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习作要求做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阅读,注重生活实践,积累写作方法,写作素材,多种方法评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阅读积累评改能力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习作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倍感头痛的一个教学难题。如何培养学生真正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身实际,以下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转变观念,整体把握要求
我们要知道,小学正是各方面知识的启蒙阶段,小孩子毕竟还很幼稚,他们的作文怎能和老师比,怎能和作家比呢?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习作要求做整体的把握,不要拔高好作文的标准。如一二年级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和准确书写字词的基本技能,重点训练看图写话,画图配话,以激发兴趣为主要目的;三四年级重点训练流利地朗读和半自动化的书写技能,注重文段的训练,以写通顺为目的,重在贯彻我手写我心快乐作文理念;五六年级以读促写,重在引导关注生活;实现读写迁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写作的欲望,激励进取精神。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循序渐进实现螺旋式整体推进,真正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和语文学习品质的提高和发展。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
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因此学生学写作文必须让其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是积累。读书,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通过读书,可间接看到许多生
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感情,丰富语言,这正是
作文不可少的准备。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尽可能做
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素材。
三、重视生活实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写作便如无源之水;没有客观事
物,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走进生活,体验大自然”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人与
大自然的和谐,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朴素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乐于
观察,用心体验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习作的源泉。
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亲身体验。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组织学生
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春游、参观工厂、公益劳动、兴趣活动、各种比赛活动
等,让学生从生活中,从活动中撷取素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东西可写,文章才显得真实、可信。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
诉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阅读教
学中的每一次“得意”和“得言”,都是在为习作做储备,做铺垫,做积累:积
累材料、积累方法、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我们的小语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风格迥异、表达独特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进行阅读
教学时,要有意引导对这些课文的的阅读感悟,使其对课文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
法有所了解,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同时,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某些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适当地写作训练,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相互渗透,加
强仿写的指导,让学生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
习作训练,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从读仿中悟出写的门径。例如教学《美丽的小
兴安岭》后: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一个读写
结合的重点。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久
而久之,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五、必须每天“写一点”
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最好的就是阅读和日记。1.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
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也可写上自己的心灵感悟。2.写日记。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坚持写日记,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日记的机会,好日记大家听大家看大家欣赏,学生的写作兴趣会一天天地浓厚起来的。
六、注重作后评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写好之后多读、多改,注重作后评改,在“作文后”多下点工夫。(1)教师批改作文:要尊重学生的原著,把错别字、病句和明显的常识性文理性的错误改出来就行了,因为,学生的作文不论好差,都是他们的心血,教师改的太多,他们会有失落感的。教师评讲要重在鼓励上,多讲作文中出现的好篇章、好句子、好词汇,多表扬有创意有创新的学生作文,多表扬那些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作文,也要想办法找一点可表扬的地方在全班进行欣赏,大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何况是小孩子?(2)作后评改可分为自改自评—互改互评——师评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按老师提出的修改要求自读自改自己的习作,写上自己的评语,打上分数;第二步给同学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写上评语,打上分数;第三步再由老师检查点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上是我的几点看法,我深深认识到,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因“厚积”而“薄发”,因作文而快乐!
第二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引言: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对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素材的指导、学生个性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能力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加之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多数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无人辅导等诸多原因造成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更多学生的习作水平偏低。
关键词:农村 小学习作 教学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多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在习作方面比较薄弱,其原因是见识少,活动范围不广泛,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源泉,习作的题材也就相对单一,语句方面也相当平淡无奇。城区孩子的习作从内容和语句结构上就和农村孩子的不大一样,题材也比较新颖。经过总结,农村地区的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
一、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二、习作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教学方式手 段单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心理;
四、读写脱节,没有做到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
五、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表达能力差;
六、受条件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较为缺乏;
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基本的习作素养。
八、教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习作辅导时间较少。
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水平呢?几年来,我反复摸索推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找到一些策略,并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观念决定其教学行为。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落后的观念最终必然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转变观念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标准》的相关理念,正确把新理念运用到习作教学当中。二.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习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的潜力。一旦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作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
(一)精心依据习作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习作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
(三)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四)根据习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像课件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习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
