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6: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一篇: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

建设项目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

王栋成王静林国栋山东省气候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31;2 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11

2摘要:基于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和中石化“水体污染防

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规定的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的对比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的技术要点和原则,结合案例探讨了应急事故水池和前期雨水池容积确定技术方案,对工程设计、安全与风险评价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急事故水池;前期雨水;容积;导排系统

0 引言

2005年11月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完善的事故废水导排系统和足够容量的应急事故水池,导致爆炸事故发生后含有大量苯、硝基苯等有毒有害物料的消防废水进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而2006年1月浙江某化工厂六氯车间反应釜爆炸事故,该公司则利用已有的雨水回收系统和废水预处理池收集了事故污水,经预处理后送入污水处理厂,没有造成环境次生污染。可见,完善的事故废水导排系统和足够容量的应急事故水池,对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废水排放的建设项目至关重要。《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1]规定:“化工建设项目应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以保证事故时能有效的接纳装置排水、消防废水等污染水,避免事故污染水进入水体造成污染。目前,事故废水导排系统的设计虽已作为强制性措施进行贯彻和实施,但是有关事故应急水池容积确、、定的国家标准或规范还很少,且规定条文相对简略、不够明确,并存在一些争议。有关的文献[2][3][4]也仅

以中石化“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为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指导性。本文对比分析了GB50483和中石化设计导则规定的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深入研究两者的差异和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系统地提出了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的技术要点和原则,结合案例探讨了事故池和前期雨水池容积确定技术方案。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对比

1.1 GB50483规定的计算方法:简称“国标法”

对一般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其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V事故池(V1V2V雨)maxV3(1)

式中:(V1+V2+V雨)max为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m);V1为最大一个容量的设备(装置)或贮罐的物

3料贮存量(m);V2为在装置区或贮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及泄漏时的最大消防用水量,包括扑灭火灾所需

3[5][6][7]用水量和保护邻近设备或贮罐(最少3个)的喷淋水量(m),可根据GB50016、GB50160、GB5007

4[8]等有关规定确定;V雨为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废水收集系统的当地的最大降雨量,应根据GB50014有关

3规定确定;V3为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装置或罐区围堰、防火堤内净空容量(m),与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

3(m)之和。

1.2 中石化“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规定的计算方法:简称“石化导则法”

对现有石油化工企业的工艺装置、储运设施、公用设施事故所导致水体污染的防控,可按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关于印发《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的通知”及“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推荐方法,计算其应急事故水池容量。

3V事故池(V1V2V3)maxV雨V4(2)

式中:(V1+V2-V3)max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m)。

3V1为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m),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

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V2为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3

(m),V2=∑(Q消×t消),其中,Q消为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同时使用的消防设施给水流量(m/h),t

[9],按GB50160、GB50074、GB50351等有关规定确定;V3为发生事故消为消防设施对应的设计消防历时(h)

3时可以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m),例如,非可燃性对水体环境有危害物质的储罐应设置围

堰或事故存液池、备用罐等,其有效容积均不宜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的容积;V4为发生事故时仍必须

33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V雨为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V雨=10×q×F,q为降雨强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计算(q=qa/n,qa为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n为年平均降雨日数),F

2为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m)。

1.3 “国标法”与“石化导则法”的对比和各自存在的问题

(1)适用范围不同。“国标法”属国家标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其标准原文仅“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就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的方法而言,建议对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排水的项目均必须强制执行。“石化导则法”属行业设计导则,为防范和控制石化企业发生事故时或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料泄漏和污水对周边水体环境的污染及危害、降低环境风险而制定,其原文规定为“本导则适用于制定和完善现有石化企业内工艺装置、储运设施、公用设施事故所导致的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其他设施可参照执行”;目前,石化企业一般按“石化导则法”执行,但必须注意其仅适用于现有石化企业,对新建项目应以执行“国标法”为准,并可参考“石化导则法”考虑全面综合因素进行事故废水导排系统和事故池最大容积设计。

(2)事故废水最大产生量计算方法不同。“国标法”按物料最大贮存量、消防最大用水量、最大降雨量三部分之和的最大值确定,未考虑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建议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时予以保守考虑,GB50483修订时也应增加该项。“石化导则法”则按物料最大贮存量、消防最大用水量、平均降雨量、生产废水量四部分之和确定。

(3)消防最大用水量计算方案略有差异。“国标法”按装置区和罐区的灭火、喷淋用水量分别明确规定,并规定考虑邻近至少3个贮罐的喷淋水量;但应进一步明确灭火和喷淋给水强度、灭火冷却面积、灭火冷却消防时间等的设计取值必须执行的标准规范(如GB50016、GB50160、GB50074、GB50151、GB50196、GB50338等)和最低值,GB50483修订时也应完善该项规定,建议补充计算方法或公式。“石化导则法”则按综合消防给水量和设计消防历时给出了计算公式,但未明确灭火和喷淋水量各自的确定方案。

(4)物料转移和储存容积确定内容不同。“国标法”的“V3”包括围堰或防火堤内净空容量、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但未明确物料转输而只考虑储存容积。“石化导则法”的“V3”则为事故时可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结合现有设施条件,事故时如能够通过转移物料达到避免事故扩大的,应首先进行物料转移”;考虑物料转输可有效避免纯物料流失,减少事故排放废水的同时也减少损失。

(5)降雨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国标法”考虑的是最大降雨量,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未明确按实际最大降雨量或按设计暴雨强度?二是未明确按那一规范进行最大降雨量的确定?三是未明确事故状态下的最大降雨量确定是否能按正常运行状态的设计降雨量确定?四是未明确暴雨强度的重现期取值?五是未明确降雨历时的取值?六是如消防的同时降暴雨,则消防水量(消防、降温等)肯定相应大大减少,该因素是否应考虑?建议GB50483修订时明确,但现阶段应根据GB50014有关规定按不同重现期(事故状态下建议至少应取为3年)、不同降雨历时(参照GB50016、GB50160等规定取2~6h)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石化导则法”考虑的是平均降雨量,按当地多年平均的日降雨强度计算;但这里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降雨时间按1d与消防时间不对应,且导致短历时降雨强度大大减小;二是计算系数取10的物理意义如何解释?建议对事故状态下的降雨强度和最大降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的技术要点和原则

