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

时间:2019-05-12 06: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

第一篇: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

学习动态性能表

第19篇--V$UNDOSTAT2007.6.14

本视图监控当前实例中undo空间以及事务如何运行。并统计undo空间开销,事务开销以及实例可用的查询长度。

V$UNDOSTAT中的常用列

 Endtime:以10分钟为间隔的结束时间

 UndoBlocksUsed:使用的undo块总数

 TxnConcurrency:事务并发执行的最大数

 TxnTotal:在时间段内事务执行总数

 QueryLength:查询长度的最大值

 ExtentsStolen:在时间段内undo区必须从一个undo段转到另一个的次数

 SSTooOldError:在时间段内'Snapshot Too Old'错误发生的次数

 UNDOTSN:这段时间内最后活动的undo表空间ID

视图的第一行显示了当前时间段的统计,其它的每一条记录分别以每10分钟一个区间。24小时循环,一天最多144条记录。

示例:

1.本例显示undo空间从16:27到之前24小时内的各项统计。

SQL>select * from v$undostat;

End-Time UndoBlocksTxnConcrcyTxnTotalQueryLen ExtentsStolenSSTooOldError---------------------------------------

16:*** 16:***0 ***9544540 ***3210633201 ***2498120250 ***0025500

在统计项收集过程中,undo消耗最高发生在15:30-15:40这个时间段。10分钟内有1187个undo块被占用(基本上每秒钟2个块)。同时,最高事务并发也是在相同的时间段,45个事务被并发执行。执行的最长查询(1202秒)是在15:20-15:3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查询实际上是15:00-15:10段即开始并直到15:20这个时间段。

http://君三思

第二篇: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研究

CDIO项目设计

设 计学 生学 生学 部专 业指 导(I)

机械基础项目

题 目: 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研究 姓 名: 学 号:(系): 年 级: 教 师:

2012 年 10

月16 日

摘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二维、完整约束情况下,计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笛卡儿数学模型及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实现;然后以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为目的,针对某型全减振山地自行车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理论分析工作,利用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及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最后利用该系统对样车的骑行动态性能给出了评价。在笛卡儿数学模型及算法的程序实现上,本文结合软件工程知识,使用统一建模语言,对笛卡儿数学模型及算法的静态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二维、完整约束问题设计了一类计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程序的结构,并使用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初步实现了该程序的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分析功能,最后选用了两个典型算例验证了本文动力学分析程序的正确性。该部分内容在自行设计完善的可用于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的计算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方面,本文以某型全减振山地自行车为例,首先依据国家相关检测标准设计并进行了该款山地自行车车架的振动试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扩展前述的车架模型,建立了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系统包括:使用谐波叠加法与 ARMA(Auto-R平度模型;样车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包含力学模型与知觉模型的骑行者模型,其中的知觉模型参考 ISO2631 建立,为一种人体承受全身振动下的舒适性知觉模型。最后本文对已建立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利用骑行者知觉模型对样车骑行动态性能进行了评价并给出结果。评价结果认为该款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欠佳,设计有待改进。研究建立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为今后山地自行车进一步的力学分析提供了动力学模型基础,为山地自行车的计算辅助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类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结果评价标准。

关键词: 计算多体动力学,笛卡尔数学模型计算法,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骑行动态性能II。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 绪论 ·······························································································································3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 1.2 国内外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4 1.2.1 国内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4 1.2.2 国外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5 第二章 山地自行车车架振动试验及仿真试验 ··········································································6 2.1 引言 ······························································································································6 2.2 试验方法与仪器设备 ···································································································6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9 第三章 路—山—人系统的建立及其系统力学分析 ································································ 12 3.1 引言 ···························································································································· 12 3.2 模型建模时所做的简化假设 ······················································································ 13 3.3 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立 ······························································································ 13 3.4 系统动力学分析 ········································································································· 14 3.5 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评价 ·················································································· 17 第四章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机动车数量激增使中国的城市交通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飚升更导致了燃油价格的飞涨,整个社会面临重重矛盾。推广使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不失为缓解上述矛盾的一种方法;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既可强健体魄又能愉悦身心的自行车运动方兴未艾。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主要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采取了鼓励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政策,且政策卓有成效:如丹麦哥本哈根市 2000-2003 年预算中写明:“制定全面改善自行车使用条件的行动计划,包括自行车道路网的扩展方案,提高通行能力、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方案,以及必要的设施维护。”;而 1997 年针对荷兰的一项统计结果更表明,当地人们从事日常活动选择交通工具时,选择自行车的比率已占到 28%,已经接近了选择自驾车的比率(30%)。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自行车行业前景看好。

为了增强我国大陆地区自行车企业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本文选择山地自行车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全减振山地自行车的骑行动

态性能。选择这样的研究内容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首先山地自行车的出口在数量与金额上均占我国自行车出口总量的最大份额,研究成果一旦获得应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二山地自行车骑行路况恶劣,各种性能指标要求较高,其动

