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与黑 外国文学选修课论文
大学
外国名著与名片欣赏
课程论文
题目:分析《红与黑》
学院:
班级:05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分析《红与黑》
――主人公于连的矛盾分析及评价
摘要:《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的曲线。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关键词:奋斗;矛盾;虚伪;反抗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红与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展示了一幅贵族上流社会的腐朽和教会内幕黑暗的广阔画面。其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1]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
出身于平民的于连,就是生活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他怀着激进与不平,不甘心于自己低微的平民身份,一心向往着上流社会,使自己成为达官贵人,或是穿着红礼服的将军;或是身披黑袍的主教。他野心勃勃,朝着长满葛藤的岐路跋涉着。所以说,于连是一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
[2]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书中体会到现实与浪漫,奇趣与幻想,从中我们能进一步认识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法国社会里人们行动的秘密动机和内心世界的特征。[3]其中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行为和矛盾中挣扎,对于人物的思索是一个极大的宝库,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正所谓“采之不竭,魅力无穷”。
现在我将又一次分析于连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于连是聪慧有天赋的,但他却同时又是愚笨的。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别人羡
慕的才华与天赋,但他却只把这种本事用它背诵圣经,刻板的拉丁文。没有一丝创新,更缺少自己的观点与感悟,他的知识是空洞的,有局限性的。或许这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写照,社会不要你有自己的认识,不允许你有什么新的见解。于连想要有所突破,但却做不到,他主观的矛盾和外在的限制,决定了这一切。于连是本性善良的,但又是敏感,脆弱,容易偏激的。当他感到(仅仅是自己觉得)自己受到了有钱人的轻视时,他那恨死有钱人的想法便会爆发出来,此时,他会变得很偏激,心狠手辣,像一个等待战斗的大公鸡,而且,会“讨厌所有的女人,蔑视所有的情感”,不加分辨的否定一切,他甚至会怀疑孩子们的纯真感情:“这些孩子亲近我,就像亲近他们昨天刚买来的狗那样。”如此一个人,他会相信谁?会真心待谁?偏激多疑至此,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就没有被人真心爱过,一个不知道爱的人如何爱人,如何真心待人?当时社会已险恶至此,尔虞我诈,他会变成这样,变得可以理解了。他的本性又无时无刻显露出来,还举对待他的学生为例,他在不教孩子们之后,还常常惦念着孩子们,本性的东西是不能掩盖的。
如果说于连是完全利己,没有真情,那么他对待朋友又是矛盾的,因为他对好朋友富雷格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虚伪和缺乏同情心是他为了生存而采用的手段”,但当他的好友富雷格向他提出合伙做木材生意时,他并没有利用他“他不能忍受对一个爱他的人有丝毫不诚实的想法”。
于连是自傲的,同时又是自卑的。于连有自己的尊严,并时刻准备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是生命的代价,但他这样极力的维护,其实质却是自卑的表现,他怕自己会迷失,会懦弱,会对社会投降,对贵族低头。他可以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决定决斗。这看似可笑的事,却明显表现出他内心对于自己怯懦是多么的害怕!于连的爱情是复杂矛盾的。于连的命运转折可以说是他被聘为市长大人的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由刚上任时的胆小,卑怯到思想一步步被刺激,于连总是陷入自己假想的思想斗争中,他的孤寂生活中,充满着想象。不幸使他与世隔绝。在市长家,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感情,开始时并不是真的什么感情,于连不像夫人那样想法天真美好,他很有钱人,更恨像德雷纳尔先生这样贪婪,凶暴,没有同情心的人。他对夫人的示好带着的是对贵族阶层的报复。犹记得,当他第一次握住夫人的手,“他的内心洋溢着快乐。平不是因为他爱德雷纳尔夫人,而是终止了折磨他的痛苦。”他只是为了自己向自己证明,自己不懦弱,而这更可悲的显出了,于连内心的恐惧与怯懦。他的爱还是一种野心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地位低下,受人鄙视,不幸的穷人的儿子,居然占有如此高贵,如此美貌的太太”,他心中的甜蜜总是参杂着一些占有的骄傲。毕竟这种爱情仅是建立在好奇和满足自尊心和虚荣心上的。[4]
一百多年以来,关于于连的评论众说纷纭。主要都是从两方面来评价主人公于连的:一是追求爱情、荣誉、幸福、英勇(红),二是使用阴谋、野心、罪恶、伪善(黑)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这些说法是对的,但也许也不全对。因为于连是个复杂的人,一个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人。
于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于连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野心家,其实他只不过他不属于那个社会罢。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朝气蓬勃的青年的代表,他的行动只是平民青年反抗贵族的反映。司汤达用诸多缺点去完善一个人——一个完善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于连性格上的丑与美,善与恶的矛盾的统一,也正是
他被认可的原因之一。
还有许多人认为于连的心理、行为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一点我只认同一半: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到当时环境影响,但这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起决定性因素还是他自身的心理。当时所有人都受社会影响,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于连而其他人没有成为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他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另外,于连的内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汤达的内心世界。有人说,我们与作家的区别在于作家能把心里想的用笔来表达出来。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想作者之所想,自然是为作者之所为了。钱钟书称方鸿渐就是他本人,而福楼拜也自诩是包法利夫人。每个作者笔下的人物,除了当时社会的烙印,都该有作者本人影子。否则,它将不是一部好的著作。司汤达之所以能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于连的那种畸形的自尊,大概因为他是想于连之所想,至少,作者本人曾有过类似想法。作者写出自己内心的丑恶,非但不会对作者的形象有所影响,却恰恰从侧面反衬出他的坦然。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丽呢?能把自己赤裸裸的放到手术台上一寸寸的解剖,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幸福。勇气,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幸福,也正是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短暂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于连在他那扭曲的想法之下,开始了他短暂的仕途。于连又在一次次打击中重复着永生的自我,或者说是司汤达本人的自我.[5]
