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06: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

第一篇: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

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

重庆交管(下行珊湖坝大桥用61频道报告重庆交管中心,上行猪脑滩或白沙沱用61频道报告重庆交管)。

万州交管(下行南岸横石梁或关刀碛用61频道报告万州交管。上行南岸晒网坝与北岸银萧溪用61频道报告万州交管,上行至钟鼓楼核对船位)。

巫山交管(下行明月山用25频道报告巫山交管,关山核对船位。上行龚家坊25频道,江东寺核对船位)。

武汉交管(沌口电塔下行用84频道报告武汉交管指挥中心,上行余家头用84频道报告武汉交管)。

芜湖交管(下行192号用10频道报告芜湖交管中心,到185号核对船位。上行174号用10频道报告芜湖交管中心,到178号核对船位)。

马鞍山大桥监督站(下行174号用10频道报告马鞍山大桥站,上行在168号用10频道报告大桥站;马鞍山大桥设在169号至170号之间。上行过169号浮至170号浮之间,设有6对浮标,由下往上数依次类推;)。

南京交管(下行158号浮用11频道报告南京指挥中心,到144号核对船位。上行船在119号浮用10频道报告南京指挥中心,到125号核对船位。到137核对船位)。

镇江交管(下行船在119号浮用9频道报告镇江指挥中心,到润扬大桥核对船位。下行时注意105号浮静止追越,并防止落湾。上行船在91-1浮用9频道报告镇江指挥中心,到马鞍矶核对船位)。

泰州交管(下行91-1黑浮用10频道报告泰州指挥中心。下行时注意泰州大桥不能追越。上行71号与太平州下嘴连线用10频道报告泰州指挥中心,T5核对船位)。

江阴交管(下行71号夹港与利港之间用09频道报告江阴指挥中心,上行在FB-14用09频道报告江阴交管,江阴大桥核对船位)。

张家港交管(下行船在江阴大桥用10频道报告张家港指挥中心。上行船在36浮用10频道报告张家港指挥中心)。

南通交管(下行36号用11频道报告南通指挥中心。到21号核对船位,下行是注意苏通大桥不能追越,下行时桥6号设为左右通航浮。上行在长江1号用10频道报告南通指挥中心,上行到15号核对船位)。

VHF27频道为:长江浏河口上海港港界以东,65浮 66浮 A72浮处,吴淞口灯塔连线以西,北边界线自65号灯浮起,宝山航道,宝山北航道,浏河警戒区及宝山北锚地的北边界以南的水域,以及上海至崇明的客轮航线水域的工作频道。

VHF19频道为:黄浦江草临线对江轮渡码头连线,至吴淞口灯塔,101灯浮处三点连线之间水域的工作频道。

VHF71频道为:Q10灯浮,65号灯浮,66号灯浮。A72号灯浮以及吴淞口灯塔连线以东,D45号灯浮与A54号灯浮连线及其向岸边的延长线以西,至吴淞口灯塔,101号灯浮处连线以北水域内的工作频道。

第二篇:上中下游文化区

上游:巴蜀文化

中游:荆湘文化

下游:吴越文化

在北人南来的三次移民浪潮冲击下,长江流域逐渐确立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地位,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逐渐由社会精英阶层普及到下层民众。然而长江流域地域辽阔,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文明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同步一致的。概括起来看,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能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唐宋时代,中下游逐步崛起,已与上游地区并驾齐驱,下游地区文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上游地区,唐代中后期流行的“杨(扬州)一益(成都)二”民谚,形象说明了下游与上游的对比和变化,两宋时期,今江西省区人才辈出,文明程度位于长江流域之首。而到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长江三角洲狭义的“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已成为长江文明发展的先锋和重镇。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重心南移时期,长江流域内部,文明的发展也有一个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

一、巴蜀文章冠天下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四川盆地被纳入秦国政治版图。此后直到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央政丨府一直未停止向巴蜀地区移民,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迁赵人入蜀;二十四年灭楚,徙楚王族于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爰书》中,规定“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表明移民巴蜀是秦帝国一项经常性行为。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及关东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水旱灾害消除,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蜀地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从秦灭蜀后以迄汉初,始终未受战乱的影响,所以百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描述西汉初年各地经济水平及风俗习俗,将巴蜀列入关中经济区,以与长江中下游楚越地区相区别,他说:(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丰富的物产加上邻近“西南夷”,新来的移民多以经商致富,见于《货殖列传》中的著名蜀地商人即有临邛卓氏“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程郑“亦治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巴寡妇清“家亦不訾,”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公元2年,蜀郡人口1,245,929,仅次于汝南、颖川、沛郡等,列全国103个郡国中的第9位,在长江流域中位居首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4人,亦居长江流域之首。从整个流域看,西汉(公元2年)上游地区的益州有户1,024,159,口4,784,214;中游荆州户668,213,口3,597,058,下游扬州户710,821,口3,206,213。东汉(140年)益州户1,525,257,口7,242,028;荆州户1,399,394,口6,265,952;扬州户1,021,096,口4,338,53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17页,第19页,第22页。上游地区高于中下游地区。古代户口数字统计虽不尽切实,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由此不难看出,上游益州地区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事实上,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证明成都平原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漆木器制作,丝绸制品等物质文明成就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即使是中游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漆木器,也打印着“成都制造”的烙痕。

