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销售合同(下)
产品质保及售后:
1严格按照厂方的保修条例。
2对某些过时(断货)的产品保修期另议。如果有些影响乙方使用,可更换高档或低档的其它产品。
属下列情况任意一条的不在保修范围之内:
1无生产厂商标志(商标、标志或条形码)及本公司标签被损毁、涂改。
2大电流击穿、烧焦、烧糊、断线、裂口等伤痕。
3人为损坏。
4各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产品损坏。
付款方式及交货方式:
自签订合同乙方付甲方工程款,金额为人民币。甲方在收到乙方工程款后,开始为乙方组织货源。
月,甲方在收到乙方工程款后开始为乙方进行货物的安装与调试。
日货物安装调制完毕后,于余工程款,金额为人民币。
违约责任:
1甲方交货当时货物的型号、数量、价格不符合本合同规定标准的,乙方有权利拒绝接收该合同所示货物。
2乙方需严格按本合同所约定的日期付款,逾期不付款,按本合同约定日一至七日内,每日追加欠款总额10%的违约金,如超出七日,甲方有权按照本合同交货时的货物金额追回相应欠款金额的货物,并追加欠款总额的20%的折旧费用。
3此合同经双方协议签订后,如存在异议,双方有权把此合同内容提交当地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处理。
甲方:鹤壁华为乙方:
负责人:负责人: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二篇:解读劳动法合同下的末位淘汰制
解读劳动合同法下的末位淘汰制
一、解读“末位淘汰制”
所谓“末位淘汰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其具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结合各个具体职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辞退的一种管理方法。末位淘汰制的要义在于,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员工具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潜力。但是,只根据考核结果对绩效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而不管其绩效水平是否高于组织绩效考核标准线的绩效管理制度存在很大问题。
此制度舶来于美国一些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被我国一些企业采用,之后还被广泛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处理某些非劳动关系的事情。“末位淘汰制”在绩效考评和处理劳动关系上,有着多种“版本”。有的只是据此将居于末位者作薪酬或岗位调整;有的则将此作为企业与员工终止劳动合同的依据。如国内某电脑集团每半年据此将5%的末位员工淘汰,只要业绩考核成绩排在最后5%范围内的,不管其劳动合同是否到期,都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除。目前,在企事业单位用工管理实践中,“末位淘汰制”大行其道,一方面通过淘汰后进员工,留出职位编制,吸纳新进人才,保持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掌握员工的去留大权,有效制约、管理员工。但被淘汰的员工只能忍气吞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其实,大部分员工对于“末位淘汰”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从而导致维权无因。
二、劳动合同法下末位淘汰制的合法性问题
“末位淘汰制”的属性应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但近年来,有些企业将此写入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并作为企业与员工终止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文,这就涉及到法律问题了。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解读“第40条第2项”
这里所谓“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但用人单位不得故意提高定额标准,使劳动者无法完成。劳动者没有具
1备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不能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这时用人单位可以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以把其调换到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上,这是用人单位负有的协助劳动者适应岗位的义务。如果单位尽了这些义务,劳动者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说明劳动者不具备在该单位的职业能力,单位可以在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的前提下,解除与该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能随意调动劳动者工作岗位或提高工作强度,借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
这就意味着用“末位淘汰制”进行解雇并不合法,企业不能通过自己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绩效考核成绩最末位员工进行随意淘汰。
即使有些公司与员工有关于“末位淘汰制”的书面约定,但是这种约定是无效的。《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1款第(二)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如上所说,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调岗,但是“末位淘汰制”却直接绕过了这一程序,属于《劳动合同法》第26条所规定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所以此约定是无效的。
按照此规定,如果确实是“不能胜任工作的”,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末位淘汰”的末位者,未必就是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操作中不宜将“考核末位”与“不能胜任”两个概念划等号,因为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码事。比方说,50个人参与考核,结果大家都超过了及格标准,这就表明即便是“末位”也是胜任工作的。所以,以“考核末位”来确定是否胜任工作,来确定淘汰者并解除劳动合同,既不够科学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精神。
然而,社会现实是相反的情况,一些企业在年终为了突击裁员,不顾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挥起“末位淘汰制”的大刀,把劳动合同未满、劳动能力合格的工人砍掉。所以“末位淘汰制”的“讨论”这是现象,为突击裁员造舆论才是问题的实质。年终岁末,找借口把工人赶出门去好吗?
