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

时间:2019-05-12 06: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

第一篇: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

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

兰晓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特点,分析井冈山红色文化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特点;时代意义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其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涵,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井冈山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特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

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层面,简要概括为三个特点:

(一)井冈山斗争和人的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井冈山斗争为红色文化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是红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数量众多的诗词、楹联、歌谣、戏曲、故事、传说、标语、漫画,直接鲜明地呼应了井冈山斗争这一强烈的时代主题。它的独特的文化形式,记录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它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最主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生态,成为当时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化行为,对中国红军、根据地人民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红色文化是井冈山斗争历史“活”的见证。革命根据地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湘赣边界党的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人民的“硬实力”,还取决于红色文化的魅力,红色文化的活力,红色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软实力”。红色文化中的诗词、楹联、歌谣、故事等一部部革命历史经典,塑造了开天辟地的领袖和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悲壮人生和剑胆琴心,也为普通的红军战士、根据地人民的人生,确立了闪光的坐标。这些都是最吸引人和最感动人的篇章。红色文化,在精神价值上继承了中国文化这一特点,为井冈山斗争、为民族奋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的文化生态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注入了精神钙质。

(三)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根据地人民集体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1928年秋,毛泽东写下的《西江月·井冈山》,以大气磅礴、内涵深邃的诗词艺术,生动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1928年2月,彭德怀的诗作《跃上井冈旗帜新》,以澎湃的热情,抒写了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主题,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工农红军、根据地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呼声。红色文化,是他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总和,凝结了他们的智慧、传送了他们的情感、体现了他们的风格;红色文化,适应了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井冈山红色文化,所表现的那种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无畏气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坚强意志,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高尚情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法宝,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立足点。今天,我们重新学习研究红色文化,吸取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坚定信念的无畏气概。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红色文化讴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大无畏气概,鼓舞人们追求坚定信念的人格尊严,不受任何

外力所威胁。为共产党人、红军将士、根据地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最大范围也不过湘赣边界6个县,面积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也就是说,全国城乡的极大部分地盘是由国民党反动派所统治着,那么,井冈山军民是怎样同全国各个根据地一道,同心同德,并肩战斗,星星之火,终于燎原呢?这个问题,大量的诗词、楹联、歌谣、故事、漫画、标语等等,都作了充分的体现。1928年8月,毛泽东从湘南回师井冈山途中,获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阕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填词赞颂,更坚定了井冈山军民的信心,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应。还有歌谣《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唱的是“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故事《龙源口战斗》,讲的是“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跨江西两只羊(杨)”。还有故事《黄洋界保卫战》、《飞兵永新》、《大战五斗江》等等。这样的诗词、歌谣、故事不胜枚举,流淌着红色文化的血液,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一首民歌《歌唱中国共产党》,唱道:“中国共产党呀革命最坚强,穷人要抬头,全靠共产党,腊月盼春风呀,黑夜盼天亮,革命一定能胜利,穷人得解放„„”。还有故事《刘仁堪视死如归》,讲的是:莲花县委书记、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刘仁堪,当敌人对他下毒手的时候,他拉开嗓门喊道:“乡亲们!革命一定会胜利„„”。敌人残忍地割掉他的舌头。顿时,鲜血直淌,他忍着剧痛,用脚趾沾着殷红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共产党成岁!”。这些诗词、故事都表现了湘赣边界共产党人、红军战士、根据地人民那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渝”是什么意思?就是改变。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在中国一定能够建成共产主义。这种忠于理想、坚定信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即使砍掉脑袋也不会改变,坚定到这种程度。在乌云密布的年代里,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革命者矢志不移、坚贞不屈,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才所以燃遍全国,走向胜利。

红色文化为今天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困难和挑战,信心是战胜金融危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坚强基石。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在当前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困难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机遇也是前所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特别重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对我国、我省经济的不利影响还在不断加深。此时,风清气正,决心和信心可以凝聚人心。我们不论遇什么困难,什么情况,都要坚定加速发展、加快赶超的信心。只要我们在把握危机蕴藏的机遇中增强信心,在逆境中培育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如今,这句话已风靡世界,成为激励人们勇敢面对金融危机的一句名言。信心十分重要,但信心还不等于转危为安的巨大力量。要获得这种力量,只有在增强信心的基础上,必须是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同心协作才行。同心的基点在哪里?就在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念,步调一致,戳力同心,转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实现。当然,转危为机过程中决不会轻松,必然遇到无数的困难、艰辛、挑战,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红色文化体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和价值取向,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来源,我们必须以红色文化为我们提供的精神激励和支持,在特殊时期,以特殊的坚定信念,作出特殊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砥砺意志,推动科学发展,成功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既定目标。

(二)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必须掌握关心群众的重要法宝。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初,就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走遍了整个罗霄山脉,对湘赣边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社会调查。他十分了解人群众生活的疾苦,那时,工农革命军每到一个地方,通过写标语、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宣传革命道理,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同时,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深得群众的欢迎。故事《上门板》、《捆稻草》讲的是:红军官兵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借了老百姓家里的门板,用完后主动把它上好;用了群众的几捆稻草,部队出发前都整整齐齐地把它捆好,还给主人。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此时,又有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歌谣、故事,融入井冈山军民的心灵深处,为井冈山的斗争注入新的不竭动力。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战争的动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为湘赣边界党组织、工农红军能密切联系,为群众谋利益,因而从人民群众中取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党和人民群众坚如磐石的紧密团结,化为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艰难环境里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强大力量。这时候,许许多多的故事、歌谣展示了人民的心灵世界、生活态度、人生愿望和追求。当年,边界的群众从大人到小孩都动员起来,平时,帮助站岗放哨、送信、抓坏人、探敌情;敌人来“会剿”时,则参军参战,抬伤兵、运子弹、送菜送饭。故事《送盐》讲的是:”好不容易在白区弄来了一些盐,自己舍不得吃,用盐化成水,浇在衣服上,晾干后再穿着混过敌人的岗哨,把盐送到红军手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当时宁冈县茅坪乡妇女主任聂槐妆,这是她第五次给红军送盐。路上,敌人搜查很严,发现了她身上藏盐的“秘密”,残忍地把她杀害了„„。故事《削竹钉》讲的是:“为了保卫黄洋界哨口,根据地人民日夜削竹钉,削好后沾上牛粪和人尿再放到火上烤,然后把坚韧的竹钉埋在上山的路上。井冈山军民团结一致,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这些歌谣、故事,无不体现了党群之间,军民之间,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此后,湘赣边界的军事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面对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年,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斗争得以坚持、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的重要法宝。时至今日,这一重要法宝,更为珍贵。今天,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仍然是我们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依靠群众首先要关心群众,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胡锦涛同志“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的重要指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集民力,越是困难,越要重视民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理所当然就是政府最重要、最紧迫的民生工作重点。保增长,最根本的是保民生,我们始终要把发展目标定位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关注民生,要关注教育公平、医疗卫生保健、扩大就业、住房、人居环境、脱贫解困、生活平安等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利益问题。我们要珍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牢记宗旨抓民生,深怀感情抓民生,凝聚智慧抓民生,集中精力抓民生,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保障群众生产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群众“盼”上得人心,在群众“急”上下功夫,在群众“怨”上改作风。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全部工作都应该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更要有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红色文化的众多诗词、楹联、戏曲、故事、传说的艺术之树深深扎根于井冈山现实和红土地的厚土,抒发了革命领袖、红军指战员,根据地人民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当年井冈山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确实很苦。苦到什么程度呢?1928年毛泽东在宁冈茅坪八角楼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这样写道:“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须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须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十分昂贵之中,„„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若更甚。”那么当年红军和人民是怎样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取得胜利呢?有许多故事、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红米

饭,南瓜汤》这样唱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正因为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军民才不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故事《一根灯芯》,讲的是:“毛泽东亲自向部队宣布一个有关用油的规定: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间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部可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毛泽东在八角楼上,始终只点一根灯芯。夜色深沉,这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却目光如炬——他在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些歌谣、故事,是凝聚人心,战胜艰难险阻的向导,是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心灵航标。

红色文化的独特造诣,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在今天显得格外必要。诚然,我们今天的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环境截然不同。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不是要我们简单地模仿过去的一些做法,让半个世纪前井冈山军民的实践活动简单地在今天重复出现。就以艰苦奋斗而言,不是要大家重新过那歌谣中所唱的:“红米饭,南瓜汤”的清贫生活,只是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事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扬井冈山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坚决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今年全省行政支出零增长的目标,把有限的财力投入经济建设,用于改善民生;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坚决摒弃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事业”是完全一致的。越是困难时期,越要过紧日子,越要勤俭办事,艰苦创业。要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营造为政清简、作风清新、为官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经济振兴,文化先行。艰苦奋斗是一种气质,需要文化力量来浸润,弘扬红色文化所展示的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可以共渡难关,夺取胜利,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让红色文化照亮未来,让红色文化照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毛秉华.井冈山诗词选.江西省人民版社,1990.5

[3]江西省宁冈县委宣传部.朱德在井冈山的故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

作者简介:

兰晓程(1963-),男,汉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处长,主要从事井冈山斗争史的研究。

第二篇:红色经典的文化意义阐释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四川红色之旅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事迹,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崇高理想、钢铁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四川境内先后战斗、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行程一万五千里,足迹遍及近70个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会理、两河口、毛尔盖、巴西等重要会议;红军三大主力的两次胜利大会师都发生在四川这块热血土地上。四川是长征经过地区最广、时间最长、最艰苦卓绝、最可歌可泣的省份,十几万巴蜀儿女参加红军,9万余人壮烈牺牲。同时,川北还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的中心地区,红军在这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苏维埃政权体系,制定了土地法大纲。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人杰地灵,不仅诞生了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孕育了郭沫若等革命文化战线上的旗手,培育了刘伯坚、江竹筠等一大批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烈。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人口和资源大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万,有14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有全国第二大藏族区、最大的彝族区和唯一的羌族区;水能资源“富甲天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地6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座、国家级旅游景区138处。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红色文化与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巴蜀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交相辉映。全省红色旅游将形成“长征丰碑、伟大故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板块、六个红色旅游区、八条精品红色旅游线和三十六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发展格局。

