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乳制品包装现状及应用前景[模版]
乳制品包装现状及应用前景
王海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食品学院 食工064班 10106097)
【摘要】: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乳制品包装的现状,存在的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盒和解决的方法。及乳制品包装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的了PET瓶包装乳制品发展趋势和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高质量的包装是实现乳品食用安全、功能、环保的保证, 包装材料的应用在于提高乳品包装的杭渗、杭漏及杭溶解性, 塑料被广泛应用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乳制品包装 纸质包装 塑料 PET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China's dairy packaging, some of the issues to be resolved boxes and solutions.And dairy products packaging applications, mainly introduced by the PET bottle packaging dai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some of the issues to be resolved solution.Packaging i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airy food safety, function,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ckaging materials is to improve the dairy packaging Hang seepage, leakage and Hang solubility, plastics are widely used is an unavoidable trend.Keyword: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dairy products packaging, paper packaging, plastics, PET
一、乳制品的包装及简介
根据国家标准GB4122-83 对包装明确定义:“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 方便储存, 促进销售, 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乳制品包装, 就是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 把乳制品灌充、装载或包裹起来, 以使乳制品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保持其价值和原有状态。乳品包装作为乳品生产的最后工序, 是乳品流通销售的保障, 直接影响着乳品业的发展。
乳制品的包装, 可以是复合纸盒、玻璃瓶、复合塑料袋、金属盒包装等, 玻璃由于重而易碎等因素, 不适合工业生产, 铁盒也主要用外包装, 实际使用塑
料瓶、袋, 如纸盒等奶制品和其它食品包装一样, 基本是以塑料作为内包装, 或者以塑料作为内层的复合包装。常见乳制品包括:
液体乳类(LiquitMilk), 如杀菌乳GB5408.1;灭菌乳GB5408.2;酸牛乳GB2746;配方乳等。
乳粉类(MilkPowders), 如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和调味乳粉GB5410;婴幼儿乳粉GB10765、GB10766、GB10767;其他配方乳粉。
炼乳类(CondensedMilk), 如全脂无糖炼乳(淡炼乳)。全脂加糖炼乳GB5417;调味炼乳;配方炼乳等。
乳脂肪类(MilkFats), 如稀奶油GB5414;奶油GB5415;无水奶油等。含乳制品的焙烤食品, 如糕饼点心, 也需要对其中的乳制品保鲜。
因为牛奶特别易变质, 因此无论是长效奶(UHT)还是保鲜奶, 都对包装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 此外, 便于携带和饮用方便, 也是对乳品包装的基本要求。
乳业近年来一直围绕在价格、奶源、资本、圈地、广告等方面竞争, 2007 年竞争的已转移到产品和工艺创新方向, 国内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从“有奶喝”转为“喝好奶”的需求日益强烈, 竞争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高质量的包装是乳品生产企业实现本地市场渗透和外地市场扩张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当前液体乳制品的包装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中国液体乳产业是在过去10 年中逐渐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是一年胜于一年,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推动了乳业的发展。早期由于冷藏手段的不完善,需要保存期长的包装形式,如无菌砖和无菌枕等,但随着主要城市的零售市场快速发展,保鲜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包装形式也向巴氏塑袋、奶杯以及屋顶包过渡。
由于保鲜奶的生产、包装、运输和贮藏的复杂性,鲜奶的销售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原奶的微生物数量同国际水平比较相对较高,则要求加工的温度必须提高,而且存货周期受到限制;乳业及其配套包装供应企业,对屋顶包纸合等新包装形式的制造和灌装还处于学习摸索阶段;野蛮装卸,长途和条件恶劣的运输仍然比较常见;冷链不完善,而且冷藏温度在某些环节还
不够低;零售商和消费者对如何保证鲜奶的新鲜还不太了解。
保鲜牛奶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冷藏控制和运输条件问题都是暂时的,它们都会得到解决,这一点丛亚洲市场保鲜奶的包装形式的发展历史可以预见。
乳制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目前液体乳占整个饮料市场的12%,并且这个份额正在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制定的的消费目标是:2010 年:每人每年18kg2028 年:每人每年28kg2040 年:每人每年41kg
牛奶和其制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钙、维生素以及锌、镁等其他微量元素的食品。牛奶的营养保全最佳的是巴氏杀菌形态,无菌包装是一种好的包装形式,但是一般来说无菌包装牛奶从生产到饮用的时间间隔要大于屋顶包装。牛奶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在透光包装中,牛奶的维生素丧失和口感改变很快。牛奶加工受热时间越短,贮藏温度越低,贮藏时间越短,受紫外线照射越少,其口感就越好。在大多数崇尚鲜奶的市场,保鲜奶都享有较高的售价,在这些市场,保鲜风味奶的市场在逐渐扩大。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非常重要,而纯度高的原奶需要的杀菌温度相对较低,对营养和口感的保全也就更加充分。牛奶在灌装后的正确贮藏,运输过程的条件改善,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可以帮助确保鲜奶的质量。
卫生 灌装机设备调整和良好的维护是保证灌装质量的重要条件,不同纸盒生产商提供的纸盒在上机前,需要在机器上作适当微调,使纸盒和灌装机更加贴合。保证低温恒定也非常重要。保鲜牛奶的最佳贮藏温度是4℃,避免顶封温度过高可以帮助改善涨包问题。
搬运 粗野的搬运会导致屋顶包的破损,必须在整个灌装,装卸和堆放过程中避免突然坠落或其他不合理的操作。
运输 虽然路况在改善,但是运输过程仍然具有挑战性,纸盒包装箱应当受到良好保护和支持,避免翻落损伤里面的装满牛奶的纸盒。
除了这些举措外,采用加厚的液体面PE 淋膜厚度、选用挺度更高的原纸、增加尼龙阻氧隔离淋膜等都可以提高运输过程耐久性。
零售商对品质的影响很大,货架温度是具有决定性的,垂直排放纸盒既能防止渗漏,而且有助于向消费者展示纸盒表面的印刷宣传图案。保持纸盒之间互相接触和固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涨包的影响,而且可以提高纸盒的握度舒适程
度。
消费者对牛奶的营养和新鲜的好处有较好的一般认知程度,但是还有提高的空间,另外,需要增加对保鲜牛奶包装的贮藏和饮用知识的积累。屋顶包侧立面的广告展示是向消费者传播信息的最佳方式。除了介绍品牌以外,还可以增加营养成分,饮用方法,贮藏方法的经验介绍。
我们相信保鲜牛奶在克服了短期出现的问题之后,会成为中国液体乳市场的主导力量,因为新鲜和营养是人们选择食品的首要原则。
三、现代的新型包装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使用PET 瓶包装乳制品是目前乳制品包装市场的一大趋向。消费者喜爱透明的包装,他们想看到自己关注的食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今很多乳制品公司不仅提供经典的PET 瓶装pH 值小于4 的小麦乳制品、酸奶或透明PET 瓶装中性乳制品的微生物检测安全,尤其是当制品被拿到冰箱以外的地方销售时,这是一个成功的技术突破。与pH 值小于4 的乳饮料相比,中性pH 值的乳制品中微生物的敏感度高。当然,目前使用的加工过程是趋近无菌操作的。十多年来PET酸性软饮料的无菌瓶装技术证明,其得益于发展中的技术革新。
