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重点归纳

时间:2019-05-12 03:2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剖学重点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剖学重点归纳》。

第一篇:解剖学重点归纳

希望大家考出好成绩哈。。。

冯家立

正常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解剖学的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两上

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矢状面:即从前后方向,沿人体的长轴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3.椎孔:每块椎骨的椎弓和椎体围成的孔。

4.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它

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上、下两椎体之间借椎间盘牢固相连。椎间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

央胶状的髓核组成。椎间盘坚韧而有弹性,除连接椎体外,可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减缓冲击以保护脑。

6.椎管:全部椎骨的椎孔叠连一起,形成纵行管道,称椎管,椎管内容脊髓和

脊神经等。

7.上消化道: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管,十二指肠包括在内。8.下消化道:从空肠到肛门的一段消化管。

9.咽峡:是口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0.肝门:肝脏下面连接左、右纵沟中份额的横沟为肝门,有肝门静脉、肝固有

动脉、肝左管、肝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11.肝胰壶腹:胆总管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的左后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2.直肠子宫凹陷:即道克拉斯腔,为女性的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的陷凹,为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

13.声门裂:两侧声壁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的部位。

1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门周围相互移行,围成两个完全封闭的胸膜

腔。

15.纵隔:是左、右胸膜腔之间的间隔,呈矢状位,上窄下宽,而且显著偏左,这是由于心偏左的缘故。

16.肾门:指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盂、肾动脉、肾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的出入部位。

17.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18.二尖瓣:左心室的入口即左房室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两片近似三角形的瓣

膜称二尖瓣,瓣膜的边缘通过腱索连到乳头肌上。

19.三尖瓣:在右心室入口即右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三片呈三角形的瓣

膜,称三尖瓣,瓣膜的游离缘借腱索连于乳头肌。

20.卵圆窝:在右心房面的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窝,称为卵圆窝,胎儿时

期此处为卵圆孔,出生以后此孔逐渐封闭,遗留的凹陷为卵圆窝,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1.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特殊感觉神经末梢,为压

力感受器

22.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为化学

感受器。

23.乳糜池:呈梭形,位于第1腰椎体前面,有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入。24.巩膜静脉窦:在靠近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深面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为房水

回流的通道。

25.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处,有一小块黄色区域,称为黄斑。其中

央为一凹陷,称为中央凹,此区有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是感光最敏感处。Corti 器:内耳膜迷路蜗管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s 器),为听觉感受

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27.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即眼底,在眼底的鼻侧,有一呈白色的圆形隆起,称

为视神经盘,或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称为盲点。28.神经节: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形成的膨大,称神经节。29.灰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

1,故称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30.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是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

质区。

解剖学题目:

1、简述上肢骨的名称及数目。

答: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上肢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两侧共计64块。

2、简述下肢骨的名称及数目

答: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下肢带骨包括每侧各有1块的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两侧共计62块。

3、脑颅骨的名称及数目

答:共8块,包括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1块,顶骨和颞骨各2块。

4、膝关节的组成、构造、运动

答: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与髌骨共同构成。关节囊广阔而松弛,各部厚薄不一。囊外有韧带加强,前方为髌韧带,两侧分别为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囊内有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在股骨与胫骨之间有纤维软骨性的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从而使关节更加稳固,并可缓冲跳跃和剧烈运动时的震荡。在膝关节的周围,有许多滑膜囊,囊内充满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膝关节能做屈、伸运动;在屈膝状态下,还可绕垂直轴做轻微的旋内、旋外运动。

5、胃的分部

答:胃有两口、两壁、两缘,可分为四部。两口:入口为胃与食管相连处,称为贲门;出口为胃与十二指肠相续处,称为幽门。两壁: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两缘:上缘称为胃小弯;下缘称为胃大弯。四部:胃近贲门的部分,称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胃的中间广大部分为胃体;近于幽门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中紧接幽门呈管状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幽门管左侧稍膨大部分,称为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6、胃的形态及位置

答:胃的形态和大小随内容物的多少而不同,还可因年龄、性别、体型的不同而有差异;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以下。

7、食管有哪几个生理狭窄,各位于何处

答:食管全长有3各生理狭窄:第1个狭窄,位于咽与食管相续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2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3个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时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8、阑尾和胆囊的体表投影点

答:阑尾形似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下端则以盲端游离,长约7~9cm。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位置相对比较恒定,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9、心的外形

答:心近似倒置、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大小近似本人拳头。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三条浅沟。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圆钝而游离,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两面为胸肋面(朝向前上方)和膈面(朝向后下方)。三缘即为心右缘、心左缘和心下缘。三条浅沟分别是冠状沟,它是心房和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

10、心脏各腔、各出口名称及瓣膜名称

答:心借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左半心流动着动脉血,右半心流动着静脉血。每侧半心又分为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因此心共有4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互不相通,但每侧的心房借房室口与心室相通。

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腔大,其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按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上方有上腔静脉口,下方有下腔静脉

口,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它们分别引导人体上、下半身和心壁的静脉血汇入右心房;出口是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由此流入右心室。在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窝,称为卵圆窝,胎儿时期此处为卵圆孔,出生以后此孔逐渐封闭,遗留的凹陷为卵圆窝,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有出入两口: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三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瓣的游离缘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乳头肌为从室壁突入室腔的锥形隆起,亦分为三个(或三组),每个乳头肌的尖端发出数条腱索分别连于相邻两个尖瓣。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受血流冲压而关闭右房室口,可防止血流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缘附有三个袋口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干中;而心室舒张时,瓣膜袋口被血液充盈而关闭,可防止血液从肺动脉逆流入右心室

左心房 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其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左心耳。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均为肺静脉口,即左右肺各发出两条肺静脉,一起通向左心房。左心房只有一个出口,即左房室口,血液由此流向左心室

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空腔呈圆锥形,锥底朝上,有出入两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两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称二尖瓣,瓣膜的边缘通过腱索连到乳头肌上。左心室的乳头肌较右心室的强大,有前、后两个(或两组),每个乳头肌也发出数条腱索连于相邻的两个尖瓣上。上述结构的功能与右心室相同。防止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入左心房。出口是主动脉口,口周围也附有三个袋口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其功能与肺动脉瓣相同,防止血液从主动脉逆流入左心室

11、主动脉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分支

答: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根据它的行程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升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主动脉降部)

升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其起始部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升主动脉经上腔静脉左侧上升,续于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 接续升主动脉,作弓形弯向左后方,移形于降主动脉。从主动脉弓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降主动脉 为主动脉最长的一段,续于主动脉弓,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12胸椎水平穿过膈主动脉裂孔入腹腔,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降主动脉位于主动脉裂孔以上的部分称胸主动脉(主动脉胸部),位于主动脉裂孔以下的部分称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12、简述眼球壁的层次结构

答:从外向内依次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眼球纤维膜由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有维持眼球外形和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眼球血管膜由前向后依次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贴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作用,称为盲部,贴于脉络膜内面的部分由感光作用,称为视部。视网膜的后部称为眼底。在眼底的鼻侧,有一呈白色的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盘,或视神经乳头。此处无