由前述可见,风险事故废水的来源可包括物料泄漏量、消防水量、雨水量、生产废水量等,而能够储存事故废水的储存设施可包括事故水池、事故罐、防火堤内或围堰内有效容积、导排水管有效容积等。因此,应急事故水池容积是事故废水导排系统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确保风险事故废水不排入外环境,必须基于事故废水最大产生量和事故排水系统储存设施最大有效容积来综合确定应急事故水池的容积,并应遵循以下技术要点和原则。

(1)事故池容积确定应执行的标准或规范主要有:GB50483、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等,GB504833

3规定的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对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排水的项目均应适用执行。其中消防用水量确定、围堰或防火堤有效容积确定时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等有关规定执行;最大降雨量确定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执行。且必须根据项目特点、行业标准或规范、事故池容积确定的具体要求等,注意区分各标准规范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条款的执行。

(2)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根据发生事故的设备容量、事故时消防用水量及可能进入应急事故水池的降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1]。罐区防火堤内容积、排至事故池的排水管道在自流进水的事故池最高液位以下的容积均可作为事故排水储存有效容积。计算应急事故废水量时,装置区或贮罐区事故不作同时发生考虑,取其中的最大值[1]。应按事故排水最大流量对事故排水收集系统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明确导排系统的防火、防爆、防渗、防腐等措施。

(3)应当结合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图,给出事故风险源分布、生产区及装置区围堰和防火堤范围、雨水汇集范围,及事故废水导排系统走向等关键的信息、路线和标识,明确废水收集导排系统服务范围,明确受污染排水和不受污染排水的去向及排水切换设施的设置。

(4)必须注意事故时进入事故水池的雨水量,与正常生产时初期雨水量(即前期雨水)的本质区别,不可混淆。一是降雨历时不同,正常生产运营过程中初期雨水是指刚下的雨水,一次降雨过程中的前10~

[1]20min最大降水量,其设计参数计算必须按GB50014规定的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确定;而事故时降水量

应根据事故消防时间(参照GB50016、GB50160规定一般为2~6h)确定。二是汇水面积不同,初期雨水的汇水面积必须考虑生产区和储存区总的汇水面积;事故时只考虑装置区或罐区单独的能进入事故排水系统的最大降雨量,不作同时汇水考虑,且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进入事故排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集面积。

(5)在非事故状态下需占用事故池时(例如,前期雨水池共用),占用容积不得超过事故池容积的1/3,并应设有在事故时可以紧急排空的技术措施。污水处理事故池不可作为事故储存设施,不能把风险进一步转加到污水处理系统。

(6)应急事故水池宜采取地下式[1]。地下式水池有利于收集各类事故排水,以防止应急用水到处漫流。当自流进入的事故池容积不能满足事故排水储存容量要求,须加压外排到其它储存设施时,用电设备的电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所规定的一级负荷供电要求。

(7)事故池容积的确定,应结合项目的三级防控体系(污染源头、过程处理和最终排放)建设进行。将事故状态下的污水控制在厂内不排入外环境,确保环境安全。一级防控必须完善装置区围堰、罐区防火堤和备用罐及储液池等,用以防控较小事故时少量物料泄漏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级防控必须完善事故导排系统,建设应急事故水池,防控较大事故下事故废水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级防控必须完善在终端污水处理站建设大型事故缓冲池,防控重大事故情况下大量事故废水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8)事故池容积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事故废水的处理处置措施。对排入应急事故水池的废水,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并视其水质情况区别对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处理消耗或白白浪费水资源,并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1]:能够回用的应回用;对不符合回用要求,但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可直接排放;对不符合排放标准,但符合污水处理站进水要求的废水,应限流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对不符合污水处理站进水要求的废水,应采取处理措施或外送处理,外送时必须按照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出现乱倒现象。

(9)事故池的最终有效容积,应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安全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考虑技术、生产、投资、安全、风险、环保等因素综合确定,环境风险评价中应给出逐项确定依据、参数,并明确结论,给出投资预算。

(10)事故池容积确定还应注意单个项目和区域储存设施的集约化。GB50483虽然仅规定了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排水的单个项目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的确定方法,但每个建设项目都设一套事故废水收集储存系统显然会造成投资和占地的极大浪费。对化工园区或化工项目聚集区,应设置区域集中事故废水收集系统,其事故池有效容积取区域内事故废水量最大者;各个厂区内不再单独设事故池,仅设事故废水收集导排系统管网。应急事故水池和前期雨水池容积确定案例分析

分别采用“国标法”、“石化导则法”计算风险事故状态下某石化项目的应急事故水池容积,采用设计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正常生产运营状态下该项目的前期雨水池容积,各计算参数和结果见表1。

(1)“国标法”、“石化导则法”计算结果对比

33“国标法”计算的该项目应急事故水池容积最大为6318m(罐区),“石化导则法”计算的则为5816m

3(罐区),结果相差502m,主要是进入事故排水系统的降雨量的差别。对装置区,两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

还包括是否考虑生产废水量。在进行应急事故水池容积设计时,必须按最大容积确定,并留有一定的裕度。“国标法”计算的该项目事故排水最大流量为293L/s,“石化导则法”计算的则为269L/s,结果相差24L/s。在进行事故废水导排系统设计时,应注意这种差别对排水管道最大内径的影响。

(2)前期雨水池容积计算结果分析

正常生产运营状态,前期雨水的汇水面积较大,虽然降雨历时只取15min,但其单次雨水汇集量最大

3值可达到583m,计算雨水排水最大流量可达到615.71L/s。鉴于前期雨水量小于应急事故池容积的1/3,可采用前期雨水池与应急事故池共用设计,但两者的导排系统应单独设计或按合流最大流量值设计,并应确保前期雨水收集系统切换设施正常运行以避免未受污染雨水进入事故池。

