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来源:www-gopep-cn)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给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深刻影响,使得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难以遏止,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矛盾相对突出,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形象,成为当前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应制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对学校校园校舍、图书仪器装备、体育美育卫生设施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各省可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本地区办学标准,提出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分地区、分年度新建改扩建一大批农村中小学,确保2020年前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成为符合国家办学条件标准的合格学校。
义务教育要政府负全责,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作为优先领域予以重点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扩展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奠定实现教育公平的体制基础。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地方实行全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一布局。以区域内统一标准建设规范化学校,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以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为重点,逐步实行同区域同工同酬,统一教师工资标准和津补贴标准,推动城乡教育对口交流和教师均衡配置。根据这样的要求,各地纷纷行动,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如上海市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成片经济适用房、动
迁房基地公建配套学校开展对口办学,提高办学起点;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扩大受益面,提升工作效益;推进城郊学校结对考核、组建教育集团、教育协作共同体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快推进城市薄弱校改造,逐步实现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取缔各种形式的重点校和重点班,积极推行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做法;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探索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激励和问责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督导,有关信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如四川省成都市制定和落实县域内均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办法,夯实“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公平就学的办法,有效控制“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如在湖北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交流、培训、保障机制;选择13个县市重点试点教师队伍交流、校长选拔任用等具体项目,建立国家级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示范区,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并逐步向更大范围扩展。相信通过不同地区的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一定能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第二篇: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校安工程”,改扩建、加固一批中小学,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着手进行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逐步提高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覆盖率达和优质名校、特色教育集团覆盖率,加快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争取于 2011年在银川市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广四幼发展模式,推进幼儿园综合改革。鼓励扶持民办幼儿教育规范健康发展,打造2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兴庆区级民办示范幼儿园,形成品牌特色优势。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大力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学校、幼儿园,增强兴庆区基础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及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新机制。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新机制,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向高端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与具备条件的民办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服务、办学特色方面向高端发展。
第三篇:国家教改试点方案公布: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国家教改试点方案公布: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2011年01月12日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2010〕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
(一)专项改革试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部分市县,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合肥市,甘肃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云南省)。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县,贵州省毕节地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江苏省,浙江省)。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北京市部分区县,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部分县市区,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晋中市,辽宁省部分市,吉林省通榆县,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福建省部分市县,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部分市区,海南省,四川省部分县,云南省,甘肃省部分市,青海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县,贵州省毕节地区,甘肃省酒泉市,青海省海南州)。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云南省)。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四川省德阳市,云南省部分市州)。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部分市县,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部分市州,青海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部分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江苏省部分市,浙江省部分市,山东省部分市,河南省商丘市,湖南省部分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部分市)。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安徽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北京大学等33所部属高校,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赣南医学院,海南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北京大学等17所部属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北京市,在沪部分高校及附属医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广州市)。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云南省)。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清华大学等8所部属高校)。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黑龙江省,浙江省,厦门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长春理工大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湖南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黑龙江省)。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甘肃省部分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等14所部属高校)。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等15所部属高校)。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5所部属高校)。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部属高校,)。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福建省,广东省)。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云南省)。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深圳市,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云南省,西安欧亚学院)。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市,黑龙江省,江西省部分县市,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北京市,江苏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青海省部分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吉林省松原市,上海市,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中山市,陕西省宝鸡市)。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
(二)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11.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
12.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天津市,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
13.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
14.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浙江省)
(三)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15.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圳市)
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试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教育改革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试点工作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统筹制定试点方案,统筹推进试点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把推进改革试点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动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试点地区、试点单位,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形成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立足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核心内容。制订实施方案要充分听取试点单位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充分听取家长、专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启动实施;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试点实施方案,由主管部门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启动实施。
