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永安书法的研究
马永安书法研究
马永安书法研究
当代著名书法家马永安先生所创的《马体书法》,2009年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定名马永安的书法为“马氏书法”,入编《当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经专家论证,马永安的书法被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正式命名为《马体书法》,被称作第六书体。马永安的《马体书法》,继承了书法传统,并创新出一种新的书体。在和传统书法的对照中,六个标准,有五个标准是完全区别的,这在传统书法中,任何一种书体都是做不到的。马体书法刷新了中国书法史,打破了五种书体统治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神话,结束了五种书体统治中国书法的历史局面,带来了中国书法的一场革命,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
马体书法,不仅是当代中国书法通往中国书法史的通行证,也是当代书法和中国书法史对接的一个唯一焊点。马体书法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开启了中国书法史的新航程。马体书法给中国书法和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深远的,马体书法正在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书画爱好者,开始学习和研究马体书法。马体书法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和门类,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马体书法的研究当中来。
马体书法得到了张海、李铎、沈鹏等著名书法家的一致好评和鼓励,在著名书画家高胜雨的倡导下,在著名书法家李优良、苗鸿、蒙高生和著名评论家于旭先生的参与下,马永安的马体书法研究会成立,正在积极的筹备中。我们相信,在不就得将来,马体书法一定会在良好的研究氛围当中,为中国的民族事业做出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和国家!
第二篇:听朱永安书法讲座有感
听朱永安书法讲座有感
2010-5-12
5月7日下午,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听了书法家朱永安的书法讲座。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收获很多,主要有:
一、对颜体字的风格特点以及用笔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练字时总是依样画葫芦,从来没有细细分析或者总结过颜体字的笔画特点。我对颜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横细竖粗”。现在,我知道了颜体字的风格特点:正锋运笔,方圆兼得;主次分明,突出主笔;以拙为巧,神采艳发;集众之长,自成“宽舒圆满,雍容大度”一格。颜体字的用笔遵守着“藏头护尾、中锋行笔,欲左先右、无往不收”的法则。更为可贵的是朱永安老师亲自示范怎么运用“衄”的手法做到“内方外圆”,写好捺画。朱老师的讲座很实用解决了我们平时练字中的困惑。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对大章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在完成一幅书法作品时,我总是想当然的自由理解所谓的章法问题,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深究或者向能者请教。现在朱老师的讲座为我们很清晰地指出了大章法的规则:
1、全
章必须符合审美规则的整体分布;
2、落款要得体;
3、印章是书者对自己作品的诚信标志,不可缺失,而且要遵守印不过三。有了这三条规则,今后,我在自己创作作品时就能很好地进行布局了。
三、练字在勤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练好书法贵在一个“勤”字。首先,我们需要“广临传统碑帖,积淀书法营养”。一直以来,我只练过《多宝塔碑》和《勤礼碑》而且练得很不地道。其次,我们要坚持天天练习,不厌其烦。朱老师那么大年龄了,临名家碑文一遍又一遍,永不厌倦。事实证明,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有付出才有回报。现在我们学校是“翰墨校园”,书法教学是我们学校的特长,作为学生书法的指导者更要勤奋再勤奋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才能真正使我校的书法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次很有实效的讲座。
第三篇: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秘书长马永安:书法反俗是吃“夹生饭”
记者:马教授,您是书法第六体创始人,被称作一代宗师,您是怎样看待书法反俗的?
马永安:雅俗之辩,由来已久。字如其人,人俗字就俗,教学相长,才能由俗而雅。书法反俗不当,晋唐以来,书法是文人逸士抒情挥洒的一门技艺,是性情使然,有雅俗之分别,玩法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书法家各有各的取向与阵营,而且他们都玩的津津有味,也很滋润。王致和的豆腐臭,有不少人喜欢,我也吃,你玩的他不会,他玩的你没兴趣,索性你玩你的,他玩他的,各玩各的,相安无事就好,不一定非要PK。你讲谁俗,谁都不服。其实,谁“熟”谁雅,都是“夹生饭”,有的俗不是平凡之俗,是恶俗。你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尊严,只顾自个出风头捞资本,损人不利己,那就没商量,坚决要反,吃奶骂娘,天理不容。
记者:怎么界定俗呢?
