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事业单位发展规律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
把握事业单位发展规律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机关党支部 陈晓清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新形势下提出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所谓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世界的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将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来研究,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在中国传统党建领域,事业单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一般和党政机关一起统称为机关事业单位。但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社会职能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由此,也给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事业单位党建科学化上水平,不但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把握事业单位特点,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的历史成因较为复杂,主要指的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机体的重要组成部
分。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强党建工作,是服务人民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大多数事业单位从成立之初起就承担着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直接服务于行业管理和人民群众生活。同时,部分单位也通过搞活机制,创办了企业。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为例,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它一方面承担着为部提供研究支撑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投资孵化了一系列IT信息服务企业,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党建工作,是吸引集聚人才、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21世纪,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事业单位知识分子集中,又通过市场化聘用吸纳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纳新生事物,对传统敢于提出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思想多元化的冲击。要把这些人才都集聚到正在推进的各项事业中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引导。
(三)加强党建工作,是发挥事业单位政治优势的坚强保障 党建工作是事业单位的政治资源。在我院的实际工作中,院党委是研究院的领导核心,讨论和决定院的重大问题,是人才管理中心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中心。基层党支部是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政治核
心,参与决策、考核干部和落实党的政策,负责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实践证明,加强党建工作,不但有力保障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而且还为我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深刻剖析事业单位党建现状,正视党建存在的新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以来,由于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不够和党组织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事业单位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有削减和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党建工作活力不强
在有些单位,党组织成员兼任行政职务,常常因为业务繁忙就忽视了支部工作,“三会一课”制度形同虚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明显。还有些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习惯于就党建抓党建,思想上担心“越位”,也致使党建工作不到位,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在部分党支部,还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照搬上级文件,缺乏新思路、新举措。组织生活的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形式趋于简单化,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不能准确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活动;不能帮助干部群众排忧解难,释疑解惑,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党员主体意识不强
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党性意识不强。现在的一些年轻党员,从单纯的社会职业观点出发,把党员要在本职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多做贡献的起码要求,当作党员标准的全部,很少考虑全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做批评和自我批评时,避重就轻,不敢提问题,有的只满足于洁身自好,对待不良作风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党的形象危害极大,也阻碍了党的建设科学化上水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切实改正。
三、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构建事业单位党建科学化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也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化,它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的党建工作不但要把握党建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事业单位的新特点,还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事业单位党建科学化的新格局。
(一)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到“三个适应”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党的建设规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总体部署,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反腐倡廉建设为重要内容,把握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党建科学化上水平,也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决策工作体制创新,大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树立国际视野,转变发展思路,“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主动适应党员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坚持普惠共享,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事业
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必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党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分别为各级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一是要把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建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二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特点,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定期研究和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抓好各项具体工作。三要为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配齐配强党务干部,同时保证经费供给,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要提高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执行能力,途径在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领导带头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多学一点的同时,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向学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相结合,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也向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同时,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目前,研究院机关党支部已经做到学习活动季度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各级党组织还开展了“一定时间读一本书,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讨论”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创先争优活动是重要的载体。它也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让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和增强“争”和“创”的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使活动始终处于滚动向前的状态。从去年以来,研究院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创先争优”活动,除表彰传统意义上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外,还设立了卓越绩效、杰出贡献、创新经营、精细管理等新的奖项,创新了“融于业务抓党建”的工作方法,使活动搞得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
(五)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工作
推进党建科学化上水平,人才工作是核心。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也要用好人才,为他们搞好服务,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引导党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单位各项工作的推进献计献策,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党员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我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搭建真诚和谐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单位的各项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切实有效地激发事业单位的整体活力。这也是事业单位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如何推进党建科学化范文
