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共5则)

时间:2019-05-12 06: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第一篇: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近年来,巨野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走出了一条靠书画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多个,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农民画家2000余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书画装裱、销售点60余家,在全国建立固定销售网点70余个,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城市及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销售书画作品60余万幅,产业增加值1.5亿元,书画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抓引导,建龙头。前些年,活跃在农村的农民画师大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产品档次低,形不成规模。针对这种情况,巨野县因势利导,制定了《关于发展书画产业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书画产业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书画产业的运作。2003年11月又设立了巨野县书画院,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了专职人员,使全县真正有了代表画乡的窗口单位。书画院作为巨野书画产业的龙头,从培训、创作、展览、交流、推介等环节入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提高了画乡知名度。2005年,县又在古城街建设了书画一条街,对入驻的画廊免收管理费,县每年给予房租50%的补贴,以优惠政策吸引客户。目前,书画一条街已入驻画廊46家,县财政每年扶持资金20余万元,已连续三年,书画产销兴旺,书画一条街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县委、县政府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书画产业的新思路,设立了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多方筹资2600万元,在大野泽公园北侧建起了农民书画培训基地,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项目建成后,将真正成为巨野书画创作展销的龙头。

2.抓人才,建基地。县组织力量,对全县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分布状况,分期分批选拔优秀人才集中培训。县书法美术常年培训每年有500多人次,暑期培训每年2000多人次,对绘画人员较多的巨野镇、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进行重点扶持,在乡镇驻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对热心从事绘画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绘画人员不断增加,成我名副其实的专业镇。董官屯镇农民画师徐凤秋创办了鲁西画院,每年培训1000余人,创作书画作品10万幅,带动了全镇书画产业的发展。

3.抓品牌,树精品。为提高画师创作水平,巨野县成立了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加强书画创作研究,组织人员到泰山、沂蒙山、太行山写生,全面提高画师的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时代精神及城市建设需要,组织人员创作新品,提升传统产品档次,巨野县创作的工笔牡丹画工整典雅、色彩绚丽、雍容华贵、雅俗共赏,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全国知名画店出售的工笔牡丹画80%出自巨野人之手。加强与高等艺术院校和兄弟画乡的交流合作,经常聘请专家、教授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作品点评等形式来巨野传经送宝。今年,与曹州书画院结合,举办了三期高等画师培训班,培训画师320名,积极参加全国书画展、文化产业博览会,到艺术院校和河南、上海、江苏等地举办画展,使画乡形象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工商局注册了“绘画之乡”、“工笔牡丹画”、“麒麟艺术品”等商标,利用互联网,电视新闻媒体、文博会等方式,拓宽画乡宣传渠道,搞好画乡品牌推介,形成了巨野书画之乡的品牌。巨野画师的单幅作品从2000年的几十元上升到现在的几百元、几千元,收益逐渐上升。

4.抓交流,扩市场。近年来,巨野县建立了大外宣格局,多次组织画师赴济南、深圳、西宁、银川等地举行展销活动;与河南、河北、上海、西安、日照、聊城等十多个知名画乡、传统工艺品生产地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巨野定为书画实习基地,通过对外宣传,不仅提高了画乡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艺术领域和市场。为搞好书画销售,成立了巨野县书画销售联谊会,加强统一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逐渐转变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在麒麟镇运作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人员、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了书画产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做强书画产业,从中央党校聘请专家,编制了《巨野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巨野县书画产业园区规划》,计划在农民书法培训基地北侧建设400亩的省级书画产业园。在产业园建设中,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土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进行划拨,对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规费给予减免,集中建设一批画廊、创作室,吸引省内外画家入驻,打造以学术研究、书画创作展销、工艺品生产销售为

主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带动文化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到2015年,争取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书画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以上。