马永安:习以为常就是俗,无处不在是俗,见惯不怪是俗,触手可及是俗。雅俗也是相对的,低的就俗,高的就雅,这也不一定。衣食住行雅俗皆有,但有个度。我们什么都吃,什么都做就俗,佛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做就雅。人因平凡而俗,也因平凡而雅,所以,我们都是了不起的俗人。因为生理,我们便有了饥寒困苦,喜怒哀乐。做人和搞艺术是相通的。做事太功利了,人就俗气;搞艺术目的太强了,太迎合,作品缺乏个性,就成了俗艺术,经不住琢磨,天天看就会觉得俗。相反,面生的,看不厌的作品,你也轻易不会说它俗,因为你没有参照。这样的作品,也缓解了视觉疲劳,是雅的。其实,俗这东西,最贴近生活。世上俗人多,所以,俗就有市场。有的作品很俗,但卖得很火,有的娱乐节目很低级,演员却很红。看戏没有几个懂行,会看门道的,多数都是无聊赋闲看热闹之人。因为看客们都不懂,因此也没标准,只能乐呵呵地张着嘴“好-好”,胡吹乱捧,结果一群搞怪的都成了大明星。买画的不懂画,看戏的不懂戏,这是传统的幽默,都做给懂行的看,又什么也做不成。
记者:您是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又是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您是否认为雅俗存在某些标准? 马永安:高低好丈,雅俗难量。现在,一人一把尺子,看谁都不顺眼,想量谁就量谁,想怎么量就怎么量。什么国际标准,什么行业标准,都瞎掰。也没什么比较,也没人给打分。结果你发表你的看法,我谈我的观点,井水不犯河水,都以自己为核心,都拿自己做标准。末了,甭管多臭,比王致和还臭,也都有亲朋好友,一忽悠一大帮,谁拉票多,粉丝多,就能胜出。胜者王,居高声远,臭豆腐就变成了“稻香春”。高雅、高雅,谁高谁就雅。莫名其妙,你就成了低俗,成了低级趣味的人。雅和俗一公一婆,明白人打糊涂官司。照理说,只要不伤大雅,让他俗去好了,和糊涂人就更不能打架,不是什么人都能扶起来,倒不如省点劲喘气。
记者:一个艺术家能否发觉自己是雅是俗吗?
马永安:雅和俗是两个模糊的概念,不确定因素多,变数多。今天你俗,明天他俗,总要摊到人头上。泛泛地讲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不好讲。给出条件讲雅和俗,就好讲。比方说,我们对比两个人的气质,学识和作品,高下之分,雅俗之别,立下得见。不设定条件来评价同样两件作品,结论就不确定,你这边说他好,换地儿就有人讲他坏。雅和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艺术的高下,根本就是人的不同。人的品味,决定了艺术的品味。所以说,画的功夫在画外。你骨子里是什么,你下了多少工夫,你做人的格调高不高,都会在作品里体现。人的本质都是向善的,即便自己再无聊、再低级,也怕别人讲自己俗,看扁了自己。都想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能光宗耀祖有出息,做到做不到,这就要看你自个的本事了。外面练摊儿的,没有几个真把式。眼光很高,唱的也响,理论一套一套,拉出来一溜,不行,水平太一般。这种情况,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就不要再和人比,该溜号就溜号,别人PK你哄哄场也行。混水摸鱼的还是多,有人知道自己俗,这不简单。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俗,这很可悲,却还一个劲儿地喊别人俗,要打倒别人,这种人,还大有人在呀!
