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群众增收 推进富民强县
加快建设生态美百姓富实力强的新阳城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年,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立足新的起点、谋划新的发展,就我们阳城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群众增收、推进富民强县这一核心,加快建设生态美、百姓富、实力强的新阳城,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必须看到,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和核心指标。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总体部署,县十二届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90%以上的区域是农村。建成全面小康,大头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任务还十分艰巨。应当看到,我县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发展依然滞后,是建成全面小康的短板;特别是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项。我县山地多、平地少,人均不足两亩地,依靠传统农业增收难度大;受地域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依靠劳务输出增收难度大;受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大量“五小”企业被关停,加之当前又处于煤炭经济转型期、民营经济成长期、新兴经济培育期、集体经济调整期,依靠非农产业增收难度大。没有农民的富,就没有阳城的富;没有农村的强,就没有阳城的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必须看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美。农耕文明时代平原最值钱,工业文明时代沿海最值钱,现在休闲度假时代山岳最值钱。我们阳城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境内山峦叠嶂;全省第二大河流沁河穿越县境76公里,基本常年有水;南部山区有1200平方公里的天然植被,开发价值极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1%,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全市12个百分点,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全面加强生态保护,集中治理沁河、获泽河、芦苇河、西小河,加快建设园林城市和美丽乡村,使我们阳城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环境更美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维护的结果。它买不来也借不来,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阳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富民强县最大的“期货”。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既可以顺应群众享受绿色生活环境的期盼,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福利”,更好地解决“宜居”问题;又可以顺应大众旅游消费结构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移的趋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地解决“宜游”问题;更可以顺应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愿望,把“山水魅力”转化为“就业潜力”,更好地解决“宜业”问题。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就是创造金山银水”的理念,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谋划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必须看到,我们最大的条件是发展基础好。“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大战略”作为落实省、市“四化”的主要载体,作为促进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方略来实施、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陶瓷、蚕桑、旅游业健康发展,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大县城框架基本形成,为增加群众收入、推进富民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扩权强县正处于“深入实施期”、综改试验正处于“加快推进期”、竞逐中原正处于“全面启动期”,加之我县又被列为全省“大县城”建设试点县,为增加群众收入、推进富民强县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县现存古城堡、古民居、古院落等古建筑1040处,是全国县域均值的11倍、全省县域均值的4.5倍,分布之密集、规模之宏大、特色之鲜明、类别之多样,在全国绝无仅有,为增加群众收入、推进富民强县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张峰水库引沁入阳工程的上马,年可引水3200万立方米,将彻底破解我县工农业用水的制约瓶颈;随着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推进,气源不足的问题将得到缓解,“气化阳城”进程将大大加快;随着晋阳一级路的开工,不仅将形成城外交通大循环,拉大城市框架、带动新城建设、缓解交通压力,而且将贯通北留、安阳、演礼、芹池四大工业园区,带动凤城、白桑、演礼、西河四大功能区块,为承载“三大战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阳蟒高速的实施,将强力拉动南部山区旅游大开发,为增加群众收入、推进富民强县创造良好的条件。群众的最大困难,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群众的最大愿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增加群众收入、推进富民强县,既是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顺应大自然、顺应大政策、顺应大市场、顺应大趋势,把“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特色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路径,通盘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在生态保护中增加收入、富民强县。
生态环境是阳城的品牌,是保障群众持续增收的底牌,必须全力护好这张牌。要形成一个导向,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体明确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使各级干部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生态也是政绩”的正确导向。要强化三项工作,就是要继续抓好增绿、治河、去污。坚持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厂矿、从单位到庭院、从公路到荒山,全方位、持续式推进植树造林,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林,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持续抓好沁河、获泽河、芦苇河等主要河流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深入推行节能降耗,不断提升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确保节能减排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断下降。要坚守四条底线,就是要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确保生态空间不减少,守住生态控制线;要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做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守住源头防护线;要严厉打击违法超标排污的企业,从重处罚破坏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守住治污达标线;要探索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守住生态修复线。在抓好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倍加珍惜古堡民居这一宝贵财富,按照“抢救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不断引深“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创建工作,努力使县域内的古堡民居逐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修缮。二是在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富民强县。
