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时间:2019-05-13 09: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第一篇: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定位,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和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构建和谐文化新格局

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统筹推进民生文化、民族文化、包容文化、生态文化、开放文化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特色和谐文化建设新格局。

大力加强民生文化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在全社会形成一切为了民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发挥文化建设的民生作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市社区和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文化创作和生产,提供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千团万场”文艺演出、“绿城歌台”系列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强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灵魂和根基的意识,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依法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加强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成全国最大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实施花山岩画等8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民

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设立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2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一批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基本建成富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先后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壮剧《瓦氏夫人》、桂剧《大儒还乡》等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坚持举办以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苗年”等为代表的节庆和歌圩活动,营造尊重、热爱、参与民族传统节庆的浓厚氛围,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大力加强包容文化建设。包容是广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我们摒弃差异即冲突的对立思维,牢固树立包容才能发展、包容才能进步的意识,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坚持以豁达兼容的态度,鼓励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尊重艺术家们的个性和创作自由,推动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创作。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在彰显文化多样性中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坚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融发展,增强本土文化的吸纳和发展能力。坚持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们强化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把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利用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贯穿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我们持续开展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坚持不懈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推动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屯绿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大力整治村庄周围环境和家居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整洁舒适的生活家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居全国第4位,实现木材产量、农村沼气农户入户率、封闭使用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省区等多个全国第一,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达标率全国领先。“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我区的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大力加强开放文化建设。开放合作是广西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广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建设开放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大西南、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等多区域合作,推动建设多区域合作新机制。我们梯次推进区内、区外、境外、国外等的文化交流,推动与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广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以创新载体为纽带,夯实建设和谐文化的深厚根基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文化建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为了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载体。一是深入开展 “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思想导向、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文化导向、榜样导向“五大工程”,着眼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养成做起,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系列促和谐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广西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精神动力。通过弘扬“广西精神”实践活动,激发壮乡儿女的家国情怀,汇聚各族群众的发展力量,使了解广西、热爱广西、建设广西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经过精心组织和部署,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呈现奋勇争先、整体推进的总体态势,“城乡清洁工程”、“文明大海湾”等特色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城乡共建、区域性连片创建不断深化拓展。四是深入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感恩活动,在全区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以文化产业化为抓手,提升和谐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动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全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资产超过500亿元,共有28家企业单位入选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企业单位入

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抓文化品牌打造。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挖掘民族、民俗、历史、边关、山水、生态、海洋、江河、节庆等原创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形成以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三是抓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项目吸引到园区来,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四是抓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和时尚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特色文化精品和服务出口。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五是抓文化市场培育。拓宽文化消费领域,建立由娱乐、演出、音像、出版物、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动力,完善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机制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优化配置各种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破解我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难题和瓶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化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完成全区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转企改制任务,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等文化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党报党刊体制改革,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推动广西日报成为全国率先自办发行并取得成功的省级党报,整合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所属的9种期刊为1家党刊。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完成区、市、县三级网络资源整合任务,组建广西广电网络公司;积极推进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完成广西电影制片厂、市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转企改制任务;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完成广西电台文艺广播、广西电视台影视剧制作机构剥离转制任务。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命和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广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赶超,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确定这个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奋发图强的五年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异常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五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成办好了6件大事。第一,着力提升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对我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创新战略思维,完善战略布局,落实重大部署,提前两年完成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第三,有效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克难攻坚、化危为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第四,奋力战胜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特大干旱灾害。全力以赴、抗灾救灾,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五,不断扩大广西开放合作影响力。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越青年万人大联欢、亚洲政党专题会议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树立广西新形象。第六,圆满举办重大喜庆活动。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五年的艰苦拼搏,五年的奋发有为,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这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快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比“十五”快4.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7%,比“十五”快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成为千亿元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全国第一,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开竣工,我区从交通末梢变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通道、华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5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800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炼油厂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西部地区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开工建设。城镇化率由33.6%提高到40.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扩大开放合作。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初见成效,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进出口总额累计611亿美元,年均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5亿美元,年均增长24%。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与港澳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成果丰硕。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3370亿元,年均增长32.6%,比“十五”增加2.3倍。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12.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型广西建设有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新发展,提前一年并率先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1064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11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兴边富民行动成果突出,边境村屯群众“六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诚信计生模式在全国推广。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老龄、慈善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这五年,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各条战线涌现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双拥工作不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进一步繁荣,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这五年,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有效,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我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桂、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以及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成效显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被中央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优势更加彰显。我们着力增强生态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西部地区成为第二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首创全国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农村沼气入户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4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这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年”、“农事村办”、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等创新举措全面推行。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类人才精神振奋、活力迸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范围广、效果好,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今年市县乡村四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作风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界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直机关驻桂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广西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深化区情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完善机制,以开放合作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区最好的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推进、相协调。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力行“六戒”,以“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协同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素质提能力、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反腐败正风气,推动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城乡、区域差距较大;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支撑能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仍需加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程度、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长期努力尤其是这五年的团结拼搏,我区已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的现实没有改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倍加珍惜取得的重大成就,倍加坚持和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倍加重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宏伟目标