摘自《马永安先生访谈录》
第四篇:书法研究目录
《书法研究》
2002年至2008年目录
张 函 整理
2002年
(一)总105期:
1.蒋立群《中国“书法”现代定位及跨世纪架构三论》 17.沈洁清《从当代审美文化看书法艺术的当代走向》 38.吴振锋《对21世纪书法文化建设的期待》 57.刘斌《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定位》 63.汪小玲《精品与精品战略》
76.李庶民《试论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 83.刘云鹏、王换新《论书法的时代风格》 92.刘宗超《现在美学家书法美学研究述评》 119.余清汉《从“千人一面”谈书法创作、审美》
2002年
(二)总106期:
1.罗勇来《缪篆辨》 15.翟万益《大篆的裂蘗》 33.吴聿明《隶书流变浅论》
44.谭学念《“文字异形”和“书同文字”与“隶变”的关系》 53.徐华《试论凉州在草书源起时期的重要地位》 69.薛龙春《论“论守令作篇”与“匆匆不暇草书”》 79.斯萧《“六分半书”“乱石铺街”及其他》 89.王渊清《“羊大则美”辨》 102.胡志颖《“书画同源”辨析》 2002年
(三)总107期:
当代书论:
1.吴慧平《书法景观的文化地理浅释》
14.邓宝剑《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书法的人文建构》 25.梁培先《经验的异化与贫乏》 碑帖研究:
32.罗勇来《瘗鹤铬新证之题》 48.张小庄《淳化阁贴》研究 69.梁少膺《越州石化贴》考
74.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背景分析》 105.胡志颖《“书画同源”辨析》(续)
2002年
(四)总108期:
书史研究:
1.张天方、马澄《逸少正(颜)书目录》散考 11.寇克让《王铎书法思想中的崇古观念》 51.周斌《刘熙载书艺辩证思想研究》 63.周平、夏时《伊秉绶隶书自评试析》 73.侯开嘉《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
103.周俊杰、姜寿田《论书法史的人文主义学科性质》 120.周文志《动生静兮静生动》
2002年
(五)总109期:
当代书论:
1.郑晓华《全球化:危机下的深思》
19.周德聪《流行书风、书法传统、现代书法》 33.周建强、周汉标《米、王到底能走多远》 书史研究:
44.高华平《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 52.肖鑫《寂寞高手——王志》 64.陈志平《黄庭坚书事二考》
75.方爱龙《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 92.向彬《吴门书派的界定与成因浅探》 102.齐江《关于董其昌任职礼部的问题》 114.叶鹏飞《阮元的书学和书法》 124.本刊启事
2002年
(六)总110期:
当代书论
1.刘宗超《近二十年书法创作思路的清理》 古代书论
28.詹绪佐《六朝书论笺识》 36.寇克让《章程即章草说》
45.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区的划分》 59.谢光辉《南碑述论》 76.陆明君《非白书考说》
90.韩顺任《道艺关系下的“人品即书品”论与蔡京》 书法年谱
102.陈志平《李建中年谱》
2003年
(一)总111期:
当代书论
1.王南溟《差的现代书法、更差的抽象化》 20.司有来《非“派别”》 古代书论
36.罗勇来《瘗鹤铬二号石刻非原刻辨》 58.王家葵《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研究》 82.陶喻之《诸葛亮碑帖汇考》 会议综述
110.卢炘、卢轶《潘天寿与20世纪中国书法学术研讨会述评》
2003年
(二)总112期:
书论研究
1.金丹《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 14.陈稚飞《中国古代“气”论的逻辑演进》 27.钟家骥《书法功能与学书定位》 36.叶培贵《东坡的书法史论》 碑帖考释
47.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释》二帖补证 书家年谱
61.刘兆彬《苏轼年谱》 篆刻研究
111.孙群豪、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 113.小霓、刘昆《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
2003年
(三)总113期:
学术争鸣
1.徐学标、谢光辉《论误读与书法史的关系》 19.沃兴华《论流行书风的创作走向》 书史研究
30.叶梅《论古代数论中的“思”》 36.莫小不《论书说“虚”》
54.裘金康《白云先生“书气”说探微》 64.张天弓《古代书论的肇始:从班固到崔瑗》 77.于书亭《郑道昭与“九仙”》 87.朱天曙《宋克生平与交游考论》 98.张金梁《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106.张志攀《〈旧唐书〉〈新唐书〉记述本朝书家书法书事之比较及评析》 116.杨尔《杨维桢籍贯别号考》
2003年
(四)总114期:
当代书论
1.蒋天耕《论线性艺术与点性思维》 古代书论
10.万林《从“书为心画”到“书如其人”》 26.刘涛《“史学”与“八体六书”》 31.刘春梅《“五乖五合”芻议》 44.杨森《浅谈中国古代执笔方式》 62.翁志飞《晋人执笔、用笔及书风阐释》 78.胡卫平《浅谈隶书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价值》 83.朱爱娣《陈淳书法研究》
2003年
(五)总115期:
学术争鸣
1.李华年《书法抒情说评议》
16.白砥《传统哲学思想的切入对书法空间形式的作用与影响》 46.陈治元《经典与流行之间》 51.张淳《对建立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 书史研究
62.王鼐《论行书艺术的类型及审美特征》 77.邱志杰《不可思量之思量》 87.王宏理《黄宾虹之书学》 97.靳鹤亭《飞白书研究》 107.王波《“颤笔”探微》 书家年谱 115.唐戈《伊秉绶年谱》
2003年
(六)总116期:
当代书论
1.西中文《关于当代书坛流派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24.傅爱国《直书、勇气、责任感—有感于“当代”书法史研究》 书史研究
32.何碧琪《〈淳化阁帖〉肃府本研究》 59.陈麦青《王羲之重要传本墨迹评析》
