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时间:2019-05-14 00:1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第一篇: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章远新

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科学描绘了“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贯彻实施好《纲要》,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一、《纲要》编制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从2009年9月份启动,整个编制工作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完成的,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力量,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郭声琨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马飚主席多次召集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以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建议为指导,做到四个“充分体现”:充分体现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导向要求;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建议提出“富民强桂”的部署要求;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最新决策部署要求;充分体现我区“十一五”发展辉煌成就,科学描绘“十二五”富民强桂宏伟蓝图,统筹兼顾好各地发展。自治区其他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规划编制,提出了许多重要指导意见。自治区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讨论,为规划编制献计献策。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分别讨论审议《纲要》草案。在《纲要》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各市各部门的意见,还面向社会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使《纲要》编制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

二、《纲要》编制的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特大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克难攻坚,锐意进取,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10年达到9502亿元,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食品、汽车、冶金产业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5万亿元,掀起交通、水利建设新高潮,防城港红沙核电、南广高速铁路、桂梧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铁路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基本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1 大幅提升。城镇化率突破40%,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势头强劲,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推进,带动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桂西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加速,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化。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亮丽品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软实力较大提升。这五年是我区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影响力日益扩大,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多区域开放合作深化拓展。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日益提升,树立了改革开放新形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但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支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为我区加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进入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逐步升级,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空间,区域和产业发展形成新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但我区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0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相当全国平均的65.6%、38.5%;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为2.31、40.6%,大大低于全国3.95、47.5%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高速公路密度、铁路电气化率分别排全国第23位、24位;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9%,远低于全国1.75%的水平;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3%,低于全国50%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全国平均的89.3%、76.8%;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全国差距明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同时,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面临的压力加大,尤其是面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严峻挑战。

三、《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纲要》按照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六个必须,实现七项目标,推进“富民强桂”。

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个必须,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必须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必须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项目标,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是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五是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六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七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上述目标,《纲要》设置了包括16个约束性指标在内的33个主要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达到1.55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体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战略思想。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提出坚持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富民强桂”新跨越全过程。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基本区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立足于后发展欠发达基本区情作出的必然选择,是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

《纲要》阐述了“富民强桂”的内涵和要求。“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我区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富民强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是我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全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四、《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1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主要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四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坚持产业优先发展,重点实施千亿元产业、千亿元企业、千亿元 园区“三个千亿元”工程,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5.6%。实施千亿元产业工程,力争2015年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超3000亿元,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6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2000亿元,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生物4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1000亿元,使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实施千亿元企业工程,加快把上汽通用五菱、玉柴集团、柳工集团和中石油钦州炼油厂等培育成为千亿元企业,发展一批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中小企业。实施千亿元园区工程,加快把南宁、柳州、桂林高新区和柳州汽车城园区、钦州港经开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培育成为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工程,着力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左右。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区,重点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龙滩水电站二期等项目,建成南宁电厂、贺州电厂等工程,推进防城港白龙核电、平南白沙核电等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以上。积极发展海洋产业。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建设15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加快把糖料蔗、畜禽、速丰林培育为产值超1000亿元,粮食、蔬菜、水果培育为超500亿元,蚕茧、草食动物、奶水牛、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原料、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培育为超100亿元的强优农产品产业。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统筹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加强水利建设,推进重要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劳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3.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扩权强县为抓手,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基础,以推进工业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力争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50%。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城市功能区扩展和新区发展,力争14个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全区城镇人口比重45%左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培育发展北部湾全国重点城市群和桂中、桂东南、桂北城镇群,以及右江河谷走廊、黔桂走廊、桂西南及桂东北城镇带。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统筹城镇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名城名镇。加强城镇化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条件,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和风貌改造工程。

4.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导向,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37%。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4 促进服务消费多样化、便利化。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5.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完善出省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基本建成“一轴四纵四横”现代化快速铁路运输网络,地级市开通运行城际高速列车,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速城际铁路网,全面进入高铁时代,2015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加快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四横六纵六支线”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网覆盖所有中心城市,85%以上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公路总里程超过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3500公里,通车里程6000公里以上。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综合能力,努力建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西江水运加快建设,尽快建成我国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北部湾港总吞吐能力达到3.36亿吨以上,内河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形成以枢纽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为辅助的民用航空网络,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50万人次。