当前,我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放眼全国,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广西,我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日益增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重大机遇,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干劲足,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在区域竞相发展中,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边疆巩固安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区情发展变化大势,切实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按照中央对广西发展明确的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更要奋力加快发展,更要注重科学发展。必须把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最根本的任务、最具体的目标。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桂,就是加快壮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全面增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科学发展是根本,富民是目的,强桂是基础,新跨越是阶段目标。我们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努力开创富民强桂新局面。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叠加优势和巨大潜力。新阶段我区区情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成为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充分表明,我区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必须牢固树立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产业、交通、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各种优势,在开放合作中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会。必须突出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整体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多区域合作,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跨越。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继续解放思想迈出新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和谐见到新成效,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今后五到十年,要努力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

“翻两番”,就是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超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两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翻番;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全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再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再翻番。

“跨两步”,就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前五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2016年比2011年跨一大步;后五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保持10%以上,2021年比2016年再跨一大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提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6年达93%以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达5%以上,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到: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然要求。

——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完善富民政策,落实富民举措,凝聚富民力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最终目的。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继续解放思想、拓宽新思路,推进改革创新、增添新动力,扩大开放合作、促进新发展。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根本方法。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广西。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要支撑。

——更加注重文化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立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牢固基础。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人民的美好愿景,是我们的庄重承诺。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赶超意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奋力推进“五区”建设,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是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支撑。

(一)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始终,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强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现代产业水平。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提升资源型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特色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建设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钦州炼油二期、北海铁山港石化和电子产业园、柳州汽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服务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壮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设服务业聚集区,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形成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提升蔗糖产业,开发冬季农业,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和信息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发展南宁、柳州超大城市和桂林特大城市,做大做强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南北钦防同城化步伐,支持贺州、来宾、崇左新建城市加快建设,实现全区大部分市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千亿元。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特色城镇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经济强县。

加快“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实现“龙头”与“腹地”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国家战略,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打造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物流枢纽,用五年时间实现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西江经济带是我区经济跨越发展重要增长区域,必须全力建设以西江水运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向珠三角等先进生产力地区靠拢,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柳州来宾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资源型精深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桂西资源富集区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必须积极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促进产业链延伸升级,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加快改革开放合作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竞争力。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金融创新。稳步推进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各类试验区改革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合办共赢的长效机制,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崇左连接东盟陆路通道作用。拓展与欧美、日韩、非洲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多区域合作,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速铁路、区际干线和通向东盟的国际铁路,推动广西进入高铁时代。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北部湾港综合能力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建成超3亿吨沿海大港。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充分发挥梧州、贵港航运枢纽城市作用。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建设南宁门户枢纽机场、桂林国家重要旅游机场。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出海出边出省干线,形成通江达海、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强化开源节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创新能源合作平台,建立能源供应和储备基地。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桂西治旱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桂、质量兴桂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动力,扩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合作,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促进文化实力新提升,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适合民族特点和基层需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办好民族特色文化节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统筹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组建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施民族文化产品提升工程,扶持民族题材作品创作生产。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先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内容形式、传播载体。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增强民族文化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实施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扩大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完善文艺家签约制度等激励机制,发展壮大文化桂军,培育一批文化名家、大家,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平衡心理,促进和谐。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和谐建设在基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绽放璀璨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三)开创社会建设与管理新局面,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富民强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积极探索符合广西实际、具有广西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深化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巩固安宁。

