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时间:2019-05-14 00: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第一篇: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

摘要:翻开法兰西的历史,一位有着白色络腮胡子的老人成为无法忽略的存在,他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凭借对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超凡的艺术感染力,用文字描述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的黑暗现实,又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他梦中陈曦微露的天堂——一个有着仁爱、宽恕、和人道主义铜墙铁壁的天主教堂。这部“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的伟作,表现了“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

一:人物百端尽诉人道主义

——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的身上,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杰出代表”。

冉阿让是整部作品中的主线,也是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悲惨世界》中最为现实的部分。这个人物形象诠释的是作者在他所处的社会中自身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让我们回顾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的成长过程:十九年备受煎熬的奴役只因为为了给外甥吃一块面包,当他准备“洗心革面”自食其力的时候却又饱受歧视、排挤。当他拿着那对银烛台仓皇出逃时,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火焰已经几近熄灭,然而当卞福汝主教将银烛台赠与他,并说“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他确实被救赎了,灵魂已经堕落如斯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而人性复苏,并将人道主义精神奉为自己终身准则,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在作者的理想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拯救这些灵魂堕落的人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他们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如同冉阿让一样——获得了新生的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冒死在火海中救了两个孩子,而后他作为前瞻者进行了工业上的改革,成为发达的企业家,行善造福,经市民请愿成为市长。这位众望所归的市长雇佣穷人,资助医院、学校,开设免费药房,开办救济储金,等等,做尽了一切一个人道主义者需要做的事情,他改变了这个城市恶浊的社会风气,消灭了贫穷与饥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前边说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有很多地方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而冉阿让的政绩正是雨果认为的,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人物形象上,不仅是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光芒,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直面现实生活,发现时弊,探索改革方法的勇气。

而卞福汝主教是第一个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是作者虔诚膜拜的浑身沐浴

这人道主义光芒的基督教神明,也是作者心目中最高的法律准则——遵循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行善终生。那么,作者塑造的卞福汝主教又是怎样践行人道主义准则如烛火般的温暖了黑暗呢?他用道德感化凶残,用宽恕战胜敌人,用仁慈温暖穷苦。卞福汝主教说,“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些制造黑暗的人。”他说:“医生的门,永不关闭;教士的门,要永远保持敞开。”所以主教的房子面街的门从来都是不锁的,他自己的房间向来也是虚掩的,任何过路的人从外面都可以推开——穷人,也可能是盗匪。他的一生是奉献给人道主义精神的,他愿意用他的一切来实践他的人道主义,甚至生命。正如他准备孤身到被强盗占领的乡里巡视时所说的那样,(乡长说:“唉!天啊!您要是碰上他们该怎么办呀?”)“我会求他们救济我的穷人的。”就是这种为了“拯救灵魂”而“活在世上”的精神,使匪盗将“战利品”献上,使决心复仇于社会的苦役犯因为一对银烛台而转变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卞福汝主教无疑是《悲惨世界》中一个具有崇高品德、标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角色,他的思想是全书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他的这些品质,无疑是作者坚信可以改造这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正是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隐约看到了雨果心目中的的乐土——没有纷争,没有压迫,没有苦难,没有饥饿和寒冷的人道主义天堂。

关于一个不得不说的反面形象,一直觉得作者对他的称呼很有意思也很贴切:沙威——这匹“由狼所生的狗”,我们先从这个称呼入手,这个比喻有两层意思,一是狼,狼指什么呢,理性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冷冰冰的法律,还有就是当时残酷统治的资产阶级,而这只狗,就是统治阶级的忠实爪牙,如果说冉阿让和米里哀主教是终身奉行人道主义原则,那么沙威是资产阶级法律的狂热信徒,也是统治阶级最坚固的碉堡——他对冉阿让的抓捕执着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在雨果的笔下,碉堡最终还是被炸掉了——冉阿让的以德报怨(还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方面)使这个冷血的杀人机器最终人性复苏,最终精神分裂自杀去了。我们可以隐约看到雨果认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拯救的界限,因为黑暗而堕落的人,就像冉阿让,可以通过人道主义救赎而最终为善。而沙威所代表的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缺乏人道精神,心肠冷硬,盲从于上层社会的国家机器,可以用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审判,而对于那些制造黑暗的,其下场就无从得知了。

我们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命运,可以看到,在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用下,可以感化人,可以改造人,可以惩罚人,几乎如同法律坚硬。这也正是雨果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它是奴役穷苦人的,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而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就是在这样一种法律约束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和谐的世界。

二:现实画布上的浪漫色彩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

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1]《悲惨世界》中雨果采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这部著作中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序言所说的,那个时期法国的一切都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恐惧,压抑,和饥寒交迫的现实。

我们可以分别从作者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韵味的描写中一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具有现实主义韵味的描写中,莫过于巴黎人民起义——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起义这一部分最精彩,最激动人心,最荡气回肠。在这一篇章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这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一系列的英雄被作者完完全全赋予了人道主义的色彩,他肯定了革命暴力,但是他认为,“人道主义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而革命斗争只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不得已采取的手段。”[2]他通过安若尔拉斯表现出来他所认为的革命是通往人道主义天堂而“必须缴纳的通行税”雨果有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

