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6: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篇: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 2003-6-4作者:秩名

摘要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好城市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症结的基础上,依据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交通 发展 战略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条件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要进入跨世纪发展新时期,城市化、汽车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如何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市交通安全、有序、通畅、方便、经济、高效和生态的综合目标。

制定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从分析北京道路交通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入手,依据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一个时期的交通战略目标,寻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和调控模式,选择这一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并在实施中依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控,以保证交通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交通现状与症结分析

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

近15年来,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超过15%,个别年份甚至接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1.2%和3.7%,致使汽车交通需求, 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大量的自行车与汽车交叉混行,亦使拥挤阻塞的程度更加加重。市区中心地区的道路网负荷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最终使小汽车这种本属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走向高效率的反面。

2.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市区道路网容量,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从北京市区道路网结构看,二环路和三环路虽已改建为半封闭的快速路,四环快速路也修建了一部分,但由于环路之间缺乏快速联络线,因而难以成网。北京市区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长度比例呈倒梯形,形成了一种非稳定结构,因而在快速路和干路上集中的大量车流难以从网络上分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加重了干道与快速路的交通负荷和拥挤

阻塞程度,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抛锚”,极易造成局部交通瘫痪。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电、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这种非均衡的公共交通结构,在交通拥挤阻塞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使公共电、汽车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其年客运量长年绯徊在30亿人次左右(注:其中40%为外来人口),在居民出行中的分担率已从70年代末的70%左右降至目前的不足40%。换句话说,原来使用公共电汽车的出行者,已有相当一部分转用小汽车(包括公务车、出租车和私用车),致使占用道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占据了目前市区道路网负荷能力的77%,而小汽车仅承担了市区全部客运量的12%。非社会化客运交通对公共交通和整个城市交通的冲击,造成了道路容量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由于货运交通市场管理不佳、货运交通政策调控失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社会化的单位自备货运和私人货运不断膨胀。与此相反,社会化专业货运却不断萎缩,其货运分担率已从八十年代初的40%以上降至目前的4.7%。此种非社会化的、过度分散的货运体制,不仅造成社会货运运力的过剩和固定资产的巨大浪费(包括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货运资源配置效率降到最低点。此外,还由于非社会化货运方式的运输效率低下,空驶率高,无形中增加了大量无效的出行量,占用和浪费了本来就相当紧缺的道路通行能力,加重了道路交通拥挤阻塞的程度。

3.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八十年代初,二环路以内的机动车交通量已占全市区机动车交通量的42%。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以平均每年增加10.73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张,中心区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三环路附近。扩展后的中心区,特别是其中黄金地段地价的不断上涨,导致了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开发强度向不利于缓解交通紧张的方向发展,并与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应该承认,利用级差地租的梯度分布原理,在地价高的中心区引资搞开发,有其合理与必要的一面。但是,这种开发活动与其他许多事物一样,如超过一定的限度,势必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产生与开发的初衷相悖的负面效果。据统计,1991~1995年市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 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为3000万平方米,其中有70%在三环路以内,且绝大多数都是生成和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如果这些高容积率建筑的空间分布不当,势必给本已拥挤不堪的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带来更大的压力。

4.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现象相当普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中包括早期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道路交通规划对静态交通问题考虑不够;相当一部分大、中型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没严格按规定修建停车设施或已建的停车库改作它用;现行的停车收费与停车场管理政策难以形成对投资者的回报等),致使汽车停车设施严重短缺的矛盾,已从中心区扩展到市区外围、机关单位大院和生活居住区。静态交通设施“硬件”短缺和“软件”不到位,加上停车者只考虑个人方便省事,致使乱停车现象正大范围蔓延。这种无序现象,既影响市容观瞻,又占用大量道路空间,不仅加重了道路交通的拥挤阻塞,还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宁构成威胁。因此,统筹解决停车问题已刻不容缓。

5.城市交通投资主体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城市交通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在现行交通政策的条件下,投入后的产出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商业性的对外客运交通和货运除外),因而无法实现投入的滚动与增值。单靠政府投资是很有限的,这种投资体制实际上不具备补偿历史欠帐、缓解当前交通供需矛盾的能力,更难适应城市交通未来发展对巨额资金的需要。为此,必须调整现行的城市交通政策,改革城市交通投资体制和运营管理体制,明确城市交通所具有的商品性、公益性的双重属性,把一切具有商品性的道路交通共享资源纳入有偿使用和区别对待的轨道。

综上所述,由于北京市的现代化、城市化和汽车化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交通需求特别是机动车交通需求,正处于超常增长状态,因而使历史上逐渐积累起来的交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导致大范围交通拥挤阻塞,并最终使城市活动效率日趋下降。北京做为全国的首都,是一座功能与结构复杂、人口与用地规模巨大、吸引与辐射范围广范、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交通首当其冲,所以上述矛盾更加突出。这就是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症结所在。