(三)加强检查指导。
改革试点启动后,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按照试点实施的计划进度,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试点方案。对于实施中需要突破的政策和规定,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和精神,充分论证,积极探索,稳妥操作。对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要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估,做好预案,积极化解,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妥善处理,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对于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要及时总结,组织交流,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扎扎实实把改革引向深入。试点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政策调整、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对试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对措施不具体、保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试点项目,对以改革试点名义进行不正当办学行为的试点单位,将予以调整。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将对试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报告。
(四)加强宣传引导。
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改革。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改革、投身改革。对在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都应给予保护和支持。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增进共识、统一思想的工作,多做典型报道、示范引导的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各地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伴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发展义务教育的必然选择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
映了人们的期望、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是新时期推动义务教育快速
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方略。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于“择校热”等问题,社会上谈论的多,批评的多,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冷静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公平问题。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现在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教育需求,更严重的是还会促使教育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应对这一现状的唯一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我们的义务教育,有条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紧紧地伴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而展开的,宗旨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从教育发展中受益。2003年,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市首先从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入手,遴选22所初中进行为期三年的综合改革。截至今年7月,基本实现了城区薄弱学校改造。2004年,针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的整体状况,开始大规模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到目前为止,**市已经建成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20所正在建设之中,向近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服务,占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22以上。2005年,针对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做到每建成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就组织城区学校对口连续六年支援,目前已有76所城区学校与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成帮扶合作体,117名校长、教师在农村支教。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开始受益,也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均衡发展是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共同发展
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思想,现阶段更是一种有法律规范的教育实践。包含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也包含着发展方式的变化。
义务教育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公益性社会服务,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义务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能够向公民提供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在现实条件下,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均衡配置教育经费。实现校际间每名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二是均衡配置办学条件。达到校舍建设的标准化,学校间教学设备配备的标准化。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形成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数量在校际间的均衡分布。四是均衡配置学生生源。遏制择校热,落实“就近入学”原则。
人们的教育需求仍然处于不断升温的过程之中,教育均衡不是目的,通过均衡能够实现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现阶段,义务教育共同发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城区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区域内学校间的协同发展;城乡间学校的协调发展;每所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构建起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教育虽然是一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社会事业,但其发展的快慢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却是由多个因素、多种力量共同促成的。为确保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地走上均衡发展之路,需要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合力。
**市委市政府三年来一直主导着全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力度又明显加大。不久前,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会”,出台了四个关键性举措: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地位,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三大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工程,要求各县区政府要有方案、有措施、有人抓;二是进一步规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保障,要求各县区政府及时弥补改制学校恢复公办后的经费缺口,教师的结构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三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将全市“民办公助”学校,全部恢复公办性质,同时禁止公办小学举办以直升为名的幼儿园(所);四是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首先把城区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实验区之列,市政府为此设立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法律的“强制”和“督促”,更需要当事人的“自觉”和“主动”。应该说,近年来教育公平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当务之急是通过新《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学习,树立起事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
水平的三大意识。一是共同行动的意识,也就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不是哪一级政府的责任,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全力完成好的任务,也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乃至基层学校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好的任务;不仅需要教育内部给予理解和认同,也需要家长乃至社会给予高度认同和支持。二是共同发展的意识,也就是教育举办者必须
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教好每一名学生。三是共同资源的意识,也就是学校的教师和资源既是特定学校的教师和资源,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政府有权利对这些资源进行再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撑,也需要内部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改革。就**市而言,主要是通过三大政策来拉动教育内部的改革。一是目标导向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对近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通过3至5年的努力,每所学校都达到“双高普九”的办学标准,实现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择校”问题得到解决,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二是强化落实的政策。为进一步推动教师校际间的流动,**市明确要求,各县区必须做到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均等,起始年级每校交流教师的比例不得低于50,实现“人走关系动”。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市在城市五区内交流教师1977名。为推动城乡教师的有序交流,要求城市学校领导、教师下乡支教不得少于1年,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进城进修见习不得少于半年,政府给予差旅费和生活补助,评教育专家的校长、评高级职称的教师均必须具有相应的支教经历。三是改革引导的政策。**市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改革既要有力度,又要相对平稳。
**市在改造薄弱学校的时候,采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将这一工作方式运用于区域推进上,就是分两步走,实现两个阶段的提升。今年是第一步,首先将城区纳入到综合实验区的范畴,鼓励各区在教师交流、学区化管理、小班化教学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明年迈出第二步,力争将郊区或农村县(市)也纳入到综合实验区之列。每个实验区都要经历实验探索和创建示范两个阶段,间隔2至3年。
新《义务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市2002年颁发《**市教育督导条例》,开始走上依法督导的工作轨道。目前,**市结合义务教育综合实验区的两个阶段,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也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督导的几个专项之一,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实验区工作的高起点开局。另一阶段是结合两年之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评估,将义务教育的各个专项评估整合起来,实施综合督导。(作者系**市教育局局长)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择校”问题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择校”问题
义务教育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一、什么是择校?
