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党代会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齐齐哈尔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加快发展,致力造福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鹤城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建设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之都、滨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2011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比2006年增长84.7%,年均增长13.1%,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发展速度。财政总收入141.3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3%;地方财政收入104.5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9%。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长31.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达到215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4%。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1%,比2006年提高
8.4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近两年实施重点项目322项。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出台了城市规划8项规定,新编和完善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汇新城、扎龙景区等各类规划567项。齐泰、齐嫩、齐甘、大齐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改造城区主次干道29条,新建农村公路1.7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中汇新城、中华路改造、劳动湖南扩、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三供两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城区热电联产并网供热面积750万平方米;建设了天然气复线工程,年供气能力提高23倍;超常规完成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松花江水污染防治11个项目如期投入使用。完成造林160.3万亩,森林覆盖率9.6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比2006年提高9.4个百分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超过340天。积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广甘南兴十四村和依安丰林村等典型,撤并318个自然屯、建设120个省级示范村。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产改率达98%。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土地规模经营1260万亩,占村集体耕地面积41.5%。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涌现,融资平台功能得到发挥。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干部人事、户籍制度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成果突出,累计引进项目资金1215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9亿美元,是2006年的6倍,年均增长44.2%。绿博会、小交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绿博会进入“新世纪十年中国品牌展会50强”。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的五年。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9万元,比2006年增长87.2%,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7391元,比2006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0.4亿元,比2006年增长9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亿元,年均增长17.6%。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72万人减少到36.3万人。全市开发建设商品房73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64个,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累计拆迁城市棚户区518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514万平方米,8.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改造农村泥草房529.6万平方米,农村砖瓦化率67.2%。建设廉租房、公租房52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8934万元。
——这五年是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对外宣传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群众文化工作连续多年获省先进。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40%的县(市)区完成“两馆”建设。建成乡镇文化站123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全部达标。话剧《风刮卜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江桥抗战纪念地进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名录。中
环文化广场、丹顶鹤艺术馆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扎龙温泉旅游名镇、罗西亚大街旅游文化项目加快开发建设,市马戏团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这五年是社会建设开创和谐局面的五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得到加强。信访工作连续5年实现信访总量、集体上访数量下降。扎实推进平安鹤城建设,大力提升治安技防水平,城区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被评为全省首批“平安市”和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深入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61.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8万人和171万人,比2006年增长7%和2倍。新农合参保261万人,参合率达到99.6%。“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历史工资拖欠问题得到解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到维护,普通高中公费招生比例由30%提高到70%,每年减轻群众负担近2000万元;职业教育得到加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倾力打造“孝亲敬老之城”,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加强,新建和购买了4.28万平方米社区公益用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第六届全省农运会和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科技、法制、司法、人防、档案等工作实现了新发展。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和政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的五年。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共举办鹤城讲坛71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创先争优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集中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了各级领导班子。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健全,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国防动员、港澳台侨、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党史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齐齐
哈尔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实惠较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十一届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齐齐哈尔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更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这是今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省委的重大决策与市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完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城市发展定位,明晰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共识,在创业实践中坚定信心,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突出中心、狠抓项目,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针对齐齐哈尔经济总量小、发展慢的实际,提出“全党抓项目,全民搞招商”的总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将全市的工作重心和各级干部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大上项目中来,取得了项目建设的突破性进展,以一拖东方红工业园、新能源汽车、中汇新城、中恒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上马,既为当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又为今后跨越发展积蓄了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扩大就业、强化保障、惠民助民上取得重要成果,巩固形成了发展人人共创、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坚持优化环境、维护稳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坚持宜居宜业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平安鹤城、和谐鹤城、法治鹤城、诚信鹤城,呈现了城乡面貌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社会秩序安定的和谐局面。
——坚持执政为民、真抓实干,是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坚持从市委做起,各级班子、各级干部带头求真务实,努力做到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在全市营造了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
充分发挥,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项目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群众创业的意识不够强烈,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群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生活物价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还很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涉法涉诉、产改遗留、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少数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继续深化的攻坚时期;既是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再创辉煌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审视发展全局,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从有利条件看,世界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发展,我国继续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展实体经济,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伴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升级,将为我市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我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发展潜能加快释放,特别是近年来开工建设的一批产业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上下人心思进、凝神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将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二篇:市2012党代会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审议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创新突破,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与主要经验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在省委、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按照“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总要求,突出“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两大主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城市提质年、企业解困年、基层建设年等活动,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过去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预计到2011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由33995元增加到6430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5.1亿元和3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1%和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5亿元,年均增长16.2%;累计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77.5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461.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17.1%;自营出口从10.72亿美元增加到27亿美元,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2.68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年均增长16.3%;建筑业产值从473亿元增加到1000.6亿元,年均增长16.2%。
——过去五年,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规模化、高端化和新型化程度明显提高,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创新提升,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71家、上市公司7家,“建筑强市”地位巩固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浙东新商都”和“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城北新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网点41家,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8亿元,年均增长13.2%;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累计实到外资10.47亿美元、引进内资168.49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1.67%提高到1.9%,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6.8%,引进各类人才4.3万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COD和SO2排放总量累计分别削减21.18%和15.44%,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十一五”减排工作先进集体。