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三篇:FOB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
案例四十八
FOB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
案情介绍
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份FOB合同,买方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当货物在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码头途中,出现意外事故并造成10%货物受损(属于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损失),事后卖方以保险单含“仓至仓条款”,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但遭到保险公司的拒绝。卖方于是请买方出面以买方名义向保险公司索赔,同样又遭拒绝。
案情分析
“仓至仓条款”,是保险公司对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基本险(平安险、水渍险、一切险)的承保责任起讫的规定,即保险公司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是从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发货人的仓库或储运所时开始,至货物运抵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运处所或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被保险的货物在最后到达卸货港卸离海轮后,保险责任以60天为限。
本例中货物是在卖方仓库运往装运码头途中发生的承包范围内的损失,投保一切险又含“仓至仓”条款,按理应得到赔偿,之所以遭到拒绝是由于FOB合同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FOB合同下买卖双方的责任划分十分明确——以货物越过船舷为权责划分点,卖方只要在装运港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规定的货物装在买方指派的船上,并提交符合规定的运输单据,就算完成交货,这之前的一切风险都由卖方来承担,当货物越过船舷,风险就转移给买方。因此买方投保的保险只保其应该负责的风险,即货物越过船舷后的风险,此案例中货物是在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码头期间发生了风险损失,买方不负责任,因此买方投保的“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赔偿条件。
可以说,在FOB合同下买方投保的“仓至仓条款”实际上是“船至仓条款”,保险公司只承保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的风险损失。本案例中所涉及的风险损失不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内,保险公司对此不负赔偿责任。
FOB合同下买方投保的“仓至仓条款”,保险公司实际承担“船至仓”责任。
买方为保障从卖方仓库至码头期间的保险利益,必须向保险公司另行投买保险,如保险公司设的“卖方利益险”。我国进口业务通常用FOB合同,对此要特别注意。另外CFR合同、FAS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也要注意。
本案例中保险公司拒赔卖方,是因为损失发生时他虽然永远保险利益,但他不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或合法的受让人,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拒绝买方索赔是因为损失发生时,他对货物不具备保险利益,虽然他也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和合法的持有人,但保险公司有权拒绝其索赔。
保险公司只对其承保的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向拥有保险利益的被保险人或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赔偿损失,否则有权拒赔。
第四篇:疑难解答:综合合同下涉及的进项税额如何抵扣
疑难解答:综合合同下涉及的进项税额如何抵扣
问:我公司属于“营改增”纳税人。现在建设一工厂,聘请第三方公司提供工程、设备采购及建设管理服务。签订的合同是一个大合同里面写明了各服务内容,但合同价格是一个总价。由于该合同包含与设备相关的服务和与厂房建设相关的服务,供应商另提供了一个服务费用清单,写明设备设计、采购、安装管理服务,以及其他厂房设计建设服务的服务工时及对应的费用且盖公章,增值税发票也可以分两种类型开具。
请问我公司是否可以凭这种合同服务费用清单进行设备相关服务的进项税抵扣?