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更加突出富民惠民安民的导向,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经济跨越发展中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靠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低收入群众增加收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在资源开发中持续受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并举,在谋发展中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把更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分配管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带着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举措,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轮驱动,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制定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河池、百色、崇左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坚持和完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生态扶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形势,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稳定是硬任务,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一岗双责”,确保一方平安。加强地方立法和执法监督,抓好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桂。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推进平安广西建设,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依法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凝聚强大力量,共建和谐壮乡。

(四)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子,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着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水产畜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一批生态种养基地。优化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业,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发展生态型服务业、培育新业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内部循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铝、糖、石化、有色金属、茧丝绸等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循环。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保护,实现“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座城市一片森林”。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保护水生态,促进人水和谐,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深入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绿色建筑行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形成低消耗、高效益的节约型发展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保障机制。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生态发展观,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长远政绩的生态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强化科学理念和全民共识,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和底线,推动保障机制创新。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科技和智力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蓝天碧海、绿水青山永远留给子孙后代。

(五)加快民族事业新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区“四个模范”的大好局面。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展“和谐壮乡、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加强对各族青少年教育,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班人。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建立完善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民族教育、保障改善民生等扶持力度,给予更多倾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各方面的支持帮扶与发挥自身积极性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行使自治权,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城市和街道社区民族工作。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壮大贯彻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重大政治责任,把民族事业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表彰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互尊互信、互学互帮,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实现各民族同心同德、和谐和睦,再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辉煌。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富民强桂,关键在党。我们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战胜“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理论建设,抓好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与时俱进。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树立超越自我、奋勇争先的赶超意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弘扬突破陈规、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务求实效。解放思想无止境,僵化保守必落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凡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事,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形成敢干事、敢负责、敢闯新路、敢做善成的新风尚。

(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把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关键之举、决胜之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学习制度,强化考核考评,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深入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规划,把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群众工作、舆论引导的本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合力。完善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集体。

(三)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加强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链设置党组织力度,巩固扩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攻坚行动”成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化“结对共建”活动,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行 “农事村办”、“农情乡解”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推进发展党员“源头培养”工程。实施党员全员培训规划,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制度,完善基层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

(四)着力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主体力量。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接第二版)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民利。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接访下访、网上互动制度,健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群众和生产一线,转作风、办实事,真正做到与群众血脉相连、鱼水情深,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五)着力深化干部人才工作改革,培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只有人才的风云际会,广西的跨越发展才能风生水起。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坚持解放思想用干部,用思想解放的干部,重品行、重公认、重实绩、重基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对重要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视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改进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特邀咨询、院士顾问、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制度,提升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激励机制,建设西部重要人才聚集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六)着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干实干苦干促跨越