——过去五年,是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的五年。嘉绍通道、杭甬高铁、南北中心大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完成绍诸高速、杭甬运河**段工程,全面打开入城门户,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杭州湾**工业园区东一区、东二区和经济开发区拓展区等产业大平台加快构筑,乡镇工业功能区扩容提质,累计新围海涂6.34万亩,杭州湾**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聚区。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基本形成城北金融商贸核心区、城东专业市场群、城南休闲居住区,累计完成拆迁155万平方米,启动建设滨海新城、滨江新城、高铁新城、大龙山区域等“三城一区域”,建成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拓展到36.5平方公里,被列为全省区域中心城市。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城市提质年活动成效明显,城北新区现代大气,老城区、开发区加快改造,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水系管网等配套设施更为完善,城防景观带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滨江生态特色更加鲜明,城市化率从50.8%提高到60.2%。乡镇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中心镇培育成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供排水、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垃圾处置等一体化工程进程加快,电力、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配套水平较快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工业“三废”治理、违章建筑整治、平原绿化和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省生态市、省森林城市,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休闲小城。
——过去五年,是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的五年。市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9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新增家庭工业户4740户,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实现创业就业转移2.9万余人次。富民步伐不断加快,预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33913元和15970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3.2%。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曹娥江上游标准江堤建设全面完成,千库保安、农民饮用水、地质灾害治理、污水管网延伸等建设顺利。社保体系更加健全,五大保险、新农合等扩面提标,社会救助力度加大,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成功创建,保障性住房、宅基地置换等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完成城乡社区医疗机构改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人口计生工作富有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被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省历史文化名城,成功创建为省示范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安全生产整体平稳,平安县(市)创建实现全省三连冠。
——过去五年,是党建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深化“形势、任务、责任”主题教育,建立健全工作推进、难题协调、督查考评等一系列机制,激情干事、勇创新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坚持“重品行、重干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施能岗相适度改革,抓好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推进大规模干部培训,注重年轻干部压担锻炼和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圆满完成镇村两级换届选举,基层党建工作合力不断增强。纵深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创新开展履职联审,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有效保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高度重视统战、人武、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文联、老干部、红十字、关工委、老龄委等工作,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五年的求索,五年的奋斗,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五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民生、和谐”不动摇,重实际、兴实业、办实事,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积极探索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径,着力破解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产业转型升级、金融生态安全、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必须始终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五年来,面对“大桥经济”、“高铁时代”的发展契机,我们提出了“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总要求,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重构,全力以赴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大平台,实施大招商,引进大项目,推进大建设,切实加快了发展优势的扩张与转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三是必须始终突出开放创新的理念。五年来,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举措,着力推进产城融合、产业互动、城乡一体,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全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势嫁接、创新提升,竭力打造让一切资本和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创业高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新路。
四是必须始终坚定执政为民的追求。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有效增强了发展凝聚力。
五是必须始终保持团结务实的作风。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市四套班子精诚团结,乡镇部门合力攻坚,政企之间携手并进,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志们,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归功于省委和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方朋友的亲密合作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市委,向所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提速,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日趋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集聚高端要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存在风险隐患;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仍需加快,民生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干部能力素质与新一轮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今后五年,是**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绍兴市委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始终坚持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始终坚持富民惠民这一根本,着力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加快城乡一体,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生态文明,着力推进文化繁荣,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科学发展,合力打造“创新**”、“精致**”、“人文**”、“幸福**”。
——致力增强发展动力,合力打造“创新**”。要以创新为动力源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发展,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切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把创新贯穿于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社会管理、制度环境等各个领域,合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朝气效率的现代化新**。
——致力彰显城市魅力,合力打造“精致**”。要以精致为个性特质,积极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坚持规划精益化、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环境营造、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着力推进精品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打造形神兼备、精美雅致的现代化新**。
——致力提升现代文明,合力打造“人文**”。要以人文为精神内核,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把人文更好地融合于创新创业、社会管理、文明提升等各个层面,合力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
——致力改善生活品质,合力打造“幸福**”。要以幸福为根本目的,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大力兴办民生实事,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幸福更好地落实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方方面面,合力打造生活舒心、创业安心、充满爱心的现代化新**。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实现翻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形成千亿级产业园区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3个,200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乡镇块状经济4个,新增上市公司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城市能级快速提升。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内外交通更加顺畅,交通枢纽型城市地位更加突出,“三城一区域”建设展现新貌,一江两岸建设初具形象,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浙东新商都”更具影响力,公共服务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6%。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文化强市加快建设。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孝德文化影响力扩大,开放、包容、创新等不断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元素,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市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与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合参保率95%以上,新增五大保险15万人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均衡化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创建成为省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创造活力。
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今后五年,我们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纵深推进,产业转移不断呈现高端化,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形成增长点;国内经济稳中求进态势良好,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交通区位优越、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尤其是在大桥、高铁等重大工程推动下,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产业集聚区等重要规划带动下,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使外需市场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我市经济发展中积累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要素保障、节能减排、民生需求、社会管理等压力不断加大,将给今后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应对,大胆创新突破,在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实现上述目标,最紧迫的是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是根本要求,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正在实施的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已经把**推向了加快发展的最前沿,我们必须进一步突出“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两大主题,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快发展,科学把握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城市、开发区、中心镇等重大平台建设水平,强化招商选资,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突出科技和人才支撑,全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最关键的是优化环境,增强合力。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需要更加注重环境营造,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必须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改革创新,强化政企互动,引导做强实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必须着力建设和谐社会环境,更加突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更好地凝聚民心民力,推动创新创业。必须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和衷共济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把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力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以建设全省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健全完善财政支持、土地配套、金融保障、人才支撑等一整套政策体系,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电器、生物医药及现代物流等“5+1”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链延伸以及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较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扶持和考核,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创研发、金融服务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规模企业主辅分离,加快打造城北中央商务区、开发区滨江商务区、高铁站前服务区、滨海新城科教生态综合区、省高速公路枢纽港综合物流基地等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显著的服务业品牌。精心举办大型购物节、生态休闲节等活动,加快推动农商旅文有效整合、融合互动,进一步打响“浙东新商都”、“四季仙果之旅”品牌。
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坚持以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装备更新、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积极实施低效化工企业退出改造五年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普转特”、“低转高”,加快把**建设成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着力推进建筑业转型提升,加大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建筑强市地位。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生产,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强化开放创新,着力增强转型发展新动力。牢固树立“开放是第一抓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的理念,全力提升区域开放创新水平,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