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附件1《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其中涉及的固定资产、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誉、商标、著作权、有形动产租赁,仅指专用于上述项目的固定资产、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誉、商标、著作权、有形动产租赁。
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誉、商标、著作权除外)、销售不动产以及不动产在建工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项目以外的营业税应税劳务。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以及被执法部门依法没收或者强令自行销毁的货物。
根据上述规定,厂房设计建设服务,属于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其对应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设备设计服务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对于问题所述情形,在合同中无法分清厂房设计服务与设备设计服务的价款。对方按照工时,将价款进行划分,并向贵公司开具两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该工时合理,贵公司取得的设备部分对应进项税额准予抵扣。如果工时分配不合理,税务机关可按合理方法对该业务进行重新划分。
鉴于对方可分清各项服务价款,可在合同中列明各项金额,按合同所列内容取得发票。
第五篇:2013版施工合同下建筑企业如何选择和管理项目经理(xiexiebang推荐)
2013版施工合同下建筑企业如何选择和管理项目经理
我国的建筑企业大多采用项目经理内部承包制。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目经理的综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履约能力。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建建[1995]第1号文,1995年1月7日施行)第二条规定,项目经理是指受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项目经理的能力水平、执业素养及其行为品质对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各项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的选择项目经理,项目施工过程中又如何对项目经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建筑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企业对项目经理的尽职调查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建筑企业往往更为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项目完工后的风险,对项目承接前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有的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项目经理管理水平差、染有赌博等恶习,对整个项目的进程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最终给建筑企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对项目经理的调查,是承包人在配置人力资源以及选用外部合作项目经理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新承接的项目,该项目经理在技术上是否能胜任,如是否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证书,其之前完成的建设项目业绩怎样、业主评价如何,包括项目性质和规模如何,工程质量如何,其管理的施工现场是否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等与工程安全与质量有关的重要事项;
2、针对新承接的项目,如项目经理或项目经理为主的项目班子是实行经济承包的,那么该项目经理或项目班子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具体可通过要求其提供银行存款证明、房产或其他财产性权益的有效凭证。尤其是实行经济承包的项目经理,更要在对其经济实力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履约能力与承接工程规模是否相符,当发生亏损时,往往会发现项目经理的经济实力比技术水平更重要;
3、针对新承接的项目,项目经理的行为品质是否能匹配,是否会给公司声誉带来影响、是否会给公司带来风险,这是所有调查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调查其是否诚信、是否存在欠付民工工资、材料商货款的行为,是否涉及经济纠纷,在生活作风上是否有赌博、吸毒等不良恶习等。
对项目经理的调查,是承包人在配置人力资源以及选用合作项目经理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当然,如果这个项目经理在公司做了很多年,公司非常了解,这个程序可以简化。
(二)签订严密的内部承包协议,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并有效防范风险
内部承包协议是防范内部承包风险的“基石”,至关重要,除了将总承包合同中公司对发包人承担的责任约定由项目经理即内部承包人承担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定合理的付款方式,既不至于让公司风险过大,也不至于让内部承包人丧失积极性。
2、鉴于内部承包人转包可能造成的风险,承包协议应约定内部承包人转包或未经公司同意即分包情形下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以及公司对承包协议的单方解除权。
3、对于因内部承包人原因致使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或先行承担责任包括导致公司账户被查封的,内部承包人应按约定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赔偿的范围应尽可能细化。
4、内部承包人应提供相应担保,且应在担保措施按约定落实到位后承包人才能进入项目现场。
5、此外,对于公司拟对项目部采取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当在内部承包协议中予以明确,以使公司对项目部的管理有据可循。
(三)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
1、项目部的各项计划包括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的制定及修改应在公司的掌控下进行。与此同时,应建立对项目部现场包括帐目的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制度。只有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才能在项目部出现问题时、甚至在出现“苗头”之前,迅速反应,对症下药。