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进步。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出任蜀郡守,在成都兴办官学,广收弟子,成为全国最早设立的郡级官学;并将蜀地学业优秀的士人派往京师进一步深造。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蜀地学术气氛浓厚,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杰出人才。“西汉文章两司马”之一的司马相如是成都人,“非圣人而作经”的扬雄也是成都人。班固撰《汉书》,列传人物无数,却唯独对司巴相如,扬雄二人情有独钟,《传》分上下篇。《汉书·地理志》说:“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到了东汉时代,蜀地人才在各方面崭露头角,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济济众盛”的局面。对此,《华阳国志·蜀志)说得清楚:降及建武以后,爰迄灵、献,文化弥纯,道德弥臻。赵志伯三迁台衡,子柔兄弟相继元辅,司空张公(张皓)宣融皇极,太常仲经(赵典)为天下材英,广陵太守张文纪号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决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华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张俊、秦宓英辨博通,董扶、扬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训徒,同风洙泗。其孝悌,则有姜诗感物悟灵,禽坚精动殊俗,隗通石横中流,吴顺赤乌来巢。其忠贞,则王皓陨身不倾,朱遵绊马必死,王累悬颈州门,张任守节故主。其淑媛,则有元常、靡常、程?及吴几、先络、郫之二姚、殷氏两女、赵公夫人。

自时厥后,龙宗有麟,凤集有翼,纟晋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风,范其遗则,擅名八区,为世师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虽鲁之咏洙泗,齐之礼稷下,未足尚也。故汉征八士,蜀有四焉。蜀地人文发达,风俗也由“轻易淫佚”向知书好文方面发生转变。但蜀地终究离传统的礼乐文明中心过于悬远。蜀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这个特色便是“不拘一格”。

司马相如上书汉武帝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司马相如就是一位不同于常人的“非常之人”。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学击剑,“家贫无以自业”,因与临邛县令交好,前往临邛弹琴挑逗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文君新寡家居,从窗口偷窥司马长卿,“心说而好之”。于是二人私奔成都,卓王孙一怒之下不给一文钱的嫁妆,二人“家徒四壁”。不得已,他夫妇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一家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裤”,与庸保为伍,“涤于市中”。卓王孙见事已至此,“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文君乃与相如回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后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征召为“郎中”,出使西南夷,建立“非常之功”。

蜀地另一位著名学者扬雄也是一位“非常之人”。《汉书》本传说他“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诂训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落,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他倾慕司马相如作赋“弘丽温雅”,又怪屈原投江而死,以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投身鱼腹,于是作《反离骚》,又模仿《离骚》作《广骚》,依《惜诵》至《怀沙》用《畔牢愁》。他还以为《经》莫大于《易》,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于各种文体莫不尝试,而桓潭“以为绝伦”,深为当世学者所推重。

由于司马相如、扬雄的影响,形成了蜀地学者“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的学风。《汉书·地理志》。这种不拘中原礼乐道德,独立特行,气象博大的风气,深深影响了蜀地文化传统。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带来了大量北方人才,他们与当地土人一道共同推进了蜀地文化的发展。诸葛亮治蜀,深入西南地区,从而使文明的区域有所扩大。蜀地的学术以西汉流行的今文学为主,东汉流行的古文学反在其次。但在人才数量上,已不及中原的曹魏和下游的孙吴。西晋统一后,蜀汉士人相继入仕西晋,文化渐趋沉寂,整个东晋南朝,上游地区文化面貌不仅落后于下游吴越故地,甚至还不及中游的荆湘。但自东汉未年始,道教已开始在蜀中发生并流传至外,西晋时期,上游巴蜀地区民间道教仍然活跃,道士陈瑞曾在蜀中传道,“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他还以清静为中心教义,对道教旧规进行改革,维持蜀中道教的中心地位。道教在蜀地出现并非偶然,它与两汉时期蜀地学术崇尚“异端”,不守中原礼乐道德,风俗“淫佚”是密切相关的。

唐宋时期,四川文化区又有勃兴气象。初唐陈子昂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旧唐书·陈子昂传》。成都是唐代四川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扬州的第二大都会。在文化上,诗人有陈子昂,李白,薛涛;在书画艺术上,“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大圣慈寺画记》。在戏曲上,“蜀戏冠天下”。《唐戏弄》。蜀中奇异的风景孕育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气质,陈子昂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已深有蜀文化中“不拘一格”的色彩,李白诗情更以狂放不羁而著称。迭至宋代,“文学之士,彬彬出焉。”“蜀中多士,几与三吴不殊。”据统计,在《宋史》列传人物中,四川有164人,与江西并列全国第6位;《宋史·文苑传》所录90位著名文人,四川10人,居全国第3位;《全宋词》辑录1000多名作家,四川50人,居全国第6位;宋代画家943人,四川有74人,居全国第4位。参看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作统计,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我国著名的唐宋文学八大家,四川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即居其三。其他如苏易简、苏舜钦、陈尧叟、陈尧佐、高斯得、梅挚、李舜臣等,也都闻名当时。而苏轼诗、书、画著名,也是一位“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学者。宋代四川文化区域,除成都而外,眉州、嘉州也相继勃兴,三苏出于眉州并非偶然,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有886人之多,几占成都府路进士总数(1942人)的一半左右。