着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定不移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进一步健全招商网络,完善招商政策,整合招商资源,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导向,重点聚焦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大型民企,更加注重虞商回归投资创业,加快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贡献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外贸转型和结构调整,积极支持企业国内外参展,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海关、商检大通关服务,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引导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建设总部基地,面向全球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大力推动优势企业股改上市,积极引进和培育风投、创投企业。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业。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与周边城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商标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惠普、浙大网新等科创园区,新建一批行业公共平台,发展提升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快速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平台+项目”为基本形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各类技术创新活动更趋活跃。
加快构筑人才创新高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娥江英才”、“531”海外引才计划等十大人才重点工程,结合重点产业需求,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引进更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全面落实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创业扶持,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切实解决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全过程、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加快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加强以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的培训工作,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竞相创新、争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破解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构建更加科学、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强化节能减排行政倒逼机制,促进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平台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置换,探索合作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有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3、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构筑统筹发展新格局。切实强化 “产业支撑城市、城市引领发展”的理念,把握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的新趋向,加快推动开发区建设由单一开发向功能复合转变,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城乡一体由以城带乡向城乡互动转变,整体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市域开发。切实加快“两区”向建区与建城并重转变,杭州湾**工业园区要以发展大桥经济为契机,积极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加快东一区项目建设进度,重抓东二区项目招商落户,启动东三区基础配套,全面完成一线标准海塘和世纪新丘围涂任务,建设**新港区,放大港桥联动效应,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经济产业带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中心。经济开发区要以滨江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拓展区基础配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科技新城。加快“三城一区域”联动开发,大力推进南北中心大道、滨海大道、过江隧道、东三环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实施城市门户区域改造,促进周边乡镇融入主城区,加大城市北拓力度,加速百崧组团一体化。高度重视虞南山区建设发展,切实加大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力度,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打造生态休闲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企业配套协作基地,实现市域南北协调发展。
全力打造精品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突出“一江两岸”重点,优化城市建设形态设计,深化大龙山区域建设规划,进一步做足“显山、露水、透绿、扬文”文章,努力打造具有人文个性、山水特色的江南精品城市。实施大力度建设,以“三城一区域”为重点区块,以“一江两岸”为核心地带,加快基础配套,注重环境优化,抓好项目落地,着力建设一批富有个性魅力的标志性建筑、人本化设施和经典式景观,加快把“一江两岸”建设成为展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核心景观带,滨海新城成为低密度生态型科技城,滨江新城成为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成为城市门户,大龙山区域成为城市花园和“都市会客厅”的核心区;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加快老城区、开发区市政设施改造,促进城市整体提质。加强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深化城市保洁、交通管理、违章建筑整治、社区物业管理等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培育发展特色城镇。树立中心镇就是小城市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实行政策扶持与发展速度质量相挂钩、资源配置与内部挖潜盘整相挂钩,切实加大对中心镇的激励扶持力度;优化中心镇建设规划,切实加大拆迁改造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功能设施,加快产业繁荣,着力提升对市域发展的支撑力。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整合提升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增量优化、存量提升、兼并重组等手段,加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乡镇发展实力,努力把中心镇建成现代小城市、一般镇建成特色小城镇。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梯度改造、空心村整治、高山移民、宅基地置换等惠民工程,切实抓好饮用水安全、道路建设、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完善垃圾集中处置和长效保洁机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启动实施以异地联建村级物业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基本消除年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4、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新水平。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项目,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杭州湾**工业园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扎实推进“三废”综合利用,促进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和区域经济生态化。牢固树立 “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核机制,大力推进企业节地、节水、节材、节能行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工程减排,进一步完善城区和乡镇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加快技术减排,重点实施一批工业节能技改项目和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工程,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注重结构减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健全落后产能淘汰和低效企业退出改造机制,实行资源限控,强化行政倒逼,有效压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空间。强化管理减排,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确保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蓝天行动”五年计划,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废气治理,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扎实开展“清水工程”五年计划,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平原绿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切实加强虞南山区和曹娥江等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系列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
5、提升人文精神,着力推进文化发展新跨越。充分发挥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着力塑造人文精神。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创新主题教育载体,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重孝义、讲诚信、守规则、有责任的良好风尚,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总结提炼新时期**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打造共同精神家园,全力推动创新创业创一流。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快公共文明体系建设,促进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有效投入,深化推进“魅力文化十大行动”,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建设系列工程,启动体育会展中心、大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办好“虞舜文化节”等品牌节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文化下乡,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响中国英台之乡、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品牌。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创作繁荣。深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推进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发展引导基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充分利用虞舜文化、青瓷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块状产业、景区开发、科技金融等相融合,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园、专题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曹娥景区、东山景区和英台故里二期开发,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6、重抓民生保障,着力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根本,更加关注百姓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激发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出成效。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政策,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零就业家庭助业行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形成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创业,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工业,认真落实小微企业支持政策,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逐步提升新农合筹资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大力实施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各种制度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推进扶贫帮困制度化、经常化。大力支持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格局。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和均衡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积极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完善三级医疗网络和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化人口计生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全民体质。重视新居民公共服务需求,逐步推行同城化待遇,有序引导新居民进城落户。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以专防专控、群防群治、技防物防为重点的大防控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三色预警”和“大调解”机制,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强化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预警,维护区域金融生态安全,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切实抓好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重视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网格管理、联动服务”和“四不出村”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使之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努力促进公正司法,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四、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推进科学发展,共创美好生活,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1、加强思想建设,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引领力。今后五年发展和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共识,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科学发展、共创美好生活的实践上来。要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本领,更好地担当起引领科学发展的重任。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主动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坚持不懈地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
2、加强组织建设,在锤炼队伍中提升战斗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干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考验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健全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以“娥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施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和村干部培养计划,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增强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使命感、责任感。健全基层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员意识,推进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更加有效地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作风建设,在优化服务中提升凝聚力。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兴真抓实干之风,紧紧围绕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基层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敢于担责,善抓落实,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优服务上。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贪图享乐,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大兴勤政为民之风,切实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强化工作绩效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真正做到为民、务实、高效。