《悲惨世界》中虽然不乏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是仍出出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最明显是情节安排上出处透着这位法兰西作家的浪漫,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而在这些情节的安排中又处处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最后的一章中,德纳弟化名像马吕斯“出售”秘密,却弄巧成拙刚好让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就是当年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决定将冉阿让接来与他们同住,而他们所见到的弥留之际的冉阿让临终说的那句“我不知道,那给我银烛台的人在天国是不是对我满意。”让人潸然泪下。而最后的最后,我们为那位人道主义的圣徒而感到安详。

雨果不论是在绘制法兰西历史长卷,还是将浪漫主义色彩涂抹于其上的过程中,都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始终。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他灵魂中人道主义的圣地。

三:诗人般人道主义的白色圣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的空想性

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幻想用人道主义来改造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来缓和阶级斗争和替代革命。他所描绘的革命,是被心目中的人道主义美化了的革命,他在《悲惨世界》中所写的,街垒战中这些英雄的的形象之所以是光辉的,是因为他们的革命史要来实现人道主义的,正如书中安若尔拉斯所说的,“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跟你们说话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付出这可怕的代价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须缴纳的通行税”所以,在作品中尽管他对人民革命进行了讴歌,但革命的结局是失败,革命的暴力只是造成了流血和牺牲,而慈爱和宽恕却能征服最凶恶的敌人。在他认为,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感化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改造这种“悲惨世界”的唯一手段就是“不使用暴力的、温和的、改良的道路——海滨蒙特猗的道路。”冉阿让——在这座城市里散播着人道主义精神、恩泽广被。使这里所有人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欣欣向荣,失业和苦难都已经被消灭。在这里已经“没有一个

空到一文钱也没有的衣袋,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

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雨果给我们指出的这条道路是多么的无力。现实中怎么可能让冉阿让——受尽资产阶级压迫的穷苦民众在主教的感化下立地成佛?怎么可能让沙威——统治阶级忠实走狗、冷血杀手在冉阿让的感化下良心发现去跳河自杀?让马吕斯——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束缚的年轻人在冉阿让的感化下翻然忏悔?好像这个世界时这样的,只要遵从人道主义准则,以德报怨、仁爱待人任何社会罪恶都可随之消逝从而建立起雨果追求的人间天堂。就好像宗教一般,通过禁欲,、忍让、就可以解决一切。来追求来世的永生。这一切充分表明雨果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解决阶级的矛盾,作为对付社会痼疾的武器。然而,这种思想不会解决人民的苦难,只会像宗教一样,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悲惨世界》中体现出来的雨果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没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对暴力通过人道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实际上诗人般的空想诗歌,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改良主义。雨果是真的真诚而单纯地希望用它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他认为矛盾是可以这么解决的:穷人通过自己踏实的劳动换来财富,富人要一心向善关心穷人。很明显,这种调和的方案是不会起什么效果的。当然,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一些批评家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是空泛的,不切实际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但是,绝不失历史与现实的积极作用和意义。雨果始终关注这他所热爱的这片名为法兰西的土地,关注着他所深切热爱的民族和国家,关注这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其他文学史上的泰斗不同的是,他不仅是文学史的泰斗更是文学界的斗士,他与革命者一起呐喊,一起奋斗。正如高尔基所说:“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象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

带着人道主义光芒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以及他的《悲惨世界》必当作为一座高山,伫立于文学艺术的最高端。

参考文献:

[ 1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M ].潘丽珍译 译林出版社,第1版 2001年1月1日中文版译者序:柳鸣九

[ 2 ]:朱维之 赵醴 崔宝衡.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第二篇:外国文学期末总结

外国文学期末工作总结

按照学期初计划,到2017年底,圆满完成了《外国文学教程》一到十章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还没有学过《外国文学导读》课程,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接触外国文学的东西也比较少等情况,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是依照学期初计划,在教学中形成了讲授——自读——研讨——备课——试讲——作业的基本教学模式。为确保各项落实到位,本人利用网上课堂的形式,将需要精读的篇目章节节选内容、相关作家作品参考资料、相应课件等发布在班级的空间里,供学生自己课下钻研教材和完成作业时参考。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也拓宽了教材,延展了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效果相当不错。另外,还完成了133文1到文3的《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教学,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这一主线,体现“以教师’导’为辅助,以学生’读’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注重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生活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进行系统化打造和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思想,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按照还完成了学校要求的作业批改任务,做到了全批全改;还完成了本学年的考核课任务;高职

称教师的专题讲座任务。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撰写了教学案例。在迎评促建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磨课、说课、制作课件、修定教案、说课稿等等。

主要经验和努力方向: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坚持“和课堂要效率”“先学后教”,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就重点、难点作讲析,其他内容则大胆放手让学生多锻炼,主动积极学习、尝试。力求当堂解决问题,不给学生太多的课业负担。

(二)坚持多督促,多管理。学习本门功课,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没有对作品的了解,分析人物、概括特色均无着落,因此,平时给学生留阅读作业,老师要多督促、勤检查,教给速读、精读的方法,让学生读而有得,激发起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强烈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上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力求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方法,引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愿意学了,自然就会学好。同时,在课下要有意识地提供电影频道的相关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大片,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的音像资料,教师的专题讲座指导等渠道,充分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

(四)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鉴赏作品、人物的方法,作业也要尽量多批改,做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其写作论文的能力,为毕业后继续学习提供帮助。

第三篇:外国文学期末复习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分析了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即悲剧的宣泄、补偿、净化、陶冶、平衡功能。