光不稳定呈味物质对制品造成危害在克服了微生物障碍后,技术突破点聚焦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的终产品的稳定性。要求终产品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最重要的是口感稳定,尤其是如果它们在冷链之外的环境下分配和贮藏。贮藏试验和感官鉴评显示,即使是在一个有颜色的PET 瓶中,由于它没有一个特殊的光保护系统,在几天以后,制品口感也被检测出有所损坏。口感的损坏通常与乳制品组分的变化有关。例如Vb2,牛奶中的重要组分,对光照极其敏感,见光分解,使牛奶口感变坏。
具有光保护作用的PET 塑料瓶处理这个包装技术缺陷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在PET塑料瓶中加入特殊的光保护系统。标准PET 瓶上不可视,在最大波长为380nm的紫外线范围内具有光保护活性的光线。而牛奶中光敏物质的感受波长是300~500nm,所以在包装中形成完全保护是不可能的。如果以保护光敏度波长在380nm 以外的制品为目的,包装将呈现从黄到红的颜色变化。
HDPE 包装高氧渗透性,但不透明另一个常用的包材是HDPE,与PET 相比,这种材料具有高氧渗透性,通常为白色,不透明。
解决光照问题在使用透明塑料包材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氧气和光线的相互作用。光照激活氧分子,使制品质量加速下降。
当代乳制品制造商将在加工中使用低氧灌装,这是塑料包装更需要的。为乳制品加工提供的利用基材和水果制备相结合的特殊技术帮助确定制品免于有害光线的照射和高穿透力氧分子的渗入。
尽管在技术上仍然要有很大突破,PET 瓶装乳制品的包装趋势是确定的。这种包材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材料透明、不易碎、能够再次使用并且样式新颖。然而,对于乳制品,优势是包装材料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范围并且是技术改革中最理想的包材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阳,.乳制品包装保鲜技术[J].广东奶业,2007,(3).[2]吴艳,.乳制品包装迎接环保新时代的到来[J].食品安全导刊,2008,(5).[3]焦宇知,.乳制品包装的“多元化时代”[J].食品安全导刊,2008,(4).[4]陈易一,.PET:乳制品包装的革命[J].中国乳业,2007,(9).[5]董莲祥,迮桂春,.液体乳制品包装[J].企业标准化,2007,(5).[6]齐银玲,.无菌包装在乳制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包装工业,2006,(6).[7]肖媛媛,.包装透明化 塑料包装的乳制品要保持其口味的稳定性需要应用新技术[J].中外食品,2006,(2).[8]王莉莉.PET乳制品包装:色彩是流行发展趋势 更是保护产品需要[J].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4,(12).[9]程玉来,岳喜庆.纸、塑包装材料及其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4,(10).[10]我国乳制品包装有待发展的几个方面[J].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4,(6).[11]李为国.怎样解决乳制品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J].乳品与人类,2004,(5).[12]刘宝龙.BOPP瓶为乳制品打造个性包装[J].塑料包装,2004,(1).[13]蔡永吉.乳制品的包装[J].今日印刷,2003,(9).
第二篇: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已逐渐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但同时,中国人均奶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还十分悬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快速增长期。奶类生产 始终着 高速增长势头。
我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饮用鲜奶、酸奶和其它 种类 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但是 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日趋合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乳和乳制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但是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为100 kg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250 kg。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比例是0.4: 0.06:1,乳制品消费比例高,而中国的比例是6.7: 2.8: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低。
令人鼓舞的是,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乳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中国乳制品行业正面临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不破坏资源生态的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从整个乳业产业链抓起,以现代的营销观念,迎接新一轮高品质发展周期的到来。中国乳品消费在逐步扩大,但目前成规模的消费市场还远没有形成。中国许多人还没有喝牛奶、食用乳制品的习惯,尤其是农村市场还远没有打开,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因经济条件所限消费不起,消费习惯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乳企须研究中国乳业发展的规律,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加强乳业发展的计划性。
纵观以往喧嚣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其焦点一直围绕在价格战、奶源战、资本战、圈地战、广告战、口水战等方面,但2007年竞争的话题显然已转移到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代表的研发大战。各个乳制品企业推出的新品无一不注重科技含量,也更加侧重功能性。中国乳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针对国内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从“有奶喝”转为“喝好奶”的需求日益强烈,竞争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低端的价格大战走向高端的技术、产品比拼;从原始的广告战、价格战变为对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化竞争。
近年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1.7倍;200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合计1810.5万吨,已占世界年产量的4.6%;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量为22.7公斤,比1992年增长了146.2%。我国乳制品行业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2008年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行业的信誉遭受严重危机,国内市场急剧下滑,消费者信心受挫,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之中。危机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整顿乳业的重大举措,如今奶业形势逐步好转,积极因素在增加。
2010年我国乳制品行业仍然处于调整和恢复性增长阶段,企业应继续夯实发展基础。从具体指标看,2010年乳制品行业的一些经营指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1.18%,此外,乳制品行业利润总额有所增长,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减少,表明行业的盈利状况有所改善。
目前,城市乳制品销量占到全国乳制品总销量的90%,广大农村乳品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挖掘。随着中国乳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随着农村乳制品消费量的逐步增长,我国乳制品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乳制品包装技术质量标准
乳制品包装技术质量标准(包装方面)
一、乳品包装材料质量检测构成(一)复合强度的检测