4、加强廉政建设,在干净干事中提升公信力。坚持“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岗位教育、警示教育,强化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惩防体系,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全面推进履职联审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5、加强制度建设,在规范运行中提升保障力。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决策事先充分征求党员代表的意见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认真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提案、提议等制度,保障党代表有效行使各项权利。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内意见表达渠道,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各位代表、同志们,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发展使命光荣艰巨。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和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市党代会书记报告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为加快后发赶超
建设绿色益阳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益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马 勇
(2011年9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益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过去五年,是后发赶超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发出后发赶超的动员令,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快3.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由五年前全省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5%,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比“十五”时期快12.2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突出成效,“十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2、2.2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快8.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过百亿,造船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位、第三位,实现了企业上市零的突破。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茅草街大桥、银城大道建成通车,二广等5条高速公路和石长铁路增建二线正在加紧建设,新增二级以上公路453.7公里,新建成通乡公路1015.5公里、通村水泥(沥青)路7767公里。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产业发展迅速,益阳电厂二期竣工投产,东坪、株溪口、修山、白竹洲等水电站已经建成,桃花江核电前期工作扎实开展。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和农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398元和5617元,五年年均增长13.5%和13.6%,分别比全省水平高出1.8、1.1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0.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安化特困乡镇对口帮扶工作和湖区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文化、科技、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五年,是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招商引资取得明显突破,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的建立和银城大道的建成,为益阳对接长沙奠定了坚实基础。益阳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等创新探索初见成效,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
过去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的五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继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明显加强。人防、老干部、档案、残疾人等工作进步明显。
过去五年,是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五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突出,安全生产全面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倡导“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益阳城市精神,组织开展全市首届道德模范、“诚信十佳”评选活动,提升了公民道德素质。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创建,标志着全市人民的文明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校和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主渠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青年干部境外培训工作得到好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积极推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重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又毫不留情地坚决查处了一批腐败官员,捍卫了党的尊严,震慑了腐败分子,也赢得了民心。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凝聚力工程”[1]在全市上下普遍展开,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
同志们,五年来,我们应对了重大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与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驻益部队、武警官兵、老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益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益阳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年,我们坚持把益阳臵于全国、全省发展大背景中,不断解放思想,加深对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明晰了“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思路,既旗臶鲜明地突出加快发展,又旗臶鲜明地突出发展的质量要求,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这几年益阳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局面的形成,与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有了新飞跃、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有很直接的关系。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研究新情况,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才能实现新跨越。
——必须抢抓机遇,赢得发展先机。这些年,我们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争取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如桃花江核电、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等付诸实施,抢占了发展先机。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时刻将益阳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态度和毅力,超前谋划,抢抓机遇,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不断开创新局面。
——必须坚守底线,推动转型发展。这些年,我们在奋力赶超发展中,严守粮食安全、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四条底线,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了一批涉污企业。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中的“快”与“好”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又好又快”,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子,才是益阳发展的正确抉择。
——必须大胆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这些年,我们坚持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市场的办法破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金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瓶颈制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比较好地解决了耕地抛荒、资江河道砂石市场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老大难问题。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各项事业才能迈上新台阶。
这些经验和启示,是过去五年发展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总体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靠后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制约发展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硬环境不强和政务服务等软环境不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仍然繁重;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这些不足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我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有六个特点:一是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期,必须坚持能快则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二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必须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三是处于社会管理转轨期,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向法治和善治加速转变;四是处于基础保障能力快速提升期,正在推进的大规模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切实增强赶超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五是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期,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为益阳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六是处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受“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2]已成为全市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
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四个湖南”[3]的要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新益阳而奋斗。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后发赶超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前八位。
——绿色益阳建设取得新成效。确保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文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城乡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自尊心、自信心、幸福感普遍增强。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市民道德素质稳步提高,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根基不断夯实。
——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创先争优和“凝聚力工程”扎实推进,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党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抓发展,真抓实干促转型,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未来五年,主要从五个方面着力:突出产业支撑。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支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等四大支柱产业。立足于市场前景、资源禀赋和益阳特色,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突出园区兴工。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园区建设要重规划、重基础设施,更要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要根据益阳高新区升格后的新形势,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其尽快做大做强,引领全市工业发展。各区县(市)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都要重视扩规提档,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产业承载、产业服务的功能。突出项目建设。要加强政策研判与项目策划,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项目调度、协调,切实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拆迁、施工环境等瓶颈制约,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确保重点工业项目早日开工、建成、投产、见效。突出招商引资。招商引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五年仍将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既要敢于让利、敢于付成本、敢于担责任,为投资者提供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又要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突出“产学研政金”结合[4]。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的机制,用开放的方式和资源整合的办法,将国内外、省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引进益阳,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资源、智力资源、金融资本和政府行政资源的有效对接。
(二)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粮食、生猪、黑茶、竹木、水产、棉花、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情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要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扩大生态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农产品精品名牌创建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园、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园区。要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建设。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进一步完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坚持走“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引领、“两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宜居宜业、集约精细的富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建立健全全市城镇规划体系。按照“环省会中心城市、现代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加快完善中心城区规划。学习、运用国内外城市规划先进理念,做好城市组团的布局、快捷的交通连接、城市特色的塑造、山水田园的衬托、建设亮点的点缀等文章,使规划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加快城镇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县城要重视开辟城镇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集聚和带动功能。要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建设一批品质高雅、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精品小城镇。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重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城市绿地和广场建设,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抓好城镇管理。加快建立健全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数字化、考评规范化的城镇管理模式,为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管理城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行网格化管理。探索建设“智慧绿色城市”[5]。
