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倒置[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3: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举证责任倒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举证责任倒置》。

第一篇:举证责任倒置

劳动法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

核心内容:劳动争议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是什么呢?下文为您介绍具体内容。举证责任倒置是劳动争议案件中,某些事实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是与一般举证责任相对而言的一种举证责任方式,一般举证责任是指“谁主张,谁举证”,也即原告对自己提出的请求和事实,应当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举证责任,又分二个层次:

一是行为意义上的举证;

二是结果意义上的举证。

前者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应当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供证据,用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后者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是事实。只有负有举

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应当负举证责任的事实。

第一、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包括除名、辞退、辞职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也包括擅自离职的事实,在一般意义上也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1、除名:

是指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了劳动纪律或是规章,根据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劳动者作出开除的处理决定,从而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除名不是处罚的一种。在除名这一争议里,用人单位至少要证明如下事实:员工有何违纪行为?这一违纪行为违反了何种规章制度?用作开除的依据即单位的规章的是合法有效的。只有完成了上述三个事实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才真正完成了这一意义的举证责任,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2、辞退:

可分二种情况,一是合法辞退,二是违法辞退。前者是指劳动者具有严重违纪或违法的行为,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不用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后者是指在没有依据证明劳动者有违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承担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

3、辞职:

是指劳动者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这里分二种,一种是劳动者提前三十天后正常辞职;二是在某些特别情况下(如用人单位限制人身自由、克扣拖欠工资、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劳动者即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然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后果。

4、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尚未完全履行前,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分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二种。

第二、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也应当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包括劳动者入职时间。第三、工资表由用人单位负责提供。

第四、对员工作出处罚,且处罚已经送达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五、员工旷工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六、撤销对员工的处罚或是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七、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的事实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第八、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倒置及规定

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的承担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按照法律规定,主张权利的一方负有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这也是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然而,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原则却不能给当事人的权利提供充分救济。因此,而举证责任倒置作为一般举证原则的例外,越来越多的被适用。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劳动争议案件中,虽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属性,致使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我国劳动立法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保护,以抵消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在举证责任分配中,由于很多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劳动者往往很难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这些证据材料。因此,完全让劳动者举证证明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和《民事诉讼法》的公平原则,按照劳动争议的性质、当事人对证据的控制情况、收集证据能力的强弱等因素,来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就是为了实现举证责任上的“平等”,以提高诉讼效率,合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中:“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三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案件办案规则》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十九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

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或者劳动者直系亲属对于是否构成工伤发生争议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社会保险费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的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二篇: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研究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研究

作者:王健运发布时间:2014-04-15 16:03:28

“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原则性标准是依规范说而建立的,随着环境污染、产品责任、医疗事故等新型案件的大量产生运用“谁主张谁举证”标准已出现明显的不合理性。理论界于是出现了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等学说。[1]一些国家的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考虑到与一般标准不同的一些案件应采用例外标准,即举证责任倒置。下文,将详细阐述举证责任的各方面内容。

一、举证责任倒置概念的界定

举证责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一般是原告)就某种事由负担举证责任转而由他方当事人(一般是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那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在一般证据规则中,“谁主张谁举证”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而举证责任倒置则是这一原则的例外。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倒置需要以正置为前提,而举证责任倒置是“谁主张谁举证”的例外,是以“谁主张谁举证”为前提和基础的,因而从这一意义上看,可以把“谁主张谁举证”称之为正置。倒置与正置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在我国理论界普遍还是坚持确认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他们认为倒置举证责任有必要,适合于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多样性和复杂性,若不坚持确认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再某些特殊的民事案件中,特别是在某些侵权纠纷案件中,可能造成极不公正、极不合理的结果;另一方面,倒置举证责任也是为了使举证责任的分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责任问题、道路交通事故问题。在我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对举证责任倒置也做出了具体规定。《规定》第4、7条和《意见》第74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内容(下文详述)。因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务界看,举证责任倒置都已渗透到我国民事诉讼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证据规定》以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律真实”为宗旨,对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举证责任呢倒置是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举证责任倒置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基础方能展开;

