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守 望 光 明 22年
0526守 望 光 明 22年
——三家子小学“雷锋助残中队”帮助盲人
鲁顺 翟新民
“22年,是这群孩子给了我生存的勇气,给了我感觉和信念,是这些小天使,真诚的牵挂和惦记,让我有了依靠,让我心里有了光明!”5月24日,盲人杨振荣在参加南票区三家子小学“三·三”中队以“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为主题的中队会上的讲话催人泪下。这个中队就是闻名全省的“雷锋助残中队”,队会上,记者见到了这群可爱的小学生。这个中队是第八个接过“雷锋助残中队”接力棒的中队。2008年,“雷锋助残中队”被团省委、省关工委评为英雄中队。队会上,少先队员姜文浩走到爷爷身边,搂着他的脖子,贴着他的脸,真诚地对杨振荣说:“杨爷爷,有我们你就不会孤单,杨爷爷,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其他的少先队员都跟着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杨爷爷,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许多少先队员眼含热泪。
盲人杨振荣32年前,因施工事故,不幸双目失明,从此步入了黑暗的世界,阳光只能停留在想象当中。生活上的不便和困惑,让他无数次产生轻生的念头。22年前,三家子小学中队辅导员杨振兴第一次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杨振荣家,帮助杨振荣扫院子、擦玻璃、收拾屋子,还给他送去慰问品。孩子们拉着他的手,和他交谈、闲聊,成了他的知心朋友,还经常与他谈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杨振荣的世界一下子变了,他不再孤单,他有了牵挂他的人,也有了他牵挂的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杨振荣尝试着用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感染教育孩子,希望帮助他们!双方其乐融融,难舍难分。
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微笑,累并快乐着!助残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有了共同的心声: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盲人那里就会阳光灿烂。就这样,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助残中队的队员们都要送去节日慰问品,和盲人杨振荣一起过节。从此,杨振荣家成了三家子小学第一个德育教育实践基地,“阳光助残工程”拉开了序幕。队会上,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上班的李凌欣流下了泪水,她哽咽地说:“我是17年前这个中队的中队长,当时,接过了‘助残中队’的接力棒,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延续这么长时间„„我们当时不仅帮助了杨大爷,更重要的是帮助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孩子们,好好做下去,你们将来会知道,从中学到的精神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队会结束后,记者一行来到杨振荣家,乡亲们正在帮助他修建井棚。老乡周永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杨挺幸福的,没有亲人却有孩子们相伴,得到了学校的照顾,他家这口井原来没有遮挡,吃水困难,老杨在水缸上面铺上编织
袋子,用来过滤。这不,孩子们凑了钱,学校也给出了资,买了沙子、水泥和砖。我和乡亲们商量,帮他盖个井棚„„这些孩子们真好,经常来看望老杨,还带着东西,帮他干这干那,真是一群好孩子!”
自“雷锋助残中队”成立以来,中队助残活动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截至目前,助残中队的辅导员已经更换了8位,队员们轮换了一批又一批,可助残中队的队员们和盲人杨振荣之间的情感却与日俱增。虽然杨振荣因条件所限,居住地换了一次又一次,但助残中队队员们的心始终和杨振荣在一起。无论是严寒酷暑,春夏秋冬,队员们都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盲人、帮助着盲人。22年来,助残中队与盲人杨振荣团聚300多次,学校出资捐助8000余元,队员们义务捐款5600多元,慰问品总价值超过6000元,义务劳动超过300次。为了让“雷锋助残中队”活动有序和可持续开展,做到“雷锋助残中队”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三家子小学少先大队“雷锋助残中队”开展的活动被学校列入德育重点工作,号召向“雷锋助残中队”学习,把学雷锋活动列为优秀中队评比的优先条件,对学雷锋活动每年都要进行总结、评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雷锋助残中队”授旗仪式,将其拓展为全校活动。
2001年3月5日,少先大队授予六年一班、五年二班、四年二班为“雷锋助残中队”,除六一中队帮助盲人杨振荣
外,五二中队帮助患小儿麻痹症学生孙斌涛,四二中队帮助父子相依为命的李闯(父亲患间歇性精神病)。从此,学校雷锋助残活动掀起了又一轮高潮,学生助人为乐已蔚然成风。
三家子小学校长杨振兴、现任大队辅导员王艳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2年来,我们坚持开展活动,2008年,我们得到了团省委的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肯定,也是鞭策,我们会做得更好!”