表1 应急事故水池容积和前期雨水池容积计算案例

运行工况

计算项目

计算方法

计算区域

汇水面积F(hm)

最大贮存量V1(m)

最大消防水量V2(m)

最大降雨量V雨(m)

转储物料量V3(m)

生产废水量V4(m)

计算事故池容积V事故池(m)

设计容积(m)

计算排水最大流量(L/s)

设计流量(L/s)

23333**3*332风险事故状态 应急事故水池容积 石化导则法 装置区 1.2 156 1620 95 1200 160 831 罐区 0.8 3000 5553 63 2800 0 5816 6000 269 280 国标法 装置区 1.2 156 1620 746 1200--1322 罐区 0.8 3000 5553 565 2800--6318 正常生产运营状态 前期雨水池容积 GB50014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生产区、储存区、装卸区等 汇水面积F=2.3hm 降雨历时t=15min;径流系数=0.95; 重现期P=3年 2.17(10.824lgP)设计暴雨强度q4091(t16.7)0.872=281.79L/(s·hm)单次前期雨水量最大设计值 Qs=qψFt=583m 615.71 620 236500 293 300 2注:①*对装置区综合考虑灭火喷淋消防给水量,取为150L/s,消防时间取3h。对罐区,灭火给水量取为6.0L/min•m,灭火面积取为1102m,消防时间取6h;喷淋冷却给水量取为3.0L/min•m,喷淋冷却面积按4个罐表面积计算取为4×1102m,消防时间取4h。②**“石化导则法”降雨强度按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统计值计算,q=7.9mm;“国标法”暴雨强度按项目所在地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降雨历时t=6h,径流系数=0.95,重现期P=3年,q=57.58L/(s·hm)。2结语

(1)GB50483规定的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方法,对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排水的项目均应适用执行。

(2)应急事故水池是事故废水导排系统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其容积必须根据事故废水最大产生量和事故排水系统储存设施最大有效容积计算,并考虑技术、生产、投资、安全、风险、环保等因素综合确定,确保事故废水不排入外环境。

(3)对事故时的消防水量(灭火、喷淋)、生产废水量、同期降雨量、前期雨水池共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建议相关的规范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其技术解决方案,必要时可制定单独的应急事故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以利设计和评价统一标准、可操作和不过多地增加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6月。

[2]汤然,原芝泉,事故储存设施有效容积设计探讨,工业用水与废水[J],Vol.40 No.3 Jun.,2009,P88~91。

[3]陈发青,化工项目环评中事故池容积计算的原则和方法,青海环境[J],第18卷第2期(总第68期),2008年6月,P58~61。

[4]郑广秋,炼油厂区事故池容积设计探讨,广东化工[J],第36卷总第195期,2009年第7期,P258~26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1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6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5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4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6月。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emergency incident poo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Wang Dong-cheng1Wang Jing1Lin Guo-dong2

(1.Shandong Climate Center, Jinan 250031;2.Shandong Chemical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Jinan 250013)Abstract:Based on “Chem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Design Code”(GB50483-2009)and Sinopec,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sign 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measures” ,this paper studies contrastively on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emergency incident pool, and raises systematically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emergency incident and pre-Rainwater pools.Combined with cases, technical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on how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emergency incident and pre-Rainwater pools.I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for engineering design, safety and risk evaluation work.Key words: Emergency incident pool;pre-Rainwater;Volume;Exhaust system.作者:王栋成E-mail:hjpj2008@126.com;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第二篇: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何跃发

摘要:该文介绍了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择林地、科学整地、选择苗木、适时造林、加强管理等。关键词:池杉;特性;造林技术 池杉生物学特性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最早产于北美东南部,属于落叶乔木,树木可高达25米。池杉主干挺直,树干基部膨大,枝条向上生长形成狭窄的树冠,树尖呈塔形,十分优美;树叶成钻形,在枝条上呈螺旋式伸展;池杉结果呈圆球形。池杉属于强阳性的树种,不喜阴,喜欢温暖和湿润的环境,耐寒能力较弱,池杉的木材性质跟落羽杉相近,耐腐蚀能力都较强,通常用于造船和建筑。池杉有很多变型,根据池杉叶片的形态以及小枝着生的情况可以分为线叶池杉、锥叶池杉以及羽叶池杉。池杉造林技术要点

2.1 池杉造林前准备

2.1.1 选择林地 池杉造林应选择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呈中性或是酸性的地区,如河流和湖泊两岸、水库以及水渠道周围、丘陵洼地和谷地等。

2.1.2 科学整地 池杉造林整地要遵循“夏季规划——秋季整地——冬季造林”的原则,根据池杉的生物学性质科学选择造林基地,然后在秋季进行全面性的整地。首先要平整土地,深耕1-2次,接着放线挖穴,穴的规格为1x1x1(单位:米),表层土壤跟底层土壤要分开堆放。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提前整地池杉的成活率较高,缓苗时期短,而且生长较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是一年生的苗木进行造林,就可以如上述步骤进行全面整地,如果选择的是两年及其以上的苗木进行造林,就需要进行穴状整地。

2.1.3 选择苗木 池杉苗木质量好坏对池杉造林的成活率、缓苗期以及生长情况都有较大影响。选择苗木粗壮、分枝较多、冠幅较大、根系较好的,进行造林时其缓苗期较短、成活率高、生长十分旺盛;反之,造林时缓苗期就长且慢、池杉成活率低、生长更是缓慢不良。因此,池杉造林苗木的选择标准应为:苗木高,分枝多、冠幅大、根系好[1]。此外,如果过量施肥,池杉苗木旺长,那么苗木就难以充分木质化,苗木的皮就会呈现出淡黄色且十分光滑,用这种苗木进行造林,不管栽植时间早或是晚,到了冬季基本上地上部分的苗木都会焦梢死亡。

2.2 造林技术

2.2.1 适时造林 池杉造林的时间在晚秋至初春的季节都可以,但最好是在冬末造林。冬末造林起苗时受到损伤的根系恢复起来很快,种植后成活率也较高。因池杉根部萌动比较早,最好在池杉苗木地上部分萌动前的30-40天进行栽植。池杉大苗的种植时间要比小苗种植时间早一点,但坚决不能在土壤冻结的时候种植。这样不仅种植困难,池杉苗木的成活率也会大大降低。