2、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无法对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3、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4、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主张的一方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反对一方负担举证责任。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价值基础

举证责任倒置是随着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诉讼举证机制,体现着法律对正义与效率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法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进程。正义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法律公平观念的具体要求,并决定着举证责任倒置的基本类型与具体内容。

1、举证责任倒置是法律追求正义的产物。举证责任倒置立法的动因,首先来源于现代民法理念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转变;再就是因为现代社会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由企业工伤事故、劳资矛盾、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如果在处理这类问题还依然坚持一般原则,将会使法院无法做到正义的判决,因而举证责任倒置就在这样的呼吁声中产生。从我国有关法律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来看,无不体现着法律保护弱者、维护正义的价值追求。在侵权领域,法律对部分特殊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主要就是为了拟制社会化生产对公平个人基本权利的侵害,而其中举证责任倒置的不同内容,正是法律在正义与现实之间作出的权衡和取舍。

2、举证责任倒置体现效率价值

在确定是否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上,法律也必须充分考虑其他的因素,包括当事人距离证据的远近、取证的难易程度、当事人滥用证据优势问题以及对损害的预防和救济等,这就涉及到效率的价值问题。《证据》对合同纠纷中合同的履行以及医疗纠纷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到患者距离证据的远近,取证较难,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也可以使举证更富有效率,体现了诉讼的经济性,同时也使诉讼在程序的环节上更接近正义的要求。

三、举证责任倒置与相关概念辨析

1、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

在诉讼中,一方提出请求,另一方提出抗辩,双方都需要对自己的主张负提供证据的责任,在举证过程中由于这种请求或抗辩,使提供证据的责任在当事人之间转换,这种情况便属于举证责任的转换,即举证责任的转换,是提出证据的责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的情行。[2]举证责任转换与举证责任倒置有着显著的区别,举证责任转换并没有免除任何一方举证的责任,它仍然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体现,它所转换的只是当事人提出证据的责任,即主观的举证责任,而且该提出证据的责任,随诉讼的进行,经常是在当事人间来回转换;举证责任倒置则突破了“谁主张谁举证”规则,它免除了提出主张一方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所应负担的举证责任,而将此种负担置于反对方一方身上。

2、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免除

举证责任免除是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诉讼争议中无须当事人举证证明的事实。具体到对《证据规定》第8、9条规定,举证责任的免除,是指当事人对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和日常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法院和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等,无需再举证证明,即在上述情况下发生举证责任的免除。由此可见,举证责任免除与举证责任倒置的区别在于:

一是两者发生的根据不同,前者是由于当事人主张事实具有某种程度的确定性,当事人无需举证,后者则是由于法定原因,由对方当事人对某事实或权利的不存在负举证责任;

二是两者举证责任被免除的主体范围不同,前者的主体既可以是原告也可以是被告,而后者只能是原告;

三是法律效果不同,前者在免除举证责任后,不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争议事实的结果责任承担,而后者在免除原告的举证负担后,被告的举证责任能否完成,会直接影响到结果责任的承担问题。

3、举证责任倒置与证明妨碍

证明妨碍是指由于对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使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无法获得必要的证据,造成该当事人证明失败的情行。[3]在民事诉讼中,有时会发生对查明案件真相有重要意义的证据遭灭失或伪造的情况,由于这种情况导致当事人举证受妨碍,故而称之为证明妨碍。证明妨碍与举证责任倒置是显然不同的概念,从逻辑角度上讲,这两者之间的发生有先后关系,举证责任倒置是证明妨碍情形下的一种法定解决方法。在证明妨碍情形下,一般分两种情形:一是如果证据的灭失或作伪证是由于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自己行为所致,其证明责任不变;二是如果证据的灭失或作伪证是由于应负证明责任相对人所致,则证明责任倒置,由该相对人承担证明责任及证明不能的风险。

【注释】

[1]这三种学说是德国法学家提出的举证责任分配新学说,是为了克服经济发展,高度危险作业引起的侵权事故、环境污染、消费者处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新学说;

[2]王利明《论举证责任倒置的若干问题》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83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人民法院)

