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
企业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局长 李刚喜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四三二一”治县方略和有关会议精神,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一份贡献。我和3位副局长多次深入我县西部乡镇就加快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而西部又是我县产粮的主要地区,西部乡镇占全县面积的2/3,人口占到35%,而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数量不足全县的14%,2006年,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2929万元,仅占全县的3.58%;上交税金274万元,仅占全县的2%,规模以上企业一家没有。
二、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1、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能够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我县东部乡镇的东古村,全村1300多口人,就有570多人在本村的各企业上班,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而西部乡镇企业少,规模小,安排就业困难。大部分的农民仍然是以种地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有的农民也是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打些临工。
2、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有利于转化当地农业资源,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但能够转化当地的农产品,解决农民“卖”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东部乡镇的金泽生物有限公司以其年生产能力不但可以转化全县的玉米生产,还可以带动周边县区的玉米生产。这样就能大大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有利于壮大西部乡镇的经济实力。
西部乡镇的经济实力弱,归根是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带动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像东部乡镇金泽生物有限公司2006年总产值4.6亿元,仅一家就占到全镇经济的1/5。因此,发展西部乡镇的企业不但可以带动西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推动我县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
首先,应该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中型经贸洽谈会。引进外来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西部乡镇经济的发展构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其次,是建立一个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这样给引资困难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使企业在规模扩张,技术改造方面有力的支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西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引导和支持个体生产、加工、运销专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参股等多种方式,联合其他经济实体组建多种形式的加工型企业。支持农业研究机构进行机制转型,发展成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与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联办或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支持东西部联合组建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支持经营同类产品、规模偏小的加工企业,依照市场规则,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大型加工企业集团,提升实力,做大规模,快速发展。
3、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要素集聚、市场运作、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设若干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首先以调整工业园区为契机,使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在已形成特色种养业产业带或加工企业群聚的地方,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同时,降低企业入园门槛,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其次依托加工园区,建立原料基地。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订单为纽带,引导农民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立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总之,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县一条重要的必走之路,也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第二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研报告
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调研报告
一、滨海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调研情况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8年滨海共有10.25万个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74.16%,吸纳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38%,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别比2004年增长87.38%和94.39%,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发展力量。从经济指标看,民营企业实现全年营业收入7543.03亿元,占全市的23.21%,所占份额超过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三者的总和。从资产的配备情况看,民营企业资产总计为6147.81亿元,仅占全市的10.08%,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低26.31个百分点,以较少的资产配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已成为民营企业的鲜明特色。但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多,“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滨海市N区M市的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调查问卷发放600份,用于分析的问卷共157份,问卷回收率26.17%,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达99.36%。
1、在被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55.6%,权重最高,其次分别为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21.1%、7.0%,而上市公司仅仅占0.7%。滨海市民企上市公司的比重
如此之小,说明滨海市民企数量虽多,但缺乏强手,86.9%的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3.1%,其中,年销售额10亿以上的企业仅
6%8%6%1%37%
17%25%1
两家,占1.4%。与滨海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详见图1-1。
图 1-1
2、当前妨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资金投入过大”、“缺乏高端人才”,分别占49.0%、44.4%、42.5%,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的企业仅占9.2%,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小的一项。这说明制约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是市场、资金和人才,详见图 1-2。
图 1-2
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60.0%50.0%40.0%30.0%20.0%10.0%0.0%技术限制应大大才低适太过人偏键的以关入工素风投高难H、险入端质其他掌场市资缺员不市A、B、D、业C、E、企F、G、企业家自身握场金乏准
3、税收、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对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的政策,选择“税收政策”的企业占60.0%,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分别占50.7%、49.3%,而末两项是“土地政策”、“ 境外投资政策”,仅占14.0%、6.7%。这说明税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等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4、人才、市场与技术创新是影响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三大因素
