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时间:2019-05-12 03: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一篇: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罗精华

关 键 词:《回家过年》主人公形象社会意义

内容提要:《回家过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人公老四悲惨命运的叙述,刻画了一个朴实、善良而又具有中国传统人性的农民工形象。小说以主人公的死来达到塑造人物悲剧的高潮,从而满足了人们对悲剧的主人公形象的最后理解,这就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实的不合理性和当代农民工身上因传统所造成的固有的弱点综合而形成而又很难摆脱的社会现象,以及由这种社会现象所探究出来深刻的社会意义。

《回家过年》这篇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令人悲怆的故事:一个名叫老四的农民工在武汉当建筑工人的头,为了工钱他累死累活,拼命地干,尽管时已年关,回家过年的心愿已非常强烈,但老四为了完成包工头向老板交给的任务,同时也为了为他们带来的民工兄弟们再赚一千元的钱,再一次从工地上留下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拼命干活,目的是在大年三十之前能回家过年,然而最终以累死而告终,在大年三十以死尸回家过年。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老四,带着沉重的心情读完这部小说,人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仅是刻画一个主人公的死么?难道从这个朴实善良的主人公的死里不能反映出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么?笔者就老四形象的社会意义在这里进行探讨。

一、小说悲剧主人公形象的具体塑造

《回家过年》这部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运用了截面式的叙述,将人们的生活集中在一个短期时间内(一个星期),把主人公为老板加班作为悲剧的形象塑造的具体舞台,具有古典主义式的人物场景的高度集中,因此,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在截面式的基础上,将时间顺序贯穿其中,从老四的有病,到老四的重病,最后到老四因病而亡的悲剧过程,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塑造是渐进式的,同时又是合情合理的。

1、悲剧人物的登台亮相

小说将故事的时间安排在大年三十以前这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老四的第一次出场安排在腊月二十一,即离大年仅10天的时间上。那天老四还在“手脚架上给楼房外墙抹灰”。腊月的武汉寒风刺骨,对于在外作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恶劣环境,但是,对于世代生活在农村的老四来说,有这么一个赚钱的机会,谁又愿意放弃呢?因此,当他在二十一那天与大哥见面时,就对回家过年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渴望,老四说:“这幢楼已近尾声说,向老板说最迟腊月二十四就可以走。大哥你们先走,我们随后就回来的。”不过,老四在那时已经显得很疲惫,“不时地用手抚抚胸部”。可见,那个时候,老四已经积劳成疾了。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场面,就将小说主人公定出了一个基本的轮廓,那是一个勤劳的农民,同时又是一个有病的建筑工。

2、悲剧形象的逐渐丰满

作者设计了如下几个典型的情节,一是腊月二十三的晚宴。那天,向老板请客招待新洲县和武昌县的打工仔,老四是属于武昌县的,但向老板在敬酒时,又给武昌县的打工仔们布臵了新任务,那就是他们还要推迟一个星期回家过年,原因是这幢楼要在大年三十以前验收,以便在过年之后进行装修。而开出的工价是一个星期每人一千元。老四作为武昌打工仔的头,一口就答应了向老板的要求,他既是为打工仔们获得更高的工资报酬着想,同时也是为了报答向老板这些年来对他们的关照。尽管那天晚饭敬酒时,老四总是不停地“抚抚不舒服的胸部”,但他还是答应了向老板的要求。实际上,这个答应就为他后来大年三十的悲剧的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二是搬水泥。从二十三晚上三点钟起,老四便开始了他的工作,“一趟趟地扛水泥,身上的寒意没有了,出了些微汗,却把散在袋外的水泥沾到身上了。”在其后的日子里,老四带领着他们四方村的兄弟们没日没夜地干,尽管“他感到自己的腿子有点发颤”,但是,“他一咬牙,就走出了仓库。老四扛了一袋又一袋,冷汗从额头上流下来,他气喘起来,胸脯胀得慌。”三是主人公的睡觉。二十八日那天,老四“提着水泥桶爬楼梯,一步步的腿子直打晃荡。”一个人累到两腿直打晃,还谈什么休息?还谈什么睡觉?其实,来自四方村的老四他们那些打工仔一个个都与老四有着同样的经历,只不过作者没有一个个地去叙说。作者在写老四这个主人公的悲剧形成时,就突出了他对睡的一种强烈欲望。“真该好好地睡一觉了。这个念头一产生,一股巨大的困意突然袭来,他人就摇晃了一下,趴到楼梯的木扶手上,使

