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总结主题学习各课型教学流程的通知
关于总结主题学习各课型教学流程的通知
各初中,各教研室:
为更好地参与5月8日在潍坊举行的“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请通知单位参会老师,从以下五种课型中,任意选取一种课型,进行教学流程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文字解读(字数不限,解释清楚即可)。
1.主题学习语言品味课
2.主题学习情感意蕴探究课
3.主题学习表现手法鉴赏课
4.主题写作课
5.主题活动展示课
教学流程设计以“单位+姓名+课型+教学流程”命名,一式两份,一份在报到时,交给会务组,一份自己留存,以备会议期间研讨时用(注明联系电话);同时,将电子稿发。
青州市教研室2013年5月3日
第二篇:数学各课型及流程
课型一:单元整体感受课
一、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定义
单元整体感受课是“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的一种全新课型,它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单元整体感受课就是体验式学习、活动式设计,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感受课的设计通常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尝试运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从而大大拓宽学生收集、呈现、交流、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达到对整个单元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的初步感知。
三、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实施
(一)教学设计应包括的内容
1、明确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要求。
2、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3、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4、确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确定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
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即基于单元整体感受思路下的尝试小研究的设计)
2、体验式活动1、2、3、4……
3、我的发现(学生的初步感知,可以有收获,可以有疑问;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自出习题、可以是知识树……)
课型二:尝试研究课
这种课型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的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通过与本组同学,或者是其他小组同学以及老师的再次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自主构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尝试研究课的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所谓“炫我两分钟”是指上课开始后,讲授新课之前的两分钟时间,是学生用来展示能力、体验成功、炫我风采的舞台,争取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绚烂绽放。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展示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内容、形式均由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等等。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它是指学生在深入研究新课内容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过程,同时通过学生对“尝试小研究”的试做,使教师获取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以及有重点的点拨引导提供有力支撑。
尝试小研究的形式 尝试小研究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课前尝试小研究 二是课上尝试小研究
(四)班级展示提升
班级展示环节是指小组成员在经历了小组互助合作之后,向全班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是彰显小组生命色彩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里可以使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统一的观点或者未解决的疑惑向全班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通过汇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补充,及与台下学生的积极补充、质疑、提醒、争辩等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得以升华,同时形成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
(五)教师点拨
在班级展示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惑或是本课的重点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即要做到“迷时师渡”。我们在备课时,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本节课中教师点拨进行预设,以便在课上学生展示时找准点拨的点。
教师的点拨要注意以下三点:
1、点拨的语言要精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点拨要起到激励的作用。
3、点拨要做到收放自如、引领提升。课型三:练习拓展课
一、什么是练习拓展课?
顾名思义拓展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小学数学练习拓展课是指每节新授课结束之后或一个单元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情,把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用一定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一种课型,是新授课的有益补充和提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型。
练习拓展课的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教师“导练”。
(二)题组练习、典型示例重点评讲。
(三)拓展训练。
(四)总结、反馈。练习拓展课的注意事项
1、精心选择、设计习题。
2、先独立做,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练习拓展课要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
4、练习设计要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
5、练习课切忌:旧课新上,全堂练习,面面俱到,一言堂。课型四:单元梳理课
一、单元梳理课的定义
单元梳理课是在学生经历了某单元或某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梳理单元知识与技能、构建数学思维网络。这节课不是简单地知识与回顾,而是学生们自主梳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将一单元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网络系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单元梳理课的原则
在进行单元梳理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关注梳理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梳理知识。
3、注重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课型五:达标评研课
一、达标评研课的定位及功能 1.达标评研课的定位:
达标评研课就是对一个知识块或者一个单元知识的薄弱点、模糊点进行评价研究。达标评研课不再是简单的解答和纠错,它需要创设一种积极的思维环境,这种环境必须为学生寻求答案营造有效的氛围,必须为学生掌握自身学习进度开辟合适畅通的渠道。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而是不能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达标评研课的环节 1.课前准备
设计达标评研卷是达标评研课的“前奏”,一节课并不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达标评研卷的设计要把握好两点。一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二要把握好难易度。如何做好以上两个要求,我认为在设计达标评研卷之前要有充分的学情调查,围绕知识薄弱点、认识的模糊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点进行设计,针对学生试卷的整合也应紧扣课标,总之准备工作要做充分。
