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作文小学组全国初赛题目
小学组全国初赛题目
“请”“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这样一些词语你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在使用它们时又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它们都是文明用语,可它们的意义又不局限于文明礼貌。跟不同的对象组合,这些词语会让你的作文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也许你想对你旁边的“小喇叭”说:“请你降低音量。”
也许你想对明天说:“你好,明天。”
也许你想对一只蚂蚁说:“对不起,我不该打扰你。”
也许你想对哈利·波特说:“谢谢你,让我的世界充满幻想。”
也许你想对飞入恒星际空间的“旅行者1号”说:“再见,人类的使者。”
„„
请你充分发挥创意和个性,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来造句,并以此作为作文题目。
要求: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题材不限,写实想象均可。
第二篇: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题目[模版]
高中组初赛题目
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 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破产。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 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
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二、创新作文写作(100
一个人究竟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这是他的出身决定的,无法改变。但由于有高考这样的选拔制度的存在,不少“贫二代”最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说,高考在出身之外,为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之门。而现在,由于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与全国重点高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不少有文学特长的高中生通过大赛成功敲开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之门。可以说,大赛在高考之外为广大的高中生开辟了一条通往名校的“绿色通道”。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非生活的全部,也许在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另一种生活,另一个故事……请以“高考之外”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体裁不限,字数限1500~1800之间。
分)
第三篇: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小学组初赛题目
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水、空气、电、知识、动画片„„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们可就没法儿活啦!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巴不得它们能消失的,比如你最讨厌的食物和动物、考试、妈妈的唠叨、坏天气„„
如果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存在了,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如果我们不需要,或是不想要的东西不存在了,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
请你联系现实,发挥想象,以“如果_______没有了”为题(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初赛题目
请以下列情境作为开头,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小A像哲人一样地说出了这句话。看着他这副模样,我有点想笑,有点„„
高中组初赛题目
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以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音乐人。的确,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诗歌来“读”。下面就是鲍勃·迪伦的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请仔细阅读并领会其中的深刻寓意,然后以“答案在风中飘荡”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体裁不限,字数限1500~1800 之间。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第四篇: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1、风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又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古诗中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也有歌手唱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你是否有过与风雨有关的难忘经历呢?风雨,是否引起过你的深刻思考,是否触发过你的悠远情思„„醉里挑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向着相反的方向(跟“顺”相对):~流︱~风︱~定理︱倒行~施。②抵触;不顺从:忤~︱~耳︱顺者昌,~者亡。③不顺当:~境。④背叛者:叛~︱~产。⑤<书>迎接:~旅︱~战。⑥事先:~料︱~知。
请任选一个角度,以“逆”为题目,或以包含“逆”字(如,逆时光、逆流而上、叛逆„„)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3、不是我不喜欢月亮,而是我更爱太阳;不是我不优秀,而是别人比我更优秀;不是我不改变,而是世界变化太快„„确定了坐标,才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才知道自己的水平实力,才知道自己的成长变化。请你以“寻找坐标”为话题写作。
4、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主要有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信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通常昆虫总是在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触角,好像两根天线或雷达时刻在接受电波和追踪目标。放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触角”。请以“触角”为题目写作。
写作要求:请以“真实的体验、薪鲜的表达”为写作理念,任选一题写作,3000字以内。
说明:以上作文题目,任选其一。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1、风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又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古诗中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也有歌手唱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你是否有过与风雨有关的难忘经历呢?风雨,是否引起过你的深刻思考,是否触发过你的悠远情思„„醉里挑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向着相反的方向(跟“顺”相对):~流︱~风︱~定理︱倒行~施。②抵触;不顺从:忤~︱~耳︱顺者昌,~者亡。③不顺当:~境。④背叛者:叛~︱~产。⑤<书>迎接:~旅︱~战。⑥事先:~料︱~知。
