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克兰局势之我见
李禅2011051290信息工程
乌克兰局势之我见
自2013年底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一举动引发了乌克兰亲欧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后,乌克兰局势不断的升温:从一开始的示威,到乌克兰内部党派的斗争,到现在的在俄罗斯、欧盟、美国三方势力两大阵行的干预下的内部动荡,现在甚至有人觉得乌克兰内战一触即发。短短的几个月,乌克兰局势房展之快,出人意料。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如此紧张的乌克兰局势呢?就我之见,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认为乌克兰内部本来就存在的“亲俄”和“亲西方”两种不同的势力直接导致这一次乌克兰的危机。任何一边的势力当选执政者,就会有另外一边的势力来反对,“亲欧洲”的人当选,那么“亲俄”的人就会来反对,同样,“亲俄”的人当选,那么“亲欧洲”的人就会来反对。而且这两边势力不是说谁占绝对的优势,基本上是比较平衡的两股力量,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导致类似这次乌克兰的危机。
其次,俄罗斯、欧洲、美国三方势力的介入是乌克兰局势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已经远远超越单一国家内部事务的范畴,美俄在乌克兰特别是黑海地区的利益角逐反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
长期以来,压缩俄罗斯的地缘范围,打压俄罗斯的崛起势头是美国在苏东地区的一贯战略,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写道:“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但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5200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乌克兰丧失独立将立即影响到中欧,使波兰变为一体化欧洲东部前沿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由此可见,乌克兰是美国用来牵制俄罗斯的重要地区。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具有浓郁的克里米亚情结,18世纪末克里米亚就被纳入沙俄版图,此后虽经多次战火,俄罗斯都没有放弃过这一半岛。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和基辅因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多次冲突,但最终克里米亚留在乌克兰版图内。现在乌克兰“变天”后加入欧盟的几率很大,随之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将大幅萎缩,面向欧洲的开阔地带会被打下“楔子”,俄罗斯在黑海的权益特别是被视为其核心国家利益的克里米亚半岛将会丧失,这是俄罗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普京不惜诉诸武力与西方国家直接对抗的原因所在。
当前,乌克兰局势的后续发展不容乐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在欧洲的东南翼生出局势极为混乱动荡的地区。从2008年俄罗斯打击格鲁吉亚的事件来看,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出现,甚至会不惜以分裂乌克兰为代价;美国和欧盟则会以俄罗斯践踏国际法为由制裁和孤立俄罗斯,但是美国和北约在军事上直接阻遏俄罗斯的手段相对匮乏。总之,乌克兰面临重重内忧和外患,其中美俄等大国角逐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左右乌克兰的局势,而乌克兰被分解乃至走向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在逐渐上升。
第二篇:乌克兰局势
引起街头政治的是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一项决定。他决定不签署与欧盟深化融合的历史性协议,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巩固关系。这项协议为乌克兰融入欧盟打好地基.乌克兰成为欧盟联系国,欧盟提供15亿欧元补助,并动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未来7年提供175亿欧元贷款给乌克兰。
乌克兰向西靠,让普京沉思默想。一场围绕地缘政治和战略版图的格斗就此拉锯。俄罗斯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但为了势力范围不被缩减,还是下决心开出高额价码,给乌克兰提供110亿美元的贷款,在能源供给上打折。
但政治从来都不是用钱能搞掂的。从苏联解体,到2004年“橙色革命”,再到现在,乌克兰始终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俄罗斯母亲”衍生出的一个变体,却又不知道究竟归宗何方,成为欧洲的一部分是最直接的冲动。乌克兰的西部,与波兰接壤,而波兰已经融入欧洲文化圈。当靠近欧盟的协议被总统否决后,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上便出现抗议人群。
具有威权政治思维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忘记了自己上台是为了平衡欧美力量。他知道乌克兰人不反俄,但也目睹波兰融入欧盟后的新姿,独立自主是民心所向。可是,他没有马上回应示威者解散议会的要求,而是坚持自己的权威,结果反对者变本加厉,把他描摹成甘当“俄罗斯从属”的形象,进而提出更高要求,宣称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加上欧美的鼓噪,乌克兰当政者愈见被动,到了不得不清场的尴尬境地。执政者和反对者,共同酝酿了“双输”游戏。
颜色革命(Coulo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
颜色革命发生的国家一般游离在西方价值体系之外或者社会制度之外。这个以前苏联最为典型,当然独联体国家也都具备这特点。在苏联后期,国家信仰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乘虚而入,在社会上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又加剧了国民的迷茫,所以,在国家分裂的关键时刻,丧失国家信仰的军队以及政客都束手无策。属于西方价值体系内的国家没有发生颜色革命,他们叫政权轮替,不叫革命。
对于颜色革命的国家而言,颜色革命只是形式上换了一种制度,思想是引进了西方观念,但实际上对本国的利益损害也很大。这些国家普遍比较落后,而且处于大国交锋的前沿,他们之所以被利用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地位和地理优势,西方国家拉拢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强大起来,而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把自己的发展寄希望于将自己作为挡箭牌的西方国家身上,本身就是弱智的体现。所以,革命后,格鲁吉亚被俄罗斯人暴揍了一顿,乌克兰国内局势始终动荡不安,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国内局势也存在进一步混乱的可能。