2.课上独立完成。要求达标评研卷一定要在课堂上由学生独立完成。3.课上研讨
课上研讨分为两大步骤,分别是小组研和全班研。
⑴小组研。小组研的结构设计可分为:评一评,研一研,帮一帮,订一订。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当遇到内容简单,大家意见一致的时候可以直接作出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公开,别藏在课桌下面评价;当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及时进行小组研究,如果小组研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打一个问号留着全班交流。同时要求学优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订正,掌握方法,提高认识。时间在10分钟左右。
⑵全班研。全班研的结构设计分为:自主问,考考你,举举例,巧整理。把在小组研的过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提问,自然就有同学答,我们把这一环节叫做“自
主问”;如果心中有疑问又不敢或者为了面子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自己的问题去考人家,叫做“考考你”;经过前面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已经初步解决了试卷中的问题。但还可能有学生不懂装懂或似懂非懂,要怎么解决呢?接下来就让学生再根据平时积累的类似的错题再自主设计一道题。我们把这一环节叫做“举举例”。三个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再把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树。也就是“巧整理”。整个全班研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评研课,注重“评”,突显“研”。评课前准备的练习题做得如何,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研练习题中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提高纠错能力。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评”中绽放,知识的网络构建在“研”中形成。评研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出题——学生练题——教师讲评”这种单纯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出题,练习之后,学生自我反思和共同评价提升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认知高度,拓宽了应用能力。
3.课堂评价
⑴“过关式”评价。这是一种合格式的模糊评价方法。在学生完成达标评研卷后,教师根据试卷考核知识,制定相应的知识达成目标,只要学生在最后的测试中达到学习目标,即授予“过关”,否则为“不过关”,不过关的学生可以通过补测等办法,达到“过关”。
⑵“双项式”评价。就是在完成达标评研卷后,教师在测试卷上进行双项评价。一项是对知识的掌握评价(即目标达成评价)另一项为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
⑶“花瓣式”评价。如果整张试卷是一朵绽放的花朵,那么试卷的各部分知识就是这朵花的花瓣。教师根据知识进行划分,每一块给学生打一个等级。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哪些内容掌握较好,掌握的好的部分就可以给相应的花瓣填上漂亮的颜色。清楚哪些内容还存在不足,然后学生去弥补不足,再通过补测的方式,对不足部分进行测试,以达到全部较好地掌握。弥补合格的教师再把空白的花瓣补充颜色,最后形成一朵美丽绚烂的花朵。
4、整理和反思
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教师落实。一节课完成之后,教师把达标评研卷收上来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错误让学生改正过来,最后装入每个同学的达标评研课档案中,形成卷宗。以便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持续性关注和培养。
课型六: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像其它数学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在过程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它数学课,在一节课中,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第三篇:小学数学各课型基本教学环节及实施建议
小学数学各课型基本教学环节及实施建议 新授课
情境导入:其要义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旧知。要起到的效果是激起学习疑问,焕发兴趣。贴切的情境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情境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的要点是:有数学问题蕴藏其中;信息比较集中,可能干扰学习的无关信息尽量剔除;简洁明了,利于教学,一般耗时不应多于5分钟。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形式:数学问题情境可以简单地分为基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基于直观形象的情境,和基于抽象知识的情境,所以,可以对应地运用视频、回顾调查情况、挂图、操作、虚构的故事、直接面对数学问题等方式。
思索探究:其根本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要义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其最终的出发点是促使孩子思考,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并不唯一地崇尚探究式学习方式,更科学更贴近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的发展状况的,应该是思索、操作、探究、听讲等多种方式的综合,绝对不应该是单一学习方式把持课堂的始终。
实施要点:
提出问题。由前述的情境出发,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或分析激发疑惑,引发思考。
自主思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尝试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适时引领。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给予点拨或提示:或组织操作,或引发相互间讨论,或精要讲解,或题组引导…
交流共享:其要义是课堂成员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要达到的效果是把握和完善思考探究的数学结论、技能要点。数学学习经历思考过程重要,掌握数学结论也重要。
可以运用的形式:
个人展示大家补充:请个别学生汇报想法,其他同学补充; 组际间交流完善:以一个学习小组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完善;
教师重点补充提示:就同学们没有考虑到的方面,新知识的重点、易错点,与旧知识的混淆处,教师做精要讲解提示,并辅之于关键词板书。
“思考探究”和“交流共享”表达上的分列,并不表示这两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分开实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备课时,如果融合在一起,标题可以为“探究交流”。反馈完善:必要的练习对于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要保证一定题量的练习,但要提高练习的效能,其一要有反馈,要着力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据此判断教学的状况,为教学的调整和补救提供依据;其二,比纯粹的做题更重要的是题与题之间的比较、题组的组织、做题后的总结,做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发展能力,这就是完善。完善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全课的学习体会,也就是原先的“全课小结”。为此,备课中要预先明确总结什么,引导学生反思什么。时间安排上,一般不少于5分钟。
练习课
知识再现:相关数学知识的再现,也可以通过做了最基本练习之后通过交流来呈现。一般通过做最基本练习之后的“为什么这样做”追问来完成,教师可以做相关板书。但这里一二个题的基本练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再现知识,所以,此环节不可少。
基本练习:可以是运用所学的最基础练习,以及所学新知重难点的针对性专项练习。
书上习题的运用:认真根据本班学情,对练习题在讲解的时候注意详略,对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交流后就放,对一些多数学生存在问题,在学生间交流的基础上要讲透、讲清。备课中要明确各类题练习的目的所在和总结要点。
针对性专项练习:所学的新知识中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剥离后,剩下的难点所在,应该要设计和组织专项练习,让学生通过新技能的专项训练,尽快掌握新知识。类似于除法中判断第一位够不够商,乘法中得数的对齐等练习。