请任选一个角度,以“逆”为题目,或以包含“逆”字(如,逆时光、逆流而上、叛逆„„)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3、不是我不喜欢月亮,而是我更爱太阳;不是我不优秀,而是别人比我更优秀;不是我不改变,而是世界变化太快„„确定了坐标,才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才知道自己的水平实力,才知道自己的成长变化。请你以“寻找坐标”为话题写作。
4、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主要有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信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通常昆虫总是在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触角,好像两根天线或雷达时刻在接受电波和追踪目标。放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触角”。请以“触角”为题目写作。
写作要求:请以“真实的体验、薪鲜的表达”为写作理念,任选一题写作,3000字以内。
说明:以上作文题目,任选其一。
第五篇: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个人参赛报名截至日期为2010年3月31日,每人仅限投递一篇参赛文章
高中组
说明:本次初赛试题分为小作文和大作文。小作文为必答题,大作文为三选一。
“小作文”试题
我们都是“90后”,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快乐和忧愁,但我们是听着、唱着别人的歌长大的,能代表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呢?请为“90后”的自己创作一首歌词,题目自拟。
“大作文”试题
题目一: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文。
一 念
◎胡 适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思维,而且这种思维能量巨大,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人的“心头一念”远比其他堪称神速的事物更为神速;一念之差,往往导致两种或者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念之间,不可能将变为可能;一念起,愚公誓移太行王屋二山;一念灭,项羽不肯过江东„„
请以“一念”或“一念之间”为题目或为话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3 000字以内的作文,题材、体裁不限。
题目二:
从小学到高中,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相信我们一定掌握了很多格言、俗语,但随着社会或语境的变化,很多格言、俗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格言“亲密无间”可以格言新说为“亲密有间”,俗语“放长线,钓大鱼”可以俗语新说为“放长线,掉大鱼”等。
请你认真收集你所掌握的格言、俗语,以“格言新说”或“俗语新说”的方式写一篇文章。3 000字以内
题目三:
请选出3~5个你认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汉字来,将这几个字单独或随意组合成的词(句)作为文章的小标题,写作一篇文章,用以概括你的过去,乃至你的精神世界,包括对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等等。题目自拟,体裁、题材不限,3 000字以内。
初中组
写作要求:请以“真实的体验、新鲜的表达、独特的感悟”为写作理念,在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题材、体裁不限,3 000字以内(诗歌不少于20行)。
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吴洪森的《偷点白开水》中写了一位精神病人,他经常在喝水之前,将别人的水倒一点在自己的杯里。医生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却坚决否认,说自己什么也没干。对此,医生解释说他并非故意撒谎,他偷水的举动完全是下意识的。他年轻时妻子被人拐跑了,不久又被冤枉在监狱里待了20年。他觉得这一生活得非常冤枉非常吃亏,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补偿心理冲动,通过“偷”来补偿自己。
精神病患者偷白开水的行为荒诞之极,我们正常人是绝不会有此行为的,但偶尔是否也想偷点儿什么?比如久居教室的同学想偷点阳光,晒晒发霉的心情;忙碌的人想偷点时间,到海边吹吹风;每天步行5公里崎岖山路上学的穷孩子,想要偷走哪吒的无敌风火轮;长期深陷苦闷的人,想偷点开心;久已失和的家庭,想要偷点欢笑;长困于轮椅的人,想要偷点健康„„
请联系自身实际和现实生活,以“偷点_______”(横线上所填词语自行确定)为题写一篇作文。
2.有首歌里唱道:“带走我的祝福,留下你的笑语。”户外运动最经典的基本规矩:“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柏拉图有句名言:“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朋友,当我们从生活的舞台上走过,会带走什么?留下什么呢?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发挥想象,以“带走_____,留下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
“第七大洲”现位于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塑料垃圾组成,顺时针流动的海水形成了一个可让塑料垃圾飞旋的永不停歇的强大旋涡。它的厚度超过30米,总面积是法国国土面积的6倍。据估算,回收这数百万吨塑料垃圾将耗费数十亿欧元。可是我们每天生产和使用的塑料仍在飞速增长,要让“第七大洲”从根本上消失,应该从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上入手改变。
材料二:
15岁的伦敦少年马修罗布森,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2009年暑假的时候,他不断地寻找机会,最终得到一个来自摩根士丹利的实习资格。实习期间,他通过短信的方式,向300多名青少年调查了他们的想法,最后写出一份长达3页的青少年媒介消费习惯研究报告。有人称,“这是我们见过最清晰、也最引人思考的观察。”很快,电话和E-mail像洪水一般涌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总裁和投资商们要求摩根士丹利提供更详细的分析内容。一夜之间,马修成为史上最出名的实习生之一。
材料三:
“中国最可爱的贫困山区女学童”张海霞为了帮助曾资助过她上学的祁健哥哥治好白血病,她通过报社向全国、全世界寻找好心人贷款50万,按10年最高利息还款100万。这是一份没有任何抵押保障的贷款,但美国万通证券公司总裁崔英还是成全了她。
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语行为,都具有一种影响力,如同我们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就可以让“第七大洲”消失、我们默默无闻但总有一种能力让别人惊叹、我们贫穷但心中的爱总能让人感动一样。请重视自己的影响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我的影响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小学组
说明:以下作文题目,任选其一。体裁不限,形式不限,写实的、幻想的均可。希望大家多发挥想象力,多捕捉细节,用新鲜的表达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吧!
(一)分享
说明:请以“分享”为话题,自拟题目。可以分享什么呢?分享经验,分享秘密,分享美食,分享阳光,分享阅读,分享心情„„分享快乐可以让快乐加倍,分享忧愁可以让忧愁减半。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学会分享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而有意义。
(二)我的魔术生活
说明:变化的生活就像魔术,有时轻松有时忙碌,有时精彩有时乏味,有时喜悦有时忧愁,有时得意有时失落;有时要顶着巨大压力,有时需要自由呼吸、娱乐放松„„有些是可以提前预知的,有些是让人意外的;有些是你想要得到的,有些是你想要改变的„„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记录一篇属于你的有个性的魔术生活吧!
(三)转角遇见________
说明:转角,是一段路的结束,另一段路的开始;转角,是一件事的落幕,另一件事的发生;转角,意味着转折,即将改变,走到尽头又有了新的希望。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任意填写,如:转角遇见UFO,转角遇见大圆满,转角遇见微笑,转角遇见成功,转角遇见梦想成真,转角遇见勇敢,转角遇见那只猫,转角遇见他(她)„„题目自拟,充分发挥想象力,注意前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