感光细胞,不能感光,称为盲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经视神经盘穿过,其分支分布于视网膜各部。在视神经盘的颞侧3.5mm处,有一小块黄色区域,称为黄斑。其中央为一凹陷,称为中央凹,此区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是感光最敏锐处。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色素部,由单层色素上皮构成。内层为神经部,主要由三层细胞构成:外层为紧邻色素上皮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

13、全身有哪些淋巴及淋巴管道

答:淋巴管道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4种。

毛细淋巴管 为淋巴管道中最细小者,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毛细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毛细淋巴管分布广泛,除脑、脊髓、上皮、角膜、晶状体、牙釉质和软骨外,遍及全身各部。

淋巴管 有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内有丰富的瓣膜,可防止淋巴液倒流,保证淋巴向心流动。淋巴管之间有许多吻合支。根据淋巴管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浅、深两种。浅淋巴管位于皮下,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深浅淋巴管之间有吻合支相连

淋巴干 由淋巴管汇合而成。全身浅、深淋巴管共汇合成9条淋巴干,即收集头颈部淋巴的左、右颈干,收集上肢淋巴的左、右锁骨下干,收集胸部淋巴的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成对脏器淋巴的左、右腰干,收集腹盆部不成对脏器淋巴的肠干

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共两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两者由9条淋巴干汇集而成,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肠干汇集成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集成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

14、若将一导管从肱动脉插入到左冠状动脉,导管先后经过哪些结构才能够抵

达?

答:详情见教科书

第二篇:局部解剖学考点(各种重点)

局部解剖学考点

1.危险三角:在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面静脉经眼静脉和颅内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可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在腮腺深面纵行和横行通过的结构有哪些?

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3、针刺攒竹、四白、耳门穴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针刺这些穴位感到痛疼,其传导到脑的途径如何?(1)攒竹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

内容:眶上动脉的分支、眼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

痛觉传导:眶上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2)四白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提口角肌→眶下孔

内容:面动脉的分支和面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和眶下静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

痛觉传导: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3)耳门的针刺层次、内容和痛觉传导: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内容:耳颞神经,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痛觉传导:耳颞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柱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1/3

4、颈动脉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颈动脉三角:

境界: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内容:舌下神经及其降支构成的颈袢,颈内静脉及其数值,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颈深淋巴结等。

5、针刺扶突穴经过的层次。扶突: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后缘 针刺时要避免刺伤颈动脉鞘内及其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内容:浅层有颈横神经,有颈外静脉及其属支。

6、刺足太阴脾经周荣、胸乡等穴位经过的解剖层次结构以及注意的问题。(1)周荣:

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主要血管神经分布:有第1~3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浅静脉。注意:不宜深刺,以免造成气胸。(2)胸乡: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

主要血管神经分布:有第2~4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浅静脉。(3)天溪:

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主要血管神经分布:有第3~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有胸腹壁静脉。注意:不宜深刺,以免造成气胸。(4)食窦:

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

主要血管神经分布:有第4~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静脉。注意:不宜深刺,以免造成气胸。(5)大包:

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主要血管神经分布:有第4~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静脉。注意:不宜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7、胸锁筋膜。

连于喙突、锁骨与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称为胸锁筋膜。内容:胸肩峰动脉及胸内、外侧神经、头静脉及淋巴管。

8、针刺四满和气冲穴的层次。

皮肤皮下组织旋髂浅动脉的分支及其同名静脉的属支第十一十二胸前支和第一腰椎前支的外侧皮支腹直肌肌鞘前层腹直肌腹壁下动脉和同名静脉

9、枕下肌群:4块,两块直肌和两块斜肌。其中三块构成枕下三角。头上斜肌:起:寰椎横突,止:下项线(上项线下方)。作用:头后仰。

头下斜肌:起:第2颈椎棘突,止:寰椎横突。作用:旋转寰枢关节,头后仰并把脸转向一侧。头后大直肌:起:第2颈椎棘突,止:下项线。作用:头后仰并把脸转向一侧。头下斜肌:起:寰椎后结节,止:下项线。作用:使头后仰。枕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及有关内容。

枕下三角位于头佳绩和头半棘肌深面,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有枕下肌围成。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其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继穿寰椎后膜如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枕下神经为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

10、听诊三角的位置、境界及有关内容。

听诊三角:又名肩胛旁三角。位于肩胛骨下脚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的上缘,内侧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上外侧界是肩胛骨的内侧缘的下部。三角内有脂肪组织及其筋膜,深处为菱形肌的第7肋间肌。在背部此处听诊呼吸音最清楚。针刺时应注意此处不宜深刺,以免气胸。

11、腰上三角的位置、境界及有关内容。

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三角的内侧接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

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1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聚较近,则下后锯肌也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个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二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肾手术腹膜外手术必经此三角,注意勿损伤此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扩大手术视野应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腰上三角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此三角后突,形成腰疝。

12、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及有关内容。

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上方。有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也可形成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深部阑尾炎时,此三角有明显压痛。

13、三边孔、四边孔的位置、境界及通过的主要结构。

三边孔和四边孔:位于腋窝的后壁上,后壁的肌肉之间构成两个孔,内测的为三边孔,其境界是:上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为大圆肌、背阔肌,外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其内由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为四边孔,其境界是:上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为大圆肌、背阔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有野神经及旋肱后血管通过。

14、内关穴的体表定位和针刺的解剖层次。体表定位:于脘横纹上2寸,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正中神经)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15、腕管。

屈肌支持带与腕骨共同构成腕管。通过腕管浅、深面结构:

桡侧浅面:桡侧腕屈肌通过;尺侧浅面:尺动、静脉及尺神经通过;中间部浅面有掌长肌腱通过。在腕管中有:指浅、深屈肌各4条腱、拇长屈肌腱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16、梨状肌上孔、下孔通过的结构。

(1)梨状肌上孔:由外侧至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

(2)梨状肌下孔:由外侧至内侧依次大致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及阴部神经。

17、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位于股前区的上部呈一底边向下尖朝上的三角形,下续收肌管。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侧接为长收肌内侧缘。

内容:在股三角内从外至内一次是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另外还有淋巴管、淋巴结核脂肪组织等。

18、腘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位于膝后区。

境界:腘窝呈菱形,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外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的顶为筋膜;腘窝的底自上而下分别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在腘窝上外缘有腓总神经,还有滑液囊及脂肪组织填充。

第三篇: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和重点

局部解剖学各章节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2、掌握人体基本结构的概念及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3、熟悉解剖器械及其使用。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2、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及区别。

3、人体基本结构的配布。

4、常用的解剖器械及使用。

5、怎样学习局部解剖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体基本结构配布概况。难点:

筋膜及筋膜间隙。

思考题

名词解释:

骨纤维鞘、筋膜间隙。问答题:

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有何区别?、第十八章 下肢

下肢浅层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3、了解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因素、临床诊疗的形态学基础。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3、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因素、临床诊疗的形态学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难点:

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思考题

问答题

1、如何在体表确定大隐静脉的走行?

2、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时,选择什么部位最好?

股前内側区 目的要求

1、掌握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的组成和通过的结构。

3、掌握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4、熟悉股前、内侧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了解股疝发生的解剖基础。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肌腔隙、血管腔隙的组成和通过的结构。

3、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4、股前、内侧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股疝发生的解剖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肌腔隙、血管腔隙的组成和通过的结构。

3、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4、股前、内侧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难点:

1、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股鞘(femoral sheath)、股管(femoral canal)、股环(femoral ring)、收肌管(adductor canal)问答题

1、股三角底边和尖血管神经是如何安排的?