综合练习:此阶段应是练习课的主体,此处的“综合”更多地是指各种练习侧重点的综合,不仅仅是练习题的综合性。可以设计应包括变式性练习、改错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
一般,一个新授完成后的规范练习课,改错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改错性练习来自于作业批改中收集的学生错解,教法上以学生间先相互纠错,教师再总结为主;比较性练习主要进行新旧知识、相似知识的比较,常用题组形式出现,教法上做完题后要追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综合运用性练习类似于教科书中每个练习的最后几题,这样的题量不一定要多,教法上以学生先充分做题,尔后交流明确解法为主。
练习课选取的习题宜突出针对性:或针对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或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或针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或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等。备课中要明确各个练习的训练价值,不能仅仅列举题目。
上述两个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泾渭分明,只不过在练习题的难度上有区别而已。在练习中要突出先练后讲,反对先讲后练。此外,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之间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但光靠机械地做题作用也是有限的,要注意多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把每一道题用透、用妙。因此,备课中要备出怎样用题进行训练。
反思总结:做题后的收获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而在于做题后的交流总结,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最后,也可以穿插在各主要练习之后。
复习课
知识整理:
实施要义是学生先独立整理,再交流辨析;重要的是辨清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罗列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1.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主动的进行整理。首先让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允许学生翻书,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建立记忆表象。
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知识树)。
再次是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高年级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重点要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
一般最多用时10~15分钟。因此,有时布置学生预先自我回顾总结是必要的。
2、备课中要体现出:
①这些内容中哪些知识是最根本的(相当于知识树的根部),包含哪些双基是以后学习所必需的(概念、法则、公式、思想方法),重难点关键是什么?
②平时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出现过哪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错误,原因是什么?
③哪些学生哪些地方没掌握好,他们的困难在哪里?
查缺补漏:
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
可设计、精选以下几种类型的题目: 1.书上“整理与复习”中的题目。2.学生平时作业中的常错题。3.单元测试经典题。
低年级还可以想办法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把他们吸引过来,把复习题一道一道的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让他们去闯关、去游戏、去玩,这样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复习,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
1、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3、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练习后不妨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运用了什么知识点,由此体会是怎样运用数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备课中要备出习题如何变化使用的。
作为复习的三个阶段,可以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安排在一个课时中实施完成,也可以安排在几个课时中实施完成。
讲评课 测试情况概述:
教师要认真对试卷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包括全班的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答卷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学生答题的分析,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意的解题方法加以肯定,又要找出学生答卷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出错的原因等。这样,有利于评讲在学生知识的缺漏、暴露出的学习缺陷和思维受阻处,保障评讲效果。
典型错例点评:在课前卷面分析的前提下,就普遍性错误、重难点知识的典型性错误进行讲评。
方式可以有:
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有针对讲评。有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效果。
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可以将典型题的多种解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作辨析的主人。
一般,此环节要确保10分钟以上。简化了此环节,容易把评讲课异化为闷头做题。这样,学生不懂的还是不懂。
平行补救练习: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当堂补偿练习,短小精悍,数量不多,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补救练习也可以和典型错误点评穿插结合在一起进行。
掌握情况再测:根据练习情况,再次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判断,以决定后续教学的安排。可以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批阅中了 5 解学生再次学习的情况。此环节可以和“平行补救练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但一定要有学生掌握情况的再了解和判断。此环节独立安排时,一般用时5分钟。
第四篇:“两型”主题教育总结
两型主题教育总结
为提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资源环境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按照《湖南省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中小学校开展了“两型”主题教育。
一、工作方法与成效
(一)加强学校“两型”建设
近年来,全市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建设“两型湖南”和“绿色****”要求,努力推动“两型”校园建设。从学校建设的源头上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创设能够培养师生节能环保生活方式的校园环境。加大学校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学校规划设计、硬件建设、环境布置、景点布局体现节能环保。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部分学校对原有建筑开展低成本节能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重点加大食堂燃煤锅炉、灶具改造。全市共计投入800余万元,实施食堂清洁能源、安全节能改造项目77个。投入700余万元,实施节能灯具和节水用具改造。投入校园绿化美化资金1900余万元,新增绿地面积4.5万余平方米。市人民政府启动教育“四大工程”,规划三年投入36.7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10.68亿元。其中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城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班班通”建设完成率近70%,一些乡村学校用电子白板取代黑板,乡村师生告别了粉笔灰。
(二)加强“两型”宣传教育