宋末元初,四川地区惨遭战争打击。蒙元攻占四川,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时间之长,战事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战争使得人口流散、经济崩溃、文明发展严重受挫。有明一代虽有恢复而略见起色,但明末清初又受重创,李自成、张献忠及吴三桂与明、清两朝对抗,四川均是主要战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将千年来的文明成果扫荡殆尽。清初局势稳定后,长江中游民众就已远不及长江下游地区,长江文化的中心已向东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二、荆湘号为南楚富

长江中游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两湖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文化中心区,江西则号为“吴头楚尾”。本区文明发展的轨迹,既不同于上游的巴蜀,也有别于下游的吴越,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色。

秦灭楚后,对楚文化实施毁灭性打击。一方面,秦统治者将楚国上层屈、昭、景等大族迁往北方魏、赵等地,汉初则继续将楚国故地上层精英迁徙关中,楚地人物星散殆尽,幸存者或流落民间,或远徙西南云贵一隅,遂使一度辉煌的楚文明转趋萧条沉寂。另一方面,楚地民间文化在秦统治政策高压下向关中风俗转化,考古发现在荆楚故地出土的器物形态一概由“楚式”鼎敦(盒)壶转为“秦式”鼎鍪釜,极少例外。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245页。楚地本有自身节日习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载有秦楚月名对照表,正是楚地风俗向秦俗转变的真实写照。在《日书》中,已有“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木胜土”的五行观念,这种观念是否也由中原传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见于《日书》中的十二生肖却不同于北方,楚地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亥其中午鹿不同于午马,未马不同于未羊,申环不同于申猴,酉水不同于酉鸡,戌老羊不同于戌犬。总之,整个秦汉时代,长江中游楚国故地虽在下层民间文化中保留着一些故楚习俗,但最能代表文明发展趋势和成就的上层精英文化却由于中原王朝的打击和抑制而逐渐消失沉寂下来。秦汉之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一时的所谓“楚人”,襄邓实则多来自下游的淮北丰沛一带,而与传统的楚国中心荆湘一带了无干系。

永嘉乱后北人南来,对于沉睡已久的江汉地区带来极大的冲击,史称荆州为“南楚之富”,湘州“民丰土闲”,而“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南齐书·州郡志》。经济一度繁荣,带来文化的进步。当时北方移民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分布以湖北最多,文明的程度也以湖北最高。东晋南朝以下游吴会为立国根本,中游荆州则为军事重镇。时人以周召分陕拟议下游与中游之分,中游至有“陕西”之称。《隋书·地理志》称:“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南史·文学传》序则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至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盛。”侯景破建康,萧绎称帝于江陵,使荆州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这种地位并未维系多久,公元554年,西魏大军攻破江陵,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府库珍宝,文物衣冠尽被掳掠北去。本来就基础不很雄厚的江汉地区,文明发展再受打击。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在今湖北,而湖北的中心又偏向北部的荆襄邓一带,从文化分区看,实则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副区。此种状况迄中唐以前亦无改观。据《旧唐书·儒学传》及《文苑传》所载,长江中游仅有6人,6人之中湖北占有5人,其中4人又在襄州。

中唐以前湖北地区有诗人26人,散文作者21人,进士19人;湖南诗人9人,散文家1人,进士无;江西上述三项依次为5人、3人和1人。而湖北人才分布又都集中在北部的邓、襄荆州。但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人才分布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人才数量依次为91人,44人和155人。江西已超过湖北位居第一。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0—315页。表明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内部文明的中心已经东移,这与安史之乱后北人南来的分布走向是一致的。唐代末年诗人韦庄在路过江西袁州时曾写诗描述其人文盛况:“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由于家家以琴书为计,形成重学问、乐教化的风气,从而成为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文化重镇。

中唐以后的文化发展为宋代江西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江西的各类人才已达183人,超过了湖北33人和湖南23人之和。南宋时期,江西人才更多达291人,而湖北、湖南二省合计仅68人。在《全宋词》收录作者中,江西有163人,仅次于浙江列全国第2位;《宋史·文苑传》载录90位著名文人,江西9人,居第4位;宋代宰相134人,江西16人,亦居全国第4。至于宋代江西的科举入第人数,更高达5355人。《长江文化史》第723—724页,第749页。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余干县学记》称: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州)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人才兴盛既以经济繁庶为背景,好学从礼的风气又加剧了人才的发达。李道传《诚斋集》也说:“切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

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当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晏殊、王钦若等宋代杰出人才均出自江西。对于宋代长江中游内部文化中心的东移,时人亦颇感惊讶,叶适就曾说:“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江、汉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水心文集》卷9。

