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

时间:2019-05-12 03: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

第一篇: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

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

教改先锋

重大典型报道 —— 江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7 月 23 日 1、4 版 截至目前,江苏100个县(市、区)中已有89个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自2011年江苏省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以来,江苏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义务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标准化薄弱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为抓手,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努力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近日,教育部通报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江苏申报的24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现场督查情况,宣布这24个县市全部通过‚国检‛。至此,江苏100个县(市、区)中已有89个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面向所有学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省长李学勇指出,‚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自2011年江苏省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以来,江苏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义务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标准化薄弱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为抓手,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努力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教育优先 明确责任—— 政府对实现教育均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淮安市盱眙县的经济并不发达,地方财力十分紧张,但近3年花大力气投入

6.5亿元,占地方可支配财力的10%,改扩建了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善办学设施,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看到越来越现代化的乡村学校,该县鲍集镇的一名学生家长喜滋滋地说:‚镇上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了,娃们是赶上好时候了。‛

盱眙县只是江苏100个县(市、区)的缩影。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主战略,响亮地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教育发展作为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不懈追求,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江苏,教育已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早已成为政府责任、社会行为,省、市、县、乡各级党政班子对教育的重视都前所未有;

‚不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城市。‛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教育名城‛,‚让所有人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让教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把以人为本、为民谋福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追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谋划教育。‛苏州市用‚第一追求‛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该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20年实践;

无锡市把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引领教育的一面旗帜,鲜明提出要

‚百尺竿头再跨越‛,2014年率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立法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总结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缘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江苏义务教育才走出了一条从普及达标迈向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40多亿元,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工程;2009年,启动校安工程,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40亿元,农村薄弱校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说,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负责的重要体现,更是保障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

政府统筹 项目推进—— 努力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区域和校际差别 ‚以前水泥漆成的黑板上都是‘麻子’,画图形很费时,课一结束就得擦掉,下节课再重画。现在好了,新添置的实验设施和多媒体设备,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陈健是盐城市亭湖区南港小学数学教师,学校的新变化让他干劲十足。而这一显著变化缘于该区近年来对照省标教育现代化Ⅱ类标准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是首个颁布实施省级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省份,并以此指导了全省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于2007年正式出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启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工作。2013年,以区域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江苏开始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确保办学条件校校达标‛的历史征程。

‚通过制订颁发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江苏省还提出了确保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底线’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用‚八个一样‛来描述在教育现代化统领下的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校园周边一样安全、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发展一样全面、人民群众一样满意。‛从2007年开始,江苏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为考核验收核心指标,全面加强城乡中小学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建设,并长期坚持城乡学校一个标准验收,确保最困难的学校也达到均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和薄弱地区。近年来,江苏还狠抓均衡短板,通过相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以项目的形式,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地区倾斜。地处苏北的一些县(市、区)综合利用省补和配套资金,全面改善了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到徐州市铜山区,随便进哪所农村学校,都会发现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一应俱全,大屏幕投影仪等信息化技术装备,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必备工具。‚我们一点儿也不羡慕城里孩子‛,这成为当地学生的心声。

内涵发展 特色立校——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宿迁市宿城区以‚幸福教育‛为理念,鼓励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活动,全区学校活跃着300多个学生社团,民族乐器、青花瓷指尖艺术等民

间传统艺术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不久前,该区仓集镇中心小学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宿城教育今胜夕,均衡发展民受益。师生携手校园美,盛赞政府真给力。‛该校老教师朱兆松即兴编的这个‚顺口溜‛,让在场所有人一片欢笑。朱兆松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外孙都在这所农村学校读书,‚不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我都感到很幸福‛。

提升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江苏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高举的旗帜。近年来,江苏各地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贯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南通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催生了以促进人的成长为显著特征的南通教育模式: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李庾南教育思想等各种教育思想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科学转变;淮安市多年来坚持打造‚学在淮安‛品牌不动摇,重点推进课程、教育管理、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探索创立了淮安市‚十大教学模式‛,体育、艺术、科技、文化特色学校达到200多所;连云港市连云区打造出‚山文化、海文化‛社团、‚小海军‛学校、‚百草文化‛研究社等独具海滨特色的教育品牌。

‚以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以内涵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平。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均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沈健介绍说,近年来,江苏正是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立足改革创新与内涵发展,江苏全面启动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为义务教育均衡找到了一个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各地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特色亮点,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推动‚一校一品‛建设,全省义务教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均衡师资 强化督导—— 构筑义务教育均衡的长效机制

‚我们家长最看重的是好老师。‛如皋市如城镇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李建红坦言,当初千方百计让儿子进了如师附小幼儿园,为的就是之后继续在如师附小这所名校就读。现在,李建红的儿子却在家门口的如城镇实验小学上学。促使李建红改变决定的,是如皋力度空前的教师流动,带动每个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从2011年开始,如皋市积极探索建立‚区管校用‛师资配置机制,近两年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9%,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择校‛。

透视‚择校热‛,核心是择名师。如何让校长、教师打破学校之间的藩篱,流动起来,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2010年以来,江苏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2013年初江苏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