有效样本中,关于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选择“人才引进”的企业占61.3%,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分别占59.3%、57.3%,而末两项是“劳动关系”、“ 治理结构”,占34.0%、28.7%。这说明人才引进、市场开拓与
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5、政策玻璃门现象比较严重
有效样本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不了解占25.7%;认为虽然政策文件公开,但条件苛刻程序繁琐53.3%;认为没有公开的占5.9%;认为完全公开的占15.1%。这说明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64.9%的企业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时遇到“玻璃门”现象“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详见图 1-3。
(即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但实际进入时却很困难),您认为当前“玻璃门”现象严重吗?3%10%22%21%44%图 1-3
6、行业协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关于 “您是否参加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的15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141份,缺失16份;位居榜首的选项是“参加”,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占90.1 %;“不参加”仅占9.9%。这说明绝大数民营企业都能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二、我市民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1、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且生命周期较短
虽然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3
并且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在吸引就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经普数据1显示,滨海市平均每个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8.71个,人员规模仅是国有和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一成左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停业关闭破产的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34万个,占民营企业总体的13.38%;国有经济2企业有255个,占国有总体的7.2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205个,占港、澳、台商投资总体的4.67%;外商投资企业有156个,占外资总体的4.74%。在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方面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另外,民营企业的寿命较短。从普查资料来看,停业关闭破产的民营企业中有67.67%生存期不足3年,有83.23%生存期不足5年。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我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不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低于3%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加上融资渠道还不畅顺,如遇上资金回收缓慢的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就我市民企而言,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内部筹资,而贷款只有12%,政府资金、合作伙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合计不到5%。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是民营企业专利进步、特别是发明专利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由于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技术保护风险,民营企业普遍存有不愿创新的心理。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时间,却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人员因专利诉讼来回奔波,花费精力、财力很多。即使胜诉,损失与获得的赔偿也不成正比,挫伤了企业申报专利、创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因此,民营企业中“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说法流传甚广。
3、市场准入是阻碍民企向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营企业所碰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准入的问题,而是在准入中及进入后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比如:某从事宽带接入的民营企业,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为某区政府建立了政府网、教育网、居委网;2009年区政府搬迁,线路改变,1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 含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原本通过该企业自身改造的方案成本最低,但最终被某国营电信公司以明显低于成本价的不公平竞争的方式挤出局。另有两个区生产节能灯具的企业反映,其公司的新型节能环保产品在政府部门招投标过程中,无法与外企受到公平同等的待遇,又遭到山寨产品的低价威胁,不利于企业的市场扩展和经营壮大;还有民营企业进入一些特种行业,政策上原本也是支持进入的,但在实际的经营中,却被有关部门以各种明规则、潜规则所限制,举步惟艰。
4、不合理的税负,压抑着民企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
(1)税负水平偏高。一是滨海税收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速。以地方税种为例,从“财税分家” 的1999年开始,滨海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年均增幅达24.1%,约为滨海市同期GDP年均增幅的两倍。二是与省内各城市相比,滨海市的税负一直处于高位。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滨海市的税负为32%,呈现一种基数高、税负高的现象。三是与国内一些副省级城市比较,滨海市的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如2008年,滨海的地区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8000亿元,国地税总收入约为2200亿元;同期杭州的地区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国地税收入却只有953.15亿元。
(2)税收征管不合理。一是带任务的稽查事项多,并引发提前预缴税款的现象。税管单位及工作人员在不能完成预定税款入库任务时,就要求效益好的企业提前认缴下一阶段的纳税款,并且是多缴不退。二是纳税环节的有关规定依据不足。如将交社保费用与纳税挂钩。按照税务的有关规范,年销售额达80万元的企业可以成为一般纳税人,但在一些企业所在地区,还要有5个员工参加社保作为附加条件。另有许多企业反映,一些企业要从本区(市)迁出或注销,税务部门往往很长时间不来核查,导致不能及时出具完税证明,甚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潜规则”:在要求企业自查自补的名义下,企业自动缴纳一万到三万不等的税款,税务部门才出具完税证明。三是部分纳税环节不合理。如在所得税征管环节上,对个人收入,要以个人所交纳养老保险作凭证算工资收入,而不是以劳动合同为凭证。
5、金融创新不足成为民企融资难的资金瓶颈
一是当前我国金融产业政策环境仍然十分严格,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滨海在金融创新方面空间不大,国家政策支持不足,社会资本至今无法进入银行业,只
能从事担保、典当行业,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还十分稚嫩。尽管我市银行存款规模很大,但民间金融的活力还没有充分激活。二是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大了矛盾。去年以来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流向过热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仍然是银行机构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商业银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收缩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的做法较为普遍,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这就使本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受资金和资产负债比例治理的约束,进一步支持的能力受到抑制。尽管中心银行近几年发出过多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窗口指导文件,并制定了风险溢价的利率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6、《劳动法》的片面性及执行中偏差,影响民企的转型发展