二、交通发展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模式

就市内交通发展目标而言,应通过道路建设及其网络结构合理化、加强轨道交通线路网建设,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等措施,力争在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城市高效道路网,建成以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准快速公共汽车和在公交专用道上运营的常规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网络;建成以集约化、社会化货运交通为基础的货物集运配送系统。要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 并具有较强承载能力与应变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实现安全、有序、通畅、方便、经济、高效和生态的综合交通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有效地缓解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及其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扭转其在总量和结构上双重失衡的状态,必须选择调控交通需求、强化道路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增加有效交通供给能力的途径,采取交通源与交通流控制并重的调控模式和相应的交通政策。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控交通需求

是指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化,使地区间发生与吸引的交通总量和交通流分布强度相对均衡,并将无效交通量和过度密集的交通集散量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对有限道路通行能力的合理分配和相应交通政策法规的实施,控制占用通行能力多而运输效率低的交通方式的膨胀;在已形成的交通流高密度区,对某些交通出行实行交通管制等。

2.优化资源配置

在有限的投资能力、市区土地资源和时间资源约束下,必须通过科学的交通规划和交通决策,使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便在总量和结构相协调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供给能力;既有道路交通资源潜力的挖掘和新增设施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是继资源优化配置之后使全部道路交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

3.改变调控模式

传统的城市交通调控模式,主要是对已发生的交通流实施法制化管理,着眼于人、车、路、时间四大要素之间的组织、协调和调度指挥。在当前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发展和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传统的调控模式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为此,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必须采取交通源(交通流发生与交通流吸引)与交通流(已发生的交通出行)控制并重的调控模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交通源控制比后者更重要,并应施以优先控制。

4.强化调控手段

交通政策和法规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延伸,是实现交通战略目标的首要调控手段。为了使快速轨道交通、准快速及常规公共客运交通和社会化货运交通能够得到发展,并在北京占据主体地位或基础地位,以便通过上述“效率与费用”原则和“吸引与转移”效应来调节种种非社会化的交通方式的过度膨胀,使有限的道路交通容量能够得到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必须对前者实行优惠和优先的政策。同样,为了控制中心区交通的过度集中,避免发生交通瘫痪,对其土地利用及开发强度也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

5.实现北京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是从分析其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出发,根据一定的理论和需要与可能的统一而做出的科学选择,并指导上述交通供需矛盾调控模式和一系列交通政策的制定,进而成为北京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具有足够的高度、广度和延伸后的深度。

三、2010年前战略重点的选择

从上面关于北京城市交通现状与症结分析中(注:限于市内交通)可以看出:为了扭转交通拥挤阻塞的进一步发展,缓解交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2010年前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应作如下选择:

1.市区客运交通结构的调整

面对小汽车客运交通占用市区道路网负荷能力77%,而客运分担率仅为12%的现实,以及2010年市区客运出行量将超过66亿人次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合理、有效利用有限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挤阻塞的全局出发,必须把调整市区客运交通结构作为2010年前的战略重点,以便为下一步优化客运交通结构创造必要条件。

近期调整客运结构的重点是,以即将建成的市区快速道路网为依托,结合已有的公交专用车道(长40公里),建立地面准快速公交系统,使快速公交线路长度超过200公里。

建设西单至通洲区、沿东单南北纵贯市区南北向的地铁;建设自二环路东北角经和平里、望京、北苑、西三旗、上地至西直门的市郊铁路,使市区轨道交通线路的长度由现在的42公里增加到160公里。此外,建设若干公交换乘枢纽,组织公共汽车、地铁、铁路、中巴、出租等交通方式乘客换乘。

2.市区道路网的扩容与结构调整重点

把道路网的总量增加(扩大容量)与网络结构调整统一起来,同步实施,对缓解北京市区道路交通拥挤阻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道路建设投资的科学取向与重点选择,可使相关路网的有效容量增加,应变能力增强。其连锁反应和协同效果往往大于某条或某几条道路本身容量和能力的净增量。根据这一原则和北京市区道路网结构的缺陷,2010年前道路建设的重点,应是完善二环路和三环路的功能,增加快速环路之间的联络线,新建四环快速路,整治若干与快速路网相关的干道,建设重要街区的支路。

实施上述建设策略的目的是:使改善后充分发挥功能的二环、三环快速路,以及新建的四环快速路,能够形成与快速联络线相连的快速道路网络,既为跨区出行的机动车车流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减少车流的迂迥量和相应的通行能力损失,又能使过度集中的车流向外围疏解,适当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提高市区车辆的出行效率,预计可使市区路网的车辆平均车速提高5.2%。整治若干与快速路网相关的干道,为有效分流快速路网上的短途车流,充分发挥快速路网的功能提供条件。通过重要街区的道路建设,既可以减轻交通流高密度区内主干路、次干路的负荷强度,同时又能为易发生交通拥挤阻塞的街区提供多个分流疏解的通道,从而能够适当增强相关路网的应变能力,降低交通阻塞发生的机率。