其实,两湖地区在宋代落后于江西地区,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开发起步较晚。江汉——洞庭平原河湖纵横,唐宋时期劳动力资源缺乏,无力进行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长江下游人口过剩,从而大规模向两湖移民,垸田的兴起,促使两湖地区出现新一轮开发热潮,文化面貌也焕然一新,并重新确立在长江中游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终于厚积薄发,开创文明事业的全新局面。此点留待后文详述。

唐宋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中国佛教到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而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特色的禅宗,其创始发展几乎都以本区为根据地。禅宗创始人南(慧)能北(神)秀均在黄梅双峰山弘忍门下就学,所谓禅宗东土第五祖的弘忍即是蕲州春梅人。由于慧能和神秀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发生分歧,慧能南归,先住广州性法寺,后住韶州曹溪山,创立禅宗南派,神秀则为北派禅宗。南北竞争的结果,是南派最终占胜北派,成为中国禅学的正宗。此后南派禅宗分化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而这两系分别在本区的衡州和吉州繁衍。禅宗南派主张“顿悟说”,力屏苦力修行,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其具体主张。这种“顿悟见性”,“即心即佛”,“即世间求解脱”的宗教主张很契合江汉地区“重巫信鬼”,民生无常的民间风俗,它在长江中游地区孕育发煌信非偶然。而这种“顿悟见性”的修行办法一即确立,便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由此形成上层精英文化与下层民间文化大、小传统的契合与互动,诗人刘禹锡唱和道:“禅客学禅兼学文,出山初似无心去。从风卷舒来何处,缭绕巴山不得云。山川古寺好闲居,读尽龙王宫里书。……庐山雾开见瀑布,西江月净闻渔歌。钟陵八郡多名士,半是西方社中友。与师相见便谈空,想见高声狮子吼。”

演至宋代,禅宗支派创始人亦多出本区。扬歧派创始人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方会,他学禅于“得法”于楚圆,曾先后在袁州扬歧山和潭州云盖山“开山说法”,因他首住扬歧山,因而被称为“扬歧方会”。另一支派黄龙派的创始人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人慧南,因开山于洪州(今江西南昌)黄龙寺崇恩禅院,而被称为“黄龙慧南禅师。”《禅林僧宝传》说黄龙寺“法席之盛”可以“追媲马祖、百丈。”

由于禅风盛行,本区寺院众多,特别是江西庐山和湖南衡山,更是名刹古寺如林。白居易称:庐山自陶谢洎十八贤以还,儒风绵绵,相继不绝。贞元初,有符载、扬衡辈隐焉。亦出为文人,今其读书属文,结草庐于岩谷间者,犹一二十人。《代书》。唐代于庐山习业者甚多,宰相有杨收、李逢吉、朱仆;名士有符载、刘轲、窦群、李渤、李端、温庭均、杜牧、杜荀鹤。他们或依附寺院,或自起茅庐,相互切磋,蔚为风气。唐未五代,庐山学者云集,藏书丰富,李渤读书之处发展起来的南唐庐山国学因之成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元明清时期,以庐山为中心的鄱阳湖周围地区先后创设各种书院教堂竟达558座之多。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4—184页。湖南名岳衡山是另一个文化中心,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山石鼓书院即是唐人李宽结庐读书处。所谓“湖南道学,于斯为盛”。真德秀说:“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盖前则有濂溪先生周元公,生于陵,以其心悟独得之学,著为通书太极图,昭示来世,上承孔孟之统,下启河洛之传。中则有胡文定公,以所闻于程氏者,设教衡岳之下,其所为春秋传,专以息邪说,距波行、扶皇极、正人心为本。自熙宁后,此学废绝,公书一出,大义复明。

其子致堂、五峰二先生,又以得于家庭者,进则施诸用,退则淑其徒……近则有南轩先生张宣公,寓于兹土;晦庵先生朱文公,又尝临镇焉。二先生之学源流实出于一,而其所以发明究极者,又皆集诸老之大成,理义之秘,至是无复余蕴。此邦之士,登门墙,承謦亥欠者甚众,故人材辈出,有非它郡国所可及。”《真西山文集》卷40。南宋时期胡宏、张木式等大儒或以衡岳为据点,或以岳麓书院为讲席,融汇儒释,开一代新风,被称“湖湘学派”,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

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严格说来,所谓“经济文化重心角移”之“南”,实指狭义的“江南”,即传统的吴越故地。秦汉时期,吴越故地保留着独特的风俗。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今浙江绍兴)而立刻石,其文曰:“遂登会稽,宣省风俗,黔首齐庄。……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氵失,男女洁诚。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史记·秦始皇本经》。秦始皇东巡留下六处刻石,唯独在会稽刻石宣示严禁“淫佚”之风。顾炎武《日知录》卷13《秦纪会稽山刻石》称:“自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后,惟恐国人之不蕃,故令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吴越春秋》至谓句践以寡妇淫佚过犯,皆输山上;士有忧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当其时盖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佚。