(一)择校的定义
家长为了让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去选择他们认为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
(二)择校的种类:
1、体制内:公办学校系统内部
体制外:公办学校与私立、民办学校之间
2、区域内:本县市区范围内
跨区域:不同地区之间
3、常规学校
非常规教育机构:课外辅导班、家教
目前择校主要是在大中城市的公办学校之间进行,由广大家长自发兴起,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手段以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二、择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项政策:
1、免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986《义务教育法》)要逐步实行初中不进行招生考试,只进行小学毕业考试。(1983《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
2、就近入学
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06年《义务教育法》)
重点学校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
《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改革开放:
《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优先倾斜。(1978年)
(二)择校的发展过程
1、中小学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凭考试成绩进入重点学校,学校择优录取。产生了最早的“条子生”。2、80年代末,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孩子谋求择校,1987年在北京市五中接收了第一个“票子生”。3、90年代末“择校风”掀起。1993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在校际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家长对就近入学不买账。学校以“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名义收择校费,招收“择校生”。
“电脑派位”
1991年,为解决学生入学公平录取的问题,广州借鉴香港小学生的升学办法,首创了法。将一个区域里的初中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小学生升入哪所中学是随机派往的。
(优质中学基本不参加派位。)
电脑派位没起到应有作用,小升初择校愈演愈烈。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下达“禁择令”,规范治理择校高收费、乱收费问题。
三、如何认识择校现象?
(一)择校问题的现状:
1、继续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
家长为子女选择理想学校的意向非常坚决,择校费成为家庭教育消费的一项主要内容,且数字不断攀升。
同时,重点学校明确表态向全市招生择优录取,拒绝电脑派位,公开举办入学考试。本部与分校之间;本部与分校内部的择校费都有明显差别。
2、择校费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
学校划分两条分数线:一条是公费线,不收择校费;一条是自费线,分数低于公费线5-20分不等,缴纳择校费。
学校重量级别:市重点、区重点、其他示范校、普通学校。
择校费酌情收取:根据学生本人入学考试成绩、排名;根据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
3、各学校入学门槛形态多样
采用量表进行认知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心理测验、智力测验。
考家长: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家长教育观,以此判断家庭能否顺利缴纳孩子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家长对学校的管理能否接受服从,避免今后出现纠纷。
入学考试多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数学、英语,部分学校加试语文,考试难度大。
家长心理:
1、孩子置身于优质学校方可成才,方可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2、优质学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名师指点、“比学赶帮”的良好校风校貌。
3、优质学校良好的生源结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优质学校衡量标准
优良的硬件条件:教学设备、学校环境、校园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校园文化; 升学率、中考成绩、竞赛成绩。
(三)择校途径
以分择校、以各种竞赛成绩、特长等级证书、课外辅导班成绩择校。
以权择校、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向学校施压,从而为子女或其他关系人择校。以钱择校
用金钱财力开路,通过缴纳择校费、购买学区房、找关系落户。
(四)择校产生的原因
1、优质和特色教育供给的有限
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特色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
2、校际差距是择校最直接的原因
(1)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拉大了校际差距。重点学校制度在特殊时期起到了相应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导致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政府近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是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3)学校间努力程度不同、努力成效不同,在主观上加大了校际差距。
即便配有相同的图书馆、教室和场地,也不等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会相同。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生源、教师待遇、社会影响上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进一步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异。
3、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被动择校
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体制还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的现象,加之传统的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观念影响,为赢得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减轻沉重的就业压力,人们不得不从择校坐起,以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4、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刺激主动择校
家庭具备了一定教育消费能力,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学,进了较好的学校还想上更好的学校。此外,由于学校办学仍旧处于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没有向社会,家长提供开放的全面的信息,不利于家长的理性选择,使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择校为表现出较大盲目性,择校之风越刮越烈。
小结:
择校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是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再斟酌。择校是市场经济下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结果。择校是学校优质教育不均衡的产物。治理择校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
四、如何破解择校难题?
建议与对策——以均衡化解择校
1、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差距。以扶持、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
3、发展特色教育,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
4、积极探索教育券制度。
5、建立金钱和分数两种手段规范运作的择校机制。
破解择校难题的成功案例 杭州—名校集团化的探索
(一)名校集团化发展过程:
1999年,杭州求是小学为了满足周边地区老百姓接收优质教育的需求,试行“连锁办学”,开启全国最早的义务教育公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2002年,成立求是教育集团——浙江省首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有4个教育集团,15所中小实行连锁办学。
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又以“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形式向农村推进。
(二)名校集团化战略:
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三)名校集团化的几种办学模式:
1、名校+新校
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2、名校+民校:
名校、民校联手,集聚民间资本,促进办学体制改革。
3、名校+名企:
通过品牌、管理、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名校与名企共赢。
4、名校+农校
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名校+弱校
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
6、中外办学模式: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名校集团化办学使得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快速扩张,缓解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使更多人能够就近接受更好的教育,推动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公平化。
名校集团化办学,发挥了名校的辐射与孵化作用。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增殖的速度,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缩短了学校上等级的周期,缩短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