第三篇: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应用之我见

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应用之我见

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应用之我见

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

余 麟

很多产品都有售后服务,为的是履行“三包”,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个别品牌商存在不履行三包义务、举保拒修、维修手续不规范、时间长、质量差、付费维修价格不统一、人员无资质等乱象,应引发工商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售后维修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成挡箭牌。消费者购买的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出现问题,到售后服务维修,经常被告知其商品被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不属于产品三包的范畴,需付费维修。

(二)被告知非本公司生产售卖或与本公司生产售卖的产品编号、序列号等不一致。如消费者购买的手机、电脑等品牌商品出现“翻新机”、“山寨机”问题,就会遭到品牌商品售后维修服务机构拒保拒修。

(三)维修记录不规范或手续不全。一些品牌商在为消费者进行三包维修服务过程中,故意不出具维修记录或维修记录不完整,导致消费者在出现两次维修后仍不能正常使用,要求退换商品时被拒。

(四)售后部门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售后维修服务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经常因业务水平、技术解答、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问题被投诉,或因找不到售后维修服务机构或联系不上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新《消法》实施可强制规范商家履行三包义务

(一)新《消法》增加举证责任倒置条款,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如遇三包售后服务机构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等原因拒绝为消费者实施三包时,消费者可依据新《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要求商家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如商家无法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商家应无条件履行三包义务。如商家无法提供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并且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拒不为消费者履行三包义务的,工商部门可终止调解并建议消费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同时告知商家:如人民法院裁决判定商家败诉,工商部门将根据新《j肖法》第五十六条第(八)款规定:“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立案查处,商家要承担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产生的法律责任,并将此后果写入《终止调解书》内。

(二)新《消法》第二十三条增加的举证责任倒置条款,存在一些疑点,应引起关注。

1.规定中的”…耐用商品“必须加以明确。否则在日常解决消费者投诉的实践过程中,会因”耐用商品“所涵盖的商品引发争议,给调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规定中的”…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因为一般商品的三包期为六个月。但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的三包期国家规定至少为一年。所以笔者认为:商家只对”六个月“的”…耐用商品“承担举证责任时间太短,应该至少为一年比较合适。否则消费者如在”六个月“之后一年之内发生因三包问题的投诉后,商家又会以”人为损坏或私自拆动“等原因为由拒绝为消费者履行三包义务,而消费者又会因无法举证被挡在维权大门之外。

3、举证责任倒置条款中对商家不能提供第三方证据的情形未做出明确规定,工商部门能否根据商家不能提供第三方证据的情形就认定商家存在过错,支持消费者要求商家满足消费者的诉求?笔者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判断商家存在过错。工商部门可根据事实情况要求消费者和商家协商解决,协商无果,终止调解,同时建议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新《消法》第五十六条第(八)款规定:”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新《消法》这一惩罚性条款,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商家的经营行为,要求商家依法自觉遵守履行三包义务,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工商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由谁来认定的问题。是工商部门来认定,还是法院来认定?笔者认为:应该由法院来认定。因为消费者和商家发生的买卖纠纷是民事法律关系,应属《民法》调整的范畴,在消费者和商家自行协商或行政机关调解无果的情形之下,应由人民法院裁决认定对错,工商部门替代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显然是不对的。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应在人民法院裁决之后,如人民法院判决商家败诉,工商部门可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作为直接证据认定商家”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诉求进行处罚。如人民法院判决消费者败诉,证明商家无过错,消费者无理或维权过当,工商部门办理消费者投诉终止,调解工作可终结。这样可高效避免因消费者投诉引发的行政作为与不作为的复议和诉讼。

三、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经营行为

就工商职能而言,应加大对品牌商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机构违法经营行为的检查力度,有效运用新《消法》举证责任倒置和法律责任条款,对发现的特别是人民法院己作出判决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出现的消费纠纷问题,应积极加以调解。从联合执法来看,应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积极联合公安、质检、标准委、行业协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出现的”翻新机“、”山寨机“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机构的监管工作。