浅谈如何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中对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防腐倡廉建设。”这是一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进军令。
在XX公司发展的四十余年历史中,公司党委一直紧密围绕“四个三”党建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使党组织成为凝聚三千XX员工的坚强政治核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提高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企业根本任务,来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如何更好地融入、渗透、助推企业实现更大效益、创造更大价值上。把企业中心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作为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点、突破点,最终实现党建与企业根本任务科学发展、协调共进。针对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公司党委开展“管理创新 党员争先”、“素质登高 党员先行”等活动,围绕管理创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组检修、节能降耗及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
示范检修点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第二、围绕转变思维模式,来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转变党建工作的思维模式,既要转变党员干部思维模式,又要转变党建工作自身的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模式转变,不断增强“三种能力”。一是增强班子成员对发展的前瞻能力。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和国家关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来武装党员干部,改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通过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提出了要打造“管理一流,指标先进,效益显著,和谐发展”的新陕焦;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引领员工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行。二是提升企业和员工对形势的适应能力。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不断优化广大员工思维模式,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增强员工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的能力。三是增强员工对改革的接受能力。公司发挥党建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作用,把形势任务教育与国情、厂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全员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效益意识,主动投身改革、参与改革。近两年来,由于宏观政策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员工面对物价上涨和收入增长幅度减缓的“剪刀差”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家庭生活,加上受到各种思想和意识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回发挥党建工作凝聚人的巨大作用,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第三、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来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主要特点,以“现场当课堂、难题当课题”为主要特色,开展教育培训争优评先、学习创新型组织、学习实践型团队活动。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优势互补的交流机制,实行助理制、授权负责制等,有意识地让后备干部人才得到锻炼和迅速提升。三是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使用、评价、激励办法。公司制订了《中层干部绩效管理办法》等,并先后从生产员工中评选技能带头人,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激励广大员工想成才、要成才、能成才。第四、围绕深化效能监察,来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践。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突出关口前移抓预防教育。除了抓好日常教育外,每年还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廉洁教育轮训、领导干部和有业务处置权的管理人员参加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二是要突出效能监察。注重在重要领域、重点环节全方位融入过程、加强监督,做好物资管理、燃料管理、关停机组资产处置、工程(项目)
招投标效能监察,效能监察从一般经营管理的纠错功能向促进经营管理活动整体规范拓展,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督全面推进,从具体项目监察向综合管理监督延伸,有效发挥了纪检监察的监督保障作用。三是要突出文化引领。广泛开展廉洁文化宣贯活动,大力营造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氛围,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思想防线,夯实了廉政建设的基础,为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和党建工作科学化提供保证。
第三篇:浅谈如何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浅谈如何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朱继华
【摘 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者。阳朔县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具体抓实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实现基层党组织创优升级目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 基层组织建设 村级党组织阵地 民主管理
近几年来,阳朔县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机制创新抓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我县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本文主要分析我县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有益的参考。
一、我县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做法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县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创十村”和打造“百里党建示范带”等活动,深入开展“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开展。一是实施典型示范带动工程。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县委对阳朔镇党委等50个基层党组织、莫金养等100名共产党员、莫冰等30名党务工作者、何维钦等10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致富、乐于奉献“十佳”共产党员予以表彰,分别授予“先进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致富、乐于奉献‘十佳’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二是落实党员承诺制度。仅去年,全县701个基层党组织承诺事项2656项,已实现2420项,10940名党员承诺事项达18109项,已实现17560项。三是以“农事村办”为切入点,将各级党组织打造成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型”党组织。全县共计设立服务站点57个,在党员中心户设立“农事村办”服务户320户,目前,全县各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共为群众提供民政、建房、身份证、计生等业务办理3200多人次。四是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全县共登记党员志愿者1826人,成立了科普教育、医疗救助、社会公益、法律援助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05支,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50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20件。五是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仅去年,全县共有126个机关党组织、1125名党员干部与114个农村基层党组织、3125名党员参与“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开展同上一堂党课114节次,召开座谈会114次,开展联谊活动135次,慰问基层贫困党员、老党员共805人,送去慰问金10万多元、慰问物品折价5.6万元。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累计为基层办实事好事342件,落实帮扶资金230万元,帮扶物资折价158万元,让基层党员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全县新农村指导员积极配合县委推广“农家课堂”、“党员中心户”、“党课讲师团”、“科技宣传小分队”等成功经验,认真抓好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村“两委”干部大培训、农村党员大培训、农村党员技能大培训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素质和“双带”能力。扎实开展“双培双促”活动。同时,利用县乡党校、农广校、农家课堂、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法规政策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培训,先后举办各类经纪业务培训15期,培训党员、群众2530人。就去年而言,全县共投入“三大培训”经费70.7万元,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10班次,培训人数54000人次。
(三)实行新农村指导员驻村工作制度。县委继续从县、乡直各部门(含中、区直单位)抽调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指导所联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去年就共下派232名指导员(其中市派7名,县派107名,乡镇派118名),分成9个工作组分别进驻全县9个乡镇114个村委(社区),指导员驻村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完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意见》,健全县领导挂点、后盾单位包村、指导员驻村、工作队实行例会、指导员调研和宣传报道、工作队考勤管理和请销假、督查通报等七项制度。仅去年,各指导员针对挂点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实际困难等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了《阳朔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公开承诺事项表》。据统计,各指导员共为驻点村办实事1200多件,落实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帮扶物资折价300多万元,调解矛盾纠纷244起,举办科技培训班430期,培训群众近10万人次。“六•一”儿童节期间,各后盾单位还投入资金12万余元对所联村的学校师生进行了慰问;“七一”期间,各后盾单位党组织组织慰问基层贫困党员、老党员共792人,送去慰问金8万多元,慰问物品折价19.6万元。