态骑行性能更是整个山地自行车性能的关键;其三全减振山地自行车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山地自行车,其悬挂系统技术含量高,获得的成果科技附加值多,且全减振山地自行车与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电动自行车这两者悬挂系统间可供相互借鉴之处颇多。

1.2 国内外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在山地自行车及其它类型自行车动力学分析方面,1991 年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的王子良、黄永强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建立了自行车骑行系统动力学模型,按ISO2631 推荐评价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分析计算;1994 年郑州七一三所的丁思远利用锤击法对自行车车架作结构动态特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车架结构;1995 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的杨向东、贺跃进设计了有机形态的碳纤维自行车车架,并对车架的强度、刚度、减振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之后,李亚平、殷安琪和王延汉又利用结构振动理论对车架与前叉系统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计算了前叉的动应力,为前叉断裂的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002 年,东南大学的董晓马、汪凤泉根据随机振动理论与 ISO2631,建立了山地自行车全悬架骑行振动模型,对山地自行车为减振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前后的性能加以对比,证明了参数优化的有效性。

在山地自行车及其它类型自行车结构与机构设计方面,1990 年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刘云霞、马中兴等对自行车在正常骑行状况下的承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得出“骑行者—自行车”传递系统载荷的统计数据;之后,沈义明、晏恒等以车架重量最小为目标对车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车架刚度、强度进行了校核; 2000 年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研究所的许正和,陈正升对减振山地自行车后悬架机构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设计了相应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程序;2001 年北京工业大学的王建华、杨文通等基于运动自行车车架结构的参数化设计,开发了专用的 CAD 设计系统。

综上所述,国内针对山地自行车动态骑行性能方面的研究不多,部分研究中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过于简单,且所做研究大多集中在自行车的结构设计方面。

1.2.2 国外山地自行车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某研究团队从 80 年代初至 90年代末一直从事自行车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981 年研究车把承受的载荷时,将人体上臂和小臂处理为刚体而不是集中质量;1983 年研究了承受路面激励时,公路自行车车架主要零部件承受载荷情况;1985 年研究了骑行者坐姿下车架所受载荷的试验测量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1990 年研制了一种便携式数字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用来测量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鞍座、车把和脚蹬处的载荷;1993 年研究了骑行者在站立姿态下车架所受载荷的试验测量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1994 年建立骑行者—自行车系统模型,采用试验和仿真两种方法,分析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骑行时山地自行车车架所受的载荷情况,比较了骑行者处于坐与站立两种姿态下的状况;1994 年指出对于杠杆式单臂悬架结构的车型,铰点越高,对由骑行者引起的能量损失越显著;1996 年用 Kane 法建立骑行者—自行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仿真方法分析骑行者引起的能量损失与减振弹簧、阻尼减振器、铰点位置等参数的关系;1997 年以悬架系统能量损失最小为目标,对铰点的位置进行优化,对骑行状况、脚蹬运动、弹簧和阻尼参数以及链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由以上叙述可见,国外关于山地自行车在理论和试验方法的研究上均取得了相当成就,建立了多种用于分析山地自行车动力学性能的动力学模型,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分析山地自行车性能的试验,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M.L.Hull 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的基础。

第二章 山地自行车车架振动试验及仿真试验

2.1 引言

以研究的目的为导向,抽象出最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考虑到该类系统的复杂性,直接使用试验方法研究完整的该系统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章将首先依据国家相关检验标准对山地自行车车架进行动力学建模,而后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对车架模型的可靠性及适用性范围进行验证。本文后续的分析工作将在该车架模型的基础上展开。

2.2 试验方法与仪器设备

选择某品牌自行车集团有限公司某型全减振山地自行车为研究对象。该车车架主要材料为铝合金,其后悬架采用四连杆减振机构,前叉采用普通套筒式减振装置,前叉选择普通弹簧作为减振元件,后悬架减振机构选择普通弹簧、液压及气压三类常用减振器作为减振元件。减振器主要参数见表 2.1。参考样车设置零部件密度,由 Pro/ENGINEER 软件完成刚体质量属性包括各个零部件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的计算。

表2.1 减振器主要参数

考虑到人体对不同振动信号的舒适性感觉存在差异,ISO2631 中采用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频域加权均方根值作为评价指标,人体主要器官共振频率范围为0.5~6Hz。同时使用 ADAMS 软件对安装弹簧减振器时的试验系统固有频率进行预估,得系统一、二阶固有频率分别为 3.21Hz 和 4.20Hz。

图 2.2车架各处载荷分配表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使用公式(2-1)计算选定频率下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均方根值a max

(2-1)

图2.3 ISO2631 中采用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频域加权均方根值aw作为基本评价指标 式中 aw(t)为加速度频率加权时间历程函数;T 为测量时间。