2.2.2 密度合理 鉴于池杉具有生长速度快、喜欢光照、顶端优势比较强等特点,在进行造林的时候密度不能过大。通常来说,植株距离在2米以内的池杉林场,池杉生长3-5年之后就会显得比较密集,使得植株的生长受到阻碍,旁边侧枝大部分枯死。为此,池杉造林的植株距离可以为2-3米,每亩大约种植110株。池杉生长到第10年和第15年的时候要进行一次间伐,将植株间的距离控制在3x4米或4x6米。

2.2.3 科学种植 在种植池杉前,要把土打碎回填到穴内40厘米左右深;每个穴要施用磷肥0.5千克,并且要与土壤拌匀;苗木种植的深度约为40厘米[2]。种植时,先把苗木放进穴里,纵横对直后,再封湿碎表土20厘米,接着再稍微向上提一下苗木,让苗木的根系更加舒展;苗木栽植好之后就要将土壤踩实,并浇透水,接着再封土直至穴满,然后再踩实,确保苗木根系跟土壤之间能够密结;最后还要在苗木的周围封上一层虚土,且成丘形,避免出现干裂。

2.2.4 加强管理(1)幼林的抚育管理。强化抚育管理确保池杉成活率的同时也能促进池杉的快速生长。造林时要确保水分充足,4-5月间要再一次灌溉,这对于池杉能否成活十分重要;每年要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确保池杉幼林顺利生长;造林2年后,要在春季池杉发芽前施一次肥,在池杉生长旺盛前施2次追肥,这对池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有干旱情况就要及时灌溉;前五年至少要耕除草2-3次;初植1-3年的池杉幼林,在每年的五月底还要对每株苗木进行环状埋施碳铵,施用量为0.25千克。此外,还可以在幼林地里间种粮油作物,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促进池杉林木的生长。

(2)修枝处理。鉴于池杉休眠芽生活力通常只能保持2-3年,所以在池杉成林之前不用修枝,成林以后修枝也要把握好度。通常来说,池杉树高6-10米的时候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4-1/3;池杉树高10-15米时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3-1/2。就拿池杉生长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双梢来说,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剪除其中生长较弱的梢头,留下一个主梢继续生长;对于池杉苗木下部生长不好的侧枝和树冠里对主干生长期情况有较大影响的侧枝都要及时剪除,确保池杉林木生长质量和效率。

(3)病虫害防治。池杉通常有茎腐病,主要在1-4年的苗木以及幼树中出现,可强化管理与养护、减少病原菌、使用生物或是药剂进行防治。参考文献

[1]万丽英.池杉造林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0(09):17-17.[2]刘同云.池杉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6(z1):41-41.

第三篇:侦查技术与方法(范文模版)

并案侦查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规的重要的侦查措施之一。是指通过信息交流、分析判断、现场勘查、案情分析、初步侦查等方法和措施,认为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案件,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能是同一个犯罪分子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为,于是把这些案件串连起来,一井组织专案侦查,进行由此及彼,由一案挂多案的一种侦查措施。可

以实施并案侦查的条件很多,如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作案的时间、地点、环境,作案工具及手段方法,遗留痕迹特征等。[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并案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以人串案,“人”可指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也可以指被害人的特定性特征;二是以案串案,即几起案件类型相同、情节相似;作案目标、作案手段、作案过程有共同点。三是以物串案,即依据物证串案。根据现场遗留痕迹、遗留物、作案工具、赃物等与案件有关物品进行串案;根据当前刑事犯罪。特别是严重刑事犯罪的一些特点,犯罪分子大流窜、跨区域、连续作案,集盗、抢、杀人、放火等罪行于一身的特点。要求侦查人员在侦查实践中,注重串并案侦查,并敢于、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

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这两个观点为我们准确、及时、大胆地实施并案侦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并案侦查是实施中发展的观点

犯罪分子并不是生来就是罪犯,他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其自然特征或体貌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另外,犯罪分子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其生理、心理、习惯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作案手段和方法会形成一种定势,有相对稳定的犯罪活动规律,但是犯罪分子特别是惯犯、累犯,他们在每一次作案后必然会有一个恢复心理平静、调整心理状态、揣摸作案手法、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他们为了提高下一次作案成功的把握性,增强逃避打击的能力总是尽量地克服一些心理定势,有意制造假象,干扰侦查视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普遍和加深,犯罪分子犯罪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如某一犯罪分子在前几年采用踹门入室,“白日闯”盗窃作案,今天随着防盗门窗的普及,犯罪分子不得不研习技术开锁以达到作案目的。禁绝已久的毒品犯罪改革开放以后又死灰复燃,犯罪分子受高额利润的诱惑,由原来的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变为毒品犯罪。如果一犯罪分子在前几年还只是小偷小摸的话,今天变成持枪抢劫、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并不足为奇。犯罪的心理状态、方法手段等都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犯罪分子在每一次作案得逞后,其犯罪欲望不断加强,主观恶习不断加深,犯罪能量步步升级。这本身就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可见,无论是从案件还是案犯来看,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侦查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案件和案犯,成功地进行串并案侦查。

二、并案侦查实施中联系的观点

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其自身的同一性,同一性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系列性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同一的,案件必然在某方面具有同一性即案件的不变性特征,这是串并案侦查的基础。不论是以人申案、以案串案还是以物串案,串的是“案”,案件与案件串起来的根据是案件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案件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中、通过认真细致地现场勘查,综合系统地分析判断,结合已经掌握的犯罪情报资料,找出案件之间的相关联的痕迹物证、手段方法、侵害目标、时间地点、主体特征等串案因素,这些相关联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依此进行串并案侦查并非难事。目前就串并案侦查中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案件之间的外在的联系。许多案件之间可供我们实施串并案侦查的相关联的稳定性的因素极少,本来应该申案分析、并案侦查的却没有实施,往往使我们错失破案良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起案件。侦查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案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善于发现案件之间的外在联系。