传之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著于刻石之文。”句践为了灭吴,奖励人口增殖,致有“淫佚”之风。楚国灭越,自威王以至怀王,灭而不绝,对越地风俗并未触及。秦始皇厉禁“淫佚”之风,其成效虽未可知,但秦代江南社会却自成一格,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杀了人,却与其侄子项羽避仇人于吴中,住在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当时,项梁拥有“宾客子弟”,而且“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东巡,刘邦看后说:“大丈夫当如此”;项羽看后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秦王朝对江南社会控制相当松懈,并未触及其社会基层结构。《汉书·地理志》称:“吴越之君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可见直到西汉晚期,吴越故地仍保持先秦遗风。东汉未年,北方中原曾有移民迁入定居,仅《三国志·吴志》列传人物中的流寓士人即有28人之多,包括鲁肃、张昭、诸葛瑾、全琮、程普、韩当等人,他们在东吴政权中位居高位。但与蜀汉统治上层完全由外来移民执掌权要不同,东吴最高统治层孙权父子兄弟及周瑜都是当地土著,孙吴政权的基础仍为吴地人士,即便北来的士人,其原居地离吴国中心地并不太远,多在淮河下游两岸地区,文化上容易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孙吴政权是当地文化自然发展的必要结果,外来移民虽然对当地文化有所冲击,但并未改变当地社会的基层结构,文明的发展是处于缓慢的上升过程之中。这与上游地区文明发展轨迹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孙吴时期的开发,长江下游的经济有了长足进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左思曾盛赞江东“冠盖如阴”,陆机《辨亡论》也感叹“江东盖多士矣”。孙亮时,山阴朱育与会稽太守濮阳兴论会稽人才,列举许多文人儒士,如山阴阙泽“学通茂行,作帝师儒”,余姚虞翻、乌伤骆统“聪明大略,忠直謇谔,”句章任奕、章安虞翔“各驰文檄,晔若春荣。”濮阳兴听及盛叹道:“皆海内之英也!”吴郡人才之盛甚至超过会稽,《三国志·朱治传》称吴郡“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其他如豫章、丹阳等地,文化也相当发达。

江南学者的治学方法与北方士人有所不同,会稽余姚人虞翻著《易注》,首开以玄释儒之风。孙融读后,写信称赞说自读《易注》之后,“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会稽上虞人吴范“治历数,知风气。”吴郡人陆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陆机的《文赋》用骈文形式讨论创作创作构思与文章利弊;其散文《辨亡论》以文论史,以史论政,总结东吴兴亡之教训,可与贾谊《过秦论》相媲美;其诗文成就亦高,与乃弟陆云并称“二陆”。

西晋灭吴后,对吴地文化世族打击不大,吴郡顾氏、陆氏,会稽虞氏、贺氏,仍然相当强盛。《晋书·华谭传》曾记载司马炎与臣下的对话,以为吴蜀平定之后,“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趑睢,屡作妖寇。”其原因在于“吴阻长江,旧俗轻悍。”可见吴地文化传统仍得以保存沿续。这与蜀地文化在西晋以后逐渐衰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晋书》所载西晋士人所著书籍,吴地丹阳、会稽、吴郡计有96种。《晋书·顾荣传》载西晋末年顾荣总评江东人才说: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 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

唐宋时代江南社会另一变化,是小市镇的兴起,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大城市的发展已趋成熟而稳定下来,城市化的方向转入小型市镇。在江南,这类小市镇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由于市镇的发展,吸引大量商人定居,市镇成为周边乡村货物集散和交换中心,维系着大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市镇的工商业气息参透到市民生活中,市民文化得以发展,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出现了商业文明的新气象。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不可逆转地南移到江南地区,但此时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偏离,使得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倾向日益明显。宋元以后以儒教立国,儒学一直是宋以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正统。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互相契合,江南士大夫阶层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入主朝政,文化资源得到政治上的凭依和实行,学者或称为“王者之儒”。但明清以后,政治中心北移,相对于都城所在,江南太过遥远,江南的学术文化精英入主朝政的机会相应减少,儒学之术既不能得到重用,“王者之儒”便向“教化之儒”发生转变,儒士的身份便由“王者之师”转变为“教化之长”,在地方上推行儒家教化,成为维系民间社会的精神领袖,尤其是清朝,满人以异族入主中华,江南传统士大夫阶层一直心存怨望,而满人统治上层初始亦对江南精英采取排斥态度。二者既不能相互融合,江南士人眼看反抗无望,便转而潜心于学术,由此形成有清一代江南地方众多的学术流派。在这众多的学派,尤以惠栋为代表有“吴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以汪中、阮元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和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常州今文经学派为典型。这些学派虽然互有差异,但都崇尚实学,排斥玄思,以考据为业。明清时期这种学术倾向,促使了江南社会的双重转变。一方面,江南社会由隋以前崇尚佛道,重视玄思,转变为崇尚儒学,重视学术,上层精英以气节相标榜,下层民间耕读传家,以科考为正途,由此造成江南社会读书风气特甚,科考人才繁荣;另一方面,政治中心与学术中心偏离的结果,导致江南社会追求纯粹的“学术”,更趋向于一种理性思维,江南学人埋头学术,造就了一大批学术精英,但在政治、军事方面,却缺乏杰出人才。演至近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多为湖湘文化精英,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多出自岭南,如康有为、梁启超。而江浙人物则多执学术科技界之牛耳,如钱大昕、华衡芳、李善兰、周氏兄弟、章太炎乃至顾颉刚、胡适等等。梁启超曾说:“国朝自顾亭林、阎百诗以后,学者多务碎义。戴东原、阮云台承流,益畅斯风。斤斤辨诘,愈出愈歧,置经义于不问,而务求之于字句之间。于是《皇清经解》之书,汗牛充栋,学者尽数十寒暑,疲力于此,尚无一心得。所谓„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上举诸人顾、阎、戴、阮均是江浙文化的精英人物。梁启超批评江浙学人埋首考据,不问世事,虽是事实,但“博学寡要,劳而少功”却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批评儒家学说的话,于此亦可见,江浙学术继承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正统之所在。