(五)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永恒主题。三.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上习作课常提笔发怵,原因之一就是心中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素材源于生活,若要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能从阅读中悟到。凭借文章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博览群书,是与古今中处的大师们对话,是接受前人思想光辉的沐浴,是从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摄取人文的和精神的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做好读书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1.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刊出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2.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习作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习作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就绝大部分农村来说:1.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地制宜,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习作教学,将其作为习作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观察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如收割稻谷、种玉米等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 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例如,可结合农忙时节,结合亲自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习作。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四.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1.重视低年级习作的启蒙教学:说——在说话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
2.练——在大量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练笔是写好习作的唯一途径。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过渡到篇,从写简单的一两句话逐渐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把 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练笔的形式有记日记、片断、整篇练习等形式。日记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人、事、情、景、理均可。只要坚持,定有收获。片断练习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起来,先说后写,或对话描写、或外貌描写、或即兴抒情。片断练习小巧灵活,针对性强,耗时少,见效快。至于整篇练习,教师要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材料。以我口说我心,整篇习作包括续写、缩写、独立写等多种形式,应相互穿插,紧扣教材的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
平日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大大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平日的习作教学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到习作中去,从而减轻习作的难度。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乐写。
(二)读写结合善模仿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也就是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培养文风。即使 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就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而后必须“与古人离”,诸熟门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阅读文章后,教师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从几个方面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一个人,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也就会写习作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三)自批互改教师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的评、批、改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评、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自觉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改作文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而学生间的互相批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体现。崔峦老师说过:“交给老师的是学生改不动了的作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适时放手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相互批改作文。1.回归主体,引导自批互改。⑴寻找人性,集体导改。教师要善于从全班上中下三种水平的习作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体修改。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相同毛病,一般不作逐一批改,而是指出不当之处记录下来,在集体导改时,让学生从病例中分析出或悟出问题出在哪里,明白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各自找出习作中类似的问题自批和互改。⑵提出问题,自研修改。一篇习作,除正常的删改和加批外,应选择文中的一些“病例”,认真分析思考。可以教师明确提出错误之所在,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现由教师修改,再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不仅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习作,又扩大了读者队伍,同时促进了交流、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自读自审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学生集体修改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所以的学生都能开动脑筋,从自批和互改中受到启发,切实提高修改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修改时,应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求助于教师。
2.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的修改,应多保留,少删改。批改时应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就不批,对学生的习作批改太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改的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到褒扬的话语信心倍增,看到批评的话语受到激励。
(四)讲、评激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习作不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老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的习作。
1.面对全体学生时的课堂讲评尽可能多给学生表扬。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讲评的时候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心里边受到震动而觉得热乎乎的。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表扬差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渴望。
2.面对个体时写在学生习作本上的评语要运用对话理念,既有表扬的一面,又有批评的一面。评语是师生思想交流的桥梁,是鼓舞学生习作的强大动力,还是学生把握习作方向的帆。对于平日习作较差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就可以在下面标上符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给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真准确!”,“我看你真聪明!”,“这句话写得真好呀,能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活动如实写下出来。”,“你的进步真大呀!”加上这些鼓 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忘记加标点符号,我这样写评语:“当老师打开你的习作本时,总听到标点符号在哭泣,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如果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轻视你的习作,那么你不是也会哭吗?”这则评语既批评了学生,又没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就是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其他同学看,请同龄人中习作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写好习作的经验,请同龄人中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评。同龄人的习作更贴近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习作的方法和语言艺术,并且,听到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爱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一些,一定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习作,跃跃欲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准备心理。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能总是读几位优秀学生的习作。
(五).角色变换
角色变换训练,类似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里举着一把伞。可以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边看图边叙述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故事,训练多角度的观察、表达。