奋力赶超、实现跨越,根本在落实,关键在实干。深化作风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提高党员干部抓落实的本领。完善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下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报告工作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承诺制度。庸懒不治,大业难成。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真干实干苦干,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不吃亏,实干苦干者得重用。开展“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行动,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用足用活政策,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环境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重视巡视成果、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增强监督实效。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廉洁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福,腐败是地方发展和干部成长之祸。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政协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宗教、侨务、外事和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健全民主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在全社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铸就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壮乡儿女的无限热情,汇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实现广西跨越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弘扬广西精神的表率,讲政治、顾大局、尽责任,开阔视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争先的锐气,以党员干部的团结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团结和谐,用与时俱进的广西精神推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同志们,本世纪上半叶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周年,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两大宏伟目标。生活在如此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亲身参与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这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责任。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是国家现代化宏伟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奋力赶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广西更加美好的明天、创造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今后十五年,要立足于五年打基础,十年上水平,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年打基础,就是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保持发展势头,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600美元,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提高,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历史征程上跨进一大步,为后十年以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上水平,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广西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科技、教育和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构建“一轴两廊”工业新格局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广西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为此,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动工业化,相互支撑,联动推进,走适合广西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广西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广西将努力壮大以南宁―来宾―柳州―桂林为中轴的工业经济带,加快崛起以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崇左以及贺州、梧州、玉林、贵港、柳州、河池、百色为两廊的工业经济带,形成“一轴两廊”工业发展新格局。围绕这一格局,进一步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改造提升柳州工业,使之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南北钦防沿海重化工业基地,桂林高新工业基地,百色、河池铝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来宾、崇左糖业和锰工业基地,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基地。广西还将依托城镇,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使之成为城镇经济新高地、工业发展新亮点。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广西将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加快形成城镇群和城镇带。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南宁、柳州、桂林等大城市,其他中心城市也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努力建设成为大城市或中等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广西还将依托交通干线和区位优势,集约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培育形成南北钦防、桂北、桂中、桂东南城镇群和黔桂走廊、右江走廊、桂东北、桂西南城镇带等“四群四带”的城镇发展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此,广西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加强,和谐农村建设有新成效。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开放合作

改革开放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强大动力。为此,刘奇葆提出,广西必须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开放合作,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广西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广西要发挥区位优势,把思想放开,把目标放远,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会议指出,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构建“一轴两翼”新格局的关键,是一篇大文章,是关系广西的百年大事,发展前景广阔。要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加快临海城市发展,形成一批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促进泛北部湾地区共同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海陆结合。积极促进以铁路、公路干线为依托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形

成,完善交通设施,发展通道经济。继续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湄公河流域东盟国家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开放合作架起新的桥梁。通过这些努力,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内容更加充实,广西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广西还将以加强桂粤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接受粤港澳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经济辐射。继续扩大与西南地区的经

济协作,加快推动南贵昆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化桂台经贸合作,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深入开展“百企入桂”活动,更大规模地吸纳区外民营资本。

刘奇葆强调,在扩大开放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放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布局与推进,使之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一个新的增长极。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此,刘奇葆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全面提升广西文化综合实力。

第四篇:2011.05.20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加快富民强桂行动纲领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章远新

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科学描绘了“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贯彻实施好《纲要》,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一、《纲要》编制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从2009年9月份启动,整个编制工作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完成的,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力量,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郭声琨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马飚主席多次召集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以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建议为指导,做到四个“充分体现”:充分体现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导向要求;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建议提出“富民强桂”的部署要求;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最新决策部署要求;充分体现我区“十一五”发展辉煌成就,科学描绘“十二五”富民强桂宏伟蓝图,统筹兼顾好各地发展。自治区其他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规划编制,提出了许多重要指导意见。自治区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讨论,为规划编制献计献策。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分别讨论审议《纲要》草案。在《纲要》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各市各部门的意见,还面向社会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使《纲要》编制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

二、《纲要》编制的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特大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克难攻坚,锐意进取,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10年达到9502亿元,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食品、汽车、冶金产业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5万亿元,掀起交通、水利建设新高潮,防城港红沙核电、南广高速铁路、桂梧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铁路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基本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1 大幅提升。城镇化率突破40%,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势头强劲,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推进,带动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桂西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加速,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化。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亮丽品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软实力较大提升。这五年是我区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影响力日益扩大,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多区域开放合作深化拓展。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日益提升,树立了改革开放新形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但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支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为我区加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进入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逐步升级,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空间,区域和产业发展形成新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但我区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0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相当全国平均的65.6%、38.5%;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为2.31、40.6%,大大低于全国3.95、47.5%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高速公路密度、铁路电气化率分别排全国第23位、24位;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9%,远低于全国1.75%的水平;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3%,低于全国50%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全国平均的89.3%、76.8%;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全国差距明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同时,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面临的压力加大,尤其是面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严峻挑战。

