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经验回顾与“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试卷及答案
《“十一五”经验回顾与“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10 道)
1.“十一五”期间中国不断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整体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和发展。
正确
2.2009年中国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服务支出占不到28%的国家财政支出,比国外多数发达国家低了22个百分点。
正确
3.“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在2009年12月12日成立。
错误
4.“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概括为一个坚持、三个推进、两个亮点。正确
5.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
正确
6.中国从“十一五”开局到“十一五”末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39.8万亿人民币,人均增长11.2%。
正确
7.在中国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中,把劳动者的收入放到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正确
8.“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在2010年8月确定了建议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正确
9.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正确
10.2002年至2010年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各项工作。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2010年全世界经济总量达到了()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平均增长了4.8%
C.61.96
2.“十二五”规划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拐点意义,表现在()。
B.强调经济降低增长
D.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3.“十二五”在投资,出口,内需这三驾拉动经济的马车中,强调我国要启动()战略。
D.调整结构
4.2010年的4月下旬,起草小组组成的()小组,深入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并且召开相关的座谈会。
B.8个
5.2010年初,中央正式建立了“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小组,抽调了()个人组成。
B.78
6.“省直管县”有可能加快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B.城镇化
7.2009年中国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服务支出占不到()的国家财政支出,比国外多数发达国家低了22个百分点,第一次分配不合理,第二次分配调节力度有限。
B.28%
8.“省直管县”的改革前景从纵向权力层面上来讲,可以减少()。
B.行政层级
9.九十年代的中国在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53.4%,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近达到()。
B.60%
10.2008年在所有垄断行业中工作的人群占了全国就业人群的(),但他们拿走了当年工资福利的一半。
A.8%
11.中国在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中,网络参与、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属于()。
B.政府信息化建设
12.从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初,国家开始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
C.质量
13.坚持三农是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总体关于“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
A.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14.“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将呈()。
D.渐进增长
15.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
B.负
三、多选题(10 道)
1.“十一五”的经验总结表现为()。
A.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B.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
D.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包括:()。
B.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C.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D.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
A.结构调整
C.社会建设
D.改革开放
4.政府改革的理念创新指的是:()。
A.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B.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
C.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一个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
5.中国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包括:增加民生投入,加大()服务方面的投入。
A.医疗
B.教育
C.社保
D.就业
6.针对“农村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
A.农村信用社改革
B.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
C.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
D.建全农业保险制度
7.金融危机暴露了中国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
A.低成本出口战略难以为继
B.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
C.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难以为继
D.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下降以及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引发的社会问题难以为继
8.政府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指的是:()。
A.横向的政府组织架构的调整
B.横向的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
C.纵向的行政层级的调整
9.“十二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包括:()。
A.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C.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D.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10.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包括:()。
A.“双转交织”
B.从结构上看对农民形成双重剥夺
D.社会演变成“三元社会”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发改委解读:
《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对社会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通过《纲要》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我省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情况
今天下午,山东省“两会”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黄三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启忠出席发布会,就大家关心的山东省“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二五”纲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情况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做了介绍。
我省“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超超
各位记者、各位嘉宾:
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展望“十二五”发展前景。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人代会正在审议的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情况。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省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先后突破2万亿和3万亿,2010年达到39416.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比2005年翻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3.9亿美元。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这五年,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0.7:57:32.3,调整为9.1:54.3:36.6。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06件,是2005年的4.5倍。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趋于协调。节能减排得到加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这五年,我省社会民生建设得到了新加强。民生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46元和699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2.2%。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五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交通建设成绩斐然,新增铁路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2010年港口吞吐量、机场客运量分别达到9.2亿吨、2237万人次,均比2005年增长1.2倍多。能源建设成效卓著,新增可用电力装机容量2707万千瓦,2010年装机总容量达到6465万千瓦。新能源发展速度加快,开工建设了一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项目,201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55万千瓦。电网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省的“五横五纵”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形成。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进展顺利,治淮东调南下续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五年,我省协调发展呈现了新亮点。坚持把促进区域发展与培植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先后获国务院批复,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9%,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这五年,我省改革开放形成了新局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直接融资额五年累计达到2900亿元。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迅速,201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农村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不断完善,财政对“三农”累计投入4718亿元,年均增长36.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115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教育、文化、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已与国外建立友好城市168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65对,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105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3倍。