(六).重视小学生习作的心理因素和习作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的习作应该是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再写放胆文。学生在初学说话、写话时,要鼓励他们不应 有任何束缚、羞怯和恐惧感,放开胆子,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还要鼓励他们自由发问,自由想象。目的是培养他们大胆运用词语、积累词汇和句式的好习惯,同时具有流利的口齿、敏捷的思维、正确的语态。习作情感可以在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表达学生的喜、爱,也可以表达恨、忧,鼓励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字、词、句、段、篇为载体,生活实际为材料,掌握小学生的习作心理,以习作情感为动力,促使学生把习作写好。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我在改进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立足改革,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建国: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云南教育2006.1:37—38
第三篇:浅谈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语文知识素养的重要标准,如何加强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和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学校工作这几年来,发现小学生存在习作能力差,不会观察,不会想象的现象,尤其是不会用语言表达,文字功夫差等。是什么引起了这些现象呢?笔者从教材、社会、教师、学生四个因素来考虑。就长远期教育而言,教材、社会因素是目前无法改变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因素。
小学生写作包括这几个步骤:
(一)立意,确立要写的方向;
(二)观察,根据习作要求观察事物;
(三)想象力和语言根底的添加,对于实际的事物添加想象,或朴实或华丽的词藻,关键是用“一针见血”的词语;
(四)点评和修改,教师对于学生的成文进行点评,指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再根据认知提高进行修稿。每次习作教学,教师都应弄清这四个环节,把这四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缺一不可。
一、不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题目
教师每一次习作教学,必须要明确教学生什么,也就是教学目的是什么?而不只是单纯的写作。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是指出目的的重要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活动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是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所要懂得的。在教学工作中,忙忙碌碌、毫无章法,没有正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表现;违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错误的教学目标是对习作教学危险、不负责任的。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不止要给出学生所要观察的对象
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总是出现语句重复,顺序混乱等错误,其实这主要是他们没有按顺序进行观察事物。还有,就是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被事物表面吸引,他们的观察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在第二个环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指导学生集中、全面地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各种感官,去看、去嗅、去触摸。如观察一朵花,就要用眼仔细察看它的花、叶、枝、茎,对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香味做全面的了解。遇到不了解的花朵,学生还要学会去查找资料,去请教他人。
2、观察要按顺序、有重点。依据事物存在的状态,观察事物有两种基本的顺序,一种是从空间顺序,另一种是从时间上。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两种观察方法复合运用,当然这个要是运用不当,没有侧重点也会引起顺序的混乱。在小学阶段,我们只需要掌握前两种顺序观察即
可。根据不同地观察对象,依照不同的视角,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使学生观察得全面细致,并抓到事物的重点描写,使学生真正的观察。
3、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不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较”,什么是“比较学习”,什么样的学法才是“比较”性的“学”,“比较学习”的好处有哪些等。这个环节要注意不单纯讲概念,而要作比较,让学生真正明白其含义。小学阶段也只是涉及比较学中的一点表面知识,并不要涉及到它的概念。让学生“会比较”,而不是“知道比较”。
三、想象力和语言都锻炼
1、联想和想象,可以让观察更加丰富。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课《童年的发现》,作者写了自己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作者就是大胆的设想,并解释自己的想法,使别人来接受。所以说,我们不怕学生不会想,就怕学生不敢想。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宽了思路,习作的内容也就会更丰富了。
2、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贾岛曾做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就是学生知识体现的一个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词、句的堆积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用语言向读者展示图画。但是观察中所得到的见闻、感受往往是零散的、不够确定的。必须进过组织、安排合适的位置,让零散的感觉变成比较明确的、有条理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学生习作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学生需要的还是灵活运用,超出常理的不一定是错误,或许文化的更新便是从小学教育的习作开始。
四、教师批改不止是评优找错。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①教师批改并不是学生习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它却很重要。
1、放大优点,增强自信。我们进行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培养写作兴趣。教师的批改是为了下次的更好,教师的目光要放得长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教师的评语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有时甚至是夸张地去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让学生来获得成功的愉悦,没成功时先表扬。
2、评价与交流。评价不一定来源于教师,交流也不仅限于学生。
在课堂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是参差不齐地,最先完成的是上等生,他们完成后可以首先进行自我审批,或是找同学、找老师来“看看”,这看看不是找优点,而是找不足。学生参与习作的批改,可以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习作的目的,不是评优找
错,而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和甜头,他们才会爱上写作文,不怕写作文。
总而言之,小学习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各方面资源都不足的农村小学,我们要了解当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寻找农村完小的优势,化不足为成长,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采用适合自己的做法。我们不能总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待小学生的习作教育,还要尝试着从小学生的思想来考虑,把自己变成小学生,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李伟华 来源:建设小学习作本应顺其自然,但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本来最富个性的习作变成了虚假、机械、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的。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习作“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了我们习作的素材问题——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习作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而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他们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习作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让他们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自己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同时要把习作训练贯串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如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优美词句本,让他们每学完一课,就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应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
如教学《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让学生知道作者是运用从静态到动态、从颜色到形体的方法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学生最终明白了作者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将翠鸟写得具体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教学《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后,教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习作的基础,它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生语言积累不足,写起习作来难免感到吃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等。
多读书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习作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读,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与他们一起欣赏好文章。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如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产生语感和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学生进行习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其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其习作水平。