在此背景下,江苏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逐渐向‚系统人‛转变。苏州市姑苏区在权衡生源、师资、配置等条件的基础上,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以区域内多所省级实验小学校为核心组建‚校际联盟‛,实施‚干部挂职锻炼‛计划、‚校际教师伙伴交流‛计划,力促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我现在的身份是园区的教师,而不是某一所特定学校的教师。‛从苏州城里的星港学校调到跨塘实验小学任教的唐家强说。

‚实践证明,只要当地党政领导认识到位、政策合理、过程公开、支持到位,教师合理流动的难度就能降到最低,就能让每一位适龄孩子就近‘上好学’。‛沈健说,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

教师流动不是权宜之计,要形成制度,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合理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释放、衍生、扩大。

江苏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除了教师流动,还有强化督导等举措。2005年,江苏省建立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制度,督导结果作为县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结果‚优秀‛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干部晋升依据之一。同时,在督导评估过程中尤其突出公众满意度调查和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教育惠民 注重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落在“人民满意”上

从2003年开始,南京率先在全国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发放义务教育助学券,之后不断‚扩容提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城乡低保家庭、纯农户低收入家庭等六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免收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外,还能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享受财政性生活补助。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中,江苏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让有底蕴、有基础、有质量、有活力的教育公平的阳光遍洒大江南北。满足他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是江苏教育均衡发展最为人性与柔软的一面。

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江苏在未来还要进一步提升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坚持义务教育教师在县(市、区)域范围内以一定比例合理流动的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师德教育,努力解决教师流动中产生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让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加满意。

2010年以来,江苏省政府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并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使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深入人心,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家喻户晓。2011年5月,无锡市设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从行政许可、政策咨询、投诉受理、学生资助、家校联系等9个方面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高效率、优质化‛服务。只要是上班时间,中心的服务专线随时有人接听。一年半来,中心共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和求助需求1万多件次,其中大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深受市民欢迎。

江苏是外来务工大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占在校生数超过1/3,在多方努力下,全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户籍人口子女一样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占87%;从2008年开始,江苏投入6.1亿元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新建、改建学生食堂、宿舍共64万平方米,为近20万名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堂。省财政还先后投入700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为全省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专用设备。目前,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为了让所有孩子都拥有成才的机会,江苏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资助体系,并在督导评估过程中突出公众满意度调查和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目前,全省各县普遍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数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南通市港闸区举办21个‚春蕾班‛,资助8000余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达400余万元,区财政资助比例达在校学生数的8%,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每一位贫困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让每个孩子拥有出彩的机会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是江苏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又一重大战略性任务。目前,江苏100个县(市、区)中已有89个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占全省总量的89%,为全国数量最多,翻开了江苏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义务教育是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更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首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江苏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更加稳定并持续增长,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通过国家“基本均衡”督导认定奠定了基础。

推进均衡发展的实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都能使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江苏将以现代化为统领,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人民满意。

第二篇:教育均衡

万紫千红春满园

——庐阳区构建均衡教育实践纪实

“安徽教育看合肥,合肥教育看庐阳”,庐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庐阳教育一直是首善庐阳引以为豪的教育品牌。2002年,随着区划调整,庐阳教育不断壮大,庐阳教育人创新机制,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庐阳区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了庐阳推进均衡教育的种种先进做法,庐阳教育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回眸近十年的均衡发展历程,庐阳教育人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用“创新”炼出“金字品牌”,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然而十年来,庐阳教育人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高位优质的均衡发展之路的呢?

困境与挑战

——为什么要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

(一)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

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反差

原中市区(庐阳区的前身)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名校和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拥有在全省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一、六、八高中,42、45、46等中学,南小、六小、师范附小等小学,合肥市仅有的四所百年老校均在该区,是优质教育聚集的地方。庐阳教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新成立的庐阳区在原中市区的基础上又划入了三十岗乡、大杨镇和杏花镇三个乡镇,总面积扩大到139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7.14万增加到60万。18所农村学校并入庐阳教育,另外,7所企业自办中小学划转庐阳区。这些新划入的乡镇、企业学校,教室破旧,设备简陋,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城乡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老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反差 随着,合肥发展“三大战略”的推进,庐阳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郊融入城市,远郊面向城市”,在原近郊的土地上,一个个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而新建小区多在北一环、二环附近,绝大多数未配套学校,且小区周围学校多为原乡镇学校,因此入住率低,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老城区学校密集,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小学,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虽然教育教学质量高,但城市用地紧张,学校面积狭小,学生多,已成为遏制学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张。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暴露出四大问题,并日益尖锐

1、区域内教育极度不均衡。城区学校已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如饥似渴的更新教育观念;可新划入的乡镇学校,简陋的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不知课改为何物,形成天壤之别。

2、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教育由于极度的不均衡,庐阳老城区又聚集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择校的首选地。

3、由于大量学生择校,导致上学时间段,进入庐阳老城区的各条道路拥挤堵塞,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问题。

4、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优质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谋划与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怎么办?庐阳区被“逼”着走上了推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路。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出台了庐阳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合肥市庐阳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庐阳教育人确定了异地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教育,谋求优质均衡,实现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均衡发展机制,吹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曲。