身子不倒下去,他就睡着了,嘴角边有涎水滴落下来。他睡得好香好香。楼梯口有一盏昏黄的电灯,灯光照在他蓬乱的头发上,照在他脏兮兮的棉袄和满是泥水的旧解放鞋上,照在他苍白憔悴满是病容的脸上。老四趴在楼梯扶手上睡得好香好香。”从以上几个情节的建构就将悲剧的主人公形象丰满化了。

3、悲剧人物形象的最终形成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老四“感觉一阵眩晕,胸部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涌出来,他想呕吐。他赶紧端着碗走到一边,吐出一口咸咸的东西,是一口血。”作者将老四的病情安排为吐血。对促进悲剧的最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病不入膏肓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尽管作者从头至尾没有介绍老四到底犯了一种什么病,但我们可以猜想,老四犯的是因长期劳累而形成的疾病,这种病是长期没有得到治疗的情况下造成的。同时也表明老四已经到了很难救药的时候了。

而大年三十回家过年的最后一天,是老四和他的兄弟们已经收到了向老板送给他们的工钱,兄弟们回家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然而对于老四来说,带着一个有病的身躯回到家乡是不愿意的,他明明知道自己犯了很重的病,也应该到医院去买点药治一治,了却自己一直想抽时间去医院看看病的心愿。因此,他在回家之前先来到了武汉省立三医院,当医生要他去做各种化验时,他方知道自己犯的病已经很重了,但想想单子上写的那366元的医药费,便又放弃了买药的念头,因为他那兜在怀里的血汗钱是用生命换来的,他觉得自己能带着钱回家过上一个久盼的年,是何等的喜悦。所以,他只好躺在医院取药大厅的椅子上,暂时休息了,不过,他一倒到椅子上,便进入了他的“梦境”,一种人生最后的梦境。作者写到老四的死是飘然的,尽管有对钱的渴望,但更多的是描写了对他人生的整体理想化追求。可以说,老四在医院里的死达到了悲剧的高潮,完成了悲剧人物形象的最后塑造。

二、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现实主义文学一向强调,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必须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或者说通过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以及通过这个方面来揭示某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这不仅是任何时代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所必须做到的,而且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回家过年》这部中篇小说就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工的死的悲剧命运来达到对如下社会问题思考的。

1、揭示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实的不合理性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转轨时期,在政治的上层,本来已经经过了一次次的阵痛,但面对着最底层的农民到底是一个什么现象呢?小说所反映的是一个农民工的问题。农民进城打工,一是为了逃避农村落后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有的不远万里去寻找自己适合的岗位,但到城市里,找到工作之后,到底又是怎样的处境呢?有的农民或者已经成为了富翁,但大多数农民都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不足,更多的是政策对农民工的不利,就必然造成了他们不可能在打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既要受到经营者的剥削,同时又要受到不合理政策的迫害,无论他们多么努力,无论他们多么奋不顾身,他们都无法逃脱命运对他们的不公。正如《回家过年》所要展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有钱的向老板可以用1000元一个星期来迫使想回家过年的农民不得不留在工地上。无钱的农民工老四他们这一帮兄弟们,为着那1000元钱又不得不留在工地上,累死累活。

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20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农民一直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一步一步地从乡村走向城市,然而,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对金钱占有欲的不断膨胀,以及对社会生活无所适从,其精神世界里,到底还有哪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呢?作者把小说的故事放在武汉这个大城市里,让一群农民作为推动这个故事情节的原动力,突出一个农民工的典型形象,其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个典型的悲剧命运来反映当代社会农民工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困惑。小说多处写到武汉的外景是那样的繁华,其中作者这样写道:“武汉的夜色五彩缤纷,音乐厅里传来歌手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小说中也写到老八喜欢听流行歌曲,在回家过年前,大买磁带这个细节,实际上反映出了当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必然会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东西。然而,农民工对精神的追求与对物质的追求几乎是同步的。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尽管时代长期高唱着看起来似乎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口号,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些什么呢?在这个改革分娩前阵痛的过程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城市人口的低保,剩下的是农民状况如何,尽管喊得很多,但他们的命运并不是人们从媒体上看到的那般美好,作者的眼光是敏锐的,其责任感是强的,通过老四的悲剧命运,就揭示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是文学家的任务,但文学可以呐喊,从而达到“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语)的目的。