市场上的乳品软包装,如无菌枕、无菌砖大多为复合塑料、复合纸张。软包装复合强度越高越好,撕开或破坏最为理想,高粘合值可防止复合层脱离。复合材料加工成袋后,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或受湿气及化学成分影响,很可能造成损害。现有的不论国产或是进口的拉力机都可作剥离试验,但都是通用型,只能进行简单的力值运算。我国目前的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适合软包装行业力值较小的试验,完全符合GB8808-88软质复合材料剥离试验,具有独特的掐头去尾功能,可将中间段利用积分法求力值,结果准确,实时显示力值和曲线,可根据所测力值来判定粘合剂的使用情况;可根据所显示曲线的波动情况了解复合的均匀情况;可通过曲线叠加来分析试样的稳定情况,进而调整生产工艺、调整复合参数。
(二)摩擦系数的检测
通过包装材料摩擦系数的测试可以控制和调节软包装袋的开口性、包装机的包装速度等生产质量工艺指标。目前国内设备已与国际接轨,具有独特的震荡系数设置以便适合不同材质的薄膜、纸张,其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可有效判断本组试样结果的置信度;大屏液晶实时显示曲线,可直观判断材料表面摩擦系数的均匀性。生产包装材料的厂家经过测试可通过选择树脂中的开口剂、爽滑剂的种类和含量来控制摩擦系数,使厂家可有效地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三)透气、透湿性测试
乳品包装材料的透气、透湿性能研究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国际上如美国膜康、丹麦拔萃公司都可测此项指标,其价格都在4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且是单腔操作,即一次测一个试样。目前国内研制的透气性测试仪融合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强大的软件功能,测试数据实时显示,计算机全自动双向监控,三腔组合同时测试,试验精度稳定可靠,自动纠错排查,抑制温漂,无汞安全操作,当然,价格也低得多。
(四)包装的密封性检测
软包装的密封性亦是一项重要性能指标,特别是乳品包装行业,密封性对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密封性不好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密封试验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密封性试验仪,利用真空原理,按国家标准将试样分别在-30kpa、-50kpa、-70kpa、-90kpa保持0.5min,试验过程中注意观测抽真空时和真空保持期间试样的泄漏情况,观察其有无连续韵气泡产生,出现孤立的气泡不视为泄漏。通过此测定来衡量包装袋的质量,进而判定封装工艺的合理性。
(五)乳品软包装封口热封强度的检测
热封强度对包装材料来讲是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任何一种软包装材料都要做成包装袋,要用热封来封口。热封的三大因素是热封温度、压力、时间,根据材料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热封因素。我国目前的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可作此项试验,而且该设备自动读取数据,自动判断力值,当Fn+1>Fn,寄存Fn+1值。当Fn+1 (六)其它质量检测 乳品包装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外观印刷精美的包装无疑会充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扩大市场份额。软包装印刷品的密度、密度差、颜色、颜色差、叠印率、印刷反差可通过美国爱色丽公司分光密度仪来测量,进而达到控制印刷品的质量。 对于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基本要求为: 1)无毒、无味、无臭,安全、卫生;2)外表美观,便于商标印刷;3)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密封性能,便于运输存放 ;4)化学性能稳定,不与内容物反应;5)价格低廉,原料丰富;6)废弃物容易处理,不污染环境。 本公司将从包装材料、卫生要求和保鲜、印刷成型及包装回收4个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1、液态奶的包装盒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典型的复合材料由以下4种材料或其中几种材料复合而成。 2、聚乙烯(以下简称PE)——密封层,起阻隔潮湿和细菌的作用; 3、纸板——用于提高盒的硬度和强度,并有避光作用; 4、铝箔——具有卓越的隔氧和避光性能; 5、EVOH高效阻隔层——铝箔的替代品,同样用于阻隔氧气和避光。 6、卫生要求和保鲜 7、鲜奶根据保鲜期的不同,采用的制盒材料也不相同。需要冷藏的短期保鲜奶包装盒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采用PE/纸板/PE复合材料;用于常温环境长期保存的无菌灌装奶包装盒,其材料的结构为PE/纸板/黏合层/铝箔/黏合层/PE,或者是PE/纸板/EVOH/黏合层/PE型复合材料。 包装好可促进乳品营销 乳品包装对于促进牛奶营销的贡献非常大。 首先,是产品保质期方面。正是有了不同的包装技术、包装材料,才产生了多种保质期的牛奶产品,比如短保质期的屋脊包巴氏保鲜奶、保质期适中的枕/塑袋装无菌包装UHT奶和保质期较长的无菌砖型包装UHT奶等。 第二,灵活运用不同的包装容量、开启方式、包装材料、包装形状、印刷设计、瓶盖、吸管设计等包装要素,可以达到更多的营销目的。日常型消费的牛奶如早餐奶,这类以家庭为单位消费的牛奶,消费者对其包装的要求是经济型大包装,开启方式为可反复开合,开启手段不要求很方便,可采用剪刀等工具。而冲动娱乐型消费者对包装要求附加值较高,是以个体为单位消费的牛奶,一般为乳饮料产品,对包装的形状设计、开启方式、甚至手持方式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在促销方面,有一些牛奶包装是不适合促销的,比如玻璃瓶、塑料袋,而其他包装如塑瓶、纸盒却是非常好的促销载体,可以通过瓶盖收集、剪角等方式进行促销。 总之,从产品营销应遵循的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原则的每一个方面来看,包装都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不乏成功的案例。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摘要:文章总结了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纤维材料、纳米薄膜材料、纳米块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并简单展望了纳米科技在未来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性能;应用 0 引言 自从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凝聚法成功地制得铁纳米微粒以来,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已从最初的单相金属发展到了合金、化合物、金属无机载体、金属 有机载体和化合物无机载体、化合物有机载体等复合材料以及纳米管、纳米丝等一维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日新月异。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包括纳米粉体(零维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粉末、纳米微粒、纳米颗粒、纳米粒子等)、纳米纤维(一维纳米材料)、纳米薄膜(二维纳米材料)、纳米块体(三维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纳米粉体是一种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处于中间物态的固体颗粒,一般指粒度在100nm以下的粉末材料。纳米粉体研究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成熟,是制备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纳米粉体可用于: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吸波隐身材料、磁流体材料、防辐射材料、单晶硅和精密光学器件抛光材料、微芯片导热基片与布线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的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高效助燃剂、敏感元件、高韧性陶瓷材料、人体修复材料、抗癌制剂等。纳米纤维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线状材料,如纳米碳管,可用于微导线、微光纤(未来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重要元件)材料、新型激光或发光二极管材料等。纳米薄膜分为颗粒膜与致密膜。颗粒薄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有极为细小的间隙的薄膜;致密膜指膜层致密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薄膜。可用于气体催化材料、过滤器材料、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光敏材料、平面显示器材料、超导材料等。纳米块体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为超高强度材料、智能金属材料等。