(四)扎实开展“党组织建设年”活动。按照“有组织抓规范、无组织抓指导,有党员抓组建、无党员抓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党组织建设。突出抓好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发挥好党员的主体地位三个重点和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和发挥主体作用。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县、乡、村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新的党建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运用远程教育网、党建网站、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网等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在支部上,将支部建在互联网上,将支部书记连在手机上”的新型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推进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在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实施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启动现代化办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系列举措。深入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村干部等初学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推进全县村级办公电脑化的进程。如去年6月,白沙镇党委针对村级党员干部电脑和网络知识较为匮乏的现状,组织全镇村级定工干部、五大组织成员共106人,参加为期15天的计算机操作职业技能培训班,为该镇村级党组织阵地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支部建设环节薄弱。一是支部班子建设迟缓。在村支部建设中,支部成员多是经党员提名,乡党委考察,通过任命产生的,没有经过广大群众投票选举,只要村内稳定,支部班子一般不会调整,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某些村委会干部在村委换届前强烈要求进支部班子,以稳定自己的干部位置,这样以来,村支部就成了某些村干部的避风港。二是党员发展不优化。部分村支部书记存在狭隘思想,怕丢失自己的“江山”,不发展“外姓”党员,不吸收村内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拔尖人才,致使党员队伍不断老化,缺乏活力。三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不开党员会,不如实公开村务、财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级组织的信任度。
(二)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会抓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而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一般影响班子的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也不了解领导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不善于用引导、法制等综合方式去说服农民,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二是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还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较少,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对农村工作“素质高的不愿干,素质低的干不了”,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当村干部,“两委”换届时只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有些村干部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漠,认为“理想、信仰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甚至于部分党员干部参与非法宗教、传销、赌博等活动。在涉及惠民方面,则是只管自己不管集体,高举着“村委干部”、“市、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的牌子向当地党委、政府施压,在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要求承揽各种惠民工程,稍不满意就会撂挑子、给当地党委、政府出难题。四是在村委会“海选”过程中,一部分村民受直接经济利益、教派、宗族思想和地方黑恶势力影响,民主意识扭曲,投“族头票”、“亲戚票”、“关系票”、“金钱票”、“妥胁票”致使有的“选举”产生出的基层组织干部成为教派、宗族和地方黑势力利益的代表。这样的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私心,缺乏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凭感情办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在工作中背离了党的政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
(三)部分村支委关系不和。一是书记、主任“两层皮”现象。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二是脱离支部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一些村委会认为,村委会是自治组织,其干部是通过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不需要别的组织来监督管理,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因而部分村委会往往出现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呈现出我行我素,不服领导的现象。三是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弱。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更有甚者,班子搞内耗,支书告村长,村长告支书,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四)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不归,不学习,不过组织生活,地方党组织在管理上缺少有效措施;三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有些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很少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平时开会出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党员不仅没有发挥作用,反而做了群众的尾巴,鼓动村民与村班子作对,给现任村班子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致使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五)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培训机制缺乏。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培训长效机制能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基层组织建设新的尝试与探索,这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执政能力,巩同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县虽已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的全覆盖,但是远程教育的终端学习却基本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面上,而且乡(镇)党校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学习功能,更别说形成基层组织干部培训长效机制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
(六)基层组织干部后备队伍机制难以稳定。我县外出人口流动量大,村级干部队伍中有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村级工作的效率难以保障,大部分青年农民常年在民营企业打工,流动性较大,无暇顾及政治进步,在发展党员上还不够主动、积极。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加上组织本身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了农民入党人数减少,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党员后备来源趋于减少。很难做到“选优配强”的后备工作,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
三、政策建议
(一)创新工作载体,探索支部建设新途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村支两委的关系,形成村支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分发挥本地人办本地事的优势,不越级,不越权,诚信办事,为民办事,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是推行村支部换届,增强支部活力。严格程序,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每三年进行一次村支部换届工作,通过支部换届,把那些德高望重,群众基础牢,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党员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改变某些村干部把党支部当成避风港的想法,真正树立为民干成事,干实事的人才能立住脚的良好风气。三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党员发展不平衡、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四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无职党员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同时也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二)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村级民主管理。以实行依法治村、村民自治为目标,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民主管理。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基层组织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和村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三要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四是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
(三)转变工作方式,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直接面对农民,其一言一行往往更能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方式,抓好示范服务。农民不会干的要指导农民干;农民不敢干的干部要作示范;农民干不了的要带领农民干,以亲身实践让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做。要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建设成为服务型基层组织。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导村干部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二是加强宗旨观念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强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指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完善乡村干部培训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业务教育、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等措施,使乡村干部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四是采取“远程教育+党校”、“远程教育+农业示范基地”、“远程教育 +党员示范户”的“1+3”教学组织模式,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和驾驭农村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