6.深入推进“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加快资源富集区开发,实现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产业、港口、交通、物流、城建、旅游、招商、文化等大发展,尽快打造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和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经济增长新一极,2015年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40%以上。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布局发展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化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尽快打造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桂西优势资源开发,把发展桂西地区摆在实现跨越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重点打造铝业、有色金属、糖业、锰业、能源、旅游、建材等产业和口岸经济,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和资源深加工基地。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各地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新期待,提高人民幸福感。

1.深入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全面实施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350工程和创新计划,力争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十项教育发展和十项教育改革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义务教育巩固率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今后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9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2015年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 5 老保险达到540万人、失业保险240万人、工伤保险250万人、生育保险225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5%。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套以上,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革命老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重点扶贫区域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大幅减少贫困人口。

3.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各族人民文明素质。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创作生产更多文化精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争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工程。力争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7/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统筹做好人口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广西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要牢固树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全面推进节地节水和节材。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和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建成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40天/年以上。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构建“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安全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6.5亿立方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1.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突出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税金融、投融资、资源性产品价格等体制改革,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其它各类试验区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全民创业创新为突破口,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较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按照政府履行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

2.扩大开放合作。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尽快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承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设运营好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 推进北海出口加工区扩区升级,完善内陆“无水港”网络。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国内多区域合作,全面提升与珠三角地区合作水平,深化桂港、桂澳合作,拓展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外经外贸及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力争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60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

《纲要》还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依法治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顺利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全区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而奋斗。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发改委解读:

《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对社会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通过《纲要》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山西规划纲要

再造一个新山西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词汇。未来五年内,山西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GDP增速与百姓收入增速同步,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从这份厚达114页的规划纲要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四大循环链条;钢铁、铝、镁、铜等几大冶金基地;煤化工业七大板块;“7+2”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新“五个全覆盖”工程;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个一”工程……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提法,伴随着翔实的阐述,将一幅美丽的新山西画卷徐徐打开,展现在大家面前。

“十二五”规划纲要

【释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发展目标

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年均增13%

过去,我省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而此次公布的规划纲要(草案)着重强调,要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摘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专家解读】“'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符合山西实际、很科学。”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表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就应该有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同时也要有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进行优化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其他方面】

太原都市圈--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一带三屏”--构建生态安全战略布局,建设西部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

关键词·基础设施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规划摘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大兴铁路。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专家解读】“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对山西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与服务支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对“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表述感到振奋。早在十年前,讨论“十五”规划时,当时就“高速公路骨架完成”提出的时间表是“到2030年完成”,但现在山西已经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十二五”末就要达到6000公里,提前十多年高速公路基本骨架就要成型,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完成后对于山西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其他方面】

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加大利用黄河水,构建“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大水网。

水电气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通信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关键词·农业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规划摘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纲要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部分做了重点说明。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推进扶贫纵深化。

【专家解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村委副主任、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对规划纲要中农业现代化部分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整个农业部分的内容非常详尽,提出的目标任务也切实可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制定具体细则,使政府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真正发挥实效。

姚建民介绍,规划中提出了新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的产业化目标,这就意味着用于粮食种植的面积少了,因此,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合考虑实现平衡发展,兼顾规模和效益。

【其他方面】

县域经济--科学布局县域主导产业,壮大县域板块经济。“三农”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工业新型化

发展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专家解读】省政协委员、山西煤基合成油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表示:“未来数十年,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省的资源优势,搞工业新型化不能离开煤炭。”“与以往不同,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而保证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煤化工。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焦化研发和生产经验,具备以煤炭资源为开发基础,继而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诸多优势。”关志道说,“我省要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少,而煤炭产业必须承担重任,其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都需要努力,更需要政策支持。”他表示,相信在我省的工业新兴化发展过程中,现代煤化工将大有可为。

【其他方面】

新能源汽车--开发引进商务车和小型车,积极引进和开发新能源汽车。

白酒--积极推进以汾酒集团为龙头的汾酒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省内白酒资源的有效整合。

食品--以做精做细小杂粮为龙头,着力发展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干果蔬菜等特色食品工业。