2、旋股内、外側动脉的辨认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股疝?是怎样形成的?

臀区、股后区、膝后区和小腿后区 目的要求

1、掌握臀区由浅入深层次结构。

2、掌握经梨状肌上、下间隙出入的血管神经的安排。

3、掌握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4、熟悉股后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掌握腘窝的境界,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6、熟悉膝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7、了解髋关节后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8、掌握小腿后区结构安排和踝管的结构安排。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臀区由浅入深层次结构。

2、经梨状肌上、下间隙出入的血管神经的安排。

3、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4、股后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腘窝的境界,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6、膝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7、髋关节后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8、小腿后区结构安排和踝管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臀区由浅入深层次结构。

2、经梨状肌上、下间隙出入的血管神经的安排。

3、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4、腘窝的境界,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5、膝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6、小腿后区结构安排和踝管的结构安排。

难点:

1、经梨状肌上、下间隙出入的血管神经的安排。

2、膝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3、踝管的结构安排。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踝管(malleolar canal)。问答题

1、臀区肌肉注射的安全部位何在?

2、股后区的血供来源?

3、股骨下端骨折最容易损伤的结构是什么?

第十九章上肢

上肢浅层结构 目的要求

掌握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径、汇入部位及有关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径、汇入部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径、汇入部位。难点:

寻找滑车上淋巴结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思考题

名词解释

滑车上淋巴结。问答题

临床常用的静脉输液(打点滴)的部位是头静脉,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胸前区及腋区 目的要求

1、掌握胸前壁的层次结构。

2、掌握腔内腋动脉的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3、掌握腋淋巴结的配布及流注关系。

4、熟悉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5、了解三边孔和四边孔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腋腔的境界。

2、腋腔内腋动脉的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3、腋淋巴结的配布及流注关系。

4、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5、三边孔和四边孔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腋腔的境界。

2、腋腔内腋动脉的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3、腋淋巴结的配布及流注关系。

4、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5、三边孔和四边孔构成及通过的结构。难点:

1、腋腔内腋动脉的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2、确认腋淋巴结各群的标志。

3、确认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的标志。

思考题

名词解释

锁胸筋膜 腋鞘 问答题

1、何选择腋腔的手术入路?其层次结构安排?

2、何为锁胸筋膜?有哪些结构经该筋膜出入?

3、结扎腋动脉的最佳部位在哪里?

臂 肘 前臂前区 目的要求

1、掌握臂前区和前臂前区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

2、掌握臂前区和前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3、掌握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4、掌握肘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5、了解臂中份和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臂前区和前臂前区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

2、臂前区和前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3、肘窝的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4、肘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5、臂中份和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臂前区和前臂前区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

2、臂前区和前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3、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4、肘关节动脉吻合网的组成。

5、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难点:

1、前区和前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2、臂中份和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肱骨肌管、前臂屈肌后间隙。问答题

1、臂前区肌肉层次,血管神经的位置走行?

2、上肢的血管神经中与骨有密切关系的有哪些?

手掌及手指掌面 目的要求

1、掌握腕横韧带浅、深面通过的结构。

2、掌握手掌的层次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和分支、分部范围。

3、掌握手掌的筋膜间隙境界及交通,手掌滑膜囊及手指腱鞘的形态特点。

4、掌握手指掌侧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腕横韧带浅、深面通过的结构。

2、手掌的层次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和分支、分部范围。

3、手掌的筋膜间隙境界及交通,手掌滑膜囊及手指腱鞘的形态特点。

4、手指掌侧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腕横韧带浅、深面通过的结构。

2、手掌的层次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和分支、分部范围。

3、手掌的筋膜间隙境界及交通,手掌滑膜囊及手指腱鞘的形态特点。

4、手指掌侧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难点:

手掌的筋膜间隙境界及交通,思考题

名词解释:

腕管(carpal canal)、腕尺侧管(ulnar palmar arch)、腕桡侧管(radial carpal canal)、指蹼间隙(Web`s space)、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指腱鞘(tendinous sheaths of fingers)、指髓间隙(pulp space)。问答题

手是劳动工具,很容易损伤或感染,想一想与手部的损伤或感染的解剖要点。

第二十章 头部(略)

第二十一章 颈部

颈前区 目的要求

1、掌握颈部的筋膜配布、形成物和筋膜间隙及其通向

2、掌握甲状腺区的层次结构;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被膜、血供特点及甲状腺上、下动脉与喉上、喉返神经的关系。

3、掌握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

4、熟悉颈部常用标志。

7、了解颈部的分区。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介绍颈部的分区和结构安排。

2、颈部的筋膜配布、形成物和筋膜间隙及其通向。

3、颈前区的层次结构。

4、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被膜、血供特点及甲状腺上、下动脉与喉上、喉返神经的关系。

5、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颈部的筋膜配布、形成物和筋膜间隙及其通向。

2、颈前区的层次结构。

3、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被膜、血供特点及甲状腺上、下动脉与喉上、喉返神经的关系。

4、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难点:

确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思考题

名词解释:

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咽后间隙(retropharynheal space)、甲状腺假囊(false capsule of thyroid gland)、椎前间隙(prevertebral space)、甲状腺悬韧带。问答题

1、颈部气管切口的解剖层次和可能遇到的血管。

2、根据甲状腺毗邻关系,当甲状腺肿大时可能压迫那些结构?

3、甲状腺血供特点及动脉与喉神经的关系。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目的要求

1、掌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2、掌握颈袢的组成、位置和分支。

3、掌握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支及分布。

4、掌握颈交感干。

5、掌握以前斜角肌为中心颈根部的结构安排。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胸锁乳头肌的层次结构

2、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3、颈袢的组成、位置和分支。

4、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支。

5、以前斜角肌为中心颈根部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袢、颈丛和颈根部的结构安排。难点:

确认颈袢、膈神经、颈交感干。

思考题

名词解释:

颈袢(ansa cervicalis)、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问答题

1、如何在活体上定出颈丛麻醉的最佳穿刺部位。

2、如何在活体上定出臂丛麻醉的最佳穿刺部位。

颈外侧区 目的要求

1、了解副神经的行经和定位。

2、了解颈部浅深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引流。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颈外侧区层次结构。

2、副神经的行经和定位。

3、颈部主要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及引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副神经的行经和定位。

2、颈部主要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及引流。

难点:

确认胸导管颈段。思考题

名词解释:

静脉角、左锁骨上淋巴结(Virchow`s lymph nodes)。问答题

1、左锁骨上淋巴结发现转移性癌,其原发病灶可能在哪里?

2、鼻咽部的癌肿转移到哪群淋巴结?

3、舌尖部的癌肿转移到哪群淋巴结?