红与黑,两个不同的颜色,两个不同的象征。红与黑就是正和负、对和错、阴与阳、虚伪和正直、反抗与妥协„„于连是红色还是黑色?这个论题还将继续争辩下去。
于连的对和错、虚伪和正直,反抗和妥协、放纵与禁欲、道德和私欲、自尊和自卑„„在现代看来还是存在的,而现代的人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物质支配着人呢,还是人支配着物质呢?于是有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现代人,我们需要自我实现,像于连一样的去自我实现。也许这种超越性的自我实现也将是未来人的继续追求,也就是说现代人身上同样有着“红与黑”这两个不同的颜色。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红与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王立道等 中外文学人物荟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法]司汤达红与黑:一八三0年纪事.闻家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风轻云淡博客
[5]外国文学名著简览.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红与黑 论文
对《红与黑》的解剖
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 费迪曼
关键词: “于连式英雄”; 社会黑暗;暴露社会矛盾
一、为什么要选择《红与黑》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 费迪曼
《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可以说,没有作品《红与黑》,现实主义的批判在法国就要推迟几十年。正是因为《红与黑》的发表,才使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得到发展,就像沙漠中的胡杨,给我们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引导我们向前进步;就像坚忍不拔的精神,给我们胜利的源泉。
首先,从作品的取材上看,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应当代社会风貌。《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期,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其次,作品最大限度地暴露社会矛盾,深入揭示了阶级斗争(以新贵族与封建贵族为主线、与资产阶级与平民和资产阶与教会的斗争为副线)。在贝尚松神学院,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宗教领域的矛盾斗争;在木尔侯爵,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决战前夕的政治态度。各种不同阶级的斗争贯穿整部作品小说。
再次,在开创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形象。以于连最为突出。《红与黑》的发表,产生了风靡一时的“于连式英雄”形象(“于连式英雄”是指他们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有才华有抱负,但受到压抑无法发挥,于是起来反抗,他们目空一切,孤军奋战,但若能取得金钱、名誉、地位,就可能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正是因为《红与黑》的发表,使“于连式英雄”的形象,深深的影响了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后期的作品。
最后,作品的发表,开创了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手法。作品中大量的塑造人物性格,语言行为以及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第三章,写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展开进攻,大量的语言运用,同时又以对话的形式体现出人物性格,三者的紧密结合,让作品更加具有直白性、深度性。
以上四点从正面说明了《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从作者来看,同样说明《红与黑》是其奠基之作。
作者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他开创了一种文学的先锋。高尔基曾说过:“司汤达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变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他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见。”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当时生活的时代等。
司汤达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他生活的时代,刚好是法国由腐朽的封建专制国家变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动荡时代。他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政变、波旁王朝复辟及七月革命等重大的历史变革。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当时的法国,可以说是最黑暗的时期,各种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这些时代背景丰富了司汤达的人生世界观。在看,他的父亲是一个比较严肃、死板的人,而他的母亲以及祖父则是比较开朗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同样造就了司汤达比同时期的人更加复杂。两种不同的阶级,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了从古至今独一无二的司汤达。正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使司汤达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
因此,不管从作品本身,还是从作者本身来看,《红与黑》都能反应一个时代、一种文化。
二、《红与黑》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红与黑》从发表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无论历史怎么变迁,社会怎么发展,《红与黑》还是同其它经典名著(如薄伽丘的《十日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马迁的《史记》)一样流传下来,作品《红与黑》之所以能一直流传下来,不单单是因为司汤达本人,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
就作品的故事情节来说,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没有随时间的流走而消亡,而是随时间的流走越来越具有生命力。许多生活在低层的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愿望,可是愿望总离现实遥远。
于连,一个木匠的儿子,向往美好的未来,这并没有错。他走进市长家做教师也没有错,从窗户爬进市长夫人的卧室,又爬进市长夫人的心是不是错?改变命运的方式和道路许多,有人偏偏走捷径。于连不是一个远去的名字、不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他的形象在今天更多,人们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男于连,女于连,男女于连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当前,多少男人拥有着远大的抱负,有多少男人不图有个捷径,为了理想付出感情的代价。如果是真感情的流露,也许可以拿爱情做挡箭牌,开脱自己不愿、不肯、不可以告人的目的。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命运有所改变,为的是什么呢?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一样的,为了幸福付出更多的是辛苦,而辛苦换来的取是短暂的幸福。就像烟花,美丽总是短暂的,不可能是永远。