2、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1)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希腊悲剧之父” 代表作:《乞援人》《波斯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3)欧里庇得斯:被誉为“舞台上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者,最富民主精神 代表作:《美狄亚》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作品。

3、欧美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理想社会(乌托邦)的作品是阿里斯托芬的《鸟》。

4、骑士文学

(1)骑士抒情诗

中心主题:“骑士之爱”,中心是法国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诗人被称为“特鲁巴杜尔”,体裁中以“破晓歌”最有代表性(2)骑士叙事诗:“宫围传奇”、“骑士传奇”。这类诗人被称为“特鲁维尔”。

三个诗系:希腊诗系、不列颠诗系、拜占廷诗系。

5、《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代表混乱的政治环境、豹象征淫欲、狮子象征强暴、狼象征贪婪。维吉尔象征理性,贝亚特丽齐象征信仰。

6、文艺复兴“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7、“三一律原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创作理论,指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三整一律,即同一个情节,在同一地点完成,时间一昼夜之内(不超过24小时)

8、彼埃尔·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9、让·拉辛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是法国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10、18世纪时期,在英国文坛,古典主义在诗歌创作中最有影响,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亚历山大·蒲柏,他在诗歌中提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蠢人们蜂拥而至。”

11、法国第一位启蒙主义作家是孟德斯鸠。12、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德尼·狄德罗的对话体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用暗示手法启发读者思考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批判了宿命论的思想。

13、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4、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并区分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基本创作方法。

15、奠定歌德个人世界声誉的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16、瓦尔特·司各特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17、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一个多余人是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18、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是维林(普希金《驿站长》)。

19、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是爱玛,副标题是“外省风俗”。20、福楼拜《情感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青年人的故事”。

21、《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

22、《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爱米莉·勃朗特。

23、萨克雷小说《名利场》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人物的小说”。

24、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序幕是《高老头》。

25、狄更斯的作品:《博慈杂记》 第一时期:《匹克威客外传》、《奥列佛·推斯特》、《老古玩店》 第二时期:《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圣诞之歌》、《马丁·朱什尔维特》 第三时期:《荒凉山庄》、《艰难实事》、《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

26、狄更斯被称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27、19世纪俄国三大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28、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人公是拉斯柯尼科夫。

29、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自由体诗人,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30、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决定论。

31、“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32、契诃夫最有名的戏剧是《樱桃园》。

33、哈代《苔丝》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34、易卜生《玩偶之家》提出“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35、《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是毛姆(英国小说家、戏剧家)。

36、“人就是真理„„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出自高尔基小说《底层》。

37、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开创了卫国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新阶段,为表现心理体验的“战壕真实派”创作奠定了基础,主人公是索科洛夫。

38、劳伦斯《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一代:汤姆——丽迪娅

第二代:安娜(丽迪娅的女儿)——威尔

第三代:厄秀拉(安娜和威尔的女儿)——斯克里本斯基

39、“意识流”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威廉·詹姆斯。40、象征主义作品《荒原》的作者是T.S.艾略特。

41、后现代主义的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前卫戏剧运动、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

42、卡夫卡“孤独三部曲”:《美国》、《诉讼》、《城堡》。

43、萨特的戏剧《禁闭》是一出哲理意味极浓的名剧,也是一部典型的“情景剧”。其中,三个鬼魂的关系,剧本将其概括为“他人就是地狱”。

44、戈尔丁提出表现“人心黑暗”主题的长篇小说《蝇王》

名词解释:

1、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初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普希金的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可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主人公奥涅金代表了19世纪贵族知识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

这些人本来是优秀的贵族青年,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但是没有足够的力量从平庸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更没有踏踏实实做一番事业的精神,因此,他们只好在无聊的事情上空耗青春和生命。这个形象被概括为“多余人”形象。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包括: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2、伟大的心

“伟大的心”是根据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提出的。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有伟大的心,才是真正的英雄”。小说从五个方面来表现“伟大的心”或“伟大的灵魂”:

①身体健壮,生命不息,肉体、精神具有汹涌奔突的生命力; ②永远保持自我人格的尊严;

③恪守个性独立的原则,在思想、艺术和生活上真诚表现自我; ④博爱的胸怀;

⑤吃苦耐劳的精神。

3、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原来是心理学和哲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

20世纪20年代,欧美一些作家把这种理论直接用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这就是意识流文学。

他们的作品采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暗示和多层次的意识结构等表现手法,在语言、文体、标点等方面都有创新,对其他流派很有影响。

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品,其他有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4、湖畔三诗人: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华尔华兹、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奇异神秘的情节和异国风光,美化、缅怀中古时代的“淳朴”,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华尔华兹和柯尔律治的《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华尔华兹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华尔华兹代表作是《丁登寺》,提出诗是“强烈的自然感情的流露”,诗的意境高远、形象真实生动,被誉为“自然诗人”,是西方抒情诗的革新者、现代诗的鼻祖。柯尔律治代表作《古舟子咏》,骚塞曾被封为“桂冠诗人”,写过长诗《审判的幻影》。

5、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的法国,“存在即荒诞”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是荒诞派戏剧的理论基础。在思想上,以表现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荒诞为基本主题。