(2-2)ISO2631 中的频域加权均方根值aw可以采用加速度谱对其进行估计

(2-3)式中W i 为 ISO2631-1 中规定的第 i 个 1/3 倍频程频带的频率加权系数:ai 为第i个 1/3 倍频程频带的加速度均方根值。

由于研究中单次试验采用单一频率简谐激励作为输入,假定试验系统为线性系统,选定频率下的ai 值近似等于相应频率下的a max,试验载荷分配模拟人体坐姿状态,此种姿势下鞍座处频率加权系数W i 对应标准中的Wk,取值见表 2-3。ISO2631-1 中未对车把处频率加权系数W i 进行规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2 利用表2.2可以得到试验频率下不同类型减振器在鞍座处频域加权均方根值a w(如图2.2所示)。由于标准中未对车把处加速度频率加权系数做出规定,因此暂不考虑车把处振动对人体的影响,近似将aw 值作为减振器减振效果评价指标。

一般路面不平度的空间频率范围为0.011~2.83m− 1[54],普通自行车平均骑行速度为25 km /h,路面对普通自行车的激振频率范围为0.0076~19.653Hz。山地自行车骑行路况恶劣(如碎石路面),当骑行速度较快时,路面对山地自行车激振频率普遍大于6Hz,从图2.4中可以看出,当激振频率大于6Hz 时,弹簧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略优于液压、弹簧减振器,但减振效果相差不大。考虑到气压、液压减振器的成本及可靠性,可选用弹簧减振器作为山地自行车减振元件,且不会损失山地自行车车架的减振性能。而对于在较为平缓路面骑行的山地自行车,8

图2.4 且骑行速度较慢时,路面激振频率将低于6Hz,增大减振器阻尼可显著优化山地自行车车架减振效果。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采用 Pro/ENGINEER 建立试验车架模型,将其导入 ADAMS 软件。使用ADAMS 软件建立试验系统激振试验台仿真模型,并进行选定频率下的仿真试验。仿真试验系统建模时进行如下简化:

1、根据材料估算各运动副间摩擦(动摩擦系数为 0.5,静摩擦系数取 0.6);

2、忽略配重连接件质量;

3、线性化弹性元件刚度与尼。

图2.5 加速度响应仿真试验结果与实际试验实测结果对比见图2.6至图 2.8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通过实测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发现,当车架安装弹簧减振器时,本章所建立仿真系统与试验系统近似程度较好,将其作为山地自行车动力学分析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安装另两类减振器时两种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存在的原因估计是由于弹簧减振器几乎不存在阻尼,系统呈线性特性,动力学模型初始假设合理;而另两类减振器系统存在较大阻尼(见图2.9),系统呈现出了较强的非线性特性,动力学模型初始假设不成立。

第三章 路—山—人系统的建立及其系统力学分析

3.1 引言

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本章将通过增加路面不平度模型及骑行者模型来建立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以分析山地自行车的骑行动态性能。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静态结构如图 3.1。

图3.1 为了便于本文后续讨论,本节首先定义系统模型的全局参考坐标系如图 3.2所示,后续章节中讨论中涉及的全局参考坐标系均指该坐标系。

图3.2 12

3.2 模型建模时所做的简化假设

山地自行车正常骑行时,由于骑行者蹬踏自行车运动及其为维持平衡所做的调整的影响,山地自行车的运动不能保持在X − Z平面内,因此系统模型为一空间运动多体系统。但由于山地自行车的主要所受为Z方向路面不平度激励,且大部分情况下自行车绕X 轴方向侧倾角较小,故可将系统运动简化X − Z平面内的运动:

对于路面模型的简化假设:由于与车辆平顺性研究目的类似,本文路模型忽略了路面在车胎作用下发生的自身变形,选用了在车辆平顺性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路面不平度模型。

对于山地自行车模型的假设:因为山地自行车的架叉多为封闭的三角形结构,故架叉具有较好的刚度,故可将其简化为多刚体系统模型;山地自行车轮胎模型的建立时所做假设和骑行者模型的建立时所做假设则参考相关文献进行。

综上所述,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模型建立所做简化假设包括:

1、系统运动简化为 XOZ平面内的运动;

2、采用路面不平度模型,忽略路面在车胎作用下发生的自身变形;

3、忽略自行车架叉零部件形变,零部件做刚体假设;

4、轮胎模型依据滚子接触模型做相应简化;

5、骑行者力学模型所受为完整约束,忽略骑行者主动控制对系统的影响;

6、骑行者力学模型简化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3.3 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立

路面作为整个系统的输入,对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结果有着重大影响,故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适合骑行动态性能分析的路面不平度模型。目前,路面不平度模型建立方法主要包括两类:测量法与数值模拟法。对于测量法而言,由于受到测量仪器设备、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研究人员获得大量的实际测量数据比较困难;故通常研究采用的是数值模拟法,该法参考相关部门与机构制定的路面不平度模型标准,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产生所需路面不平度数据。本文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模方法选用数值模拟法。

为便于判断路面不平度模型优劣,本节将给出路面模型的评价标准。由于人体对不同频率范围的振动信号的舒适性感受存在差异,目前提出的人体承受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指标为多个指定测量位置加速度信号的频域加权值,因此本文中路面模型的优劣评价标准应该是:

1、准确反映路面信息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统计规律

2、准确反映路面信息在频率域中的规律。

现有的主要路面不平度模型有过滤泊松过程模型、ARMA 模型、谐波叠加 模型,下面参考上文提出的模型优劣评价标准,结合这几类模型的特点对现 有路面不平度模型分别进行评价。

1988 年张湘伟进行了过滤泊松过程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思想是:叠加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数服从稳态泊松过程、且具有一定形函数的凹凸来模拟实际路面不平度。过滤泊松过程模型能够较好反映频率域中的规律,其主要的缺点为模型参数计算缺乏严密的算法,需要试凑,给应用带来了难度。

ARMA 模型是一种通过严格数学推导建立起来的随机过程模型,其参数计算有多种算法一旦模型参数确定就可以迅速递推出所需任意长度的随机序列,但就一般而言,计算所得参数并不能保证 ARMA 过程的收敛,需要对参数进一步进行修正。AR 模型可认为是 ARMA 模型的一种特例,且任意的ARMA 模型都可以找到与其等价的 AR 模型,AR 模型参数推导也较 ARMA 模。

谐波叠加模型的核心是将路面不平度表示成大量具有随机相位的谐波之和。该模型简单方便,目前应用广泛,但是该模型计算量与要生成序列的长度的平方成正比,故当模型精度有较高要求时,该模型计算量偏大。2004 年重庆大学常志权使用谐波叠加模型对路面不平度进行了数值模型。

其它路面不平度模型的研究如 2003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献栋使用傅立叶变换建立的路面模型,1999 年金睿臣、2005 年谢伟东建立的伪白噪声模型等。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模型的优缺点,本文将选用经典的谐波叠加模型以及ARMA 模型两种方法来实现本文的路面不平度模型。

3.4 系统动力学分析

使用 ADAMS 对系统动力学进行分析时,求解器选用适合刚性问题的吉尔积分器,积分格式为 I3 型,采用修正校正器,仿真时间为 150s,仿真步数为

2000步。对所需加速度信号从 90s 时刻开始进行采样,采样时间共计 60s。山地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被测量的统计规律见表3.1,被测量的功率谱密度估计如图3.3至图3.5所示。

表3.1

图3.3

图3.4

图3.5

考察表 3.1可得出下列结论,在 B 级路面骑行过程中,当骑行者保持恒定速率217 /s蹬踏时,样车 X 向骑行速度变化不大,约为 2.5m/s,可认为样车处于匀速状态,路面不平度对于样车的骑行速度影响不大;所有加速度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在均位于零值附近,这一现象符合路面不平度随机过程零均值的最初假设,认为山地自行车的加速度响应反映了路面不平度的部分规律;忽略加速度的方向性对评价的影响,选择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衡量指标,脚蹬质心处 X 方向的加速度均方根值远大于其它的测量位置的加速度均方根值,该方向的剧烈的振动可能对骑行者对于山地自行车的控制及舒适性产生不良影响。

分析各加速度测量值的功率谱密度估计可以得出,在本文仿真试验条件下,脚蹬与鞍座质心处 X 向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分布在 4~5Hz 频率范围内,设法降低该频率范围内的能量,将大大改善样车的动态性能;鞍座质心处 Z 向振动能量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在整个目标频率带内均有较高峰值存在,估计是由于样车后悬架对路面不平度激励进行滤波的结果;脚蹬质心处 Z 向振动能量在 2.5~5Hz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较低的峰值,与鞍座质心处 X 向振动能量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联系;脚蹬质心处 X 向与 Z 向能量分布在 0.6Hz 处的高峰值是由于骑行者以恒定速率蹬踏引起的,与路面不平度激励无关。

3.5 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评价

ISO2631 中规定的舒适性程度与振动信号频域加权加速度值之间的对应关 系如下表所示

表3.2

利用骑行者知觉模型及 3.2 节的结果对该型全减振山地自行车动态性能给出评价。舒适性评价中,因为骑行者脚部振动Z 向的峰值因子为 25.00,臀部振动Z 向的峰值因子为 8.09,依据 ISO2631 标准规定可选用瞬时频域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MTVV)作为评价指标,本文骑行者知觉模型计算出的 MTVV 值为11.432m /s,对比表 3-2 可得出骑行者感觉极端不舒适的结论。

评价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骑行者感觉极端不舒适,长期骑行该款山地自行车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险。但由于本研究并未对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进行真实动力学试验以及开展骑行者舒适性的问卷调查,单纯依赖 ADAMS 试验进行判断该款山地自行车的动态骑行性能会存在不足。

第四章

结论

本文结合软件工程知识,以统一建模语言为描述手段,设计了针对二维、完整约束问题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程序的结构,并使用高级程序语言实现其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的主要功能,为后续分析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以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为目的,选用AL-02-270S型铝合金全减振山地自行车为样车,依据国家相关检测标准设计并开展了该款山地自行车车架的振动试验与仿真试验。模型在模拟真实车架的动力学响应方面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以上述车架仿真模型为基础,研究建立了一类较为复杂的完整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该系统中包含了一种使用人体舒适性知觉模型对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进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为山地自行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类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结果评价标准。利用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结果,使用本文建立的人体知觉模型对样车骑行动态性能进行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认为在本文试验条件下,骑行者感觉极端不舒适,长期骑行该款山地自行车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