2、杜绝发包人支付的工程款直接付至只有内部承包人单独控制的项目部帐户或所谓分公司帐户甚至个人账户,公司应掌握收取发包人工程款的绝对权。公司在支付项目部当期进度款时,应要求内部承包人出具上期工程款专款专用的证明。
3、建立项目部印章管理制度。对于总承包合同以及材料采购等重大外部合同中的关键性条款的变更,应明确告知第三方以公司盖公章确认为准,避免内部承包人以及项目部擅作承诺给公司带来风险。此外,项目部章应在公司留存印鉴,印章上应刻制“无签约权”的标识,避免项目部印章使用不当使公司遭受损失。
(四)2013版施工合同关于项目经理新增条款的解读
3.2项目经理
3.2.1项目经理应为合同当事人所确认的人选,并在专用合同条款中明确项目经理的姓名、职称、注册执业证书编号、联系方式及授权范围等事项,项目经理经承包人授权后代表承包人负责履行合同。项目经理应是承包人正式聘用的员工,承包人应向发包人提交项目经理与承包人之间的劳动合同,以及承包人为项目经理缴纳社会保险的有效证明。承包人不提交上述文件的,项目经理无权履行职责,发包人有权要求更换项目经理,由此增加的费用和(或)延误的工期由承包人承担。
项目经理应常驻施工现场,且每月在施工现场时间不得少于专用合同条款约定的天数。项目经理不得同时担任其他项目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确需离开施工现场时,应事先通知监理人,并取得发包人的书面同意。项目经理的通知中应当载明临时代行其职责的人员的注册执业资格、管理经验等资料,该人员应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
承包人违反上述约定的,应按照专用合同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3.2.2项目经理按合同约定组织工程实施。在紧急情况下为确保施工安全和人员安全,在无法与发包人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及时取得联系时,项目经理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与工程有关的人身、财产和工程的安全,但应在48小时内向发包人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提交书面报告。
3.2.3承包人需要更换项目经理的,应提前14天书面通知发包人和监理人,并征得发包人书面同意。通知中应当载明继任项目经理的注册执业资格、管理经验等资料,继任项目经理继续履行第3.2.1项约定的职责。未经发包人书面同意,承包人不得擅自更换项目经理。承包人擅自更换项目经理的,应按照专用合同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3.2.4发包人有权书面通知承包人更换其认为不称职的项目经理,通知中应当载明要求更换的理由。承包人应在接到更换通知后14天内向发包人提出书面的改进报告。发包人收到改进报告后仍要求更换的,承包人应在接到第二次更换通知的28天内进行更换,并将新任命的项目经理的注册执业资格、管理经验等资料书面通知发包人。继任项目经理继续履行第3.2.1项约定的职责。承包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更换项目经理的,应按照专用合同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3.2.5项目经理因特殊情况授权其下属人员履行其某项工作职责的,该下属人员应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并应提前7天将上述人员的姓名和授权范围书面通知监理人,并征得发包人书面同意。
1、对条文内容的解读
(1)明确项目经理的“身份”和义务
2013版施工合同在第一部分协议书中新增了“项目经理”一栏,并在通用条款第3.2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规定。
根据上述第3.2.1款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是承包人正式聘用的员工,两者存在劳动关系,即项目经理与承包人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同时承包人还为项目经理缴纳社会保险。其目的是严防违法转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以内部承包形式出现,保障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特别提醒建筑企业:该款同时规定,项目经理应常驻施工现场,每月在施工现场的天数在专用条款中约定,项目经理不得擅自离开施工现场,并且不得同时担任其他项目的项
目经理。这是为了确保项目经理能在施工现场履行职责。如承包人违反上述约定的,要按照专用合同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2)新增项目经理临时处置权
2013版施工合同新增项目经理享有临时处置权。项目经理在出现与工程有关的,危及人身、财产和工程的安全的紧急情况时而又无法按照合同约定与发包人和监理人及时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如果不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将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严重危及人身财产的安全,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项目经理享有临时处置权。
(3)项目经理更换程序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更换项目经理的程序上,2013版施工合同加长了承包人提前书面通知发包人要求更换项目经理的时间,即从7天改为14天,目的是为了让发包人有充足的时间对新上任的项目经理进行考察。
(4)发包人享有对项目经理的监督考核权和更换权
2013版施工合同新增了发包人对承包人项目经理的监督考核权和更换权,并对更换不称职的项目经理的条件和程序作出规定。在1999版施工合同中,如果发包人要求更换不称职的项目经理,需要与承包人进行协商。而根据2013版施工合同,发包人可直接书面要求承包人更换项目经理,但承包人有一次改进的机会。
需引起建筑企业重视的是,如果拒绝更换不称职的项目经理,要承担违约责任。
(5)特殊情形下项目经理可授权下属人员履行某项工作职责
2013版施工合同新增在特殊情形下,项目经理可以授权下属人员履行其某项工作职责。
2、实务操作指引
第一,建筑企业应当在专用合同条款中对项目经理授权范围作出具体明确的约定,尤其是对于项目经理某些权利的限制,更应当具体、明确,以避免因项目经理授权不明,形成表见代理而最终使承包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应在专用条款中明确约定项目经理可以授权下属人员履行其工作职责的特殊情形,并对被授权人的范围也作出限制,以避免个别项目经理随意扩大解释,并随意授权其下属人员履行应由其履行的职责。
第三,鉴于2013版施工合同增强了发包人对项目经理的管控,建议在专用条款中明确约定发包人不得拒绝项目经理的合理请求。
(五)结语
基于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3版施工合同对项目经理的“身份”,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新的规定,工程管理实践中对项目经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2013版施工合同对于广大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考察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以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