全市学校、幼儿园把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之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和机制。推动生态文明进校园进课堂,结合学生年龄等身心发展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分学段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县**完小根据学生年龄、认识程度特点,编配了不同阶段的生态文明校本教材。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居住环境和校园环境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中年级学生进行保护动、植物的教育,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绿色行动之环保小调查”,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形成忧患意识。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保护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卫日等节日中,各学校积极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知识,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校的舆论氛围。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管理人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县**中学将生态文明引进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学校、家庭携手开展“两型”教育的局面。**县第四小学持续开展“清洁环境,爱我校园,师生同教化,素质同提高”活动,对师生文明素质实施考评。**县民族中学2014年搬迁新址以来,确立了“学校园林生态化,师生活动环保化、环保行为经常化”的环保理念,在学生中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全市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校建设,截至2015年,共创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校37所,其中2015年14所。
(三)加强“绿色生活”引导
一是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在师生中积极倡导节约简朴、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师生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城乡学校全面开展食堂“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教育。全市中小学普遍配置垃圾分类垃圾桶,通过课堂教学、张贴宣传资料等开展了垃圾分类教育,鼓励师生养成资源回收利用习惯,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行动已经逐步延伸到农村。一些学校开展了家庭环保倡议活动,由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提出“做环保家庭”的建议。**市把循环教科书的回收作为培养绿色生活理念的切入点,在全市开展“爱护循环教材行动”,全市免费教材回收完好率达95%以上。二是倡导绿色农业。在初中、高中开设好“绿色证书”《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和生物选修课程,发挥农村学校、农村学生发散生态文明理念的作用,向家庭、社会传递绿色农业产业、环境卫生、清洁能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人地关系的形成。三是引导消费模式绿色化。鼓励师生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县**小学以“环保T台秀,畅享绿生活”为主题,组织学生收集塑料袋、购物袋、废旧书报,制作服装饰物进行表演,向师生宣传限塑知识。
(四)加强融合提升实效
一是“两型”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环境监测、小实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创新教育,组织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中学成立了**县水体调查兴趣小组、****植物编著与保护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环保活动兴趣小组。**县**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旅游与环境、吊脚楼生态系统等调查实践。**县第一中学师生对**县电解锰排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两型”主题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约30%的创新作品与生态环保相关。涌现了“无根水”吸收装置、竹筒净水器、废旧手机充电器的再利用等时代气息与乡土气息相结合的小发明。**县**小学举行了“低碳环保”主题科技节。二是“两型”教育与校园安全相结合。***县请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进校园开展用电安全讲座,同时传播节电常识。**县**小学、**县教育和体育局在蔬菜供应上采取“农校对接”形式,减少蔬菜物流环节,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降低了成本和能耗。三是“两型”教育与作风转变相结合。市教育和体育局规定,机关干部下县、下乡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市规模的大型活动,县市参加人员超过10人的统一搭乘大、中型客运车辆,不得单独乘坐小车。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控制文件资料印发数量,加强无纸化办公,会议尽量采取电视电话会的形式。四是“两型”教育与关爱工程相结合。各县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在留守儿童关爱上努力发挥作用。利用周末、假 期留守组织留守儿童组成环保小组。**县**小学对留守儿童实行保育式,对留守儿童采取“5+2”保育,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五是“两型”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各县市团委、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对河道垃圾进行捡拾清理。**县雅礼幼儿园、**县幼儿园在园内开辟“开心农场”,由家长、老师指导幼儿园种植植物、喂养小动物。全市中小学共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近200个,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勤劳、爱护动植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县中小学师生植树节前后,开展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植树造林活动。全市共有6万余名师生参与植树实践,共种植树木20余万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两型”教育方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学校节能环保设施更新率较低。二是思想认识相对落后,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师生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生态意识、环境优化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协调发展相对落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学校“两型”教育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方面作为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背道而驰”的情形。家庭、社会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抓好向家庭社会的拓展延伸。以学校为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努力发挥学校、学生“两型”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带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资源环境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全市“两型”建设。
2.抓好两型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两型教育实践基地平台。重点开发科研机构、环保企业、森林公园(植物园)、环保机关等教育资源,形成丰富广阔的实践体验平台和教育合力,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
3.抓好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教育活动载体、形式的创新,突出生态环保方面创新发明精神的培养。努力实现城乡、县际、校际教育活动均衡协调发展。
第五篇:语文学科课型教学流程
“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型与教学流程