采访的时候,记者真的受到了感染,一直回味着孩子们在队会上的誓言: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接过雷锋叔叔的枪,接过三家子小学“雷锋助残中队”的接力棒,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好盲人杨爷爷,帮助我们身边有困难的人!
第二篇:《守望》观后感
《守望》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守望》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望》观后感1在一个宁静的山村里,张云山为学校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美丽的姑娘香兰,两人结为了夫妻。可后来,张云山把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乡村的教学和乡里的孩子们身上,把自己的大儿子小海的病情给忽略了。小海因为耽误病情而离开了人世,香兰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丢下了张老师和他的小儿子,不理解父亲的小儿子抛弃了父亲。最后家破人亡的张老师依旧坚守在乡村小学这块土地上,以他的责任和善良呵护他的学生。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不求回报,一心想着山里那些贫穷的孩子;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就像一把伞,撑起了孩子们的梦想;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就像一缕阳光,温暖了孩子们的世界;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深情地介绍着。他是一位重庆市彭水县圣泉村的代课教师,,也就是我们今天看电影《守望一生》的主人公张云山老师。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很多场景历历在目。
有一次,他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跋山涉水请来放电影的同志在学校放电影。张老师让同学们在操场上摆好自己的凳子,我和同学们看见都惊呆了,原来他们坐的凳子竟然是石凳子。张老师知道他的学生邓七斤肠胃不好,就准备把他的鹅卵石凳子换成木板凳,可邓七斤就是不让换,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七斤,你站着,后面的人怎么看得见呢?”听话的七斤同意坐在了木板凳上。电影精彩时分,偷偷爬上屋顶的两个农民激动地拍手叫好,突然,简陋的教室瞬间倒塌,此时张老师看见邓七斤就要被房子压着,连忙扑过去救了七斤,而自己的头部受了伤。为了孩子们能继续上学,张老师找政府、找乡长、发动群众捐款,筹集资金重建校园,没过多久,崭新的学校矗立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也重新回到了教室上课。
十年后,张老师和香兰的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时候的张老师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他还是常常用家里的东西补贴学生,特别是张老师背着香兰偷偷割家里腊肉的那一幕更让我记忆犹新。
生活总是那么捉弄人,张老师的大儿子张海不幸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因没有及时医治经检查是晚期。医生告诉张老师,张海的日子不多了,接下来的日子,张老师并没有留下来陪儿子,而是选择回到教室给孩子们上课。张海病逝后,张老师的妻子因悲伤过度也发疯去逝。接连失去两个亲人的他面对重重打击,悲痛欲绝。我的眼眶湿润了,当看到张老师为了学生回到学校继续上课时,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除了电影的声音,只有老师和同学们发出的低沉的哭声……
电影结束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张老师为什么没有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他?”刘老师解释道:“张老师是一位尽责的老师,他为了多数孩子的未来,在儿子和学生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学生!张老师的品德是多么崇高!”一下子我明白了。
张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永远是我心中可亲可敬、巍峨屹立的老师。”
《守望》观后感2今天下午,我们集体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守望一生》,看后我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心理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取材于重庆市彭水县的一名乡村教师的传奇经历,看后让人百感交集,催人泪下。眼睁睁的看着张老师,从青春健壮的帅气小伙,一转眼就成了到白发苍苍的憔悴老人。然而,他毫无怨言,对教育事业始终忠诚挚爱。为此,他辛酸的故事被人熟知,伟大的人格被人歌唱,卓然的功绩被人传扬。他就是张云山老师,用青春和生命书写出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史上华丽的篇章!