第三篇:交管所调研报告

一、关于调研的基本情况

前几天,我随局领导到各交管所调研,通过开座谈的形式听了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经过整理,主要有以下五类,共16个问题:

(一)工作业务方面的问题

1、规费指标的问题。各所对局下达指标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意见,认为征求基层意见不够,方法不够透明。

2、辖区问题。对各自的辖区没有分清楚。

3、执法环境问题。被管理对象的觉悟不高;乡镇政府不配合;领导支持不够。

(二)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

1、所内管理制度的合理性。部分人员提到了所务管理制度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评先制度等方面。

2、所领导的工作方法问题。主要反映不够民主、沟通不及时,群众思想工作做的不够等。

3、所领导班子之间的分歧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工作。

(三)交通形象方面的问题

1、文明执法不够。执行执法纪律不严,有骂人、打人的情况反映。

2、有抢征和乱开票现象。比如有的单位、有的交管员不按规定跨辖区征收;又如应收400元的三轮车只收260,带来不良后果,并且屡禁不止。

3、站所之间在执法中产生矛盾争吵影响了交通形象。

4、有乱发信、乱举报现象。

(四)个人待遇的问题

1、工资问题:部分同志对事业单位改革期间减去的工资部分想不通;对本次加工资的问题不理解。

2、对年终分配有一定意见,主要是针对考核打分,部分同志认为不太公平。

3、希望待遇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

(五)对党组意见建议

1、希望局领导经常到基层调研,了解基层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希望局领导能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领导水平。

3、希望党组能加强执法队伍的管理,严惩害群之马。

二、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们交运管所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交通事业发展不和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

(一)分清主流与次流。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不和谐是在我们交通行政执法工作、队伍建设向前推进过程中发生的,总体上交运管队伍是一支风气正、团结向上、工作成效显著的集体。主要有三点可以反映:

1、交运管所的领导班子都能团结一致,无论是执行党组决定,还是带领队伍、维护集体荣誉方面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大部分班子成员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

2、各交运管所的工作实绩都很突出。从上半年完成的规费征收业绩、辖区内运输市场秩序来看,都比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志们的干劲都很足。

3、交运管队伍的作风比较正,大局意识强。全体交运管人员都有一股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交通行业的整体形象。从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来看,大家都有一股为交通事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热情,充分体现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成绩相比,这些问题只是次要矛盾,有些是我们前进途中必然遇到但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加以解决的。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从基层反映出的问题,涉及到交通系统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本单位领导的,有针对其他单位的,也有对局党组和局机关的批评意见。从大家提意见建议的动机看,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我们交通事业的发展,尽管某些问题是涉及个人的私利,但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从这些批评意见的原因来看,问题出在基层,但根源是管理。局党组对队伍管理的措施是否有力,对基层班子的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制订的一系列考核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执行,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同时,基层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与党组的要求有所错位,领导班子内部还存在思想包袱,以这种不太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带领队伍,势必引发队伍内部的、各所之间的矛盾,因此纠作风必先纠思想、纠思想必先从领导班子纠起;有些单位内部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奖惩制度、分配制度、评先制度等敏感问题在统一班子内部认识和发扬民主、征求全体同志意见的方面做的不够,因而沟通不够造成班子成员之间、工作人员和班子之间的意见分歧。

这些问题与我们取得的成绩想比,是次要的,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处理不好会影响事业发展的速度、会损害交通系统的团结、败坏交通执法的形象。

三、几点思考

通过征求梳理基层的意见建议和分析交通队伍的现状,我认为,应该尽量采用合理化建议,针对问题制订措施加以整改,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一)如何改善执法环境和提升执法形象

交通的形象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执法的形象,影响交通形象的因素很大一部分限于工作的职责,收费和罚款。如何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和理解,关键是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如果2005年费改税不施行,五小车辆养路费还需要征收,是否可以尝试以办法:

1、争取市委、市政府动员。在年底征收养路费之初,是否请市政府单独召开一个征收动员会,请各乡镇和部门的领导参加,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交纳。如果不能单独召开,可以与大交通或者农村公路会议合并召开。

2、请纪委督查。争取市纪委的支持,制订规定,要求全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必须交纳养路费。还规定交运管人员在路查不能私放车辆,否则按违纪论处。这样,在路查中可以减少交运管人员的压力,即使在路查中遇到拒交的乡镇政府人员,可以凭文件做其思想工作。