(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益阳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主动超前谋划,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带。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益阳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成本优势,以优惠政策、职场建设、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为发展重点,努力加速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要注重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银企合作,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人文山水资源,打造核心景区,积极推进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将益阳打造成生态与人文相依、湖光与山色并重的休闲度假胜地。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新兴媒体业、新闻出版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包装业、文化娱乐休闲业、广告会展业、体育健身业,进一步塑造益阳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力加强东部新区[6]建设。要紧紧抓住长株潭“3+5”城市群[7]建设对我市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对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更加坚决地推进益阳东进发展,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益阳国家级高新区东部新区要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并适时将益阳高新区行政中心搬往东部新区。国家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要夯实省市共建的基础、发挥省市共建的优势,全力打造具有“两型”特色和国际水准的高端三产业聚集发展区。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提升市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自觉地、主动地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以城乡联动、城乡共同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要切实把握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策对接和资源整合的力度,以更扎实的工作迎接县域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到来。未来五年,各区县(市)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都要进位争先,争取至少有一个区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着力建设城乡共建共享的绿色文明。要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鼓励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产业体系。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保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加强水源水体保护、矿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深入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主题创建活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农地、宅基地流转。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办法,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宅基地流转与村镇建设的有机结合。继续抓好大通湖区、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抓好沅江草尾统筹城乡发展试验镇工作,支持各区县(市)开展试点示范。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在未来五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外交通布局,构建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突出抓好二广、岳常、益溆、益娄、益南、南汩等高速公路建设和前期工作,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加快国省干线改造升级,推进县到乡镇公路改造,继续抓好农村通畅工程实施;切实抓好铁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交通。加强水利建设。要全力推动城市防洪、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应急、流域控制性枢纽和农村水电、城乡饮水安全、资水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等“十大工程”建设。加强能源建设。要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完善城乡电网,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政府行政效能、企业发展、居民生活、农业农村发展四个方面需求积极推进信息化。加快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广泛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建设数字益阳。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优先,真正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一)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收入。鼓励和支持城乡居民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城乡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较大幅度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城乡居民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其转移性收入。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社会事业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健全群众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认真做好气象、水文、统计、档案、科协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让老百姓拥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企业困难职工、贫困家庭、农村五保户、在校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管理好保障性住房,着力改造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实施助医、助学、助困、助残等社会扶助活动。逐步建立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的重要基础。要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营造良好的法治、政治和人文环境。
(一)加快建设法治益阳。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人人守法为重点,推进法治益阳建设,全面提高各领域的法治化水平。推动依法执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法治化。推动公正司法。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促进公正廉洁司法。依法维护投资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全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人人守法。加强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根据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树立齐抓共管理念,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树立源头治理理念,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树立统筹兼顾理念,在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树立依法管理理念,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市县两级党委要成立由书记挂帅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和由一名常委任部长的党委群众工作部,并完善乡镇、村的基层群众工作网络,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同时,要重视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全方位推进社会管理。要完善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利用好信访接待、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栏目、市长热线、党风廉政舆情在线等平台,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要完善矛盾预警和调处机制,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行“三调联动”[8]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着力构建民主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重视发挥人大作用,支持人大认真履行对“一府两院”的依法监督;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党委常委会要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讨论研究人大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引导社会各界把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到赶超发展上来。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自治。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充分发挥益阳日报、益阳广播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重视与其它媒体的沟通、互动与合作,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继续抓好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加强诚信教育。高度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道德素养和全市的整体文明水平。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课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一定要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通过推进益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党执政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让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出来,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最根本、管长远的建设,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前提和先导。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二)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感情上紧贴人民群众、能够引领科学发展、应对复杂局面、担当改革发展稳定重任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政府各项事业中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那些政治上坚定跟党走、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廉政记录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绝不让老实人吃亏,绝不让跑官要官者获利,绝不搞“带病提拔”。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形成合理的班子结构。要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加大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带着责任和感情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固本强基、长治久安。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党的“两个先锋队”[9]的历史定位,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四大主题,创造性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强化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农村基层、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对市县乡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突出抓好反腐倡廉和解决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的问题,确保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真真实实地、廉洁高效地用于公众利益,坚决遏制公权私用现象。对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大力提升班子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两方面,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以确保党组织在基层群众中起到旗臶、标杆作用。对“两新”组织党的建设,要重视发挥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的功能,为本单位的凝心聚力、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要重视依法保护基层员工的合法权益,推动“两新”组织的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各类基层党组织都要创新活动载体,交流工作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活力。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旗臶在各行各业真正亮出来,把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形象真正树起来。
(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对人民充满感情。我们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将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对工作充满激情。要干字当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为民造福上。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自己的责任。要坚决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坚决落实上级的工作任务。定下来的事情,就要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一抓到底;工作完不成任务,就要自责;出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对组织忠诚老实。要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讲实话、办实事、报实情、求实效。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发文和开会要严格控制,评比表彰活动要尽量精减,领导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恶性事件、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本色。要牢记“两个务必”[10],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支出,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