红色经典的文化意义阐释

九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组织下,中华民族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所创作的歌颂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光明进步等优秀文艺作品,也就是优秀的革命文学艺术,都是属于红色经典的范畴。红色经典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记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

对红色经典的解读,从它的诞生起,就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以唯艺术的观点认为红色经典缺少艺术性,没有对丰富的人性进行揭示,缺少血肉丰满形象的塑造;有的认为红色经典作为革命的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失去了文学自身的特性„„等等。而今天,有的则在以戏说的态度叙述革命历史,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增加了娱乐的成分以满足人们的消遣需求,从而削弱了历史的沉实感和厚重感,使人们不能深刻感知沧桑的岁月,苦难的生活,坚毅的人民,伟大的革命,不屈的民族。深刻的革命意义被简单化、平面化的娱乐情趣所释稀消解。

时过境迁,今天当我们从宏观的革命背景中审视、解读这些红色经典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战场的硝烟和拼杀,已经远离了生活的艰苦和悲壮,而是处于信息经济时代,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实出发,更多的是基于文本的阅读集中关注艺术的意义。实际上,“知人论世”,阅读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实际,不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就不可能深入认识革命的内涵,自然也就不可能认知红色经典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它们所彰显出的民族生命的顽强、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屈不挠的进取意志、善良美好的人性和热爱和平的真挚。

一、红色经典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民形象九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政治昏聩的时代,又是一个内忧外患、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时代。人民要生存,民族要发展,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力量,担负起了拯民众于水火,挽民族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以新的思想启迪民众,向腐朽的封建势力进行着决绝的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经典深情地关注劳动群众的生存状况,有的表现黑暗势力压榨下的穷苦悲吟,控诉社会的腐朽堕落;有的则歌颂解放区的天,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的新面貌进行纵情歌唱。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下,“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文学艺术塑造人民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折射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人民形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创作实践得到了充分落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推动力,同样,反映社会转型期人民的命运、心理等运行轨迹,深层表现改革开放百姓思想律动的作品层出不穷,真实叙述了时代的沉重翅膀和涅槃后的飞翔。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革命文艺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以人民形象尤其是劳动人民为主体形象的文艺创作倾向得以确立、发展、繁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发展史上的新景观。

二、红色经典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之情“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倍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胡锦涛)列强的骄横,民族的危亡,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毛泽东)无数仁人志士以革命文艺作为战斗的武器积极地参与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为民族的富强呐喊。在面对日寇铁蹄蹂躏,国土沦陷的艰难时期,一大批文艺作品充溢着高涨的爱国激情,张扬着不屈的民族精神,掀起黄河咆哮的连天巨浪,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向侵略者勇敢地进击。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还是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革命文艺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向世界倾诉了中国人民热爱家园、建设祖国、追求和平的真挚感情。不胜枚举的表现爱国主题的红色经典,展示了对祖**亲的挚爱,宣扬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唱响了高亢的强音。

三、红色经典张扬着豪迈的革命激情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夺取政权,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除旧布新,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诞生,是新文化的崛起,是新的生活观念方式的改变。共产党人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革命文艺秉承这一革命激情,散发着豪迈的气势,形成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在战争年代,“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毛泽东)革命文艺以战斗的精神,承载着匕首、投枪、机关枪的功能,向敌人进行勇敢地冲锋。在和平时期,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改造,革命文艺又以革命的激情,鼓舞人们发扬革命精神,向生产进军,向自然进军,积极建设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和生产革命的浪潮,红色经典始终以充满高昂革命激情、拥有磅礴雄浑气势的形象催人奋进,一往无前。

四、红色经典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与强大的反动势力比较是何等的弱小。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着坚定执著的理想信念,不论斗争生存环境多么艰苦恶劣,始终恪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崛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历经千辛万苦,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形成洪流滚滚,所向披靡的强大力量。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共产党人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更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下的胜利。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也是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敢于在一张贫穷的白纸上书写最新最美的图画。革命文艺塑造了大批的革命者形象和建设者形象,表现他们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革命无限忠诚,对实现共产主义殒身不恤。以满腔的热情兢兢业业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工作中闪烁青春的光彩,彰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红色经典记录了战争岁月革命者用血肉之躯书写的理想信念,表现了和平年代普通劳动者用汗水浇灌的理想信念之花,展示了一个时代从革命者到人民大众充实、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

五、红色经典澎湃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始终呈现出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旺盛活力。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科学的精神滋润人们的心智,赋予人们认识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给予人们认知、把握世界的方法,更给予人们洞察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从而使人真正成为生存中的思想解放和实践自由之人。比较以往的任何革命运动,革命的任务、方向、目的从来没有像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蓝图如此清晰、规划如此科学、目标如此远大、成功如此巨大。革命的清醒产生革命的乐观,因此,在磨难时期,共产党人是胜利舍我其谁的乐观;在顺达时期,共产党人是忧患意识基础上的乐观。无论何时何地,革命者永远达观、坦荡、年轻。革命文学积极地阐发着这一乐观生活态度,不管是战争年代的战士还是和平时期的建设者,所有的正面形象无一不是生活的乐观者,工作的热情者,事业的追求者。他(她)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一切听从党召唤,把一切献给党,以无限的奉献为着人民,为着祖国,为着社会主义。红色经典所澎湃着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对那个时代革命者精神世界心理律动的真实写照,透视出他们有意义的生活观、价值观和大公无私的境界,深化了对革命意义的理解和阐发。

今天,当我们重温红色经典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封建腐朽势力的专制,更加铭记日寇铁蹄的残暴,更加感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雄壮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诚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让人们不会忘记的挫折教训,有的甚至是血的烙印,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使革命付出了沉重、惨痛的代价。这些永远都是人们苦涩酸楚的回忆。但是,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革命和建设所包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磅礴大气,它所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意义,永远是后人应该汲取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经典拥有无限的魅力依然会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动力。所以说,弘扬红色经典,可以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铸造与时俱进的革命品格,拥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相反,任何以简单化、平面化的娱乐情趣释稀消解红色经典的作为,都是对历史的不知,或者说对其中深刻意义理解的偏颇。

重视红色经典是因为它恪守这样一个原则———“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毛泽东《新民主义论》)敬畏红色经典是因为它为着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同上)感动红色经典是因为它给与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承载着复兴民族的使命和责任,激励我们弘扬真善美,追求幸福的生活。铭记红色经典是因为它使我们进一步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理性,形成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铸造与时俱进的革命品格,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旗,坚定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中。

浅谈“红色经典”

红色之惑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在文化市场掀起了“红色经典”的浪潮,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质疑回声不断。“红色经典”引起了娱乐界“乱花迷眼”的局面,实质反映出理论界厘定“经典”品格和“红色经典”经典气质的困惑。

为何经典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应该是自20世纪初开始的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奉献、牺牲的结果。评定是不是经典作品是有一些大家共同认可的条件特征的,诸如经典文本所应具有的超越时间性、内涵普适性、民族文化史诗性的等品性。就红色经典而言它具有时空上的超越性,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或深或浅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痕;红色经典的作品在认识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并且普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所遗忘,也没有因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红色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渗透着人类、民族和个人生存与命运的深层关系,揭示了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历程,是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有力力量。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经典。经典的产生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真金闪烁,终成正果,堂皇步入经典之殿堂,被后代景仰、供奉,反复诵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和精华、文明的象征。

经典产生的必要

红色经典的产生是历史的必要,在那个由传统经典文化导致政局动荡的年代,红色经典就是对传统经典的批判和否定,但只是局部的否定,可以说红色经典是基于传统经典文化而超越于传统经典文化。历史的车轮在转,一个时代更替又一个时代,前一个时代在传统经典的掌控下走向了灭亡,而新的时代要靠新的经典来开启,红色经典就这样应运而生。可以说红色经典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没有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了陈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禁锢;没有了腐朽的三大主义的羁绊。剩下的是思想的解放、言论的自由和与这个时代的相契相和。

我个人比较喜欢《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有“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红色重生的原因

红色经典在毛泽东百年诞辰之后逐渐出现在文化舞台上,由此也带来了很大商业契机,吸引了无数的关注与传承,然而由于红色经典作品德泛滥与商业化的加重确使红色经典出现了后现代的文化色彩,不再具有以前那种纯粹的精神色彩了。红色经典中的那些平等观念、道德思想主义、民族主义确在受着商人们的包装和毁改,变得不伦不类。

应该如何继承经典

经典不是真理,只能说它有某些优越性,不一定是完全没有缺点错误的。就像传统经典文化一样,它的优越性绝对要高于红色经典,因为它传承了几千年。但红色经典有它的先进性,因为它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的,但并不表明它是完全的正确,真理是要靠时间来检验的。正确的精华我们要保留,错误的糟粕我们要坚决剔除,来保证红色经典的纯粹性。

一代又一代过去了,红色经典传承的重任又落在了我们的肩上,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能力唤起红色经典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知道我们是否能保证严肃的历史记忆和反思不完全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怀旧时尚。但我坚信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典、这样的一群人会创造别样的辉煌。

著作《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属于前者的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演刘庆棠)《白毛女》、现代京剧《红灯记》(主演钱浩亮、刘长瑜)《智取威虎山》(主演童祥苓)、《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后加上《龙江颂》《杜鹃山》(主演杨春霞)《平原作战》《磐石湾》、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演奏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黄河》(同前)。

属于后者的有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称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上海的早晨》(创作于195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年以前),电影《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导演谢晋)《英雄儿女》(创作于文革前)《闪闪的红星》(文革中)《开国大典》《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周恩来》《焦裕禄》(文革后),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1949年以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文革前)《党啊,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文革后)。

由于文革十年反复播放样板戏,人们已经养成听唱的下意识习惯,1976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样板戏的选段仍然被照常播放。曾陆续引起巴金等人的批评,遂渐次淡出。1980年代晚期开始有人(崔健)试图以翻唱《南泥湾》等方式,对被认作神圣的红色经典进行解构;后来这成了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对此当时的批判声极其强烈浩大,其后渐次式微)。这种诉诸感性的颠覆方式(文学方面以王朔为代表)比理性批判的效力更大、更直接。19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在市场冲击下感到惘然的人们和演艺界借助市场运作手段经营两股动力推动下,出现微弱复兴迹象。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间有近4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850集。2003年初文学杂志《江南》刊载取材自同名戏剧又加以改写的小说《沙家浜》,引起了一场反对戏说、侮辱红色经典的轩然大波。沙家浜镇、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分别向《江南》杂志社提交了抗议书。包括《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先生的夫人以及上海沪剧院的党总支书记金女士在内的人士,均对所谓“戏说”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谴责,文牧夫人则表示保留法律追诉权。

2004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戏说红色经典。认定这些改编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低俗化”问题,改编者没有理解乃至歪曲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编织太多情感纠葛,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肆意扩大原著容量,“稀释”原著,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但也有批评说,“如果红色经典真有什么‘亮点’,它也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和侵犯,来自民间意识在审美形态上依然被顽强地保持并制约所谓革命文艺路线的限制”。“应该让历史来检验,而不是急于禁止。”围绕这一冲突,官方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和民间批评者间的纠缠、紧张,还看不到终止的迹象。

《红色经典2009》新梁祝组合 简介

专曲简介《红色经典2009》是一首由郑俊海先生改编,新梁祝组合演绎,特别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专曲!

