器乐进课堂,是我们音乐课的一大亮点。同时,我们利用队会、节日庆典、画展、运动会,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和运动才能。

2、落实“五个一”活动。“说一口普通话、练一手漂亮字、读一本课外书、会一门运动项目、有一项业余爱好”,是我校一直在坚持的一项活动。为了抓好落实,我们采取领导包抓、教导处检查考核、开展竞赛活动等形式。以升旗集会、即兴演讲、故事会、读书汇报、习字展、爱好亮相、课间活动、比赛奖励为平台,督促学生达到要求,实现“说得标准流利、写得漂亮工整;动起来健身,静下来读书,动静结合学做人”的目的。

4、开展低年级口语交际展示和中高年级现场作文竞赛。我们采取“情境对话——现场录音——播放试听”的形式,增强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利用校园景物、室部或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后进行现场作文,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5、制作手抄报、自拟考试题、自制学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先后开展了红十字知识、廉政文化进校园、安全小常识、创建文明县城、盼奥运和庆祝节日为内容的手抄报、以快乐测试为主题的学生自拟测试卷活动,结合学习内容自制学具,并分班级和学校两个层次进行了展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6、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不吃早餐危害的调查、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等。学生自行组合,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然后撰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也拓宽了学校教育的渠道。

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颖的课后活动,代替了重复机械的作业,真正达到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总之,八年来的课改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方式灵活。他们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形式多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已经形成。变单一的课堂接受知识为多维获取知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个人见解,各项活动参与率均有大幅度提高。

以上只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一点不成熟的做法,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把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一、二年级为28课时,三、四年级为35课时,五、六年级为36课时,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2012年3月5日

下载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XP★.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变化课程专题之一材料读书笔记

    全球变化课程专题之一作业 王祖正,B12166,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方向,博士生 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客观事实,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变化的机......

    形势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 目: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班号: 二〇一 四 年 六 月 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杨涵滟 (药学院 2012级药学(4)班 2220123......

    形势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自己已经大四即将面临毕业,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也陪伴自己了四个年头。回头想这四年间,或许在只有这门课上才能真正找到那种关注国......

    课程 形式与政策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又是一个装满收获的季节,中国人民迎来了祖国的60周年华诞。国庆大阅兵无疑成为了此次盛事最为雄壮威武的风景线。遥想十年前的99世纪大阅兵,齐整的方阵和震耳......

    形势政策课程心得体会

    第 1 页 共 2 页 形势政策课程心得体会 大学里,形势政策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形势......

    2014-2015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深沟初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义务教育课程监测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我校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本......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申报材料[合集]

    濮阳市第四中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出台了《濮阳市四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有关的......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申报材料[范文模版]

    濮阳市第四中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出台了《濮阳市四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