3、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从局党组开始,所有人员必须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定期开展各类考核考试,提高执法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从内因上提升形象。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进团结

队伍中的不团结因素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不力。

1、实行局领导定点联系基层制度。6个交运管所由6个党组成员分别包干,每月到基层调研一次,主要任务是解决思想、内部管理和协调与地方矛盾问题。其他行业管理、规费征收、行政执法等仍由分管领导负责。

2、加强基层党建。应该重视基层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力量,按照规则开展学习和党建活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对于反映的工资、待遇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思想、作风问题。

3、弘扬正气。鼓励工作实绩突出、社会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

4、批评不正之风。局党组和各所的领导班子要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对于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涉及干部问题的,查实后严肃处理。同时,对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打击报复、造谣诬陷的行为严厉批评。

(三)加强交运管所内部管理

1、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组织建设,做到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司其职,主要领导统揽全局、副职到位而不越位,形成班子民主、团结的氛围。

2、规范交运管所的运作。对于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如分配、奖惩等各项管理措施的出台,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施行。先在班子内部形成共识,之后请定点联系的领导过目认可,最后在全所人员中讨论通过后施行。

3、科学制定规费指标和划分辖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情况制订2005年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费征收指标;严格控制各自辖区,规定不得擅自跨辖区征收,否则按违规征收数额的10倍划转规费。对于所谓征收盲区,可由分管局长组织各所以大行动的形式统一征收。

4、严格查处乱收费行为。“三乱”是交通执法的“高压线”,局党组和各所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各类多收费或少收费的行为(如该收400只收260)都应该严格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否则一旦出了问题,影响极坏。

5、严格上路纪律。所有的交通执法人员,不得发生与执法人员形象不符的任何行为。一是要严格执行“十个不准”,二是严禁在上路时间发生执法人员之间的纠纷,一旦发生,不论对错,是领导干部的撤职处分、不是领导干部的,下岗3个月。

第四篇:交管站长述职报告推荐

交管站长述职报告范文推荐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年,我站在领导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为主题旋律,树正气,讲团结,以争创一流业绩为目标,按照处党委的统一部署,立足实际,务实工作。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两项创建,实现三个提高,做到一个突破”,内抓精细管理,外树鹤大形象,推进全站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接下来,我择其重点向大家做一阐述: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我站今年的工作口号,“咬定征费中心,内抓精细管理,外树鹤大形象”。

今年处下拨我站的征费任务是699万元,年初根据管理处的“十六字”方针,我站适时提出工作口号,制定相应措施,在年底达到了超收200万的工作目标。

首先,明确目标,分解目标,分步实现。完善岗位责任制,实行班长问责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开展“流动红旗班组”活动,把收费任务按季度、月份分解,再分解到班,落实到人头,以征稽办为考评单位,每天有对比,每月有分析,从管理要效益。

其次,以“优质服务为生命线”,开展军训大比武和交接岗比赛活动,开展优质服务活动,规范文明用语,实施文明用语“四步曲”和“礼仪疏导三字”经,以优质的服务增效益。

第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有针对性的制订学习计划,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以考促学,举办知识竞赛,考核学习成果,提高整体素质,降低工作失误率,从人员素质要效益。

第四,健全记录,完善体系文件,严格要求监控员认真填写各种工作记录,每天由值班站长审核记录,由征稽办审带比对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限并改正。为简化工作程序,方便收费员工作,缩短单个车辆收费流程时间,对大吨小标车辆设立特殊车型记录,对超限车辆设立超限车辆记录,对假军车设立假军警车辆登记薄,从而规范了作业行为,减少了收费环节的漏洞,更好的做到了应征不漏。

通过实践证明,以上措施切实可行,本我站上半年征费额为3,889,078。00元,完成全年征费任务的55。6%,下半年由于受治超工作带来的影响,车流量减少,但通过不断挖潜增收,开展堵逃漏费会战,严格验证等,截止到12月26日全年共征收9,008,102。00元,超额完成2,018,102。00元。

在以征费为主开展主要业务工作的同时,精心养护,科学养护,规范执法,维护路产路权的完整,为争创全国文明样板路建设奠定基础。

为实现公路的绿化、美化、香化,对养路工实行养护责任制,包干到人,每周一召开养路工组长碰头会,总结布署工作。今年全年保洁量达12,428。5km,为保证公路的畅通特成立防汛保通和除雪保通工作组,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做到各项工作抢前抓早,有备无患。今冬几场大雪都做到了雪下即清,收费区未发生一起因路滑雪阻造成的安全事故,得到过往司机的好评。

为使路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效能化,我站推出“六大工程”,即规范工程、发展工程、稳定工程、诚信工程、形象工程、教育工程,使路政工作高质高效,廉政建设有花有果。特别是在“治超”工作中提出治理口号“不收车主一分钱,不放一台超限车”,所有执法人员实诺践诺,共卸载256吨,使超限车辆日渐减少,趋向0台/日的目标。在执法过程当中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全年破获路政案件201起,索赔127,140。00元,使国家损失降低至最底限。