第三篇:乌克兰局势分析
乌克兰政治危机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乌克兰政治危机,体现了地缘战略地位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乌克兰自身的内部冲突及美、欧、俄三股势力介入的原因,结合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运用分割的手法,详细分析三股势力各自的利益目的,从国际的大视角分析此次政治危机的更深层含义,从而展示出当代国际间利益斗争的最新动向和一些常用手段,使我们从中感受到当代国际斗争的严酷性,为我们自身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关键字】地缘战略意义战略利益国际斗争
2004年11月21日,位于原苏联欧洲部分西南部的乌克兰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无候选人超过得票法定的半数的情况下,根据乌克兰选举法,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前两名――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和反对派“我们的乌克兰”领导人尤先科之间进行第二轮投票。22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了选举结果。宣布现任总理阿努科维奇获胜,俄罗斯总统普京立即发出贺电,但官方公布的选举结果与部分西方国家支持的民意调查机构的结果相反。尤先科遂以选举过程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为由,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得到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支持,并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23日,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在乌首都基辅自称获得了选举胜利,并在乌议会大厦内象征性地宣读了就职誓言。26日,由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立陶宛总统阿达姆库斯、欧安组织秘书长库比斯、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等各方调解代表到达基辅进行谈判,但首轮国际调停以失败告终。同日,乌克兰东部工业重镇哈尔科夫州州长宣布,将在该州实行自治并控制辖区内军队,以防被尤先科的极右派系所操纵。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以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则呼吁,联合建立东南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并希望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当地时间11月28日晚,顿涅茨克州苏维埃(议会)还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于12月5日就自治问题举行地方全民公决,但由于投票人数没有达到法定要求,所以**无效。西部的利沃夫州、伊万·弗兰科夫斯克州、沃伦州等州的议会则提出承认尤先科为总统。12月10日,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修改宪法和选举法的法案后,反对派领袖尤先科宣布“橙色革命”成功,并呼吁支持者结束围堵政府建筑物的行动,返回家园。12月26日乌克兰举行了第二轮总统选举的重新投票,28日,乌克兰选举委员会公布了第二轮总统选举重新投票的结果,尤先科以51.99%的得票率领先于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44.19%.欧盟、北约和美国对大选结果表示欢迎,而独联体观察团则坚称本轮选举为“非法”.。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表示会继续抗争。
这次乌克兰选举危机的爆发,其中蕴涵着新一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角力,这不是单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综合性的,包括国际间的斗争等众多因素共同干预下所造成的,其中最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其本身的地缘政治特点和政治形式,外因则包括乌俄,乌美(欧),俄美的三个利益体之间的对各自利益之间的争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这场危机的发生。
一、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特点
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之父麦金德提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控制了世界。”麦金德在其全球战略“三段论”中,把大国“控制东欧”视为“主宰世界”的第一步,虽然限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没有估计到空中力量、火箭技术的飞速 1
发展和导弹的威力,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从拿破仑和希特勒欲称霸欧洲而多次东进想控制欧亚大陆岛的“心脏地带”,以及大陆腹地所具有的基本的地理优势证明,“大陆心脏”的确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乌克兰则恰好处于这一大陆心脏之中,因此,历史上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乌克兰。大约从14-15世纪起,当乌克兰人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的时候,乌克兰就遭到了蒙古鞑靼人、日尔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开始,乌克兰处于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之下。1654年东乌克兰归并俄罗斯。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再次归并俄罗斯。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被德国军队占领。1944年重新解放。