在艺术上,以表现形式的荒诞为基本特色。首先,情节结构是荒诞的,戏剧缺乏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情节发展没有逻辑性和客观真实性;其次,舞台形象是荒诞的,人物形象多是抽象的、没有个性的、破碎的、“反英雄”的形象;再次,台词是荒诞的,台词常常失去意义、逻辑性,人物的对话或内容空洞,或语无伦次,甚至是无意义的话;在体裁上,偏于悲喜剧因素的荒诞性融合。

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的尤奈斯库,其《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该流派的诞生,还有法国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英国品特的《生日晚会》以及法国的阿达莫多、热奈,美国的阿尔比等等。

6、人生三课

“人生三课”是指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从贵族子弟变成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经历的三段过程。体现他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具有典型代表性。

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弟”、“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他认识到金钱可以主宰一切。

第二课:伏特冷被捕,教会了他掠夺与暴力的“强盗哲学”:要不顾一切道德准则、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

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的知道了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泯灭了亲情。他变得冷酷自私、忘恩负义。

7、《埃涅阿斯纪》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最后杰作,是按照奥古斯都的旨意创作出来的,属于“遵命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埃涅阿斯纪》描写的是特洛伊王子历尽千辛万苦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作品模仿荷马史诗,前6卷描写的海上漂流经历和《奥德赛》相似,后6卷描写的与异族图尔努斯的战争和《伊利亚特》相近。史诗塑造了埃涅阿斯这样一位理想的君主:虔诚守信、英勇有谋、大仁大智、克己守礼,贯穿了和平和爱国精神。

艺术上,基调严肃哀婉;其中的英雄多责任感、使命感,有集体主义精神;语言华美庄严;运用梦幻的手法,注重描摹人物内心。

8、《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被古人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语),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未出生就被神谕将来会弑父娶母,于是出生时就被抛弃。被科任斯托国王收养,长大后又得到神谕,就离家出走,结果还是打死了生父拉伊俄斯,被忒拜人拥立为国王后,娶得前国王遗孀竟是自己的生母,他的行为终于遭到了天谴,最后刺瞎双眼,请求放逐。

该剧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是一部“命运悲剧”。在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与无法摆脱的厄运的冲突过程中,不但写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积极性和可贵性,而且它为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压迫着人类的命运划上了一个问号,让人们对命运的公正性、合理性产生了怀疑。

艺术上,悲剧色彩浓烈;采用经济笔墨的“回溯法”和巧妙紧凑的“倒叙式”情节结构表现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心理描写深刻细腻。

9、迷惘的一代

源自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出现于一战后的20年代,其鼎盛期在20年代下半期,它既没有纲领,也没有宣言,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他只是一些带有同样“迷惘”的情绪,以同样的主题和差不多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的一批作家的总称。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和福克纳等,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和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是其最高成就。

10、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影响下,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体的形式;其主人公为下层流民;主要描写他们的的不幸和见闻,表现他们的反抗情绪;通过他们的行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西班牙最早且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简答题:

1、列举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1915年,法国罗曼—罗兰凭借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获奖。

(2)1925年,英国肖伯纳凭借剧本《圣女贞德》获奖,代表作还有《伤心之家》。(3)1948年,英国诗人T.S.艾略特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奖,代表作还有《荒原》(4)1954年,美国海明威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奖,属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

(5)1969年,爱尔兰的萨—贝克特凭借剧本《等待戈多》获奖,属于荒诞派戏剧。

2、《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1)首先,体现在小说鲜明的魔幻性上。小说通过大量的奇幻描写、鬼魂形象和荒诞不经的情节来表现魔幻性。

(2)其次,小说的叙事角度颇具特色。小说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倒叙的风格,即作家以俯视整个布恩地压家族命运的姿态,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说情节铺展的逻辑起点却是现在。

(3)再次,小说采用了环形的结构。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画着一个个封闭的圆圈。大的方面说,马贡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百年之中,它从起点回到起点。从小的方面说,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

(4)再次,象征性手法和隐喻性手法的运用。书中许多场景、情节乃至细节都可以看出来。(5)最后,夸张、变形手法和揶揄、幽默、讽刺挖苦的语气相结合。这些事件着重强调了环境与个人的不协调,并将它们放大、变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的压力。

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独特性?

(1)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为主要内容。

(2)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苦难,表达知识分子的忧愤、焦虑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3)独特的形象系列,产生了“多余人”系列和“小人物”系列。(4)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4、为什么说《红与黑》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

(1)直接取材于现实,面向当代社会,表现时代风貌,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2)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和政治矛盾。

(3)塑造了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的小资产者形象——于连。

(4)艺术上运用典型环境、人物行动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

(5)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展示人物心理活动与人物心理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心灵史”

5、《荷马史诗》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1)真实反映了古希腊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

①古希腊英雄时代的军事民主制度; ②奴隶主贵族阶级逐步形成; ③家长奴隶制下妇女地位低下。(2)表现古希腊人的世界观。

①体现了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史诗对神、命运、生活的态度。②反映了英雄主义和群体意识。(3)历史文献价值和思想艺术价值。(“永不复返”的人类童年时代。)

荷马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全部遗产。

6、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把陀氏小说称为“复调小说”。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

(1)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2)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全面对话。(对话理论)

(3)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7、《浮士德》的人生五阶段及其内涵

(1)追求知识阶段(书斋悲剧):批判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映了陈腐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2)享受爱情阶段(爱情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制度、宗教势力的矛盾。

(3)政治生活阶段(政治悲剧):批判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与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