在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分析方面:对于复杂的路面—山地自行车—骑行者系统仅仅使用了计算机进行仿真计算,未进行实际试验与骑行者舒适性调查验证系统模型及分析评价结果的正确性;采用三角形面片拼接路面模型的处理方法过于粗糙,这很可能是导致最后评价结果比估计实际情况恶化的主要原因;骑行者关于舒适性的知觉模型中数值积分过程选择了精度过低的算法;轮胎模型的选择欠合理且参数不准确。

参考文献

[1] 休斯敦,刘又午.多体系统动力学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2] 袁士杰,吕哲勤编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3] 张大钧.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与实验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1991.[4] 周一鸣,毛恩容编著.车辆人机工程学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5] Mechanical Dynamics,Inc.ADAMS/Tire Documentation [M].2002.[6] 赵济海,王哲人,关朝雳编著.路面不平度的测量分析与应用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 唐光武,贺学锋,颜永福.路面不平度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00,13(1):114-117.[8] 杨叔子,吴雅.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上册 [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9] 丁玉兰,郭纲,赵江洪编著.人机工程学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机床动态性能实验方法总结

方兵[1]采用力锤对机床的立柱施加激励,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频率响应函数,进而采用模态分析系统集成的算法便可估计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等模态参数。

魏要强[2]等采用数控机床自身运动产生的振动为激励源,通过控制运动部件以特定方式空运行,激励起结构的有效振动响应,并结合基于响应信号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获得结构的动态特性参数。

杜奕[3]等基于结构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对磨床空转及磨削工况的噪声及部分测点的加速度信号进行了拾取分析,初步掌握了磨床工况下加工信号频率范围及峰值随频率分布情况

周莉[4]利用压电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作为前端信号采集装置,通过7700Pulse软件采集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然后应用ME’scope软件进行机床实验模态分析。

张良[5]采用单点激振多点拾振的方法对其进行模态实验分析,得到主轴部件的模态参数,采用Lanczos法对建立主轴箱和主轴有限元模型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得到主轴箱和主轴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参考文献

[1]方兵.精密数控机床及其典型结合面理论建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2]魏要强,李斌,毛新勇,毛宽民.数控机床运行激励实验模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06):79-82.[3]杜奕.MSY7115平面磨床的实验模态分析及动特性修改[D].昆明理工大学,2002.[4]周莉,李爱平,古志勇,刘雪梅,张正旺.基于实验模态分析的机床动态性能测试[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4,12(04):360-363.[5]张良.高性能数控机床主轴部件动态分析与实验[D].重庆大学,2007.

第四篇:技术性能鉴定表

大中型设备技术性能鉴定表

设备名称

修理开始日期

设备型号

修理结束日期

鉴定内容 外观评价

鉴定人:

日期:

机械性能评价

鉴定人:

日期:

配套电器设备恨不能评价

鉴定人:

日期:

整机性能评价

鉴定人:

日期:

NO :200

―0 GJP007 ――05

第五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动态查找表

编号: 139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说明书

动态查找表

院: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号:

指导教师:

2015年月 26 日

动态查找表

学生姓名:银杰

指导老师:王晓莹

摘 要

本课程设计说明书系统地阐述了我使用C语言在Code::Blocks软件编写的动态查找表程序的整个过程,编写的环境是win7 64位操作系统。根据题目要求,编写动态查找表使用二叉排序树,即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该程序具有建立数据功能、具有数据查找功能、具有数据插入功能、具有数据删除功能等基本功能操作。

关键词:动态查找表,Code::Blocks软件,win7 64位操作系统,C#

dynamic lookup table

Author :yinjie

Tutor :Wangxiaoying

Abstract

This course design specific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using C language in Code:: Blocks software written in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program,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According to the topic request,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using the two fork sort tree, that is, the two binary list as the storage structure.The program has the function of building data, data searching, data insertion, data deletion and so on.Key words:dynamic lookup table, Code::Blocks software,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C #

目 录

引言.........................................................................................................................................................................1 查找的基本概念.................................................................................................................................................1 小结.....................................................................................................................................................................1 题目.....................................................................................................................................................................1 第1章 程序的构图设计.....................................................................................................................................2 1.1动态查询表:...............................................................................................................................................2 1.2程序功能流程图:.......................................................................................................................................2(1)、主函数模块............................................................................................................................................2(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3(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4(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4(5)、二叉排序树删除连接模块....................................................................................................................5(6)、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模块........................................................................................................................5(7)、二叉排序树的遍历模块........................................................................................................................6 第2章 详细设计的程序.....................................................................................................................................6 各函数模块.........................................................................................................................................................6(1)主函数模块................................................................................................................................................6(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模块............................................................................................................................8(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8(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9(5)多态查找表删除模块..............................................................................................................................10(6)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模块..................................................................................................................12 第3章 程序测试和运行.....................................................................................................................................12 3.1 程序测试....................................................................................................................................................12 3.2 程序运行....................................................................................................................................................13