2、暴露了当代农民工身上因传统所造成的固有的弱点

当代农民是在传统农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民已逐渐从陋习中走出来,带着现代化的气息,追求和迎合社会潮流了。然而,由于传统的因素,又不可能一下子脱胎换骨,尽管这些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的,但就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来说,又造成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尽管这些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的,但就经济转型时期来说,又构成了他们悲剧的重要因素。

①所谓“将恩报恩”的世俗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四分明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但他既不到医院去请医生治疗,还要接受向老板交待的任务。因为他认为向老板“有恩于他”,尽管小说中没有说明向老板的“恩”是什么,但老四为了报这个恩,却接受了向老板的任务。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支配,在他接受任务之后,他不分昼夜地带着有病的身体干活。从累得睡在楼梯的扶手上到双腿打颤,他根本不去顾及,甚至到了自己吐血的时候还要“瞧瞧周围没人注意,用脚拨了片沙土把血盖起来”。

②“人为财死”的宿命论观念

对于悲剧的主人公老四来说,在城市里的工作,根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精神的东西,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所寻找的就是能作为解决生活最低层次追求的金钱,甚至在他的梦境里,作者都淋漓尽致地对他的思想作了详尽的描绘,然而真正的悲剧突出之处就是老四梦中的吐血。“那血在沙漠上停了一会儿,就变成了一百元的票子。老四又吐了一口,那血又变成一百元的票子。”

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处提到老四有“人为财死”的观念。但整部小说几乎可以完整地看到老四是为了钱。为了从向老板那里再接生意,他可以不顾性命去接受向老板的加班要求,因为这样可以为以后找到赚钱的机会;为了1000元钱的加班工资,他可以不顾自己病入膏肓的身子,起早摸黑,直到累死;为了钱,他可以放弃对自己重病的治疗,直至以死来换取。这本身就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悲剧的主人公老四的死与钱有着直接的关系。

实际上,他颠倒了金钱与性命的关系。他把得来的血汗钱看作比命还重。钱固然重要,然而,谁能说人的性命比钱还轻么?但作者将主人公老四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定格为一个要钱而不要命的人,这确实是构成悲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③“不吝性命报家人”的儒教观念

尤其是在小说写到老四去医院治病不愿意交医疗费这个情节来看,老四确实已经是太愚蠢了。他累死累活干了一个星期,得了1000元,他觉得金钱来得太不容易了,他不愿意将这钱花到买药上去,他觉得把钱花在为妻子、子女买东西更有价值。于是,在大年三十回家过年那一天,他街上给妻子买短呢上装,给儿子买仿羊皮夹克和给女儿买连衣裙。

老四对家人的情感可以从小说的标题看出来,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既是中国传统,又暗示了老四对家人的儒教观念。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这个梦境里有大量与家人在一起的镜头:首先是他的父亲,作者把老四的父亲写成是一个慈祥、善良的老者,在潜意识里,父亲是过得不好而去世的,老四不得不牵挂他。但对母亲和妻子,“老四对妈和妻子说,你们把这钱拿回去,照抚孩子上学”。

总之,整部小说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悲剧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传统人性的弱点与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代农民不可逃脱的命运悲剧。

写 作 过 程

对于中篇小说《回家过年》,我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在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才进一步结合《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进行具体分析,重点运用悲剧美学理论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参阅了《当代文学史》、《小说研究》、《文学评论》和朱光潜的有关美学著作及国外的一些关于悲剧美学研究方面的理论书籍。当然也结合了当代社会现实和当代经济,对中央2004年1号文件进行了仔细研读,才完成《〈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评论的最后定稿。