3.建立并实施适应北京跨世纪发展的交通政策和法规

制定并实施为实现上述交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交通政策和法规,是2010年前北京城市交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假定这种极为重要的调控手段缺位或者乏力,实施新的交通发展战略,则无从谈起或者难以变为现实。比如,现行的城市交通投资政策、投资体制和道路交通资源分配与使用的政策不作重大改变,首先遇到的实质性困难,仍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交通建设资金短缺。又如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不从政策上进行重大调整,道路交通拥挤阻塞的状态将会日趋恶化,直至出现局部乃至大范围的交通瘫痪。

由此可见,符合上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求的交通政策和法规,既是我们调控交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的主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道路交通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有力工具。

四、采取的主要对策

为了使北京的城市交通发展尽快纳入新的战略轨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交通运输方面的保证,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改革分头管理、缺乏统筹和集中调控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对重要和重大的道路交通工程和管理举措,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以便为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实现道路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供管理上的保证。

2.运用交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政策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尽快研究制定急需而又关键的交通政策和法规,使之早日生效。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矛盾的发展,解决同一个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将会与日俱增。

3.除了步行交通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道路交通资源的政策,制定过渡期的各种交通税费标准。征收交通税费的总额除去直接成本后,应构成北京城市交通建设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对所有的公共客货运输方式均实行专营(特许)权制度,对其中的轨道交通、大公共交通、社会化货运企业等交通运输主体实行优惠优先政策,使其具有发展的活力和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5.在改革投资体制和运营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快多种经营、自我补偿的快速轨道交通、收费高速路和停车楼等关键设施的建设。

6.对机动车的拥有量和出行量实行不同方式的总量控制。

7.根据中心区,特别是黄金地段的最大允许交通环境容量,制定相应的法规,严格控制吸引并产生大量交通流的公共建筑尤其是高容积率建筑的盲目发展和过度集中。

8.加快交通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步伐,强化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动态管理和随机处置的能力,为城市交通运行的安全、有序和道路通行能力的有效利用以及静态交通干扰的最小化提供保证。

9.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有章可循、交通法制教育普及和具备必要设施的前提下,对明知故犯的交通违章行为实行重罚,以示告诫,铭记在心;对触犯刑律者,严格依法制裁。

10.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放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紧密结合中,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三位一体化的相关连续过程。

第二篇:谈城市交通怎样彰显现代文明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谈城市交通怎样彰显现代文明和谐社会

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是维持社会进步、优良有序的公德表现。从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要素——衣、食、住、行来看,“行”即是交通。人们的出行、物品的流通,无不仰赖于交通。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文明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明建设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集中缩影。

当前,随着城市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在千家万户中已经日益普及。但是,正如许多新手一下子从原来的步行、骑自行车等比较随意的出行习惯,突然改为每天都可以驾车出行时的新鲜感一样,当道路上机动车日益增多而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时,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买车就是为了方便、快捷,怎们大家反而都越来越慢了?原来10分钟的路要走1个钟头!”是不是我们的路太少了,车太多了?殊不知,正是由于一些市民在路上只图自己方便,不遵守交通法规,不能够文明通行,才加剧了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等不良的后果。

按照道路交通工程学的观点,道路交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人、车、路、交通管理等要件,这些要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互相之间不能充分考虑和有效联系,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目前,各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个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从新认识、理解我们的城市交通,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走属于自己的路。

那么,从政府到平民,从交通建设者到交通参与者,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交通彰显现代文明和谐呢?笔者认为,需要社会各界、广大市民齐心协力,做到以下“六个和谐”:

一、“路车(人)和谐”:建设者建好道路、完善设施,使用者爱护道路

道路是供车辆、行人通行的。不合格的、存在瑕疵的道路必然影响安全和畅通。所以,建设者在道路建设和日常维护中,除了要保证路面完好、雨天不积水、晚上有照明外,按照现代大都市的标准,还要做到:一是车行道视线良好,隔离带绿化树木能及时修剪,以使司机们能提前发现树后要过马路的行人。二是视野舒适,司机们能第一时间看到交通标志,而不会被各类灯厢广告弄得眼花缭乱。三是人行道彩砖平整,盲道全部相连,路口有缓坡,电线杆、拔线、消防拴、邮箱、垃圾箱等设施全部设在行道树绿化带上。四是道路名称标牌、交通标志要清晰、醒目、规范,路口充分渠化,减少人与车的冲突。五是用高科技“武装”道路,用太阳能黄闪信号灯提示车辆“前方有小路口,注意减速!”;用交通诱导屏发布路况信息,使车辆提前绕行,避开拥挤路段;用停车诱导屏发布停车信息,使车辆迅速找到适合停车的地方;用智能化公交站牌实时预报公交车到站时间,使乘客从容出行。