直到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持续几百年的被控制状态才宣告结束,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乌克兰的出现,在欧洲上比德国的统一更具地缘战略意义,使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更具安全感,而且乌克兰矿产丰富,西部农业实力雄厚,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原苏联主要的粮食供应地,东部重工业发达,是原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原苏飞机引擎90%由乌克兰生产,原苏6个军舰厂有3个在乌克兰,加上东部靠近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加上乌克兰拥有极具战略意义的黑海出海口,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活动,假如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在黑海的主导地位也会因此而丧失。因此乌克兰处在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希望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和希望抑制俄罗斯的西方国家的必争之地。
二、乌克兰的政治现状
1、乌权利体制失衡
在乌现行宪政体制下,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权力过于集中,议会对总统制约能力有限,而政府就是一个总统的执行机构。总统有权解散议会,经议会批准任命总理、总检察长,有权直接解除总理和总检察长职务、任命各地方政府领导人。议会有权弹劾总统,但程序非常复杂。不过由于总统库奇马比较注重维持国家的稳定,所以之前的乌克兰并未出现严重的动荡,但自从2002年议会选举,以尤先科为首的“我们的乌克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反对派与当权派在议会的斗争自此成为乌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当时反对派领袖尤先科已经开始积极谋划赢取2004年的总统大选,使库奇马倡导的平衡权利的修宪改革未能在大选前通过,引发了乌克兰政治危机的体制根源。
2、乌经济东、西部发展失衡
乌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和欧盟。乌传统优势出口商品是冶金、化工、机械、军工产品,而这些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仅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占乌全国的60%—70%。此外,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能源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收入主要来源于与波兰等国的经贸往来,但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乌西部地区被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地缘性决定,前者要求密切与俄的合作,而后者希望尽快融入欧洲。经济利益决定了东西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这一因素被乌两位候选人在大选中加以利用。
3、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冲突
乌克兰现有版图的历史不足70年。1939年以前,乌西部地区基本上在其他国家的版图里。苏联成立时,西乌克兰仍被罗马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占据。在加入苏联时,乌是分东、西两个乌克兰先后加入的。西部地区是乌通向欧洲的走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族和波兰族、犹太族、白
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说乌克兰语。由于长期不在乌克兰的版图里,这个地区乌克兰人脱离苏联的独立要求曾经很强。东乌克兰则是另一种情况。它与俄罗斯接壤,是乌重工业区,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冶金、国防军工、航天航空、造船业等,是乌国民经济的支柱。这里与俄经济联系最密切,人文也最相近。信仰东正教的俄族人主要聚居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克里米亚等东南部地区。自乌独立以来,东南部地区居民主要说俄语,在地缘、历史、感情上很难接受苏联解体的现实,曾经提出过区域化或实行联邦制国家的要求,还提出过分离主义口号。比如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要求回归俄罗斯事件,1993年顿巴斯(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组成)要求地区独立等。可见,乌社会地域分化由来已久。
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二轮总统选举结果一出来时马上对亲俄候选人现任总理阿努科维奇发出贺电,虽然后来乌议会取消了第二轮投票的结果,俄罗斯也被很多学者认为它判断局势出现了失误,但是从这一事件可以发现,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是十分关注的,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不断拉拢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并最早同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成立了独联体,目的是给自己留有重新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机会,而且乌克兰是俄罗斯与欧洲的缓冲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假如乌克兰投靠了西方,那么从俄国边境到首都的一大片平原便会完全暴露在西方的面前,如果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那么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型进攻武器就可以长驱直进,深入俄罗斯腹地,这对俄罗斯必然是一种致命的威胁。而且乌克兰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路上走廊,并且乌控制的黑海也是俄罗斯对外经贸的主要海上通道,所以除了军事价值以外,乌对俄还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俄罗斯政府一直采取很多对策,以确保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下,并且加紧对东部经济的控制,而且俄罗斯还利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亲俄的情绪,牵制乌克兰的离心倾向,同时防止北约的东进,阻止乌克兰被纳入北约的势力范围之下,利用黑海舰队对乌进行威慑,以保证俄罗斯在乌利益不受损害。在这次选举中,俄罗斯还动用政府资源或国营控制媒体替旗下候选人助选,而且事后对“橙色革命”的强烈抵制更是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由于乌克兰问题涉及到了俄罗斯的根本利益,所以俄罗斯轻易不会放弃对乌克兰政局施加影响,轻易让步。
四、美欧对乌克兰的战略渗透