在调研中,民营企业家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新《劳动法》实施两年来的诸多问题。国家自2008年1月推行新《劳动法》,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推行比较仓促,推行之际又适逢金融危机,而《劳动法》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了劳动者的权利,并没对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因此,《劳动法》实行两年多来,只要发生了劳动纠纷,无论企业主有理无理,都要承担责任。而基层执法者往往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多半是让企业主出钱摆平了事。而如此公平正义的缺失,滋长了无良之徒无理取闹的气焰,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政府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是选择性失明,以国有企业作为蓝本来作为普遍性来推行,但作为弱小的民营企业,没有享受到国有企业一样的政策及资源,也承担不了这沉重的负担。不少企业主都感到前景不明朗,感觉活得很累,随时准备走人。而劳动者中也有不少人提出,劳动法规定过严将引发“避法潮”,难以真正保障劳方利益。
7、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政策配套细则不完善,落实环节跟不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务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调研中我们听到不少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反映,政府的支持、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年年都有,但大多是指导性、刚要性、原则性的,没有细化,没有考核;而国有企业,没听说过有什么鼓励发展的政策,依旧享受着其特有的待遇;另外,一项政策往往
牵涉到的职能部门很多,有属地管理的,也有垂直管理的,难以执行;再有,政策往往在上游这一块,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方面得到的执行,但在下游这一块,也就是产品的采购招标上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的挤压。综上,很多好的政策都往往落不到实处,以至于很多民营企业说是“上面的政策很好,下面的执行好狠”。这也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一种怀疑态度。不少企业反映,滨海的政务环境对比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大差距,办事难,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8、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整体力量比较薄弱。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率依然偏低。在已经成立的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中,大多力量较为薄弱,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机构不健全、经费短缺,办公条件简陋等现实问题。二是行业代表性不强。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行业企业的会员之家,理应带有鲜明的行业色彩,代表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然而现阶段部分行业协会、商会行政依附性过强,或多或少充任着“二政府”的角色,很多时候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难以获得行业企业足够的信赖和支持。三是自律机制不健全。虽然行业协会被定性为行业自律性组织,但是许多协会、商会并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口号和宣言。四是维权职能不到位。基于各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协会、商会对维护行业利益这一基本职能重视不够。行业协会、商会维权工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五是协会、商会工作开展不力。部分协会、商会没有抓住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要职能开展工作,维权和自律的工作十分薄弱,服务会员的工作也见不到成效,得不到会员单位的认同,形不成行业的凝聚力。
三、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意见和建议
1、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民企抗风险能力
一是创新经营和管理机制。我市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们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广阔的心胸
必须引进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摒弃家族式管理,采用现代的科学管理,与世界接轨。二是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江浙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知名商标及名优产品较少,这与我市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基本上仍停留在贴牌加工生产阶段,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无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市民营企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谋求持续发展。企业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在巩固现有外资市场,大力拓展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新兴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内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争创名牌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促进民营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
(1)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建设滨海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通公共信息渠道不畅的瓶颈,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服务业的客观需求。二是推动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议由科技局牵头,对我市大型科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科技设施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和租赁市场,实现仪器设备在专业领域内的共用性和科技设施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三是建立检测资源服务平台。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每年在滨海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其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积极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把实验室建在企业,鼓励企业把技术研发中心设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组织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同专业、分布式的科技服务平台,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条件成熟时成立股份公司加快发展。
3、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按照“一视同仁、公平待遇”的原则,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政策环境上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全面清理整顿有关收费项目,对明令禁止和取消的一些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对继续保留的收费项目,其收费标准和办法要公开透明,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规定的,按下限收费;狠抓政策的落实。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决不允许从部门利益出发任意裁减、截留政策。实践证明:哪里投资环境好、服务质量高,客商就往那里去,项目就往那里投。因此,要优化服务环境,努力营造“亲商”氛围。
4、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一是扩大市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扶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和服务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实施成长型民营企业培育工程。由财政出资设立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对成长型民营企业项目融资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补偿机制。由市财政设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助基金,对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给予风险补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为民营企业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四是根据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出口压力加大、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制定优惠的财税措施,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和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和行政事业收费,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5、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培训,重点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好融通等金融产品的培训。三是开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指导委员会,指