(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由于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鉴于此,我区本着“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全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继而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和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去年,中铁42中校区和六安路小学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南小、红星、逍遥津等城区名校的分部也即将落成。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城区学校削减了一半,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一举破解了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的问题。而在北部地区新建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的新亮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北部地区学生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需求。曾经的舒城路小学,巴掌大三四亩地,坐落在省政府宿舍区内,现在迁至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占地近三十亩,办学规模同时扩大为36个班,教学设施,配备到位。在继承原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成长,三年来已形成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舍予”校园文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 学校硬件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庐阳区政府2007年就将中小学基本建设和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运用撤弱入新壮大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的窘状。近三年来,连续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对19中、钢小等7所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同时充分利用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工程。2008年,区乡镇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现在乡镇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完善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以及篮球场、60米跑道、钢琴、电子琴等适合学龄段要求的体育器材和专用音乐器材。现在全区最漂亮的校舍在乡镇,最好的教学设备在乡镇!

(三)依托“共同体”,全面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根据《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的要求,全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并将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21个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实行三个“一对一”,即学校、学科、老师三者均为“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共同体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不断交流融合。其中“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由于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庐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基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以中心城区带动边远乡镇的教科研均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城区品牌学校合肥45中与地处偏远的合肥19中还建起了“共建班”,使19中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捆绑与深入

——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探索均衡发展新途径 一个学校硬件再好,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等软件跟不上,也不算真正实现教育均衡,更无法称为优质教育。2009年,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谋求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开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做法——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一)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前期探索

为缩小城乡差距,2003年,庐阳区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企业划转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建立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城区学校带动乡镇学校,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建立支教制度,开展“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等,同时,城区中小学也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教育“共同体”。随着结对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共同体两所学校之间虽然也经常交流,但制度上并没有要求共同发展,连带意识不强,有时就会出现松懈现象。于是庐阳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结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带动更深的均衡发展?很快大家的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两校的办学捆绑起来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三步走”

第一步、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全面改造乡镇学校。庐阳区政府出台《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三十岗乡原有3所村小,一所中心校,学校小、旧、弱,生源不足,课程开不齐。经过调研,政府投资扩建中心校,异地重建一所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两座现代化新校拔地而起。同时为综合学科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为方便原乡镇的学生上学,建立交通保障机制,采取校车免费接送学生方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步、撤销乡镇中心校,理顺乡镇学校管理机制。2009年春,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原大杨镇、三十岗乡中心校所辖的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首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乡镇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先河。古城小学、幸福小学、大杨中心小学、跃进小学、五里拐小学、十张小学、新农小学、岗西小学8所小学为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区教育局直管。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理顺了机制。第三步、依托“共同体”,全面深化城乡学校“捆绑”机制。2009年,庐阳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月份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原来较松散的“手拉手”学校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进一步结对捆绑”,“捆紧”的是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二)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核心

1、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结对“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乡镇小学校长为执行校长;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2、多级“捆绑”,实现“四共”。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捆绑”管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双方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结对“捆绑”内各成员“四共”: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建立学校间同教研组的“二级捆绑”和教师之间的“三级捆绑”乃至学生间的“四级捆绑”;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结对交流、教学业务互通、弱势贫困帮扶和“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六种机制;制定了“捆绑”学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每周汇报“捆绑”工作信息制度。

3、明确职责,同奖同惩。明确学校责任:城区学校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有提高乡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有接受共同体领导、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获得城区学校各方面帮助的权利。明确校长职责:第一校长职责:帮助乡镇学校构建自我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拥有对中层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教师统一调配权;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帮助乡镇学校建立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拥有乡镇学校财务管理权和委托审批权,接受上级的审计、监督等。

执行校长职责:负责乡镇学校常规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是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支持第一校长在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受第一校长委托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保全学校固定资产等;积极谋划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师责任:城区学校的教师有到乡镇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帮助扶持乡镇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的教师有到城区学校学习,接受城区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的权利。

明确区教育局责任:区教育局负责全区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的协调、指导、考核、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及时配套出台深化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相关文件,细化实施意见。

(三)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两校一体”破难题

当然,在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过程中,也不出意料的遇到了种种难题,如:第一责任人两地奔波,如何既管理好老校又因地制宜管好新校?一级捆绑活动频繁,互动频率过高,而二、三级捆绑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参与面不大,乡镇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师的交流推进难度大,乡镇学校个性发展不足等等问题。善于革新的庐阳教育人通过第一校长统一领导,派驻城区“执行校长”,强化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有效的破解了这些难题。

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共同体学校要在第一校长的组织下,集班子全体成员智慧,紧密结合乡镇学校办学传统和现有发展水平,因校制宜,思考拟定乡镇学校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以促进乡镇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加大城乡学校级干部交流的力度。城区学校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很高的副校长,让他们深入乡镇“捆绑”校,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接受第一校长领导,任期2年,全面履行执行校长职责,享受小学校级正职待遇,其绩效考核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执行校长负责日常学校管理,贯彻共同发展和第一校长的治校方针,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也是庐阳捆绑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3、加大城乡教师互派的力度。城乡捆绑学校间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可以综合“岗位需求、支教愿望、专业引领”等因素考虑,各校要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拟出倾斜政策。城乡教师互派的核心是两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师资配置。