由于乌克兰是欧洲能源供给的一条重要通道,如果乌克兰的“亲西”候选人当选以后,还会为欧盟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所以由于伊拉克战争而一度冷淡的美欧关系又再活跃起来,欧盟也成为了美国对乌干涉的一个主要的响应者。美国更是这场事件中的一个主导角色,因为美国在苏联垮台以后,表面对俄罗斯的关系还算过得去,但从未放弃对俄抑制的戒心,担心俄罗斯会吸收前苏联残余的力量后重新崛起成同自己对抗的大国,因此美国从不放弃对前苏联地区的拉拢和侵蚀,以不断弱化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还借助北约东扩,将军事力量拉到俄罗斯眼皮底下。去年美国在格鲁吉亚主导了“玫瑰革命”并获得成功经验以后,认为这种形式的“革命”是达到美国战略目标的最佳手段,因此在乌克兰的选举中再次上演一场“橙色革命”,企图使乌克兰站在自己一边,从而形成对俄罗斯的包围圈,进一步打压俄罗斯的发展空间,而且美国深知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所以在此次政局危机中也显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过去两年中,美国政府先后通
过多种渠道,向乌克兰境内的反对派政治组织提供了总价值超过6500万美元的各种类型支持,并且为反对派候选人组织竞选顾问团,还竭力煽动乌克兰人民的反俄情绪,以影响乌的选情,希望对自己有利的候选人上台,谋求不断扩大美国在乌的影响力,加上有欧盟的应和,使得美国更占优势,因此美国对此次危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从这次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乌克兰的选民们被分割成立场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每一阵营的选民都为了能带给自己利益的候选人上台,而不惜一切进行斗争,而外国势力更是借助于这个机会,极力扩大自己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完全不考虑乌克兰人民的民主和主流民意,毫无掩饰地挑选自己在乌克兰的代理人,使乌克兰的国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民众进一步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也使乌克兰成为了美欧与俄角力的战场,反映了在大国之下的小国被大国们任意摆布的现状,成为大国斗争的牺牲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在一块民主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土地上面进行所谓的民主普选,一旦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或者有外国势力的介入,那么带给人民的将不是民主的果实,而是斗争,**与分裂,带给国家的,则是更持久和更严重的伤痕。由此可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们,坚持一种循序渐进的民主化进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能在条件和人民民主心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接受西方国家的民主的糖衣炸弹,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乌克兰危机最后的走向如何,经过这场危机以后,欧洲的格局必将发生一场不可低估的改变,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国际间斗争格局的改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
第四篇:利比亚局势
利 比 亚 局 势
利比亚简介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类型属热带荒漠带。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采。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自“9·11”事件以来,卡扎菲一改与英美对抗的强硬立场,宣布自愿放弃研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对于美国发动的反恐,卡扎菲除主动加入反恐阵营给予支持外,还对利比亚境内的基地组织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从2003年到2010年,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在最近的利比亚**前联合国对利国的制裁已经解除,2011年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1],包括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2]等。
联合国大会2011年3月1日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利比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中止人权理事会某一成员国的资格。
3月19日晚,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峰会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
连日来,美英法持续对利比亚发动打击。就在西方宣称行动“进展顺利”的同时,空袭所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也引起西方外国家的的质疑,不满和反对声音开始增大。
据美军方介绍,从3月19日下午开始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已使利比亚防空力量大大削弱。2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称,多国控制利领空的第一阶段努力已“取得成功”。
虽然西方称首轮空袭目标“范围有限”,但空袭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遭到诸多质疑。据利比亚国营电视台报道,西方一天的空袭即造成64人丧生,150人受伤。从目前看,空袭行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预计利比亚的伤亡还将继续增加。空袭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摧毁利防空设施,为建立禁飞区,西方战机开始巡航创造条件;二是遏制卡扎菲向东反击反对派,并从班加西等地撤退。