(4)追求古典美阶段(艺术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5)事业阶段(事业悲剧):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义,实质是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论述题

1、海明威小说的文学成就及艺术风格

(1)海明威小说主要有三大成就

①表现了迷惘的主题。如: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深刻反映了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深重灾难,以及对青年一代造成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的迷惘、觉醒和抗争。②塑造了一系列硬汉的形象

早期:人物主要活跃在斗牛场和拳击场,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在一战中受伤而失去性爱能力的巴恩斯;

中期:人物多体现为与法西斯的斗争,他们是为正义为民主而战,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领导游击队炸桥的罗伯特·乔丹;

晚期:人物则表现为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和超时空的存在,具有哲理和象征色彩,如:《老人与海》中的渔民圣地亚哥。③“冰山原则”的提出

具体表现在简洁、清新的文体风格和简约、含蓄而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上。海明威以冰山原理来比喻写作:“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2)艺术风格

①简约有力的散文文体:他重视思想感情对于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他的笔下,他对感情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它们总是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包括简洁的景色描写、人物的动作、电文式的对话、内心独白。

②讽刺和象征的手法。这种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如:《老人与海》结尾,渔民圣地亚哥最后又梦见了狮子。

(3)海明威的艺术风格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①不善于进行广阔的社会描写或描写有众多人物参加的场面 ②不善于用多头线索展开复杂的故事情节

2、于连与拉斯蒂涅结局不同的原因?

(1)出身不同:于连来自平民阶层,想跻身上流社会很难;拉斯蒂涅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前者有较强的反抗性,后者更具有妥协性。

(2)理想不同:于连为了显示平民阶层的力量,他崇拜拿破仑,想一跃成为强者,很不切实际;拉斯蒂涅则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出人头地,重振家业。

(3)对上流社会的态度不同:于连想靠自己的奋斗强迫上流社会承认他的人格和才干,并试求战胜社会,保持独立人格进行斗争;拉斯蒂涅为投身上流社会而事事妥协,投其所好。(4)采取的手段方式不同:于连靠自己的才能,不放弃自尊;拉斯蒂涅靠门第和女人,必要时可以放弃自尊。

(5)心态不同:于连心存反抗,充满对上流社会的仇恨,既藐视又羡慕;既反感又向往。拉斯蒂涅欣然投靠上流社会,他有纯朴的天性以博众人的好感,接受“人生三课”被同化,变得学会掩饰、厚颜无耻,成为投机钻营之人。

(6)性格不同:于连比较内向,性格孤僻,这决定了他将以个人的力量来反抗整个社会,为了自尊而追求民主和平等,所以他不惜用生命捍卫自尊。拉斯蒂涅是外向、有才气有热情的青年;他对社会更多的是羡慕眼热顺从,利用规律向上爬,亦步亦趋向上爬,所以他不惜出卖自尊和灵魂,终爬上内阁副部长的高位。

3、为何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思想意义

①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反封建反教会

②对教会以及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严厉的揭露和批评; ③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由本身的价值;颂扬理性、自由 ④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2)思想内容的矛盾性(两重性)

①政治方面: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宗教偏见,政治幻想 ②神学观念上:新人人文主义思想——旧的宗教伦理道德 ③人生观方面: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个性解放 ④文化上:重视知识和理性——推崇神学和信仰。(3)艺术特征

①结构上完美

②写实和浪漫相结合 ③语言运用的创新

a.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学习了意大利人民歌形式,其民族特色开近代文学之先声; b.奇偶连锁韵,尾韵以aba,bcb,cdc,规则连续不断,“三行套韵”(4)艺术手法:象征、梦幻、寓意、比喻 a.三个部分皆以“stella”(stars)刹尾,象征黑暗中光明!

地狱阴暗凄惨,以象征痛苦与绝望

净界柔和爽目,以象征宁静与希望

天堂祥光四溢,以象征幸福和喜悦

b.贪婪者灵魂之眼/宝石脱落戒指,蚂蚁触须

(5)艺术上的矛盾性(两重性)

a.用宗教题材与中世纪文学的梦幻、象征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用体现神权思想的艺术结构形成古代艺术庄严肃穆的风格。b.人物、景物描写大多简略模糊,又不乏用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卓越篇章。c.使用意大利俗语,但又有中世纪语言繁琐的涩人弊端。

4、福斯塔夫和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两大喜剧形象,谈你的看法。

(1)福斯塔夫形象: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主人公,他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招摇撞骗、偷盗抢劫,各种恶习,应有尽有。然而,他又具有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而且他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从伦理学角度看,他是现实生活一个被否定的流氓骗子。

从美学角度看,他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喜剧人物,机智幽默的性格给他带来光彩,表现出美的独立性。

首先,他有不可抑止的幽默感,开口就引人逗笑,他坦承自己是坏人,且对自己的恶德辩护,自炫为美。他的赞美与他的恶行冲突,自我肯定成了自我否定,从而产生出一种因自相矛盾而产生的幽默。

其次,他应变能力强,以锋利的言辞讽刺世事,一本正经地取笑别人。由于他本身就是万恶世界中的一恶和没胆懦夫中的一员,他却批评时政,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的轴心,由此产生了幽默滑稽的效果。