4、加大对弱势群体关爱力度。在乡镇,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乡镇学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家长学校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师生结对帮扶、开设“放心班”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5、加大特色办学创设力度。在乡镇学校特色尚不明晰阶段,乡镇学校每校先尝试1-2项特色活动,如经典诵读、腰鼓队、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等。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展示学校积极进取的状态、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均衡与发展

——城乡携手同进,共创优质均衡

南小与古城捆绑的故事:古城小学原为三十岗乡中心校,200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政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少,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农村教师整体实力不强,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不积极,学校整体向心力、凝聚力差。南门小学,是老城区一所百年名校,省特色学校,拥有积淀深厚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文化。

2009年3月,根据《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南门小学和古城小学牵手为城乡共同体“捆绑”学校。南门小学校长任“捆绑”校第一校长,全面管理两校事务,财政、人事统一调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指派一名副校长任古城小学执行校长,在此期间,原古城小学校长任南门小学副校长,到南门小学挂职学习。两校积极抓住机遇,并及时制定了“捆绑”共同体发展战略:以“引领·自主·创新”为整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年三步走”——“一年实现观念转变、管理规范;两年实现特色引领、课程渗透;三年实现自主创新、特色凸显”的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捆绑发展三年来,古城小学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以最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柱,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锻造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走出了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校容校貌、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领导作风与管理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项工作制度步入规范,学生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尤其是在捆绑工作深入开展至今,庐阳的均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镇学校办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镇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在城区学校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学校变美了,变亮了,变得更有生机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更浓厚了。

乡镇农村学校管理层人员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对办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单纯强调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而是能够从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内涵发展上探求,从而一改过去十分被动的办学为较为主动的去发展。

乡镇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捆绑”机制给教师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教学互动”、“课题共研”、“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其业务素养、教研教学水平明显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乡镇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城区学校的帮助下,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充实。同时,城乡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也多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综合素质也得以整体提升。

在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所做的《践行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大大缩短了庐阳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了庐阳“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奏响了庐阳均衡发展的最强音!

第三篇:均衡教育

官渡口小学

关于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

督导评估的自查报告

官渡口镇人民政府: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 我校逐项进行自查自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评估方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讨论,让教师理解指标内涵;二是分解指标到部门,落实责任人员并负责收集资料;三是对照指标开展自查,按指标写出评估意见和打分,同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学校工作;四是在完成各部分自查的基础上,形成自查报告报镇政府。现将自查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招生辖区面积较大,涵盖全镇 十多个行政村,在校学生265人。其中0-5岁人口为293人(其中女101人),6-11岁人口为302人(其中女137人),12-14岁人口为138人(其中女73人)。

目前,我校为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5人,在职教职工21人, 专任教师21人,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18人,学历合格率为85%。其中获中级职称的教职工15 人,占学校在职教师总数的71%,获初级职称的教职工 6人,占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的29%。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 7178平方米,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277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 10,5平方米。

二、自查情况

(一)全面提升保障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1、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一是学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等规划,立足现实,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推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学校的规划发展纳入城区整体规划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在现实基础上,我校按照规划,不断提高师资,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校园文化,满足学生“上好学”的愿望。

2、不断健全运行体制机制。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理顺了管理体系,制订了包括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在内的全套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1.按照城乡编制一体化标准配置教师。目前,我校教师的编制已经超过了师资配置标准。共有老师21人,其中40周岁及以下的教师 6 人,比例占 28 %,而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 71 %。教师学科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2.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素质与能力培训。从多角度去培养老师,使教育首先具有崇高的思德和敬业的精神,从而打造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全部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专任教师胜任率达100%; 70%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20%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建设。目前,学校占地面积 718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772平方米。学校有学生图书 5千余册。添置了学生课桌凳,更换了老师办公桌椅,添置了办公电脑。2.扎实推进“五个校园”建设。

完成校安工程工作。校园安全警务体制勤务机制运行良好,全面建成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制订“五个校园”建设规划;“唱读讲传”活动步入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轨道。

3、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保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学校无实验班、重点班、大班额,实现了招生考试、教师行为、收费支出、课程开设、课外辅导等办学行为的全面规范。

(三)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我校近来年改建了学生浴室,添置了不锈钢晾衣杆200余米,安装电扇20余台,开辟安全通道三十余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学校近期多渠道筹集资金5万元,改善了学生厨房设备和住读生的床铺,把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到教学中去。

2、保障教师待遇。设立教师工资入卡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领取,教师绩效工资已开始全面落实。

3、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每学期落实两免一补,对困难学生进行慰问与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国家各项困资助资金每期足额及时发放到学生或家长手中。

(四)依法办学(1)、办学秩序:

通过“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和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学校安全管理立体网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聘请保安全天候值班、护校队上课期间值班巡逻,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2)、办学环境:

我校一直坚持依法治校,学校内坚持不设摊点;教师不延时补课,不乱收费,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与社区及派出所密切联系,使周边环境得到治理。