“十一五”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
质量和效益。二是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山东实际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必须把富民和强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总体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已具相当规模,产业体系更加完备,跨越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更为坚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速,我省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我们完全有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提交全省两会审议的《纲要(草案)》,包括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等共10篇、33章。《纲要》编制历时近1年半,分三个阶段先后形成了60多项专题研究成果,共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座谈会20余次,广泛征求了各市、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等方方面面的意见,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常委会等听取汇报并专题研究 10余次,大的修改完善近30次。《纲要(草案)》的制定,坚持以中央和省委《建议》为指导,突出重大问题研究和谋划,增强前瞻性和指导性,实行开门编规划,注重搞好规划衔接,集中了全省智慧,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根据省委《建议》,《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六项原则:坚持调整结构,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民生优先,坚
持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和富民强省这一目标贯彻始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新规划理念,充实规划内容,突出规划重点,强化规划保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立足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纲要》明确了重大思路、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山东特色,积极增创发展新优势,力争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了提升质量效益。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是“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纲要》注重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突出明确效益导向,在“十二五”发展指标上,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比“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要低一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8%以上。在产业发展上,强调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导向,促进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有机结合。在资源环境上,明确提出转变利用方式,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突出了保障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纲要》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篇幅,提出以扩大供给、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主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落实中央提出的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要求,《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这在我省历次中长期规划中预期增速是最高的,同时强调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纲要》还全面规划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等内容,这些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推进富民强省的坚定决心和工作力度,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体现。
三是突出了统筹协调发展。《纲要》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注重了统盘考虑、促进协调发展,提出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繁荣各项社会事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完善支持促进政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相互融合联动发
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坚持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的同时,积极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四是突出了结构优化升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攻方向,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纲要》提出要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针对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提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实现跨越发展。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突出了创新引领和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根本,培养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基础是教育。《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建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975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
六是突出了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经济、科技实力竞争的同时,文化因素和文化竞争日益突出。面向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纲要》系统规划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要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明山东。
七是突出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纲要》提出,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大力推进结构性减排,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消费低碳化,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特别是强调了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由目前的5.5%提高到12%,燃煤火电所占比重由92%下降到71%,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的目标。加快实施系列绿化工程,到2015年新增造林面积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实施水系生态建设系列工程,加快生态省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打造山青、水绿、天蓝、气爽的新山东。
第四篇:解读十二五山西规划纲要
再造一个新山西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词汇。未来五年内,山西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GDP增速与百姓收入增速同步,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从这份厚达114页的规划纲要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四大循环链条;钢铁、铝、镁、铜等几大冶金基地;煤化工业七大板块;“7+2”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新“五个全覆盖”工程;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个一”工程……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提法,伴随着翔实的阐述,将一幅美丽的新山西画卷徐徐打开,展现在大家面前。
“十二五”规划纲要
【释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发展目标
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年均增13%
过去,我省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而此次公布的规划纲要(草案)着重强调,要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摘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专家解读】“'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符合山西实际、很科学。”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表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就应该有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同时也要有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进行优化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其他方面】
太原都市圈--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一带三屏”--构建生态安全战略布局,建设西部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
关键词·基础设施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规划摘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大兴铁路。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专家解读】“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对山西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与服务支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对“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表述感到振奋。早在十年前,讨论“十五”规划时,当时就“高速公路骨架完成”提出的时间表是“到2030年完成”,但现在山西已经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十二五”末就要达到6000公里,提前十多年高速公路基本骨架就要成型,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完成后对于山西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其他方面】
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加大利用黄河水,构建“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大水网。