西方推动设立禁飞区,发动空袭的主要理由是防止利比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阻止卡扎菲“屠杀平民”。但实际的情况是,这场军事干涉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可能大大超出未加干涉之前。除了空袭直接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外,西方军事干涉还会使冲突升级、爆发持久内战,由此将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其实,西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高举“人道主义干预”大旗,并在波黑、伊拉克身上试验过,但从未成功过。从波黑、伊拉克的经验看,这种人道主义干涉往往与推翻政权相挂钩,为日后直接推翻政权做铺垫。历史经验也表明,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表面上是出于国际道义,但实际上则是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如石油、不喜欢某个政权),甚至可能简单地出于对某个领导人的 好恶(如西方都不喜欢萨达姆、卡扎菲)。背后绝非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那么简单。
利比亚反对派
石油利益占利比亚GDP的58%,但是政府用这些石油方面的收入来发展和壮大国内的中产阶层的部分有限,所以尽管利比亚有600万人口,但是真正能获取利比亚石油收益只有很少一部分。政府花费巨资用于购买武器方面,并且大力赞助国外的反政府军和恐怖分子。通过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个数字比例在北非是最高的。
卡扎菲家族涉及石油、天然气、通讯、基本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投资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而卡扎菲的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的银行竟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
于是在邻国发生巨变后,许多利比亚民众要求利比亚政治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卡扎菲对待反对派人士的态度是坚持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的原则,他不惜代价地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多次下令在包括班加西、的黎波里在内的数个城市公开绞死进行示威游行的学生和反对派成员;还曾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利比亚政府还经常公开地处决那些反对他的政治活动家,然后在国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处决过程的画面。
2月19日利比亚使用雇佣兵和军队向示威者发射了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并动用迫击炮、机关枪、催泪弹,用防空导弹对准示威者。并且还派出狙击手埋伏屋顶,射杀示威民众。
截至2月20日,连续多天的镇压,已造成300人死亡、逾 1,000人受伤。美英等国发表声明,谴责利比亚政府的暴力行径。
2月22日,利比亚驻外大使纷纷请辞,利比亚驻阿拉伯联盟大使、驻联合国、美国、印度、澳洲、中国和马来西亚大使,都已经表明,切断跟利比亚政府的关系;他们并且表示强烈谴责利比亚政府野蛮的、屠杀无辜人民的罪行,领导人卡扎菲在人民眼中已经失去所有的正当性。
2月24日,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继续实行强硬措施。与此同时,东部脱离利比亚的地区已开始建立初级政府。
反对派,顾名思义,反对卡扎菲极权统治的所有人。在二月卡扎菲血腥镇压后形成的民众势力。
目前利比亚反对派于2011年3月组成临时政府。
在2011年7约15日举行的利比亚联络小组会议上,包括美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唯一合法代表。
利比亚战争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
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3月19日,法国“幻影-2000”战机准备降落在科西嘉岛的索伦扎拉军事基地。据法国媒体19日报道,法国战机当天已在利比亚进行了4次军事打击行动,摧毁了数辆卡扎菲军队的装甲车。3月19日,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秘书(议长)穆罕默德·祖维在19日当晚举行的记者会上说,首都的黎波里和东部城市米苏拉塔多处军事和民用目标遭到了来自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导弹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建筑设施严重毁坏。
战争历程
2011年3月19日 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战争爆发;
2011年3月20日 多国部队战机完成了对利比亚的 三轮空袭;利比亚官方20日公布的统计称,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伤。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打击21日进入第三天。当日美英再向利比亚发射12枚“战斧”巡航导弹,并竭力将禁飞区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进。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22日延续“战斧”攻势,再向利比亚发射24枚“战斧”巡航导弹,但当地时间21日深夜,美国空军一架战机在利比亚东北部坠毁,成为19日开战以来美军遭受的首个重大损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国开始向北约组织移交部分军事行动主导权。
战争性质
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利比亚骚乱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利比亚战乱原因:
美国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法国出兵的目的也是为了石油;英国的目的就比较明确了,它可不希望利比亚的石油最后掌握在法美手里,它当然要插上一脚。
资本主义的国家就是这样,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还虚伪的说为了人权,为了自由。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 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杀害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总结两点原因:
1、利比亚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他的军事力量相 当落后,多国部队用先进的武器去攻打他时没有还手的能力。
原因分析:
1、如果利比亚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就没有利益存在,难道真正是把利比亚攻打下来后还给利比亚人民?那是不可能的。军费开支哪里来?我想多国元首早就把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给瓜分了。历史可以证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不也是看到当时中国清政府的宝贝多吗?