三、《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纲要》按照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六个必须,实现七项目标,推进“富民强桂”。

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个必须,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必须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必须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项目标,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是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五是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六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七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上述目标,《纲要》设置了包括16个约束性指标在内的33个主要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达到1.55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体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战略思想。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提出坚持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富民强桂”新跨越全过程。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基本区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立足于后发展欠发达基本区情作出的必然选择,是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

《纲要》阐述了“富民强桂”的内涵和要求。“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我区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富民强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是我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全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四、《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1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主要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四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坚持产业优先发展,重点实施千亿元产业、千亿元企业、千亿元 园区“三个千亿元”工程,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5.6%。实施千亿元产业工程,力争2015年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超3000亿元,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6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2000亿元,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生物4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1000亿元,使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实施千亿元企业工程,加快把上汽通用五菱、玉柴集团、柳工集团和中石油钦州炼油厂等培育成为千亿元企业,发展一批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中小企业。实施千亿元园区工程,加快把南宁、柳州、桂林高新区和柳州汽车城园区、钦州港经开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培育成为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工程,着力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左右。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区,重点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龙滩水电站二期等项目,建成南宁电厂、贺州电厂等工程,推进防城港白龙核电、平南白沙核电等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以上。积极发展海洋产业。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建设15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加快把糖料蔗、畜禽、速丰林培育为产值超1000亿元,粮食、蔬菜、水果培育为超500亿元,蚕茧、草食动物、奶水牛、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原料、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培育为超100亿元的强优农产品产业。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统筹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加强水利建设,推进重要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劳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3.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扩权强县为抓手,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基础,以推进工业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力争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50%。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城市功能区扩展和新区发展,力争14个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全区城镇人口比重45%左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培育发展北部湾全国重点城市群和桂中、桂东南、桂北城镇群,以及右江河谷走廊、黔桂走廊、桂西南及桂东北城镇带。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统筹城镇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名城名镇。加强城镇化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条件,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和风貌改造工程。

4.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导向,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37%。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4 促进服务消费多样化、便利化。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5.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完善出省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基本建成“一轴四纵四横”现代化快速铁路运输网络,地级市开通运行城际高速列车,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速城际铁路网,全面进入高铁时代,2015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加快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四横六纵六支线”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网覆盖所有中心城市,85%以上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公路总里程超过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3500公里,通车里程6000公里以上。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综合能力,努力建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西江水运加快建设,尽快建成我国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北部湾港总吞吐能力达到3.36亿吨以上,内河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形成以枢纽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为辅助的民用航空网络,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50万人次。

6.深入推进“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加快资源富集区开发,实现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产业、港口、交通、物流、城建、旅游、招商、文化等大发展,尽快打造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和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经济增长新一极,2015年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40%以上。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布局发展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化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尽快打造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桂西优势资源开发,把发展桂西地区摆在实现跨越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重点打造铝业、有色金属、糖业、锰业、能源、旅游、建材等产业和口岸经济,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和资源深加工基地。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各地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新期待,提高人民幸福感。

1.深入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全面实施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350工程和创新计划,力争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十项教育发展和十项教育改革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义务教育巩固率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今后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9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2015年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 5 老保险达到540万人、失业保险240万人、工伤保险250万人、生育保险225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5%。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套以上,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革命老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重点扶贫区域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大幅减少贫困人口。