第二篇:广东南雄邓坊镇利用远程教育拓宽农民致富路

广东南雄邓坊镇利用远程教育拓宽农民致富路

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积极探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高标准建设、高水准管理、高效益使用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农民朋友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致富蓝天。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运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宣传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把对党员的教育与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结合起来,采取农闲集中学习、农忙分散学习、节假日补习等多种形式,达到人人学科技、人人得实惠的目的。去年以来,该镇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期次,新培植远教科技示范户6户,培训干部群众75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0余份(册)。

创办基地,引导群众致富。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镇“学用转化示范点”,4个村级种植、养殖“学用示范试验园”,培育35 个村民组“种、养学用示范户”,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示范基地学习、收看远程教育内容,真正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到目前,该镇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250 人,培养致富能手和入党积极分子356人,带动了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抓好教学,确保学用效果。各基层站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发挥网络传媒作用,组织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讲座》等。同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作用,围绕经济发展项目组织社员和群众参加学习,使他们及时掌握实用技术和市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养猪、养鸡、蔬菜种植、水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建立了远程教育三华李种植示范基地、养鸡示范户、养猪示范户,实地组织群众交流学习,促进了知识向技术和能力的转化。

示范引导,确保榜样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开展政策理论、种养殖、科技推广等现场培训16次。采取“课堂+基地+示范户”、“支部+协会+养殖大户”等教学模式,积极做好教学辅导和技术指导。该镇在高寒山区上湖村引进三华李1500亩,组织成立“高山果专业合作社”,22名党员分片负责,组织120户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加合作社,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农民自愿参与的“订单生产”模式。该村2009年投产的高山李获得好收成,平均亩产达4000斤,亩纯收入2000多元。

第三篇:东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致富路 绽开农业幸福花

东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致富路 绽开农业幸福花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已发展起24家合作社,合作社成为村民奔小康的引航标,拓宽了农民的致富路。

东坑镇是靖边县的农业大镇、蔬菜大镇,过去未成立合作社之前,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农民的农产品经常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蔬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资、技术、信息服务,http://www.xiexiebang.com/尤其是实施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使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便捷,商品率不断提高,收入也大幅增加。

东坑镇伊当湾宝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农民自发注册的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社为农民提供蔬菜种植指导、产品包装、组织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辐射当地上百户农民,今年为农民创收600万元,今年的11月份,该社和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被榆林市命名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贺秉功是东坑镇伊当湾村村民,他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他种6亩红萝卜,共产出红萝卜8000至1万斤,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每斤售价6毛钱,比自己散卖多出1毛多,而且商品率高、折扣少,去年他一亩地收入是4000多至5000元。提起合作社,贺秉功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确实对农民有很大帮助,一是能给我们技术上进行指导并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培训,二是能给我们提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三是可以把我们零星的蔬菜进行集中包装,统一拉出去销售,解决了我们销售难的问题。这样一来,村民便不愁种下的蔬菜卖不了,也就放大了胆儿,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

因为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伊当湾村成为全县种植蔬菜的专业村,今年全村共种植了1000个拱棚,每一个棚收入在1万至2万元左右,预计今年该村的收入人均将达到2.2万元左右。

像宝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的专业合作社在东坑镇还有23家,他们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领军作用,比如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今年为农民创收大约1000万元。近年来,东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重点发挥企业效应、品牌效应,实施组织带动、政策驱动、社企联动,推助合作社做大做强。

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质量与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目前,专业合作社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各地推广,而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靖边东坑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国目前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很大的机遇。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覆盖范围小、服务手段单

一、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我市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普遍的服务范围就是周边的村民,多则几十户,少则几户,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上影响力不大。而在服务手段上,基本上就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手段单一。在服务质量上,由于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经济实体,因此,不能给农民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再包装的服务。

针对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认识到专业合作社的优点,能为他们干什么,运营的模式是什么,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入社。其次,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帮助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比如一些加工厂、销售公司等,让农产品经过一定的加工包装后再销售,这样可以拓宽销路。第三,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合并一些专业合作社,这样就能将单个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第四,有关部门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制度,对合作社的运营严格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能有效避免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而产生的一些经济问题。