2、利比亚的军事力量也很重要,如果利比亚的军事力量有俄罗斯那么强大他们敢去攻打他吗?这就是应中国那句古话:柿子拿软的捏。
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意味着剥削范围的扩大,剥削形式的多样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早期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西方民主运动的推进,以及福利制度的完善,这种早期的剥削形式受到严重的阻力。在国内矛盾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求新的资本价值增长点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张势力,并进行殖民统治,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出现。
这都是题外话,再说说利比亚战争。利比亚实际上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替罪羊,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罢工事件不断,居高不下的福利水平使各国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这时候需要有一个借口,来转移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而利比亚反对派的出现刚好给需要借口的欧洲各国可乘之机,于是打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这就像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地球人为什么要开发阿凡达的领地,资本主义的本质觉定了世界上不断会有新的战争出现。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杀害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为什么总在中东那一带发生战争 利比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部族国家,东部和西部仅仅是当初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强行将其合并才联合组成了一个国家,事实上在卡扎菲统治期间,东部王室残余和反政府力量一直很强大。而卡扎菲本身的统治基础是来自利比亚最大的3个部落支持,其军队事实上是部落武装的联合体,所以卡扎菲一直在削减军队,转而建立准军事部队。上世纪末,其中一个部落的军队就曾经发动政变,失败。此次是该部落联合东部反卡扎菲力量进行的一次新尝试。
中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60年代的中东革命浪潮并未完全改变中东原本的政治架构,中东宗教、部落力量非常强大。虽然部分国家终结了王室统治,但是上台的新政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宗教、部落力量,而无法彻底清除,这就给**埋下了隐患。
2、中东各伊斯兰国家之间因为宗教、领土纠纷,矛盾重重,彼此间缺乏信任和合作。
3、中东富裕国家多数是依靠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而像埃及这样相对教育、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石油资源有限,反而比较贫穷,加剧了各国间矛盾。
4、中东各国人口增长过快,像埃及等国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所以即使在前几年埃及经济进入辉煌期的时候,依然出现了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情况,加剧了内部矛盾。
第五篇:浅析钓鱼岛局势
浅析钓鱼岛局势
自2010年9月7号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中国渔船事件,到今年的“启丰二号”登岛被扣留,钓鱼岛的主权之争逐渐升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毫无疑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直到清朝时期,依然有多幅疆海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日本某地方官员曾要求政府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其管辖,但有雨当时日本军方顾及中国清政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而没作答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直到二战结束,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但后来日本却与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将钓鱼诸岛交给美国托管。但是,在后来美国发表的《归还冲绳协定》中,钓鱼岛列在了归还的一栏中。
在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可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2012年4月27日,此前扬言要由东京都政府“买下”钓鱼岛的日本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再次宣称,东京都政府从当天开始,发起为“购买”钓鱼岛的募捐活动。更为可悲的是,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支持石原的提议,宣称政府正就购买有关岛屿并实现“国有化”进行综合研究,并最终将钓鱼诸岛“收归国有”。随着钓鱼岛争端进一步升级,全国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抗议和抵制日货行动。数据显示,中国自2007年起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19.3%。同时,中国持有大量日本国债,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持有额达史上最高的18万 亿日元。然而,在九月份的日系车销售量中,普遍下降40%到50%,许多日系车都撤销了对华促销活动。而日系家电销售额也开始了整体大跌,许多的在华企业纷纷开始了漫长的休假或倒闭。反观中国方面,日本目前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2011年,对日本出口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7.7%,毫无疑问这次的争端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相信日方的影响会比中国的大。