在“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语文学科课型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五种基本课型。
新 授 课
语文新授课是指新文章阅读、新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型,它是语文课型中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在高
一、高二阶段,新授课的比重可以占到70%左右。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之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语文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 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
语文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阅读文本、学习相关材料,掌握基本知识,分析、理解文本并与文本初步对话,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对文本内容独特理解的过程。可以说,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基本能力(识记、理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学习活动。其基本学习流程如下:
1、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自主学习任务流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的路线,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任务流程”建议使用PPT呈现,内容不宜多,一张幻灯片即可。
图1 自主学习任务流程示例
2、学生阅读“自主学习任务流程”,根据其要求,完成文本的细致阅读。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文本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学习任务单的编制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而深入地阅读文本。在该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圈” “标”“画”“写”——“圈”出重点,“标”出关键语句,“画”明关系,“写”出见解与困惑。
3、课前教师通过平台发布本节课助学资源——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看,文字材料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选择性学习助学资源,以解决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
4、学生上交学习任务单,完成教师事先上传的“自主学习检测试题”,反思归纳本节自主学习课所学习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平台讨论区与同学交流和向教师反馈。教师通过批阅任务单和自主学习检测,分析相关数据,为课堂点拨做好准备。
图2 语文新授课自主学习课教师教学流程示意图
图3 语文新授课学生自主学习课流程示意图
环节二:课中探究研习
语文课中探究研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本环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和其他同学共同深入分析、理解文本,开展与文本深度对话,解决困惑与疑难,实现对文本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语文课中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基本途径,探究研习则是在其基础之上培养更高一层的阅读能力(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其基本学习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文本学习有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授课的内容。或者复习巩固上一课时的重点内容,导入新授内容。
2、点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结合自主学习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为课堂学习指明方向。
3、语文知识与方法指导
教师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方法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点拨,为学生再次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4、文本再读
本环节教师主要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根据文本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如听读、模读、范读、美读、齐读等;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如速读、精读,通读、片段阅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之中,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的再读,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分散于课堂教学的各适合环节。
5、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以问题为引领,以两人或小组为组织形式,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研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丰富、由浅层到深层、由已知到新生成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本环节,教师要细致观察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及时介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学生展示点评,教师指导点拨,重点内容生成二级微课
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展示,展示的形式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效果选择最适合的形式,如板演、陈述、辩论、表演、拍照上传等形式。师生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互动点评,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应突出思维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文本阅读中共性的东西,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在文本学习中,使学生由“他觉”逐渐朝向“自觉”发展。4~6环节可以循环运用,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归纳与总结,以学生自主归纳与总结为主。鉴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路线图(如知识、方法、思想认识),由学生去总结具体内容。
图4 语文新授课互动的探究课流程示意图
环节三:课后巩固拓展训练
课后巩固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观看课堂探究后教师上传的二级微课,在线独立完成“巩固训练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教师根据数字化教与学平台获取在线练习数据,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由优秀学生录制相应的“三级微课”,供有需求的学生再学习。
复习课
语文复习课是对所学习知识与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固化知识、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发展思维能力的课型。语文复习课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我校“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复习课流程如下: 环节一:课前自主复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复习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知道复习的重点,因此,强化对学生自主复习的指导特别重要。一是通过自主复习任务单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二是通过“自主复习任务流程”加以指导。具体内容可参照图1。
在课前自主课上,学生按照自主复习任务单、自主复习任务流程和助学资源完成自主复习,完成自主复习检测试题并上交任务单。最后在平台讨论区与同学教师交流,反馈自主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图5 语文复习课自主复习流程示意图
环节二:课中探究研习