二.开展两项创建活动,一创“青年文明号”,二创“省级文明单位”。

为对创建工作进行科学、规范、长效的管理,我们建立健全了基层组织,设团支部、党支部、工会、精神文明办,以党建带团建,共青团与工会联手,共求发展,均衡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制定了相应的活动计划和工作方案,使创建活动得到有计划的指导、组织、监督和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共收到锦旗9面,表扬信十几封。XX年4月份中山阳林场职工在高速公路上突发急症,我站职工积极救助,XX电视台记者对此事进行了专项采访报道。XX年5月我站顺利通过了牡丹江市委的验收,被授于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并在今年11月份申报省级“青年文明号”和文明单位,接受省厅的验收。

三.实现三个提高,即现代化办公水平、档案管理和行风建设。

1.改善办公环境,提高现代化办公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日趋现代化、信息化。现代化办公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站为达到现代化、信息化办公水平,提高办公效率,特开设了计算机培训班,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机关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培训,同时在职工中普及计算机知识。为各班办配置电脑、彩色打印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具,并在近期拟对养护办电脑上,开通络,加强与外界联系。为改善办公环境,在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站解决了职工通勤问题,改造了锅炉房烟囱和排水系统,修建了菜窖,让职工衣食无忧,安心工作。

2.对档案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实现档案管理升级的目标。

我站将档案管理列为一项重点工作,由站长亲自负责,办公室主抓,和各科室内业分工负责,形成档案管理络。以便对内业材料及时整理,及时归档,并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我站各类文件材料归档齐全完整,为全处档案管理升级省级标准提供保障。

第五篇:交管所述职报告

述 职 报 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议代表:

根据市纪委,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现就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做以下述职,请各位领导、评议代表审议。今年以来,在市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在全所干部职工的有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局的中心工作,围绕石莱镇建设经济强镇这一中心,充分发挥双管单位的职能作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扎实苦干,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学习,强化思想,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年初以来,针对费税改革后交管所职能发生转变,规费征收人员职责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局面,把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全所人员素质建设,正确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执法观,当作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工程来抓:一是根据上级部署和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需要,强化了对市局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落实,组织全所人员先后学习了《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行政处罚法》《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干部队伍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强化廉政监督.切实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教育,全所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了理顺,创先争优

1的意识明显增强.二、勤奋敬业,创新思路,认真履行职责

交通体制改革后,交管所由过去以征费为主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集客货运输市场源头管理,公路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于一身的新的管理模式。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管理手段,除了尽快熟悉业务,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最关键的就是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为此,在不断加强交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等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交管所的工作开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交管所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坚持建、管、养并重,全面加强对辖区内县乡公路牛石路.岳石路.楼放路的养护和管理,在全路段专门安排养护工人13名,确保公路整洁、畅通、安全。在注重日常科学养护和集中养护的同时,强化养护目标责任制管理,完善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对出现的公路塌方、边沟冲损、桥涵堵塞等情况,迅速制定公路水毁抢修方案,落实人员进行及时清理和修复。4月份起我所承担起镇商业街路段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通过治理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现象。在全镇安排的迎接检查中.我们及时组织人员清理路障.保持路面整洁.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圆满完成了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一年来,共

清理路肩塌方50余方,粉刷沿线两侧行道树20000余棵,埋设缺失道口桩、里程碑、百米桩200余根,清理堆放在边沟、护坡的垃圾60余车,保证了公路的安全畅通,方便了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

路政管理工作。以深化交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四化管理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路政管理制度规范,开展“交通执法阳光工程”和“文明示范窗口”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公路法》、《超限运输管理规定》,将路政管理转移到服务、管理、文明执法并举上来,不断强化规范执法,注重以人为本,加大对公路污染、违章占用、广告牌设立、超限超载行为的治理力度,切实维护路产路权。

三、依法行政,率先垂范,不断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依法行政.清正廉洁.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处处以身做则,严以律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他人。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凡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所里人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职工打成一片,带领全所各项工作上水平。

一年来,虽然做了一定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在市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为交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下载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江上中下游交管报告点(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管所调研报告

    以下是一篇调研报告,欢迎大家浏览借鉴!一、关于调研的基本情况前几天,我随局领导到各交管所调研,通过开座谈的形式听了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经过整理,主要有以下五类,共16......

    交管站长述职报告[定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年,我站在领导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为主......

    长江调研报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长江水域治安管理调研报告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从西向东流经我国11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

    交通局会议上交管所汇报

    以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交通工作新亮点在市局召开的“机关作风整顿月”动员大会之后,我们马上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以此为契机,狠抓作风整顿,会上我们重申了本次活动的......

    交管站长述职报告_1

    交管站长述职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xx年是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年,我站在领导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交管站政风行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

    交管站政风行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根据上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部署,我们运管部门被列入评议单位,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交通运输行业的关怀和鞭策。XX年以来,在县......

    交管站政风行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根据上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部署,我们运管部门被列入评议单位,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交通运输行业的关怀和鞭策。XX年以来,在县、乡两级政府及县交通局的正确领......

    交管站政风行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

    交管站政风行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上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部署,我们运管部门被列入评议单位,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交通运输行业的关怀和鞭策。XX年以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