72.陶贤果《书写家具变革对唐代中锋笔法的影响》 83.向彬《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征明书法的影响》 98.崔爱武《董其昌书法尚淡美学思想管窥》 104.吴聪《康有为书论中的“精、熟、通”思想》 115孙向群《就“羸”“瘵”二字和曹宝麟先生商量》 印史研究
119.方小壮《丁敬卒年考》
2004年
(一)总117期:
1.侯开嘉《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 34.江平《论汉字用作书法的优越条件》
46.刘清扬《从因字立形原则论及书法创作中汉字造型的空间因素》 56.薛帅杰《科举与书法的再审视》 70.张金梁《白沙论》
85.杨开飞《阮元书法品评标准》 96.金丹《阮元金石书法年表》 111.戴立强《程南云资料整理与考略》2004年
(二)总118期:
书史研究
1.李郁周《谈启徐萧三人对怀素〈自叙帖〉的论述》 23.徐红梅《清代北碑学理论概述》 33.王新宇《元代书法教育研究》 49.林如《欧阳修书法观研究》
73.王德军《重新评价〈非草书〉的美学价值》 83.侯学书《“草篆”非字体书体辨》 93.张传旭《“抖擞”:对黄庭坚的误读》 篆刻研究
100.朱天曙《蔡易庵篆刻艺术论》
113.陈道义《论明代文人篆刻兴盛的文化背景》
2004年
(三)总119期:
书法研究
1.陶学华《书法静中观》
21.陈龙国《“书字贵平正安稳”索解》 32.徐学标《两汉“史书”名实考辨》 51.侯忠明《四川渠县汉阙书法考略》 65.华人德《“北凉体”芻议》
85.赵仁春《蜀僧兰溪道隆等人对日本镰仓书风的影响》 94.张金梁《明代殿房书办研究》 120.何崝《略论篆隶书法》
2004年
(四)总120期:
现代书史
1.侯开嘉《照相术的东传与20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变革》 24.王兴国《简论20世纪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古代书史
38.侯学书《权量秦两诏的铨释、标点、翻译》 72.刘星《崔瑗〈草书势〉法象论思想初探》
83.薛龙春《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 95.方令光《北魏宫廷中的书家及其活动》 112.吴锡标、寿洪《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
2004年
(五)总121期:《墨法、风骨与个案研究》
1.吴海峰《画家书法墨法之研究》 35.陈龙海《书法风骨论》
44.侯忠明《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体》 54.胡传海《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 68.邹方程《六朝社会与寒人书法》
88.张志攀《从九篇唐诗的共同点看怀素及其草书形象》 102.叶军《苏东坡书法中的“意”与“法”》 108.程渤《王献之〈鸭头丸帖〉后宋高宗赞语考》 116.付强《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
2004年
(六)总122期:《唐代的书法教育与科举》
1.宋开罗《隶书与八分之名实考辨》 12.张同印《蔡邕和唐隶》
21.陶贤果、谢光辉《“飞白”名实考辨》 31.李郁周《三本怀素〈自叙帖〉在宋金元的嫡传
——兼谈明代严嵩藏本问题》
46.孟云飞《唐代的书法教育与科举》 52.温存《论草书形象性描述》
67.金玉甫《浅谈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78.无相《论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与共享》
97.李彤《论周应愿〈印说〉的仍旧观》 108.赵彦辉《赵宧光印谈》
2005年总123期:《》
1.白鹤《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
17.吴慧平、沈晓林《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方式》 31.杨元元《对历代赵孟頫书法艺术批评的批评》 58.谢光辉《〈平复帖〉“羸”“瘵”词义商榷》 65.邓云峰《康熙皇帝书法考辨》 74.陆明君《陈介祺书学思想与书法探析》 91.王宏理《黄宾虹之书学》
101.楚默《“书卷气”的几个重大问题——兼评〈论书卷气〉》 114.何震宇《“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
2005年总124期:《唐代论书诗研究》
1.蔡显良《唐代论书诗研究》 39.黄惇《赵孟頫书法研究二题》 54.潘振元《王宠的生平与书法艺术》 80.张俊岭《吴大澂的金石研究及其书学成就》 92.王玉龙《书势论的审美巡礼》
111.朱天曙《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目
——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
117.陈道义《论明清吴中篆刻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外在因素》
2005年总125期:《魏晋书法论》
1.梁少膺《魏晋书法论》
24.张天弓《关于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萧子良
〈答王僧虔书〉的两个问题》
37.张树天《书法的气、气势与气韵》 51.陈方既《生熟论》
71.徐清《“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 84.周斌《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 94.陈雅飞《李瑞清书法研究的回顾与检讨》 111.朱兴邦《〈张猛龙碑〉注释》
2005年总126期:《金朝书法史论》
1.王凯霞《金朝书法史论》 29.侯学书《秦隶书的成熟形态》
44.林婥琴、刘清扬《两汉修辞学的发展与隶书的形成》 55.张恒奎《北朝书法楷模的缺失及其影响》 74.戴立强《祝允明年谱增补》
2005年总127期:《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
1.吕金光《康有为碑学理论思想之源》 19.曹建《碑眼看帖:康有为帖学论》
36.黄阳兴《康有为书法理论与变法理论的相关性》 51.侯学书《汉隶书的成熟形态》
71.邵军《窦氏兄弟对张怀瓘理论的阐释与盛中唐审美观的初变》 87.段永成《论沈曾植的晋唐情结》 104.周正平《沈尹默的书学思想》