当这首吸取了众前辈音乐家精髓的佳作由这对幸福甜蜜的爱乐组合用和谐之声传递出来时,就形成了新时代新一代人对“红色经典”的和平诠释。

歌曲以《今天是你的生日》为主线,精选出大家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经典革命歌曲,进行编排串联,词曲紧密连贯,衔接过渡自然,创意新颖鲜明!

此歌在多个电台滚动播出传唱后,成为2009年唱响全军的爱国歌曲串烧!也是网络第一首超经典的4分钟内12首中国革命歌曲大串烧!

红色经典中的稀世孤品??耗时四年完成的牙雕邮票

红色经典中的稀世孤品??耗时四年完成的牙雕邮票

由上海著名海派工艺大师耗时四年完成的牙雕邮票全中国独一无二,这套创作于1976年--1979代的《毛主席一生》100枚纯手工雕刻的牙雕工艺邮票。1997年8月曾经在北京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重大展出引起轰动,引来12万中外观众前来观看,豆粒大小的“开国大典”“全国山河一片红”等红色经典作品成为人们争相观看的珍品。被中央电视台、新民晚报,中国石化报等誉为是用“独特的工具、独特的材料、独特的艺术手法、独特的纪念形式制作的一套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稀世孤品。

这套《毛主席伟大一生》100枚纯手工雕刻的特种材料毛章(牙雕邮票)内容从1893年毛泽东出生地韶山刻起,直到毛泽东逝世。时间跨度84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现代史。其中毛泽东手迹,林彪题词等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浴血抗争的一段现代史。

内容主要有:韶山诞生、南湖红船、安源煤矿、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雪山草地、重庆谈判、全国抗战、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开国大典、访问苏联、抗美援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炮打司令部、接见红卫兵、全国山河一片红、上山下乡、毛泽东逝世。其中不少珍品创造了几个世界之最:最小的毛主席头像(0.3平方毫米)、最小的全国地图(只有0、2乘0、15毫米大小,2根头发丝宽。),最多的色彩28色(毛主席和林彪接见红卫兵),最奇特的是“南胡红船”的湖水在晚上会发出荧色的“夜光”,韶山前的水塘会发出夜光,还可以看到一种宋代哥窑名瓷上开裂花纹的效果,具有名瓷哥窑开裂花纹的独特美。

材料是用整段象牙中最贵的一段切割成邮票形状,6乘以9毫米(全套100枚)

《人民日报》评论“红色经典”

从《小兵张嘎》到《铁道游击队》,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闪闪的红星》,那些伴随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革命题材电影,如今成了“红色经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 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之所以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原本被掩盖的商业价值。因为“红色经典”都弘扬集体英雄主义,且本身是排斥商业话语的,而改编者的辩证法却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所以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被大众消费文化的写手所改写,成为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与商业时尚话语的奇特结合物。在一部分人看来,“红色经典”不过是包装过的特种大众消费文化快餐而已,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出现的文艺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认为“红色经典”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而“理直气壮”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浸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要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所谓市场需求,而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如此这般翻拍的所谓“红色经典”已经变色、变味,自然要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观众的抨击。

毋庸置疑,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重新观照过往的“经典”,不失为成功的艺术之路。这些年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也不乏成功之作。这种改编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原作,还为传统的阶级叙事添加更多的人性叙事或文化叙事,通过叙事角度的改变,使原作的意义得到转移和深化。比如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等,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00年根据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好地融汇了建构式改编的各种要素,成为名著改编的佳作,既得到了来自各方很好的口碑,又赢得了好的收视率。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学者强调的,“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在精神意义上保存经典的原汁原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该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创新和商业利润的双赢,“红色经典”才能真正“红”起来!(据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作者:马忠)

让红色经典融入世界先进文化

——走中国特色民族精神拓展之路

这故事承载着抗争的不屈与血泪;

这画卷铺展着激越的奔腾与奋起;

这旋律指引着未来的蓬勃与恢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唱红歌、演红剧、传送红色短信„„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主流。中国人民沉浸在红色的海洋里。回顾着激荡的岁月,展望着美好地前景。

红色经典作为文艺百花园的奇葩,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而成长、发展起来;民主革命民族战争,红绸舞动硝烟烽火;祖国建设宏图伟业,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改革开放面向大海,红歌嘹亮穿越时空。一条红色经典的文化创作之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熏陶下,成为鼓舞激励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复兴的精神家园。无数的事实证明,红色经典更会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不断进取的步伐,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它代表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性。

红色经典,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深扎根出新枝

红色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之中,四万万同胞要做亡国奴,中国传统文化同样遇到灭顶之灾的危急关头,红色经典似傲霜寒梅从中华民族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生发出了新枝条,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一经问世便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爆发着勃勃的生命力,以灯塔、以火炬、以长城捍卫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在: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气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以坚强不屈、抵御外辱、格守信义的气节;以血浓于水薪火相传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我们的文明史、发展史清晰可见,不断积累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天祥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等。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基因密码和强大精神支柱。成就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民族个性。红色经典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大的战斗性和时代性,对中华文化的包容转化和与时俱进起到了大融合大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红色经典的创作,无时无刻不在给红色经典的创新提供着清冽的源泉。

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为追求民主、自由、进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创造的新精神家园。它引领和树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信心与斗志,是由精神洼地到精神高地的最彻底的突围与筑造,是中华民族在精神领域的一次长征。正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特点,在精神上首先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枷锁,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主义,自己做了自己的精神主人,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红色经典,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凝大气倡和谐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经典,一定是代表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被西方列强所分割、包围,就是一些今天看来的的弱国、小国,也能对我们指手画脚、趾高气昂。中国的官员百姓无不仰人鼻息,看洋人脸色喜好而行事。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文化的没落,闭关锁国致使眼界思维被世界先进文化所抛弃。由于文化的落后,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落后挨打已是在所难免。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苦苦求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这条道路从文化开始,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创办的《新青年》、《湘江评论》等,红色经典开始了萌芽。五四运动的爆发可以说是对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检阅。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举起了先进文化的旗帜。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该书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以致罗斯福总统三次召见他。这是因为罗斯福已敏锐的意识到中国的大西北正在萌动着先进文化的曙光。《毛泽东选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出版,深受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国家人民的欢迎,也在于他的普遍真理与当地当时紧密结合的指导意义。

当《我的祖国》、《长城》、《长江之歌》、《黄河谣》以长城、黄河、长江中华民族隽永符号为背景的歌曲、影视剧,唱响国际舞台的时候,让我们回过头来设问,假如红色经典违背时代发展潮流,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不能代表人民的心声,怎么可能在世界列强的文化包围中首先取得突破和胜利呢?历史告诉世界,由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胜利,极大的推动了全世界范围的反殖民地运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彻底改变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受帝国主义列强独霸专制奴役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人民从此获得了自由民主的人权和发展权。(今天,这些刚刚被迫放弃了殖民地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摇身一变动辄以人权卫士出现于国际舞台上,就让人感到可笑和无奈,感到无耻和悲哀。他们为什么敢这样肆无忌惮的高喊,而我们为什么不能问,是谁给世界带来了人权和发展权呢?)不仅如此,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还毅然承担了国际共产主义义务,在自身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参与,取得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的重大胜利。战之能胜,和则能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还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典范,将中华文化中“和”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中国红色经典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巨大贡献,对世界一切追求自由平等民族和人民的引导。

中国革命的反动派们常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很厉害,这不是恰恰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先进文化的真谛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吗?否则,怎么可以团结一切争取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怎么可以团结全世界无产者?如果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先进性,不能代表世界潮流,就不可能突出重围,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就不可能走上世界舞台,中华民族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红色经典,民族复兴强大基石,真善美是底色

红色经典艺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经济,超越智慧。他蓬勃的生命力使无数的人民,无数的青年受益匪浅。

今天,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先进的文化为指导。同时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各种诉求显现,各种思潮奔涌,这些都呼唤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大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跨越。事实和实践都证明红色经典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红色经典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创新上。以红歌为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作。红军时期的《十送红军》、《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红星歌》;长征时期的《映山红》、《过雪山草地》;抗战时期的《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游击队歌》;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颂》、《南泥湾》、《东方红》;国内建设时期的《边疆处处赛江南》、《工人阶级硬骨头》;从涉及的人群看有唱给少年儿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有唱给解放军的《人民军队忠于党》;有唱给农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有唱给工人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有唱给农民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今天中国的舞台上活跃着《建国伟业》、《建党伟业》、《开国大典》、《中国1921》、《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旗帜》、《高高飘扬的旗》等等这些以以激情年代、祖国建设、改革开放等为背景的艺术创作依然是那么打动亿万观众,动人心弦。可以说红色经典无论是歌曲、电影、舞蹈、美术、摄影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红色经典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结合当时的背景,创作出了代表时代,反映主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作品。红色经典始终代表着时代的主旋律,是一艘凝心聚力的航船,是一条铺向幸福远方的金光大道。

红色经典的生命力体现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每天都有许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文艺爱好者们,自发的组织聚集在一起,唱着一首首老歌。围观的人们沉浸在那久远的旋律之中,回到那或战斗的、或建设的、或成长的、或学习的年代。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总能引发无数感慨,听了这些歌曲总是充满激情。

红色经典的生命力体现在真善美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的著作,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那朴素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章,读之、诵之总让人深受启迪。这种文风实际是作风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毛泽东的诗词、书法无不透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吴印贤、徐肖冰、侯波的摄影作品以艺术家的浪漫和革命者的使命,忠实的描绘了领袖们在充满烽烟的燃烧年代珍贵的历史画卷;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马峰等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讴歌了人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真实、风趣、朴素、自然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生活。从《黄河大合唱》拉开一个民族的怒吼的大幕,到《红色娘子军》把中华民族最柔美、最坚强的一面展现给了世界,再到《丝路花语》、《大梦敦煌》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华章,走遍四海五洲。这一幅幅激荡动魄的图画在我们的脑海中翻腾,这一首首乐曲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当一个民族创造的艺术经典有了真善美的底色,他所代表的文化融入世界舞台,那么这个包容大气迈出了自信坚定步伐的民族走向复兴还会遥远吗?