纳米复合材料包括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 复合)、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纳米微粒与薄膜复合(0-2 复合)、不同材质纳米薄膜层状复合(2-2 复合)等。纳米复合材料可利用已知纳米材料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设计,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纳米结构是以纳米尺度的物质单元为基础,按一定规律构筑或营造的一种新体系。这些物质单元包括纳米微粒、稳定的团簇或人造原子、纳米管、纳米棒、纳米丝以及纳米尺寸的孔洞等。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在纳米材料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已能采用多种方法制备金属与合金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化合物纳米粉体,研制了相应的设备,做到了纳米微粒的尺寸可控,并研制了纳米薄膜和纳米块体。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团聚体的起因和消除、表面吸附和脱附、纳米复合等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状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纳米氧化锆晶粒在拉伸疲劳中应力集中区出现超塑性形变; 在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和自旋波共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纳米类钙钛矿化合物微粒的磁熵变超过金属Gd;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制备纳米合金的新方法;发现全致密纳米合金中的反常Hall-Petch效应等。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现状 纳米粉体、纳米纤维、纳米薄膜、纳米块体、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有的原理上相同,但工艺上有显著的差异。关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方面的文献较多,各种制备方法的工艺过程、特点及适用范围在相关的文献中均有较详细的介绍[ 1][ 12],[ 13]-[ 21] 2.1 纳米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因而与常规材料相比,在力学和热学上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特性。实验表明,粒径达8nm的铁的强度为常规材料的数倍,其硬度是常规材料的近千倍。长期以来,为解决陶瓷在常温下的易碎问题不断寻找陶瓷增韧技术,如今纳米陶瓷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实验证明,纳米TiO2在800-1000热处理后,其断裂韧性比常规TiO2多晶和单晶都高,而其在常温下的塑性形变竟高达100%。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曾成功地将纳米铁经反复锻压,其形变高达300%。 目前各种发动机采用的材料都是金属,而人们一直期望能用性能优异的高强陶瓷取代金属,这也是未来发动机发展的方向。而纳米陶瓷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希望之门。纳米陶瓷的超高强度,优异的韧塑性使其取代金属用来制作机械构件成为可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制成的纳米陶瓷在800下具有良好的弹性。 纳米微粒由于颗粒小,表面原子比例高,表面能高,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化学活性大,因而其烧结温度和熔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常规Al2O3烧结温度在1650以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纳米Al2O3可在1200左右烧结。利用纳米材料的这一特性,可以在低温下烧结一些高熔点材料,如SiC,WC,BC等。另一方面,由于纳米微粒具有低温烧结,流动性大,烧结收缩大的特性,可以作为烧结过程的活性剂,起到加速烧结过程,降低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的作用。有人曾作过实验,在普通钨粉中加入0.1%-0.5%的纳米镍粉,其烧成温度从3000降到1200-1300。复相材料由于不同相的熔点及相变温度不同而烧结困难,但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不仅使各相熔点降低,各相转变温度也会降低。在低温下就能烧结成性能良好的复相材料。纳米固体低温烧结特性还被广泛用于电子线路衬底,低温蒸镀印刷和金属陶瓷的低温接合等。 此外,利用纳米微粒构成的海绵体状和轻烧结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过滤器、活性电极材料、化学成分探测器和热变换器,例如备受人们关注的汽车尾气净化器。有报道说,以色列科学家成功地用Al2O3制备出耐高温的保温泡沫材料,其气孔率高达94%,能承受1700的高温。 2.2 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纳米粒子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尺寸小。当纳米粒子的粒径与超导相干波长,玻尔半径以及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甚至更小时,其量子尺寸效应将十分显著,使得纳米材料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光学特性。 纳米材料对可见光具有反射率低、吸收率高的特性。一般来说,大块金属都具有不同颜色的光泽。但实验证明,金属纳米微粒几乎都呈黑色。如铂金纳米粒子反射率仅有1%,这表明它们对可见光的低反射率、高吸收率导致粒子变黑。由于体积效应,能级间距的增大和纳米的量子限域效应,纳米粒子对光的吸收还表现出蓝移现象。利用纳米材料的这一特性,制成紫外吸收材料,可用作半导体器件的紫外线过滤器。还可在稀土荧光粉中掺入纳米粉,吸收掉日光灯发射出的有害紫外线。将其应用在纺织物中,与粘胶纤维相混合,制成的功能粘胶纤维,具有抗紫外线、抗电磁波和抗可见光的特性,可用来制做宇航服。 2.3 纳米材料的化学活性、敏感性 化学催化剂是一种不断接受热源使化学反应稳定进行的功能材料。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反应速度和效率,缩短反应时间;二是改善反应的条件,如降低反应温度、压强、真空度等;三是在决定反应的路径方面,使化学反应按预计的方向进行,即具有选择性。从以上不难看出,人们总是期望单位质量催化剂表面能同时接纳尽可能多的反应物,纳米微粒的表面积效应恰好符合了这一点。而且纳米粒子表面不光滑,形成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此外原子表面悬键多,反应活性大。这些都有利于加速化学反应,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例如采用纳米Ni 作为火箭固体燃料的催化剂,燃烧率可提高100倍。纳米材料不仅能极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而且还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化学选择性。这在有机化学工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环辛二烯加氢生成环辛烯的反应中,常规的Ni催化剂选择性仅为24,而采用粒径为30nm的Ni时选择性提高到210,是原来的9倍。 纳米微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表面活性以及与气体相互作用强等特性,导致纳米微粒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如光、温度、湿度、气氛、压强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其表面或界面离子价态和电子迁移的变化。这正满足了传感器功能上所要求的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以及检测范围广的要求。目前科学家已发现多种纳米材料对一些特定的物质具有敏感反应。 2.4 纳米材料的电学、磁学效应 超顺磁性是纳米微粒的一大磁学特性。当纳米微粒尺寸小到一定临界值时,其磁化率就不再服从经典的居里一外斯定律而进入超顺磁状态。科学家认为纳米微粒出现超顺磁性,其原因在于粒径小于临界值,各向异性能减小到与热运动能可比拟时,磁化方向就不在固定的一个异磁方向。异磁方向作无规律的变化,这就导致了超顺磁化的出现。磁性液体正是利用纳米微粒的这一特性而制成的。磁液体是由具有超顺磁性的强磁性微颗粒包一层长链有机分子的界面活性剂,弥散于一定的基液中形成的胶体,具有固体的强磁性和液体的流动性,在工业废液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微粒进入临界尺寸呈现出超顺磁性,但在粒径大于临界尺寸时,却表现出高的矫顽力。另外,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小到一定值时,每个粒子就是一个单磁畴,实际上就成为永久磁铁。具有上述两种特性的磁性纳米粉是未来磁记录材料的发展趋势。磁记录材料发展的总趋势是大容量、高密度、高速度和低成本。