(五)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看,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保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的知识型“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预选村级后备领导干部;二是从致富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那些农村致富大户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三是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筛选科技型后备干部。
(六)切实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作用和功能。我县各基层党组织因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极大,在阵地建设上宜立足各村村情,在面积大小、建设风格、规模标准上,不能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区别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列出建设计划和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经济条件较好但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的,要加大建设力度;对已经有场所的要抓好达标升级;对于建好活动场所的,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各级党组织在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帮扶力度上,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考核工作中,要分类确定指标,既要看建设成效,也要看基础条件和建设难度。
(七)稳定村干部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保障激励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待遇保障。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适当待遇留人、稳心、鼓干劲。不断完善村干部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让村干部“干有所为、病有所医、退有所安、老有所养”,从而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着力加强权利保障。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扩大基层党员的参与面。三是着力加强情感关怀。生活上随时了解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实感到组织的温暖。工作上要保护他们,为敢抓敢管的农村党员干部撑腰,让他们放心、放胆、放手去抓工作。要进一步做好特困党员和老党员的关爱活动,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帮困等各项工作中给予特困党员、老党员优先考虑,使农村党员在生活上不忘党,思想上不脱党。
四、结语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目前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需要,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使党永葆青春与活力。本文正是从加强我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论点展开,通过分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出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指导性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不断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略指导作用和核心地位,将党的工作不断的提升,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马维敏
(2015年11月)
当前,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正迅速展开,这一轮改革更加注重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既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更有高校内部的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是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后一次深刻的变革,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改革意识,主动融入改革大局,不断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当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办学治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干部和教职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还不明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联系不密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能力上的不适应,机制上的不完善。我认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主要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学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后,职业院校要按照“市场所需,学生所盼,学院所能”的原则,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市场对接,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1
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强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2014年,我院经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两心”地位(以党建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保证学院正确办学方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两级”管理(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院系两级工作新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强化“四个转变”(按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转变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行政职能,促进内涵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院内涵品质;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夯实学院发展基础;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院发展现代化),建设“两个基地”(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对阿经贸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三个提升”(实现“学院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有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到2020年,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机制一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民族高职院校”。这个思路符合我院今后发展的实际。
二、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缓解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够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好等问题。综合来讲,要实现以下四个创新
一是推进办学机制创新。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要积极联合各级有关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各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各中职学校,成立由学院、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搭建全市中高职衔接的直通车。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力争使恒丰纺织、吴忠仪表等大企业都成为学生实训基地。逐步实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员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要借力办学,学院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家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各项财政支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今年,我院抢抓机遇,争取到“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总投资5.24亿元,计划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项目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贷款资金的杠杆作用。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八届三中 3
全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本着“学校即工厂,工厂即学校”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制订详细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企业招收职员,学院招收学员的“两员”模式试点工作,将课堂搬到企业,实行订单培养。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学徒制中“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实践”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校企师资对接、理论与实践课程对接、实验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资格对接、技术要求对接等内容,充分让学生用理论指导技术操作,让企业师傅的传帮带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提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达到“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进厂即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推行学制和学分制,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取得其他的资格证书。
三是转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教学内容,把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创新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围绕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技能及职业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做中学、学中做”。学院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确保相 4
关专业学生1年以上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坚持特色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动态调控机制,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力求实现“三对接”,即“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对我院来说,施行“市场主导型专业设置模式”,紧密围绕吴忠市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经济产业规划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顺应全市清真产业发展趋势,开发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阿拉伯经济贸易等民族特色专业群。采取措施,先行先试 “两员”教育模式,大力开拓职业教育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