就拿现在的人来说。有人说不用起早贪黑上下班,在家晚睡晚起多好,多幸福。如果认为这就是幸福,那么,时间长了,这就不是幸福。因为它让你闲得心里发慌,孤独和寂寞。幸福只要实现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和享受。“幸福就是追求过程的享受,你不要把追求幸福的艰难当作痛苦,一切就变得幸福起来”。幸福在心。当代有多少“于连”不爬老板和上司老婆的床?有多少“于连”不惜直接用身子去换幸福。为了提升和金钱的诱惑去勾引有妇之夫、有夫之妇。爱是圣经洁的,爱一旦加上欲望,就会受到玷污。我们都知道,于连被处死,他用血得到的是什么?处死于连的时候,市长夫人只是坐在镜子前整理已经有了白发的头。激
情被岁月淹没了。市长夫人依旧是市长夫人。一个木匠的儿子,可以领市长夫人私奔吗?不能,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诱惑;一个木匠的儿子,不能改变命运吗?可以,尝试后,是用生命换来短暂的愉快;一个木匠的儿子,可以在市长夫人没成市长夫人前娶她吗?不能,因为他不是市长;一个木匠的儿子改变命运的方法只有一种吗?不是,但你取偏偏走了捷径。愉快的爱是背叛自己。市长夫人背叛的不仅仅是市长,还有自己。
于连的时代过去了,新的于连时代依旧在进行着。他的形象不局限于他所属的时代,因为人性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人越有钱越迷信。修坟。进香、拜山、祭水、算卦、星做在任何地方都有,偏地都是。
进香是宗教信仰问题,本无可厚非,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可是有的进香和上供的人都是什么心态,我们就可以质疑了。忠诚的膜拜是一种精神和力量。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都是村长、镇长、县长等,他们是忠诚的信仰佛吗?我曾听见一个镇长的妻子骂他,早晚被抓起来,求佛有什么用?心中无佛,佛不在。他大骂老婆说,不求佛求你吗?由此可见,许多官员上香求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贪污不被发现。他们不是求一方平安,一个真正的地方官,他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就是他心中的佛。
我们再说大款,一夜暴富的人,总是心里不安,到寺庙去求佛,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求自己发更多的财,求自己平安,一个就是让佛保佑自己不要败坏了自己的钱。有的钱是血汗,有的是榨取的血汗,所以他需要平安。结婚烧香,开机烧香,奠基烧香,升官烧香,死人烧香,一切都离不开它。我们看见寺庙门前都是好车成排,不是当官的就是大款。近年来,星座也泛滥于媒体和网络,有的媒体和风格还有星座专栏和专用频道。星座是天文的记号和名称,为什么有的人就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星座上呢?星座目前在年轻人泛滥成灾,大有堂而皇之的趋势。
人的生命在自己的脚下,在于自己的选择,求佛,佛会给你指出什么路来呢?佛最大的路就是仁善、仁厚、博爱、慈悲为怀,而总跑寺庙的人实际多是有病和贪官污吏、赚黑心钱的人。看病,病要分什么病,心病也许可以,伤筋动骨必须去医院,癌症求佛有什么用?佛不是治病的医院不是心灵医生,是信仰的太阳。有的人有病就是到寺庙去烧香和拜佛,结果是耽误了治疗的时间。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红与黑》中于连的时代没有消亡,而是不断扩大,并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
通过作品《红与黑》的阅读,我不禁为于连的命运所叹息,于连的一生其实就是如夸父逐日、飞蛾扑火一样,追求的是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可必定是归于死亡和绝望,被现实的光和热所化为灰烬。如果非要说于连的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残酷的现实,可以说现实迫使他必定失败、必定在解脱中死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于连的形象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说小一点,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来自各种不同的压力,如:找工作、买房等物质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精神上的压力。
《红与黑》的发表距今有近200年的时间,但作品中的于连不会随时间的流走而消亡。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竞争、黑暗远远大于司汤达生活的时代,因此,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不但可以让我们认清世界,还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不足。于连的死,告诉我们,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走下去,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和胜利,才不会像烟花一样,只是绽放一时。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同样可以让现在的“男女于连”受到一定的启发。
三、对《红与黑》的解析
㈠、就作品的基本特征而言
1、作品反应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注重细节真实。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于连短暂生命的描写,以一个生命的结束来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各种矛盾。不管是在贝尚松神学院,还是在德·拉·木耳侯爵当私人秘书的时候,无不说明不同阶级之间的冲动。在贝尚松神学院,各种特务多如牛毛,贯穿在你生活的周围。在当时想找一片净土,可以说是找不到的。最终,于连还是受到影响,并卷入教派之间的纷争,跟随去职的彼拉院长到了巴黎。到巴黎因能力出众,能迎合上级的心意,得到德·拉·木耳侯爵的赏识和重用。本以为是山回路转,但一封检举信又把于连打入低谷。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取通过捷径走向资产阶级贵族的圈子,这样情况注定于连要失败,而失败的代价只有死亡。因为贵族不希望他,平民同样不需要他。于连的死亡,正说明了当时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之大,大到不可调节的地步,大到只有一方能生存下来的地步。在从作品的编排看来,作者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在市长德·瑞那家当家庭教师,在贝尚松神学院,还是在德·拉·木耳侯爵当私人秘书,都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罪恶,宣扬不道主义。主人公于连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出于一种野心而去勾引德·瑞那夫人,通过对此的了解,可以看见作家宣扬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道主义)。在贝尚松神学院各种勾心斗角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各种矛盾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不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吗?在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可以知道波辟王朝从掌握政权,而当时的各种反抗,各种起义,不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是什么呢?