第二篇: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

《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解读和其现代意义浅探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全文第一部分总述己志,以劝其君。但是结果很明显——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并不为楚怀王认可,于是行文便很自然地转到了第二部分:极写自己不见容于君,不获知于世,上下求索,以悟其君。此时的主人公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一片赤诚不被认可,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喷发。举目望去“举世皆醉我独醒”,他的满腔的愤懑无处排遣。于是,在内心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寻求精神上的宽慰的双重因素下,他只能去寻求传说中的极乐世界“仙境”,借用玄幻的神话世界来让自己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得以宽慰。

但是,即便他想用神话的华丽来让自己忘记眼前的忧愁,可心中那份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依然是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这根神经是那么的脆弱而且无处不在,连神话也不例外。这一点从他“求女”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他求宓妃求佚女求二姚,其结果都是“不可求”。可以说这也是他仕途不畅的写照,而求女实则是在求君。他渴望怀王能够迷途知返能够看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希望他深深热爱着的楚国能够“美政大兴”,可是这一切都不能够了。为什么?第三部分紧接着便含蓄的告诉了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

在第三部分,作者写经灵氛巫咸劝导,与去国远行而终不忍也。我们联系上一部分来做以分析。

从文章情节的发展上来说,主人公求女不成因此问吉凶于巫人企图通过“神力”来获知未来的凶吉。但是微妙的是尽管巫人都肯定地说“两美必合”却又都劝他“去国远行”,这是何故?因为“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当时的楚国真的已经“举世皆醉”了,“独醒”的主人公当然不能被容于其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辛苦培育的“芷兰”们一个个都堕入了世俗。看到这里,楚国哪里还有主人公继续走下去的路呢?于是,巫人劝其去国远行,他的确也动了心。可是他很快又从中跳了出来。因为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的高尚的品格是源于先祖高贵的血统,前后呼应导出了他坚守不去的精神支柱。

于是,在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愤懑之中他选择了坚守和以身殉国——“即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纵览全文,我们由衷地为主人公的一身浩然正气而感慨,为他遭受诬陷不被容于世的不公待遇而愤懑。

至此,一个骨骼清瘦,汨罗江畔叹息流涕而独立的文人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勾勒出来。那么屈原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与他自己又有什么联系,这个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联系屈原的遭遇我们几乎可以说《离骚》中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的化身。

第二,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1.他孤独并高尚着。

中国古代文学

在那样一个怀才而被放逐,空有一番文采和政治谋略却被奸佞诬陷。而且整个社会都已经“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愁苦。他一个人在坚守着自己理想的道德阵地。因此,他是孤独的。而正如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的那样“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孤独是一种美丽的甚至罕见的高尚!”。屈原正是如此,他虽然于世不容,但是他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有他精神上不可丢弃的一片圣地,这是他精神的最后支柱。因此,他可以以一种鄙夷的态度去摒弃同流合污。从这点来说,他孤独并高尚着。2.他坚守而守望着。

他的坚守不再多说,我们重点来探讨他的守望。有人说屈原最终投江而死,说明他希望的完全破灭。这点不能否认,但是也正是从这点我们更有把握地说他是守望着的。回顾全文,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知道为什么他能“举世皆醉我独醒”,为什么能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依然希望怀王回心转意以及后来的他不忍去国远行不都是因为他对怀王对他的国家怀有希望吗?

3.他是中国道德的标杆和文人风骨的楷模。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用自己的才能和风骨有利的驳斥着这句缪言。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文人已经将屈原作为他们道德神坛上的偶像,他当之无愧的是中国文人道德上的领袖。

现在,我们探讨了《离骚》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现在我们再来联系现实来探讨这一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拜金女,挟尸要价,范

中国古代文学

跑跑,芙蓉姐姐……一个个道德败坏的人物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并且以挑战国人的道德底线和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生活。我敢说,倘若屈原在世他早都投了十次江了!