增加收入、富民强县,根本在就业,关键靠产业。要把握新形势、寻求新优势,加速推进产业发展。持续做大特色农业。农业是安农稳农的基础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顺应人们“有了温饱更要环保、有了小康更要健康”的生活追求,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蚕桑、干果、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示范区建设,力争打造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努力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持续做强新型工业。工业是扩就业、促增收的主渠道。要持续抓煤炭。全力保障生产矿井生产安全、在建矿井建设安全,努力减少企业负债,积极理顺经营体制,加快整合矿井建设进度,加强煤炭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增加产能、增加效益,充分发挥煤炭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要突出抓陶瓷。按照“扩规模、拓领域、搞研发、提档次、抓配套、畅物流”的思路,力争在增加产能、扩大体量上实现新突破,在工业瓷、高档日用瓷和文化艺术瓷拓展上实现新突破,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上实现新突破,在产业链条化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流通效率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把“阳城陶瓷”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地域品牌。要大力建园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三化同步”,加快建设芦苇河生态经济走廊;按照“先起步、后规范、再提高”的思路,分类推进演礼、芹池、北留、安阳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一廊四园”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产城融合的承载地。持续做好旅游产业。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巩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特色性、体现差异性、完善功能性、强化基础性,进一步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要规划建设大景区。将城市与村庄、山水与田园、文物与文化、民居与民俗纳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盘子,借助景区的理念来规划建设,运用景区的手法来美化优化,加速推进县域景区化。要加快打造大景点。就是以皇城为龙头,以“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和古堡民居保护、开发、利用为抓手,力争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蟒河为重点,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开发科普游、生态游、健康游,力争建成国家5a级景区;以析城山为核心,坚持“边开放、边开发,以开放、带开发”,加快发展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力争建成国家4a级景区;以实施“古城复兴”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古城保护和修复,逐步将凤凰古城打造成为新的景点。要努力形成大循环。沿沁河规划建设刘善至磨滩旅游专线,在南部山区规划建设磨滩至董封旅游专线,贯通皇城、蟒河、析城山三大景点,充分展现阳城的大山、大水、生态、文化。要延伸发展大产业。进一步把城乡居民融入旅游产业圈,把旅游产品开发融入群众增收圈,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富裕群众的独特作用。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增加收入、富民强县。
城镇化是推动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值城镇化加速期。推进城镇化,关键在就地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抓住被列为全省大县城建设和“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试点县的契机,加速推进我县的城镇化。要加快打造“田园城市”。按照“1+5”大县城的总框架和“城郊一体、产城融合”的总要求,全力打造山、水、田、林交相辉映,景、园、人、城怡然相处的“田园城市”。主城区坚持“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的思路来推进。围绕“改旧城”,以“两重点、三整治”为抓手,加快推进重点片区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街巷景观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促进旧城提质;围绕“保古建”,全面启动“古城复兴”工程,先期加固修复古城墙,努力使凤凰古城魅力显现;围绕“建新区”,以“一河、两路、三道”为框架,以获泽河为轴线,大力度推进南部新区建设,促进主城区范围进一步放大;延伸建设滨河东路,力争与晋阳一级路、阳蟒高速等骨干道路相贯通;加快推进三条快速通道建设,力争建成演礼快速通道,力争开工八甲口快速通道,力争完成町店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巩固提升“两河、六园、一环道”生态建设成果,并在主城区和五大功能区周边规划大面积“永久性”农田,保障农民“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受益”,鼓励群众发展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圃,探索打造大地景观,进而实现绿色宜居、现代农业和田园观光的有机统一,努力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四清一美”为内容,持续提升示范点建设水平,大力推进连片区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带动产城融合和乡村发展。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实施张峰水库一干渠等重点工程,持续改善城乡供水条件;积极促进晋阳一级路、阳蟒高速上马开工,改造提升县乡公路,加强城乡道路管护,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县域内煤层气开发,进一步扩大管道供气和清洁能源使用覆盖面,努力建设“气化阳城”;县城加大限价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限价商品房,村庄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住房条件,加速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四是在改革创新中增加收入、富民强县。
改革创新是增加收入、富民强县的动力源泉。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扩就业、促增收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推进富民强县的各个领域。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要对标全会精神,全面回顾盘点,对不合时宜的观念要坚决破除,对违背精神的做法要迅速纠正,对顺应政策的工作要加速推进。要跟踪研究上级改革配套措施,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做好对接承接工作,努力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改革红利。要把全会精神与阳城实际结合起来,把转型综改、扩权强县和竞逐中原作为改革创新的切入点,优先推进有利于群众能够直接得实惠的改革,抓紧推进有利于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改革,力争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切实以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效增强发展动力、破除发展阻力、凝聚发展合力、释放发展活力。五是在教育实践中增加收入、富民强县。
增加收入、富民强县,主体是群众,服务靠干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而且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前,增收难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增收难问题作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全力以赴去推动、积极主动去作为。四大班子领导要结合“三联一住”、“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等活动,深入到所联系的乡镇、所联系的村庄,调查走访、掌握实情,帮助乡村谋划增收之策、破解增收之难。县直各单位和条管各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层次,把更多的人才派到农村,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农村,把更多的财力投到农村,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向群众增收倾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具体的增收计划和保障措施,努力使群众收入实现明显增长。村两委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更要一心想增收、带头促增收、带领群众快增收。驻阳各企业、县管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也都要心系农村、情系农民,积极为群众增收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当前,要深入开展“科级干部结对帮建农家乐”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