红色经典,了解历史建设祖国,金钥匙开未来

当今世界,阵营和思潮的交锋与斗争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呈现了多元化,多样性,隐蔽性,模糊性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阵营和思想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这就给别有用心者更大的活动空间。在这场新的斗争中,阵营所包含的人群,思想所包含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争夺的焦点就是青少年一代。

青少年是未来的宝藏,谁去开发它,谁就可以得到未来。美国肯德基快餐店,今年在甘肃兰州走进小学校园,在学校举行唱京剧,说京剧常识活动。并且把肯德基的一些小奖品和他们的文化很好的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传播给了我们的少年儿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是巨大和深远的。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有时候特别佩服西方文化的渗透能力,他们会绕弯子,不直接却持久。不象我们一动心思,人家马上就会防着。他们会用我们的文化外衣,包裹他们的战略目的。

一个民族只有他的青年一代了解、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并且具备认同感。这个民族才能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在建党九十周年前夕,中组部发布数据,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其中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40.2%;35岁以下党员251.6万名,占81.8%。这是一个政党对这个民族新兴力量的强大吸引力。首先,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历史感,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去。其次,要有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优秀不仅在物质的创造,更在精神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是符合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的,也是符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红色经典就是青少年打开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世界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竞争,必然是思想文化的竞争。红色经典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无可比拟的。她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她超越了民族语言的界限,成为一切追求进步,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人民的共同审美享受与情操陶冶的滥觞。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写道:“试看将来的寰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这是红色经典文化的未来。

传承红色经典文化?共建共享精神家园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此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号角,指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提振了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红色经典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红色经典的传承遭遇了挑战,网络恶搞“雷锋为了爱情而奋斗”、“潘冬子做明星梦”,这些恶搞、破坏性改编正在洞穿文化底线。与此同时,红色经典文化没有与时俱进,依旧刻板严肃,故步自封,缺乏原创力,成为红色经典文化传承的瓶颈。?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时至今日,红色经典正在淡出青年人的视野,走向被遗忘的角落。这不免让人痛惜,更引人愤醒,如何让红色经典文化重回故里,成为现实话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红色经典文化应与时俱进。随着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选择变得多样。红色经典文化往往过于严肃刻板,缺乏时代感,不能与当今现实社会形成衔接。这种发展上的滞后性,使得红色经典文化原有魅力失去了光泽,仅存有旧的时代印记,难以融合到当今时代。因此,红色经典文化应与时代相结合,如《智取威虎山》经典国粹曲目糅合进交响与民乐,淡化口号似的表演,运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就能打造出现代感的国粹,更容易为青年人所接受。

? ??红色经典文化应走向大众。脱离人民群众的文化不是经典文化,脱离基层的文化不是大众文化。红色经典文化要走群众路线,走向大众化,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响红色主旋律,营造红色文化大氛围。

? ??红色经典文化应富有创新性。缺乏原创力的文化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食物。要让红色经典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力,就必须勇于创新,将将鲜活生动的现实社会与红色经典文化衔合起来,打造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如红色频道的开办不能强加意识,剥夺观念选择权,而应创新经典节目,开设富有内涵而又有独创性的栏目,用红色经典的原创力吸引观念,让观众主动选择红色频道。

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红色经典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舟共济、合力建设。红色经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突出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经典

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洪斌:要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优势。一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建设。红色文化的载体建设,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系统性特点,它既有若干物质层面的“硬件”建设问题,又有多元的精神层面的“软件”建设问题。二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工作。要使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的传播,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成效,要让游客在红色之旅中受到心灵的感动和汲取奋进的精神动力。三是红色文化的践行实效。红色文化的作用还在于 “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行”,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精神层面上来。要通过长期的道德文化传承,先进英雄人物的事迹感染、日常行为的有素训练,从而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基础,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要以新时期革命纪念馆的精神塑造为内涵,寓教于乐,寓德于游,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布展与艺术手段相结合,增强艺术阳光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二是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科技雨露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三是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相结合,提升旅游的观赏性和知识性。四是红色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展现纪念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四川红色文化的历史回声 ——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在四川苍溪红军渡纪念地,拥有2000平方米的将帅台,旨在纪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等将领和八位1965年以前被授衔的苍溪籍将军。他们是当年浴血征战的广大红军官兵的杰出代表。将帅台后侧的巨型岩壁铭刻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大“红”字,凸现出苍溪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寓意红军将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无数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苍溪的山山水水,迎来了红色政权的诞生。

在汉语文化中,“红”是早期太阳图腾的符号。具有特别突出的联想意义和民俗意义。20世纪初叶,“红色”一词开始成为汉语史上最具褒义的色彩语码,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红旗”、“红军”、“红色暴动”、“红色苏维埃”等一系列新符号、新语汇,标志着“红色”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的政治的色彩,成为革命与奋斗的象征。建国以后,红色更成为国旗、国徽和天安门城楼不容更改的底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

红色所象征的文化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现代中国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岁月的风霜不能磨灭它的风采,在我们民族的心底酝酿着更加深厚的力量。一代代青年人身上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在火焰般的红色岁月中激发起来,沸腾起来,升华为崇高的责任心,呼唤着神圣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专家们认为,红色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着的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升华的精神宝库。红色文化应是现代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价值观的一部分,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正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川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四川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共同创造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人民革命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一切构成四川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

2005年,四川规划了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根据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资源类型、产品特色以及主题构想,四川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为三大主题板块: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和川陕苏区。这一划分,也是对四川红色文化整体的几种形态、形成时间、分布范围以及各各不同的特征性的一个准确划分,十分精当,很有概括性。

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四川近70个县,占当时四川县份的60%以上。而且是所处环境最艰险、敌我斗争最惨烈的地区。红军在四川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就实现了两次成功的大会师,长征中,在四川进行了数百次战役,许多辉煌奇迹也是在四川发生,其中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奇迹。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先后在四川召开了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华会议、巴西会议等14次政治局会议和重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四川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四川是红军长征文化圣地,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重大事件和传奇故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谈及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首先引用了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并说:“《长征》一诗共八句,后四句也就是刚才引用的四句,都是红军在四川的写照。”

四川是朱德、邓小平、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帅之乡。这一片伟人将帅故里的神奇土地,既孕育了一大批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张思德、黄继光、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和英雄的故乡。根据统计,在1955-1956年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四川籍人物,共有99位。其中,元帅4位(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占十大元帅的40%。

四位川籍上将,达州出了三位。四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各个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川红色旅游资源规划的第三大板块,是川陕苏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四川就开始苏维埃政权建设,先后组建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川陕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从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到1935年3月28日,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4月8日最后撤离南江。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两年零四个月(共计28个月)里,共产党和苏区人民在对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领域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最初实践过程中,在创建、保卫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这一系列的思想与实践经过后来人的不断继承发扬,研究开发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从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上,红色文化的物质表现包括各个时期开辟的苏区(根据地)、大大小小的战场、各类伟人和领导人故居、各种会议地点、各军队的行军路线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很多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时间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的革命时间,地域上遍及了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区域,物质内容上更是呈现出了很多形态。

红军长征遗迹和红军长征故事,成了四川和全国几代人的心灵培育和滋润的精神营养。古蔺县太平镇78岁的冯开珠老人亲身见证了红军二渡赤水的历史场景。时年12岁的他,曾接受红军战士手把手教他识字、写标语。这些年来,他被一代一代的孩子们看作是镇上最幸福的老爷爷。他回忆说,“红军二渡赤水,刚到镇上时,不少老百姓吓得躲了起来。他们一家见过红军后,发现这支队伍真是保护百姓的好部队。”

长征途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展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朱德同志同红军将士生死与共,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经受住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考验。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朱德同志身处逆境,却“临大节而不辱”,对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朱德同志坚决执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团结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最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会师。毛泽东同志赞誉朱德同志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胡锦涛《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

当巴山蜀水的奇山异水与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传奇和浪漫结合一起,就顿时成就了四川红色文化的别一种特色魅力。至今健在的红军老战士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她的叔叔王维舟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家,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小小年纪的王新兰为地下革命活动送信,9岁就参加了红军、10岁即踏上了长征路;在困难和逆境中,王新兰是一个倔强的人:她随红四方面军三次翻雪山过草地,在昏迷中曾走到死亡边缘。她在漫漫长征路上与红一方面军红二师的政委肖华将军相识相知,1937年,王新兰初识罗荣桓热心为他们搭鹊桥;毛泽东让她“快去追肖华吧”;1939年11月21日,他们终于结婚,并用几斤小米做了顿午饭算是摆了“婚宴”„„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美丽爱情,其发生地虽然十分艰苦,但因为两颗纯真的心,他们的爱情却浪漫无比。