在电影中,有一个偏僻落后的圣泉小山村,张云山老师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大山深处。在一次放电影中邂逅了美丽的"香兰",张云山为学校付出无私的精神让香兰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并结为夫妻。后来,张云山的大儿子——张海因为得了心脏病,再加上张云山整天忙于工作,一拖再拖,让小海的病成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兰得知大儿子死亡,悲伤过度,精神失常并得上了疯癫病,常常自责埋怨是愚昧无知惹的祸。张云山只能忍痛将妻子绑在板凳上防止她乱跑,因此,他对家庭的"不关心",被二儿子——张松误会和埋怨,导致父子感情破裂。然而不久,香兰病死在了家中。面对重重打击,张云天悲痛欲绝,但为了学生,却只能默默忍受。多年后,张云山终于转正,张云山终于如愿以偿。而张松也很争气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明白了父亲的艰辛,父子之间的鸿沟终于消失。张老师的悲苦岁月这才散去。
当张云山看到妻子在孤独中已离开人世,那悲伤的神情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终于知道一个再坚强伟岸的男人遇到接二连三的不幸时,也会手足无措,孤独绝望。这时候,大家都神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眼里泛着泪光,除了电影的声音,就只有低沉的哭声。
当然,看罢电影后,我也在反思电影背后透露出的悲哀。无疑,张老师是个优秀的老师,然而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当看到张云山挪用治香兰病的钱,给学校买扩音器时,我对他是又爱又恨。爱他心中有学生,恨他不分轻重缓急,不顾家人死活。我在思索,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否真的要以牺牲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作为代价,才能换取教育的功绩和荣耀呢?像这样"六亲不认",只工作不会生活,不照顾家庭的老师,他快乐吗?我想不会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倘若自己没有了健康,怎么有能力站讲台?家庭是幸福的避风港,因为工作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碎。"小家"没有了,何以建好"大家"?最终,张老师也落得了个遗憾落寞的下场。我想,他晚年情感上一定会很孤独,自责和悔恨。然而时光不再倒流。
我认为,在看影片时,大家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电影。既要肯定电影的正面价值,也要学会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间的矛盾,做到和谐发展。还要思考怎样做到不因贫穷而丧失救助家人,不因工作而阻碍家庭的幸福,快乐。
是的,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教师比比皆是。我知道自己没有张云山老师那么崇高,但是我会以他的正能量面为榜样。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多学知识,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守望》观后感3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守望一生》,观后让我深受感触。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乡村的代课老师――张云山,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其实他是这么地不平凡。一次在看电影时,农村的房子倒塌了,他为了救出他的学生邓七斤,而打破了头,最后,他和一名叫香兰的女子相爱并结婚了,并生了两个孩子。孩子长大了,因为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大的那个孩子的疾病一拖再拖而死去了,香兰无法接受大儿子的'去世而得了精神病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小儿子松儿……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位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乡村老师,守望了一生的教育事业,他不顾亲人。也不会因为大儿子和妻子的去世消沉,也没有因为这些私事而停止上课,(师德教育。 "信仰"这个词又出现在我的脑海,迟迟不去。
该部影片以彭水县水田村小的教师张宗茂为原型,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感人的真实的事迹。张宗茂老师于70年代初参加工作,从事山区教育整整38年。面对清贫、面对家人的相继去世,面对小儿子的离家出走和不理解,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劝说休学学生返校、发动村民重建校舍、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自愿接送孩子…… 38年来,他毅然坚守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岗位上,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崔人奋进,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学习的楷模。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张宗茂老师的大儿子不停流鼻血、皮肤莫名青紫,但由于当时张宗茂老师正带小学毕业班,他怕影响学生的成绩,于是疏忽了大儿子,没有带他去检查看病,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知儿子已经是疾病晚期无药可医。为了他的学生,他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痛失儿子的妻子也精神失常,最后撒手人寰,小儿子也离家出走,不原谅父亲。看到这里,我不知是什么感受,我只能说无私的人也是自私的,在坚持着自己的事业,把爱给了班上的孩子时,他是无私的。但在对待家人时,他是自私的,但是,他的这种自私也是无奈的。世上安得双全法,让作为看者的我心生感慨,也发出疑问:为了信仰,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忽视其他吗?