他又拿自己肥胖的身躯作为取笑的对象,体现了下层平民的乐观与粗犷风格。(2)堂吉诃德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笔下一位具有伟大信仰和献身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者。首先,他是一个不畏强暴、立志扫尽天下不平事的人物。他勇往直前,无利己之意,无畏惧之心,行为高尚,做事认真,表里如一。

其次,他性格中有夸张、滑稽的喜剧性一面。他善于幻想,做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却认为是魔鬼在戏弄他。

再次,他的性格中也有悲剧性的一面,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的“疯子”。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可笑,并拼命为自己辩护,即使被当作疯子关在笼中也能苦中作乐。然而,他敢于挑战邪恶,誓死维护各种美德,却常常事与愿违,他与时代脱节了,屡屡受挫。可他屡败屡战、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与尊重。

最后,他是热情的人文主义者。他学识渊博,勇敢、文雅、大胆,具有敢于捍卫理想的美德,关心被侮辱、伤害的妇女。

总之,他是一个失去了历史合理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个忠实于理想与信仰的实践者。

5、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形象

(1)相同点:

①安娜与娜拉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a.安娜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的形象。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b.娜拉是十九世纪欧洲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天真活泼、诚恳热情、坚毅倔强,执着追求理想。可她却像个玩偶一样,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娜拉却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觉醒以后的娜拉,否定了现存的世俗偏见和伦理道德,勇敢地冲破了男女不平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习俗的枷锁。

②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同样是8年的婚姻生活后的觉醒

a.安娜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人格,有尊严。8年的无爱的婚姻生活使她见到渥伦斯基之后不久便陷入爱情中无法自拔。

b.娜拉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她相信丈夫爱她,也真诚地爱着丈夫。8年来海尔茂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也正是出自于对丈夫无限的爱,才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她的爱情以及对整个家庭的爱被虚伪自私的丈夫所打破。

③残酷的社会现实是造成两位女性悲剧的重要因素

a.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罪恶的社会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b.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的无情。娜拉一直在指责法律的无情,在经济上失去了独立性,她必须依赖于他的丈夫,这使她一直处于远离社会的边缘。(2)不同点——反抗高度不同

①安娜的反抗局限于道德婚姻的领域,她认为爱情至上,她敢于冲破那个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板、虚伪的道德规范。但她的追求自我,其实是放逐自我,丢失自我,当失去了渥伦斯基的感情响应之后,她的孤独、无助、脆弱全部展现了出来。

②娜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道德、宗教的全面批判。她追求个性解放,当意识到自己为丈夫的“玩偶”之时,毅然决然离开了家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6、结合《李尔王》和《高老头》,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1)李尔王的父爱——“权爱”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李尔王总是被赞赏,他早已习惯了甜言蜜语。固然,他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在划分国土时他选择用演讲比赛的形式,却不免体现出他爱慕虚荣的一面。

一开始,他对三个女儿说:“你们爱我,要算哪个最贴心,谁最孝心最值得眷宠,她自会得到我的最大一份赏赐。”接着他对自己最为疼爱的三女儿考狄利娅说:“你用什么一番话博取一份比两个姐姐更富庶的土地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尔王的观念里物资和权力是可以作为女儿的爱的回报,而这回报的条件是你的奉承之语。

他希望女儿像他的臣民一样地服从他,结果考狄利娅因为说不出奉承的话,深受“打击”的李尔王他对最小的女儿说:“像你这样不能在我面前曲意承欢,还不如当初没有生下你来得好。”于是他将小女儿考狄利娅赶出国土,把她应得的那份家产与土地平分给两个姐姐。这就是王权下的父爱——“恩仇”必报!它不再是一份纯洁的父爱,它与奉承赞美画上等号。李尔王从小偏爱自己的三女儿,但他却不了解自己女儿的性格,这是对他的“父爱”的讽刺。

(2)高老头的父爱——“钱爱”

首先,投机商的身份影响高老头的价值观。在他眼里,钱可以满足一切!他极力满足女儿的一切需要。为满足女儿们的挥霍,高老头从伏盖公寓二楼最好的房间搬到了三楼、四楼、五楼,食宿费也有每年的1200法郎见到每月的45法郎。他知道女儿只会在没有钱的时候才回来找他,但他乐意把自己的所有都给她们。

他的父爱也是有条件的。在高老头看来,丰厚的嫁妆,足以使女儿们嫁个有钱的人,女儿们一旦在上流社会立稳脚跟,自己脸上也就有了光,也就会再受到上流社会的垂青。

其次,封建宗法伦理道德对高老头“父道”的影响。在高老头看来,父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在妻子死后,他没有续弦,但他却将这种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本能的用金钱表达父爱,他相信金钱可以衡量一切,包括父爱,但当拥有的金钱逐渐减少,父爱却一如既往的时候,他开始不安,只是加倍的节衣缩食变卖东西来满足女儿。

(3)我认为,李尔王的“权爱”与高老头的“钱爱”都是极端、变态的父爱。父亲在表达感情时,不能迷失自己,即在热爱中也要保留自己的意志,决不能让对方的意志决定一切,使自己成为了父爱的奴隶。就是说,父爱要“有度”,不能过激,关键还要能让子女感受到你的真爱,且懂得回报。

第四篇: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复活》

内容提要:《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 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

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有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走向复归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显得丰满。

综上所述,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就是出生贵族,早期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贵族庄园里,直到晚年他才幡然悔悟,开始与旧制度展开了斗争。

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的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欺骗的卑鄙之后。