在所有自然的、人文的风景里,最美丽最光辉的要数人物风景。四川有了朱德、邓小平这样的人物风景,在其照耀下的土地,变得格外神奇。那里的人们作为同乡,都为之而兴奋、激动,产生景仰、崇敬之情,为之而骄傲、自豪,在无数亲切感动的心灵之中,朱德、邓小平他们就像是自家人似的,或者是人民的孝顺儿子,或者是孩子的慈爱父亲,或者是街坊的忠实朋友„„而这一切情感心理,往往是从小就开始产生,从小就获得心灵的感动、激发,从小就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培育,且不说人们茶余饭后、田边地角的绘声绘色的亲切回忆、热烈谈论。这种种丰富多彩的内在情感心理,其外化表现也是丰富多彩,比如远近的人们都要前来参观、访问、瞻仰、学习,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且,人物风景总是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为人们心中最普遍、最具神奇意味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文化创造、文化动力。

基于这一原理,小平故里广安,提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及其宣传展示策划应是:“展现伟人风采要艺术化,宣传伟人思想理论要生动化,讲述伟人生平事迹要情感化,富思想道德教育于游乐之中”,实施了把发展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的配套工程,使小平故里的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品味红色旅游地区。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真正成为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信念,传承一种精神。

提起朱德同志,人们都亲切地叫他“朱总司令”,人们忘不了井冈山故事,忘不了朱德的扁担,忘不了“长征二万五千里,壮年壮志堪与比”,忘不了太行山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忘不了令人向往的南泥湾,更忘不了朱德敢讲真话的铮铮风骨。朱德同志一生中波澜壮阔,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也是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从佃农之子到共和国元帅,这一特殊的人生历程造就了朱德同志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感情。朱德同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朱德同志强调:“如果不靠搞好社会主义来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

胡锦涛《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指出:“ 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和学习朱德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

四川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种类涵盖了四川尤其是川陕苏区时期政治、军事、文化、宣传以及红军生活、战斗的各个方面。原省长对记者谈话中说“如果说,革命遗迹遍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四川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石,那么‘红’‘绿’叠加、托‘红’衬‘绿’的资源组合就是四川足以骄人的独特优势。”说到这里,张省长话语中满是自豪。“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大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四川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更是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

1.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比较均匀,保存也比较完好,是“红军文物露天博物馆”。仅巴中市内就有馆藏红军文物10619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2826件,有已经公布的不可移动红军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野外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战壕万余处(不包括广元、苍溪、万源、汉中等其它地方在内)。

2.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红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川陕苏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英勇牺牲,有446名共和国将军在这里战斗过,目前市内尚有健在离休老红军12名,在乡老红军、西路红军、流落红军4080余名,他们是一本“活的川陕苏区历史档案”,是全国健在老红军最多的苏区;199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的200余亩土地上建立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现已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陵园等十三大碑区,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共嵌碑4280余块,石刻红军英名13.2万。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3000余块。中有:元帅2人,国家级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省、军职922人,地师职1448人(其中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38人)。刻入英名纪念碑的有团、师、军职,地厅级,省部级1万余人:1927-19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西路军、失散、在乡红军6830人;知名女红军220人;20个县(市)的红军烈士9万余人;鄂、豫、皖、川陕的红军烈士3.2万人。人民日报2002年6月24日海外版新华社记者苑坚撰文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通江县沙溪镇的王坪烈士陵园内安埋有7800余名烈士,其中师团级以上的有30多名,它是全国唯独仅有的红军为自己牺牲的烈士建造的墓碑,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种类齐全,其中保存下来的原始文件、资料、武器、文物合并起来,基本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当时整个苏区的战斗里程和创建历程。

3.两大代表全国红色文化的震撼作品: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歌谣。

红军石刻标语是红军在宣传工作上的一大创举,川陕苏区现存有原始红军石刻标语1300余块,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其中有红军入川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有堪称“世界石刻之最”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也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平分土地”刻在九子坡佛尔崖上,西距通江县城30公里,车临洪口12公里,字高5.7米,宽4.9米,笔划深0.1米。“赤化全川”刻在通江沙溪乡景家埭的石崖上,字高5.5米,宽4.7米,笔划深0.35米,笔画间躺卧一人,尚有余隙,在四十里外仍清晰可见。

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带来的川陕苏区红军歌谣,与川北民歌曲调相融合,更加易于传唱,当时流传的1000多首红军歌谣,在今天的大巴山民间田野,依然还有400多首被广为传唱,这为这块苏区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歌谣将大巴山的民俗、风情、自然与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意识结合,具有民族性、历史性、革命性和艺术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当地在这方面文化内涵挖掘上的疏忽,其开发和利用情况不乐观。但此方面留下了很多文本资料可供研究。

作为红色纪念地,一方面是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精神,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是老区人民希望借助发展红色旅游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切愿望。以红军在四川的历史行程和革命遗迹为主线,充分展示四川丰富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发挥红色旅游的优势,是我省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近几年,已有很大突破,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如何寻找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突破口,并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全面系统地总结四川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作出对策性探索,乃是当前面临的任务。

近年来,在抢救性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四川各地加强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建成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四川既注重革命文物的全面保护,更注重红色资源的利用,坚持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做文章,狠抓突出重点,深挖内涵,提高品位,把红色资源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加强无形红色资源的宣传、利用工作。近年来通过编发红军在四川的历史资料,制作电视纪录片,组织召开红色资源研讨会、老红军座谈会、知名人士参观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红军在四川的战斗史实和四川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宣传四川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等形式,受到很好的社会效应。

加强自然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各地采取了积极灵活的对策。高起点实施保护措施,切实避免自然人文资源损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第一流红色文化遗址,创高品质红绿游目的地。

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历史的烟尘也使许多历史真相、真心英雄被掩埋,被尘封,在穿越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隧道后,更是扑朔迷离,令人悬想不已。这恰恰是图书出版的一个绝妙的切入点,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寻求历史真相,恢复历史原貌,演绎传奇故事,歌颂真心英雄,这既是弘扬主旋律,又会得到强烈的市场反应,还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品牌打造与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吸纳红色文化气韵,塑造主题文化品牌,要形成品牌意识和品牌思维。品牌打造中的一个重要思维就是品牌方向定位:品牌打造是硬性投资?还是软性投资?硬性投资(即资本的投入)方式,它的制约性、有限性和风险性都很大;软投资(即文化资源的转化)方式,它有很强的张力,制约因素少,效益高。

品牌打造的第二个思维:品牌主题的聚焦(即聚焦点究竟落在哪里)

选定聚焦点,要综合多方面要素——主题在地域上的亲近性,文化主流上的亲近性;主题的差异性。

全社会对红色主题认知度越高,推广成本越低;而可操作性越强。

主题延展性?红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些积淀决定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强势的市场冲击力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张力。

品牌打造的第三个思维:品牌要素的整合

品牌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挖掘、组合、融合、提炼和创新的过程。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主题品牌的素质和层次。整合各种开发要素?将红色文化内涵和符号有机地贯彻到各个经营环节中去。比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去,实现主题文化的品牌创新。

成功打造主题文化品牌,为单体红色文化实体的经营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一种以文化品牌为方向的酒店发展模式,并且证明,文化品牌建设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品质和层次;这种软投资避免了升级换代中的投资瓶颈。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红色旅游相伴红色文化而生,红色文化赋予了红色旅游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与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有机组合,旅游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民主重视红色旅游,四川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红色旅游的省份之一。近些年来,四川为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红色旅游规划。二是加快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三是加大红色旅游的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配置资源,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四是加大红色旅游宣传促销。1999年5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将帅故里游”主题活动,连续4年在国内旅游交易会上宣传推介四川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去年,我省重点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考察采风等系列活动,细化推出了“将帅故里游”旅游线路,开展了“中学生爱我家乡游”活动。2005年围绕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全力推进小平故里广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广安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四川)百姓生活游”启动仪式暨“相聚小平故里广安”等活动。“小平故里游”、“将帅故里游”和“华蓥山”等红色旅游主题线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五是推进区域合作。近年来四川省重点加强了与陕西、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总体上看,四川省红色旅游起步早,但存在问题也较多,如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保护不够,缺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市场运作机制,许多红色旅游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比较粗浅,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省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应高度重视。战略决定成败。企业发展如此,产业开发更是如此。四川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和厘清产业开发战略。从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出发,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主要应该从资源整合战略、品牌战略两个方面着手。当前要从几个结合着手策划红色旅游产品。

要在红色与绿色的结合上做文章。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地区和川北、川东北山区,这些区域不仅红色文化集聚,而且生态环境优美。我们在策划红色旅游产品的时候,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要把红色旅游与干部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红色旅游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起来;要把红色旅游与企业建设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红色文化建设发展是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方针指导下由政府主导来实现的,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作用是实现其发展的可靠保障。为红色文化建设发展的公益性质所决定,它在很大的意义上是排除商业市场的自利性的,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自然增长是达不到实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人为促进,结合市场运营,才能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兴起全省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我们要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以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目标,不断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文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文化格局。

作为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政府要多一些文化和红色文化知识,当知识被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成为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在文化产业起步阶段,政府比企业更容易获取诸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各地的比较优势、有关失败与挫折的经验知识等宏观公共信息,因此,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传播,在培育产业主体、改善市场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学者陈世松在谈到传播品牌形象方面时指出,地方当局及其官员拥有广泛的行政、社会资源,这是文化智力所不具备的。二者有机结合,携手推进,有可能以高效、节省的方式,取得品牌形象的最佳传播效果。而在整体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发展方面,利用广泛的行政、社会资源,获得红色文化公共信息的最佳传播效果,何尝不是如此。

要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引导社会热点。围绕工作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市委总体部署、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要将一些红色文化建设成为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特色优势文化产业。

四川:红色文化?催人奋进

讲红色故事?走英雄道路

“身受重伤的黄继光从暗堡前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2月26日,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师某团红色故事演讲会高潮迭起。从张思德、黄继光到杨业功,英雄的故事让台下官兵们激奋不已。“一个英雄就是一面旗帜,让预备役官兵呼吸着英雄的气息成长,就会自觉矫正人生追求的某些偏差。”该师师长陈志勇如是说。