首先,要敢于善于跨案别实施并案侦查一些惯犯、累犯为了逃避打击,学会了许多反侦查伎俩,作案前化装改变性别形体,使目击者难以描述体貌特征;现场伪装破坏,遗留的有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痕迹物证极少。有的犯罪分子在甲地作案,乙地销赃,丙地匿藏。为了增加作案能量,有效逃避打击,往往要用盗抢来的钱款购买枪支弹药。案别不同,地区跨度大,很难实施有效的并案侦查。但是我们的思维是可以超越任何界限的,通过认真系统的案情分析,快速及时的信息反馈,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运用辩证思维,发现案件之间的串联条件,实施并案侦查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犯罪分子虽然经过周密的谋划准备,但在作案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此时,犯罪分子可能会改变初衷,其结果是预谋的和已经实施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案件。这就要求侦查人员不能只就案论案,要及时、全面掌握犯罪动态、犯罪信息,熟知犯罪情报资料,作到耳聪目明,头脑中要始终有专案意识。对于任何显性或隐性的蛛丝马迹要高度重视,“上纲上线”,不可轻易放过,错失良机。如某一派出所抓获一个人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派

出所的同志并没有轻易就案论案,因为在该地区不同时期连续发生几十起入室强奸妇女案件,影响极大。干警大胆假设,果断地将该犯罪嫌疑人向入室强奸系列案件上“靠”,结果一举侦破了此系列大案。审问得知犯罪嫌疑人尾随一单身妇女准备入室强奸,恰巧该妇女从后门出去了,犯罪嫌疑人便临时起意顺手牵羊,盗窃财物。

随着犯罪情报资料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对新形势下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侦查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各级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对并案侦查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案件在思想上和认识上的辩证思考。并案的思路进一步拓宽,通过勘查现场、现场访问;通过敌情交流和技术交流会议;通过分析检索犯罪情况资料;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通过协查通报和通缉材料;通过区域性联防协作等方法串并案侦查,有效遏制刑事犯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笔者认为这也是“大刑侦格局”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篇:培训方法与技术

培训方法与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组织对不同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抽高也有轻重缓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

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有几种在职培训的方法可供选择:师带徒式的培训、工作岗位轮换以及岗位指导训练等。

(二)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它又分为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脱产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都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它们是: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好范文版权所有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学校等。

第五篇: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范文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 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 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建,但其基本形态和功能都是第一次工作时就被确定了的,所谓固定的物质遗存是指这些物质形式一旦形成便不能随意搬动。如房屋(F)、窖穴、灰坑(H)、水井(J)、陶窑(Y)、墓葬(M)、石窟等等。

C 遗物 是指通过人工行为而生产、并被使用的、可以被移动的物体,如常见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等。

D 遗痕,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遗留在遗迹、遗物上的痕迹。如遗留在陶器上的指纹,地上的足迹,墙壁上的工具痕,道路上的车辙等等,它同时也是遗迹、遗物的一个构成部分。

E 自然遗存,这是权宜的称呼,其内容包括:人和动物的遗骸、粪便、植物、土壤、岩石等等,当然这些遗存多是存在于遗址中的,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研究也能获得许多反映人类生活状能的信息。

2、考古调查的分类

根据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调查对象的不同,考古调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我们按调查目的的不同将考古调查分为下面两大类。A 普查

普遍调查的简称。是指对一个地区范围内所有古代遗存的调查。也常常被称作“文物普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调查地区内文物古迹的年代及分布和保存情况。多为配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而进行,所以这类普查活动也多由各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B 学术调查或称专题调查

这种调查是有明确学术目的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年代和类别多相对比较集中,出于不同的学术目的,还可以再细分为不同的类别。

A 区域性文化面貌的调查,这种调查多以自然地理区划为单元来进行。B 某类遗址或遗迹的调查,如城址、石窟寺、古代建筑、崖画等等。C 环境考古调查等。

调查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运用的手段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当我们以某种内容为主要调查目的时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它方面的内容,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三、考古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①计划制定,在调查之前应该围绕调查的目的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调查计划书,以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区域范围,调查的时间、调查的手段和方法,经费的预算等内容。

②人员组成,国内的考古调查在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显得很单纯,一般多是只由考古专业人员组成,近年来开始稍有改变,一些别的学科的学者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实际上在考古调查过程当中吸收别的学科专家参加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地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这10 一点国外的做法值我们的借鉴,因为调查活动是一项集体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大规模的调查,人员组成尤为重要。

③资料准备,为减少工作的盲目性,调查之前必须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 文献资料:这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地区的古代文献,如地方志之类;二是该地区已往的考古文献,看看是否过去已有过考古工作。B 收集有关调查地区的地理生态情况,特别是古代的,以便自己尽可能地置身于古代的生态环境中来改虑问题。

C 地图对考古调查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大比例的地形地貌图,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调查路线和重点调查地点,将调查发现的遗址标入地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古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其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对我们的调查也常常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现在有的工作渐渐开始利用航空照片,若有条件也可采用,若能判读航片,效果会更好。④ 物质准备

调查的对象不同,所需物质亦有区别,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类物品是应该必备的:

A 调查工作所需器材,包括手铲、镐、铣、罗盘、皮尺、钢卷尺、海拨高度仪、三角尺、绘图小平板、绘图纸、调查记录表,笔记本、铅笔、橡皮、各种包装纸、包装袋、塑料袋、标签本、望远镜、照像机、三角架、暗袋、胶卷等。

B 生活用具和药品

C 有条件的话可配备交通工具、汽车、直升机之类,脚踏车也很有用。

2、考古调查路线的选择

依调查对象的不同,其路线选择的方法也各异。

调查地点和对象明确者自然不存在路线选择问题,直奔目的地便是。但到了目的地之后也还有个选择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先察看田边地头和沟坎断崖为好,农民在整修田地或耕作时往往会把地里拣出的瓦块陶片之类的东西扔弃在田边地头,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遗物约略了解遗址的包含物并根据经验判断其时代。而沟坎的断面则可以提供遗址文化堆积的剖面,并时常可见到墓葬、灰坑、房屋等遗迹现象。如遗址上或附近有动土工程(砖瓦窑、水渠、屋基等等)时亦应仔细观察。