导南方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整体规划,制定、落实试点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指导、监督试点工作的实施,统筹组织、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试点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四是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担保机构准入管理和监管。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协调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金融等部门为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质押的登记、确权、转让等业务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担保机构发展动态。五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架起投融资机构与民营企业的桥梁,积极搭建区域性、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机构与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
6、公正执法,完善制度,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民企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稳定劳动关系、保障企业职工权益非常重要,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从现实看,该法的施行,可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的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所受冲击最大。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无条件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赔偿;企业拖欠工资或加班费,超过一定期限后,必须加付赔偿金。这些规定可能增加民营企业的成本。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宽严相济、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要完善劳动政策、改进劳动监管要立足于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推动企业扩大就业,并按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二是要稳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逐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用工,应重在保障最低工资和防止工资拖欠,逐年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重在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地方工资与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并增强工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坚持预防、协调和规范处理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同时正确引导舆论。三是要在小企业和个体户中推行弹性参保政策。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用工,应在社会保险交费的基数、费率、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参保政策。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和个体户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7、完善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技术开发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体系,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的问题,努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对民营企业创业的行政审批采取联合审批、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扎实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执行“阳光”审批、收费;扩大为民营企业代办服务范围,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创业前置性审批等业务代办服务;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为外地落户的民营企业解决好子女就学、办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尽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换代升级、出口创汇、申领专项资金和政策信息等等,都要给予全方位服务。完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诉的受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继续完善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应给予重奖。
8、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引导民企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
从目前全市的现状来看,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绝大多数还是官方、半官方性质。我们建议:市人大或市政府能尽快制定《滨海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条例》,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我市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规范和整顿;首先是对我市的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并要将改革工作在三、五年内推向全部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和扶持科技咨询业协会、技术经纪人协会、生产力促进协会、企业孵化器协会、科技风险投资协会、专利代理行业协会等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和原则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一是进一步下放政府职能,将一些服务性、事务性的业务如科技项目评审、项目监理等交由行业协会、商会运作。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诚信建设,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xx属传统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xx发展长时期处于徘徊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该镇悄然调整思路,加大运作力度,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等困难,在xx北部地区即将异军突起。
一、xx发展呈现异军突起态势
xx于明末建场,民国18年置xx乡,解放后仍置乡。1993年,在撤销江北县xx区公所、xx乡、杜家乡、广佛乡基础上建立
xx镇。2003年,永庆镇并入xx镇。xx镇地处xx区西北部中段,东邻古路镇和高嘴镇,南接木耳镇,西连北碚区三圣镇,北依茨竹镇。幅员面积93.5k㎡,总人口341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2人。
长期以来,xx为粮猪果三元产业结构,是xx伏季水果基地之一。上世纪末,xx建筑业在名噪一时之后已淘汰出局,工业企业在xx难以落地生根,场镇建设停滞徘徊,整个发展沉闷不前。2002年之后,xx发展开始发力,出现从逐步挺立转向昂首崛起态势。
(一)特色农业突飞猛进
2003年,xx镇在继续推进粮猪果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带两片”农业发展思路,即210国道沿线一带6个村发展10000亩以杨梅为主的优质水果,后河流域4个村退耕还林10000亩发展1万头草食牲畜,210国道以东5个村发展10000亩无公害蔬菜。之后,引进市级龙头企业中国亚克林业公司,建起了占地400亩的优质树种苗圃基地;引进私人业主建成1000亩杨梅基地;争取市级土地整理资金2700万元,形成核心区2000亩,总面积1.4万亩的蔬菜基地,同时引进莱斯农业开发公司和蔬菜种植业主,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助推蔬菜基地建设;目前,成都虹禾集团拟在该镇租地10000亩建设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此外,引进xx展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占地20亩的孵抱基地和种鸡场,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发展养鸡大户76户,2006年艾维茵生态鸡出栏达100多万只,仅此一项,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引进xx市宏昂实业有限公司,建起了年出栏成猪600头,幼猪200头的野猪养殖繁育基地。2007年,xx奶牛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已养奶牛60头,通过采取引进奶牛饲养专业大户等措施,力争3年内突破奶牛1000头的目标。据统计,2003年6月以来,该镇已引进农业项目25个,企业和个体业主21户,引进资金1.52亿元,租、占土地5000亩。短短几年,已建成养鸡场、种羊场、种兔场、野猪场、杨梅、花卉、伏季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伏季水果3900亩年产果1718吨,无公害蔬菜1.6万亩产菜17680吨,2006年底出栏羊8900只,兔36141只,小家禽200万只。