关键词·转型综改试验区

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优势的市县和企业,设立不同层次的“先行区”“示范区”“先导区”等。

【专家解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认为,对于山西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将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山西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外力的支持。因为山西虽然明晰了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但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一些原有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束缚,而获批设立综改区,恰恰能通过外在政策的扶持,来帮助山西突破这些关卡。从这个意义上说,获批并设立综改区就是一个发展的引擎。

关键词·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

【规划摘要】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专家解读】山西省环保厅环保专家李景平解释说,“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是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杠杆。“十一五”期间,我省空气、水质量大幅提升。“十二五”规划中,将扩大实施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把亮相工程打造成山西的环保品牌。通过“净化山西”,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规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节能减排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他方面】

气化山西--要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建设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积极推进东延、南下出省输气管道建设,打通煤层气向邻省外输通道,适时利用余气向外输送。

健康山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文化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规划摘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古籍保护工程、珍稀剧本保护和音配像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专家解读】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谢玉辉做了个比喻,她说,煤炭和文化对山西来说如同鸟之双翼,只有两翼展开才能高高腾飞,通过文化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通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就是山西的希望所在。

【其他方面】

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规划摘要】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专家解读】“现在我们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表示,深化教育改革应该从目前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上着手,不能一考定终身,更不能因为高考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

对于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关于“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切中了要害。尤其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下一步各高校也能从自身做起,在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先行探索。”他说。

【其他方面】

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全省职业教育全覆盖。

关键词·民生改善

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规划摘要】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全部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部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重点把国有煤矿退休工人中矽肺病患者纳入工伤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扩大消费,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专家解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健表示,为了解决百姓就业、社会保险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四大计划。即充分就业计划,人才支撑计划,社保全覆盖计划和工资倍增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700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400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城乡从业人员;适时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效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实施。

【其他方面】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省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3560万人以内。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全省将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307种基本药物,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部零差价销售。

住房--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关键词·改革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规划摘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专家解读】“煤焦、钢铁转产转型,有个大背景。”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对山西来说,煤焦、冶金、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在GDP贡献中占比过高,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要真正走向绿色低碳等,必须转产转型,推进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时,山西也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入指标,要低于全国水平,山西的民营企业迫切要转产转型。“这是山西综改区建设任务目标任务的一个要求,也是山西可持续发的需要,更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

行政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金融改革--健全中小微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改革,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

关键词:发展软环境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规划摘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专家解读】“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我省的民间资金相对宽裕,对民企转型发展以及二次创业,有很好的资金保障,若是政府能在软环境上做文章、下工夫,将对转型跨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繁峙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说。

在黄卫东看来,软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他提出,政府要为转型民企提供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向全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项目等具体投资信息,让民企老板们耳聪目明,减少民企转型发展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风险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不少民间资金投资到外省,其中,投资天津1200亿、内蒙古1000亿、湖北1000亿、河南800亿、陕西300亿,而其他省份来晋投资的项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大多在200-500亿之间。”黄卫东说,从到外省投资和省外来晋投资的差额可以看出,山西提出优化发展软环境是非常及时的。

【其他方面】

反腐倡廉---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经常性沟通和磋商。鼓励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第四篇: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 2 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广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赶超,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确定这个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奋发图强的五年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异常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五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成办好了6件大事。第一,着力提升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对我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创新战略思维,完善战略布局,落实重大部署,提前两年完成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第三,有效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克难攻坚、化危为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第四,奋力战胜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特大干旱灾害。全力以赴、抗灾救灾,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五,不断扩大广西开放合作影响力。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越青年万人大联欢、亚洲政党专题会议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树立广西新形象。第六,圆满举办重大喜庆活动。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五年的艰苦拼搏,五年的奋发有为,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这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快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比“十五”快4.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7%,比“十五”快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成为千亿元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全国第一,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开竣工,我区从交通末梢变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通道、华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5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8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炼油厂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西部地区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开工建设。城镇化率由33.6%提高到40.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扩大开放合作。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初见成效,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进出口总额累计611亿美元,年均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5亿美元,年均增长24%。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与港澳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成果丰硕。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3370亿元,年均增长32.6%,比“十五”增加2.3倍。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12.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型广西建设有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新发展,提前一年并率先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1064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11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兴边富民行动成果突出,边境村屯群众“六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诚信计生模式在全国推广。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老龄、慈善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这五年,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各条战线涌现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双拥工作不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进一步繁荣,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这五年,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有效,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我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桂、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以及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成效显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被中央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优势更加彰显。我们着力增强生态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西部地区成为第二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首创全国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农村沼气入户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4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这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年”、“农事村办”、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等创新举措全面推行。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类人才精神振奋、活力迸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范围广、效果好,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今年市县乡村四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作风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界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直机关驻桂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广西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深化区情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完善机制,以开放合作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区最好的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推进、相协调。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力行“六戒”,以“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协同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素质提能力、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反腐败正风气,推动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城乡、区域差距较大;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支撑能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仍需加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程度、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长期努力尤其是这五年的团结拼搏,我区已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的现实没有改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倍加珍惜取得的重大成就,倍加坚持和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倍加重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宏伟目标