第二十二章 胸 部

目的要求

1、掌握女性乳房的结构特征和淋巴回流。

2、掌握肋间结构的安排及血管神经的走行。

3、掌握胸膜的分部及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4、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

5、掌握上纵隔的结构安排和纵隔左、右侧面观以肺根为中心的结构安排。

6、掌握胸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女性乳房的结构特征和淋巴回流。

2、肋间结构的安排及血管神经的走行。

3、胸腔及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及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4、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

5、上纵隔的结构安排和纵隔左、右侧面观以肺根为中心的结构安排。

6、胸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女性乳房的结构特征和淋巴回流。

2、肋间血管神经的安排及走行。

3、胸膜的分部及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4、上纵隔的结构安排和纵隔左、右侧面观以肺根为中心的结构安排。

5、胸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难点:

1、食管后隐窝和动脉导管三角。

2、胸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腋尾、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 Cooper`s ligament)、乳房后间隙、下胸膜间区(inferior intermediate region of pleura)、胸膜上膜(suprapleural membrane & Sibson`s fascia)、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腰肋三角(lumbocostal triangle)、胸肋三角(sternocostal triangle)、动脉导管三角(ducts arteriosus triangle)、食管上三角、管下三 角、食管系膜、支气管肺段。

问答题:

1、女性乳房淋巴回流。

2、胸腔及胸膜腔的区别,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与胸膜腔积液时在腋后线进行胸腔穿刺的关系。

4、胸膜腔超出骨性胸廓的部位及其意义。

5、上纵隔的结构安排。

6、肺根的组成及其毗邻。

7、依肺段支气管的分布,左、右两肺分别可分为几个肺段?

第二十三章 腹 部

腹前外侧壁

目的要求:

1、腹部表面标志及分区。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3、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构成及内容物。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2、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构成及内容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2、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构成及内容物。难点:

腹股沟管的构成。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半月线(linea semilunaris)、弓状线(arcuate line)、腹股沟管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腹股沟管深环(deep inguinal ring)、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 Hesselbach`s triangle)。问答题

1、典型的腹前外侧壁有几层?其前壁与外侧壁有何不同?

2、在腹前外侧壁的哪些部位不具备典型层次?

3、你能否描述上腹旁正中切口和麦氏切口的解剖层次。

4、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基础是什么?区别三者的解剖基础又是什么?

腹膜和腹膜腔 目的要求

1、掌握腹膜的形态、功能和腹膜腔与腹腔的概念。

2、掌握腹腔内脏器与腹膜的关系,腹膜的形成物。

3、掌握网膜囊及网膜孔的境界。

4、熟悉腹膜腔的分区。

5、了解腹膜间隙的临床意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腹膜的形态、功能和腹膜腔与腹腔的概念。

2、腹腔内脏器与腹膜的关系,腹膜的形成物。

3、腹膜腔的分区。

4、网膜囊及网膜孔的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腹膜的形成物。

2、网膜囊及网膜孔的境界。

难点: 腹膜的形成物与腹膜间隙。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胃胰襞(gastropancreatic fold)、肝胰襞(hepatopancreatic fold)、十二指肠旁皱襞、十二 指肠空肠曲皱襞、膜三角、网膜孔(omental foramen)。

问答题

1、腹膜腔内哪些器官可以移动?哪些器官不能移动?有什么临床意义?

2、腹膜形成了哪些系膜?有什么临床意义?

3、为什么阑尾穿孔可导致膈下脓肿?

4、网膜囊及网膜孔的境界。

上腹部脏器 目的要求

1、掌握腹腔动脉的分支、分布及主要侧枝循环。

2、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

3、掌握肝的毗邻、固定因素和肝蒂。

4、掌握肝外胆道的形态,胆总管各段的毗邻,及胆囊动脉的行径。

5、掌握脾的韧带与脾蒂。

6、了解肝脏的分叶、分段。

7、掌握腹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腹腔动脉的分支、分布及主要侧枝循环。

2、胃的形态、位置、毗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

3、肝的毗邻、固定因素和肝蒂。

4、肝外胆道的形态,胆总管各段的毗邻,及胆囊动脉的行径。

5、脾的韧带与脾蒂。

6、肝脏的分叶、分段。

7、腹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腹腔动脉的分支、分布及主要侧枝循环。

2、胃的形态、位置、毗邻、血液供应。

3、肝的毗邻、固定因素和肝蒂。

4、肝外胆道的形态,胆总管各段的毗邻,及胆囊动脉的行径。

5、脾的韧带与脾蒂,6、腹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难点:

1、胃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

2、肝脏的分叶、分段。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胃管、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of duodenum)、肝蒂(hepatic pedicle)、Glisson`s system、胆囊三角(Calot`s triangle)、肝胰壶腹(hepatopamcreatc ampulla)。问答题

1、胃的血管位于哪些腹膜形成物中?

2、胆囊手术出血严重时,可如何暂时中止出血?

3、胃前、后壁穿孔时,食物易入何处?

4、在断面上如何确定肝脏的分段?

中、下腹部脏器 目的要求

1、掌握大、小肠,空、回肠,及横结肠、乙状结肠的主要鉴别特征。

2、掌握阑尾的形态,常见位置及血供。

3、掌握十二指肠的毗邻;了解胰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4、掌握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5、掌握大、小肠的血液供应;了解结肠的淋巴回流。

6、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枝循环途径。

7、掌握胰腺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大、小肠,空、回肠,及横结肠、乙状结肠的主要鉴别特征。

2、阑尾的形态,常见位置及血供。

3、十二指肠的毗邻;胰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4、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5、大、小肠的血液供应;结肠的淋巴回流。

6、门静脉的组成及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枝循环途径。

7、胰腺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大、小肠,空、回肠,及横结肠、乙状结肠的主要鉴别特征。

2、阑尾的形态,常见位置及血供。

3、十二指肠的毗邻;

4、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5、大、小肠的血液供应;

6、门静脉的组成及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枝循环途径。

7、胰腺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

难点:

1、胰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2、结肠的淋巴回流。

3、胰腺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

思考题

名词解释:

系膜三角、Meckel憩室、麦氏点(McBumey`s point)、边缘动脉(colic marginal artery)、Retzius`s vein。问答题

1、手术时如何寻找阑尾?

2、何谓缘动脉?其位置和构成?

3、胰头和胰颈与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如何?

4、在断面上如何确定胰腺?

腹膜后隙 目的要求

1、掌握肾脏的位置、毗邻、肾蒂及肾被膜。

2、掌握输尿管的行径、毗邻和狭窄部位。

3、掌握腹膜后隙的主要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4、了解肾上腺和腰交感干。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肾脏的位置、毗邻、肾蒂及肾被膜。

2、输尿管的行径、毗邻和狭窄部位。

3、腹膜后隙的主要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4、肾上腺和腰交感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肾脏的位置、毗邻、肾蒂及肾被膜。

2、输尿管的行径、毗邻和狭窄部位。

3、腹膜后隙的主要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难点:

1、腹膜后隙的主要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2、肾上腺和腰交感干。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肾筋膜(renal fascia)、肾脂肪囊(renal adipose capsule)、肾纤维囊(renal fibrous capsule)、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问答题

1、肾的位置、毗邻及肾被膜。

2、肾筋膜的形态特点。

3、肾蒂的组成及其安排。

4、输尿管的行径特点与意义

第四篇: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我

第一章

头部

1.翼点(P7):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2.乳突(P7):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止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3.枕外隆凸(P7):位于枕骨外面正中向后的最突出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枕外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4.面动脉压迫止血部位(P8):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以触及面动脉的搏动,面浅部出血可压迫此处止血。5.面神经(P9):行于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外穿入腮腺内先分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组分支,由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端穿出,支配面肌和颈阔肌。①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份