总而言之,随着这次时间的持续升温,双方最后只会两败俱伤。就在日本宣布“购岛”计划时,不少“爱国之士”曾高呼出兵日本的口号,有的甚至自觉请缨要上战场。但政府的反应却令不少的“爱国之士”失望了,因为他们听到的不是出兵的宣言,而是严正交涉。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政府的做法过于保守了,面对领土问题我们还需要忍耐吗?当然不需要。然而,一场战争足以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变成浮云,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但我们的空军和海军并没达到100%战胜日本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直在袖手旁观的美国正兴致勃勃地看着中日双方的互斗。在美方做出进一步举动之前,我相信政府是不会有太大的动作的。而美国所谓的对日方提供的四个“支持”,也会令中国在武力解决这次争端上有所顾虑。当然,我们都不希望看到战争,更不想见到祖国的领土再次受到侵犯。其实纵观这次钓鱼岛争端,始作俑者是美国。细想一下,倘若当初的冲绳归还协定中明确表明钓鱼岛归还中国,那么这次的争端也许就不会发生,中日双方的关系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状况。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对未来钓鱼岛的前途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目前为止,美国始终操控着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的杠杆。中方想要马上解决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没有美国的“许可”根本不可能。美国决不会帮助中国打压日本,并马上把钓鱼岛主权归还中国。钓鱼岛从历史上和法理上属于谁,美国比任何人都清楚,它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此来制约中日关系并为其谋利。但美国的操控不会是永远不变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在过去的20年里,中方一直在努力与美方改善关系,如今却因为美方的一份协议导致全国反日情绪高涨。虽然美方之前曾呼吁中日双方应该和平解决问题,并承诺不会偏帮任何一方,但后来又宣称因和日方的协议所以会对日方进行适当的援助。这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其实就是
对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打压和威慑。日本变成了美国打压中国的工具,当然,日方也是因为钓鱼岛丰富的资源和首相的名望而配合美方演出了这样一场闹剧。据了解,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1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对于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日本来说,钓鱼岛就是天堂岛。另外,野田佳彦为了提高自己的民望,争取在下次大选中连任,不惜牺牲日本国人的利益而故意侵犯中国领土的主权。于是,一场策划了40年的中日钓鱼岛争端闹剧正式上演。如今,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中方一直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地对日本政府的非法决定予以了反击。日本《读卖新闻》日前发表文章称,日本政府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来应对钓鱼岛冲突将会延长的可能。文章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缺席在东京举行的IMF与世界银行年会,就是在向世界明确地表明中国对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上行为的抗议。同时,包括丰田汽车成内的日本汽车的销量已经大幅下降。日本企业所承受的负面影响也正在扩大。许多中国游客也取消了赴日旅游的计划,令日本的航空业和旅游业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来自中国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日本商界正要求日本政府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在提到日本的对华政策时说,“我们不能承认我们所不承认的,但我们希望探索什么是可能的。”但是,《读卖新闻》的文章称,日本政府不能匆忙地对其政策进行即兴发挥。同时,文章强调如果日本政府轻易地在这件事情上妥协让步,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将被置于危险的境地。从此可见,日本政府已经不会随便妥协,并长期为冲突做准备。
而中国政府也一定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任何的退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的争端已经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举国上下保钓口号随处可见,所谓众志成城,我相信中国政府是不会忽略最广大人民的呐喊的。另外,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它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就算到最后要用武力解决也是有必要的。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19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我国错失的航海机遇,使得西方出现一个个的海洋大国,拥有庞大的海上军队。而中国却转变成了一个陆权国家,实力慢慢衰落。对于这次的钓鱼岛争端以及之前诸多的南海问题,我相信这是中国从陆地迈向海洋的机会和动力,也是我国冲出太平洋的里程碑。另外,钓鱼岛争端一旦解决,相信黄岩岛问题等诸多南海问题也很快被协商。中国还需韬光养晦,更应有所作为。不可否认,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阶段应通过“恩威并施”的两手,来影响“游戏规则”的变化,不但要化解危机,更要塑造态势,要变坏事为好事。作为第三世界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今后注定要在坎坷不平的过程中艰难地推进下去。“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战胜易,守胜难”。大国崛起,难有一帆风顺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