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302 沈观莹(模版)
我的中国梦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从未真正的去读过一个女子的传记,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值得称颂的女子。但在我所知的近代才女中,她绝对是最亮的那几颗星星之一。
她叫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去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的清醒,也爱的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的守候一世。可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谁遇而安。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著,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那素净的芬芳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地萦绕,无法散去。
她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的本意,就是要为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的人们提供庇护,提供人们休养生息的处所。人们提到“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的房屋,是那房屋窗口的灯光,是那房屋门口倚门盼望的亲人。这样的“家”让人们有安全感、归宿感。在那个未脱离
封建的年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下,为了实现这个“家”的梦想,她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其性、其心,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这个的美丽女子,让我不由自主爱上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让我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让我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让我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面对这样的女子,我没有嫉妒,也没有自卑,相反她对爱情的憧憬,对建筑的执着,对文学的喜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任何事物都有美丽的一面。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第二篇:阶段工作总结沈莹
小学课堂教学师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目标构建与应用
阶段工作总结
通海县古城小学沈莹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课堂口头评价的实践应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针对这些现状和课改精神,我校明确了探索课堂口头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在校内展开“小学课堂教学师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目标构建与应用”课题探究工作,在近一段时间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了解课题,消化理念
组织教师培训是本课题开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全校教师更好地理解此次课题研究的精神与要求,先是多次组织课题组教师开会研讨并开展了课堂口头评价前测工作的问卷调查,写问题思辩论文,教导主任的评价语言应用现状分析调查报告等一系列的工作,让课题组成员充分了解此次课题探究的目的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然后在教研会上让全体教师参与出谋划策,最后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课题实施计划,申报后获得批准。
二、挖掘资源,支持研究
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为了通过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学习,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全面发展的课堂口头评价方式,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聘请教科所领导和语文教 1
研员作研究工作的专家指导,另一方面在校内选择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探究能力,具有肯于钻研,务实上进精神,有较强教育理论基础,深入学生实际的机会和经验,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数学学科带头人作为课题组成员,学校在教育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购买研究中需要的物品,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课程入手,尝试研究
课题的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要求教师在理论消化的基础上,指导在课堂上研究尝试,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立足课堂,加强研究
教师在课堂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针对当时情景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通过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课堂中通过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形成主动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进一步把外部评价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2、成长记录,帮助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映出师生自我评价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反映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学生在达到目标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从而激励师生为取得更高的研究效果而努力。
3、开展交流,模拟案例
交流,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可以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因此,在研究中,让教师们先写好活动案例,对活动进
行预设与生成,然后在教研中进行交流,让全校教师观摩后提出意见,以便更好的指导课题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智慧,为课题研究增添了不少良策。
4、聘请专家,观摩指导
为了检验研究的可行性,在今年的四月底聘请县教研所的两位专家亲临我校指导研究工作,在观摩完吕翠梅老师上的《夹竹桃》以及看了相关的材料后,两位专家对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四、阶段反思与今后设想
在近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语言应用不到位,课堂上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多以师评为主,形式单一,有些批评性的评价则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生评则只会在教师指挥下进行,评价方式过多、过滥,使表扬与鼓励贬值,还有的时候,教师忙于赶课,遗忘评价。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转变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把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语言应用的着眼点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3、注重口头评价的多元化,把课堂口头评价与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专家的亲临指导,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相信《小学课堂教学师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目标构建与应用》这一课题研究将会有圆满的收获。