与此相对应,在道路中通行的车辆和行人,则要爱护好我们的道路与设施。一是爱护路面,减少对路面的开挖和破损,即使正常的破路施工,也要及时填埋修复。二是爱护交通标线,行车中尽可能不压线、不蹭线,“安全线”没了,大家在出行时就不会有安全感。三是停车不上便道,如果汽车在便道上碾压,很容易压坏彩砖便道。四是发现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损坏了,或者井盖丢失了,应尽快打电话告诉相关部门修复补救,以保证大家共同的通行利益。

二、“警民和谐”:管理者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参与者遵章守法、知错即改

本文中管理者主要指交通管理部门及其执勤交警,参与者泛指出行中的广大市民。作为管理者,交通民警应从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人民群众在出行过程中安全、畅通、方便、舒适、低污染等目的和权益。因此,一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个别车辆、行人扰乱交通秩序,威胁他人安全的违法行为决不放过,严格处理并纠正。二是程序严谨、耐心教育。在交通违法处理过程中,要严守执法规范,敬礼在先,批评教育在后,并认真听取违法者申诉,再实施处罚。三是积极疏导,排忧解难。目前,许多大城市的道路已经进入拥堵高发期,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不断调整市区交通组织,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需求管理,提高路网负荷均衡度和整体通行能力;其一线执勤交警则应充分发挥指挥技能,积极疏导交通。此外,在遇到车辆故障、外地车辆走错路等情况时,要热情帮助,指引道路。

作为被管理者,广大市民一方面应当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文明出行,讲究公德。另一方面也应尊重、体谅执勤交警的劳动。不管工作环境是严寒酷暑,还是尾气铅尘,交通民警都要提前上班,推迟下班,非常辛苦。因此,广大市民应当服从交警指挥,支持交警执法,配合交警工作。甚至驾车从交警身旁经过时,尽可能“轻点油门”通过。

三、“强弱和谐”:机动车驾驶人读懂“道路”,为骑车人、行人多一点考虑

机动车与自行车、行人相比,在道路交通中明显处于强势地位。鉴于驾驶人普遍受过严格的交通法规培训,更应该带头守法通行。在开车时,一是要有道路意识。因为我们的路况比国外

发达国家复杂得多,车行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情况,需要不断采取措施,因此驾驶人尽可能不要走神,不要接打手机或抽烟,以便能对变化的道路状况、交通状况灵活娴熟地“见招拆招”。二是要有守法意识。在出行前计划好要走的道路,到路口注意减速,过路口注意加速,进环岛打左转向灯,出环岛打右转向灯,看到人行横道要减速,看到让行标志要减速或停车,看

到公交车道不要进入等等。三是要有公德意识。开车行至积水或积土的路面时,一定要考虑到车外同行的自行车和行人,减速慢行,不要把脏水或尘土“送给别人”;此外,尽可能不要使用喇叭,尤其是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和居民区周边道路。四是要有规范停车意识。停车要入位、有序,不能停放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上。五是要有善待行人意识。世界各国做的最好的德国人认为“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开车遇到行人横过道路或路口时,不管行人是否在人行横道上,都应当自觉减速、停车,看到行人犹豫不前时,不妨主动“摆摆手,让行人(自行车)先走”。

四、“快慢和谐”:自行车骑车人读懂信号灯和停车线,为机动车、行人多一点考虑

自行车比行人快,比机动车慢,在快慢之间调整好位置,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一是在通行时一定要走非机动车道,不要在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通行。二是在交叉路口要遵守交通信号灯,有非机动车信号灯的要看非机动车信号灯,没有的要看机动车信号灯;停车时一定要停在停车线后面,不能“越线停车”。三是转弯时注意观察,并提前打手势。四是停放时不要在人行道内随意摆放,如果没有停车位,可以摆放到行道树空隙内,摆放整齐。五是遇机动车让行时,如果不着急,不妨“摆摆手,让机动车先走”。

五、“人车和谐”:行人读懂斑马线,为机动车、骑车人多一点考虑

虽然在上文中笔者指出车辆要多考虑行人的安全与方便,但礼尚往来,行人也应当遵守交通法规,为别人多一点考虑。一是通行时始终走在人行道和人行横道上,横过道路时不要翻越交通隔离栏。二是通过路口时也要遵守信号灯,有行人灯的看行人灯,没有的看机动车信号灯的直行灯,绿灯亮了才能踏上斑马线。三是喜欢刺激的青少年不要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四是礼让机动车。虽然“车让人”已属法律明文规定,但是,如果行人横过道路时不着急的话,不妨也“摆摆手,让机动车先走”。