(3)、规范办学。学校执行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实施基础教育新课改成效明显。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课堂教学优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效率较高,效果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到市规定要求。在校生辍学率为0,在校生体质健康达到标准。学校无乱办班、乱招生、乱补课、乱收费等现象。(4)办学特色: 学校在保证学科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我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五个校园”为重点,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一切为教师的成长搭台,一切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思想,从“励学、励志、修身”的特色办学思路出发,重视“自信、自律、乐观、主动、坚韧、执著”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建设新亮点,开创新局面,全方位突出“激励教育”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努力构建平安校园 健康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 数字校园。

三、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学校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效。

几年来,学校工程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师生办公、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投入了资金较多,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加大了力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落实总资料员,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文件及规程,根据规程指标体系,动员全体教师分村、分片摸清辖区内学龄儿童情况,并抽出责任心强的教师利用双休日加班加点,突击“档案建设”工作。

(二)、坚持“软硬件”俱严的基本原则,促进学校管理趋于规范。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注重安全。

学校形成了以“教学育人为中心,管理育人为主导,活动育人为主体,道德育人为主线”的学校工作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为强化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配备专职安监员。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每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生参加火灾、地震等各种应急演练,确保遇到危险情况全体学生能够井然有序,安全撤离。几年来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1、科学合理配置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科学合理配置各学科各年级各班教师。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的教师,统一调配使用,使学生都能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

2、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全能型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执著追求的目标,也将是学校今后的生命线。学校着力为教师创建了三个平台,即: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多年来,许多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多篇论文获奖。同时,我们也时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人之长。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帮助最大的是专业引领。学校积极主动组织区教科所的送课下乡活动,请教科所教研员、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实施专业引领,优秀教师献课现场观摩,学习课堂处理技能技巧。因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我校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勇于进取的教师队伍已渐渐形成。3、2009年我校建立健全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2010年我校完成了中、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的修订,通过对学校核心制度的修订与完善,最大程度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加强了体、音、美教学。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领导苦抓、教师苦教,营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乐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社会声誉的良好。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团队力量。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我校重点是通过弘扬“执著追求,创新求变”精神,所有的干部明确岗位职责,并实施层级管理,竭力发挥干部管理的高效能、高效益;实施巡课制度,校级领导分段负责教师上课的巡查工作,同时,在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之外,每位干部还包段负责,做到每期不少于30节推门课,每月召集一次联系会议。严格考试考核,把好教师工作检查关,把好学生学习考试关。学校每期中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质量抽测,把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倡导减负提质、教师规范发展。我校倡导有效教学,“少时间,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是我校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六认真工作进行了细化要求,对各学科教学做了专门的规范,比如教师要写出备课详案,没课前有教学构想,后有教学反思。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每月接受学校检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探索课、创新课、评优课、观摩课、等几种公开课,还必须听别10节公开课。

3、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特色班级”和“四有五星”好儿童的主题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五)关注弱势群体,爱洒“留守儿童”。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特成立了由桂家庭校长任组长,吴芳、卢先红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自2011年以来,我校都一直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几年来,我校每年都如实整理留守儿童相关资料存档,利用班队活动、家长会和爱心电话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教育,为了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均衡教育,不留盲点,我们还发动每一位女教职工,结对帮扶一个或多个留守儿童,担任“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不缺失母爱。

四、存在的困难及今后的打算

我校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学校地处城区和农村的交接处,又是库岸滑坡观测区,上级投入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2、由于学校公用经费紧张,教师办公条件简陋,教师教学辅助工具简单,至今为止学校还无一间多媒体教室及媒体设备,全校可供办公使用电脑不足五台。

3、教师年龄结构趋忧。教职工整体年龄老龄化严重,学科分配上已经存在一定的困难,艺体科目专业教师显得有些欠缺了。

4、各种功能房欠缺。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学校功能房暂时基本没有,特别是学生无食堂,住读生雨天冒雨打饭吃饭。走读生中午靠家长送饭。给教师的管理也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为此,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更好发展:不断增设现代化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积极协调,主动争取继续以“五个校园”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追求更好发展,以质量、声誉、形象来解决生源减少的问题。

特此报告。

2013年9月20日

第四篇:均衡教育

推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谭连桂

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综观中国教育历史,不论是以培养统治者为目的的古代贵族教育,还是我国自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都不能也不敢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于教育的公平。民国初期在陶行之等教育名家的倡导下,平民教育有所萌芽,可惜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公平教育也只是昙花一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唯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才可能真正地重视公平教育、办好公平教育。

本人30多年工作在农村教育工作一线,对公平教育深有体会和感触,我对办均衡教育最深刻的体会有下面五点。

第一、做好网点布局调整是推动均衡教育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办素质教育目标,大力倡导均衡教育。可是,农村小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逐年减少;小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有特长的艺、体类老师更少,导致英语、电脑等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村完小分布过多(基本上是一村一所),教育资源分布又不均衡、教学质量更是参 1

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2002年我在桑田乡(现改为桑田镇)主持教委会工作,我围绕“如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与思考,经过慎重的集体研究后,率先向县教育局和县政府递交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建议:“全乡只保留两所完全小学,其它小学降级为只保留1-3年级的村小”。县局和县政府对我们的建议非常重视,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吴信根同志专程来我乡开展调研并鼓励我们积极稳妥地搞好该项工作,为全县树立样板。至2004年桑田镇全乡小学结束网点布局调整工作,由于科学合理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该乡的教学质量快速得到了提高。