(二)工业发展快速起步
2002年底,xx仅有工业企业7户,产值2100万元,工业在xx尚未形成产业。2006年底,xx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工业强势发展的势头已经初显。占地100亩,总投资6500万元的xx仁寿有色金属公司正在建设厂房,2008年1月一期工程投产后,将年产铝合金4万吨,铝镁合金500吨,产值9.5亿元,利税1.05亿元;二期工程建成后年产铝合金8万吨,铝镁合金2000吨,产业将向铝制品加工延伸。目前,拟入驻创业基地有天坤、德意等近10户模具企业,有医疗器械、机械加工、汽车改塑企业各1户,食品加工企业3户,工业地产企业2户。
(三)城镇建设势头强劲
2002年前,xx场镇较长时期“板”着老面孔。2002年和2004年,该镇先后两次对场镇建设规划修编。近年来,引进资金17亿元,对xx场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开发。在2002年扩建镇政府办公楼,拆除邮政局等危旧房打通街道瓶颈,建设街心花园之后,先后引进慧能物业公司,巨奇房地产公司,对xx粮站和车站实施整体开发,新增建筑面积6.7万㎡。与此同时,引进业主对供销社和食品站片区进行了旧城改造。目前xx寰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和xx银海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已入驻xx镇。寰泰投资7亿元打造占地300亩的“寰泰·世纪华城”,建筑面积64万㎡的工程将于2013年全部完成。银海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800亩、建筑面积100万㎡的大型住宅小区,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8-10年建成。
(四)农村面貌加速改善
xx镇公路早已实现村村通,现全镇通车里程139.27km,黑化、硬化的环形网状公路正在建设和形成。建设石板中大路和水泥人行便道109 km。实施水土保持5800亩,整治山坪塘45口,整治渠道9 km,维修电力提灌站3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农房改造620户,建沼气池1385口,改厕650户;徐堡村居民新村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住宅2200㎡,12户居民已乔迁新居,1.8万㎡的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南天门居民新村建成15户2600㎡,后续工程
正在抓紧建设,农民居住条件已逐步改善。
二、xx发展实现异军突起的条件分析
(一)利好条件
1、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
xx镇距区政府27km,位于xx主城核心区边缘。有着与木耳、王家等镇地处主城核心区相近的交通及接受城区幅射 带动优势,但又不受主城核心区严格的规划和政策限制,对中小企
业和私人业主投资兴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环形网状硬化的公路交通
xx地处未来的xx绕城高速公路和外环高速公路之间,210国道纵贯镇境,空港大道延伸段规划经镇境连接xx外环高速公路,两纵两横快速通道将使xx发展如虎添翼。xx至北碚区三圣镇的公路已经硬化。到2008年底,xx至古路、永庆至高嘴、牛皇至天堡寨、永兴至发扬、永庆至龙平、黄葛至独大田、三兴路至南天门、保胜寺至小五等8条区、乡、村道将全部硬化或黑化。环形、网状、硬化的公路交通,为生产要素快速向xx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
3、较强的城镇承载能力
xx现有街道长6.81km,占地7万㎡,建筑面积25万㎡,非农人口2362人。有日供水量1700吨的水厂1座,天然气站1座,电力供应充足。有中学2所,小学9所,中心医院1所。场镇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配套。
4、富集的优势资源
xx有耕地30421亩,其中田占18571亩,为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有森林5.26万亩,其中成片林地37946亩,区级南天门森林公园位于镇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创造出旅游业和畜牧业发展优势。高山、深谷、浅丘并存,海拔最高946.6m,最低343.9m,特殊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特殊气候,为发展特色农业和避暑休闲旅游提供了气候资源。境内天然气储量丰富。xx水资源充足,有长达11 km的观音洞水库湖面,有库容43.3万方的红卫水库、56.5万方的七一水库、44.9万方的红星水库、103万方的四五水库、38万方的红旗水库。
5、综合的优惠政策
xx系区属中心镇和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享有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系列优惠政策。xx是xx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城少挂钩试点镇,享有得天独厚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用地优惠政策。
6、一流的发展软环境
xx镇党政一班人有着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蓬勃朝气,全镇干部群众有着加快发展,齐奔小康的共识和合力。在开发建设中,已形成“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机制。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浓厚。
(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发展
210国道xx段路窄弯多通行能力差,严重制约沿线镇的经济快速发展。现有供水供电能力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失。
2、发展底子薄拉扯发展手脚
工业和旅游业正在起步,产业和企业集聚尚需时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37元,低于全区3604元的平均值,在20个镇中居第10位,农民的低收入制约着城镇化和整个新农村发展的进程。2001-2006年,全镇累计财政收入662万元,同期财政支出高达7321万元,上级财政补贴6659万元,微薄的镇级财力不足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等庞大支出。
3、政策欠优撼动发展根基
xx镇属市级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在创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利用这一政策优势盘活用好土地资源,但却遭受有关主管部门干预,使该镇干部发展信心受挫,创业基地推进减缓。
4、人才匮乏制约发展作为
目前,xx镇懂传统农业的干部多,懂规划、精招商、熟建设、善管理的开发型人才少。人才匮乏是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最大瓶颈。
三、实现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完善规划体系
xx镇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实施“东菜西游,北果南工”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富镇、旅游活镇、农业强镇之路。发扬开拓开放,团结拼搏精神,实施“2344”战略,做大工业两个产业,盘活旅游三大资源,建设农业四大基地,统筹城乡“四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做活做靓生态旅游,做特做精现代农业,提质提速城镇建设。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争取把xx建设成为xx北部工业重镇、生态旅游大镇、特色农业强镇、城乡统筹名镇。
根据xx发展实际,应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至2015年的总体发展规划。与之匹配,要尽快编制xx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做大模具及铝加工两个产业,建设北部工业重镇
xx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主要布局在南部的徐堡村(可在永庆村设拓展区),规划面积可由现在1k㎡拓展为4k㎡。到2015年,力争入园企业在50户以上,产值50亿元左右,利税5亿元以上。以xx仁寿有色金属公司为支撑,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及其下游产品,形成铝加工产业及其企业群,到2015年,争取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依托水电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模具产业,到2015年,力争模具企业达到20户,模具产业成为创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它产业。到2015年,力争把xx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企业集群、效益显著的xx北部工业重镇。
(三)盘活林、水、基地三大资源,构建生态旅游大镇
利用xx地处城乡结合部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西部地区的黄葛、杜家、龙平、永庆、南天门等村,利用高山森林和观音洞水面资源,大力发展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养老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杨梅、蔬菜基地资源,在其他地区有选择性地发展农家乐和教育体验式旅游。力争引进租地4万亩的香港南华集团开发森林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和业主介入生态旅游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主体、以各类生态园为支撑、以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体系,使xx跃升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镇。
(四)建设“果菜禽奶”四大基地,铸造特色农业强镇
建设10000亩杨梅基地。将杨梅基地从现有1000亩扩展到整个牛皇村,再分期向天堡寨、发扬、永兴等村发展,到2015年,在北部地区基本建成面积10000亩的大型杨梅基地。在这一地区,继续优化伏季水果基地建设。