红色故事激励人奋进。该师将身边可学的英模故事搜集整理成册,下发给官兵学习;开展“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举办“讲英雄故事、走英雄道路”红色故事演讲会。通过学习,官兵们深刻认识到:一支军队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就不可能成为胜利之师;一个预备役军人如果不践行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战士。

唱红色歌曲?受思想洗礼

红歌唱响,激情飞扬。如今,传唱“红色歌曲”成为该师广大预备役官兵的新时尚。

为了让预备役官兵在歌声中接受革命传统思想洗礼,增强履行使命的责任感和敢打胜仗的战斗精神,该师协调地方广播电台定时播放红歌;利用部队整组、训练、集会等时机,组织官兵在多种场合学唱、传唱红歌;精选100首旋律激昂、凝聚军心的红色经典歌曲,制作成手机铃声供下载。该师还积极开展红歌卡拉OK大奖赛和评选“十佳红歌选手”活动,大力营造学红歌、唱红歌的浓厚氛围。

编红色短信?说心得体会

“用赤胆诠释忠诚,用大爱回报人民,用热血报效国家,用行动履行使命,用珍惜对待荣誉,用执著追求事业。”„„2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短信大赛在该师某团拉开帷幕,不到1小时,官兵们就创作出100多条脍炙人口的短信。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才能得到官兵认同。为此,该师深入开展“编红色短信,做合格预备役军人”活动,发动官兵把主题教育中的学习心得体会、感知感悟编成易记顺口、振奋人心的红色短信。在师团局域网开设红色短信交流平台,及时组织网上评比活动,并依照网络点击率评选出?“最受欢迎十大红色短信”。不少官兵说,红色短信充实了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

看红色影视?更坚定信念

正在执行防尘治理任务的该师某团预备役战士李斌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看红色影视片,“红色影视是‘精神氧吧’,让我们的心灵更纯净,信念更坚定”。

为让广大预备役官兵坚定价值追求,该师开展了?“看红色影视、学优良传统、走英雄之路、做忠诚卫士”红色影视展播月活动,先后将?《上甘岭》、《开国大典》等30余部红色影视片放到师团局域网和地方党政网,供预备役官兵欣赏。组织开展影视评论活动,召开军旅影视作品赏析会,举办“我看红色经典”有奖征文,通过写心得、谈体会,引导广大预备役官兵牢记职责使命,坚定热爱本职报效国家的信念。(补鹤龄?王玖成?本报记者?郝勇)蓬溪:红色文化铸就革命老区新风采 举党旗、铸党魂、坚定信念跟党走——

地处川中,过去的遂宁市蓬溪县以其原生态植被、山水、书法、洞经音乐而驰名。近年来,蓬溪作为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而声名远播,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快速提升。

这里爆发了大革命失败后四川的第一次国民党旧军队成建制的武装起义,建立起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扛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大旗。四川的3个 “红色”第一,都发生在幅员面积1251平方公里的蓬溪大地上。

近年来,按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带动老区经济发展的思路,蓬溪县将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的工作来抓,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红色历史闪光至今

1929年6月29日下午,贵州思南人、32岁的旷继勋在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率领全旅4000余名官兵宣布武装起义,树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大旗,将部队改编为红一师、红二师和先遣师,星夜向蓬溪县城进发,于6月30日攻占了蓬溪县城,摘下了国民党蓬溪县指导委员会吊牌,捣毁了国民党县衙署机关,没收了县衙大印,烧毁了粮册档案„„

旷继勋、罗世文等带领红军战士到街头、茶馆、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四处张贴“四川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布告、“工农朋友组织起来暴动”、“打倒地主财东”、“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等标语,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旷继勋蓬溪起义,是在中共四川省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震惊全川震动全国的革命武装行动,在四川和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创下3个“红色”第一。

此次起义,打破了国内革命白色恐怖的危局,极大地激励了全川人民的革命斗志,在四川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对开创洪湖、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起到了支援与配合作用。当旷继勋在蓬溪宣布武装起义、树立起红军大旗的同时,中共四川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川人民发布了《为江防军第七混成旅举行革命兵变的宣言》,四川各地纷纷响应,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2009年,旷继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如今的蓬溪大地上,这个距今82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抚今追昔,人们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励着自己在当下建功立业的热情。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的蓬溪,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

在该县领导看来,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发展,必须转化独特的资源优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老区精神形成的政治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结合实际,把红色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才能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蓬溪县委、县政府找到了破题之路。蓬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旷继勋纪念馆;从国道318线到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旷继勋发动起义的地方,修建起了一条长约7公里的“继勋路”;在牛角沟起义旧址周边,配套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浮雕;在蓬南镇忠烈街烈士陵园内,新建了革命烈士碑林。

2009年6月29日,蓬溪县成功举行了四川省第三次老区发展论坛·蓬溪会议和蓬溪起义暨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8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此次活动,创造了蓬溪有史以来开展活动的4个之“最”,即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评价最高。

2010年,在蓬溪取景的爱国主义电视剧《女子军魂》开拍,以蓬溪起义为背景的电影《旷继勋蓬遂起义》在央视播出。

如今,蓬溪在全县各景区和国道318沿线,规划建造了有代表性的雕塑、造型、壁画、宣传栏等红色文化走廊。对县内的3处红色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和论证,打造了旷继勋纪念馆——牛角沟起义旧址——蓬南烈士陵园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眼下,在成都-广安-巴中的省级红色旅游线上,蓬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下一步,蓬溪将着力打造四川红色文化博览园,修建红军博览馆和红军街,把旷继勋纪念馆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争取纳入川渝两地红色旅游环线。民富县强的老区新貌

任隆镇的仙桃熟了,畅销成渝;莲珠桥村的农家乐热闹,周末一座难求;“无中生有”发展门业,如今已是“西部门都”„„行走在今日的老区大地上,随处可见新风貌新气象。

近年来,蓬溪把红色旅游作为减贫产业来抓,让当地居民参与红色旅游决策并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实现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各景点周边村党支部纷纷创新“农家乐”接待模式,引导村民发展红色之旅一日游,带动了饮食、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赤城镇莲珠桥村这个昔日人均年收入仅800元的省级贫困村,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摇身一变为人均年收入达5000多元的现代生态农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20万余人次,年创产值近850万元,户均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

红色文化也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为了蓬溪的发展,全县上下更是形成了领导带头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工作作风。

针对蓬溪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该县“无中生有”找到了发展“门”路,两年来共签约引进门业企业40家,建成投产13家,被全国高科技建筑建材产业化委员会授予遂宁市蓬溪县“中国西部门都”称号。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蓬溪的水果、胡萝卜摆上了北京的超市,原生态鹅卖到了天津,仙桃走进了重庆,青刀豆更是远销欧盟。

在这片红色大地上的蓬溪人,正在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勇争先的革命老区精神,书写着绿色经济县、新兴工业县、特色文化县的崭新篇章。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昨日在蓉成立 ??昨日,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成立大会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来自四川各地的红色文化收藏协会会员参加了成立大会。与会者还在现场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举行了捐款仪式,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收藏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热爱红色文化的收藏爱好者日益增多。而在历史上,四川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实物、文档、图片等历史资料。

??“协会成立,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收藏,推动四川乃至全国红色文化繁荣。”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会长王学茂介绍说,该协会是国内首家全部由红色文化收藏专家及其爱好者组织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目前成员有上千人,“我们的目的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红色藏品汇聚在一起,形成规模,弘扬红色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中红网四川成都2013年4月25日电(红笔杆)2013年4月21日,伴随着庄严的国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暨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成立大会”在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隆重举行。出席本次大会的有毛泽东同志的亲属和其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省文联、省民政厅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四川各地的1000余名红色文化收藏协会会员。

??? 会议开始前,全体参会人员怀着沉痛的心情为雅安芦山地震遇难者默哀,并现场举行了捐款仪式,为雅安芦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上,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会长王学茂先生,毛泽东同志的亲属、中国红色文化联合会会长毛小青女士,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先生先后致辞和讲话,回忆和歌颂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丰功伟绩,共同见证了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成立的盛况。

??? 王学茂会长在致辞中说,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以推动四川乃至全国红色文化事业繁荣应运而生的,是国内首家由红色文化收藏专家及其爱好者组织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目的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红色藏品汇聚在一起形成规模,为弘扬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 毛泽东同志的亲属、中国红色文化联合会会长毛小青在致辞中讲到,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的成立,为红色文化提供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相信通过广大会员的努力,一定能使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 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在讲话中说到,在我们即将迎来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召开纪念大会,缅怀和歌颂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在民主革命时期,四川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大省,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的诞生,担负起了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把红色文化广为传播,为构建和谐四川贡献力量。四川巴中兴建红色文化园

日前,四川巴中南龛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据悉,南龛文化产业园规划区域3.8平方公里,将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历史文化体验区、快乐文化体验区等7个主题功能园区,首期建设投资20亿元。其中核心区将改扩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军将帅纪念像园、将帅书画碑林长廊,与已经建成的红军纪念碑、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将帅碑林、红军墓园等紧密相连。

四川省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牺牲。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旅游资源十分厚重。(四川广安首届红色文化节开幕

中广网成都9月8日消息(记者周平隆敏 广安台记者苏坤明)9月7日晚上,由中央芭蕾舞团带来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四川广安会展中心精彩上演,由此拉开了广安市首届红色文化节的帷幕。

广安市拥有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曾孕育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中华儿女,工农红军33军、川东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等革命力量相继在这里战斗。境内多处革命遗址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誉为四川“红色旅游第一城”。

本届红色文化节由广安市委、市政府主办,为期10天,旨在进一步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广安红色文化底蕴,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讴歌华蓥山游击队革命先驱。

文化节期间,广安市将安排一系列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伟人故里红色经典书画及音像制品展”、“西部城市电视发展(广安)高峰论坛”,以及红色文学讲座、红色文化纪念品展、大型广场歌会等。