最近一段时间,“小悦悦”事件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争论。我们不得不惭愧的将那块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的金字招牌拆下,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资本。

很多年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被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唯物质主义所打倒再加上国人精神上“无信仰”,我们的国民已经处在一种不怕天不怕地的危险边缘。整个社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一种群体精神上的“迷茫”“无知”和“浮躁”!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纽带正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因此,我觉得屈原形象的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呈现出明显的“浮躁倾向”,而这样的浮躁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国民群体性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社会精神建筑的崩溃。所以,屈原精神内涵中的坚守正义和崇尚美德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二,对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这似乎是好事,可是他也不可避免的在文化领域冲击着我们的道德标准。太多的明星,高官,富豪赶潮流似的移居海外或者加入他国国籍。在火车站,我们甚至随处可见关于移民的信息。这正强有力的说明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没有移民的群体也存在着

中国古代文学

不同程度的“反动”,最明显的是我们乐忠于听那些关于领导人的流言蜚语,一旦有那篇野稿曝出那位领导人的“佚事”我们不管真假如同抓住的什么把柄一般兴奋。曾经在大陆有一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佚事”的书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书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周总理的私生女而且还曝出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秘密。后来,戏剧化的结果是几位台湾的学者以严谨的反驳揭穿了这个作者的虚假面目。国人爱国情感的缺失从此可见一斑!

第三,屈原刚正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如今,“识时务者为俊杰”越来越风靡,甚至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认可“做人的圆滑,人脉比真才实学更有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少正义,缺少坚守。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傻”来形容“老实”,用“聪明”来形容“奸诈”,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一点点丧失殆尽!而这不正是我们该向屈原学习的坚守本心吗?

综上所述,《离骚》中主人公精神内涵不仅丰富而深刻,而且对于今世社会的进步,人民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三篇:回家过端午节

回家过端午节

作者:王清粉

春节出来后一直没有回家了,五一时父母就盼我回去,结果那段时间在调整工作,心里也很烦躁,最终也没有回去;这次刚好去洛阳飞机场的工地上,工程结束了,也没有什么事情,想该回家看看了。。

端午节那天下着雨,我和姐姐一起回的老家,本想给家人买些粽子,可是到了镇上也没有找到卖的,父亲爱吃饺子,就和姐姐商定买些大肉和韭菜吧,也是我们老家过节的习惯吃法。雨越下越急,姐姐骑个自行车,我给她打着伞;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村口,远远的就看见对着街口的墙边上站着几个老人,以前一直以为那是村里空寂无聊而又不能干活的老人才会站的地方,可是今天我看见父亲也站那里站着,他还是穿着那条深蓝色的穿了很多年的中山装,这衣服从我记事时父亲就穿着,不知道洗了多少次,他还是舍不得仍掉;还有那双早已有洞,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的军用鞋;褐色的脸上已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头发和胡子也有些天没有理了,腰也不那么挺直了;一直以为坚强的父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变的苍老而消瘦,我突然想落泪。看到我和姐姐回来,父亲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嘴里却埋怨我们下着雨还回来;其他几个老人说“回去吧,闺女回来了。”我让姐姐骑车回去,我把伞打在父亲的头上,可他却不让。母亲听说闺女回来了,赶紧从邻居家里赶了回来。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可她才六十多岁啊,牙齿也没有剩下几颗,半年的时间一切都没有变,唯都感觉到了父母的苍老。。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疼痛。。

在家停了两天,也一直下雨;我和姐姐尽量多做些事情,希望父母能稍休息会。第三天我要赶回郑州,因为明天该上班了,姐姐家里也有事情,我们说一起走。一大早起来就听父亲说他头晕的厉害,从半夜里就头晕、恶心,早上什么也没有吃,他穿着泛白的秋衣和蓝色的裤子闭着眼睛蜷缩在床上,没有盖被子,就像一个受伤的孩子;姐姐说去叫村里的医生来家里看看,可他不让去,还说没有事情,休息会就好了。最后执拗不过我和姐姐,才答应去乡里的卫生院看看,加上母亲这几天嘴疼也没有食欲,让他们一起去。父亲骑着他买的那辆二手的破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响,前面先走了。因为他不会带人,我和姐姐一起,大哥带着大嫂和母亲。。。在医院一位老医生里做了简单的检查,量了血压,听了听心脏,又问了些事情,开了些药说回去调理下,才花了四块多;医生说母亲可能是上火,口腔也没有什么毛病,拿了两盒双黄莲口服液,说回家喝喝看。