第三篇:读后感 (黄莹)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读后感范文(黄莹)。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水浒传》有感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读后感《读后感范文(黄莹)》。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
读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 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 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第四篇:陈莹皎读后感
读《昆虫记》后感想
陈莹皎
最近,我读了一本科普类的书--《昆虫记》。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国的法布尔。
《昆虫记》原著共十卷,讲述的是法布尔在他的实验室--“荒石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如何繁衍后代、进食、捕食和生活的。这本书介绍了蝉、豌豆象、胭脂虫、蚜虫等三十多种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的昆虫,其中有一些昆虫使我们平时难以见到的。通过文字,我们知道里昆虫界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
当读到“石蛾靠着它们的小篓子在水中任意的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时,我感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多么像我们人类的潜水艇呀。虽然石蛾不擅长游泳,虽然它转身和拐弯时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但是它懂得如何造它的篓子,而且把篓子造的那么完美,那么精巧,这是我们人类做不到的。我们应该向石蛾学习,学习这种无论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的精神。
当读到“砂泥蜂想得多周到啊!它想到毛毛虫的头部还没有受伤,嘴巴还能动,被拖着走的时候,还能够咬住地上的草,从而阻碍继续往前拖,所以它还得想办法把毛毛虫的头部也麻痹。这次它不再用它的毒刺,因为那会致毛毛虫于死地。它连续不断地挤压和摩擦毛毛虫的头部,这种方法实在是恰到好处,毛毛虫很快便失去了知觉--它被折腾晕了。”时,我感到砂泥蜂有点残忍,它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后代能繁衍下去,竟不惜把毛毛虫弄得半死不活,当砂泥蜂幼虫的“活食物”使毛毛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过砂泥蜂也有它好的一面--毛毛虫是农作物和花草最可怕的敌人,它会在夜间啃植物的根和茎,使植物“无缘无故”地枯萎了。现在看来,砂泥蜂是在“为民除害”,我们也应该学习砂泥蜂的这种行为,善恶分明,不要因外界因素而不分青红皂白。现在,我十分敬佩砂泥蜂,他光给幼虫准备食物就想的那么周到,那么恰到好处,一切都在它的意料之中。
当读到“可见,在漂白工艺方面,蜡衣虫不知比我们人类高明多少倍呢!因为它无需一次次的融化和翻来覆去的暴晒,就能一下子把黄色的蜡变成无与伦比的白色蜡。它以温和的方式,取得我们手工作坊里用粗劣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如何漂白蜡:制蜡工将蜡凝成蜡纸,然后在太阳下暴晒,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使黄蜡变成白蜡。可见蜡衣虫的漂白技艺正的很高,我们人类的漂白技术是不能跟蜡衣虫的比。读了《昆虫记》,我发现我们对大自然了解的太少太少,我们平时应该多多观察,可以写一些观察日记,说不定日后能成为像法布尔这样的大昆虫学家。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家长 尤彬
第五篇:沈浩读后感 [模版]
沈浩是小岗村的村支部书记,2009年11月6日凌晨,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沈浩读后感。
读《沈浩日记》,心情是沉痛的,又是满怀敬佩的。沉痛的是他刚刚46岁,小岗村的事业刚刚走入正轨。敬佩的是像他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干部现在已经不多了。
当初,沈浩被上级安排出任小岗村的村支部书记,是带着憧憬和压力去的。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吃饭,在座的有公检法税务团委等部门和单位领导,大家都埋怨我怎么会到小岗,去哪里都比到小岗强,小岗太难搞了,是搞不好的,不要说出成绩,不出问题就好了。但是沈浩并没有被大家的看法吓到,而是迎难而上。他说:“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和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的路修了,养猪场有了,葡萄园、良种基地、蔬菜基地、还有旅游都搞活了。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人们不在抱残守缺,从开始的不相信冷眼相待,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小岗村的建设。短短几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沈浩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记录。“晚七点多了,还在村东头忙着研究布置明天修路开工的工作,房东打了三遍电话催着回来吃饭”,“从工地回来,已是夜里11时了,天漆黑、寂静,还下着雨”,“北风呼啸,零下五度了,这两天老是停电,因没有灯光,更加重了屋内的寒气”。从这些日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美味的时候,沈浩还在为小岗村的发展忙碌;当我们睡在温暖的屋子里的时候,他却要在没有灯光的寒屋里度过一夜,读后感《沈浩读后感》。
沈浩,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当代共产党员之歌。人民是喜欢这样的村支书的,人们是爱戴这样的领导干部的。从沈浩的日记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沈浩三年任期结束之后,小岗村的村民们要用按手印的古老方式来挽留他们的好书记,也就明白了一个平凡的村支书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戴。
在小岗村的改革中,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沈浩受过误解,挨过打,也曾经考虑过自己的人生所得,但最后他都没有退却,而是一心一意地躬身于小岗村的建设中,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在小岗村的六年时间里,沈浩在家里呆得时间还不到100天,上有88岁的老母亲,下有十几岁住校的女儿,沈浩没有尽到为人父为人子的义务,虽然他也曾有过内疚,可是面对那些庞杂的工作,沈浩还是选择了小岗村。“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从这幅挽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岗村的老百姓对沈浩的高度概括。
读《沈浩日记》,感受深刻的还有他对廉洁从政的清醒。2001年12月1日,他在探望完一个因受贿入狱的县委书记后,曾在日记中写道: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怎样都不可以做违法的事,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另一篇日记中,他又说:古今往来,那些追逐名利场上的人们有几个是平安的,为名为利,不择手段。官是当不到顶的,钱也是赚不尽的,一定要以镜为鉴,慎独,慎醒。
在小岗村的那些日月里,沈浩正是抱了一颗廉洁的信念,而这样的信念,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时代需要廉洁的干部,老百姓需要廉洁的干部,沈浩说到,就做到了。
诗人臧克家曾有诗云: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沈浩无疑是“还活着”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