半养女的生活环境已经使她不能不能适应工厂、作坊的艰苦劳动,去有钱人家当女佣,结果遭到主人的奸污。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之强大深信无疑。在环境的影响,逼迫下,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痛苦后,最终沦落为麻木不仁,卖弄风情的妓女。与聂赫留朵夫不同的是,她的堕落是由聂赫留朵夫的罪恶和社会逼迫出来的。玛斯洛娃的复活是在聂赫留朵夫向她表示忏悔的时候。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探监,并提出向她求婚的时候,玛斯洛娃宣泄了自己的全部愤怒和仇恨:“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够,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这是在具体情景下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表达了一个受尽侮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强烈抗议和

控诉。这种愤怒在以前麻木不仁的玛斯洛娃身上是看不到的。她在聂赫留朵夫身上重新看到了人的善,恢复了从前信念,内心也产生了真正的人的情感,并决心做一个新人。这说明玛斯洛娃也开始复活了。

玛斯洛娃态度的转变的过程是真实的,她的复活是有深刻的依据的。转变的契机是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他有两方面感动了她,一方面是他不仅自己悔罪,而且开始真诚的关心她的命运,前途,并向她劝善。二是他受她的委托,真心为监狱中那些无罪的犯人奔走求援,真诚地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她看到他的这些表现改变了看法,接受了他的规劝,戒烟酒,不卖弄风情。当她去了西伯利亚,受到革命者思想的感染后,她的思想和性格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感动了她,使他“弃旧”,那么革命者的感染使她“图新”。这正是她“复活”的全过程。最后她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合,而是跟着革命走者西蒙松走了,说明她已接受革命者的思想,获得了新生。

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托尔斯泰所制定的这种拯救人类的宗教道德药方是空想的,虚幻的,具有消极性。不过,在作品中,作者“撕下一切假面具”,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

会制度,教会制度,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因此,尽管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消极的一面,但它的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都是作者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所不能比的。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任晓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外国文学》蒋承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复活》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6版 《笔的见证∕托尔斯泰理想的实践──小说<复活>的赏析与启迪》黄友玲 《新编外国文学》蒋承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外国文学史》朱维之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悲惨世界》论文(最终版)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著名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通过《悲惨世界》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法国社会,对贫苦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共和党人的革命斗争精神予以赞扬,对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根源进行探索,作者从多方面去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提出用人道主义思想去改良这个社会,而事实上这个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纵观雨果的艺术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是贯穿其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他坚信道德的感化的力量,坚信“爱”能改造社会。他深信:“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均将得救。”而《悲惨世界》就是这么一部典型的反映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雨果从多方面来阐述其人道主义思想。

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深切的同情。

在小说的作者序里作者曾提到当时社会的三大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贫农出身的冉阿让为了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19年的牢狱和苦役生活。走出牢狱的他,生活更加窘迫,迫于无奈,刑满后又有过偷窃行为,受感化后,变成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化名“马德兰”,当过企业家,并被推为市长。但不久又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逃出后,从一个坏蛋手中出孤女柯赛特。后来有不断遭到警探的通缉。冉阿让的整个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

原本淳朴善良的方汀被人诱骗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她有自强的决心,可当时的社会压迫着她,无奈的她卖掉了自己的牙齿、头发,甚至最后出卖了自己的身体。雨果严厉斥责了那个逼良为娼的社会,他写道:“据说,奴隶制从欧洲文明中消失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它迄今还存在着,不过现在它的重荷落到了女人

身上,它的名字叫做卖淫。“可怜可悲的方汀由于长期饥饿贫困再加上社会的压迫,终于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那个惨无人道的社会甚至连小孩都不会放过,失去父母的珂赛特孤苦无依,落到了坏蛋德纳第夫妇的手中,幼小的从事一些她力所不能及的事,食不饱衣不暖,完全失去了儿童时期应有的快乐。

除此之外,还有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1

如果说冉阿让,方汀,珂赛特是受苦大众的代表,那么沙威就是造成这一切悲剧的直接罪人,作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冷酷残忍地爪牙,他无情的压迫着那些贫穷饥饿无家可归的人,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迫害孤儿寡母。正是因为有太多太多像沙威这样的人,才会有那么多人受到压迫,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才会令人窒息。

作者雨果通过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确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是个不给穷人活路的的黑暗社会,并对他们表示深切同情。

二、通过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精神的赞扬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描写了巴黎人民起义以及共和主义英雄们的英勇斗争。那些穷苦人民,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都英勇地站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去反抗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80岁的老翁马贝夫为了升起被敌人排枪打掉的红旗,冒着弹雨攀上街垒;街头流浪儿格夫罗舍热爱生命,视死如归,在替战斗者到街垒去收集子弹时被敌人射中,壮烈牺牲,临死时还唱着嘲笑官军的歌曲;2马吕斯为了给街垒解围,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抱起火药桶企图与敌人同归于尽,他那声“你们滚开,要不我就炸掉街垒!”于是将火炬伸向火药桶„„敌人逃窜了,街垒解围了。作品就是这样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作者用动人的词句歌颂革命起义,赞颂起义者的行为,但他始终认为人道主义是生活的追高准则,而革命斗争只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共和主义者的领袖安若尔拉斯说“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跟你们说话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这可怕的代价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须缴纳的通行税。”3在雨果眼中,革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道主义社会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从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正义战争的态度上,雨果曾经说过:“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可见雨果将人道主义建立在革命的基础之上。