第四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五篇: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依林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依畜增收

3、发展种植业,依地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依副增收

(二)对策建议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太白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和具有优势的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五点对策建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发展 生态林业

【正 文】

近年来,太白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了林业资源,调动了林农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太白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突出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2万亩。涉及全县5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7135农户,人口37742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504万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127元。退耕还林带动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国土绿化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太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名、特、优林业产业,全力推进基地产业化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白县经果林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类;桃、梨、李、猕猴桃等水果类;板栗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和太白

河地区,核桃主要分布在桃川、高龙、鹦鸽三乡镇。花椒以靖口镇为中心并向周边乡镇辐射。桃、梨、李、柿子、猕猴桃等水果主要分布在咀头、桃川、鹦鸽地区。通过集约经营已形成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花椒。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6.35万亩,其中板栗2.66万亩,核桃2.42万亩,花椒1.27万亩。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主要有山茱萸、杜仲、厚朴、乌茱萸、五味子。山茱萸主要分布在黄柏塬、桃川、鹦鸽,杜仲、厚朴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幼树生长良好。乌茱萸、五味子经过科学管理已开始结果。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太白县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发展能源林3.77万亩,其中油质能林2.27万亩,主要有兼用林花椒1.27万亩,主要分布在靖口镇,漆树1万亩,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培植业原料为主的木质能源林栎类1.5万亩,主产区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我县林业特色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以后开始规模化养殖,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林麝、野猪等,发展模式为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分别成立了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殖)和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

殖)由5户养殖户组成,主要分布在太白河镇和王家楞乡,共50只,种源主要以引进为主。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咀头镇大沟塬村,现已发展3户专业户,养殖存栏数120头,种源主要来自野外抢救及猎捕;蛇类养殖刚刚起步,主要品种为大王蛇,现发展1户,养殖数量150条左右。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林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木竹、栓皮生产受到限制,香菇、木耳生产受到禁止,但我县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绿色产品,其中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分布广泛,从目前发展来看,由于投入少,品质差,收益低,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工和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太白县依托国有靖口林场,于2004年7月开发建设了青峰峡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开发旅游景点20余处,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9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1350万元。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县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不多,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不大,起点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缺损,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退耕农户存在“等、要、靠”思想,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发展产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存在盲目性;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形式单一,综合利用差,经济效益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对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和后期管理,政策引导不力。一是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后续产业没有形成明确思路;二是对退耕还林新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缺乏引导扶持;三是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新增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存在毁林复耕的隐患;国家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尚未培植形成适合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涉及的项目多,应成立统一机构管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态移民、农民培训归农业部门管,补植补造、经济林发展归林业部门管,水利、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

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管理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行业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分散,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精、不深,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少。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冠、施肥杀虫、保花保果、采摘储存等技术找不到咨询和服务的对象,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新技术推广落后。特别是经济林产业快速扩张和延伸,农户缺经验,缺信息,缺管理的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开发少,对有资源,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种苗、花卉等产业还未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技术含量低,林木经营粗放,技术管理落后,传统经营思想浓厚,重造林轻管护,林分质量差,生产力水平较低;三是林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作为原料进入终端市场,产品开发不强,资源浪费较大。四是成长郁闭慢退耕农户缺乏抚育管护的主动性,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是被动的对退耕林木进行除草、扩盘措施,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因此导致部分退耕地块由于扩盘、抚育、施肥等管护措施不到位及病虫危害、杂草荒芜等原因,苗木长势较差。五是由于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推广运用先进生产技术跟不上,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

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立县方略,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除蔬菜部分产品从2000年取得认证,由传统农产品升格为“A级”外,林果业、畜牧业仍然停滞在传统农业产业阶段,其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水平,连“A级”认证都达不到,更枉谈由“A级”升格为“AA级”有机认证。我县所有的农林牧产品均未进行原产地认证,生态优势区的生态农产品竟体现不出生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造成我县农民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县目前还无干杂果加工利用企业,更谈不上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缺乏后劲。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以林增收