3.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各族人民文明素质。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创作生产更多文化精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争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工程。力争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7/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统筹做好人口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广西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要牢固树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全面推进节地节水和节材。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和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建成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40天/年以上。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构建“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安全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6.5亿立方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1.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突出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税金融、投融资、资源性产品价格等体制改革,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其它各类试验区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全民创业创新为突破口,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较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按照政府履行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

2.扩大开放合作。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尽快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承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设运营好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 推进北海出口加工区扩区升级,完善内陆“无水港”网络。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国内多区域合作,全面提升与珠三角地区合作水平,深化桂港、桂澳合作,拓展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外经外贸及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力争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60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

《纲要》还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依法治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顺利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全区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而奋斗。

第五篇: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 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2

幸福魅力新东平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推进措施

同志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同大家交流。今天,我们几个要当一回“中间人”,这个中间人,不是要给谁家的小伙子介绍对象,也不是要给谁家姑娘找个婆家。我们这次要当的中间人啊,是向各位老乡们传达喜讯来了。是啥喜事呢?对了,有的老乡说出来了,是向老乡们传达赵书记给我们规划的美好蓝图来了!

春节前(12月26日),东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咱们赵书记作了重要报告,这个报告是啥精神呢?为了好记,我把它概括为“五个一”:

一个目标: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 一条主线:以人为本、发展为民; 一个计划:倍增计划; 一个工程:幸福工程; 一个保障:党的建设

也就是说,未来五年,我们在赵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不光有活干、有钱赚,而且会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社会更和谐,保障更完善,外形更精神,内心更喜悦。借句词儿说:幸福像花儿一样。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符合实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尤其是“倍增计划”和 “幸福工程”,为我们今后工作、生活指明方向。我们每一个东平人,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下,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拼搏奉献,为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该报告进行解读:

一、什么是幸福东平、魅力东平?

二、“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这一新目标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三、如何强力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一、什么是幸福东平、魅力东平

(一)幸福东平、魅力东平的涵义

首先,我们先看看幸福的含义。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受,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精神生活。

有老乡会说,你别拽文绉绉的的,幸福是啥?俺认为:幸福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幸福是吃的东西不用担心有毒,住的房子不用担心漏雨,病了敢去医院看病,老了有人管……

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而且很通俗。有需要才有幸福,需要满足的多少,影响着幸福的感觉。一个需要满足了,还会产生新的需要。饿的时候想吃饱,吃饱了以后想吃好;衣食无忧了,还想着听听歌、看看戏等等。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觉,那能不能衡量幸福呢?能。现在很多国家都用幸福指数来衡量居民是否幸福。

什么是幸福指数呢?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数。它涉及的因素有: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等。(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

了解了啥是幸福,我们再看看什么是幸福东平呢? 幸福东平,报告中把它概括为“四有”:就业有岗位,收入有提高,权益有保障,内心有喜悦。

就业有岗位,就是人人有活干。有人说了,啥有活干啊!孩子大学毕业了,也不安排活,大学白上了!的确,现在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想找个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但也不能说,大学就白上了,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又提升了国民素质。我们每一个适龄劳动力,要积极开展创业和就业培训,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收入有提高,就是老百姓手里更有钱。刚才提到一个计划,就是倍增计划。同志们,这意味着五年之后,我们的收入是现在的两倍!去年农村人均收入是6936元,五年后就是14000!3

我现在的工资差不多3000块,五年后就是6000快!同志们,到时候我们再到外地去,别人和我们谈起收入来,我们腰杆子也就壮多了!不用羞羞答答的了!

权益有保障,就是社会建设更加完善,上得起学、医得起病、低保、救助等各类保障措施更完善,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99%,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内心有喜悦,就是邻里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祥和,城乡文化繁荣活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达到100%,民众安全满意度达到97%。)

什么是魅力东平呢?