(五)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呈现出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不断加大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反腐期望值不断上升与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态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从源头抓起,从自己做起,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承担起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责任。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要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切实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做到反腐倡廉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自觉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践行者、引领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在做好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职责内和分管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真正做到两副担子“一肩挑”。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当成源头治腐的重要手段,以有力的正面教育、生动的警示教育、规范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教育为重点,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反腐教育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按照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机关内部权力运行,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现象滋生的漏洞。把各级“一把手”作为监督重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重一大”[11]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党政正职“三不一末位”[12]制度。认真抓好党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重大事项报告、约谈纪委书记、对党员干部诫勉谈话等制度。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类型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以规范行政审批权、行政处罚权、人事任免权、资金分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为重点,尽快建立行使有度、运行有序、监督有力的权力监控体系。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全方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坚决惩治腐败。各级党委要旗臶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腐败案件。要明确反腐无禁区、无例外的原则,敢于碰硬,不论是谁,不论职务有多高、背景有多复杂,只要搞腐败,就要一查到底,依纪依法予以惩处,始终保持对腐败现象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特别是要坚决顶住说情风等各种压力,切实加强大案要案的查处。同时,要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把查处严重侵害群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人身权利和生产生活安全的案件作为办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反腐败工作更多地惠及民生。切实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认真遵守《廉政准则》,落实8个“禁止”和52个“不准”,不搞以权谋私,不搞腐化堕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同志们!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全体益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是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让各级党组织永葆先进性,始终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戴,是全市党员和人民的共同期盼。未来五年,目标令人鼓舞,蓝图催人奋进,责任重如泰山。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昂扬的斗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而努力奋斗!
党代会报告名词注释
[1]“凝聚力工程”:是我市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载体,以增强党的凝聚力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其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益阳科学跨越发展,让党执政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基础强起来;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的形象树起来;坚持办实事、惠民生,把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出来;创新活动载体,把党的旗臶亮出来。
[2] 经受“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全党必须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四化两型”、“四个湖南”: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顺应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并以这一战略作为湖南科学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湖南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中,努力建设“创新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
[4]“产学研政金”结合: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
[5]“智慧绿色城市”: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以智能科技实现城市的运营管理,以绿色技术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绿色”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两大核心要素,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6]东部新区:益阳东部新区位于我市赫山区与长沙市宁乡县交界处,规划总面积285平方公里。2009年底,益阳东部新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率先获省政府批准,今年列入全省重点推进的13个重大项目之一。益阳东部新区以石长铁路为界分为两个区域,东北部为新型工业区,称之为益阳国家级高新区东部新区,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西南部为高端三产业区,称之为国家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将以文化、体育、旅游、环保为核心产业,集中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产业集群。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一个常住人口30万人、新增就业10万人、年旅游客流量1000万人、年创产值1000亿元的新型生态宜居城市。
[7]长株潭“3+5”城市群:包括长株潭3市和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
[8]“三调联动”:指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9]“两个先锋队”:十六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所作的新的科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10]“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1]“三重一大”: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简称“三重一大”制度。
[12]“三不一末位”: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和工程建设,在“三重一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中,党政正职不得首先表态或个人定调,必须末位表态,简称“三不一末位”制度。
第四篇: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牢牢把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战略机遇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5日)
夜 礼 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昭通市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起点上把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充实完善发展思路,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取得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显著成绩,谱写了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7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由3367元增加到7193元,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5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4亿元增加到356.1亿元,年均增长30.7%,五年累计完成10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69元增加到12295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0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25︰36.9︰38.1调整为19.6︰46.1︰34.3。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昭通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昭待公路、水麻高速和8条通县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达目标即将实现。成贵铁路过境段援建扎实开展,新机场迁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水富港扩建完工投入使用。昭阳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17.2%提高到21%。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近10万件,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由26%提高到33.7%。金沙江水电援建和中小水电、火电开发进展顺利,五年新增装机容量102.9万千瓦。
——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农村综合制度、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扎实开展“300浙商进昭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迈出坚实步伐。争取上级和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促进昭通跨越发展的成效充分显现。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昭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切实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民主党派稳步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团结和谐更加巩固。宗教事务依法有序开展,外事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治市战略深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形成常态。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市广电中心、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昭通作家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起步、积极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各族 人民。“普九”目标圆满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拓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有序开展。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消除农村茅草房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共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消除农村茅草房21万余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0.6万城镇居民和48.07万农村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6%。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五年累计解决和巩固4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由26.6%提高到32.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组织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组 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热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三级联创”和“云岭先锋”工程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创先争优”扎实推进,“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先进人物”和“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着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妇女、非中共党员和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幅提升。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贪腐者和诬告者受到严厉惩处,继续保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适逢昭通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十年来,昭通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苦拼实 干、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富民强市新篇章,铸就了跨越发展新辉煌,古老的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3年,面对雨雪冰冻、特大干旱、“5〃12”地震波及、金融危机冲击等困难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前七年的总和,工业总产值是前七年总和的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前七年总和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是前七年总和的1.2倍和1.4倍。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28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5亿元,均为前七年总和的2.4倍。
同志们,昭通的变化有目共睹,昭通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苦拼实干、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昭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昭通发展的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昭通市委,向所有为昭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昭通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市委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取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体会:只有坚持从昭通“三个并存”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12346”的发展思路,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我们始终坚持把“富民”作为奋斗目标,把“强市”作为首要任务,把“跨越”作为根本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沉心静气打基础、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困难挑战、赢得发展先机。我们始终坚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昭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投资拉动为主不松劲,坚持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不走样。只有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聚集发展要素、拓宽发展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争取协调力度,理顺各方关系、赢得各界支持,既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又广泛争取外部支持,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转变,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增强人 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只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甘落后、比学赶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干事业,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抓落实,努力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时代的检验。只有坚持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各班子、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一心、共促发展。