复习课的探究研习环节是使学生知识完整化、系统化,方法规范化,思维学科化,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1、结合学生自主复习中任务单和自主复习检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平台数据)和平时对学情的了解,分析所复习内容存在的共性问题,明确课堂探究研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2、共性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其中知识性问题可由学生通过阅读助学资源完成,学生无法完成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加以点拨明确。本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制作成微课或者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课前发布给学生,让学生课堂观看学习,即时识记,形成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也便于学生课下继续复习巩固。
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自主复习情况,对共性的繁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此处即可以是课堂探究案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自主复习的具体情况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其中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常常更具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意义较大。
4、展示与点评。在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思考、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补充和点评。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问题、方法问题、思维问题与规范性问题,并对学生存在的而学生又无法意识到的不足进行重点讲解与指导,引导学生建构起相关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规范。
5、归纳与小结。课堂完成某一问题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该类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该问题的知识点、规律与方法、思维与规范等。引导学生将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掌握由具体问题的个案向规律与方法方面迁移与转化(泛化)。
6、同类运用。同类运用是对刚刚学习的知识、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拓展运用,然后由学生展示与讨论,最后形成科学规范的结论。
复习课的内容常常比较多,因此以上2~6五个步骤可以循环运用,即每一类问题一个小循环,而不主张不同类别的若干问题同时进行,一起展示与点评。
图6 语文复习课探究研习流程示意图
环节三:课后探究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练习重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复习和课堂探究阶段出现问题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与教学效果检测。训练容量不宜过大,突出针对性,强化思维训练与方法规范的培养。
讲 评 课
语文讲评课是针对语文考试与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式教学的一种课型。其目的在于弥补学生知识缺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和规范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讲评课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讲评课中要求学生先自查自纠,再通过合作学习解惑克难。与其它两种课型相比,语文讲评课要更关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方法规范的建构。
环节一:自我校正
学生在完成考试与训练后,当考试与训练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进行自我检查与错误的问题再思考、再分析。学生自我校正课的基本流程如下:
1、重新审视并再次对错误的问题进行二次分析与作答,找出错误原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
2、分析失分问题并进行分类归纳。通过自我分析与归纳,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方法问题和能力欠缺点
3、自查自纠结束后,观看平台上的助学资源,根据自己试卷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性学习。
4、通过平台的“讨论区”与同学交流和向教师反馈疑难与困惑。
图7 讲评课自查自纠流程示意图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不建议在自查自纠课上发课题的详细答案,详细答案与分析应该在讲评之后再发给学生,以使没有跟上讲评进度的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环节一: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是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共性问题和自我校正过程中学生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讲解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流程如下:
1、成绩分析与表扬。通过PPT分析成绩,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使优秀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更加喜欢语文学习。同时激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试卷分析,指出失误点,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对学生试卷数据分析和学生平台反馈的问题,分类指出失误原因,使学生明白本节课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在语文学习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共性的错误问题进行集中点拨。
3、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再阅读与再分析。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教师选择的共性问题,其中第二项内容为课堂讲评的重点。对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
4、分类展示。语文学科的展示形式以口头展示为主,一方面是语文的书写量比较大,板示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培养能力之一。展示采用分题展示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后再进行另一个问题的展示。
5、学生补充点评与教师指导点拨。通过组织学生补充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但是教师在本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鉴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上的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按照学科规范解答问题。学生的补充点评与教师的指导点拨应融合一体,不应截然分开。
6、分类整理与归纳。每讲评完一个类型的问题,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重点归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答题规范,并拍照上传或边板演,边讲解。
7、组织学生完成补救练习,并再次重点指导、讲评。
图7 语文讲评课课堂讲评流程示意图
阅读课与写作课
阅读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平台推送电子版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阅读课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图8 语文阅读课课堂流程示意图
写作课主要是由学生通过独立写作培养学生分析现象与问题、阐述观点与主张、抒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型。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写作课要注重写后的事情,学生写出作文只是写作课的第一步。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自主修改完善,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图9 语文写作课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