3、重视环境影响,塑造典型人物,丰富文学画廊。作品中对环境的描写,非常之多。如:在作品刚开始的时候,对德﹒瑞那市长家环境的描写。在作品中不管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其他人物的描写,都花费了大量的语言。这些语言多数都是描写他们的动作和心理。真正达到了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反应典型人物。
4、扩大描写范围,发展艺术手法,完备长篇体裁。
①充分利用细节、肖像、语言描写,从各方面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在作品的第六章,作者花费大量的语言对德﹒瑞那夫人进行了描写,从德﹒瑞那夫人的肖像以及语言描写,突出德﹒瑞那夫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贝尚松神学院,从各方面描写的特务的无孔不入。
②心理描写。在主人公于连刚刚进入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因各种原因,使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展开追求,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心里描写。如:第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于连心想:‘难道我会像第一次决斗那样发抖和可怜吗?’他看不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自已和对别人都有太多的猜疑。”在德·拉·木耳侯爵身边当私人秘书的时候,同样采用了大量的心里描写。而作者大量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③充分利用讽刺手法。作品中德·瑞那市长对德·瑞那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以在你家里生活的人,主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仆人”。在于连刚刚进入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于连就反对不在同桌吃饭,必须要同市长一家人一起吃饭。市长面对态度强硬的于连,只有同意。而在无疑是对市长的一种讽刺、一种反击。在不是表示一种阶级对一种阶级的反击吗。而市长同样于连可以和自己家人一起吃饭,这不但表示市长败了,还讽刺了市长对夫人说的话。“仆人”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作为华夏民族的我们更不陌生。我们国家2000多年的封建国家,对“仆人”一词。可以说比其他国家的人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全面。说句难听的,仆人就是一条狗。而正是这样一条狗不但可以和主人一桌吃饭,还和主人的老婆厮混在一起,这不是最大的讽刺吗?在看,作为一个市长交不了自己的孩子,还要请家庭教师,在不是一种讽刺吗?
㈡就故事情节而言
《红与黑》主要描写于连野心勃勃的短促的一生。作品以于连的遭遇为情节线索,从惟利是图的外省小城到省会贝尚松、首都巴黎。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画面。于连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锯木厂老板的儿子。这个富有才干的青年,在一个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启蒙学说。他嫌恶贫贱的出身和低微的地位,向往拿破仑时代的生活,渴望进上层社会,将来能入军界。后来,他看到神甫的收入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决定隐瞒自己的观点,准备沿着神甫——主教的阶梯向上爬。于连刚十九岁时经西朗神甫推荐,到市长家当家庭老师,开始接触上流社会,他看到这些人心有愤慨,甚至幻想自己假如做了市长,一定会让公道、正义得到胜利。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学会了迎合,常常口是心非,贵妇德.瑞那市长夫人对他的爱情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跟她的暧昧关系暴露后,于连被迫进入与世隔绝的贝尚松神学院。他的自由思想和出人头地的欲念,在此更加受到压抑,他感到度日如年,然而他每分钟都假冒为善,终于提拔为神学课讲师,并得到大主教的恩宠。不久,神学院内的派别斗争,殃及于连。他当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阴谋与伪善中心于连进步神速,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他的不凡言谈举止又激发了不满平庸生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的爱情。他用征服玛特儿的办法实现了自己野心。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扶摇直上之际,贵族阶级和教会狼狈为奸,设下圈套,威逼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信,侯爵因此取消他和玛特儿的婚约。于连激忿之下,想正在祈祷的市长夫人射击,市长夫人虽未致命,他却因此被处死刑,最后上了断头台,结束了短促的一生。
㈢从题目而言作品的题目原为《于连》,在校排版时被作家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标题为“一八三0年记事”。
“红”总是透露出一种激情、活力、正义的色彩,而“黑”恰好相反,透露出一种堕落、消亡、邪恶的色彩。而“红”与“黑”究竟是什么呢?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文艺研究家们进行了无休止的争论,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但可把他们的观点规为以下几点:
①“红”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
②“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③“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④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
⑤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
“仁者见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有的人读出了女性主义等等
深度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红”与“黑”的含义。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结局,贯穿着两条主线。沿着这两条线索,我们才能理解作者赋予这部作品的深刻意义。
第一、“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军服,“黑”象征教士的黑色道袍。于连从小阅读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的作品,接受他们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在家受到父兄的压制和苛待,在复辟时期的社
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挤。所以他很早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倘若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是在王政复辟时期,这条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决定穿上黑袍,走教会的门路。因此,这条主线必须重视,理解。
第二、“红”指于连的成功,“黑”指于连的失败以及死亡。作品中于连从德·瑞那市长家作家庭教师到贝尚松神学院在到德·拉·木耳侯爵作私人秘书,一路走来,他有成功、有失败。
首先,在德·瑞那市长家里,刚开始,市长提出的条件是不能同自己家人一同吃饭,但于连的强硬态度,使于连得到第一次胜利。用一些手段,勾引德·瑞那夫人,并通过德·瑞那夫人当上队长,这同样可以说是一种成功。但通过捷径,走向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最终被德·瑞那市长知道,于连不得不离开德·瑞那市长的家。
其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虽然不想卷入教派之间的斗争,但还是被卷入当中。这同样是一种失败,但在失败的时候同样有成功。于连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木匠的儿子,他在被卷入后,和去职的院长一同离开,到达巴黎,在难道不是成功吗?
最后,在巴黎木耳侯爵身边当私人秘书的时候,因能力出众,能迎合上级的想法,得到重用。但他没有吸取在德·瑞那市长家的教训(成功是没有捷径,只有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走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在成功的路上长久的生存下去)。和木耳侯爵的女儿在一起,就注定了他要失败。
整部作品都是围绕主人公于连的成功与失败写的。最终以主人公于连短暂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作品。理解这条线索,就能更好的读懂作品。
第三篇:红与黑哲学论文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
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
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
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
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只
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
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可是对大多数 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
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于连和