四川华蓥繁荣红色文化激热红色旅游

中广网广安8月5日消息(记者隆敏 广安台记者苏坤明 王晓均?杨天军)8月4日,记者从四川广安华蓥市人民政府获悉,该市今年以红色文化为重点,紧紧依托华蓥山游击队革命遗址、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新华日报》纸厂遗址、“双枪老太婆”等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弘扬红岩精神,繁荣红色文化,激热了红色旅游。

华蓥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展示红色文化成果。他们花巨资相继在华蓥山旅游区建设了华蓥山游击队纪念墙、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雕塑了“双枪老太婆”巨幅塑像;建立了华蓥山游击队烈士纪念园,在华蓥山广场建起了华蓥山游击队群雕;开发出了华蓥山游击队群雕、红色华蓥纪念墙、“双枪老太婆”雕塑、游击队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游击队练兵场、瞭望台、游击战壕、游击步道等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创新开展了“讲华蓥山游击队故事、瞻仰华蓥山游击队纪念墙、走游击队小道、吃游击队伙食、唱游击队之歌、体验游击队丛林野战”等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缅怀革命英烈魂。

同时,华蓥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他们坚持以红色文化吸引人,以红岩精神感染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开发出了“华蓥山游击队音像杯”、“双枪老太婆饼”等红色文化纪念品;组织编排出了“没有玷污党的荣誉”、“红杜鹃”等一批高质量的红色文化节目,大力提升了华蓥红色文化的魅力。据统计,华蓥市1至7月接待游客23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37.1%;其中,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41.3万人次,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9%、38.3%。四川广安红色文化影视旅游城项目一期明年6月建成

记者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日前,由北京、浙江企业投资30亿元,广安红色文化影视旅游城在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隆重开工建设。

据悉,广安红色文化影视旅游城是四川省重点工程,也是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重大献礼工程。

作为广安市开工建设的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3500亩,由红色文化影视旅游集散中心、名家生态园、影视创作度假区、红色大峡谷拍摄游览区、红色影视拍摄游览区、川东抗战主题园六大部分组成,将建成为一座集综合影视制作、影视旅游和影视娱乐三大产业相互支撑发展、独具特色的新型影视城。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6月建成,并完成“一品一城”,向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献礼。

为促进该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召开办公会,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广安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抽调精干人员为项目建设服务,确保了项目落地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广安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旅游业态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提升小平故里形象、创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井冈山井之源红色文化培训中心感悟

井冈山井之源红色文化培训中心感悟

今天的井冈山是一座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山,在这里我们不停奔赴前往各地旧址旧居学习,不断的受到一段段红色故事的洗礼,一次次的震撼带给我们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也是对于我们思想维度的一个提高。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传承给我们的井冈山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今天的井冈山与战争年代的井冈山不同,已经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留给我们的是一段段振奋人心的故事。井冈山红色培训通过将井冈山的红色故事经过口口相传,使学员更加深切的体会井冈山精神,更深切的体会革命情怀。我们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井冈山奋斗的这些烈士在井冈山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牺牲自己的一切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井冈山最危急的时刻有着花一般年纪的吴月娥抱着敌人头目跳下悬崖的故事,年仅18岁的她,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抱着必死之心保卫着井冈山的人民和伤病员,18岁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她却用她小小的身躯大大的勇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保卫着革命,传播着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掩护队伍而牺牲的卢德铭,他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自己是高官而为了保全自己牺牲自己的战友,反而是为了掩护部队撤离而折返去与敌人斗争,他也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山思想后支持上山的人,在卢德铭英勇就义后毛泽东痛呼“还我德铭”,可以看得出来毛泽东同志失去卢德铭同志是表示深切的痛苦与惋惜。死在叛徒手里的王尔琢,一位立下“革命不成功,不剃胡子,不剪头发”誓言的将领,这一句话看出他对革命的心是多么坚定,但是这样一位将领死在了自己昔日战友叛徒袁崇全的枪下,一位是28团团长一位是28团二营长,王尔琢相信袁崇全能够顾忌昔日的情分回心转意,便追至江西崇义思顺墟,劝回了两个连的官兵,但袁崇全却恼羞成怒开枪射击王尔琢,英勇就义。这些年仅20多岁的青春年华,却在人生转折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保卫着革命的成功之路。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看到的每一件藏品就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段历史的印记,一段历史的画卷。在茨坪旧居中你可能难以想象在这样一幢幢古老的房子中,却是当时的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公卖处等,再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先烈却坚持斗争,坚持革命。井冈山斗争的岁月中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太多,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了保证,井冈山干部培训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将我们红色的精神传承与学习,为我们工作增添动力,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引。

第四篇: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第7卷第1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Ilic UniVersi够(Social Science Edition)V01.7 No.1 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1JD085_03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刘建平,刘琼艳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动

力,因此在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应重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阐述了井冈山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在旅游深度开发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旅游是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的形

式,融教育性、政治性、观赏性、休闲性、娱乐性于一 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没有红色革命文化 资源也就谈不上红色旅游,所以科学合理的开发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一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 概况

革命历史“红”,一直是井冈山文化资源的优 势。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 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巍巍 五百里井冈山,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 物馆。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灵魂在于它独特的红色革 命文化资源,即它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井冈 山精神。它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两方面,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类:

第一,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24个字:坚定 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 于胜利。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培育出来的革命的民族精神。

第二,革命歌舞、文艺。红色革命歌舞、文艺作 品是革命年代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精神风貌的反映,收稿日期:2006_04_09 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 斗不息。

第三,革命故事、传说。我们党和红军在井冈山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 志艰苦奋斗,带头参加劳动,如今“毛委员背粮过黄 洋界”和“朱德的扁担”等动人的故事仍被人们传诵 着。

第四,革命标语、口号。革命标语、口号如“红 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要革命的,跟我走”、“只有 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 失败时的英雄。”等曾鼓舞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前 赴后继。

第五,革命伟人、英雄。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的伟大斗争中,井冈山上汇聚了一大批中国革命 的杰出领导人和革命英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 怀、陈毅、膝代远等等。

第六,革命诗词、歌赋。镌刻在岩石和墙壁之上 革命诗词成为了井冈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毛泽 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等诗词尤其深入人心。

第七,革命遗址、文物。迄今仍保存完好的革命 遗址、旧址有100多处,其中黄洋界保卫战、朱毛会 师地、龙江书院等21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省级保护遗址6处,市级保护遗址35处,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历史

万方数据86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照片3000多张。

二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及优势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工农革命斗 争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 又相继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04年,井冈山被国 家命名为“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高、数量多、开发维护较完好、革命文化沉淀深厚、主 题鲜明等特点,而且相对于其他红色旅游地的最大 优势在于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 革命中的无与伦比的独特地位,是“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第一部土地 革命法、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色军事院校、第 一家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第一家红色 造币厂、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第一次提出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这些独特的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是井冈山红色旅游 开发的支柱,所以要深度开发这些无形的或有形的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保证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三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 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缺乏保护意识和行动

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如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可 以重复利用发展的。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经营 者和开发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有意忽视、漠视对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知识,导致不合理、盲目的保护;由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 其自身的脆弱性(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是无形的或是 散落在民间,加大了收集保护的难度)等原因,很多 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这不 仅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损失,也是党和国家的 不可弥补的损失。

2粗糙的规划、设计,缺乏吸引力

第一,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专业的设 计专家等原因,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片面 追求经济效益和当地政绩,不考虑当地旅游红色文 化特色,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互相低层次抄袭。盲 目的重复开发建设使红色旅游文化氛围丧失,文化 的独特性丧失。第二,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 转化为红色旅游产品时,缺乏创意的构思和新颖的 表现手法,形式多表现为单一化、粗糙化,如红色旅 游产品多为橱窗展示,只是简单地把革命遗址标示 出来,加以说明,观光内容多为静态,缺乏足够的吸 引力。

3简单、低层次的开发,缺乏红色文化内涵 第一,在开发过程中,仅限于对现有资源的简单 利用,对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红色革命精 神的锤炼不够。有的甚至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严 肃性,歪曲历史,扭曲事实、调侃英雄人物,在红色形 式的表面附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第二,井冈山 主要以开发革命遗址类有形的文化资源为主,缺乏 对无形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 设计,缺乏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 挖掘。第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致使有的红色革命 文化趋向庸俗化。由于旅游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和有些旅游者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将有红色文化 特色的东西进行不正当的舞台化、庸俗化,满足旅游 者追求新奇感以及认同感。四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深 度开发对策

1进行专业、科学的保护

我们应该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我们党发 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不加强保 护或是保护不当,就会遭到破坏。’而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加强旅游经 营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社 会公众的保护意识,还包括多方筹集资金,实行更有 效的保护;组建强大的专家队伍,实行更专业化的保 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行更科学的保护;加强法制 建设,实行更合理的保护等。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的保护应包括两方面:

第一,对有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将井 冈山的革命历史遗址、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 资源强化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办法,对 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资 源,进行原真性的保护。

第二,对无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对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时,不能只偏重 有形红色资源的保护,还应对革命歌舞、口号、英雄 事迹等无形的红色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加强井冈 山无形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组织力量,广泛

万方数据第l期 刘建平,等: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87 搜集井冈山斗争史料,英雄事迹,革命歌谣舞蹈等。还应该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艺人进行组织 和扶持,因为他们是无形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者。2。实施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

第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旅游 的发展,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制定规划,不可无序开发、盲目建设,甚至乱搭滥建,造成资源 破坏和资金浪费。在建设项目上,充分考虑利用当 地现有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不能搞劳民伤财的所 谓“形象工程”。第二,在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有效的转化为有形的红色旅游产品时,要科学 设计,开发多种类型的红色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 产品的吸引力。如开发革命纪念地观光、修学、会议 旅游,红军战斗、生活的探险、竞技、体验型旅游等多 种类型的旅游项目。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就 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观赏性、趣味 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可以举行红军会议、红军 生活等场景模拟表演;举行井冈山革命文艺表演,由 专业演员和游客共同演出;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 场景再现;策划攀爬、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 目,提高游客的兴趣。3提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才能产生 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注重对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提升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升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价值,极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注入恒久的思想精神光芒,展示 红色旅游深层次的魅力。

因此井冈山红色旅游项目开发要以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分清良莠,把纯洁、文明 和表现民族先进文化的东西提供给游客,摒弃各种 文化糟粕,防止消极颓废甚至是封建迷信反动的东 西充斥到旅游文化中来。同时要注意从井冈山红色 文化资源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不断创新、提炼和升 华,使得红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加强对无形 的文化资源的提炼,因为正是有了革命英雄精神、故 事、传说、轶事等特有无形文化的浸润,山水草木才 有情,雕塑建筑才有神,旅游才更有意趣和内涵,才 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由于红 色旅游的经济属性,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市场化是不 可避免的。但是,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提升红 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 游者的文化品味,倡导更有文化内涵和品味的红色 旅游等,尽量防止和限制市场经济对其的负面影响。红色革命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内涵的升华是一个 长期的工程,短期经济效益是违背红色革命文化的 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克服经济短期行为的影 响,实行文化、经济、政治、生态一体化的长期协调发 展战略,实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参考文献:

[1]井冈山精神概述bnp://cn.news.yahoo.c砌/040930/5526182一 1.html [2] 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老区建设,2004(11).