1、主界面

...................................................................................................................................................13

2、建立二叉排序树模块界面.....................................................................................................................13

3、二叉排序树查找模块界面.....................................................................................................................14

4、二叉排序树插入模块界面.....................................................................................................................14

5、二叉排序树删除模块界面

...................................................................................................................14

6、退出程序的界面.....................................................................................................................................14 总 结.....................................................................................................................................................................15 程序完成情况...................................................................................................................................................15 有待改进之处...................................................................................................................................................15 课程设计期间的收获.......................................................................................................................................15 附录源代码如下...................................................................................................................................................1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引言

查找的基本概念

查找又称为检索,就是从一个数据元素集合中找出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查找是数据处理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操作,查找算法的优劣对整个软件系统的效率影响很大,尤其当所涉及的数据量较大时,更是如此。在一个数据集合中进行查找操作可选用的方法与该数据元素集合的存储结构有很大关系。

查找是根据某个给定的值,在数据元素构成的集合中确定是否在这样一个数据元素,它的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关键字。

要进行查找,必须明确要查找对象的特征,也就是要查找元素的关键值。如果在数据集合中能找到与给定值相等的关键字,则该关键字所属的数据元素就是所要查找的数据元素,此时称该查找成功;如果查遍了整个数据元素集合也未能找到与给定值相等的关键字,则称该查找失败。小结

当然对于这个说明书,我不可能做得至善至美,但是一些基本的格式内容还是符合要求的。首先,我对查找表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然后,我就查找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我把查找表中所有的设计简明清晰地展现出来,并把我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了分析。最后,在结论中,我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做了总体的评价同时简述了我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的收获和经验。

题目

选题十二:动态查找表

【问题描述】

利用二叉排序树完成动态查找表的建立、指定关键字的查找、插入与删除指定关键字结点。【任务要求】

算法输入:指定一组数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算法输出:显示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结果、查找成功与否的信息、插入和删除后的中序遍历结果(排序结果)。

算法要点:二叉排序树建立方法、动态查找方法,对树进行中序遍历。【测试数据】

自行设定,注意边界等特殊情况。

第1章 程序的构图设计

1.1动态查询表:

依照输入的一组数据{56,80,65,20}所得的二叉排序树如下(a)所示:当插入11的时候就如(b)所示。

562065801

156206580

(a)

(b)1.2程序功能流程图:

(1)、主函数模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开始打印输出动态表的6个功能选择栏do循环输入选择号hSwitch(h)执行对应函数模块程序退出结束

(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

开始输入数据个数Xfor循环输入X个数据调用插入函数Insert二叉树建成结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

开始二叉排序树是否为空否根结点关键字?key是大于递归返回在左子树查找递归返回等于小于在右子树查找查找失败查找成功结束

(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

开始调用查询函数Search()是否查询成功否被插入结点*s为新的根结点是插入的节点根结点<被插结点*s为左孩子插入成功结束

>被插结点*s为右孩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5)、二叉排序树删除连接模块

开始左右子树是否为空是While循环否向右走到尽头重接它的左右子树将被删结点的前驱s的内容直接替代该结点的内容被删除结点的左子树的右子树是否为空否重接*q的右子树是重接*q的左子树连接成功结束(6)、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模块

开始输入要删除的的数据是否存在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否调用删除的连接函数Delete()结束返回是找到关键字并删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7)、二叉排序树的遍历模块

开始二叉树根是否为空否对左子树按中序遍历进行访问根结点对右子树按中序遍历进行遍历完成结束是递归调用

第2章 详细设计的程序

各函数模块

(1)主函数模块:

用主函数main()来实现。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do()函数并让主函数调用它来显示主菜单,让用户选择操作。在do()函数中,我应用了switch-case语句来进行选择,是个比较简单实现的模块。最后若选择“5”退出循环。否则继续循环。主要代码如下:

int main(){

bitree T=NULL,p;ElemType e;int n;int h;char c;

do{

printf(“********************************************************n”);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printf(“*

*n”);

printf(“*

动态查找表

*n”);

printf(“*

1.建立二叉排序树

*n”);

printf(“*

2.二叉排序树查找元素

*n”);

printf(“*

3.二叉排序树插入元素

*n”);

printf(“*

4.二叉排序树删除元素

*n”);

printf(“*

5.退出

*n”);

printf(“*

*n”);

printf(“********************************************************n”);

printf(“请输入你的选择: n”);

scanf(“%d”,&h);

switch(h)

{

case 1:Init(T);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2:printf(“请输入要查找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数据已经存在!n”);

else

{ printf(“数据不存在!n”);}

break;

case 3:printf(“请输入要插入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已经存在!n”);

else{Insert(T, e);printf(“成功插入!n”);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4:printf(“请输入要删除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 Deletebit(T,n);printf(“已经成功删除!n”);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树: ”);Zhongxu(T);printf(“n”);}

else printf(“数据不存在!n”);

break;

case 5:printf(“退出!n”);

break;

default:printf(“选择错误,重新开始!n”);