小学习作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黑沙洲片在水口小学召开专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研讨会,这个专题的研讨很有必要,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刚才大家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的准备很充分,谈得很好。
小学生习作的关键,是教师要通过不同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事物的能力之目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感情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写作欲望,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关于今天的课题,大家谈了很多,我就不再说了。下面就此机会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当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让小学生在习作中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引领他们轻松迈入习作之门。我认为这个关键是如何重视作文教学的备课、作文指导、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等环节,高度重视每一个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尤其是现在提倡的“轻指导、重讲评、多积累”,大家要很好的去实践。
2、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清各学段习作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习作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小学共四个学段,小学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各学段对学生的写话、习作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偏离了。不按照新课标要求去教学,教学就会出现盲目性。
3、要经常进行习作教学研究。学校要把习作教学研究,提高到高度来认识,习作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各种研究的机会。学校的教研活动要有习作教学的研讨;学校要征订有关教育杂志供教师阅读,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学校还要提供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同时还要请进来。
总之,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探析
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探析
关营完小
沈丽萍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来看,作文教学都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听、说、读、写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其它三项技能的最终归宿。然而它恰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一提起作文,大家都很头疼,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而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快快乐乐的踏入习作的大门呢?我觉得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首要任务。进行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具体要求;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开好头,起好步,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编排及特点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三年级习作教材的编排特点,三年级的习作教材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每册安排八次;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每册安排三到四次的小练笔。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作文
第一单元: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一单元: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第二单元:环境调查 第三单元:选秋天的图画,再写写图画的内容 第三单元:我的自画像 第四单元: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四单元:我会
第五单元:最想告诉大家的 第五单元: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六单元: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想去的地方 第六单元:未来的 第七单元:编童话故事 第七单元:自由写作 第八单元:自由写作 第八单元:我想变
从三年级习作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三年级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都在内容的选择上给学生较大的自由。比如编童话故事,过去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几种动物编童话故事,现在则是让学生任选几种动物来编。这样编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这也体现了新课标规定的“乐于书面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要求。所以,三年级习作教学,不管是习作前的指导,还是习作的评改都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要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写出他们的习作来。三、三年级习作课程目标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有效策略
下面,我就根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体会,简要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三年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所以,三年级习作教学有效策略之一就是----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写,让学生快乐写作 激发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23
1、降低习作难度,消除神秘感
过去,学生由低年级进入中年级,要开始作文了,教师往往强调作文与写话的不同,反复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这是我们初次学习作文,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作可不像写话那么简单了”这样的暗示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一开始便使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惧心理,觉得作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而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所以这个过度很重要。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我在上这次习作指导课时,先是让学生复述这个单元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由小组推荐几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落下的内容进行提示,让其补充完善。最后一个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我们现在就把刚才说的用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好吗?教学中我没有过早的提习作这个概念,而是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降低了习作难度,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至于习作要写多少字,加什么样的标题,分几段等,都不宜作为具体要求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因势利导,逐步渗透。
2、建立激励为主的机制,增强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三年级的学生尝试写作文,期待的是老师的赞赏与肯定。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句子或一个片段,甚至是一个词,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对于写得好的语句,可以用波浪线标出,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或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加上赞美性的评语。如:“你又进步了!”“你真会想象!”“这个词用得太好啦!”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五六年级的要求来评价三年级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相反,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越是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采用了五星级评价方式,只要写就能得到星,写得越好,得到的星越多。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只要进行了修改,我都会给他加星,改的好的有可能得到六颗星,让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
3、打造习作展示平台,享受创作乐趣
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获得成就感,这是激发习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当孩子的习作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或展示时,选中的会觉得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写作的冲动也就被完全激发了,就不会觉得写作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了,而落选的渴望自己的习作也能被选中,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三年级,可以带着学生自编作文选,学生作文兴趣浓厚。教师选出写得好的习作,仿照作文书的格式,为作文选内的文章编上序号,写上页码,然后做上目录,分门别类的把作文题目写上去,小作者当然也写上去,装订成班级优秀作文选。自编作文选的形式多样,可以分门别类全班同学混装,也可以每人自编一本,还可以小组合编。还可以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设立习作展示栏,每次在学生写完作文后,都把优秀的习作用方格纸誊写,然后贴在墙上,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欣赏。这样就使学生在交流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积累素材,让学生能写
怎样积累素材,习作素材哪里来?当然是阅读和生活。
1、阅读摘抄,积累语言材料