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 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
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
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
“红”与“黑”究竟是什么? 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
“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
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
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
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
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
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
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
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
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
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
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
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
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
生和他的命运。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道袍。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
“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下面我们分组来解析其中的寓意。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袍子
这是斯汤达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的解释。在小说的开
始, 作者就给人们展示了表面虽然文弱但是心灵的深处, 有一团
火一样的进取力量, 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的于
连。那么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
向往, 他们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 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 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
上军制服的可能, 最好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
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
小小的教士所击败, 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
麾下名将的薪俸, 他就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
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下, 我会
是一名军官, 在未来的神甫中, 我将是一名主教。”因此,“红与
黑”在这里平行的, 都是于连新追求的飞黄腾达之路。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的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的结局
要理解这一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从小说的创作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 斯汤达为什么在小说里使他的主人公这样
一个“才智之士”, 这样一个充满理想而处事慎重、谨慎的青年的
结局以悲剧告终, 而不是塑造一个成功者形象呢?我认为这就是
斯汤达没有解释完的书名的喻意, 也就是“红”象征着于连的追
求;“黑”象征着死亡。在这里“红”与“黑”不是平行的, 而是对立 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组,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者将拿破仑士兵的红色军装和教士的黑袍子这一
“红”——“黑”作为主人公于连所追求的梦想, 不仅仅是因为作
者曾经十七岁就投入军界, 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 亲身参加过
朗戈战役、耶拿战役, 曾经进驻米兰……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唯一
真正了解拿破仑时代的人。而时过境迁, 教士是一个能实现于连
野心的职业。
若想细致入微的理解斯汤达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他的内心,斯汤达的内心并非原动力旺盛, 充满志趣。由于天赋与志趣自身
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东西, 所以他所迷恋的是一些空洞形式, 也
就是说没有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由于缺乏那种功利和道德动机,他不会对任何事情深深感动, 事实上, 对他来说, 激情开始就是
游戏、实验、消磨时光, 在人们看来他会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时,他却突然移情别处。
从形式或从总体上而言, 斯汤达的理想也同样相当混乱和
自相矛盾。因为他看起来只关心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原动力与激
情形式, 对此他赋予了只属于更高层次的原动力之雄伟气势与
英雄气概。因此, 他赋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样的形式。于连在短
短的一生中为自己规划了许多的角色: 拿破仑的副官、代理主
教、司令官、指导教师等等。由此看来, 他所担任的角色是可以变
换的, 只要能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 斯汤达出生在贵族律师家庭, 八岁丧
母, 他是和可怕的穷神甫一起长大, 从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书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对于连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诉
你这一点是让你明了, 当教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你向当权
者献媚的话, 那会得到诅骂, …”这表明作者并不认为做教士是
一条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狱的行当。
2.小说中的情节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于连开始他的征程之前有着这样的
描写:“……他孤单一个在教堂里, 祈祷的矮凳上, 于连发现一张
印有字的小纸片摊在那儿, …他眼光落上去, 上面写到: 路易·
索雷尔判决以及临终时刻的详情在贝尚松处死, 在……这张残
缺零碎, 反面起首的三个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
深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纸揉
成一团。
从教堂出来, 于连相信看见圣水钵旁有一摊血, 其实这是被
洒过的圣水, 在蒙着窗上的红布的反衬下, 看上去像血一般。最
后, 于连为内心隐藏着恐惧感到羞愧。
‘难道我是个胆小鬼?’他问自己,‘拿起武器。’这几个单词
在老军医叙述过的战争故事里反复出现, 在于连看来是勇敢的
象征。他站起身来迅速走向德·雷纳尔先生的房子”。
由此看来, 小说的开始已经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他从教堂
出发到德·雷纳尔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开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
战场, 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回到教堂开枪杀他的情人德
·雷纳尔太太, 被判死刑, 表明他的追求“红”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或者说是死亡“黑”。
3.从词汇学的角度
我们再翻开法、英、汉辞典, 对于“红”与“黑”的解释基本上
都是一致的。“红”: ①指像血那样的颜色;②象征革命;③象征顺
利和成功。而“黑”却是指: ①黑色;②阴郁的;③死亡。因此, 从词
汇学的角度出发, 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确的: 红军服和黑道袍, 这
一“红”, 一“黑”作为于连带着满腔的热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
(红)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黑)。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
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
追求——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
对于这一组的理解, 要从以下方面。
1.从情节上
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 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