例如,要求记录材料具备每1cm2 记录信息1000万条以上,这就要求每条信息记录在几个平方微米内,只有纳米的尺寸才能达到这一点。磁性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单磁畴结构、矫顽力高等特性,使得制作的磁记录材料具有稳定性好、图象清晰、信噪比高、失真十分小等优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已成功研制出纳米磁记录材料,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22]-[27] 借助于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质,科学家们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性的突破,这同时也促进了纳米材料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化。3.1特殊性能材料的生产 材料科学领域无疑会是纳米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高熔点材料的烧结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即体积效应)使得其在低温下烧结就可获得质地优异的烧结体(如SiC、WC、BC等),且不用添加剂仍能保持其良好的性能。另一方面,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烧结温度低、流动性大、渗透力强、烧结收缩大等烧结特性,所以它又可作为烧结过程的活化剂使用,以加快烧结过程、缩短烧结时间、降低烧结温度。例如普通钨粉需在3 000℃高温时烧结,而当掺入0.1%-0.5%的纳米镍粉后,烧结成形温度可降低到1200℃-1311℃。复合材料的烧结由于不同材料的熔点和相变温度各不相同,所以把它们烧结成复合材料是比较困难的。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不仅使其熔点降低,且相变温度也降低了,从而在低温下就能进行固相反应,得到烧结性能好的复合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的制备通常的陶瓷是借助于高温高压使各种颗粒融合在一起制成的。由于纳米材料粒径非常小、熔点低、相变温度低,故在低温低压下就可用它们作原料生产出质地致密、性能优异的纳米陶瓷。纳米陶瓷具有塑性强、硬度高、耐高温、耐腐蚀、耐磨的性能,它还具有高磁化率、高矫顽力、低饱和磁矩、低磁耗以及光吸收效应,这些都将成为材料开拓应用的一个崭新领域,并将会对高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产生重要作用。 3.2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技术应用 从蛋白质、DNA、RNA到病毒,都在1-100nm的尺度范围,从而纳米结构也是生命现象中基本的东西。细胞中的细胞器和其它的结构单元都是执行某种功能的“纳米机械”,细胞就象一个个“纳米车间”,植物中的光合作用等都是“纳米工厂”的典型例子。遗传基因序列的自组装排列做到了原子级的结构精确,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等都是纳米科技的完美典范。生物合成和生物过程已成为启发和制造新的纳米结构的源泉,研究人员正效法生物特性来实现技术上的纳米级控制和操纵。纳米微粒的尺寸常常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还要小,这就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已得到较好应用的实例有:利用纳米SiO2微粒实现细胞分离的技术,纳米微粒,特别是纳米金(Au)粒子的细胞内部染色,表面包覆磁性纳米微粒的新型药物或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 正在研制的生物芯片包括细胞芯片、蛋白质芯片(生物分子芯片)和基因芯片(即DNA芯片)等,都具有集成、并行和快速检测的优点,已成为纳米生物工程的前沿科技。将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开发和人类遗传诊断。植入人体后可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享受医疗,而且可在动态检测中发现疾病的先兆信息,使早期诊断和预防成为可能。纳米生物材料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合于生物体内的纳米材料,如各式纳米传感器,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各式纳米机械系统可以快速地辨别病区所在,并定向地将药物注入病区而不伤害正常的组织或清除心脑血管中的血栓、脂肪沉积物,甚至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另一类是利用生物分子的活性而研制的纳米材料,它们可以不被用于生物体,而被用于其它纳米技术或微制造。 3.3纳米生物计算机开发 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在这种芯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倍以至几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几亿分之一,存贮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分之一。由于蛋白质分子能自我组合,再生新的微型电路,从而使得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体的一些特点,如能发挥生物本身的调节机能、自动修复芯片上发生的故障,还能使其模仿人脑的机制等。世界上第一台生物计算机是由美国于1994年11月首次研制成功的。 科学家们预言,实用的生物分子计算机将于今后几年问世,它将对未来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制造这类计算机离不开纳米技术。生物纳米计算机和纳米机器人的结合体则是另一类更高层次上的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它一旦研制成功,有可能在1秒钟完成数十亿次操作,届时人类的劳动方式将产生彻底的变革。 目前纳米科学技术正处在重大突破的前夜,它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使全世界为之震动,并引起关心未来发展的全世界科学家的思索。人们正注视着纳米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涌现出的奇异现象和新进展,这一领域前景十分诱人。它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可以形成许多新的学科或学科群,其有关发展将对经济建设、国防实力、科技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产生巨大影响。 3.4新的国防科技革命 纳米技术将对国防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例如:纳米电子器件将用于虚拟训练系统和战场上的实时联系;对化学、生物、核武器的纳米探测系统;新型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常规武器的打击与防护能力;由纳米微机械系统制造的小型机器人可以完成特殊的侦察和打击任务;纳米卫星可用一枚小型运载火箭发射千百颗,按不同轨道组成卫星网,监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使战场更加透明。而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上的应用尤其引人注目。在雷达隐身技术中,超高频(SHF,GHz)段电磁波吸波材料的制备是关键。纳米材料正被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加以研制。由于纳米材料的界面组元所占比例大,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比例高,不饱和键和悬挂键增多。大量悬挂键的存在使界面极化,吸收频带展宽。高的比表面积造成多重散射。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使得电子的能级分裂,分裂的能级间距正处于微波的能量范围,为纳米材料创造了新的吸波通道。纳米材料中的原子、电子在微波场的辐照下,运动加剧,增加电磁能转化为热能的效率,从而提高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美国研制的“超黑粉”纳米吸波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率达99%,法国最近研制的CoNi纳米颗粒被覆绝缘层的纳米复合材料,在2-7GHz范围内,其m¢和m¢¢几乎均大于6。最近国外正致力于研究可覆盖厘米波、毫米波、红外、可见光等波段的纳米复合材料,并提出了单个吸收粒子匹配设计机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单位质量损耗层的作用。纳米材料在具备良好的吸波功能的同时,普遍兼备了薄、轻、宽、强等特点。纳米材料中的硼化物、碳化物,铁氧体,包括纳米纤维及纳米碳管在隐身材料方面的应用都将大有作为。 3.5其他领域 除此之外,纳米材料还在诸如海水净化、航空航天、环境能源、微电子学等其他领域也有着逐渐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在这些领域都在逐渐发挥着光和热。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展望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纳米技术将逐步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观念。