发展2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广佛、龙寨、天堡寨、发扬、保胜等村。在支持莱斯农业开发公司等现有业主发展的同时,力争引进租地10000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出口蔬菜为主的成都虹禾集团。尽快使大竹林、礼加等一批外地蔬菜种植大户入驻xx。到2015年,基本建成2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建成年出栏500万只小家禽基地。依托xx展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在徐堡、小
五、永兴、永庆、牛皇等村发展生态鸡。到2015年,各类小家禽年出栏在500万只以上。
打造北部奶牛基地。利用退耕还林资源发展奶牛草料,在210国道沿线的牛皇、永兴、永庆、小
五、保胜、发扬等村,采取引进奶牛养殖大户示范,引导当地农民饲养等措施,到2015年,奶牛达到1500头以上。同时,继续做大做强养羊、养兔、养野猪等产业。
(五)统筹城乡“四区”建设,打造环境宜居名镇
利用xx山清水秀落差大的生态和地理优势,以宜居名镇为目标,按照中心区、次中心区、中心村区、居民聚居点区布局城镇建设。中心区即镇政府驻地,布局在徐堡、新寨、小
五、牛皇等村,规划占地10k㎡(其中含创业基地4k㎡),人口5万人。次中心区即永庆场镇,规划占地2k㎡(含创业基地拓展区0.5k㎡),人口8000人左右。中心村区含广佛、杜家、南天门、天堡寨4个中心村,中心村分别占地200-300亩,人口1000-1500人。在全镇拟布局10个居民聚居点形成居民聚居点区。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力
建议上级政府将210国道扩宽取直改造工程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并尽快实施。加强与市供电局对接,加快筹备和建设xx2万千伏安变电站的步伐。在“十一五”期末启动日供水5000方水厂扩容工程。2008年底前建成1座日处理800-1000吨生态污水处理场,2012年前建成一座日处理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应在2008年建成。
(七)优化服务管理,累积发展内动力
xx镇应继续发扬“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人文精神。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走在开发中学会开发之路,大力培养本地开发人才。对客商进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和效果。完善招商引资协议,将“综合优惠追偿”等纳入合同条款,对大额租地业主,应明确附加租地范围内的农民固定用工比例,以及无偿建设居民聚居点等内容。设立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管理机构和实体运作公司,加强经济运作和经济核算,有效防范开发风险。
(八)区级倾斜,合力助推
xx镇发展能否实现异军突起,是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大事。区里应在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为xx大发展“充电加油”。同时,区委区政府应出台鼓励基层干部大胆探索、真抓发展的具体政策,营造出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中小民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安全教育培训,是指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以达到安全生产目的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全体劳动者安全生产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知识匮乏,忽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甚至有的企业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处于空白状态。从近年来xx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来看,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欠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专业技术能力偏低引起的。在全区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们本着“关爱生命、促进xx安全发展”的理念,专门对全区中小民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xx区中小民营企业安全培训情况与分析
目前xx区有中小民营企业近3000家,其中属于高危行业的有近300家,据统计,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培训的有400多个,不到总人数的20%,从业人员6万多人,经过培训的近3万人,接近总数的50%,特种作业人员1200多人,经过培训的1000多人,占总数的80%多。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生产培训的比例很低,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和比例高些,而正是由于企业负责人自己没有受过安全教育培训,导致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重视,埋下生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一)部分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企业主不履行《安全生产法》职责,没有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企业工作日程,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不安排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政府部门进行的生产教育培训的宣传无动于衷,甚至对监管部门进行安全培训检查持抵触情绪,认为企业只要把生产搞上去就行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必要。
(二)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不高。由于以前没发生过事故,一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麻痹侥幸思想,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技能培训,忽视安全培训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愿花费成本进行培训;而大部分员工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薄弱,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甚至不愿参加培训,员工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偏差。认为安全教育培训是政府之间的事情。由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加上政府部门经常性地发文,老生常谈地重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似乎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事。持“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要求和任务”观点的不在少数,在对待安全教育培训的问题上,往往政府部门很积极,企事业单位被动应付,把安全教育的主次位置给完全颠倒过来了。殊不知,安全教育应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政府只是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投入不够。安全培训需要钱、需要时间,而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成本投入的最小化,无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只用工不培训。
(五)部分企业安全培训制度不全。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培训计划,但是大部分的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企业每次培训的计划是临时制定的。
(六)政府部门对安全教育培训监管不到位。xx辖区面积8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34万,中小民营企业近3000家,但安监局工作人员只有七个,监管对象过多,监管范围过大,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这是监管不对位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现在政府都在强调服务企业,监管多了怕影响单位的评分,有时甚至担心影响与招商引资企业的合作关系或被认为“投资环境不良”,而对安全监管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彻底。
第五篇: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2-2-15
根据安排,我们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小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过去,我市中小企业户数不多、总量不大、规模较小。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底,按照国家企业分类标准,全市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12.2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8.8%,是“十五”末的2.25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是“十五”末的8.9倍;资产总额达到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注册资本204.8亿元。经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收购兼并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有国有与民营独资、合资、股份制和混合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大企业、大集团,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现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的企业有12户,50-100亿元的企业有5户,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户,这21户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8.6%。