只有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在充分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支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维护稳定形势严峻;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工作、思想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当前,世情、国情、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跨越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昭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至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昭通、放眼全国,把昭通臵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定位和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而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尚处于较低层次,如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同步跟上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以百倍于人的努力,自加压力、奋起直追,走出一条超常规、赶超式、跨越式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当前,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足、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但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仍未完全消除;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大增强,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全面推进,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益显现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民生全面改善,但社会事业基础差、欠账大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构建和谐昭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少数干部群众仍然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总体上看,昭通“三个并存”的基本市情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期。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昭通发展大通道经济拓展了广阔空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扶持,为昭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迎来了重大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昭通发挥独特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昭通丰富的矿产、生物、人力资源以及大型水电、火电基地的相继建成,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干部群众思改革、谋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为跨越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全市“411”发展定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和谐发展一个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4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的排名位次显著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公 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蓝图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抓住难得机遇,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昭通。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再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推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既是加速昭通赶超崛起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夯实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要求,到2015年,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5.7︰32.9;将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调整为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60︰40。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支撑、集约发展,尽快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五个一”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臵,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发式扶贫,确保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力支持金沙江水电开发,加大风能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电矿结合,着力培育煤化工、硫磷 化工、矿冶建材等产业。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天麻、苹果等生物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坚持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的格局。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和工业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坚持把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峡谷风光旅游、古镇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尽快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把昭鲁一体化作为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加快昭阳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把加强耕地保护与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符合昭通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力争到2015年末,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全力援建成贵、渝昆、昭攀 丽、隆黄铁路,积极争取水富港国家一类内陆口岸设立和推进港口扩建,全面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工作,构建区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昭鲁大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努力提高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尽快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一步完善通讯基础设施,提高城乡通讯保障能力。
迅速掀起“桥头堡”建设新高潮。昭通作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努力融入区域一体化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双向大走廊。坚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领导,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研究、储备、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努力在全省“桥头堡”建设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升社会管理的 科学化水平。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又要推出一批具有昭通特色和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占领外部市场。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进一步加强和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使昭通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努力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和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奋进,热爱家园、敬业奉献,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新时期昭通精神,大力宣传本土英雄、劳动模范和历史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自信心、自豪感,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对昭通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各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昭通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全面掌握社情舆情,及时回应社 会关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推介昭通优势资源,展示昭通良好形象,在扩大影响力上取得新成效。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巩固义务教育,突出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师专“专升本”目标,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力争今年内基本消除茅草房,使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完善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体系。有序推进移民搬迁安臵,完善移民后扶机制,加快移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加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使和谐、文明的阳光普照乌蒙大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尽快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强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平安昭通”创建,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开心。
(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土地、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加大金沙江流域环境污染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昭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完善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载体,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把理论学习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 22 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来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解放思想,始终做到思想上永不僵化,工作上永不停滞,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昭通的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一心、班子和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双百双千”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努力建设一支能担当起推 进昭通跨越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充分涌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埋头苦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弘扬和谐包容、团结干事的良好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形成万众一心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不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等优良传统,并使之转化为每一名党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 24 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永远为人民奋斗的不懈追求,以优良的作风和突出的实绩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内部沟通和每月工作安排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和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五)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从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健全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处诬告、诽谤案件,旗臶鲜明地保护和调动好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为夺取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天水
——在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赵春
(2006年12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天水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工作回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抢抓机遇,求实进取,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8.8亿元增加到163.5亿元,年均增长11.6%;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55亿元增加到18.1亿元,年均增长23.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8.83亿元,与上届的五年相比增长7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亿元增加到63.9亿元,年均增长12.7%,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宝兰二线铁路、天巉、天江、牛北等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宝天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天定高速公路奠基开工,天水军民合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东、西、南向大通道进一步畅通,县、乡干线公路、景区道路通达深度和等级标准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城市道路、桥梁、广场和供水、供暖、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建设正在实现由扩大规模、形成格局到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改善人居环境的转变。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相继实现村村通电、通农机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实施一批人畜饮水、沼气建设、农田水利等项目,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天然林保护、藉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县建设、市区南北两山和景区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力推进,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主导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建材等主导行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从以农村经济为主到以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改革成效初步显现,骨干企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强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取消农、牧业税,实现农业生产环节零税率,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快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乡镇撤并幅度达23.12%,基本达到了优化乡镇机构、激活干部队伍、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和教育、文化、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天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和天水市经济发展投融资公司,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节会经济、假日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和正在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市经济发展正在朝着从自我积累、内力推动为主向与招商引资、外力推动结合转变。——扶贫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开发式扶贫进程,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全市农村又有7.87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农村贫困面大幅度下降,部分地区向小康迈进。预计到今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年均增长7.3%。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回顾过去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天水的事情办好,必须坚持和运用以下几点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把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同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适合天水实际的发展路子,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确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切工作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必须坚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清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依法治市,以公开、公正、高效、廉洁为主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市场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不断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形成新的发展环境优势,增强发展竞争力。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永葆先进性这个主题,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在总结经验和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投融资渠道单一,地方可支配财力紧张,发展资金不足,财源后劲乏力;工业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较缓慢,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党员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