纳米技术将影响的几个领域[ 10][ 22]: (1)海水脱盐净化技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48 个 国家、32%的人口面临着缺水的困境。而解决缺水困难的根本出路就是海水脱盐净化技术,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这一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2)照明系统。在照明中用于制造发光二极管的半导体将逐渐在纳米尺寸范围内制作,在纳米尺度上制作的发光二极管的效率现在已经可以与可见光谱上白炽光源相媲美,由于其小巧精致、耐用性以及低发热特性,将很快在展览、汽车照明灯、普通照明以及指示器中获得广泛应用。 (3)医学和生物领域。纳米技术将使适用于制药的化学物质的数量增加约1 倍; 可用尺寸为50-100nm的纳米颗粒对肿瘤部位进行治疗,因为更大的粒子无法穿过肿瘤上的小孔,纳米颗粒却能轻松进入肿瘤内部;纳米技术将使癌症在仅有少量癌细胞出现的早期即被检出。 (4)微电子和计算机。纳米结构的微处理器的效率将提高100万倍,并实现兆兆比特的存储器,研制量子计算机和光子计算机。 (5)环境和能源。利用纳米技术发展绿色能源和环境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制备孔径1nm的纳米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载体,用以消除水和空气中的污染;成倍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等。利用纳米材料特殊的磁、光、电等性质,还可以开发出无以计数的新型材料,21世纪的纳米材料必将在微电子、信息、能源、环保、通讯、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领域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 [1]Mo C M, Li Y H, Liu Y S.Applied Phsics Lett ers,1998,83(8): 4389.[2]张修庆, 朱心昆, 颜丙勇等.材料科学与工程[J].2001, 19(2):95.[3]黄钧声, 任山.材料科学与工程[J].2001, 19(2): 76.[4]刘维平, 黄庆梅.材料科学与工艺[J].1998, 6(1): 100.[5]Eckert J, Halzer J C, Krill C E.J Appl Phys, 1993, 73(6):2794.[6]陈春霞, 钱思明, 宫峰飞等.材料研究学报[J].2000, 14(3):335.[7]Kornmann X, Lindberg H, Berglund L A.Polymer, 2001, 42(1): 893.[8] Carroll D L, Redlich P, Ajayan P M.Phys Rev Let t, 1997, 78(4): 2811.[ 9] Hat t a N, Murata K.Chem Phys Let t, 1994, 217(4): 398.[10] 张立德, 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M].北京: 科学出版 [11]曹茂盛.超微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 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12]张志琨, 崔作林.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13]汪奕, 王立新, 张楷量.材料导报, 2001, 15(1): 54.[14]王新庆, 李振华, 何少龙,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 19(2): 100.[15] SupapanSeraphin.Chem Phys Let t , 1994, 2217(3): 191.[16] Masuda H, Fukuda K.Science.1995, 268(9): 1446.[17] Dvorak M D, Justus B L, Gaskill D K.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5, 66(7): 804.[18]王淼.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0, 18(1): 103.[19]朱绍文.科技导报, 1999, 13(12): 7.[20]王听.复合材料学报, 1999, 16(1): 105.[21]李湘洲.新型碳材料, 1997, 12(2): 66.[22]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 01.146.[23] Ledenslor N N,Crystalline growth characteristics[J].Mater Porg, 1998,(35):289.[24]刘学东, 卢柯,丁炳哲等.纳米相的晶格畸变[J]科学通报,199 4,(3 9):217-219.[25]齐民,杨大智,朱敏.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固态相变[J].功能材料,19 95,(26):472-475.[26] R W Siegel,H Hahn.In crrent trends in the physics of materials [M ].Singapore:W orldS cientific.19 87.[27]吴小红.纳米技术及应用展望[J],技术集市,2003.(8) 石墨烯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崔志强 (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摘要:近几年来, 石墨烯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 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轰动。本文引用大量最新的参考文献,阐述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如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加热 SiC 法、爆炸法、石墨插层法、热膨胀剥离法、电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石墨还原法、球磨法等,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论述了石墨烯材料在透明电极、传感器、超级电容器、能源储存、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简要分析了石墨烯材料研究的现实意义,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石墨烯材料;制备方法;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TQ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raphene materials Cui Zhiqiang(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aphene has caused a sensation in chemical, physical and material science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roperties.Cited in this paper a large number of the latest references, expounds the graphene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layer method, thermal mechanical stripping method, orientation epiphytic method, heating SiC method, explosion, graphite intercalation expansion stripping metho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chemical vapor phase deposition method, graphite oxide reduction method, ball milling method,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materials in transparent electrodes, sensors, super capacitors, energy storage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graphene materials, and gives a prospect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Keywords: graphene materials;preparation methods;practical significance;development status;application prospect 0 引言 1985 年英美科学家发现富勒烯和1991 年日本物理学家Iijima 发现碳纳米管,加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于2004 年成功制备石墨烯之后,金刚石(三维)、石墨(三维)、石墨烯(二维)、碳纳米管(一维)和富勒烯(零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碳系材料“家族”。