三、谴责资产阶级法律,认为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

遇过认为这世上有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即仁慈与爱,一种是低级的,即刑罚。高级法律关注的是根本,低级法律关注的只是表象,后者把不幸的苦役犯越辩越凶,前者则使他回心向善。4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贫困的人民深受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温严饱问题都不能解决,而资产阶级法律非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残酷的迫害他们,使他们重复犯罪,比如冉阿让偷块面包住了19年的狱,可结果呢?19年的时间并没有让他得到反省,他也没有改正,出狱后的他有过再次偷窃的行为,然而受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冉阿让变成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帮助穷苦人民,解救受苦的方汀。在作者笔下,冉阿让是资本主义“悲惨世界”里一个愁苦者的典型,同时又是博爱主义的化身,5是人道主义思想改变了他。还有铁石心肠的沙威,一向压迫打压人民的人居然也受到了道德的感化,“人性”开始复活,最后跳河自杀,在雨果看来,他的自杀就是善对恶的胜利。从这两个人物的转变作者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思想:刑法非但不能消灭罪犯,反而会让罪犯加深,人道主义才是最高法律,使罪犯弃恶从善。

面对黑暗与残酷的社会,雨果提出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去改造现实社会,实现人道主义理想。救助那些贫穷的,善良的,羸弱的人,去解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相信人道主义是改造社会的最好的办法,正如他所言:“怜悯可以使一粒石子发光辉,在爱的指引下,魔鬼终将重归天使的行列。”可见他认为人道主义可以战胜一切邪恶。雨果力图说明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唯有根据人道主义原则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来医治社会的疟疾。他写道:“将来人们会把犯罪看做一种疾病,由一批特殊的医生来医治这种疾病。医院将取代监狱。”6凡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到作家雨果是多么极力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多么渴望人道主义思想的真正实施。

四、人道主义思想的空想性

雨果是一个热枕的民主主义者,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幻想用人道主义手段来代替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把仁慈,博爱作为改造社会的药方。他的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在当时激烈动荡的社会,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希望他们能道德觉悟,造福社会,用人道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可想而知,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而雨果本身始终未能脱离资产阶级,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人道主义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人道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作品中,雨果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批判,它造成社会的不公,人民的困苦,但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道路,企图单纯用人道主义改变这个悲惨世界是不可能的。西方一些批评家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是虚无缥缈的。因此说,梦想是美好的,道路是不通的,前途是渺茫的。

纵观作者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一直是他作品所贯穿的思想,为了使读者们接受他的这种思想,他把人道主义思想渗透在每个细节,因此,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为了彰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人物形象难免产生某种不真实之处。冉阿让的转变似乎不符合逻辑,主教的宽恕让他一改从前,这变化似乎太快了;还有那个冷血无情的沙威怎么可能因为突然良心发现,道德醒悟,思想动摇,然后跳河自杀呢,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所有的变化只为突出是人道主义改变了他们,而这些人物的不真实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空虚、不可行。这完全是作者按自己的意愿的安排。

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有一些空想性,但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依旧起着一些积极的作用,他号召着人们追求真善美,反抗压迫,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为黑暗中的人们点亮一丝光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悲惨世界》是一部探索社会问题的小说,作者在序言中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这就表明作者要他的小说对解决社会问题有所裨益。7我相信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去世多年后对他的国家,最整个世界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我相信雨果不仅影响了法兰西的人民,更影响了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作品已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他的《悲惨世界》已是众人皆知,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影响了各国的统治。带着人道主义光芒的维克多·雨果以及他的《悲惨世界》必当作为一座高山,伫立于文学世界的最高端,屹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1朱玉民译《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

2,3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7

4王化学著《西方文学经典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

5周志强等著《定格世界文学名著经典人物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2

6陈振尧主编《法国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6

7吴郎主编《外国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下载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推荐5篇]

    外国文学专题 (教材采用匡兴、陈惇主编的《20世纪欧美文学》)   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考核计分方法: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 二、期末考试形式为开卷,90分钟。......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 摘要: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成了伴随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永恒话题。外国文学著作中涵盖的人文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与......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 1、选题的意义《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李欢)

    (亲爱的们,以下是我亲自整理的外国文学期末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哈~~~) 一、 填空(10/1分) 1.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司汤达......

    四川大学外国文学-2期末试题

    外国文学-2期末试题A组 (命题人:王晓路)1、社会发展阶段与文学样式之间的关系2、文本环境与文学创作3、文学奖项与文本接受4、福克纳意识流创作的基本手法5、福克纳晦涩文体的......

    红与黑 外国文学选修课论文(合集5篇)

    大学外国名著与名片欣赏课程论文题目:分析《红与黑》 学院: 班级:05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分析《红与黑》 ――主人公于连的矛盾分析及评价摘要:《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

    《苔丝》读后感(大学外国文学论文)

    摘要:本文企图从《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小姐性格矛盾入手,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苔丝悲剧的原因,并且站在历史所能给予的高度,找寻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苔丝 软弱 单纯 坚......

    2010年春季学期“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期末论文要求(小编推荐)

    2010年春季学期“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期末论文要求 点击次数:0发布日期:2010-3-4发布单位:网院技术部【关闭窗口】字号设置:[ 大 中 小 ] 本课程论文主要考察同学们阅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