(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现在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我每个星期给孩子们至少一节阅读课,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采集本,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同时阅读一定要重视检查阅读效果,我们可以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书目,比一比谁读得多;不定期的举办好书推荐会,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好书;还可以把做得好的读书笔记在班上传阅„„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2、开展活动,积累生活素材
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除阅读外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特别是三年级,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实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可以组织“我为父母献孝心”活动,帮父母洗洗脚、做做家务,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地球添绿色”的植树活动„„,还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校园里的花开了,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样子„„,总之大自然中的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都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养成观察习惯,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了。
(三)培养能力,让学生会写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2
1、依托文本,练中学法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老师们在教学中除了用好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续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随即被挑动起来,有的说孩子们跑过去,在那房子的顶上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幸福鸟”,有的则依然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决定再做一个“幸福鸟”„„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
学了《给予树》这个故事后,抓住小女孩写在贺卡上的信,让学生来补充信的内容,进行补写。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
另外在仿写句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去仿写文章结构,如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很好的仿写范本,可以让学生仿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写自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美。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读写结合,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常用的句式和常用关联词的使用等等,这些都需要模仿,只有通过模仿学习,熟练使用后才能变通。
2、创新评改,改中提高
不少教师对习作前的指导比较重视,而对作后的讲评有所忽视,往往把本子一发,三言两语就交代过去了。实际上,讲评是习作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一定要重视讲评,充分发挥批改对学生习作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评改能力,可以采取自读自改、互读互改、教师示范修改相结合的评改方式。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修改作文,最常用的是“示范修改”。“示范修改”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修改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修改作文。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在评改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评改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三年级学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每次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来,都改正,我们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一次训练一点。
不知老师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所提到的所有策略当中都离不开一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不光是习作教学,可以说整个语文教学中都应该遵循趣字当先的原则,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五、结束语
习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逐步提升我们的习作教学水平,让学生爱上作文。
以上就是我讲座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农村小学三年级习作入门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三年级习作入门教学策略研究》
报
告
内容摘要:
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人“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学生畏难于写作,教师困惑于写作。本课题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立足于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习作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善于挖掘习作素材,运用多种途径加强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写话”的训练,但写话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写自己所说的话,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而三年级的习作却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由此,我可以看出,从“写话”到“习作”,不只是概念的改变,而是学生书面表达交流素质的质的飞跃。
1.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辞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 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作了教学梯度的区分,第一学段1~2年级为“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为“习作”。而作为习作起始年级的三年级,由于存在以上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
“策略”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而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语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的方法策略。广义来说,就是教师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学生;指导时用什么方法;指导到哪种程度等等。
由于三年级作为习作教学的起始年级,具有时段性和时段的特殊要求,因此很有必要把三年级作为实验年级来研究习作教学的指导策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我将结合学生的学情,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将新课标作为课题研究的导航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探寻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使他们不再怕作文,而是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灵感受到的用自己的笔主动表达出来。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人“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这样就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总结我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审题不清,不理解习作要求;2.素材单一,叙述方式简单;3.语言表达不准确,平淡不吸引人;4.写好作文不会修改。
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养成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2014年4月-5月)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个方法。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撰写前期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2014年6月-10月)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第三阶段(2015年5月)收集教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二)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我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等。我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发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1)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制定年级习作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地内容。这是对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将三年级的习作目标归纳为一个,即“让学生喜欢写作”,让学生好迈进来,让教师好引导学生迈进来,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而不是“创作”,所以不要从立意、选材、语言等各方面过高地设置要求,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只要他们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就可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2.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1)丰富学生生活,拓展习作素材。