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 时时处处羡
慕有钱人的“幸福”, 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
然是要的, 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
郎, 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 他拒绝过和爱丽
莎的有利的婚事, 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 他也从
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 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 这是
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 包括贵族和资
产者。再说社会地位, 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
由, 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
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种以个人为
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
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总之,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 但不如说他是一
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
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 的。
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 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
长的一段路, 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
刚迈开了第一步, 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 份量
沉重, 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
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 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
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 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 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 他只在“迷”字上用力, 似乎曲
径通幽, 柳暗花明, 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仿佛登上了
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 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 犹如一声断喝:
“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 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 从
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
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 迷途
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
2.从意蕴上
“红”与“黑”是辩证的统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语言
符号链的存在, 其表征为创伤和死亡, 而“红”象征之一显然与血
和死亡有关, 于是,“红”与“黑”融为一体。
本文在第二组里提到小说中于连在到德·瑞纳先生家做家
庭教师前到教堂祈祷时, 发现被处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样, 并
且相信看到圣水钵旁边有滩血。在小说的另一处写到:“德·福
列先生所问: 为什么索黑尔先生特别选择了教堂为谋杀的地方,假如不是恰如那个时候, 他的情敌在那里举行弥撒呢。一般人都
同意你(笔者按即玛特尔小姐)所保护的幸运的人, 具有无限的
聪明和更多的谨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纳先生的
花园里, 还有比那更简单的事吗?在那里, 差不多不会有人看见,不会被捕或怀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
一个婴儿诞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这是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希
望的“红”;教堂也是为死者祷告的地方, 象征死亡的“黑”, 而不
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人们都相信净化了的灵魂能得到再生, 在
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又达到了统一。
从心理学上分析, 洞穴与教堂都可象征着子宫。他们都在象
征意义上提供了再生的承诺。正如克洛德·鲁瓦所说: 温暖、宁
静慈母般的洞穴, 开始生存历险之前于连曾在那儿做过小憩, 渴
望最后能“安息在那儿”, 因为安息这个词恰如其分。明乎此, 我
们又可以回答小说中那位人物提出的问题了。经过矛盾, 经过抗
争, 经过实践, 于连终于得到了再生。这里“红”象征着鲜血, 子
宫, 生的教堂, 于连的“再生”;“黑”象征着死亡的教堂和洞穴,“红”与“黑”在这里再次成为平行的融汇。
第四篇:选修课论文
(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从原始、荒蛮、愚昧、落后到现代的高度文明,科学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它体现和决定了人类物质文明的程度,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最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是全人类在几千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共同努力形成的。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杰出和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用超人的毅力,长期的科学研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早就提出的命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同时,用不少的文字阐述了马克思的科学观,强调指出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既是一种认识现象,而且是产生这种知识体系或社会意识的活动和实践。它不只是静态的学说,而且是一个获得这种理论成果的动态过程。当这种理论成果通过人这个中介应用于生产活动时,科学技术就变成了社会的直接
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物质生产力,它推动社会经济的飞跃和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意识,它改变着人类的思考方式,对传统的宗教、道德、艺术、法律乃至审美观念都给予不断的冲击;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又以十分主动的姿态参予了人类各种政治活动。科学技术革命是整个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它往往带来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上的革命。
科学技术第一是生产力。马克思在总结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经验时,把科学技术看
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伟大彻底的“ 革命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中显示了它的伟大力量。
科技发展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几千年的文明史,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变革另一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发展史,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史,也是一种科学活动形态取代另一种科学活动形态的科学进步史。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应当阐明人类科学活动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把科学技术发展史作为社会发展的要内容来研究;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资本主义的兴衰,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所以,科学技术发展史应当是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看看,“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世界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先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简要总结吧。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简要总结