②颧支---颧肌、眼轮匝肌下部、提上唇肌

③颊支(伴腮腺管走行)--颊肌、口裂周围诸肌 ④下颌缘支—下唇诸肌及颏肌

⑤颈支(行于颈阔肌深面)---颈阔肌 6.腮腺鞘(P10):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7.腮腺鞘的结构特点(P10):

①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深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因此,腮腺化脓时可形成多个散在的小脓灶,不易扩散,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

②腮腺鞘的浅层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扩散到咽旁间隙,形成咽旁脓肿。8.腮腺床(P10):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9.腮腺管(P10): ①行程:长约5-7cm,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颧弓下一横指处前行于咬肌表面—咬肌前缘—穿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黏膜上的腮腺乳头。②开口部位: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的腮腺乳头,临床可经此乳头插管, 进行腮腺造影。

③体表投影:自鼻翼肌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10.穿行腮腺的结构(P10):在腮腺内有血管和神经纵横穿行:

①纵行结构:a颈外动脉

b下颌后静脉

c颞浅动、静脉

d耳颞神经

②横行结构:a上颌动、静脉

b面横动、静脉

c面神经及其分支 上述血管和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N—下颌后V—颈外A—耳颞N)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 11.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腮腺而分为三段(P11): ①第一段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 ②第二段为腮腺内段;

③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形成5组分支)12.面侧深区内容(P13):

①翼内、外肌

②翼静脉丛 ③上颌动脉 ④下颌神经

13.翼静脉丛(P13):①位于翼内肌、外肌与颞肌之间 ②收集深部静脉血,汇入上颌静脉 ③交通:上→卵圆孔、破裂孔→海绵窦

前→面深静脉→面静脉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外肌于颞肌之间,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回流至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通过面部的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14.上颌动脉(P13):平下颌颈高度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行经翼外肌的浅面,经翼外肌两头间入翼腭窝。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下颌段。主要分支有:①下牙槽动脉②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肌段,为最长的一段,分支至咀嚼肌

第三段:翼腭窝段。主要分支有:①上牙槽后动脉②眶下动脉 15.下颌神经(经卵圆孔穿出)分支(P14): 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16.咬肌间隙(P15):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内有咬肌动、静脉及神经。交通:下部前方邻—下颌第3磨牙。17.翼下颌间隙(P15):

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交通:翼下颌间隙--下颌切迹--咬肌间隙。前邻-颊肌

后为-腮腺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射于此间隙,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18.额顶枕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P16):①皮肤②浅筋膜

③帽状腱膜及枕额肌④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⑤颅骨外膜 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临床上常被合称为“头皮”。

19.头皮的血管和神经位于浅筋膜内,且多相伴呈辐射状走行,按位置和分布,可分为前、后两组(P16):

前组:滑车上动、静脉和神经, 距正中线2cm

眶上动、静脉和神经, 距正中线2.5cm 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20.颅顶的血管和神经行径及分布的临床意义(P16): a.神经分布重叠,麻醉时应扩大面积。

b.血管丰富有广泛的吻合,头皮撕裂时不易缺血坏死。

c.血管与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走行,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d.开颅手术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的血管和神经主干,并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保留感觉功能。21.颅前窝(P18):

筛板骨折,可产生脑脊液鼻漏、嗅觉障碍 22.垂体肿瘤可压迫的毗邻结构(P18):

垂体的毗邻:前方—鞍结节、交叉沟

后方—鞍背

两侧—海绵窦

顶—鞍膈

底—邻蝶窦

垂体前叶的肿瘤可将鞍膈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向下生长可使垂体窝的深度增加,甚至侵袭蝶窦;若向两侧扩展,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及脑神经受损症状。23.海绵窦(P18):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24.颅中窝的临床意义(P20): a.中央部骨折:

①伤及蝶窦—造成血性脑脊液鼻漏。

②伤及颈内动脉及海绵窦—可形成动、静脉瘘,并伴有搏动性突眼症状。③伤及海绵窦脑神经—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三叉神经刺激症状。b.外侧部骨折:鼓室盖骨折伴鼓膜撕裂—造成血性脑脊液耳漏。25.颅后窝中形成的两个脑疝(P20): ①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的后上方临近小脑半球下面内侧部的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受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内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②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幕前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一个朝向前方的弧形切迹,即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形成一个包绕中脑的卵圆形裂孔。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和钩可通过此裂孔移至幕切迹的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致使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出现同侧瞳孔扩大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对侧肢体轻瘫等临床体征。

第二章

颈部

1.甲状软骨T(P27):上缘约平第4颈椎高度。2.环状软骨C(P27):两侧平第六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及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3.胸锁乳突肌(P27):后缘中点有颈丛皮支穿出,为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即神经点。(神经点—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处,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4.锁骨下动脉的体表投影(P28):

左——左锁骨上小窝至锁骨上缘中点划一弓形线(锁骨上1-1.5厘米高)右——右胸锁关节至锁骨上缘中点划一弓形线(锁骨上1-1.5厘米高)5.臂丛(P28):锁骨中点后方为臂丛阻滞麻醉锁骨上入路的部位。6.颈阔肌(P28):在颈前外侧部浅筋膜内,有菲薄的皮肌,称为颈阔肌。

该肌深面的浅筋膜内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颈外侧浅淋巴结、颈丛的皮支以及面神经的颈支等。7.颈外静脉(P29):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下端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该静脉末端有一对瓣膜,但不能阻止血液反流。当上腔静脉血回心受阻时,可致颈外静脉扩张,因为颈外静脉与深筋膜结合紧密,当静脉壁受伤破裂时,管腔不易闭合,可致气体栓塞。8.颈丛皮支(P29):由神经点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刺点。包括枕小N、耳大N、颈横N、锁骨上N。9.颈筋膜(P30):即颈深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①浅层(封套筋膜):形成:a.肌鞘: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鞘

b.腺鞘:下颌下腺鞘、腮腺鞘 ②中层(内脏筋膜/气管前筋膜):包裹颈部脏器

形成:a.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

b.气管前筋膜——向下与心包上部相续

c.颊咽筋膜

d.颈动脉鞘——由气管前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③深层(椎前筋膜):位于颈深肌群及颈椎体表面,并续为前纵韧带和胸内筋膜。向两侧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包裹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并向腋窝走行,形成腋鞘。10.气管前间隙(P31):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左右头臂静脉。儿童有胸腺。11.咽后间隙(P31):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称咽旁间隙。向下至后纵隔。12.椎前间隙(P31):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炎症、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13.肌三角层次(P33):①皮肤②浅筋膜(脂肪、颈阔肌、浅层血管、淋巴结、神经)③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④深筋膜中层(甲状腺、甲状旁腺、喉、咽、气管及食管颈部)⑤深筋膜深层 肌三角浅面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肌三角内容(P35):肌三角内含有位于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肌上腹,位于深面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以及位于气管前筋膜深部的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14.甲状腺(P35):①形态:呈“ H”形,分左、右侧叶和甲状腺峡。