四、强化消费引导,做好新《消法》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对新《消法》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有固定办公场所、人员、从业资格证、价格能公示的正规经营者,同时签订书面协议和索要正规的维修记录,最大限度避免遭遇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潜规则;对非法经营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形成群防群治氛围。畅通维权热线,对涉及到家用及电子产品三包售后维修服务纠纷做到及时处结。

五、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新《消法》

三包售后维修部门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门外汉”。工商部门不仅要处理好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对企业”送法律送服务"的工作,努力构建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定期开展对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技术鉴定,发放证书、统一上岗标准,规范行业工作守则,利用行业协会推行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新《消法》。

第四篇:工伤认定中,如何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工伤认定中,如何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案情】

唐某系某机械厂勤杂工,于2013年12月31日17时30分左右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亲属于2014年6月向当地社保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理由是唐某发生交通事故系下班途中。社保部门受理该案后,向用人单位发出举证告知书,要求其对不认为唐某是工伤承担举证责任。单位提出发生交通事故当天属于唐某请假期间,唐某因儿子结婚向厂里负责人口头请假十天,唐某31号到厂里是来还礼,不是来工作的,同时提供了证人证言。后唐某丈夫向社保行政部门提供了事发后三天与相关证人的电话录音,录音中三名证人(均为该单位职工)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但是在听证程序中,三名证人对通话事实均予以承认,却对通话内容予以否认,表示其对话非真实意思表达。之后,社保部门又对双方提供的其他证人一一调查询问,最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2款之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认定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构成举证不能的事实,遂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本案经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均判决驳回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维持该工伤认定决定。

争议焦点

一是如何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二是如何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各方观点及主要理由

1.职工方认为是工伤

唐某的丈夫在事发后三天与厂里几名同事进行了电话联系并录音,录音明确显示三名证人均承认唐某当天来厂里还红包,之后跟证人陈某在车间内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下班后才离开该单位。后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在单位内看到唐某工作的情景。职工方认为这些证人证言足以证明唐某当天是到厂里上班的,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和路线都证明是下班途中,要求认定工伤。

2.单位认为不是工伤

单位提出唐某当天来厂里是因为私事,当天并没有在厂里工作,事发当天属于她个人请假期间,基于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均为单位职工的理由,该三名证人在听证阶段,均对录音内容进行了否认。后单位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其在非下班时间下班途中看到唐某骑车,以此否认唐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下班途中的事实,要求不认定工伤。

3.最终认定工伤

(1)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相关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职工方提供的三名证人在录音中都向唐某丈夫陈述了事发当天唐某来上班的事实,为谨慎起见,社保行政部门组织了双方进行听证。在听证过程中,证人陈某对唐某丈夫提供的电话录音内容全部否认,理由是“唐某当天下午只是来还红包,并非来上班,之所以告诉其丈夫唐某来上班,是因为与唐某生前有约,无论何时其丈夫来电查问她上下班情况,都要说在上班”,在一审庭审过程中,陈某又提出新的理由,陈述“因其本人与唐某丈夫有债务纠纷,唐某丈夫威胁她要求她承认唐某上班的事实,否则就不予还钱”;而证人严某和王某否认录音内容的理由都是“录音中提到的上班非真实意义上的上班,而是来到班上办事,是来还红包,并非来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8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因此,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社保行政部门和一审、二审法院均认为证人陈某、严某、王某对否认电话录音内容的理由非常牵强,不符合“合情合理”原则,存在虚假陈述的可能性。为查清事实,社保行政部门又对双方提供来的新证人进行调查询问,调查中发现单位方提供的证人李某在陈述的“非下班时间和下班途中看到唐某时穿着短打羽绒服”的证词,与之前单位方提供的所有证人均陈述的“事发当天唐某在单位停留期间穿着长款羽绒服”的证词相互矛盾,且职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击者作为证人,证实事发当天看到唐某在单位工作的事实。最终,社保行政部门合理推断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不实,存在虚假陈述的客观事实,认定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