莱溪乡交通条件较好(水泥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村民普遍比较富裕、村民对教育也很重视。基于以上优势,2005年我调任莱溪乡中心小学校长后,在原有网点布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调整力度,决定通过两年的努力,全乡撤并六所村小,只保留四所完小。2005年上井、西山、后举三所小学顺利撤并成功。黄满、石渠、上潺三所小学由于部分村民反对,列入第二批归并对象。2006年开学初我带领班子成员前往这三个村,深入了解情况。原来,村民反对撤并小学是有“三怕”:一怕孩子到新学校读书不适应;二怕自己村子里没了学校没面子;三怕路途远、孩子小会出安全事故。我们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走村入户交流谈心、散发倡议书等方式方法,大力地反复宣传网点布局调整的积极意义。并代表学校明确对家长作出了三项承诺:

1、保证给每个孩子在新学校学习都有进步。

2、通过路队制的建立和执行保证每个孩子的路速安全。

3、保证给每个孩子更好更全面的教育。由于家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2006上半年黄满、上潺两所学校顺利归并东方小学,2006下半年石渠村的家长们看到我校的三项承诺确实得到兑现,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要求将孩子并入东方小学就读。至此全乡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圆满结束。办均衡教育的优势很快得到体现:2006年莱溪小学夺回了久别的全县毕业班成绩第一名,2007年和2008年保持了全县前一、二名;全乡四所小学仪器图书得到很大充实,校舍环境得到良好整治,办学条件迅速提升了档次;师资在整合中得到加强,全乡小学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特色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初见成果。

网点布局调整工作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心系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取得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好。

第二、平等配置教育资源是均衡教育的硬件保障。

近年来,我们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按部颁二类标准为莱溪乡四所完全小学配齐了教学仪器、教具。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方面更是充分考虑到公平发展的因素:每所村完小都配备电脑六台;教学用彩电四台、VCD两台、英语复读机一台以上;中心小学、杨梅小学各配各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一套。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幅射和辅导功能,中心小学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料刻录成光盘(近三年据统计刻录光盘300余片)无偿分发给各村完小。我们还通过为全乡老师配备V盘、建立全乡教师QQ群、建立全乡教师电子资料库等形式努力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一步慢,步步慢。面对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学校领导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紧迫感,要时刻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试问:落伍、低级的教育硬件资源即使搞得再均衡又有什么

意义呢?!

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均衡教育的关键

首先我着重师资管理,优化培训策略,创新培训模式,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每年都要组织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在全校开展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每所小学我都想方设法配齐音、体、美、英等专职教师,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轮派制(中心完小教师派出有专长的青年教师,两年后成绩优秀的保证其回中心小学)、业务骨干帮扶制(中心小学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下派到村完小任教导主任帮助村完小组建教研组织)等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解决了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问题。

师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与价值导向。自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进行全乡“十大名师”创评活动。每年根据对教师德、能、勤、绩综合评估,在全乡小学评出10个群众满意、责任心强、成绩优秀的“名师”并予以大力宣传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我们还坚持执行教师业绩奖励制度,奖励面都在四成以上。虽然我们本着人文和尊重精神,从来不对老师采取惩罚措施,但是可喜的是:后进老师正在努力地追赶着先进老师。

近三年我校教师获得优质课、说课竞赛市级一等奖8人次,二、三等奖12人次;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次;论文、CAI课件获得省、市、县级奖励80余人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平等教育。

第四、关注弱势学生是做好均衡教育的重点

我们认为的弱势学生有两类: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和学习接受能力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在争取上级单位部门帮助的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我们成立了扶贫助学领导小组,通过校领导、教师与特困生结成扶贫互助对子等形式,近三年先后资助特困学生160余人。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一个不少”的庄重承诺。

对于学习接受能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求老师做到“三要两不准”:不准歧视、打击学差生;不准搞重点班、实验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要根据学差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适度辅导。

教育本就是充满爱的事业,而同情和怜悯更是爱心的基础和源泉,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碧蓝的天空、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和煦的阳光,既是社会公平的象征更是每个教育人行动的指南。

第五、抓好教育创新是提升均衡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我国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均衡化当前提倡的是 :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接受有质量的平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均衡不仅仅要关注教学机会的均等,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和成功机会的均等。因此我校围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让学校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这个宗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积极进行信息化教育工程建设,长期坚持艺术教育和校本教研实践。

2005年开始,我们莱溪小学率先推行“五加二”课程设置,即:每天

用5课时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另外安排活动2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特长训练。素质培养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强安全、法律、卫生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开展“课堂剧”、“演讲比赛”、“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特长训练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艺体训练”——组建鼓号队、体训队,开设舞蹈课、书画课、棋类课等地方课程。2006年市教研室领导来我校开展新课程执行情况调查,对我校的“五加二”课程设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的课程创新走在了全市课改前列。

我们非常注重教学研究工作,2007年申请了国家级教改课题“发展式教育手段与学生能力提高”立项,并围绕这一课题在全乡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造实验工作。近三年来我乡小学教师还先后承担了6个省级教研课题、8个市级教研课题、30余个县级课题的实验工作,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重研究”的浓厚校本教研氛围。不但锻炼了教师队伍,全乡小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探索和创造能力也普遍得到很大提高。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泼、民主气氛,得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质量。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英语书写能力比赛、现场讲故事、作文比赛等赛事每次都获得了团体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市级以上征文、小制作比赛获一等奖6人次,二、三等奖11人次。学生23篇习作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