②位置:a.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

气管软骨

b.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甲状腺被膜:分为①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鞘)②甲状腺真被膜(甲状腺纤维囊),两者之间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甲状腺悬韧带:假被膜内侧增厚形成 15.甲状腺的毗邻(P35):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临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甲状腺肿大:①向后内侧压迫喉和气管—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②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16.甲状腺奇静脉丛(P38):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颈部前方吻合形成 17.气管颈部的毗邻(P40):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

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在二者之间的气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神经上行。其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等。18.下颌下淋巴结(P46):位于下颌下腺附近,收纳眼、鼻、唇、牙、舌及口底的淋巴,汇入颈外侧上、下淋巴结。19.枕淋巴结(P46):收纳项部和枕部的淋巴,注入颈外侧浅、深淋巴结。20.颈外侧区的淋巴结(P47):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经颈干汇入淋巴导管,可分为①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②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1.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P47):收纳鼻咽部、腭扁桃体及舌根部的淋巴,是鼻咽部、腭扁桃体及舌根部的癌转移较早累及的淋巴结群。

22.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舌尖部的癌首先转移至此 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颈横血管周围、锁骨上大窝内,收集头颈淋巴,合成颈干 23.Virchow淋巴结: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临床意义: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

第三章

胸部

1.胸骨角(P53):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平主动脉弓起止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体下缘。2.肋弓(P53):是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剑突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的进针部位。3.胸壁层次组成(P54):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和肋间肌以及胸内筋膜等构成。

4.肋间神经的皮支呈节段性分布(P55):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分布于肋弓平面,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12肋间神经分布于髂前上棘平面。肋间神经皮支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测定麻醉平面和诊断脊髓损伤的节段。5.乳房后隙(P56):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6.乳房的淋巴回流(P56):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6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④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⑤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7.锁胸筋膜(P57):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称锁胸筋膜。通过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淋巴管、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神经。8.胸肌间隙(P57):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间隙称胸肌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接受胸大、小肌和乳腺深部的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

9.肋间臂神经(P57):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后支较粗大,称肋间臂神经。肋间动脉、静脉和神经行于肋沟内、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在肋角处,三者各发出下支,行于肋骨上缘。临床常在肩胛线第7、8肋间中部作胸膜腔穿刺 10.膈的胸肋三角(P60):位于膈的胸骨部和肋部之间,有腹壁上血管以及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11.膈的腰肋三角(P60):位于膈的腰部和肋部之间,底为第12肋。腰肋三角的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故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壁胸膜而引起气胸。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是膈疝的好发部位。12.肺段(P64):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肺段呈圆锥形,底位于肺表面,尖朝向肺门。肺段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段间静脉,是肺段切除的标志。右肺10个肺段,左肺8个肺段。13.纵膈的侧面观(P66):

①左侧面观:纵膈左侧面的中部有左肺根。肺根的前下方有心包隆凸。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经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和肺根的前方下行,再沿心包侧壁下行至膈。左迷走神经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和肺根的后方下行,在主动脉弓左前方发出左喉返神经。肺根后方有胸主动脉、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上方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份。②右侧面观:纵膈右侧面的中部有右肺根。肺根前下方有心包隆凸。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经上腔静脉右侧和肺根的前方下行,再贴心包侧壁下行至膈。右迷走神经在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喉返神经后,于气管右侧和肺根的后方下行。肺根后方有食管、奇静脉、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14.心包横窦(P70):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15.心包前下窦(P70):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深1~2cm,是心包腔的最低部位,心包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第四章

腹部

1.耻骨结节(P79):位于耻骨联合外侧约2~3cm处,系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附着点。耻骨结节外上方1~2cm处即腹股沟管皮下环的位置。2.脐(P79):脐平面通过第3、4腰椎之间。脐平面上方约2.5cm平对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3.半月线(P79):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为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4.腹腔主要器官在腹前壁的投影(P79):

①右季肋区:右半肝大部分,部分胆囊,结肠右曲,右肾上部

②左季肋区:左半肝小部分,胃贲门、胃底及部分胃体,脾,胰尾,结肠左曲,左肾上部

③右腹股沟区:盲肠,阑尾,回肠末端 5.腹前外侧壁包括(P80):

①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腹膜

②局部结构:腹直肌鞘、腹白线、脐环、腹股沟管及腹股沟三角 6.脐平面以下的浅筋膜分浅、深两层(P80): 浅层为含大量脂肪组织的Camper筋膜(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续

深层为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即Scarpa 筋膜,在中线处附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股部阔筋膜,内向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 筋膜)相续。

Scarpa 筋膜:①位于:Camper筋膜深面,较薄,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②附着:向内侧→白线

向下→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阔筋膜

向内下→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及阴囊肉膜相延续。③Scarpa筋膜与腹壁肌层之间的间隙向下与会阴浅隙相交通。

④前尿道损伤时:(多见于尿道球损伤)

尿液→会阴浅隙→向上→同侧的腹前外侧壁。(但不会越过中线到对侧或向下进入股部)7.联合腱(P84):腹内斜肌与腹横机的下缘呈弓状行于精索的上方,在腹直肌的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形成腹股沟镰,亦称联合腱。8.提睾肌(P84):腹横机和腹内斜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包裹精索和睾丸,有上提睾丸的作用。9.腹横筋膜(P84):是贴于腹横肌深面的一层深筋膜

形成结构有:①腹股沟管深环:a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呈漏斗状突出,其起始处呈卵圆形的孔

b内侧缘有凹间韧带及腹壁下动、静脉

②凹间韧带: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缘增厚而成,修补斜疝时,缝合凹间韧带可紧缩腹股沟管深环

③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深环处向外突出并包裹精索而成 10.腹壁下动脉(P85):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起于髂外动脉→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达腹膜外组织内上行→ 经半环线→上行于腹直肌深面→脐部。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与脐的连线。11.腹前外侧壁深层神经(P86):

①第7~12胸神经前支:行于腹内斜肌深面→达腹直肌鞘内 →经腹直肌外缘深面→入腹直肌

经腹直肌作直切口进入腹腔,注意保护肋间神经以免引起肌肉瘫痪、腹壁软弱或膨出

②髂腹下神经 ③髂腹股沟神经 ④生殖股神经 12.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P86): ①腹白线:亦称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明显。在白线处(特别是脐以上),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形成一些小孔或裂隙,如腹膜外组织甚至壁腹膜等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

②腹白线的腱膜纤维在脐处环绕形成脐环。若此环薄弱、发育不良或残留有小裂隙,可发生脐疝,最常发生于25~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反复妊娠和肥胖是最重要的诱因。

③腹股沟管: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由肌和筋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经过,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薄弱部位,是发生腹股沟斜疝的部位。有两口四壁。13.腹股沟三角(P88):又称Hesselbach 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临床意义:由腹股沟三角突出的疝,称腹股沟直疝。14.结肠上区(P89):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主要有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15.胃的位置(P89):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 腰椎下缘右侧 16.胃周围的韧带(P90):

①胃结肠韧带:胃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根部的前两层,内有胃网膜左、右动、静脉走行 ②肝胃韧带:(左侧大部)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与胃小弯之间,内有胃左、右动、静脉走行。

③胃脾韧带:胃大弯左侧与脾门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内有胃短动、静脉、胃网膜左动、静脉。