以林增收是将退耕还林与“特色林业”相结合,就是以培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针对我县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退耕还林,充分利用林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发展特色干杂果产业。太白县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杂果经济林,特别是核桃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要用足用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适地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

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产,并努力扩大干果深加工规模,不断提高附加值。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地造林尽量选择核桃、板栗等兼用树种;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原有经济林进行改造,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经营产业化要求,在规划和种植时尽量推广栽植优质品种,标准化栽植,为后期加工奠定基础;要及早培植精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桃川、鹦鸽、高龙建成核桃基地,在黄柏塬、桃川、太白河建成板栗基地,在靖口建成花椒基地。

二是发展木本中药材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加强后期管理和科技支撑,促使其早日成林见效。在我县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黄柏塬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厚朴基地,在黄柏塬、桃川、鹦鸽建成山茱萸基地,以咀头地区红豆杉繁育基地建设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红豆杉。在鹦鸽、高龙开发黄连木、五味子。

2.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畜增收

特色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迸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养殖主要是指在林下放养特色禽类,实现养殖与林木管护互利的效果。我县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发展模式上,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山林已承包到户,利用林下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种草放养鸡、鸭、鹅、兔、蜜蜂、野猪等形式,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禽类食品、生态禽类食品,提

高经济效益。

3.发展种植业,以地增收

发展种植业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用”林草、林药、林果”等营造模式,在退耕地林下间作经济作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带,以达到增收目的。根据我县立地条件和种植经验,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化肥、农药使用水平低,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林药间作模式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发展模式,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开发森林食品,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为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创名牌产品,加强地方优良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加工产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工企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为退耕还林农户的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非农产业,以副增收

第一,将退耕还林与搬迁扶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农户迁入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转移了农村人口、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还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退耕农民外出打工,以副养农、以副增收。第二,开发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旅游增收。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生态旅游区的绿色,使景区更加秀美,不断提升现有生态旅游区的档次,吸引游客。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开发新的生态旅游

景点,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周边地区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需求,充分开展退耕还林,按花园规划、按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业。三是抓好沿路退耕,构建旅游干线的绿色通道,按多树种、高标准、宽林带、乔灌草结合的模式绿化、美化,提升我县的旅游业。

(二)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后续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过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资金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效益不高。政府应组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品种,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统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经济,促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林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辅,大力开发林副产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后

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区后续产业发展。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手段、经济利益为纽带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培植形成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核桃、板栗规模建设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后续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鼓励种草养畜养禽;三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大户、养殖大户,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产品效益,关键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就太白县目前状况,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实行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辐射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县级各部门要结合扶贫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包抓基地、示范点、农户,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力争在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林产品

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等方面催生一批先富户、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后续产业,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财政贴息和产业投资补助等政策,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金融部门要将后续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

政发〔2008〕2号)》

4、《太白县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年报》

5、《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太白县北沟村为例》,作者:胡崇德 王晓毅 王红艳 雷建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

6、《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萍,http://

下载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稿《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刘万胜 (2011年7月)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楚国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

    发展蔬菜产业培育农民增收亮点

    **发展蔬菜产业 培育农民增收亮点**办事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科技兴农、重点突破”的原则,依托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北部示范区,......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陆良县量体裁衣,大力开展核桃工业,农人大众依托开展林果工业找到了致富路,绿色生态经济为农人鼓起了钱袋子,25万亩核桃完成了由数量扩大......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精选5篇)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镇把加强土地有序流转、发展油茶产业化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油茶产业既能为农户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

    “党建+电商+产业”致富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

    “党建+电商+产业”致富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近年来,XXXX农场社区党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农村电商活力,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

    巩固林果业发展成果 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林果业发展成果 拓宽销售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中共沙雅县英买力镇委员会 沙雅县英买力镇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 2012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英买力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