通过抓好教育创新,让孩子在学校就练就适应、引领现代化、信息化的好素质、真本领,这既是我们当代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更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

我们的均衡教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的肯定:2007年省教育厅、人事厅授予我校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省教育工会授予我乡小学工会“四个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市教育局授予我乡小学“实施新课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和2006年县政府先后授予我乡小学“文明单位”“创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县教育局近三年两次授予我校“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虽然均衡教育还需要加大投入,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能为推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出一点力我感到由衷的幸福,我更为有幸亲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盛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愿平等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祝福祖国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早日描画成功!

第五篇: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丰南区教育局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进工作,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专人深入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反复调研,做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初中学校20所,学生总数15386人,校均学生769人;学生数200-300人学校1所,300-400人学校3所,400-500人学校3所,500—600人学校4所,600-700人学校2所,700-800人学校2所,800人以上学校5所。现有小学74所,学生总数34322人,校均学生467人;学生数100-200人学校12所,200-300人学校20所,300-400人学校16所,400-500人学校9所,500-600人学校2所,600-700人学校7所,700-800人学校2所,800-900人学校2所,900人以上学校4所。2003年以来,丰南区加大投入,积极协调,布局调整工作平稳、和谐、有序开展。全区小学从原有的156调整至74所,初中由原有的36所调整至20所。

二、主要工作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区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造峰扬谷”工程。所谓“造峰”是指抓好示范校建设工作。打造了实验小学东、西校区、银丰学校、实验学校

等一批区级窗口学校,培树了典型学校。小集小学、第四中学、大齐学校等农村学校新建了高标准塑胶操场,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扬谷”是指抓薄弱校改造。通过资金倾斜、师资流动、帮扶指导、统筹管理等措施,提高了薄弱校的水平。几年来,校舍建设和教育装备资金中80%用于农村学校建设。仅2009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就达到2000万元;同时先后共安排168名优秀干部教师到柳树瞿阝镇、大新庄镇等薄弱乡镇学校援教;通过实行机关干部包片包校负责制,采取送课下乡、学区联谊、对薄弱学校集体会诊、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形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指导。通过精心帮扶、观摩展示,又推出了南孙庄学校、东田庄学校、辉坨小学等一大批新典型。

二是推进资源均衡。我区立足高站位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总体思路,遵循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原则,先后建起大齐学校、大佟庄满族小学、经安中学等一大批农村亮点学校,不仅实现了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甚至达到了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还漂亮的程度。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撤并的高中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撤并的初中大部分改建为小学,撤并的小学大部分改建为幼儿园和成入学校,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做到了教育资源全部用于教育。目前已建成实验学校、东田庄学校等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截至目前,已新建、扩建学校57所,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区农村学校楼房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2%。与此同时,我区注重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突出将“两翼”(即高中和幼儿教育)延伸拉长。目前,已有2所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并正在积极谋划新城区现代化高中建设;建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农村示范园24所,幼儿教育水平位居省市前茅。

三是推进投入均衡。我区牢牢抓住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有利契机,坚持“两倾斜、两纳入、一深化、一创新”。“两倾斜”,即财政投入向教育倾斜、向农村倾斜,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连续5年递增11%以上,其中80%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建设和装备投入。“两纳入”,即将中小学烤火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全区所有学校全部实现锅炉取暖或地源热泵取暖;将乡镇中小学、幼儿园临时工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经费800余万元。“一深化”,持续完善“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教育分中心”建设,确保教育资金规范管理、高效使用。“一创新”,即创新建立分层次、按比例、互动性的教育资金调配机制。出台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区财政在划拨学校布局调整配套资金时,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不予发放,对经济条件一般的乡镇划拨50%,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配套70%一90%。近三年来,仅乡镇用于校舍建设的投入就达2亿多元。

四是推进装备均衡。为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环境,我区突出高规格、高质量配备教学装备,并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近三年用于薄弱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图书的装备资金,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和音体美劳器材均达到省一类标准;全区中小学的专用教室、图书馆建设全部达到省颁标准,今年又投入580万元重点用于探究实验室和数字实验室建设;与城区学校同步完成了小集小学、四中、大齐学校等部分农村学校塑胶操场建设,今后还将在农村学校继续组织实施。

五是推进评价均衡。创新推行了“三动、三名、三星”工程,建立了一整套多元化、动态性的评估体系,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牵引学校管理水平逐步均衡。“三动”,即围绕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着力规范教育内部管理。“三名”,即每年评选一批名师、名校、名校长;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三星”即,将星级学校评估延伸至星级班级、星级学生评比,使学校更加关注后1/3学生,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结合星级学校评价结果,将一中公助生指标10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由于评价的引领,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各项工作之间的均衡发展。

六是生源均衡工程。我区出台并完善了《丰南区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所招学生的学籍、房本、户口本必须做到三统一,确保我区学生