那么寻找和发现现遗址的调查路线如何选择呢?一般说来,遗址的分布是有其一定规律的。因为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也要受自然环境以及主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史前社会,自然环境的作用尤为明显。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接近水源,又可免水祸,背风向阳,交通便利,可利用资源丰富的地点来居住。史前人的生产力水平远比现代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要弱些。加上人口密度小等原因,所以他们选择居住地点的标准比现代要高。在自然环境变化不大的地区,史前或古代的遗址往往是和现代的村落交错或相迭分布的。从这种角度理解,我们可以选择以河流(特别是一些大河的支流)为主干线路,以河两岸的台地或阶地为主要调查面,又以现在的村落及其附近地区为主要调查点的调查路线。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居住地点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如黄士高原地区的史前遗址多座落在今天距河床高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顶上,其原因是河床不断下切的结果,是古今条件发生了变化。又如自然环境不同,黄土地区的史前遗址一般坐落在比较开阔的河流阶地上,既靠近水源又有可供从事生产活动的场地;黄河下游及苏北地区可能因河流常常汜滥的原因,遗址多位于高于今地面数十米的“固堆”上;江南因河湖密布,为避水患,遗址多位于一些被称为“山”、“岗”、“岭”的丘陵上;在一些沿海潮间带和湖畔则时常可见贝丘遗址和沙冈遗址。

总而言之,考古调查路线的选择要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方面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以往已有的考古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3、遗址的发现和勘察内容

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以及利用遥感技术,航片判读等手段虽然都可发现遗址,但要确认,必须经过实地的勘察。在确定了一处遗址之后,需进一步勘察的内容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址的规模,也就是遗址的分布范围。常常用平方米或平方公里来表示。遗址规模的确定一般可根据地表遗物的散落范围及遗迹的分布范围来推测,若能和暴露的文化层相结合。其推测会更准确些,有时可借用钻探的手段,在推测的范围附近再打几个探眼,以进一步的验证。

②文化层堆积,通过暴露的断面观察了解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层位的堆积状况、不同地点的堆积差异和不同文化层的分布等情况,如果断面理想,观察仔细,有时可以起到正式发掘的效果。如果可供观察的断面较少且不理想,视调查目的之需要,也可采用钻探和试掘的方法,钻探一般只能了解文化层的厚度,技术高超者也能辩出层位来。但对文化层中的包含物则多不能了解。试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后面要介绍的“探沟法”,还有一种是利用现成断面进行解剖发掘。这两种方法除可以帮助了解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和分层情况之外,还可进一步了解各文化层的年代(由包含物推测)。

③遗迹分布,对遗址性质的判断来讲,遗迹的分布是至关要紧的。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等等,而这些遗迹往往是可以根据地区的踏察来发现的。暴露在断面上的遗迹现象一般比较容易辩认,有时根据地面遗物的采取也可以做出遗迹分布的推测。如破碎陶片和灰土常见的地点往往是居住区,和制作业有关的工具,半成品和废料较多的地12 方则很可能是作坊区;而墓葬所在的地方一般很少有暴露在外的遗物,如遇到完整陶器或有人骨的时候,则需格外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很可能附近就有墓葬或墓地。

④遗物采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通过对采集遗物的分析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乃至遗址性质等问题。采集的对象包括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两部分。视目的之不同,采集方法亦可有所区别。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种:

A 全面采集,指对暴露在外的遗物无论其大小破碎程度,全部采集。据我所知,这种方法还很少被采用,一方面是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对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这一点还尚未被充分理解。

遗址上的遗物分布是平均的,一是数量的多寡不等;二是遗物的种类也可能多有不同,如果人为扰动不大的遗址,地面上暴露的遗物所反映出的差异很可能是反映了地下埋藏遗迹的功能的不同,据此可以初步判断遗址中日常生活区、作坊区、宗教活动区、墓葬区的分布情况。但是地面扰乱情况严重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后的分析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采用这种办法以保存状况较好、地面上甚少干扰(建筑物等)、作业比较容易展开的遗址为好。进行全面采集时应将整个遗址区划为面积相同的网格,统一编号,然后分区采集,分别在图上和采集物上用图和文字标明采集地点,以避免发生混乱,便于以后的分析研究。

B 局部采集,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和全面采集是一样的,其目的亦是想通过地表遗物的分布情况来了解地下遗迹的分布。其具体方法是在遗址上设立若干采集区,(采集区的面积和采集条件应尽量相当)并编号、绘图示意,然后全面采集各区内的遗物。

C 随机采集,这是现在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简单、省力。但同样因为是随机的,所以采集到的东西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通常我们去一个遗址调查,总是先拣取保存较好,个体较大并具时代特征的遗物,如陶器的口沿和一些石器、骨器等。这虽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等问题,但其资料的局限性很大,它只能证明该遗址有什么,而不能说明该遗址没有什么(小规模的发掘都有同样的问题)因此据此所了解的遗址内涵只能是粗浅的。

D 剖面采集,这是一种我认为比较好,但尚存争义的方法。若想对一个遗址的纵的方面(时间的延续)有所了解,除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对遗物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取信息之外,进行剖面采集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当在遗址上遇到有较好的剖面时(堆积层位清楚,包含物丰富)可分层采集遗物,实际上是发掘的方法,即先分清层位关系,并绘出剖面层位图,然后逐层清理。所采集遗物也要正式编号。这种方法所采集的遗物因为有明确的层位关系,其研究价值和正式发掘物等同,而和由地表上采集者是不一样的。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根据一两个剖面所采集的遗物虽然也可能进行分期,但就整个遗址来说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采集的遗物要尽快地清洗、拼对、统计,并选出标本、绘图、照像,这些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采集的遗物一般应在现场就包装好,并在现场写上标签,以免和别的遗址的采集物相混。