六、“公交和谐”:乘车有序,关怀弱者

乘坐公交车需要乘客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只有自己真正做到了礼让他人,才有可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一是排队上下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国外实验表明,排队才是高效率的乘车方式,可以让乘车变得顺当和舒适起来。二是上车后,路远的乘客最好往里走,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给后面上车的乘客。如果与别人同时站在空座位旁,应向互相谦让,尽量避免因抢位与他人发生争执。遇到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儿的乘客,应责无旁贷地主动让座。倘若别人给自己让座,不论接受与否,都得先向对方致谢。三是如需别人让道,要礼貌借路,万一不小心撞到、踩到别人,立即道歉,置之不理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四是下车时,离车门较远的乘客要及时调整位置,不下车的乘客应主动让道。下车时不要急不可耐地推、挤前面的乘客,也不要因其动作慢了些就大发牢骚。如果确有急事需要先下车,先要征求前面乘客的同意,而前面的乘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礼让一下也无妨。

现代大都市中的道路,已经不仅仅是人和物的位移和通道,也是文明程度的检验场所,只有规则和道德并重,效率与公平兼顾,才能体现真正的交通文明。

文明社会中的道路需要“六个和谐”,和谐社会需要“招招手,您先走”。如果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尝试去做,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感受到崭新亮爽、温暖愉悦的心情,我们的城市将更加文明、和谐。

《谈城市交通怎样彰显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谈城市交通怎样彰显现代文明和谐社会。

第三篇:北京城市交通的问题现状调查

北京城市交通的问题现状调查

李知凡

李青

[摘要]

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很大功夫在交通问题的治理上,当然也在交通设施上投入了不少。但是人们在遭受完道路整修的同时,仍然受着交通拥堵之苦,并且该现象随着车辆的增加还将越演越激。为此我们不得不对在交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城市扩展,经济、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每天的人流量也总是有增无减等情况

本次调研的范围是北京城市的地上交通。通过实地调查使用现状,从不同交通现状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出发点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探求交通设施及政策的合理运行和管理,从而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为今后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证依据。

[关键词]

北京城市交通私家车公共交通 交通设施

目录

前言...............1

1.调研概况..................4

1.1社会背景............1

1.2调查核心问题...............1

2.调研信息..................2

2.1调研区域概况...............2

2.2研究对象............2 3.调研造成拥堵问题的原因及分析............2

4.总体思路..................4

5.相关建议..................4

6.结束语.................5参考文献....................5

[前言]

过去十多年,北京市在城市交通建设和治理方面付出了种种努力,城市交通总体供给水平和机动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首都北京的期望值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和差距。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造成交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解决北京城市交通问题。

1、调研概况

1.1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迅速膨胀,城市交通、空间、人口、能源和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尤其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市民出行次数增加,私人小汽车增加,出行范围扩大等原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变得十分尖锐。

根据居民出行量显示,1990年,北京市区居民交通出行总量仅53.64亿人次,到2000年,上升到69.28亿人次,增加了29%,超过了总体规划预期值(2000年63亿人次,2010年68亿人次).这就导致了私家车的增加。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北京汽车的数量增加了将近四倍,私人汽车在1997-2003年6年间增加了将近一倍,大大超出了总体规划预期值(2000年70万辆).在2003年8月末,车辆数量达到了200万。现在,增长率保持在17%。相比之下,自行车的增长则十分缓慢。1993-2002年间总共只增加了50%。

1.2调研核心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迅速膨胀,城市交通、空间、人口、能源和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尤其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市民出行次数增加,私人小汽车增加,出行范围扩大等原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变得十分尖锐。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希望今后交通设施的增建及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调研信息

2.1调研区域概况

全市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368.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89.3平方千米(中国城市第1名)。山地面积10,317.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6,390.3平千米。全市常住人口2200万人(2010年初统计),全市人口密度1341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次于澳门、香港、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出生 率8.06‰,死亡率4.56‰,自然增长率3.5‰。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亿,居全国之冠。

2.2调研对象

1、道路交通

北京老城区(二环路以内)的城市道路是棋盘式的格局,横平竖直。东西方向的道路有长安

1街(复兴门至建国门)、平安大街(东四十条豁口至车公庄)、广安大街(广安门至广渠门)。南北方向的道路有中轴线,从玉蜓桥到雍和宫的东线和开阳桥到积水潭桥的西线。东线路过方庄、红桥、崇文门、东单、东

四、北新桥和雍和宫;西线路过菜市口、宣武门、西单、西

四、新街口。因为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的原因,北京的中轴线分为北中轴和南中轴。北中轴从地安门向北,经鼓楼、北辰路,达奥体中心;南中轴从前门向南经天桥、永定门,达三营门。南中轴和104国道重合。

2009年,全市公路里程206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8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7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里程6206公里。