二是设置特色课程。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实施以“导向化、企业化、职业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改革,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校本教材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验实训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建立技能与学分的转换机制,把企业、行业、社会用人标准与教育 5
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依托民族地区优势,借助中阿博览会、中阿校长论坛、回商大会等平台,深入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国家高等院校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已经签订合作协议的约旦的阿杰隆国家大学、苏丹的蓝尼罗河大学、《古兰经》大学、卡萨拉大学、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学、摩洛哥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深层次合作,就学校领导互访,推动合作交流,教师互访互学,大力推进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面向迪拜等中阿合作重点区域,义乌、广州与阿拉伯地区经贸合作等领域,大力培养阿语+商贸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逐步提升学院办学档次。
三、实现和谐发展目标
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科学治校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保证学校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就高等学校来说,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要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 6
力。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落实“两个责任”,落实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不分管财务、人事工作、工程项目建设、行政审批事项、物资采购工作),坚持做好“一岗双责”,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环境,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结合学院实际,明确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事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都由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做出决定。
三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校。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制定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四是推行院系两级管理,理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积极推动管理重心由学院向系部下移,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学院从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经费划拨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7
把相关的权力和日常运行经费下放到院系,同时也要把相关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院系,并确定事后评价体系和方式,实行效能目标考核,确保院系恰当地使用权力和资源,完成工作任务,真正把系部一级的办学活力激发起来。
五是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多层次工作研讨论证机制。围绕学校的重要决策和重要部署,坚持事先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系部党政联席会议等为载体,开展多层次的深入论证和征求意见。将重点任务分解,明确完成时限并向全院公布。成立了行政、教学和学生管理三个督察组,定期对决定事项进行督查。学校领导班子还通过年终述职述廉会、教代会会等多种途径自觉接受监督。把公开透明作为学院的基本制度,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了公开台账,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五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要把握三个关系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要把握“三个关系”
2009年12月25日 00:00:51来源:新华网
李英田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对其概念、特征、目标、任务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围绕这一重大课题,需要正确把握三个关系:一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淡化政治性,以科学性取代政治性。这种认识没有正确认清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陷入了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党的建设的政治性和党性,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的。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代表一种政治学说,更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本身就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是党的建设的本质属性,二者的内在统一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性规定着科学性的方向和属性,离开政治性谈科学性本身就不科学;科学性必须服务和体现政治性,失去了科学性就难以达到政治目标。党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如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的事业的要求相符,与人民利益需求相一致,与其他建设相协调等,这些规律既体现了政治性的需要,又蕴含着科学性的要求。同时,我们要看到,过去我们对科学性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强调了政治性,却没有真正重视它的科学性,结果没有真正达到政治性的目标,反而影响了政治性。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既要讲政治性,又要讲科学性。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过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党的建设的工作方式、运作机制、思维方法,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这些党建工作的机制和具体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应,这就更加需要重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二是“高层科学化”与“基层科学化”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要是中央和高层的事情,是推进制度建设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落实好中央部署就可以了。这种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后果就是基层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难有作为、无所作为。事实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全党、中央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更要靠每个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实践。一方面,我们党发展到今天,党员队伍已经从建国初期的580万人发展到7500多万人,党的基层组织也已经从25万个增加到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已经成为党执政的根基、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没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就谈不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另一方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呈现出一些与科学化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如一些基层组织对新形势下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一些制度刚性不足,执行不够规范和严格。再比如,在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现象,等等。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这些不够科学、不够严格、不够规范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党员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难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中央考虑的问题,更需要广大基层党组织认真研究、深入探索,需要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努力使各级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的客观实际,更充分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从而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真正建立在广大基层党组织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
三是“坚持基本经验”与“依靠改革创新”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党中央提出党建科学化水平,意味着过去党的建设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化轨道,因此,推进党建科学化从根本上
说就是要抛开过去的一套,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把科学化当作静态的东西加以绝对化,后果就是抛开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毫无目的、毫无针对性地开辟所谓“新道路”。事实上,科学化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党建设80多年的历史正是科学化不断推进的历史。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党员思想和党内生活要“政治化、科学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胡锦涛同志一以贯之地倡导“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对于客观世界还是对于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党的建设,都有一个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问题,都有一个体现和实践科学化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总结概括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等等,这些都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自身建设认识的理性升华,“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只有在自觉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