⑤年代判断,这多半是根据采集遗物来进行的,有的剖面采集也可帮助完成这项工作,此外还有C14等手段所用测试称本的提供。这项工作不一定在田野阶段完成,但若能及时做到这一点,调查效果会更好。

⑥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还有一点需格外强调的,那就是对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观察。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必然会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中,考古学家们越来越自觉地把对环境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任务,并把它作为聚落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遗址环境的调查大约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A 地形和地貌。即观察遗址周围的地形特征,看有无高山、河流,是平原还是丘陵,或为盆地等等,因为自古至今地形特征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向有关的专家们请教,如果是比较晚近的时期发生的变化,可向当地的百姓打听亦可。

B 资源。是指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的调查,土壤情况,主要栽培作物,附近是否有矿藏、岩石方面也应注意,因为和制作石器有关。这方面的调查最好还要采集土样,进行孢粉分析,这是了解古代环境最常用的方法。

⑦若有条件,能把对遗址所在地现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一民族学或民俗学方面的调查也是有益处的。不懂现在也就不好理解过去,不懂过去,也不好理解现在。现代有些民族的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古代还是比较相近的,比较考古学研究中大量借用民族学材料的道理就在于此,不懂现在的稻作栽培方面的知识,如何去研究稻作起源的问题呢?生产工具方面的研究亦有同样的问题。

4、考古调查的记录

调查记录是整个调查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的准确、客观、细仔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分析研究。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已有一套比较周密的记录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字、绘图、照像三个部分。

①文字记录。只要是照像和绘图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都应有详尽的方字记录,其内容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填写,包括:调查日期、路线、人员、遗址名称、位置(经纬度)、高程、规模、周围自然环境、保存现状、文化层堆积情况(土质、土色、包含物)、遗物、遗物的分布,采集标本,年代及文化性质推测等等。表格的形式可视需要自行设计。文字记录的要求是详细、准确。②照像记录。其特点是真实,直观。一般可用彩色反转片和黑白片来拍摄(数码相机),用彩色负片也可以,有条件的话可以兼用,照像记录一般是拍摄遗址地形(所谓全景)、地层剖面,遗迹或遗物暴露、分布情况,若调查古建或石窟寺,照像记录就更为重要了。在拍照时应逐张登记所拍内容,时间及所用光圈、速度以积累摄影的经验,并避免遗忘或和别的内容相混淆。

③绘图记录。其内容约有以下几项

A 遗址位置图,可借用现成的地图来制作。现在一般各县均有分县地图、标遗址所在位置的时候这种图比较便捷(小区域位置)。

B 遗址地形图,有时候也可以借用现成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以万分之一的地形图最为理想),这种地形图属保密性质,有时借用比较困难,现在已比较容易获得,用起来比较方便。

C 遗址平面图,以1/1000或1/5000为宜,这种图多需实测,此图需反映遗址的范围,附近自然环境特征(河流、阶地、道路等)、现代地面标志物(农舍、电杆、窑场等),可观察到的遗迹、遗物的分布范围,钻探的位置,采集区的位置等。

D 遗迹平、剖面图,1/10或1/20的比例。E 断面的剖面图,比例同上。F 遗物图,1/1-1/4比例。

5、几种考古调查技术

①钻探 这种技术源于盗墓,其工具名“洛阳铲”,是洛阳的盗墓贼用来探寻古墓的工具。我们今天用这种工具的技术已相当的成熟,而且很普遍,可根据探出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不同,判断地下的堆积情况,对了解墓葬的分布,遗址范围和大型宫殿基址及文化层的堆积厚度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据此了解细部结构,而且使用不当会对遗址造成破坏,进行钻探时要慎重,打过的探眼最好用石灰或砂土之类回填,以便区分和原地层的不同。探孔的分布可视需要而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梅花点”的布局,即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钻5个孔。

②航片判读 利用航空照片来发现古代遗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格林·丹尼尔把考古空中摄影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4年以前,当时人们认为空中摄影在记录已知的古迹方面具有辅助价值;第二阶段从1914年至1939年,采用精确定点垂直和倾斜角度拍摄,来寻找当时不为人所知的遗址,靠的是土壤、阴影和庄稼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第三阶段从1939年,即第二次大战开始,战争使空中摄影的范围大断扩大。这一阶段采用立体镜观察大面积范围内完整的垂直复盖区域。丹尼尔还说空中摄影已经成为考古发现和记录的一种主要工具。如果一名考古学者不能像看地图那样通晓航空照片所反映的内容,那么他就不能被认为受过全面的训练。我国目前的情况似乎还处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刚刚开始,还没有普遍展开。前者为一些大型发掘工地和揭露遗址的空中摄影记录,殷虚、偃师商城、唐长安城等均拍摄过这类照片。后者如宁镇地区土墩墓的调查。等。

③电阻探测 本是地质勘探的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地面施加电压,通过测定电阻率,来寻找地下的遗迹。石头和粘土的电阻率是随孔隙中含水量而变化的,所以随着湿度的变化其电阻率就相应发生变化,如果地下遗迹是石质的,用这种方法就很好,据说对夯土之类也较敏感,具体操作方法请见参考书。

四、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简介

系统区域调查(systematic regional survey),又称全覆盖式调查法(Full-Coverage Survey),有些中国考古学家将之译为“拉网式调查方法”。它是以区域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与单纯的以发现考古遗址并一般了解遗址内涵为目的的传统调查方法不同,区域系统调查法强调的是对特定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之间聚落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和研究。现在,区域系统调查法已成为聚落考古和聚落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简史及其在中国考古调查中的实践

区域系统调查是聚落考古的必经步骤,20世纪40年代,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调查,揭开了聚落考古的序幕。1985年,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召开的全美考古学会上,大家认为,区域系统调查不但为聚落形态的变迁,而且通过对遗址的等级状分布、遗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聚落中心的转移等现象的揭示,为进一步考察特定区域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次会议标志着区域系统调查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考古学者与国外考古学者合作,开始将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学实践中,已有的案例可举以下数端:

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10期;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颖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1期;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4期;Gideon Shelach, 1998.A Settlement Pattern Study in Northeast China: Results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Western Theory and Methods to Chinese Archaeology, Antiquity 71, pp.114-127.《中国北方的一个聚落考古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研究结果及启示》;陈星灿等:《巩义市聚落形态考古调查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19日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16 南第一工作队:《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调查等。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

所谓全覆盖与系统的含义:野外调查,覆盖面的面积要全面、系统,二是指记录的系统性(包括地图的和文字的)。

(一)调查准备:

(1)确定研究区域(一般是自然区域,或是流域或是盆地),重要的是这样的区域应该有比较好的考古学基础,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文化分期比较清楚,这是开展调查和研究的必要基础。

(2)主要研究目的及相关问题的设计,应熟悉调查区域内相关资料及以往研究概况。

(3)调查出发点。研究区域一旦确定,就可以选择一处已知的较大规模的遗址,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周扩展调查的范围。

(4)熟悉陶片和对相关遗迹现象;

(5)季节的选择,最好选择在深秋与冬季。

(6)调查工具:(a)最重要的是1:10000以上的地图。(b)调查工具,主要有照相机、指南针、对讲机、GPS等;

(7)调查人员:对陶片有较高断代能力的专业人员及熟悉当地情况的文物部门的人员。

(二)调查方法

队员在规定的路线上,沿直线徒步前进,当间隔超过50米时,则以Z字形前进。其中一人持图,持图者除记录自己发现的遗存外,还要时刻注意其他队员所在的位置,相邻队员要互相协助,确定遗址的范围,通知相关的发现。到达调查线路的终点时,要在地图上记录每位队员所获得的信息。

分区采集遗物,田野中初步分析陶片,选择标本,进而在室内进行详细研究。遗物要分区采集(遗址代号、分区号、采集人姓名和日期等。)

对古地质地貌的调查;对现代手工业作坊的调查;对调查区域民俗习惯的调查;对对区域矿产资源的调查。

(三)与传统调查方法的微小差异:

(1)调查所发现遗址的绝对数量上,如山东两城镇地区的调查,其中80%的遗址是新发现的;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调查,记录200处遗址,但只有20处是以前发现的;在巩义地区,三分之一的遗址是新发现的;辽宁一个调查先进县等等。(2)遗址的范围不是根据文化层的分布和遗址的隆起程度来确定的,而是根据陶片等遗物的分布确定的;分区记录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多个文化(期)共存的遗址,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个文化(期)遗存实际分布地区域。(石家河的调查:对石家河遗址群的分布、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兴衰过程的新认识)。

(3)调查内容上的差异。

(4)最大的差异在于记录方法上的差异,调查的结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图上。一般来说,有几个文化或文化期,就有几副聚落分布图,如此,既能够从横的侧面上了解不同文化乃至不同文化期遗址的分布情况,也能够从纵的方面考察该地区从早到晚聚落形态历时的发展演变。为了便于考察聚落与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聚落图要标出河流、山丘等明显的地理标志。

(5)调查结果的差异。如区域系统调查方法要得出:a区域内各文化时期聚落等级(聚落等级、面积幅度、遗址数量);b各文化阶段遗址的数量与面积统计表(遗址数量、总面积、平均遗址面积);c某一时期核心区域聚落群与外围区域聚落群的对比(总面积、不同等级、遗址面积、遗址数量),这些结果都是以往传统调查方法所不能作到的,同时在传统调查方法基础上所从事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所缺少的。

世界许多地区的考古实践证明,全覆盖式的系统调查对于研究复杂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种调查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必要经验基础。缺少通过系统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反映聚落形态历时变化的考古资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早期复杂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中国文明特质这样的问题。

(四)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中国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1)如何确定遗址。一两块陶片是否是一个遗址?原生的遗址(石头)?从以往调查结果看,这些微量陶片的遗址大都分布在面积较大的遗址的周围,似乎暗示了这些微量遗物的遗留可能是过去人们在聚落以外空间内短期活动的遗留,有古人“活动范围”、“临时居住地”等方面地含义,因而往往具有特殊地含义。(遗址域catchment)所以,在调查到此类遗址时,一是要忠实记录,二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区别对待。

(2)如何确定遗址面积。区域调查方法根据陶片等遗物的分布来计算遗址面积,而按照我国传统做法,遗址的面积是以文化层或相关遗迹的分布来确定的。有些陶片可能是后人搬运的结果。如何统一这一问题尚需讨论。但一定要按照遗物的实际分布记录遗址面积。在同一标准下的记录,其对比意义是相同的。

(3)如何确定不同时期聚落的面积。田野调查中,有关地面所见与实际遗存埋藏状况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田野调查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确定两者地关系,方法很多,诸如用钻探方法等。

下载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故池容积确定方法与技术要点(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库存预测方法与技术

    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库存预测方法与技术 会务组织: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时间:2010年12月17-18日 北京 培训费用:2680元/人(包括授课费、讲义、证书、午餐等......

    运输事故主要类型与预防技术

    第六章 运输安全技术 第一节运输事故主要类型与预防技术 一、公路运输事故主要类型与预防技术 (一)公路运输事故主要类型 公路运输事故主要包括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5篇模版)

    第一章 概论 1.事故定义及其特征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是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造成人员伤亡或(和)财产损失的意......

    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1.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

    龙鱼养殖技术与方法

    龙鱼养殖技术与方法 龙鱼是很多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的鱼类,其长相像龙而得名,要饲养好龙鱼首先从基础开始饲养。 一、做好心理准备 龙鱼是大型观赏鱼,首先,你需要做好以下的准备......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与方法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与方法 作者:魏晓光来源:安太医院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革命化的进步被融入超声诊断系统,使得三维容积成像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

    第四篇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与技术

    第一章区域消防安全评估方法与技术要求 1、火灾风险评估分为以下四类:以某个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单体建筑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大型公共活动为研究对象 2、评估......

    课堂教学技术应用方法与效果

    《情绪与健康》 课堂教学技术应用方法与效果 1.师生同唱《歌声与微笑》:【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 2.让学生观看2010冬奥会女滑夺冠视频通过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