从理论上说,石墨烯是除金刚石外所有碳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如果从石墨烯上“剪”出不同形状的薄片,进一步就可以包覆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堆叠成三维的石墨,如图1 所示。由于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其的研究日益增长,已经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5-6] [4] [3] [1] [2]之后,人们对石墨烯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在不断深入研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过程中,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石墨烯缺乏带隙以及在室温下的超高电子迁移率、低于银铜的电阻率、高热导率等,在光电晶体管、生化传感器、电池电极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有着很高[7]的应用价值;由于它很低的电阻率和极大的载流子迁移率,人们很快发现了石墨烯在光电探测领域的潜能,并且认为将会是很具发展前途的材料之一。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 1.1 石墨烯制备方法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手段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从具有高晶格完备性的石墨或者类似的材料来获得,获得的石墨烯尺度都在80 nm 以上。而化学方法是通过小分子的合成或溶液分离的方法制备的,得到石墨烯尺度在10 nm 以下。物理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加热 SiC 法、爆炸法;化学方法包括石墨插层法、热膨胀剥离法、电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石墨还原法、球磨法。 这些制备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如机械剥离法简单,可获得高品质的石墨烯,但重复性差、产量和产率很低;溶液液相剥离法制备过程简单且未破坏石墨烯面内原子结构,但该法效率低,而且单片层和多层石墨烯共存,很难将单片层石墨烯分离出来;外延生长法可制备得到大面积的单层石墨烯,但是该方法制备条件苛刻,需要高温和高真空,且石墨烯难从衬底上转移出来;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较完整的晶体结构,石墨烯面积大,在透明电极和电子设备等领域表现出很明显的应用优势,但存在产量较低,成本偏高,石墨烯难转移等缺点。 对比上述方法,还原氧化石墨烯法是指先将石墨在强酸和强氧化剂作用下进行氧化,制备氧化石墨烯(GO),然后再还原除去含氧官能团制备石墨烯 [8] 尽管还原氧化石墨烯法制备的石墨烯不能完全消除含氧官能团,制备的石墨烯存在缺陷和导电性差等缺点,但是其宏量和廉价制备为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等宏量应用研究中提供了机会。1.2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由于薄层石墨烯片合成方法的潜力巨大、成本低廉,所以石墨烯片作为新兴填料在石墨烯复合材料上会有广泛的应用。将石墨烯与无机物、聚合物等复合可以形成石墨烯复合材料。因为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优异性能,能够展示良好性能的石墨烯复合材料令人期待。S.H.Yu等 [9] 证实:在还原态石墨烯片上,通过在聚合醇中高温分解前驱体乙酰丙酮铁就可以成功合成磁性化还原态石墨烯。通过有效控制石墨烯片上的表面电荷密度和磁性纳米颗粒的尺寸就可以调节复合材料的磁性,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磁共振成像或蛋白质分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目前,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耦合法、原位还原-萃取分散技术、共沉淀法、催化还原反应 [10] 等。氧化石墨烯是结晶性高的石墨强力氧化后加水分解得到的化合物,与氟化石墨一样可以归类为有共价键的石墨层间化合物。氧化石墨烯片表面带有大量亲水性酸性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和表面活性,从而使其能在稀碱水和纯水中分散,形成稳定的胶状悬浮液,这使得石墨烯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形式多样化。如Graeme等[11]将TiO2吸附在氧化石墨烯上通过紫外线辅助的催化还原合成了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12]料;Nethravathi等通过氧化石墨烯与活性阴离子的复合,经还原制备了石墨烯-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说明氧化石墨烯的特殊结构使得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更容易以多样化的过程实现。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目前石墨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因为虽然石墨烯本身的性能很好,但是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许多研究者希望通过石墨烯的复合达到在电学、电化学等领域实际应用的目的。石墨烯材料的应用研究 2.1 透明电极 工业上已经商业化的透明薄膜材料是氧化铟锡(ITO), 由于铟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有限, 价格昂贵,尤其是毒性很大, 使它的应用受到限制。作为炭质材料的新星, 石墨烯由于拥有低维度和在低密度的条件下能形成渗透电导网络的特点被认为是氧化铟锡的替代材料, 石墨烯以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为其商业化铺平了道路。Mullen 研究组通过浸渍涂布法沉积被热退火还原的石墨烯, 薄膜电阻为900 , 透光率为70% , 薄膜被做成了染料太阳能电池的正极, 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为0.26%。2009 年, 该研究组采用乙炔做还原气和碳源, 采用高温还原方法制备了高电导率(1425S/ cm)的石墨烯,为石墨烯作为导电玻璃的替代材料提供了可能。 2.2 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结合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电子学等交叉学科。石墨烯出现以后, 研究者发现石墨烯为电子传输提供了二维环境和在边缘部分快速多相电子转移, 这使它成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Chen 等采用低温热退火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作为传感器的电极材料, 在室温下可以检测到低浓度NO2 , 作者认为如果进一步提高石墨烯的质量, 则会提高传感器对气体检测的灵敏度。石墨烯在传感器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材料的潜能, 使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关注它, 目前石墨烯还被用于医学上检测多巴胺、葡萄糖等。2.3 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是一个高效储存和传递能量的体系, 它具有功率密度大, 容量大, 使用寿命长, 经济环保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供应场所。石墨烯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的电导率, 不像多孔碳材料电极要依赖孔的分布, 这使它成为最有潜力的电极材料。Chen 等 [ 13] 以石墨烯为电极材料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为10kW/ kg , 能量密度为28.5Wh/ kg , 最大比电容为205F/ g, 而且经过12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后还保留90% 的比电容, 拥有较长的循环寿命。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潜在应用受到更多的研究者关注。2.4 能源存储 众所周知, 材料吸附氢气量和其比表面积成正比, 石墨烯拥有质量轻、高化学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优点, 使其成为储氢材料的最佳候选者。希腊大学Fro udakis 等设计了新型3D 碳材料, 孔径尺寸可调, 他们将其称为石墨烯柱。当这种新型碳材料掺杂了锂原子时, 石墨烯柱的储氢量可达到6.1%(w t)。Ataca 等用钙原子(Ca)掺杂石墨烯, 利用第一性原理和从头算起的方法得到石墨烯被Ca 原子掺杂后储氢量约为8.4%(w t);他们还发现氢分子的键能适合在室温下吸/ 放氢, Ca 会留在石墨烯表面, 有利于循环使用。Ataca 的研究结果又一次推动石墨烯储氢向前迈进一步。