“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这句顺口溜反映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内容千人一面,习作素材雷同的现状,究其原因:学生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根据我农村生活特色及以往的教训,我在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做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开拓农村小学生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道路。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美景,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因此,我重视启发、引导孩子们去拥抱大自然,去亲吻这青山绿水,去欣赏家乡的菜园、绿野、果林等。这样,大量的习作素材将会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和强烈的习作兴趣。春天,我带领孩子们出去仔细观察广阔的田野,领略美好春光;夏天,我带领孩子们去观赏校园、田野的美丽景观;秋天,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我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这样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情趣。
其次走进体验田间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汽车乘得少,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更不用说体验都市的生活了。反之,田园、菜园、果园,他们去得多,板车推得多,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都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活。因此,他们最熟悉的都是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 事。于是,我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走进菜园,钻进大棚,用眼去看,用手去动,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去发现,在充实生活的同时,也使学生趣味盎然,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观和感受。郭春辉有一篇习作:《拔“灰条”》,文中这样写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了“灰条”的特点:远看“灰条”,比万寿菊苗略高;走到近处,拨开万寿菊,发现“灰条”的茎呈肉红色,而万寿菊的茎是绿色的;摸一摸,万寿菊的茎是光滑的,而“灰条”的茎是毛乎乎的。”拔“灰条”多有意思,简单的现象,深刻的道理,这是“我”的经验啊!许多同学由于亲身经历,亲手实践,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
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使学生活泼的个性得以发挥,又可以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激发起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情感,为学生开创了动手动脑的新天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对许多事物有了感性认识,成为了习作的典型题材,这就激发起了学生习作的兴趣、灵感和激情。
(2)营造书香校园,促进积累运用。
古人说得好:“博览群书,长袖善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知道,多读书,读好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学校统一部署,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从而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积累运用。
第一、激励广泛阅读,奖励故事明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 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活动。一是在班内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自己阅读的书刊内容和精彩部分;二是组织故事会,学生演讲故事,评故事明星。这两项活动既可以感染学生,吸引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演讲、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各组均评出不少故事明星。我班马凡同学刘演讲武松打虎,比划一招一式活灵活现。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活动和动作也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积累习惯
在全班掀起一浪又一浪的读书高潮中,我发现,有许多同学偏面追求故事情节,对故事紧张有趣的书刊看得较多;另一方面忽略文章细节描写。为调正学生读书心态和阅读方法,我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阅读笔记,把记录中一些描写优美环境的语句和精彩故事的细节描写展示出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正确记载。通过交流读书方法,使学生懂得精读、精摘,中年级学生每人备有读书记载本,许多学生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外貌描 写分门别类作好记录,培养了学生积累的习惯,为写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抓住契机,坚持练习首先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
构思简单的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其次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最后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的不留痕迹的指导学生习作,可以打好作文教学这一“持久战”!
(4)开放评价体系,激发习作情趣。
我认为,兴趣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只有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所以,必须开放评价体系,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过去,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总是从“中心突出”、“选材典型”、“结构合理”、“描写具体”、“语言优美”诸方面去着眼。这样,难免要求过高、过严、过全,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捉不住自己的成功之处,逐渐产生畏难情绪。
①赞美习作特色,诱发习作个性。在作文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确定了新的评价目标,即努力倡导新的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出学生的习作兴趣,“评”出学生的习作特色和个性,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对学生习作改变过去的高、严、全的要求。在批阅过程中,发现学生习作中反映个性特色的题材、语言和写法,以红圈标出,给予评价、赞扬。通过队板报、红领巾广播展示出来。在作文评价课上,评价其特色。学生的习作,一旦得到赞扬,就会兴趣盎然。改变作文态度,甚至改变他们的作文道路。
②鼓励大胆创造,提高自我品位。
以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大都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范围狭隘,题材偏窄,学生的创作思维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习作中所选事例平淡无味,写人的文章,反映人物特点的,总是“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写爸爸妈妈的文章总是“妈妈送我去医院”,写事的文章常常是“我为妈妈洗衣服”、“学烧菜”之类,缺乏新意,习作水平也难以提高。在习作教学研究中,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走出课本,打开思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发挥。
(三)收集研究成果,积累教学经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去。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立足于教学,从课题的确立到完成结题报告,整个研究过程都紧扣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我将学生有创新的作文收集起来,将自己的点滴感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论文和课题报告,积累经验,寻求策略,以便于今后的教学。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这次小课题的研究实验,我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将研究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我自身的各项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方面:
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理念进一步新锐,业务理论素养和理论提炼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研(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习作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策略。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习作教学研究第一手文献资料,完成论文1篇,教学随笔2篇,教学反思5篇,两节习作示范课在校内公开教学中获得了好评,真真切切地锻炼了我的教学素养。
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了大量书刊,课外知识丰富了,在生活中积累了素材.语言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大大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写作文当成是一件苦差事,而是把习作当成一件乐事,自觉写日记.周记,随时用笔真实记录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大赛,习作评比,优秀作文展都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生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良好的观察习惯得到培养,相关能力继续提升;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努力,我的学生大部分乐于书面表达了,树立了初步的作文自信心,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书面表达的乐趣。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生已初步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但习作的素材还是有些单一,在写的过程中对于重点段落描写得不够具体,学过的习作方法和积累的优美词句在习作中不能灵活运用,锤炼语句的习惯有待培养。
解决思路:
1.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带动学生在细节处下功夫,激发观察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3.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促进学生表达的准确性。4.持之以恒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5.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习作素材。
六、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作文教学研究》2004年第7期 3.《学习导刊》2011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