北京外围的城市道路则是环形加放射性的格局。连接京城还有十一条国道。

2、公共交通

2009年,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营里程18498公里,其中轨道交通线路长度228公里(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701条,运营车辆共2.4万辆,其中轨道交通2014辆;年客运总量65.9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14.2亿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6.7万辆,年客运量6.41亿人次。公交车票价通常为1元起价,远郊区县为2元。

而公交卡每次乘坐的刷卡费用以0.4元起价(本地学生0.2元起),每个人只需要缴纳20元押金并储进一定金额就可以使用(第一次储值不低于20元,储值可以索要发票,押金没有)。如果您并不居住在北京,也可以买这样的公交卡,等到您要离开北京的时候,将卡退回指定的公交卡退卡点,就可以取回押金。

3.调研造成拥堵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道路交通拥挤,导致出行效率下降,导致更严重的拥堵如此恶性循环

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扩大、车速下降,“路上车挤车、车上人挤人”状况没有改变,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2.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人们很难放弃私家车的舒适便捷

公交换乘不便、车内拥挤、舒适度差、间隔时间长等

换乘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其中30%竟超过500米。

3.停车问题突出,导致路面被占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步道现象极其普遍。

4.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

从十多年来的城市交通发展中得到实惠最多的人群,是小汽车利用者(包括出租车),这部分人群的出行只占市区居民出行总量的约20%;而另外80%的人群的出行是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方式,他们的交通条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有些反而下降,其中交通弱者的出行条件更为恶化。

以往的道路规划和建设中,路权过多地给予了机动车交通,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的空间受到挤

压,安全感日益下降。市区部分道路扩建工程,被拓宽的往往只是机动车道,而步道和自行车道往往成为被压缩对象;公交车站的设臵考虑不周,不以人为本。在道路改建和交通组织管理中,出现了取消非机动车道、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的现象。随着交通量的增长,机非混行道路交通秩序日益混乱,由于未设隔离设施,造成大量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受到来自机动车的威胁日益增大。步行交通问题更为严重,表现为步道被任意占用、压缩和切断,无障碍化设施及盲道不规范、不成系统。行人过街需长距离绕行,行人过街设施缺乏对交通弱者的考虑,使得行人交通受限,安全得不到保障,交通弱者出行困难。

5.交通秩序混乱

行人和自行车无视交通信号,群体违章现象严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串道行驶;公共交通乘车基本上没有秩序,不分先来后到,老幼病残孕乘车安全没有保障。

4.总体思路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的特点,采取系统的综合对策。

首先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角度,避免城市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避免城市局部土地超强开发;其二是从交通结构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系统;其三是通过道路基础设施的调整和完善,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两个方面是指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以避免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远离平衡点。

5.相关建议

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科学地进行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减少因城市布局而造成的人为交通压力。

2.完善路网结构,消除交通瓶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北京应进一步调整路网结构,充分发挥支路作用,按照等通行能力原则消除交通瓶颈。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充分发挥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全面排查交通拥堵地点,分析原因,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措施方面综合治理,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3、建立和完善先进的城市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强车流、路况等信息的监控和广播,积极引导驾驶员进行合理选择,不断对交通指挥进行灵活调整,提高道路利用率。如每天清晨入城方向的车流明显大于出城方向的车流,那么,我们就可以临时性将出城方向的车流调整为入场而用,傍晚再反之。

4、确立和保障公交优先原则。建立起方便、快捷的公交系统将会为城市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公共交通的发展必须成为首先确保的对象,要在每个城市道路上划出连续、封闭的公交专用线,这公交专用线的地位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加以保证。任何非公交汽车车辆不得进入或停靠在公交专用车道上,只允许执行公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车临时性借道行驶。其次是对公交路点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每条公交路线尽量只使用属于自己的站台,减少多条线路公交车集中停靠而造成的拥塞。再次,是将公交站台全部建成港湾式站台。

5、以法律的形式,允许私家车拼车,价格自行协商,增加私家车满载率。;利用网络,随时发布各种拼车信息,方便市民自由组合拼车,以提高私家车的利用率。

6、在城郊公交站台附近建设一定数量的停车场,作为有车族的中转站,上班时将私家车停放在停车场,再坐公交进入主城区,下班后再开私家车回家。

7、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交警应警速度,加快交通事故处臵速度。根据我的经验公务车是最不遵守交通管理的车型,因此,特别针对公务车等所谓的特权车要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制止违规使用保卫级别的情况,让官员出行不再随意扰民和影响城市交通的通畅。