(二)工业企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我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去年,全市663户(含8户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2.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33.7%;实现增加值1151.0亿元,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9.6%。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在全省各地市中突破“千亿元大关”。煤炭产量达到
2.57亿吨,原油产量983万吨,原油加工量261万吨,兰炭产量960万吨,电石产量92.9万吨,发电量356.3亿度,金属镁产量18.9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高位增长速度。
(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中省、国有大中型和上市企业纷纷进入我市,为全市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融合一体,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家庭式、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提升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化,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了“依法治企”;管理科学化,现代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管理手段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了我市中小企业的科学管理;管理战略化,大部分中小企业增强了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了短期行为,制定了企业发展中长期战略
目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10%的中小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4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四)中小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2010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051亿元,县域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府谷县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06.8亿元,实现税金47.3亿元,财政贡献率达到67.4%;神木县中小企业上缴税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吴堡县中小企业上缴税金对全县财政贡献达到5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渠道,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依托力量。
(五)注重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格局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直接投入企业的科研经费达6800多万元,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成果19项、授权专利75件、成果和专利应用转化率达70%以上,大力培育和创立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全市拥有科技企业95户,资产总额达35亿元,年实现利税2.91亿元。17个产品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36户企业获得了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13家企业获得了“榆林市知名商标”称号,企业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坚持走循环、节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煤炭企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力度,煤炭产品结构由单纯生产原煤型向能源化工型转移,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煤-兰炭-尾气-白灰-电石;煤-电-电石-聚氯乙烯-烧碱;煤-甲醇-醇醚燃料;煤-焦油-燃料油等循环产业链条。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电石渣、电厂炉渣、煤泥、煤矸石等废弃资源实现了再循环和再利用,基本做到了“闭路循环,吃干榨尽”,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格局。
(六)中小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市传统产业全部是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南6县红枣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榆林羊老大、神木通海羊绒等羊绒制品和各县区服装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解决安置员工相对较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据调查,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0.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6.1万人;支付劳动报酬112亿元,直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46亿元。其中,府谷县中小企业吸纳就业11.9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在吸纳当地劳动力中贡献率达到98%以上;神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均来自中小企业。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领导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序还不够。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级领导对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象抓能化大工业那样抓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运行中缺乏招数,后劲明显不足。
(二)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据调查,我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级以上职称的分别占员工总数的5%、3%。规模以下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左右,与企业发展需要很不协调,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紧缺,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近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培养和引进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观念的落后,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一些企业“重模仿、轻创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全市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至今空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8户。多数生产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各县区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不够。
(三)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普遍问题,当前不少中型企业和大多数小型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只能利用民间的高利贷来维持周转,致使原本微利的企业融资成本加大,生存艰难。今年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项目建设、流动资金贷款等受规模的限制,银行贷款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据对全市126户中小企业调查统计,资金需求量达82.3亿元,其中,流动资金需求占70%。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十一五”
以来,国家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省、市、县政府也相应制订了不少配套政策措施,包括中小企业促进法、发展非公经济36条、西部开发战略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及其他原因致使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比较艰难。