所谓魅力,就是对他人有特别的吸引力。

魅力东平,报告中把它概括为“四好”:外在形象好,要素设施好,生态环境好,服务质量好。

外在形象好,就是别人一提起东平,都竖大拇哥!以前在六个县市区,咱排老六,没实力,没产业,没特色,所以在别人面前咱们也是“财不大,气不粗”。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有些实力了,有些看头了,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五年之后,我们会更好!

要素设施好,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功能配套完善,东平成为旅游胜地、度假天堂;近日,我县喜获2011“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称号,这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至高荣誉,体现着一个城市在规划设计、4

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水平。

生态环境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生态水系纵横贯通,生态林带片片相连,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服务质量好,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五最”环境品牌,即:审批项目全省最少、收费标准全省最低、办事流程全省最简、工作效率全省最高、客商评价全省最好”的“五最”环境品牌,政务服务高效快捷,公共服务舒适便利,人文服务热情诚信,开放包容、礼仪文明成为服务品牌,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率达到98%,游客满意率达到98%。)

同志们,我们新一届县委提出这样一个诱人的目标,就是要以“四有四好”为目标,以幸福指数倒逼发展转型,以增强魅力提升发展质量,我们每一个东平人既是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幸福魅力新东平享受者,让每一位来东平的人都检验东平的发展、感受东平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目标,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

(二)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幸福东平与魅力东平的关系。前面咱们说了,幸福是个人对发展质量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感受;魅力是公众对一个地区发展实力、环境形象的综合评价。一个是个体感受,一个是综合评价,尽管主体不同,但实际上二者是一致的。打个比方 5

来说,就好比一美女,她自己因为具备各种优势:漂亮、性感、又有好工作,又属领导层,就像网络上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自然她自己会感觉良好,信心十足,意气风发;而她自然也会吸引很多小伙子的好感,愿意接近她,这就是她的魅力。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不仅我们自己感觉好,同时别人也觉得我们是真好。当然,这离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为了这一诱人目标,得好好干才行。

二是倍增计划与幸福工程的关系。

倍增计划与幸福工程是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的两个重要抓手。

倍增计划刚才提到了,可以理解为各项指标五年后要翻一番。结果很诱人,实干更重要。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王县长直接抓,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把任务分解到这五年,每年确定并实施“十大项目”,明确包保领导和责任单位,加强督导考核,强力推动实施,力求三年,部分指标翻番,五年主要指标全部实现倍增。

幸福工程,由我们赵书记直接抓,围绕着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想解决的的热点问题,每年坚持在办好一批为民实事的基础上,确定并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即“十小工程”,明确包保领导和责任单位,通过民生幸福热线、网络、信访、民调等形式,建立多渠道评价体系,三年实现重点突破,五年实 6

现全面提升,努力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倍增计划抓的是钱袋子,是做好其他工作的经济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夯实了,我们才有发展后劲,才有实力更好地改善民生和其他社会建设。而实施幸福工程,让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倍增计划、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是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与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的关系。富民强县新跨越追求的是“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幸福魅力新东平追求的是“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富民强县建设的始终,坚持把推进富民强县的过程变成幸福魅力新东平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东平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二、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这一新目标的提出背景

(一)它是对“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东平”奋斗目标的深化和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实施“三步跨”战略的三年,是东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城乡面貌特别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总量有2007 7

年全省95位上升到2010年的71位,三年上升了24个位次);

优势产业加速崛起,发展潜力日益凸显(2011年景区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东平被评为全省首批旅游强县、全省最佳旅游投资县域品牌、全省县域旅游十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社会管理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为6936元,是2007年的1.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942元,比2007年增加6782元。11.3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按月领到了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600套限价商品房、200套廉租房交付使用,300套经济适用房、252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完成主体施工。新农合参保率达99.7%,累计报销金额33448万元);