6.结束语

有几座城市敢说自己没有交通拥塞的问题?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城市交通拥塞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耽误驾车人大量的时间,这算是第一条罪吧,多少人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拥塞上,而这些时间又可创造多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拥塞增加了汽车油耗,浪费了宝贵的能源;增加量汽车的磨损;增加了城市的尾气排放;影响了驾车人的心情,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如果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衡量,无疑城市交通拥塞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寻找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之道时,如何将交通堵塞逐出北京特色,让有限的交通空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问题,真正的使人们生活在便捷的生活中,让全民享受无堵塞交通带来的快乐与舒适,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北京市统计年鉴1993-2003》

《城市交通问题之管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htm(北京 百度百科)

第四篇:城市交通论文

080124226 张小磊

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交通的现实状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应用包括交通信号合理配时和放行方案合理配置,减少道路干扰,实行智能交通协调控制,构建高效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等交通控制手段缓解交通拥堵。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课题。要成功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二是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三是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快速交通;四是用政策扶持,加速停车场(库)建设;五是发挥科技手段,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布局;交通阻塞;公共交通;科学管理城市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城市交通是维系城市这个有机整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畅通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城市交通拥挤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处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要遵循节源开流、交通总量消减的总原则。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各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拓建、新建道路中不断加大投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城市中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占有较大比重,市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功能老化和交通设施滞后,商业区过于集中,致使人、车、路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特点,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通规划、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城市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数量也在猛增,二者齐头并进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交通时常陷入瘫痪,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盲目扩建道路不是办法,借鉴国外大城市规划和交通道路管理经验——轨道交通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发展公共交通就成了我国城市当前的需要。我国公交的现状:公交出行比例下降严重;公交车速严重下降;公交服务质量相对下降。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不适现象日趋明显,“行车难”、“走路难”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通病,并不断向小城市、新型城区和中心乡镇扩散蔓延。按现行发展趋势,五至十年或二十年后,“病城”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桎梏我国城市综合发展的重疾顽症。造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有:

1、车总量增长过快,道路增长滞后于交通总量增长,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2009 1

年我省机动车总量约658.19万辆比2008年632.37万辆增长了19.13%。截至去年底,我省机动车数量增至658万辆,在全国排第10位,比2008年增长14.9%。其中小客车增加25万辆,增幅高达30%。机动车驾驶人比2008年增加100万人,达到780万人,增幅为16.1%。与之相比,道路的增长速度就慢多了。

2、城市建设和宏观管理部分决策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道路交通需求。一是临街建筑、大型商业网点及娱乐场所等大型交通流汇集场所设置不合理,不具备足够的停车场位置及人流物流通道,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二是公交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线路站点布局不合理。

3、城区道路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道路整体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断头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提高;二是现在道路通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公共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且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经常引发交通拥挤。因为历史欠帐太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远远滞后于机动车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管理不规范,部分停车场处于闲置状态,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或改变了用途。

三.城市交通的重要性。

1.公共交通是城市生产和人民必需的公共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

公共交通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是城市经济的动脉。公共交通在整个交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所完成的客运量是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总量的5倍。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提供方便和条件。

2.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石油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目前,我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等石化产品的进口大国,石化能源的有限性和石化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的能源消耗,高峰时按人公里计算,若小汽车为1,则公共汽车为8%,地铁为5%,无轨电车为4%,有轨电车为3.4%。在能源利用上,公共汽车可以使用天然气,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城市中,小车占用70%道路资源,承担约15%的运输量。公交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交通“生态链”。在这条“生态链”上,技术含金量最低的自行车,却正在成为最快的城市交通工具,甚至创造了最快的“城市速度”;而设计时速高达200多公里的高级轿车们,却“爬”、“趴”在了不断拓宽,但仍拥堵不堪的城市马路上,交通高峰时,城市的道路便成为了停车场。这是一条已经失衡、“变态”,甚至正在濒危的城市交通“生态链”。

3.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共交通是典型的公共政策问题。城市交通政策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其实质是全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城市交通现状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发展中国家中的低收入家庭使用公共交通是唯一的选择。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与生活质量。发达国家没有私家车的家庭交通花费占收入的3%~5%,而发展中国家的支出则占到5%~10%。

《建设部关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指出,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

先”。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在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期,如果公共交通不能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私家车泛滥成灾,成为交通的主要载体,将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不单是对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造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将制约轨道交通的顺利发展。

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国家与城市的财力有限,高效率、低造价的公共交通的建设发展,将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关键一步。

4.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法国的研究报告指出,按一次出行计算,私家车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为公共交通的10倍以上,城市噪声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费用折合500亿法郎。尽管公交车也会影响环境,但环境的损害远远低于私家车。而如果采用电车,则几乎没有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的恶化,主要的原因便是汽车的尾气、噪声、粉尘。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城市环境改良会起到关键的因素。

四.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序,确保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地修建道路总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道路建设资金及城市空间的限制,道路数量不可能按需增长。随着交通走廊的新的道路建设降低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也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量转移。因此,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治理当前城市交通问题,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使交通运行按全地区干线和其他重要街道网规划有次序地得到改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系统的利用效率。