(2)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认定单位不能提供有效证据。双方争议的事实焦点在于唐某是否来上班,事发时是否属于下班途中,而如何合理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则成为处理本案的关键之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确立了优势证据规则,本案从双方提交的证据抗衡中可以看出,双方的证据均不具有优势,不易查明案件事实。但是《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二款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要求用人单位的举证须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才可以认定不是工伤。因单位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请假的具体假期时间,亦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唐某下午到厂里未实际工作,在单位提供的证人证言前后矛盾的事实前提下,应当认定唐某构成工伤。

启示与思考

本案应当引发的讨论是社保行政部门如何避免工伤认定证据规定与实际取证的错位以及如何合法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工伤保险条例》赋予了社保行政部门一定的调查权,也明确了举证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伤认定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解决“调查难”和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对争议焦点展开充分调查,从细节处查证案件事实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第一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19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笔者认为,社保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法定的调查权展开充分的调查。本案中,社保行政部门先后去单位调查数次,又组织双方听证,制作证人调查笔录数十份,依据相关证人证言的细节矛盾之处,认定单位存在虚假陈述,最终认定工伤,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支持,依法维护了受伤害职工的利益。

2.运用自由裁量权合理分配双方举证责任,依据个案特点作出准确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虽然将举证责任分配给用人单位,但是并非是确认职工免责,笔者认为职工方也应承担一部分证明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这些证据由社保行政部门向法院提供。本案中,职工方提供的录音证据和后来的目击者证人都是有效的证据材料,如果不能提供这些证据,笔者认为,仅仅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推定单位举证不能,是不妥当的。

3.不能以保护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名义,任意扩大工伤的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和15条规定了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第16条规定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几种排出情形,实践中应正确把握和运用,不能以保护受伤职工的名义,向其倾斜过度,使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应针对个案进行严密的分析认定,真正体现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目的和原则。

(作者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门从事工伤认定工作)

第五篇:司法鉴定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则

《孤立肾疑手术切除鉴定1例分析》一文是一篇非常不错的科技论文。作者对本例医疗纠纷双方争议的焦点—— 孤立肾是先天

发育畸形还是手术切除所致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最后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为法庭审判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本案例反映出来的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第一.长期以来.因患者怀疑医疗机构在实施其他手术的同

时将其肾脏一并切除,挪作他用。于是便引发了医患之间漫长的诉

讼。甚至经过有关权威专家、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之后。排除了肾脏被切除的可能性之后,患方仍然不服,仍然认定为医院故意切肾。

本文的作者说得好,患者肾缺如,到底何原因造成,确实很难认定,只有借助其他一些旁证材料来协助判定。进一步,作者提出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认定:(1)手术路径;(2)手术经历时间;(3)手术引起的周围组织的损伤;(4)残存输尿管的情况。为这类鉴定提供

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第二,本文提到另一份鉴定书的鉴定情况,该份鉴定的鉴定人,“根据民事举证原则,可以认定被鉴定人左肾缺失与被告医疗机

构对其实施的诊疗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显然原鉴定的鉴定人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鉴定结论是证据,鉴定文书是鉴定结论的载体.鉴定文书不是法院的裁判文书。鉴定文书是鉴定人基于送鉴定的材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所作出的事实分析和认

定.它必须以事实和科学为依据。而法院的裁判文书是基于审判中对证据的甄别、取舍,最终确定哪些证据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依

据这些证据重建法律事实。注意,裁判的基础是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因此法官在重建法律事实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事实认定不

清.事实、情节有真空、脱节的情况,法律赋予法官可以采用“举证规则”来进行推定、裁判。因此,原鉴定书中提到的“民事举证原则”

实质上是法律赋予法官独享的审判规则,只能法官适用,其他人,无论是鉴定人、律师,还是法律权威专家,均无权适用。

因此。我们说鉴定人作出的鉴定.应当是在送鉴定的材料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说话,不可超越自己的能力进行鉴定,这种鉴定

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来做鉴定的行为,实质上是超越自己专业能力的鉴定行为,当属无效鉴定。然而,这种现象在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乃至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中都非常普遍.这与我们的鉴定专家缺乏法律知识有关。因此,对鉴定专家进行培训乃当务之急,既要

培训他们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要培训他们相关的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

下载举证责任倒置[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举证责任倒置[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