三、加快中小企业对策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榆林经济将步入持续跨越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是我市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主要力量,任重道远。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针对我市中小企业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从育才、借才、惜才、用才、留才五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加大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按照“十二五”人才规划战略目标,要层层落实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落实培训对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并充分利用企业联合会等培训基地,重点培育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培训中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和人才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专家型高端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紧缺人才,“借梯上楼,借船渡海”;要珍惜和爱护人才,要制定保护人才、提高人才政治经济地位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人才转化生产力的积极性;使用人才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充分使用各类人才。组织人事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库,特别是对通过认证培训的职业经理人,应作为提拔、任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逐步推行企业负责人市场招聘制度,形成用人的激励竞争机制;留人就是要解除人才在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提高对人才的福利待遇,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真正做到用政策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为职工足额缴纳
“三险五金”,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稳定职工队伍。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稀缺问题。
(二)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市、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和重点工艺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两化融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技术转移新机制的形成,大力实施科技园区带动辐射和科技成果规模转化,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增强我市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市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评审、认定工作,并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制定我市鼓励措施。要激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金融、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投资,着力扶持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项目,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创建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是当前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宏观经济调控和我国金融体制的问题,对此我们一个地方无能为力解决。但从全国看南方好于北方,从我市看北六县好于南六县,神府又好于其他地方。所以只要积极努力,改革创新还是会有一些办法缓解困难的。一是政府应成立投融资领导小组,研究如何有效合理的发展和激活民间资本,整合重组以国有资本控股、民营企业参股的市级信用担保和再担保公司;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沟通促进银行落实放大倍数政策,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为中小企业服务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下大力引导帮助龙头企业积极上市,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召开项目与融资促进会,充分发挥现有的投资公司、股权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会等机构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急需资金。鼓励资源开发型企业到南六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单位,解决专业银行机构空白区域的贷款难问题。二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组织中小企业积极申报中、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逐年增加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额度,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牧业种养大户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争取设立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和产学研补助经费。各县区也要随着财力的增加,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发挥市财政融资担保基金的引导作用,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开展担保业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广纳民间资本,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要制定鼓励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考核奖励政策,每年通过综合评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工作。“十一五”期间,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省、市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比较艰难。政府应注重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协调作用,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要积极引导企业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国家、省、市对工业企业的贴息贷款、减免税、促销奖励、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利用优惠政策,设置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重视关注系列政策,研究好相关政策。新上项目要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发展等相关政策。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杂志、简报、各类培训宣传好相关政策,协调好上下部门的政策申报,搞好项目辅导服务。相关部门也应结合榆林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传统产业、新型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充分发挥服务机构作用,切实研究,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五)认真搞好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结合榆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薄弱的实际情况,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和便捷化的要求,形成资源整合、体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运转高效,构建能满足我市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平台。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以全面、深入、系统地优化榆林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级。打造“两类平台”,就是要建设好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专业性服务平台,两者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承载各类服务工作。配置“三类服务”,就是要使政府公共服务、非盈利机构公益服务和商业性机构有偿服务合理分工、三位一体,实现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全面提升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四大机制”,就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业务运营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通过四大机制的合理设计,带动相关制度的发展、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科学、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八大子系统”,就是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科技支撑、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八类服务,满足中小企业服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