114.王兴国《略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中国书法》
2005年总128期:《魏晋南北朝书法研究》
1.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 21.沈晓英《试论〈泰山刻石〉的文字规范与艺术特征》 32.钱建华《论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之推崇》
42.刘文秋《朱长文与〈续书断〉》 52.周斌《东坡题跋中的书学思想初探》 65.向彬《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 82.赵彦辉《赵宧光资料整理与考略》 99.杨吉平《傅山的侠义精神与书法精神》 109.冯文华《曾熙生平交游考略》
2006年总129期:《翁方纲的书学思想研究》
1.朱友舟《翁方纲的书学思想研究》
55.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 70.吴高歌《先秦时期史官与书法》 79.吴聪《〈知汝殊愁帖〉与姚鼐今草说》 88.俞建良《郭尚先书法及其字号考辨》 97.黄鸿琼《关于书法的形质与神采》 106.傅舟《黄牧甫印风综论》
2006年总130期:《张照书法年表》
1.刘宗超《汉代书法的风格体系》
13.邓宝剑《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书学尚义贵神之特质》 44.陈龙国、傅晏风《项穆书法“三鉴”论辩》 53.朱乐朋《翁方纲书法理论浅谈》 65.倪文东《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
73.孙向群《对谢光辉教授“羸瘵”词义商榷文章的批驳》 84.谢权熠《清张照书法年表简编(初稿)》 114.王兴国《传统之辨与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念》
2006年总131期:《书笔论》
1.翁志飞《书笔论》
22.周平、夏时《从山东庙堂汉碑论隶书的发展》 38.周海平《〈笔阵图〉的书法创作思想管窥》 45.杨继龙《李邕书法的守成特性与历史定位》 62.王连富《颜体起源说辨析》
82.李慧斌《米芾书史所论宋初科举“誊录”制度
与“趣时贵书”现象之真实关系的考证》
91.潘善助《海峡两岸大学书法社团比较研究》
100.周斌、陈红梅《20世纪书法篆刻史上一种可贵存在的状态
——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05周年》
113.周振《文人篆刻刀法观的三种倾向》
2006年总132期:《祝允明书法作品辨伪》
1.邓宝剑《魏晋南北朝书法创作理论述略》
12.刘涛《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问题》 19.叶俊《李世民与赵光义对唐宋书法的影响比较》 33.胡春涛、廖方容《寻绎“神、妙、能”
——张怀关〈书断〉品评体系溯源》
48.张树天《唐〈孟府君墓志〉书体研究》 60.戴立强《祝允明书法作品辨伪九例》 82.周斌《论书法丑学思想的两个审美维度》 94.陈道义《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 105.刘宗超《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 116.李欣《中国书法与绘画差异的哲学研究》
2006年总133期:《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专辑》
1.黄君《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 38.刘墨《由澄明走向超越——黄庭坚艺术论纲》 49.毛万宝《数得神助——论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灵感现象》 61.彭励志《试论黄庭坚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启蒙与影响》 76.蔡显良《黄庭坚论书诗研究》
89.刘天琪《黄庭坚论书所言“道义”之文化渊源略解》 101.张炬《从“长年荡桨,群丁拔棹”看晚年黄庭坚书法道路》 111.王庆忠《宋徽宗、宋高宗书宗黄庭坚论》 116.王宏生《古碑刻与立石次序考辨》
2007年总134期:《秦文字草化研究》
1.杨宗兵《秦文字“草化”研究》 13.张恒奎《北齐书家刘珉考》 25.王鼐《李邕法帖述考》 39.胡源《论陆游的书艺观》
49.王之义、赵明《试论康有为书法形学观的本体意义》 61.孙晖《凤凰涅槃——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 73.丁利年《丁辅之年谱》 109.张平《论印刷与书法之关系》
2007年总135期:《宋克章草书风论》
1.陆锡兴《“史书”即八分考》
16.张恒奎《沟通南北朝的书法世家——彭城丛亭里刘氏》 29.杨豪良《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43.常春《从后妃到名妓——唐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 53.朱天曙《章草中兴的高峰——宋克章草书风论》 66.孙慰祖《陈鸿寿年谱》
84.郭舒权《近六十年上海书坛重大动态》 115.陈道义《论古代汉字书法装饰的文化背景》
2007年总136期:《揭傒斯事迹系年》
1.唐幼铎《“浯溪三铭”考述》
16.程慧颖《〈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 34.李金荣《涪陵白鹤梁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考辨》 47.张函《揭傒斯事迹系年》
64.程渤《吴廷及〈馀清斋帖〉问题研究》 78.冯广贺《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 96.张世杰《楷书的流派与风格》
103.王兴国《略论当代中国书法的现代化》 116.温存《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考》
2007年总137期:《徐渭书法论》
1.吴聪《王羲之为右将军非右军将军》 10.张树天《重谈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22.张恨无《徐渭书法论》
34.范美俊《徐渭的书风之“变”与心学背景》 56.刘云鹏《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