无跨区域上学或择校上学的现象,使招生工作科学有序进行,促进了生源均衡。同时,我们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从根本上取消了各种节假日补课现象,减轻了学生负担,从根本上避免择校现象的发生,避免了招生的随意性。

七是打造“乡村少年宫”工程。我们在全区确定了14所农村学校为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单位,为全区普及探索经验,奠定基础。依据“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人人参与、兴趣引领、丰富多样”的宗旨,依托社会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确定体艺、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使农村孩子有了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城乡之间师资不均衡。边远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少,且师资年龄老化严重,教师观念较落后,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工作很难抓出起色。同时,由于边远地区学校规模小,所以音体美专职教师配备不齐,部分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为兼职教师,课时不足,教学不规范。二是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区、乡镇中心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好,文化氛围浓厚,管理内涵丰富,办学质量高。偏离乡镇中心区的初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管理内涵不够丰富,办学质量不高。

四、改进工作措施

(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区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是: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聚合、小学建在中心村以上、幼儿园建在基层村以上,最终形成基层村以上都有幼儿园、中心村以上都有小学、中心镇都有初中、基层村视规模大小适当设置小学的发展格局。

1、优化高中学校布局。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总体思路,全区设置2所普通高中。撤并唐坊高中和二中,在新城区新建达省示范标准的新城区高中,届时全区普通高中学生都将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校均人数5500人。

2、优化初中布局。全区设置13所初中。城区在现有两所初中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建设。乡镇初中按照向中心镇聚集的思路,计划将东田庄中学合并到唐坊镇,将尖子沽乡的初中合并到柳树0镇,将西葛镇的初中合并到黄各庄镇,使全区共保留11所初中。具体为:利用撤并后的唐坊高中合并唐坊中学和东田庄中学;黄各庄中学、董各庄中学、宣庄中学、西葛中学、稻地中学迁至现二中;扩建柳树0中学合并尖字沽中学;扩建王兰庄中学合并毕武庄中学;易址新建钱营学校,合并钱营一中;南孙庄中学按新民居建设重新规划。校均人数达1150人。

3.优化小学布局。按照小学建在中心村、基层村视规模大小适当设置小学的思路,全区预计设置53所小学,分别是:城区内8所(含新建老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稻地镇3所,小集镇5所,黄各庄镇5所,西葛镇4所,大新庄镇8

所,钱营镇5所,唐坊镇2所,王兰庄镇3所,柳树0 镇4所,黑沿子镇1所,大齐各庄镇1所,南孙庄乡1所,东田庄乡1所,尖字沽乡2所。校均人数达到650人。

(二)实施师资优质配置工程。一是确保编制配置均衡。坚持将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标准与城镇统一,并实行每学年一核定的动态管理办法,重点向农村边远或薄弱学校给予倾斜。二是创设条件,留住边远地区教育人才。将布局调整空闲的校舍盘活,建设高标准的教师公寓,使边远地区教师能安心工作。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城镇学校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支教。通过优先评聘职称、优先晋职、优先评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城区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的均衡配置。四是实行农村教师分批到城区学校轮训为主要形式,组织试点联合办学体,促进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师资队伍的交流和共享,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五是在各中心校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建立“名师工作站”;从全区中小学选拔百名优秀教师组建“优秀教师讲师团”,利用校园网络按学段对农村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业务讲座,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为增强学校、教师发展的内动力,积极实施 “三名”创建工程。通过采取资金扶持、活动保障、“走出去,请进来”、与名校联谊、与专家对接等措施,培养名校、名校长、名师。

(三)推进学校发展内涵均衡。针对学校办学规模小这一现

实,以建设“简约,又富内涵”的新型农村学校为着力点,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为突破口,组织专人赴外地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引导全区中小学创立独具内涵、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努力形成多样特色校园文化。

(四)推进办学质量均衡。围绕提升办学综合质量,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学校,深入实施“降、活、提”工程。“降”,通过规范作息时间、课程开设、学生用书、作业时间、考试制度等“五个规范”,降低学生课业负担;“活”,通过“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的培养,活跃学生校园生活;“提”,通过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善教学节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创设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对义务教育改革目标、突破方向、实施路径、保障机制的科学设计,推进教育管理各项工作机制的务实创新,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牢,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

下载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均衡的“江苏样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深入实施均衡教育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校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逐梦扬威 展翅高飞 --------留耕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我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黔西县白泥中学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黔西县白泥中学位于是黔西县西南角上锦星镇,距离县城14公里,白泥中学的前身是农文中学,由民国时期当地民主人士丁扬斌先生(原冯玉祥将军的......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精选合集]

    深入实施均衡教育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克城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克城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做均衡教育育成功人才——南里岳中学均衡教育发展汇报材料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为此我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教育均衡解说词

    奏响均衡教育的恢弘篇章 ——5月14日教育均衡检查解说词 一、【校门口总体说,也可以边走边向愚公苑说】 “红墙绿竹如在画中,试问此间是城是乡?”走在克井文化路上,人们不禁发出......

    均衡教育8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与省政府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规定的期限,2015年我县要分别接受国家和省、市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

    均衡教育要求

    今天会议强调的几个重点,要交的作业及时间节点: 1、将会议精神向学校领导汇报,按照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分工,抓紧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分局、区教育局还要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