当前,我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放眼全国,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广西,我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日益增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重大机遇,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干劲足,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在区域竞相发展中,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边疆巩固安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区情发展变化大势,切实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按照中央对广西发展明确的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更要奋力加快发展,更要注重科学发展。必须把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最根本的任务、最具体的目标。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桂,就是加快壮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全面增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科学发展是根本,富民是目的,强桂是基础,新跨越是阶段目标。我们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努力开创富民强桂新局面。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叠加优势和巨大潜力。新阶段我区区情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成为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充分表明,我区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必须牢固树立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产业、交通、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各种优势,在开放合作中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会。必须突出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整体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继续解放思想迈出新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和谐见到新成效,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今后五到十年,要努力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

“翻两番”,就是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超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两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翻番;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全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再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再翻番。

“跨两步”,就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前五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2016年比2011年跨一大步;后五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保持10%以上,2021年比2016年再跨一大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提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6年达93%以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达5%以上,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到: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然要求。

——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完善富民政策,落实富民举措,凝聚富民力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最终目的。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继续解放思想、拓宽新思路,推进改革创新、增添新动力,扩大开放合作、促进新发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根本方法。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广西。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要支撑。

——更加注重文化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立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牢固基础。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人民的美好愿景,是我们的庄重承诺。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赶超意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奋力推进“五区”建设,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是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支撑。

(一)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始终,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现代产业水平。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提升资源型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特色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建设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钦州炼油二期、北海铁山港石化和电子产业园、柳州汽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服务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壮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设服务业聚集区,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形成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提升蔗糖产业,开发冬季农业,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和信息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发展南宁、柳州超大城市和桂林特大城市,做大做强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南北钦防同城化步伐,支持贺州、来宾、崇左新建城市加快建设,实现全区大部分市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千亿元。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特色城镇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经济强县。

加快“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实现“龙头”与“腹地”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国家战略,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打造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物流枢纽,用五年时间实现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西江经济带是我区经济跨越发展重要增长区域,必须全力建设以西江水运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向珠三角等先进生产力地区靠拢,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柳州来宾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资源型精深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桂西资源富集区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必须积极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促进产业链延伸升级,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加快改革开放合作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竞争力。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金融创新。稳步推进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各类试验区改革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合办共赢的长效机制,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崇左连接东盟陆路通道作用。拓展与欧美、日韩、非洲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多区域合作,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速铁路、区际干线和通向东盟的国际铁路,推动广西进入高铁时代。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北部湾港综合能力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建成超3亿吨沿海大港。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充分发挥梧州、贵港航运枢纽城市作用。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建设南宁门户枢纽机场、桂林国家重要旅游机场。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出海出边出省干线,形成通江达海、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强化开源节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创新能源合作平台,建立能源供应和储备基地。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桂西治旱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桂、质量兴桂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动力,扩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合作,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促进文化实力新提升,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适合民族特点和基层需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办好民族特色文化节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统筹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组建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施民族文化产品提升工程,扶持民族题材作品创作生产。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先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内容形式、传播载体。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增强民族文化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实施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扩大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完善文艺家签约制度等激励机制,发展壮大文化桂军,培育一批文化名家、大家,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平衡心理,促进和谐。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和谐建设在基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绽放璀璨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三)开创社会建设与管理新局面,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富民强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积极探索符合广西实际、具有广西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深化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巩固安宁。