常常被嘲笑着,我们这一代是失去信仰的一代。不知为什么而活,或是活得浑浑噩噩,或是只为了利益而活。有时候我也是在想,我的信仰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育信仰又是什么?能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信仰无悔的坚持下去?在电影《守望一生》的开篇,主人公的一句独白便道出他一生投身教育的信念。"等老师攒了钱,就带你们看电影,去三峡……"他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多学习,多见见市面等等,他时刻为孩子着想,他对孩子的爱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诚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爱心是首要的,爱教育,爱学生,一个爱字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付出。让我们以张老师为楷模,也无私的爱学生,爱我的事业吧。就如张老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发出的感慨一样:"勾起了很多往事,但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坚持现在的路,无怨无悔。"
坚持信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加油!
第三篇:守望幸福
守 望 幸 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三中学 张岚芳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为你付出的再多我也值得”,当这首歌曲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总有一股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那便是幸福。作为教师,学生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师十载,方方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是我不懈的追求,并为之快乐着。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激扬文字,每一次与学生的倾心交谈,每一回与家长的置腹沟通,无不诠释着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没有蜡烛的高尚,不如春蚕那样无私,更没有张丽莉那样伟大,但是,我只希望在教育的沃土上,做一个辛勤耕耘的农人,播下的是种子,洒下的是汗水,而收获的是幸福!
学生面前,我自信、阳光、亲切。我用阳光的心态温暖学生受伤的心灵,用自信和执著激励学生的拼搏进取。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每天迎着朝阳,踏着露珠而来;伴着夕阳,借着路灯而归,早已成为我的习惯。我年轻,我热爱,我一直在教育的路上。我快乐,我幸福,我一直在默默地耕耘。天道酬勤,现如今,我的班级团结进取,奋发向上,两年时间共获得20多项殊荣,金灿灿的奖状耀眼夺目,折射出我和孩子们奋斗的幸福。
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学生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都是我不变的牵挂,哪怕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也一样心系学生。记得那是2011年的5月,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日,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的孩子患了肺炎,却被医生误诊为感冒,连续高烧数日不退,最后导致旧病复发,难以控制……当儿子生命垂危被推进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作为母亲的我泪如泉涌,痛不欲生:我后悔,后悔当初没有细心的在他身边照顾;我内疚,内疚作为一个母亲,我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我只能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在内心对孩子呼唤:“孩子,你要坚强,妈妈不能没有你啊!”这时,学生们打来电话:“老师,你要保重,我们不能没有你!”孩子真诚的话语让我泪流满面。三天三夜的守护,三天三夜的等待,三天三夜的煎熬,每天仅有的五分钟探视时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孩子从重护室出来的时候,看到他憔悴的小脸,又是痛心,又是爱怜!孩子病情稳定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踏上了返校的客车。在我和儿子道别时这样劝
道:“儿子,妈妈不能陪你了,你要坚强,我相信你一定会战胜病魔的!因为你是最棒的!妈妈是老师,还有那么多的哥哥姐姐等着妈妈去上课!他们也和你一样需要妈妈!”孩子虽不情愿,但是也点头答应了。和我相拥而别!他的懂事,他的可爱,更加让我自责。拖着疲惫的身体,按耐住内心的痛苦走进熟悉的班级。学生们见到我异常的兴奋,围住我争先恐后的汇报他们的成绩:班会开完了,我们表现很好;艺术节开完了,我们的舞蹈很棒;我们可听外语老师的话,没惹她生气…….看到他们天真的脸庞、我再次流下的眼泪,这是幸福的泪。孩子们的成绩让我悲痛的心得到了些许的安慰。经历了生死考验,我感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麽的重要啊!尽管淘气,尽管犯错误,尽管不爱学习,但是,他们健康,他们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从那以后,我更加爱这群孩子:用母亲般的温柔体贴疼爱每个孩子,包容他们的缺点,鼓励他们的优点,慢慢的我真的觉得我拥有的那么多孩子!拥有了更多的幸福!孩子们也投桃报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爱,给了我一个又一给的惊喜:艺术节优秀服务团队,同年6月,获取了“优秀班集体”的殊荣。我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那一张张奖状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嗅着花香,我幸福着。
“每一棵草也应芬芳”,这是我教育的心语。面对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因材施教,悉心教诲,不离不弃。不记得有多少次给学生辅导到天黑,不记得有多少次与学生沟通到日落,不记得多少次给学生上课累得声音沙哑,以至于说不出来话。但是,我不气馁,因为我始终坚信“厚德载物,天道酬勤”的真理!