}

} while(h!=5);}(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模块:

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是从空的二叉排序树开始,每输入一个结点数据,就调用一次插入算法将它插到当前已经生成的二叉排序树中。主要代码如下:

void Init(bitree &T)//构造一个动态查找表T {

int x;int i;int n;

ElemType e;printf(“请输入结点个数: ”);scanf(“%d”,&x);

for(i=1;i<=x;i++)

{

printf(“第%d个结点数据值:”,i);scanf(“%d”,&n);

e.key=n;Insert(T,e);

}

printf(“二叉排序树已经建立!n”);}

(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方法如下。当二叉排序树为空时,查找失败。

当二叉排序树根结点的关键字等于key时,查找成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当二叉排序树根结点的关键字大于key时,从根结点的左子树中以同样方法进行查找。当二叉树根结点的关键字小于key时,从根结点的右子树以同样方法进行查找。显然,该过程是一个递归过程,下面给出这一算法的实现。

主要代码:

bitree Search(bitree T,ElemType e,bitree f,bitree &p)//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数据 {

if(!T)

{

p=f;

return NULL;

}//查找不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

p=T;return T;

} //查找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return Search(T->lchild,e,T,p);

else return Search(T->rchild,e,T,p);}//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数据(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

若要将一个关键字值为key的结点t插到二叉排序树中,只需要使该结点插入后,二叉排序树中的元素依然按照原来的规律排列即可。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方法如下。

若二叉排序树是空树,则key称为二叉排序树的根。

若二叉排序树为非空,则将key与二叉排序树的根结点进行比较:如果key的值等于根结点的值,则停止插入;如果key的值小于根结点的值,则将key插到左子树;如果key的值大于根结点的值,则将key插到右子树中。主要代码如下:

void Insert(bitree &T,ElemType e)//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数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

bitree p,s;

if(!Search(T,e,NULL,p))//查找不成功

{

s=(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e;s->lchild=s->rchild=NULL;

if(!p)T=s;//被插入结点*s为新的根结点

else if(e.key

data.key)

p->lchild=s;//被插结点*s为左孩子

else

p->rchild=s;//被插结点*s为右孩子

} }(5)多态查找表删除模块:

从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结点,不能简单地把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都删除,只能删除掉该结点,并且还应该保证删除后所得到的二叉树依然满足二叉树的性质不变。也就是说,在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结点相当于删除有序序列中的一个结点。

假设要删除的结点为P,其双亲结点为F,同时假设结点P是结点F的左孩子(右孩子的情况类似)。删除操作首先要确定被删结点P是否在二叉排序树中。若不在,则不做任何操作;若在,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讨论。若P为叶子结点,可直接将其删除。

若结点P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则可将P的左子树或右子树直接改为其双亲结点F的左子树或右子树。

若P既有左子树,又有右子树此时有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1:首先找到结点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驱结点S,然后用结点P的左子树改为F的左子树,而将P的右子树改为S的右子树。

方法2:首先找到结点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驱结点s,然后用结点s的值替代结点p的值,再将结点s删除,原结点s的左子树改为s的双亲结点q的右子树。主要代码如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void Delete(bitree &p)//从二叉排序树中删除结点p,并重接它的左或右子树 {

bitree q,s;

if(!p->rchild)//右子树空,只需重接它的左子树

{

q=p;p=p->lchild;free(q);q=NULL;

}

else if(!p->lchild)//左子树空,只需重接它的右子树

{

q=p;p=p->rchild;free(q);q=NULL;

}

else{//左右子树均不空

q=p;s=p->lchild;

while(s->rchild)//向右走到尽头

{

q=s;s=s->rchild;

}

p->data=s->data;//将被删结点的前驱s的内容直接替代该结点的内容

if(q!=p)//若被删除结点的左子树的右子树不为空

q->rchild=s->lchild;//重接*q的右子树

else

q->lchild=s->lchild;//重接*q的左子树

free(s);s=NULL;

} }//删除结点

void Deletebit(bitree &T,int n)//删除二叉排序树中的数据 {

if(!T)return;//不存在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else{

if(T->data.key==n)return(Delete(T));//找到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并删除它

else if(T->data.key>n)Deletebit(T->lchild,n);//继续在左子树中删除

else Deletebit(T->rchild,n);//继续在右子树中删除

} }

(6)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模块:

中序遍历二叉树定义:若二叉树根为空,则返回;否则,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右子树。主要代码如下:

void Zhongxu(bitree T)//中序遍历 {

if(T!=NULL)

{

Zhongxu(T->lchild);

printf(“%d ”,T->data.key);

Zhongxu(T->rchild);