(二)坚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缓城区交通总量增长。“公交优先”的提法起源于法国,现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而言,“公交优先”也是不容置疑,与其他社会车辆相比较,同一单位时间里运送同样的人,如果选择公交方式,所占用的道路空间大约只是其他车辆的1/5到1/20。近30多年来各国效仿治国,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对公交进行扶持,在公交优先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开辟公共交通专用车道,采取公共交通优先信号控制系统,在交通法规中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优先通行、限制小汽车在城区的使用等。在实施畅通工程工作中,公安部、建设部也特别强调了“公交优先”理念,要求全国各大中城市必须大力创建“绿色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一是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通道,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的积极性。在城市外围地区先行建设公共汽车专用路,城市中间密集地区有计划地规划、拆迁和预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在已建成的城区主要干道大力开辟公交专用道,设置专门隔障,使其他车辆无法随意进出,并在一些道路路口实行公交路口信号灯优先放行,在城区所有禁止社会车辆转弯的路口,均允许公交转弯等措施。由于公共汽车专用系统在运输能力上与铁路相差不大,每小时可运送9000人以上,完全可满足城市中长期发展需要。二是全面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布局,不断提

高公交服务质量,大力吸引公交客流。以城区取缔“中巴”营运为契机,灵活安排公交线路,在连接市区与郊区的公交线路上设置公交专线,禁止中途停靠,并大力推行“驻车换乘”交通方式,在各大型交通枢纽和车站,设计规划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小汽车使用者凭公交月票免费存车,以鼓励小汽车换乘公交车辆。同时,在市区火车站、人口集中的居民区以及商贸中心设立专线车,将公交线路延伸至市区各个角落,直至各大型市民居住社区;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加大公交线路和站点密度和公交车辆运行频率,并大力强化公交从业人员文明服务和文明交通素质,提高公交车辆档次和按时到位准点率,逐步增大公交车辆单车运力,给乘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快捷、方便的乘坐环境。

(三)建立系统齐全,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信号控制系统合理高效的放行方案的确立必须以科学严谨的交通数据统计为基础,需要交通数据采集系统的支撑;对危险品运输车,泥头车等列管车辆的监管以及对交通事故快速出警,实现警力的高效调度都离不开GPS车辆定位系统的协助;交通诱导系统则担负着交通安全教育,道路信息发布,拥堵路段提前分流引导的重任;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解决大、中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策略,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市民采用公交出行模式。可见,解决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单靠某几个方面的交通控制设施的改善和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若干系统的综合运用,利用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融合在城市交通的各个环节当中,形成一个系统齐全,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控制子系统,交通流采集子系统,交通电视监控子系统,交通违法取证子系统,公路车辆监测记录子系统,GPS车辆定位子系统,交通诱导子系统,122接处警子系统,公交优先子系统等子系统。通过交通指挥中心支撑平台和集成指挥调度软件平台可以把所有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各子系统协同工作,确保城市交通有序高效地运行。

五.结语

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采取增加交通供给与引导交通需求并举的措施,双管齐下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在交通供给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状况下,治理交通拥堵应运用先进的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在有限的道路通行能力下疏导好已经产生的交通流量,从而减轻交通拥堵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王炜,杨新苗,陈学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4.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5.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6.樊晓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7.

第五篇:城市交通规划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育学院班级:11级车辆教育一班 姓名: 皮浩阳学号:201140970109 课程论文题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工程学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4年4月22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

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2.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3.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下载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战略

    德阳“1358”战略解读 为了实现,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冷静和科学分析后,今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明......

    发展战略

    1.定位 我们是一家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来解决中国大城市目前乞丐数量过多、经营乞丐现象、职业化乞丐增多等问题的社会企业。 2.资源 一.明确不同的扶助对象,......

    发展战略

    1.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股东会监事会战略委员会经理层 2.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盲目发展)。 企业过度扩张经营失败......

    城市交通调研报告

    关于鞍山市城市交通调研论文 摘要:城市交通是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受人、车、路、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申论城市交通拥堵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还靠“组合拳”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居住得更好。”如今城市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圆梦之所。然而,我国部分城市......

    城市交通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交通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3年7月到2013年9月 【调查地点】 洛阳市 【调查对象】 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 交警 司机 过往行人 【调查方式】 街头观察;调查访 任何......

    城市交通科学发展工作汇报

    城市交通科学发展工作汇报 从去年以来,以大部制改革为先导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成品油税费改革相继实施,我市交通管理、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任务,枣庄市交通局顺势而动、应时而......

    城市交通道路分析

    城市交通道路分析 ——常州世茂香槟湖小区道路 班级:08建姓名:管稀学号:08040507 在前一阶段的小区调研中,我们组重点调查了常州世茂香槟湖这个小区的交通,对它做出了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