65.罗红胜《论〈说文解字〉的书法正字范本价值》 75.孙晖《浅谈中国书法的“表演性”》 87.唐存才《黟山黄士陵年表》
116.王荣敏《晚明尚“奇”审美风尚与文人篆刻的残崩之美》
2007年总138期:《元龚璛书迹考评》
1.朱喜发 李光德《“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及影响》 15.程渤《元龚璛书迹考评》 29.刘东芹《宋曹交游考略》 50.徐传法《俞樾书法论》
62.王宏生《古代书学论著分类述评》
72.周斌《书法练习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实验研究》 81.钱松《关于若干种何绍基年谱的考证》 106.杨高钰《徐三庚及其印艺》 116.隋邦平《“有书学而无书才”——对王世贞此说的质疑》
2008年总139期:《张瑞图书法形式探微》
1.王晓光《张瑞图书法形式探微》 21.王渊清《兰亭论辩与20世纪疑古思想》 40.邓云峰《论湖湘文化对湖南书法的影响》
55.王春林《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 69.白鹤 李雯《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 81.周红旗 周斌《默会知识与大学书法教育》 89.章海荣《写意引:开辟印艺新时代的标志》 99.曾迎三《曾熙年谱》
第五篇:书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书法艺术
研究人:赵文博
研究背景:
书法艺术是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研究者和学习者分布在中国,日本这些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
研究问题:为什么现在学校对书法特别重视?书法对我们的重要性?书法是怎样来的?
研究内容:
1汉字--史前书法的历史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却是汉字的雏形。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2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
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3现代的书法,我们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研究方法:调查法
调查设备仪器:计算机
研究讨论
1书法家的风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形式是我的精神的个性。”
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也就是说,书家的风格主要是他的思想性格,或者说是他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即反映在作品的结构、语言(线条)等各种因素之中,又植根于作品的 内容。实际上,它是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作品的艺术风格。书法作品是通过书法家创作出来的,由于书法家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以及文化修养等不同,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家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优秀的作家总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会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黑格尔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颜鲁公之所以能在艺术形态与人格形态上达到高度一致,是因为其独特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审美趣味,使他选择了符合他人格形态的表现形态。
二、书法艺术的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
书法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
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多样,任务和主题的多样,新的思潮和风格的多样以及表现方式的多种多样等等,都是书法艺术风格千差
万别的原因。而我说的统一性,就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地域)的书法艺术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书法家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民族和社会之中。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斗争,社会风尚和艺术思潮等等必然要对书法家们产生影响。因此,就必然在他们的创作个性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的作品总要反映一定时代的生活内容。所以时代不同,艺术风格就不相同
研究结论
书法是世界艺术林中独特的一门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而且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问。因此书法历来就被中国人所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投注于学习和研讨这门古老的艺术。同时它也以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的身份向海外传播,并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受到高度的评价和重视。为中华民族增添了荣誉和光采,我们离不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