(二)它是新一届县委对东平发展新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发展新要求的准确把握

目前,我们东平最大的实际还是不发达,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我们的发展还是低基础、低层次、低效益的发展,而且发达地区在原始积累阶段拥有的政策、资源、环保等先发优势都不具备。要清醒看待成绩,清醒认识差距,清醒把握大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提升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五年,是东平夯实基础、缩小差距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关键期,更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五年,东平将迎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政策扶持可谓“天时”,交通区位可谓“地利”,全县人民一心一意共谋发展可谓“人和”。同时,未来五年,东平将面临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管理创新更加迫切,土地、资金、能耗、环境瓶颈制约更加突出,新一轮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肩负着缩小差距与实现赶超的双重责任。

(三)它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过去五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发展层 9

次不高,市场培育和市场机制仍不发达,经济外向度低,有些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税收贡献较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镇承载力、带动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三是民生建设投入不够,与群众的愿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四是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党员干部推进工作习惯于传统思维、行政手段,运用市场化、多样化手段不足,还存有不经济、不精细的问题,等等。

三、强力实施倍增计划和幸福工程,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一)继续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动力。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实质上就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的历程。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把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标志,把人们的思想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要真学、真懂、真贯彻新一届县委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最近一个时期,县里工作任务非常重,头绪非常多,特别是春节前后,县里相继召开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党群众政法工作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最近又刚刚传达了县委关于开展两项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只有真正领会了这一系列会议精神的实质,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错了方向,才知道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工作重点是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好。

(三)开拓视野,积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是一个新的进军令,也是每个东平人的期盼。如何建设是一个大课题,各地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选三个点吧:一个是在中国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一个是位居全国十强的江阴市,一个是和我们差不多但异军突起的沭阳县。

小岗经验:从小岗村我们学些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学两点:一是学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只要不违反政策的,都可以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一是沈浩精神。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人,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小岗人又先后两次按下红手印,目的却是为了留住一个人,他们的书记:选派干部沈浩。2009年11月9日,当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庄严地按下手印的 11

时候,留下的却是沈浩的骨灰。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2009年11月6日凌晨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任上去世。沈浩精神长存。

江阴经验:(全国十强县)

江阴市在2005年末全面小康达标后,针对“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三大课题,全面启动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探索实践。

幸福江阴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民五好”,即: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 12

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五年来,按照“五民五好”的工作要求,江阴市委、市政府把“幸福”作为鲜明的施政导向和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九连冠”。

江阴市在幸福江阴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六条基本措施:一是以产业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二是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三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四是以生态优化为导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五是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六是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7-2013)》,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依据。

沭阳经验:沭阳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场(街道)、177万人口,是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历史上,是革命老区、传统农区和水患灾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和财政弱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全省“谷底”。1996年以来,沭阳县上下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推动洼地崛起,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沭阳农民人均纯收入5540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23%。

一、深化工业运行机制创新,着力构筑具有沭阳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沭阳实现洼地崛起 首先从工业振兴做起,二是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园区建设考核机制。

二、深化城市发展机制创新,切实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一是创新城市规划监管机制。二是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机制。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沭阳全力打造政府投融资平台,近年来先后组建国投、交投、城投、农投、昆投、建投等六大投资公司,全方位保障政府在重大项目实施中的资金需求。三是创新城市服务业发展机制。沭阳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四是创新城市拆迁保障机制。坚持先安臵、后拆迁,从未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和谐拆迁之路。

三、深化“三农”联动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沭阳是一个农业大县,这些年,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创新乡镇财政增收机制。二是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机制。三是创新脱贫攻坚推进机制。四是创新农村环境建设机制。

四、深化效能建设机制创新,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在沭阳,让人感受耳目一新的是不断变化的城乡面貌,而让人感受深刻的则是优质的服务环境。这些年,沭阳深入推进效能建设,通过工作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优化经济 14

发展软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干部教育机制。二是创新行政服务机制。三是健全工作督查机制。

(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东平。

对农村而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的一起工作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要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来。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增进人民幸福的关键,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积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真抓实干。

3.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志们,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群策群力,凝神聚力,五年之后,我们将会迎来更加幸福的明天!

下载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紧紧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 大力建设广西和谐新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