现在的班级,学习的勤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快乐,真所谓“百花齐放”。我在期待,因为学生们有梦想;我在期望,因为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们期待的目光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期盼的话语是对他们美好的祝福。
奉献教育,守望幸福,是为师者最大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捧着爱心而来,满载幸福而归!
学生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为教育的明天“守望幸福”吧!
第四篇:守望记忆
守望记忆
月华如水,荡漾着迷人的涟漪。
落叶如翼,凋零着沉寂的哀愁。
我是记忆的拾荒者,使其珍藏那梦幻般岁月的记忆碎片,拼凑着一幅幅温暖的画面,展示记忆的拼合图,让思绪飘飞至从前······
友谊·雨伞
窗外,秋雨依然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偶尔吹来的意思秋风使人觉得寒意阵阵。然而偏偏在这时候,我忘记了带伞。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哎!不得不冒雨回寝室了,我迟疑了一会儿,或许我在企盼着什么······最美的一次相遇永远是在人群中,我痴痴的想,突然望见台阶下的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倩,我望着她······她拿着伞在雨中伫立着,呆呆凝望着,悲哀眼神中有一种坚持。“倩――”我欢呼雀跃着来到她伞下。“傻瓜,怎么这么长时间才下来,就知道你没有带伞”她说。“因为我知道你有嘛”我笑嘻嘻地说,心中却奏起一曲绵绵的温暖的乐曲······
雨,依然淋漓﹔风,依然劲舞,在她的伞下我却觉得很温暖,于是我懂得了友谊的含义······
成绩下来了,望着“血淋淋”我装作无所谓,只是用一句话总结“这次考试我取得圆满的失败。”回想以前对学习的漫不经心,看着别人因进步尔露出欢喜的笑容。一种悲伤,一种后悔,一份苏醒在我心中漫。成绩一下来,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呀!可终于下课了······哎,总算又熬过一节课。“小岑,你上课极不用功,我替你妈都为你着急呀,”老师说完扬长而去,只留下目光呆滞的我!我极力忍着不让泪水滑落,但竟毫无用处,只能让它“随心所欲”,不,我不要让别人看我流泪,我不允许自己哭泣,我要闪耀,我会努力,我愤愤得想······
一种信念鼓舞着我﹕我要变强,更强!