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对世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古埃及,为了控制尼罗河的泛滥,在长期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创的几何学知识。
第一个重要时期,当属古希腊的“七贤”(泰勒斯、梭伦等)到阿基米德时期。他们开创了数学证明的先河,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归纳总结出来的基本常识,用逻辑方法推导、演绎,从而构建科学的体系。并测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发现了勾股定理及实数开展了天文学和医学的研究。特别是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由于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斯三位大数学家,使古希腊的科学,特别是数学达到了全盛和顶峰时期,对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时期,阿基米德的成就出类拔萃,最具代表性。
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时期。这个时期,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开始,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似星火燎原,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最具色彩的一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期,它对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科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创立和形成了多门基础科学。
第三个重要时期,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和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期。在基础科学充分应用的前提下,认清了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产生了克隆技术、超导技术、DNA技术、纳米技术、同位素技术等;进行了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爆炸及研制、卫星发射、宇宙探测等;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还产生了很多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比如自动控制论和模糊数学等,它们互相贯通和渗透,形成立体网络的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论的创立和人类遗传基因的破译,是这个时期的三个重大成果,而最大的成果当属计算机技术。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基础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开发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三)、世界科技发展史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一代接着一代,殚精竭虑,拼搏不息。他们是智慧的象征,精灵的化身。在他们的带动下,人类才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文明,我们仰之如满天星斗。
接下来看看这些牛人吧!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一公元前212),古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他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确定了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力学之父。在数学上,他发现了圆的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计算过抛物弓形的面积、旋转抛物体体积等;他还提出了误差估计、无穷小量概念等,后来成为牛顿微积分学的基础。阿基米德一生写有大量著作,如《论球和圆柱》《论浮力》《沙粒的计算方法》《论重心》等,特别是他的几何著作是古希腊数学的顶峰。阿基米德能够将熟练的计算技巧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融为一体。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曾高度评价阿基米德说:“如果你了解了阿基米德的成就,你对他以后的科学家就不那么钦佩了。
牛顿(1642—1727),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伽利略、胡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运动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在惠更斯、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费尔玛、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与莱布尼兹同时创立了微积分;他用三棱镜由白光得到七种颜色,成为现代光谱分析的基础。
高斯(1777—1855),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数论、代数、数学分析、级数理论、非欧几何、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发现。他创立了行星椭圆轨道法,成功地解决了怎样根据有限的数据来确定行星轨迹这一难题;他提出了最zl',--乘法定理,成功解决了如何分配误差这个问题;他建立了复数代数学,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继欧拉之后,高斯将微分几何大大推进,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
当然还有很多的伟大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欧拉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四)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和我自己的看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很有必要说说我们的科技发展史。
黑格尔曾指出:“当黄河长江已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文化时,泰晤士河、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卵¨这就是说,中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行者。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而且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朝以前为奠基时期;秦、汉至宋、元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实用科学,而且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是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以至于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古代的科学体系以农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算学为主。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张衡、蔡伦,南北朝的贾思勰、祖冲之,宋朝的沈括、贾宪、毕舁,明朝的徐霞客、李时珍等。代表著作有《梦溪笔谈》《齐民要术》《九章算术》《本草纲目》等,而最显著的成果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当然我自然是同意以上的所有说法的了!
先说说中国一直以来的科技发展吧。,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经常局限于对一
些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总结,很少进行模拟自然过程的人控实验和经验材料的量化分析,缺少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欲望、动力、需要和条件。比如,我所见过很多都说我们的那些个什么星什么星的有什么多少多少年的历史记载了,那为什么不研究点东西出来认认真真研究研究呢?看我们整天说的哈雷彗星不就是人家西方计算出来它的周期的,任你中国古代顽童记载多少年才得到结果!重经验概括而轻视理论,或者说不求甚解、不求升华的思维定势,不只在古代了吧,现代都已经被蔓延了!看看我们的中国学生的思维,相对于西方的开方自由,我们真的就是笼中鸟了!所以,炎黄子孙们,把我们的思维解放吧!
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真的很重要,看看我们目前的科技国情。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但是也总是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对于 很多的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就是一个工厂制造国,买别人的权利,买别人的技术,买别人的成果,给自己留一大堆的垃圾,给自己留一大堆的毒品!中国制造,急需改变,中国创造,需要代代人相继努力!就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是创造型社会的主要人员之一,在其中,我们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开放自己的思维,敢想,敢做,敢试!不要被应试的固定思维模式框定了自己的脑子!我们是青春的人儿,我们需要新的活力!