5投资的载体,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几年,市委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争取和实施了一大批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今年是全市实施项目最多、投资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一大批建设项目相继实施,还有一些大的项目已经或即将启动,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导向,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积极拓展项目建设领域,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谋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起长远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推动全市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以能源资源开发为着力点,突出抓好大唐甘谷电厂技改扩建、国电天水电厂立项建设、武山钼矿勘探开发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引进和开发优势工业项目为提升点,争取和实施一批企业技改和扩建项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以交通、水利、生态建设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天宝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天平铁路、县际通乡公路改造、乡镇汽车站、藉河城区段综合环境治理、中德合作造林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为着眼点,突出抓好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城乡道路、污水垃圾处理、水电暖等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进一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十一五”末全面完成50个上亿元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50亿元以上。
2、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紧紧抓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企业的引资嫁接和改组改造,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制不到位的市县属企业,要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在困难企业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资产盘活等问题,推动企业走出困境,改制新生。要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流通体制、土地流转、公用事业、收入分配、信用体系等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不同层次的信用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和市经济发展投融资公司的作用,以改革的思路多方筹资,加快城市建设。要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要坚持实施开放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全力打造华天科技、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长城电器等知名品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创新机制,提升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培育、聚集、孵化和辐射带动的功能,加快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秦州东十里工业园区、电子工业园、暖和湾工业园和麦积廿铺工业示范区及五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争取更多的高新科技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引导协作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园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集约化发展。
2、加快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建设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和西部旅游名城目标,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秦州、麦积为中心,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和人文内涵,重视旅游资源地域品牌的注册和保护工作,加快培育特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和营销以“羲皇故里、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秦州古韵、陇上江南”为主的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及高新农业产业、节会经济等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会展旅游,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坚持点线面结合,积极做好天宝高速公路沿线精品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加快麦积山申遗工作和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加强跨省、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对接合作,加快与全省及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有机融合,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建设,打好“绿色生态牌”和“历史文化牌”。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3、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有机融合。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导向,用建设现代物流业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支持优势企业扩大规模,集中培育10户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引导小型和非公有制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电子电工电器产品交易市场,在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出口的同时,狠抓农副产品的出口,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建立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建设,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天水会展中心、麦积区甘泉物流中心、秦州物流中心等物流基地建设进度和天水二级海关筹建工作。新建扩建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加快社区市场和便民市场建设,实施“万村千乡”
南林、北果为主要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带。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实现我市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以“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小型水利、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渠道,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物流配送、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努力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大力发展和优化劳务经济结构,切实提高农村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劳务输转培训体系、市场体系、吸纳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做大做强劳务品牌,重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产业。
3、切实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三农”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不断深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确保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4、切实把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证。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望才能变为现实。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牢固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思想,认真总结和推广农民群众创造的建设新农村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营建政府发挥主导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富裕农民、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四)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天水。
1十大科技专项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全以奖励扶助制度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应对现代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化对土地、水源、森林等资源的生态保护,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建设“山水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
3、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构建和谐天水,必须认真解决好涉及民生的现实问题。要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城市困难家庭的零就业问题和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积极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做好军转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重视城市低保人员和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工作,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
今后五年,全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一个经济社会更加繁荣、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天水,就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天水,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考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列入干部培训规划和各级党校培训基地教学计划,作为各级中心组学习和各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重要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措施、体制机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天水的实际,以敏锐的眼光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态势,统筹发展大势,掌握社会趋势,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思想上的不断解放、理论上的不断提升、实践上的不断创新,全面加快天水的发展。
2、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风是旗帜,是形象,作风的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八荣八耻”的要求,切实改进作风。要大兴亲民爱民之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人民的好公仆。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基层和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扑下身子抓落实,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
5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和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企业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企业开展工作。社区党建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共驻共建,发挥党组织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等功能。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建要坚持经常性的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建设高效、精干、廉洁的服务型机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要继续抓好壮大党的力量和建立党的组织工作,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和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党委的功能。建立健全党委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努力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群众的贴心人、带头人、主心骨,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成为群众中的一面旗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6、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我们加快发展的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完善市、县区党委换届后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常委分工负责制。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实施重要战略、重大决策上,有效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党内生活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完善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全委会、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和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把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集中结合起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相支持的整体合力。健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职务任前公示制和任用票决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履行职能问责制。始终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之中,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