心里虽然还不是太踏实,也只能嘱咐他们平时不要太累,多注意身体,想吃什么就买,不要怕花钱;不好的话赶快去县医院看。

坐上车,渐渐远离了家乡,乡情却愈来愈浓,听父亲在医院里说的那句话“我昨晚想可能就不行了”我的泪终于掉了下来。。。

岁月无情,光阴如梭;我们该常回家看看

第四篇:《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论《爱玛》中的反讽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分析《等待》的悲剧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96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从模因论视角看流行语“给力”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 106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33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51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152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53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

154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155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56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157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158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59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60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161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162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163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64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165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166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67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168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169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170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171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172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173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174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75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6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77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78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179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180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181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82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183(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184 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看其文化内涵

185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8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187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188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189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190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91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92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93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194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195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96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197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1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99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200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

第五篇: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 号:姓 名:年 级:专 业:学 院:完成日期:

顾梦迪 级 艺术设计系 文学院

年12月25日 1012514 2010

2013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哀婉悲戚,或大胆热情,或懦弱痴情,各种女性角色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同时,《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本文以对《诗经》中不同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诗经》中女性形象所昭示的社会意义。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社会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诗经》 305 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 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诗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多是一人一事的片段式,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却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并且以各自不同的风貌、品质、情操,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恋爱中的大胆、真率形象

“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诗经》中不少描写男女之间恋情的诗篇,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女性的恋爱多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女子敢于大胆的追求幸福的爱情。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是德貌并重,比如《静女》篇,《蒹葭》篇,都是写的是内外兼具美好的女子。像那些只有美貌却没有德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所歌颂的对象。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

《诗经》中这种处处可见的“大胆率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诗经》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其地多高原和平原,黄土覆盖,气候恶劣,居住环境并不理想。在黄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人们多是为了生存而与恶劣的环境进行艰苦的斗争,所以往往形成的是激烈的、直接的,甚至是泼辣的民族性格。

二、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和贵族妇女,而且这些女性大都是真实的存在。《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磋我怀人,置彼周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即可能是一位纺织者,因此“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诗经》中的女性多是因为其能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能够生育而被赞美,比如《周南·蟲斯》就是借蟲斯来赞美生育的能力。

任何一种社会形象和社会角色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所赋予和规定的,女性作为一群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形象,其社会角色当然也是由社会现实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所确定和赋予的。但具体到《诗经》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说,其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规定却是由《诗经》作者、编纂者及注释者共同完成的。《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商周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不发达,生存环境的艰苦,女子常常要担当起劳动和组织劳动的重任,所以健硕有力的女子,就成为人们心仪的对象。而且为了对抗恶劣的环境,先民的种族繁衍的愿望也是相当的强烈。这种高大健壮的女子符合这种审美,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殖力的崇拜。

三、逆境中的哀婉悲戚而又坚强的形象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谷风》《召南·江有汜》。这三首由血写成的诗,字字是泪。它们分别代表决绝醒悟型、谴责控诉型、痴情如故型三类不同的弃妇形象。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氓》中,氓既无“良媒”,又不是奉父母之命。相恋中的女主人公,又哭又笑,为情所困。登上倒塌的墙,因见

不到氓来而“泣涕连连”,因见到氓来而“载笑载言”。占卜后“体无咎言”,于是氓用车来接心爱的人,二人恩爱把家还。本以为两人会如卦象所言,白头偕老,却不料“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古代女子受三从四德的约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给女子的婚姻定了性。但《氓》中的女主人公,却能够从痛苦中觉醒起来,要与丈夫断绝关系。《北风·谷风》描写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弃妇型形象。面对自己的辛劳,丈夫的忘恩负义,她只能控诉、只能谴责,她没有《氓》中女主人公决绝的勇气,她更多的是自怨自艾。另外,在《诗经》的《小雅·谷风之什》中也有一篇《谷风》。它同样是一首弃妇诗。其人物形象与《北风·谷风》中的人物形象大体一致:弃妇谴责忘恩负义的丈夫抛弃自己,责备他是个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人。《诗经》中弃妇诗在所有婚恋诗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这说明女子弃妇形象已《诗经》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被遗弃的女性中有平民之妻、贵族之妇,有的甚至还贵为王后。统观《诗经》中的弃妇诗,女子的婚姻悲剧并非因为她们有什么过失,相反,却表现出对专一爱情的渴望,并为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孔子曾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怨”是说用诗讽喻多种不良政治,批评社会的丑恶现象。弃妇诗就是“怨”的一种。它不仅仅是弃妇的怨愤,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怨愤。《毛诗序》认为“《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同样,《毛诗序》认为,《诗经》中大量描写男女情感的诗,实际上都是在“刺时”“刺政”。《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或刺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四、德貌兼备之美

