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05:4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

第一篇: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

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不满16岁的习近平就是其中一位。

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当年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由于条件艰苦,餐桌上的主食是土豆、玉米窝窝头,以及黑豆熬的粥,下饭菜是白菜、罗卜腌的酸菜,同时住的窑洞是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灭蚤。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在乡亲们的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村民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的架子。”

时刻不忘学习

梁家河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

帮知青搬行李的那一天,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让村子里的老人至今印象深刻:“有位社员率先挑了一个小箱子,结果路上歇息时,发现他搬的箱子比其他人都沉,一度好奇‘里面是不是金元宝’。后来才证实,那个小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全是书。”

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没严禁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我是在延安入的党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堂,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的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

习近平做了支部书记后,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让梁玉明记忆深刻的是,一次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习近平脱下鞋补袜,把裤子挽到腿肚,带头

跳进了冰水中。后来十几个村民也跳也进去,一直干了一个多小时,中间只上岸歇了十来分钟。

还有,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抗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

以前村里除了土豆,吃的菜很少。习近平买来种子,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上两公斤。

我永远也忘不了梁家河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了已经在梁家河干了将近7年时间。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多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小结:

7年的时间里,习近平从一个16岁少年、“城里的孩子”,到远离北京千里之外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农村,经过一步步磨练,成为样样农活精通、业绩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自述中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摘于《金秋人生》书中74页

第二篇:201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键入文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8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只是从以前的教科书看过只言片语的描述或者是电视剧情节里面有些遥远的场景。哦,还有听爷爷奶奶讲生产队的事情,起早贪黑,去队里干活。但这些信息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太少了,只有黄土、戈壁滩、窑洞、羊群、高粱地,几个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或者是扎着辫子透着文艺气息的女孩,而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在那段岁月的,全然没有概念,就好像突然断片了,空白了,这也许就是 80后的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年龄与时代的鸿沟必然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不足,其实刚开始的迷茫不解,到后来看了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对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实录的文字中才开始慢慢清晰,慢慢地想要去靠近那个年代。不,可以说是原本对于未知的年代就是想要了解的,但是不会主动去,只会被动地接受,而当主动去了解时,满脑子又开始有了各种问题?所 以,什么是“知青”,为什么会有“知青”,“知青”平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干什么,“知青”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 在孔丹话语里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就是那个时代的知青所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当年的习近平才十五六岁。

十五六岁的年级,我们在干什么?我大概经历中考,刚上高中吧,那时的我满心念着的就是读书,生活的重心亦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当时尚且如此,而在 60 年代无法进行高考,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环境下,这些“老三届”知青们必然也是非常想要读书的。其实我十分佩服这些咬牙坚持的知青们,其实他们好多人并不懂农活,几乎是从“手无缚鸡之力”蜕变到了能挑担子能下———————————————————————————————————————————————————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田的人,面朝黄土低头去尝农民的滋味,去体会实实在在的在土地上活的日子,在这样艰辛的同时,还能够手捧起诗书,不忘记远方不荒废时光,真的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

虽然有着城市居民的户口,但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自拿着锄头挑着扁担,但从小我就在田埂边看着爷爷奶奶在田地里忙活的苦,春耕下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如是。这些经历也让我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苦”的滋味,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故乡在哪,“根”在哪,从土地里扎根长大的人,不能忘本。虽然我们不能去提醒苦难,已不能说经历苦难一定会得到什么,或许会被压垮呢?但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的正确性:那些不能打倒你的经历必然会使你更强大。苦难是苦涩难熬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但是凡是从苦难中淬炼过还能坚强站立并前行的人,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中国需要像当年作为知青一员的习近平一样历经苦难,却依旧不忘本心坚定向前的人;而此时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然也要如此“脚 踏实地”,再去“仰望星空”。如能脚踏实地,远方再远也不必害怕;若是心中有梦,前路再艰险必然也不孤单!———————————————————————————————————————————————————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总书记在梁家河破了“四大关”,而初来乍到的我,当时也面临着“三关”。一是“习俗关”。旬邑县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限,属渭北高原最南部,饮食、风俗的差异让我好一阵才习惯。二是“语言关”。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他们普遍使用的方言,让我竖起耳朵也难以听懂,为此,我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在学校发起“说普通话”活动。通过师生学说普通话,我与他们的语言交流情况才大为好转。三是“生活关”。今年是我在旬邑支教的第六年,在这里安了家,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俗。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一名新店小学人民教师,困难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不太符合当地教学实际。这一切都告诉我,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充足的心理准备、扎实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俯下身子踏实工作。

总书记在梁家河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同乡亲们打成一片,只有同群众一起,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要想了解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眼皮贴近地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研。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深入群众家庭,走访困难家庭嘘寒问暖,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年轻的我们需要慢些脚步,俯下身躯,把眼皮贴近地皮,走进学生心中,认识社会,读懂中国。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的黄土情结、人民情怀、领袖胸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和教材。我庆幸生在一个有梦可以做,还可以实现的时代,我坚信每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心里都住着一个如青年习近平般的“年轻人”。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目光总是坚毅?只因我扎根在祖国的土地里,我的青春值得铭记!———————————————————————————————————————————————————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习近平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给我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物质资源很贫乏,但是习近平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从浮士德到马列,从文学到经济,从进入梁家河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爱看书、好学习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一张名片。我们身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身为新店小学的一员更要注重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责任。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耐劳品格,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在淤地坝的建设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土地不足的大难题;在沼气池的建设中,习近平也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习近平不仅懂理论,而且还懂技术,这就是他的活学活用。针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新时期,在教学观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知青习近平,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曾经的岁月无法再去经历,但是对党和人民的态度从来不会改变。《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第三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通过学习《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总书记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采访实录了29人,其中既有同习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涵盖了当时社会角色中的方方面面,真实反映了那段艰苦岁月中,总书记的无私品德和高尚情操,也从这些人的口中还原了一个更加质朴的优秀青年干部形象。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第四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今年十一期间,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来到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而且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使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抑,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总书记转变思想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重返梁家河后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2017年十一期间,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孩子,下到农村去生活,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想一想一个北京高级干部大院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下乡的地方和我祖籍(陕北子洲)相距不远,与我儿时陕北落后的印记也很相似,挣工分、修梯田、分细粮、换粮票、看露天电影、闹秧歌等等,总能勾起我儿时模糊的记忆。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使总书记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70年代的中国农村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总书记重返梁家河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三是。

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十分海量的情况下,这部书却吸引着广大读者争相购买。看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是人民领袖的书,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文 章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榜样 知青习近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五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梦想从学习开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 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教师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书本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下载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 发表时间:2016-11-29 来源:党建网 作者:邱然 黄珊 陈思 (本文发表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6年11月28日 第A3版) 编者按: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

    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感谢东航委员会推荐的《***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们从那段历史中了解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让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真......

    学习习近平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影响很大,我认为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但是我的精神财富很匮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了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主席。习主席多次在农村中亲身实践,不断......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自动化控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曹银强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

    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伟大的思想 强大的力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陕北穷苦山村插队七年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6日,支部组织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本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言 自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书中的系列采访实录来源自与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