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更加突出富民惠民安民的导向,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经济跨越发展中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靠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低收入群众增加收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在资源开发中持续受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并举,在谋发展中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把更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分配管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带着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举措,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轮驱动,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制定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河池、百色、崇左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坚持和完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生态扶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形势,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稳定是硬任务,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一岗双责”,确保一方平安。加强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抓好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桂。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推进平安广西建设,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依法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凝聚强大力量,共建和谐壮乡。

(四)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子,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着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水产畜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一批生态种养基地。优化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业,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发展生态型服务业、培育新业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内部循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铝、糖、石化、有色金属、茧丝绸等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保护,实现“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座城市一片森林”。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保护水生态,促进人水和谐,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深入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绿色建筑行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形成低消耗、高效益的节约型发展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保障机制。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生态发展观,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长远政绩的生态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强化科学理念和全民共识,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和底线,推动保障机制创新。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科技和智力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蓝天碧海、绿水青山永远留给子孙后代。

(五)加快民族事业新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区“四个模范”的大好局面。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展“和谐壮乡、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加强对各族青少年教育,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班人。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建立完善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民族教育、保障改善民生等扶持力度,给予更多倾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各方面的支持帮扶与发挥自身积极性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行使自治权,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城市和街道社区民族工作。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壮大贯彻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重大政治责任,把民族事业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表彰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互尊互信、互学互帮,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实现各民族同心同德、和谐和睦,再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辉煌。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富民强桂,关键在党。我们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战胜“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理论建设,抓好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与时俱进。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树立超越自我、奋勇争先的赶超意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弘扬突破陈规、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务求实效。解放思想无止境,僵化保守必落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凡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事,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形成敢干事、敢负责、敢闯新路、敢做善成的新风尚。

(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把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关键之举、决胜之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学习制度,强化考核考评,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深入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规划,把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群众工作、舆论引导的本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合力。完善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集体。

(三)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加强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链设置党组织力度,巩固扩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攻坚行动”成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化“结对共建”活动,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行 “农事村办”、“农情乡解”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推进发展党员“源头培养”工程。实施党员全员培训规划,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制度,完善基层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

(四)着力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主体力量。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接第二版)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民利。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接访下访、网上互动制度,健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群众和生产一线,转作风、办实事,真正做到与群众血脉相连、鱼水情深,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五)着力深化干部人才工作改革,培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只有人才的风云际会,广西的跨越发展才能风生水起。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坚持解放思想用干部,用思想解放的干部,重品行、重公认、重实绩、重基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对重要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视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改进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特邀咨询、院士顾问、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制度,提升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激励机制,建设西部重要人才聚集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六)着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干实干苦干促跨越

奋力赶超、实现跨越,根本在落实,关键在实干。深化作风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提高党员干部抓落实的本领。完善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下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报告工作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承诺制度。庸懒不治,大业难成。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真干实干苦干,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不吃亏,实干苦干者得重用。开展“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行动,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用足用活政策,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环境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重视巡视成果、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增强监督实效。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廉洁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福,腐败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祸。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政协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宗教、侨务、外事和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健全民主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在全社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铸就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壮乡儿女的无限热情,汇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实现广西跨越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弘扬广西精神的表率,讲政治、顾大局、尽责任,开阔视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争先的锐气,以党员干部的团结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团结和谐,用与时俱进的广西精神推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同志们,本世纪上半叶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周年,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两大宏伟目标。生活在如此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亲身参与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这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责任。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国家现代化宏伟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奋力赶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广西更加美好的明天、创造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下载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精选5篇)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第一讲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5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半天)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半天)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半天)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成长(1天)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方法(半天)德鲁克管理实践解读(1天)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

    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5篇)

    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共15章63节,40000多字。第1个章节主要分析“......

    广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

    形势与政策——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份《规划纲要》,不仅记录着“十一五”的喜人成绩,而且详细阐述......

    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定位,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2014政法干警十二五规划解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政法干警考试交流群:239426478 时政热点在历年的政法干警考试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分享十二五规划解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希望帮助大家在考试......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范文大全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适应社会结构剧烈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