把《诗经》中的女性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下,从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高度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来分析、考量周代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自然的表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等爱情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里、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中无不渗透、显现出周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欣赏、取舍、评价标准以及对女性形象普遍的心理取向。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

《诗经》中的女性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德行的女性,二是德行与美貌相结合的女性,三是美艳无双但缺乏德行的女性。《诗经 》所载有德行之女性,《大雅 》中 《思齐》、《绵》、《大明》等诗中所提到的大任、大姜和大姒堪称代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肯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古公亶父妻大姜助其考察探定岐下之地,古公王季妻大任之贤德能干,文王妻大姒一身而兼备大姜和大任的美德,不妒不忌,是妻之范、母之仪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女性显而易见是《诗经》所尊敬和赞赏的,在这类女性身上集中体现的是“德”的一面。《周南·关雎》 中的女子则同时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对既善又美的女子的称谓,《诗经》中类似称呼如“静女”、“姝者”、“美人”等都是此意。《关雎》中的女性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善良娴淑,“君子”对她的爱慕也就根源于这种善美合一的审美体认。

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众多。在《诗经》中,女性的外在美是显而易见的:窈窕淑女、硕人其颀、有女如云等等,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各种美女。但是女性的内在美却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品味的,《诗经》将人的美德美貌集其精华而赋予她们,至今流传甚广,它们的成功充分说明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永久传承性,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 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香港东方书社,1997年;

曹楚基。《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苏芸。《<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律动》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01); 卢静。《诗骚女性形象之比较[》青海师专学报,2002(01);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

贾香娟。《<诗经>中“弃妇”形象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朱荣梅,杨亚丽.。《<诗经>女性审美传统的文化意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张琳。《<诗经>中女性形象探微》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

下载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回家过年》中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赶回家过圣诞节》

    儿童文学欣赏《圣诞节的约定》(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约定”的意义。 2.体验朋友之间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的信任上,知道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该努力做到。......

    《孔雀东南飞》与《陌上桑》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比较

    《孔雀东南飞》与《陌上桑》女主人公的形象比较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发展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男尊女卑,女人要读女戒,要谨遵三从四德。然而,《孔雀东......

    关于中秋节作文:回家过中秋(模版)

    关于中秋节作文:回家过中秋 中秋正赶上国庆,一个星期的长假。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们拖家带口地全部回到了乡下,带上一些书籍、收音机等。吃的菜母亲是坚决不让带的,乡下的菜新鲜又......

    浅谈张爱玲小说《秧歌》的主人公月香形象

    浅谈张爱玲小说《秧歌》的主人公月香形象 内容提要:《秧歌》以新中国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为背景,在悲壮和苍凉中塑造了月香这一个既勇敢泼辣又委曲求全、个性鲜明的农村妇女形象,......

    六一儿童节怎么过才有意义?

    六一儿童节怎么过才有意义?(2009-05-29 14:13:24)儿童节是国际儿童节的简称,它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

    过五一劳动节的意义

    五一劳动节,始于美国工人在19世纪90年代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自那以后,世界人民便开始庆祝这一天 - 国际劳动节。这个日子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体现了它的力量:正是在......

    分析《白夜行》中的主人公形象刻画[合集五篇]

    分析《白夜行》中的主人公形象刻画摘 要:推理小说《白夜行》以其共同的郁闷基谐和主人公之间爱而不能的豪情纠葛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严酷的爱情故事,然后突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写......

    立志成才,过意义人生

    立志成才,过意义人生 几年前,我们怀揣着梦想跨进了初中、高中的校门,在经过了初中、高中洗礼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还在这儿,不管曾经是哭过,还是笑过,这份坚持,这份执着,我认为已经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