水电气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通信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关键词·农业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规划摘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纲要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部分做了重点说明。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推进扶贫纵深化。
【专家解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村委副主任、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对规划纲要中农业现代化部分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整个农业部分的内容非常详尽,提出的目标任务也切实可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制定具体细则,使政府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真正发挥实效。
姚建民介绍,规划中提出了新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的产业化目标,这就意味着用于粮食种植的面积少了,因此,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合考虑实现平衡发展,兼顾规模和效益。
【其他方面】
县域经济--科学布局县域主导产业,壮大县域板块经济。“三农”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工业新型化
发展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专家解读】省政协委员、山西煤基合成油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表示:“未来数十年,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省的资源优势,搞工业新型化不能离开煤炭。”“与以往不同,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而保证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煤化工。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焦化研发和生产经验,具备以煤炭资源为开发基础,继而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诸多优势。”关志道说,“我省要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少,而煤炭产业必须承担重任,其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都需要努力,更需要政策支持。”他表示,相信在我省的工业新兴化发展过程中,现代煤化工将大有可为。
【其他方面】
新能源汽车--开发引进商务车和小型车,积极引进和开发新能源汽车。
白酒--积极推进以汾酒集团为龙头的汾酒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省内白酒资源的有效整合。
食品--以做精做细小杂粮为龙头,着力发展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干果蔬菜等特色食品工业。
关键词·转型综改试验区
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优势的市县和企业,设立不同层次的“先行区”“示范区”“先导区”等。
【专家解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认为,对于山西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将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山西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外力的支持。因为山西虽然明晰了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但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一些原有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束缚,而获批设立综改区,恰恰能通过外在政策的扶持,来帮助山西突破这些关卡。从这个意义上说,获批并设立综改区就是一个发展的引擎。
关键词·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
【规划摘要】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专家解读】山西省环保厅环保专家李景平解释说,“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是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杠杆。“十一五”期间,我省空气、水质量大幅提升。“十二五”规划中,将扩大实施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把亮相工程打造成山西的环保品牌。通过“净化山西”,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规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节能减排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他方面】
气化山西--要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建设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积极推进东延、南下出省输气管道建设,打通煤层气向邻省外输通道,适时利用余气向外输送。
健康山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文化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规划摘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古籍保护工程、珍稀剧本保护和音配像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专家解读】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谢玉辉做了个比喻,她说,煤炭和文化对山西来说如同鸟之双翼,只有两翼展开才能高高腾飞,通过文化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通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就是山西的希望所在。
【其他方面】
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规划摘要】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专家解读】“现在我们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表示,深化教育改革应该从目前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上着手,不能一考定终身,更不能因为高考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
对于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关于“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切中了要害。尤其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下一步各高校也能从自身做起,在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先行探索。”他说。
【其他方面】
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全省职业教育全覆盖。
关键词·民生改善
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规划摘要】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全部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部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重点把国有煤矿退休工人中矽肺病患者纳入工伤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扩大消费,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专家解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健表示,为了解决百姓就业、社会保险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四大计划。即充分就业计划,人才支撑计划,社保全覆盖计划和工资倍增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700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400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城乡从业人员;适时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效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实施。
【其他方面】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省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3560万人以内。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全省将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307种基本药物,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部零差价销售。
住房--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关键词·改革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规划摘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专家解读】“煤焦、钢铁转产转型,有个大背景。”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对山西来说,煤焦、冶金、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在GDP贡献中占比过高,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要真正走向绿色低碳等,必须转产转型,推进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时,山西也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入指标,要低于全国水平,山西的民营企业迫切要转产转型。“这是山西综改区建设任务目标任务的一个要求,也是山西可持续发的需要,更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
行政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金融改革--健全中小微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改革,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
关键词:发展软环境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规划摘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专家解读】“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我省的民间资金相对宽裕,对民企转型发展以及二次创业,有很好的资金保障,若是政府能在软环境上做文章、下工夫,将对转型跨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繁峙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说。
在黄卫东看来,软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他提出,政府要为转型民企提供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向全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项目等具体投资信息,让民企老板们耳聪目明,减少民企转型发展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风险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不少民间资金投资到外省,其中,投资天津1200亿、内蒙古1000亿、湖北1000亿、河南800亿、陕西300亿,而其他省份来晋投资的项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大多在200-500亿之间。”黄卫东说,从到外省投资和省外来晋投资的差额可以看出,山西提出优化发展软环境是非常及时的。
【其他方面】
反腐倡廉---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经常性沟通和磋商。鼓励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第五篇: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 2 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