妈妈·叮嘱
“天冷了,多穿点衣服。”“牛奶一定要用热水烫过再喝,你的胃不好。”“睡前,一定要搓腿,别凉着,腿抽筋时一定要揉一揉。”每逢和母亲离别之际,母亲总是叮嘱着我,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味道很淡很淡,但却淡雅的真实······
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
蓦然回首,许多往事已经淡化,如烟如雾,唯有零星的碎片在记忆中闪光。我不知道以后会如何对待这些零星却美丽的记忆,也不知道当我发现自己收集的光阴碎片已不能拼出一段完整的的回忆时,我又会怎样的哭泣?我只能默默的守望自己的记忆,让自己的记忆不是支离破碎······
守望那美丽而又一时的瞬间,在某个灯火阑珊的夜晚。放下思绪,再让及飘飞,飘飞······
第五篇:守望未来
守望未来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高一(1)班 陈文凯
“……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起任何事。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通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了。作为二战以来北公认为是“现代经典”的两部小说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确实有着不同凡响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由美国作家J〃D 塞林格创造,它与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无形人》并称“现代经典”。小说刚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他们认为这本书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许多青年人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行举止,还经常戴着红色的鸭舌帽。然而,不同的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有人颂扬此书,认为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成人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也有些人严厉批评此书,认为书中大量的不文明用语会教坏青少年;一些图书馆和学校甚至把这本书列为了禁书,禁止人们阅读。不过在我看来,正是在这样的争议之下,才将这本书铸造成了不朽的经典。
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之后经历的故事。主人公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家庭,家人希望他好好读书,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去,但霍尔顿非但没有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反而经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到处惹麻烦,因而受到严厉的处罚。当他第四次北学校开除是,他没办法再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只好游荡在纽约的街头。两个晚上的游荡,让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丑恶的一面。他接触的各式各样的人,无不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看不惯这一切,他想逃离可悲的现实世界,但却始终没有办法那样做,最好只好对现实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
许多人都认为霍尔顿其实是现代青年的代表,他的身上综合了现代青年的种种叛逆和矛盾的心理,读懂了霍尔顿就是读懂了青少年的心理,也就读懂了一个时代。确实如此,霍尔顿身上表现出了现代青少年的叛逆、矛盾,或许冲动,但也有明智;或许冷酷,但也有善良。霍尔顿就是千千万万个我们的结合体。就和我们一样,霍尔顿是个喜欢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的人,讨厌拘束和循规蹈矩,总爱做自己热衷的事情。然而,我们总是因此受到责骂和惩罚,还被扣上调皮捣蛋的帽子。尽管如此,我们追求自由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止过。无论在什么地方,自由都是永恒的主题。看到霍尔顿对自由的无限向往,我不禁想起了一部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影片主人公麦克墨菲被强制关入疯人院“接受治疗”,麦克墨菲很快和院里的人打成一片,并计划着如何逃出疯人院。他鼓动其他人和他一起逃跑,逃向外面美好的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因为许多“病人”都是自愿入院,早已对院内的非人生活麻木,对于美好的世界,连好奇都没有,更不要说追求自由的心愿……影片的最后,印第安人齐弗在夜里打破了窗玻璃,从笼牢里冲出,冲向泛着微光的黑暗中,他不知道前面是哪里,也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但他知道,自己自由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飞越疯人院》所处的时代相差并不太远,它们同样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广大
人民精神上的麻木、空虚,对社会表达了心中强烈的不满。
美国有的史学家把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年称为“垮掉的一代”。“垮掉分子”以种种消极的方式——抽烟、酗酒、吸毒来对社会进行反抗。霍尔顿正是“垮掉分子”中的一员,他不满社会,不满周遭的人,不满身边发生的一切,只不过他表达不满的方式还算委婉,只是很凶地抽烟罢了。在霍尔顿决定离开潘西中学的哪个晚上,他站在楼梯口。使出了浑身的劲大吼:“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这一吼,将霍尔顿积蓄已久的愤怒与不满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读到这里,真叫人拍手称快!
书中出现次数极多的一个词,就是“假模假式”。无论是老绥摩还是摩罗太太,抑或是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和萨利,在霍尔顿的眼里都是些假模假式的人,而这些人都代表着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形象,可见但是全社会都处在一种麻木、空虚的状态之中,每个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对地位高的人阿谀奉承,对地位低的人就欺侮压迫。
霍尔顿简直恨透了这伙人,但却什么也做不了。身为读者的我只能为霍尔顿的境遇深感同情。但霍尔顿仍保留着一颗善良的心,他没有完全垮掉,他疼爱自己的妹妹菲比,捐助两个萍水相逢的修女。这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垮掉分子”来说,却是失败的,是不彻底的。这样一个矛盾体,不是正好反映出了丑恶的社会对人的无情摧残?
迷茫的霍尔顿心中,一直都有一个理想,一个纯洁而美好的理想——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只负责站在悬崖边上,捉住乱跑的孩子。恐怕这也是成千上万美国人,甚至世界人的理想,在这理想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痛快和委屈。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田里,千千万万个可爱的孩子正在欢快地游戏,在他们的身后,又有千千万万个霍尔顿,它们一个个手拉起手,共同守望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