④胃胰韧带:胃幽门窦后壁至胰头、颈或颈与体的移行处的腹膜皱襞。

临床意义:施行胃切除术时,将此韧带切开并进行钝行分离,可游离出幽门与十二指肠上部的近侧份。

⑤胃膈韧带:由胃底后面连至膈下,内有胃后动、静脉走行。

临床意义:a全胃切除时,先切断此韧带方可游离出胃贲门部和食管。

b胃大部切除时,注意保护此韧带及胃后动、静脉 17.胃周围的血管(P91):

(1)动脉:均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 ①胃左动脉

(肝胃韧带)

②胃右动脉

→胃小弯→胃支→胃前后壁 ③胃网膜右动脉 ④胃网膜左动脉

⑤胃短动脉 →胃脾韧带内→胃底

⑥胃后动脉 →胃膈韧带内→胃底后面(出现率72%)⑦左膈下动脉→1-2小支→胃底和贲门(2)静脉

①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肝门静脉系统。②幽门前静脉:手术中辨认幽门的标志。

③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在胃底处与食管静脉吻合 ④胃胰襞 :门脉高压断流手术寻找胃左静脉的标志 18.膈下间隙(P100):

①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肝的周围 ②被肝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③共有七个间隙

肝上间隙:肝与膈之间,被镰、冠状韧带分为: a右肝上间隙

b左肝上间隙

c腹膜外间隙 左肝上间隙又被左冠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 a左肝上前间隙

b左肝上后间隙(共四个间隙)肝下间隙:被肝圆韧带分为左、右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又被小网膜分为前、后

二个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右肝下间隙(共三个间隙)19.肝门和肝蒂(P100): ①肝门:肝下面的横沟部分

②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a肝左、右管在前,汇合点最高。b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分叉点最低。c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分叉点稍低。20.第二肝门(P101):

概念: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

肝外标志:为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此线上端正对肝左静脉入肝处,是手术寻找第二肝门的标志。21.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关系(P106): ①十二指肠上段(第一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自胆总管起始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此段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走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在此段进行。②十二指肠后段(第二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内方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肝门静脉的右方。③胰腺段(第三段):弯向下外方,此段上部多从胰头后方经过,下部多被一薄层胰组织所覆盖,位于胆总管沟中。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此段胆总管常受累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④十二指肠壁段(第四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段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22.结肠下区(P111):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

23.X线检查时,通常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六组(P112):

第一组为十二指肠,位于腹上区;

第二组为空肠上段肠袢,居左腹外侧区; 第三组为空肠下段,在左髂区;

第四组为回肠上段,盘于脐区; 第五组为回肠中段,占据右腹外侧区;

第六组为回肠下段,处于右髂区、腹下区和盆腔。24.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P115):McBurney’s 点 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25.阑尾常见的位置和炎症时的症状(P115):

①回肠前位:约占28%,在回肠末端前方,尖向左上,炎症时右下腹压痛明显 ②盆部:约占26%,跨腰大肌前面入盆腔,尖端可触及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炎症时可刺激腰大肌(伸髋时疼痛)或闭孔内肌(屈髋内旋时疼痛),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等刺激症状。

③盲肠后位:约占24%,在盲肠后方,髂肌前面,尖端向上,一般仍有系膜,少数在壁腹膜外与髂肌相贴。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壁体征不明显,但常刺激髂肌,影响伸髋,甚至形成腹膜后隙脓肿。

④回肠后位:约占8%,在回肠末端后方,尖向左上,炎症时腹壁体征出现较晚,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⑤盲肠下位:约占6%,在盲肠后下,尖端向右下方。⑥此外少数尚有高位阑尾(在右肝下方)、盲肠壁浆膜下阑尾以及左下腹位阑尾。26.结肠的淋巴管穿出肠壁后沿血管行走,行程中有四组淋巴结(P118): ①结肠壁上淋巴结:位于肠壁浆膜深面,数量少 ②结肠旁淋巴结:沿边缘动脉排列 ③中间淋巴结:沿各结肠动脉排列

④肠系膜上、下淋巴结:分别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

第六章

脊柱区

1.肩胛骨下角(P167):两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平对第7胸椎棘突。2.脊肋角(P168):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肾位于该角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3.臀上皮神经(P169):第1~3腰椎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行经腰区,穿胸腰筋膜浅出,越过髂嵴,分布至臀区上部。腰部急剧扭转时,该神经易受损伤,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4.听诊三角(P170):在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的内侧有一肌间隙,临床称听诊三角。①境界: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②意义: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5.腰上三角(P171):

①位置: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

②境界:其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3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③临床意义:a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3条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需切断腰肋韧带,将12肋上提。此时,应注意保护好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

b腰上三角是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经此三角向后突出,形成腰疝。6.腰下三角(P171):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①位置: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

②境界:其后上界为背阔肌的前下缘,前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下界为髂嵴,底为腹内斜肌,顶为皮肤和浅筋膜。

③临床意义:为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和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三角区有明显压痛。

第七章

上肢

1.提携角(P185):臂轴的延长线和前臂轴之间构成一锐角,称提携角,正常时为10º~15º。若此角大于15º称肘外翻,小于0º称肘内翻,0º~10º称直肘。2.腋淋巴结(P189):

位于腋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可分5群:

①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收纳上肢的浅、深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也可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收纳胸前外侧壁、脐以上腹壁、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或尖淋巴结。③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腋窝后壁,沿肩胛下血管排列,收纳肩胛区、胸后壁和背部的淋巴结。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是最大一群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收纳上述3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收纳中央淋巴结和其他各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及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大部分汇合成锁骨下干,少数注入锁骨上淋巴结。左锁骨下干注入胸导管。右锁骨下干注入右淋巴导管。3.腋鞘(P189):为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静脉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临床上作臂丛锁骨下部麻醉时,应将药液注入腋鞘内。4.腕管(P203):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5.腕伸肌腱及腱鞘:从桡侧向尺侧排列,依次通过各骨纤维管的肌腱及腱鞘为:①拇长展肌腱和拇短肌腱及腱鞘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及腱鞘③拇长伸肌腱及腱鞘④指伸肌腱与示指伸肌腱及腱鞘⑤小指伸肌腱及腱鞘⑥尺侧腕伸肌腱及腱鞘。

第八章

下肢

1.颈干角(P221):股骨颈与股骨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角叫颈干角,正常成人约125°~130°。大于此角为髋外翻,小于此角为髋内翻。2.大隐静脉(P226):全长约76cm ①起止与行程: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踝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隐股点。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经内踝前方约1厘米处→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穿过筛筋膜,注入股静脉。②属支:汇入股静脉前,大隐静脉收纳了五条属支:即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③临床意义: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时,须分别结扎并切断各属支,以防复发。3.股三角(P229):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①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②内容: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管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股动脉居中,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成。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掌握此种关系可便于股动脉压迫止血,股动、静脉穿刺及股神经麻醉时的定位。4.股环(P230):股管上口称股环,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5.踝管(P240):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共同围成踝管。

内容: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①胫骨后肌腱②趾长屈肌腱③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④ 长屈肌腱 临床意义:踝管是小腿后区与足底间的重要通道,感染可借踝管蔓延。由于某种原因使踝管变狭窄时,可能压迫踝管内容物,形成“踝管综合征”。