2.5 复合材料 石墨烯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为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原动力, 可望开辟诸多新颖的应用领域, 诸如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多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和高强度多孔陶瓷材料等。Fan 等 [14] 利用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和高的电子迁移率, 制备了以石墨烯为支撑材料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物, 该复合物拥有高的比电容(1046F/ g)远远大于纯聚苯胺的比电容115F/ g。石墨烯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和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等, 为复合材料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图3 对比了几种纳米填料对橡胶增强效率,可以看到石墨烯具有更显著的增强效果 [15] 。展望 石墨烯自2004年以稳定的形态出现以来,因其独特的性能和二维纳米结构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方面,石墨烯都展示出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近年来,石墨烯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在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结构、性能、制备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制作大面积石墨烯薄膜时会混入杂质,产生缺陷,因此大多数以石墨烯薄膜为器件的导电性及透明性都未达到ITO的水平。为了使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达到实际应用水平,还需要继续探索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实现大面积化及量产化;开发有效的掺杂技术以使石墨烯薄膜具有理想的载流子密度;研究更有效的还原与结构修复方法以制备不含缺陷及杂质的高品质石墨烯薄膜。 理论上看,石墨烯是一种理想的太阳电池透明电极材料。然而,目前以石墨烯作透明电极的太阳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都低于ITO/FTO基太阳电池。这是由于采用各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阻较大,影响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所以石墨烯作透明电极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采用合适的制备方法,获得电性能、透光性、力学性能等综合性能好的石墨烯。对石墨烯内部的位错、晶界、应变等缺陷进行理论模拟计算,并用来指导实验研究,最终通过控制位错、晶界等缺陷的运动,使其性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这是获得大面积、高性能石墨烯的新的着眼点。另外,石墨烯作透明电极时,也会与太阳电池其它部分直接接触。在未来的研究中,制备高性能石墨烯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太阳电池中石墨烯与其它部分的界面情况。 目前,关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和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石墨烯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的基础研究,二是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三是石墨烯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的深入以及制备方法的改进,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以下几方面研究较少,值得关注:(1)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如石墨烯/磷酸亚铁锂);(2)含氮或硼石墨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3)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4)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与碳纳米管的发现与研究应用过程类似,在今后的若干年里石墨烯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其最终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是必然的。石墨烯材料是当今世界新材料科技发展的又一制高点,对其深入研究与开发将给许多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 参考文献 [1] 史永胜,李雪红,宁青菊.石墨烯的制备及研究现状.电子元件与材料[J],2010,8(8):70-73 [2] 孙治华,朱申敏,张 荻.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解水产氢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4,3(3):30-33 [3] 赵建红,宋立媛等.石墨烯在光电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红 外 技 术,2014,8(8):608-611 [4] 章海霞,闫 辉等.石墨烯作太阳电池透明电极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11(11):8-11 [5] NOVOSELOV K S,GEIM A K,MOROZOV S V,et al.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J].Science,2004,306(5696):666-669.[6] 王学宝,李晋庆,罗运军.高氯酸铵/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行为[J].火炸药学报,2012,35(6):76-80.[7] 沙金,谢林生,马玉录,等.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及其与环氧树脂的复合[J].中国塑料,2011,25(8):28-33.[8] BALANDIN A A,GHOSH S,BAOWZ,et al.Superi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ingle-layer graphene[J].Nano Letters,2008,8(3):902-907.[9] PACI J T,BELYTSCHKO T,SCHATZ G C.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behavior upon heating,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phite oxide[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C),2007,111(49):18099-18111.[10] SZABO T,TOMBACZ E,ILLES E,et al.Enhanced acidity and pH-dependent surface charge characterization of successively oxidized graphite oxides[J].Carbon,2006,44(3):537-545.[11] BERGERC,SONGZM,LIXB,et al.Electronic confinement and coherence in patterned epitaxial graphene[J].Science,2006,312(5777):1191-1196.[12] Li D, Mull er M B, Gilje S , et al.Proces sab le aqueous di sper s ions of graphen e nanosheet s [ J ].Natu re Nanot ech nology ,2008 , 3(2): 101-105.[13] H ernan dez Y, Nicolosi V, Lot ya M , et al.High yield produc t ion of graphene b y liquid phase exf oliat ion of graphit e[ J].Na tur e Nanot echnology , 2008 , 3(9): 563-568.[14] H amilt on C E, Lomeda J R , Su n Z Z, et al.H igh yield or ganic disp ersion s of u nfu nct ionalized graphene[ J ].Nano L et t ,2009 , 9(10): 3460-3462.[15] 张晓珍.基于石墨烯/硅异质结高性能光伏器件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第四篇: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要点
第五篇:石墨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