第五篇:选修课论文
交通工程系:
黄河
防
洪
与
创
新
论
文
班级:铁道1001班
姓名:张成强
学号:2010060543
黄河防洪预案反馈机制探讨
姓名:张成强
摘要:防洪预案是各级防指进行防汛指挥调度的基本依据,是防汛抢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主动防洪的行动指南,为了提高防洪预案的管理水平,全面掌握防洪预案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应尽快建立并实行防洪预案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对防洪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有效指导防汛工作,减少灾害损失,保证防洪安全。
关键词:黄河防洪预案反馈机制
一、防洪预案的实施
1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防洪预案由各级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防汛责任制是实施防洪预案的关键环节和有力保证,要建立权威高效、坚强有力、统一和谐的防汛指挥体系,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全面实行防汛责任化,要切实加强对各项防洪预案的管理,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学习防洪预案,真正使各级领导和防汛人员都要熟悉掌握,各级地方行政首长从防洪预案的编制修订到防洪预案的实施、反馈和完善,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并建立防洪抢险技术专家组织,完善指挥调度程序,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正确对待和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及时解决防洪预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防洪预案的顺利实施。
2加强洪水预警预报,争取防洪主动。及时准确的水文气象信息
是防洪减灾的首要环节,要随时掌握雨情、水情、河势、工情变化,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的洪水险情。在接到洪水预报后,要及时组织专家对雨情、水情等进行会商,研究落实各项具体防御措施,根据洪水预报立即启动相应的防洪预案,对迎战洪水的各项工作及时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各级领导和防汛人员按责任分工立即上岗到位,黄河河务部门岗位责任人应在洪水到达前8小时驻防所包工程,县、乡(镇)人民政府防汛责任人应根据责任分工,在洪水到达前6小时驻防所包工程,组织群众防汛队伍在洪水来临前4小时到达所承担的查险堤段(工程),并将所需防汛物料设备及时调运到位,切实做好迎战洪水的一切准备。
3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巡堤查险工作,落实队伍,明确
任务,夯实责任,严格制度,奖罚分明,包干到人,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认真查险,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抢护。
4防洪预案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控,统筹协调,主动防洪,加强管理,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洪预案反馈系统 在本辖区内,要以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为核
心,自下而上逐级建立防洪预案的管理反馈系统,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各级防汛办具体负责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工作。在抗洪抢险中,各级防汛包干领导
深入实地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并分别负责所包区域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向本级防指报告防洪预案的执行情况。各防汛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防汛职责和防汛专项预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并负责向本级防指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各级防指委派的防汛督查组织,负责监督防洪预案的具体实施。各级防汛办要将各种反馈信息及时汇总后,逐级上报。
三、防洪预案反馈的内容及要求
1本辖区和上级防汛指挥部门的黄河防洪、防凌预案、防洪工程抢护预案、“揭河底”对策及反恐怖预案等各种防汛预案,在编制、报批、执行等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和实际运用情况,都要及时进行反馈。
2各级各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实施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工作,在洪水来临前2小时,向各级防办上报防汛领导上岗到位、防汛队伍和防汛料物上坝情况,防汛工作部署情况,交通、照明等后勤保障情况、迁安撤退情况,迎战洪水的各项准备工作等情况。
3洪水来临后,要随时报告雨情、水情、河势、工情、灾情(险情、漫滩淹没情况)等实时信息和抢险救灾情况,及时跟踪监测并上报洪水演进的全过程和“揭河底”冲刷情况。险情灾情要在10分钟内电话报至县级防汛办,在30分钟内电话报至地市级防汛办,1小时内将险情灾情书面报告报至地市级防汛办,地市级及其以上黄河防汛办在接到险情灾情书面报告后,应立
即报上一级黄河防汛办。同时,要及时上报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并严格险情灾情统计上报制度,未经上级防办核实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对外发布险情灾情。
4每次洪水过后,要在3天之内对防洪预案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并向上级提交总结报告。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足之处和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要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对防洪预案中预报(预估)的洪水位和洪水淹没等情况要及时加以修正,使之更加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指导防洪抢险工作。
四、防洪预案反馈的保障措施
1各级防汛办要切实加强防汛正规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和防汛管理工作,大力提升防汛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递处理各种防汛信息、指令,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各级防汛领导当好防汛参谋,并落实专人负责防洪预案的管理工作,建立实施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网络,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加强通讯联络和沟通协调,及时收集整合防洪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断提高防洪预案的管理水平。
2严格实行防汛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防指都要建立完善防汛督查组织,要对防洪预案的执行情况和迎战洪水的各项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参加防汛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防汛工作不合格单位及
时提出整改措施,对防汛抢险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并提出处理建议。在大洪水期间,对违反防汛有关法规,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3各级都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反馈制度,落实各项信息的反馈责任,提高时效性和反馈质量,做到反应迅速、快捷高效,准确及时,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洪预案的管理反馈工作,确保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