第五篇:系统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范文

系统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

运动学系统考点索引: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方位术语:

上和下(颅侧和尾侧)左和右 内和外:指体腔和有腔器官而言 前和后(腹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内尺外桡 内胫外腓

深和浅:离体表皮肤近者为浅反之为深远侧和近侧:靠近肢体附着端者为近侧(易考选择题 一般为一致两道)

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冠状面(额状面)

矢状面(纵切面)

水平面(横切面)

注意3轴3面与下图结合记忆 人体的轴和面图1 运动系统(骨学)

重点记忆:骨分为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躯干骨 组成 椎骨 肋 胸骨

脊柱 组成 24椎骨 1骶骨 1尾骨 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颈椎 椎体小,有椎体钩 椎孔大,呈三角形

棘突末端分叉 横突有横突孔及前、后结节等结构 颈椎图2

胸椎 椎体呈心行 有横突肋凹 成叠瓦状棘突较长

腰椎 椎体大 椎弓发达 棘突呈板状 水平伸向后 横切面呈肾形 腰椎 图3 胸廓 组成 胸椎 肋 胸骨(胸骨柄 胸骨体 剑突)

胸骨角 体柄连接处 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 两侧与第二肋软骨相连 颅的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脑颅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 蝶骨 枕骨 筛骨 共8块 面颅包括成对的上额骨 颧骨 鼻骨 泪骨 腭骨及下鼻甲骨,不成对的犁骨 下颚骨 及舌骨 共15块

翼点:在颅骨颞窝,额 顶 颞 蝶四骨汇合处,常构成H型的缝,称翼点,此处薄弱,内临脑膜中动脉,若骨折易出现硬膜外血肿。

鼻旁窦共4对,分为额窦 蝶窦 上额窦 筛窦 其中中额窦 上额窦 前筛窦 中筛窦 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椎骨间的连接,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髓核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构成椎间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接两个椎体,又可见两个椎体间有少量的活动},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四个生理弯曲 颈胸腰骶 颈腰曲凸向前,胸骶曲凸向后【先天产生】

胸廓 12块胸椎 12对肋 1块胸骨 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自由上肢骨的连接:肩关节【由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下肢很薄弱脱位向下从后方拍打可以脱下因前面有反射不会掉落,肘关节【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包括桡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运动,屈伸运动】不能拉小儿的前臂,桡尺连接,手关节 骶髂关节 骶骨 髂骨 耳状窝构成

髋骨节 脱位:大转子上移,腿部变短,3人可复位 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运动同肩关节但不如它

膝关节 后面薄弱只有血管和神经 由股骨和股骨的内外侧髁髌骨构成 屈伸半曲位时可做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髌骨切除不影响运动】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胸上肢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止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方向:腹外斜肌,腹横肌 肌按形态分:

长肌

短肌

扁肌

轮匝肌

1.斜方肌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T6-L6,小结节嵴)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

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

4.菱形肌

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1.竖脊肌(骶棘肌)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1.胸大肌(大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胸小肌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3.前锯肌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损伤时产生“翼状肩”。• 膈 主动脉裂孔

T12 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 食管裂孔

T10 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 腔静脉孔

T 8 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

1.肋间外肌

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及横径皆扩大,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作用:降肋助呼气。

3.肋间最内肌

4.胸横肌

作用:拉肋骨向下,助呼气。

1.腹外斜肌(5-12肋,白线)

腹股沟韧带: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2.腹内斜肌(胸腰筋膜髂嵴lig外1/3,白线)

腹股沟镰(联合腱)

提睾肌

3.腹横肌(下6肋胸腰筋膜

髂嵴lig外1/3,白线)4.腹直肌

腱划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三块扁肌肌纤维互相交错,结构如三合板,薄而坚韧,与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而有弹性的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协助脊柱运动。

5.腹直肌鞘

弓状线

或半环线

腹股沟管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4.5cm长。两个口 腹股沟管深(腹)环

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四个壁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通行结构 男性 —精索

女性 —子宫圆韧带

内脏学

内脏系统包括消化 呼吸 泌尿 生殖【不包括心脏属于脉管系统】内脏系统一般结构 1中空性器官(消化道 呼吸道 泌尿道 生殖道)2实质性器官(肝 胰 肾 生殖腺)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 包括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大肠(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消化腺 大消化腺 大唾液腺(腮腺导管开口上颌第二磨牙 下颌下腺 舌下腺)肝和胰

小消化腺 位于消化管内壁的小腺体 舌乳头 丝状乳头 一般感觉 无味觉

菌状乳头 红色圆形 味觉

叶状乳头 味觉

轮廓乳头 体积最大 味觉

乳牙共20个 恒压全部长齐32个{切牙 牙冠扁平一个牙根。尖牙 牙冠呈锥形 一个牙根。前磨牙 牙冠呈圆形 一般一个牙根。磨牙 上颌磨牙 3个牙根 下颌磨牙两个牙根} 咽 分为鼻咽:上界颅底下界软骨后缘与口咽分界 口咽:上界软骨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喉咽:上界 会厌上缘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食管 第一狭窄 食管与咽交接处 距中切牙5厘米

第二狭窄

左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25厘米

第三狭窄

膈食管裂孔处 距中切牙 40厘米 胃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小肠上起幽门 下续盲肠 全长5--7厘米十二直肠 空肠 回肠 十二指肠 介于胃与空肠间 长约25厘米

上部 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肠球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

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十二指肠小乳头 消化液排出的地方

1、升结肠(15cm)

2、横结肠(50cm)

3、降结肠(25cm)

4、乙状结肠(40cm)

水平部 升部

消化腺

肝 两面 上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下面 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右叶方叶尾状叶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肝门的结构有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蒂。输胆管道:包括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胰位于胃的后方,可分为胰头 胰体 胰尾 上消化道 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 咽峡:腭垂 腭帆游离缘 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城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麦氏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为Mcburney点

呼吸系统

呼吸道和肺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鼻腔分为鼻前庭(易出现疖肿 疱疹 疼痛)和固有鼻腔 鼻旁窦 上额窦 额窦 蝶窦 筛窦

喉软骨 甲状软骨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各有一块杓状软骨有一对

下载解剖学重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剖学重点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

    【重点名解】 ★、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P4) 【重点简答】 ★、简述人......

    局部解剖学考查重点及题型

    06级局解考查重点及题型 (此重点仅供参考) 第一章头 部 一、名词解释:1.头皮, 2.海绵窦,二、填空题:1.头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2.缝合头皮时应注意将_________缝合,头......

    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精选五篇)

    1.腋腔及顶,底,四壁? 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 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

    第一节:脑 1.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回流: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

    《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解剖学》教学大纲(网络版)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解剖学》是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由人体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

    解剖学复习

    一、 1、内分泌系统:2、感受器:3、心传导系统:4、淋巴小结:5、胰:6、垂体:7、视器:8、窦房结:9、免疫系统:10、小肠绒毛:11、中枢淋巴器官:12、灰质:13、房室结:14、胸膜腔:15、内分泌腺:......

    解剖学教学大纲

    解剖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解剖学-Ⅰ (Anatomy Ⅰ) 课程号 50126799 课程类别 基础课 学时 共160,理论课64,实验课96 学分 1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