} }

第3章 程序测试和运行

3.1 程序测试

程序测试是程序质量保证的主要活动之一,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存在错误和缺陷。通过测试是可以发现程序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可以及时改正。避免在程序运行时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测试是质量保证一个临界和决定惩罚,它提供对程序说明、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是发现程序缺陷和错误的有力手段。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和功能,对系统进行测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功能性

(1)程序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询,插入,删除等。

(2)题目要求的输入输出字段,以及题目要求的输入限制。

2、可靠性

程序正确实现了对动态查找表的查询、插入、删除等各种功能。

3、易用性

现有程序实现了如下易用性:

(1)查询,插入,删除,操作相关提示信息的一致性,可理解性 

(2)输入限制的正确性

(3)输入限制提示信息的正确性,可理解性,一致性

(4)界面排版简洁完整 3.2 程序运行

1、主界面 :

2、建立二叉排序树模块界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二叉排序树查找模块界面 :

4、二叉排序树插入模块界面 :

5、二叉排序树删除模块界面 :

6、退出程序的界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总 结

程序完成情况

在编写程序写课程设计的时间里,虽然历经重重困难和挫折,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动态查找表的设计。尽管该程序在功能和性能上可能还有一些缺陷,但是我已经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达到了题目基本要求,成功完成了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有待改进之处

有待改进:

1、我在编写程序的时候,用的是C++格式去保存编译的,用了C语言来编写,但是有一些C++的形式,当我用C来新建保存的时候却出现问题。所以程序我是用C++来新建保存的。

2、流程图画的不是很规范表准,在一些逻辑表达上不够简洁清晰。课程设计期间的收获

在完成此次的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我们可能会记住很多的书本知识,但是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是我们学习的核心课程。我对数据结构和算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而且和计算机硬件的研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便使查找和存取数据元素更为方便。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人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这次的课程设计有效的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水平。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巩固了上学期所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这也是课程设计的目的所在。通过编程实践,不仅开发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充分锻炼了我们的编程能力。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也知道了的编程能力不强,有很多程序与算法是借鉴别人的,我想只要我有自己写程序,并且结合他人的程序算法,把程序完成,那我还是学习到东西了的。

在课程设计中我体会到:一个好的程序应该是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程序。而要做出一个好的程序则应该通过对算法与其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实现与改进。然而,实际上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原因是各要求有时相互制约,要节约算法的执行时间往往要以牺牲更多的存储空间为代价:而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又可能要以更多的时间为代价。因此,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如果程序的使用次数较少,则应该力求算法简单易懂;如果程序反复多次使用,则应该尽可能选用快速算法或者设置为内联函数;如果解决问题的数据量极大,但是机器的内存空间不是很充足,则在编写算法时应该考虑如何节省空间。

学习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我们在编写程序时就应该注意到所编写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以及是否运用了良好的算法,而不是只是象以前编写程序时单纯使用C++的知识。我们要充分考虑程序的性能,从而编写出更好的程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在设计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心态,首先我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在遇到问题时,有必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合作沟通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勤于思考,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进行编程实践。在总结反思和编程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的程序设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数据结构与算法/汪沁,奚李峰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第8章 查找)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IT/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动态查找表实验报告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rizbdK6WO86YXeSJWwkHNdXpaxUDkRJnoShcVDJqBfGO03Cbk6LAdVwBYHxE82kYHkuIjC1HFCiOrSiEWJXOOspWGIo3PNSDjbeY1jHbJu

附录源代码如下: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1.cpp

下载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动态性能表(19)--v$undostat.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性能测试学习总结

    性能测试学习总结 一、明确性能测试的范围 例如:以iptv系统为例,是需要测试bss页面、中间件具体接口、boss/crm具体接口 二、明确性能测试的指标 例如: 1、支持最大并发用户数......

    汽车性能检测学习总结

    科目:汽车性能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 汽车性能检测 汽车性能检测学习心得 时光荏苒,大学的学习生活已悄然过半,本学期依旧以学习汽修专业课为主,作为本学期最后的一门课程,我们依旧......

    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这门课程,谈谈在“探索有效课堂”的教改之路上,自己应该怎么做? 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这门课程, “探索有效课堂”的......

    学习内容表(推荐)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03-07)·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2012-11-20)·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党校学习感想v[样例5]

    党校学习感想11120989毛顺亿 党校的课程简短而丰富,在党校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颇多关于党、国家的知识,相信这些知识在日后的日子里会陪伴着我,并加深我对政治的理解,加强我对......

    动物医学专业发展动态学习报告范文

    专业发展动态主讲内容 专业:动物医学班级:08级4班姓名:张莎莎学号:20081130 邓俊良老师主讲内容 1当前猪病流行趋势 1.1我国养猪现状 养猪第一大国,但也是因疾病造成经济损失最多......

    2012.7培训心得V学习笔记[优秀范文5篇]

    暑期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暑假里,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培训,通过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教......

    研究性学习报告表

    研究性学习报告表自从加入了我们高一九班关于笛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后,是我充分认识到笛子是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的积累及创新 还知道了笛子的好处: 1.吹笛子可以使脸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