[3]党宁.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J].小城镇建设,2005(2).

万方数据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作者: 刘建平,刘琼艳,LIU Jian-ping,LIU Qiong-yan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名: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 2007,7(1)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1.井冈山精神概述

2.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 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4(11)3.党宁 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 2005(2)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黎明辉.刘锦云.龚勇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15)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不断升温,井冈山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本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入手,提出了井

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2.期刊论文 涂沁 红色旅游背景下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3)

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本文在分析井冈

山森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策略.3.学位论文 刘锦云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探讨 2006

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井冈山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开发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红色旅游开

发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需要红色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来指导红色旅游的开发。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从井冈山红色旅游开

发研究的实际,特别是存在的理论研究的不足出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现阶段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结合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情况,探讨井冈山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导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研究情况作了说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构建了理论平台,界定了有关概念,提出了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3、第三部分,运用Sw0T分析方法,对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4、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提出了井冈山红

色旅游发展战略。

5、第五部分,提出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提了思路。

6、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作了

总结并对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4.期刊论文 卢丽刚.卢静 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定位及其营销策略-老区建设2008(10)

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红色旅游的目标市场.依据目标市场的定位,建议井冈山旅游景区应精心打造红色品

牌,注重资源整合,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形象.5.期刊论文 詹素平.叶金茹 试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商场现代化2007(27)

井冈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使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树立大井冈旅游理念,在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同时,重点与本区域内的其他

资源相结合,形成大井冈旅游格局,使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继续处于全国的前列.6.学位论文 钟国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探讨 2007

红色旅游近年在我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国内众多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已经或正在从初期的开发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影响红色旅游发展

和红色旅游发展所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已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保障体系之上,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不仅迫切需要旅游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基于

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和新公共管理三大理论,这种变革是合理而可行的,那么旅游管理新模式即利益相关者和谐管理模式应该如何构架?其具体内容

应该包括哪些?本文从以上三大基本理论概念出发,结合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主体、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绩效四个方面分析了

和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而阐述了和谐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和谐管理模式管理主体:政府一企业一居民一游客共同参

与:(2)和谐管理模式管理过程:原因导向的预防式治理;(3)和谐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和谐发展;(4)和谐管理模式管

理绩效:实现旅游目的地整体利益最大化。

7.期刊论文 刘锦云.丁依群.习宁英 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33)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红色资

源精神文化内涵、与多种产品形式相结合、倡导参与体验式经营、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开发及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性对策.8.期刊论文 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 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8)

井冈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解决老区 “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9.学位论文 贾浩华 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以井冈山为中心 2006

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

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从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

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文化遗传,而且为解决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井冈山市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的革命老区之一,其“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好许多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提供着新鲜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色旅游”在井冈

山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环境的改善,积极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等

等。毫无疑问,“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引起井冈山革命老区农民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地变动。同时,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急待

解决的多种“隐忧”,本文对如何解决好这些“隐忧”,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此外,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对扩大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经济辐射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带动井冈山周边地区农民经济生活的变动提供参考。10.期刊论文 朱多生 红色旅游开发中“井冈山模式”的提出-职业技术(下半月)2006(8)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的启动,各地拥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和省份,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

.使得某些开展红色旅游的地区,正在进行盲目的投资建设,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会给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浪费和生态破坏,进而给我国的红

色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本文在分析井冈山开展红色旅游的资料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提出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 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证文献(1条)1.吴洪成.张阔 论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期刊论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本文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lgxyxb-shkx20070102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5日

第五篇: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提升

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提升

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母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和民俗文化的宝库。因此,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形成

伏羲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位氏族首领。伏羲又称庖牺、包羲、孢羲、宓羲、庖?薜取N鹘?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是神农、黄帝、炎帝等之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有关伏羲氏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世本?帝系篇》,传说是雷神之子。《山海经》记载:“雷泽(山东菏泽地)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陈(今河南淮阳),太昊之墟也。”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在正史中,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太昊伏羲氏,其伟大之处在于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明了示意文字,并以刻画的图与形,取代了实物记事,引导先民进入文明的新时代。伏羲与他所建立的伏羲氏部落的历代先贤们,在继承实物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先天八卦”为核心的伏羲文化。后来,伏羲带领他的部落族人,从成纪(今甘肃天水)出发沿黄河艰辛跋涉到达黄淮平原,把已成熟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中原大地,以文化的魅力与天下的大多数部落相融合。大约在6500年前后,伏羲氏族在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建起城邦,从此,散布于华夏大地上的多元文明渐次归于伏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多元一体”格局就此形成。

二、伏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伏羲与他所建立的伏羲部落的历代先哲们,创造的亘古弥新的伏羲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在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渗透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许多层面和不同领域。

在社会经济方面,伏羲“结网罟、养牺牲”,使原始先民由自然采集生活转变到农耕和狩猎时代。伏羲从蜘蛛结网捕飞虫得到启发,用绳子结成网来捕鱼。罗网的发明,使渔猎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使渔猎业空前繁荣,于是将消费不完的渔猎品加以驯养,开始了畜牧业,从此社会进入农牧并举的时代。

在政治制度方面,太昊伏羲氏赋予了中华民族“龙”的徽号。《左传》记载:“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综合体,因部落兼并而产生的混合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伏羲立九部,设六佐,以龙记官,开始了网捕式渔业、原始锄耕农业、畜牧业、建筑业、交通业、文化业和原始社会生产分工,实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管理方法改革。

在日常生活方面,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使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转移,对中华民族种群的发展和进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婚姻制度变革的里程碑。伏羲“制嫁娶,正姓氏”被后世统治者继承并加以完善,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从伏羲正姓氏之始,近亲不婚渐成共识,从此姓氏开始产生。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重要标示。为“变茹腥之食”而“钻木作火”,开始了人类饮食卫生健康的新纪元;“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认识,形成了四季八节的中国历法基石;“制琴瑟,作乐曲”,使中国礼乐之邦文明初露;“尝百药,制九针”,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从此开创。

在文化领域方面,伏羲氏“一画开天,始画八卦”,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从此开启。《周易》《史记》等典籍都记载着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

在哲学思想方面,伏羲画八卦,立占卜筮术,形成了中华哲学发展衍变的一条文化主脉。由八卦而《周易》,并由此形成的易学思想与体系,是中华民族解释世界、认识自然、规范社会人伦的钥匙与百科全书。八卦与易学体系在哲学层面上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系统。

在思想层面上,八卦与易学体系,是长期占据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与儒学并立而存的道家文化、在民间社会有广泛基础的巫术占筮等神秘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灵魂。

三、伏羲文化时代意义的提升

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物质到精神,从上层文化到民俗习尚,伏羲及伏羲文化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因此,提升伏羲文化的时代意义对凝聚中华各族、孕育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层面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公布,相传“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相传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年至一万年。

从科学层面看。伏羲画八卦创立了符号系统思维,开启了人类文明之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天文之学,是中国方法论体系的基础性成果,其蕴含的“圣人之道”是对天地人物相互作用的系统法则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是一种“极深研几”的科学智慧。如果说伏羲“画八卦”代表认识论和认识论体系,那么伏羲“盛德大业”则是实践论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因此,弘扬伏羲文化对于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破除迷信、揭露邪教异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文明层面看。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祖国统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是伏羲始创“先天易学”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因而,弘扬伏羲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影响深远。

从旅游经济层面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涵盖着社会创造。文化以经济为载体,经济以文化为精神。因此,经济时代,弘扬中华民族智慧的伏羲文化意义深远,价值不言而喻。对黄河流域河南淮阳、甘肃天水等伏羲文化浓厚的城市而言,伏羲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文化旅游财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名片,发掘伏羲文化中的旅游资源,加大伏羲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亮点。

从文化软实力层面看。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当代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和表现。“文化是一个民族产生内聚力并赖以延续的DNA。”“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伏羲文化、姓氏文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在目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民心所向。

从生态文明层面看。伏羲文化包含善待自然、爱惜万物的价值取向,伏羲思想的道家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这些深具生态学意蕴的观念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态危机严重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着高度自觉的伦理知识,应有爱惜一切生命的大生命良知。有了这种良知,人类才会将大自然融入自己的关爱之中,才会将人类生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在天人和谐的状态中,与自然和平共处。只有具备这样的生存观念,我们才能生活在有青山绿水的国家,人类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从社会道德的层面看。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出现了家庭、人际关系及道德上的危机。因此,弘扬伏羲文化和姓氏文化,有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强化社会道德意识。弘扬伏羲文化教人敬祖重孝,讲爱心,报本返始,饮水思源,不忘祖先。这不仅是家庭、社会、天下安定和平的基石,中国本源文化的终极价值,也是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所在。

伏羲和伏羲时代虽然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作为宝贵财富和悠远品牌的伏羲文化和伏羲精神仍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涌动。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黄河流域是伏羲文化资源的拥有地,要在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等方面携起手来,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让伏羲文化辉煌永驻,让伏羲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载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时代意义(兰晓程)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