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1.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
2.事业单位的性质:公益性、公有性、社会服务性。
3.首先用自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的事业单位属于(差额预算管理单位)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 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体制基本形式: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5.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6.按资金来源,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 业单位。
7.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其特点为政府办事业、政府管事。
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9.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
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10.人事管理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功绩制、依法管理。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内容:考核制度、工资制度、职称制度、培训制度。
12.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形式:身份的聘用、岗位的聘用、基本用人(用工)关系的聘用。
13.事业单位考核的原则:公平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内容:德、能、勤、绩,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等次: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方法:领导与群众 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
14.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公正、及时;方式:人事争议协商、协调、仲裁、诉讼。
1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包括: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机构设置管理的行政化和职 能范围的大化。
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16.下列属于卫生事业单位的是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血中心。品检验所。
17.下列是规范聘用合同的内容有:聘用合同期限、岗位纪律、工资待遇。
聘用合同应当具备下列条趑:(l)聘用合同期限;(2)聘用岗位及其职责要求;(3)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4)工作报酬;(5)保险福利待遇;(6)工作纪律;(7)聘用合同变更、终止、续订、解除的条件;(8)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9)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18.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19.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其曰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20.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21.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及其附属组织直接控制社会领域并从事各种社会管理活动。
22.我国事业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以本单位的工作为职业丁作,与单位形成相对固定的人事雇佣关系,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
23.事业单位在属性上是公基服务机构。
24.对现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什么叫事业单位?
综合有关文件,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
事业单位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由各级政府设立的。
2、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3、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事业单位的特点
1提供公共服务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3属于非权力机构。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1、提供公共服务
实际上事业单位就是提供事业产品的单位。提供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事业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想对称的、由政府部门提供而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事业与行政的区别)与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同的是,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基本是从事具体事务、寓于服务之中的产物,而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多的是寓于行政管理之中,它们是有效行使国家权力的产物。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事业单位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具体化。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有许多具休事务往往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专门为政府办理具体事务的机构就是通常反称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行政机关的派生机构,它的事业范围是由行政机关确定的,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执行和落实。
3、属于非权力机构。
事业单位虽然承担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与行政机关不同,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不能对某一领域的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事业单位对行政区划内的其它单位或个人也不拥有任何带来管理成份的职能,它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全社会或某一域内提供某项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构成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份的,业务骨干基本上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不适合承担管理者的角色。
第三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机制,而不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需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行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使国家财
政负担十分沉重。
(2)官僚作风严重,内部机制不活,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社会效益不高。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现阶段事业管理体制存原主要弊端有:(1)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2)布局结构不合理:(3)主要由政府管制,管理手段不适应。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有民下几点: 1管理方式行政化。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解度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事业单位还继续承担着某些综合规划,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二是事业单位普遍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
另外还表现在,第一,机构设置由政府部门决定,几乎对每一事业单位定员定编时,政府编制部门下达的文件总要先将其规格确定。机构规格不取决于该机构工作的任务量和事业产品的产量,也不取决于编制人数,而取决于该机构在社会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着重看其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第二、政事不分。在许多行政部门,附设若干事业机构,或实行同一部门行政与事业编制的人员混同办公。几乎所有较高规格的行政机关(区县局以上),都在机关内附有事业单位。
2宏观调控失控。中央要求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备案和审核的同时也缺乏规范的宏
观调控手段,对全国事业编制也没有总量上控制,事业单位发展在地区上极不平衡,宏观管理上出现失控现象。
3运行机制非效率化。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非物质性服务产品,由于大多数产品难以量化,或者无法用货币计量,所以对事业单位业绩的考核较为困难。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应以是否能够保持保量提供服务产品,以满足市民需要为评定标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难以令人满意。内部管理松懈,外部约束乏力,这是无法保证事业单位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因。
4资源配置非社会化。资源的配置包括市场配置与公共配置两种方式,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配置的范围。但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配置非社会化问题一直存在,突出表现为机构重复设置,各单位相对封闭,导致整体社会化低下。
5单位行为经济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但随着事业机构数的增加和人员的膨胀,财政支持越觉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提高和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许多事业不得不“创收”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6职能范围扩大化。政府在设定一个事业单位时,对其职能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扩大化己有越演越烈之热势,为社会提供事业产品的本质却有淡化削弱的态势。
7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在实践中,往
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有的事业单位成立后,因管理不善,或因功能弱化,或因原有的任务己完成,最后悄然解体。而在此期间,该事业单位也从未调整过机构编制。机构编制部门因不能及时掌握信息,不仅该事业单位的编制没有收回来,还将其列入现有事业单位的统计范围之内。
8编制标准不明确。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的性质的明确界定。但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性并不明确,因此,往往依照行政管理的职能定未来确下其编制标准。很难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
9法制不健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第三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章 我国事业单位的生产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
在对外交往中,事业单位一词通常译为Institusion或Institusion Unit,其意思是“公共机关”或“公共机关单位”。实际上国外并没有准确的与我国事业单位相对应的名词,但是有公立公益行政机构的称谓。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失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84年全国编制工作会议印发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施行办法》(讨论稿)则表述为:“为国家制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活动,不是以国家积累资金为目的的单位,可定位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上述三个文件均为草案或讨论稿,前后定义并不一致。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也对事业单位做了相应规定:“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研究以上种种定义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是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中最不规范的组织形式,其涵盖面宽、范围之广、类别之多,是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事业单位界定的含混,为其改革的推进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综合有关文件的规定,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这一定义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并将其与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做了区别。作为事业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第二,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第三,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第二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
第四篇:2012公共基础知识教材之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 第一节:事业单位综述
事业单位:2004年6月国务院修改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性质:
1.不以营利为目的;
2.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3.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
4.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事业单位特点:
1.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有行政职能,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具体化
2.以社会公益为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兼顾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3.人才、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劳动成果一般是知识和精神产品
4.门类繁多,跨度大,情况复杂 事业单位类别:
1.行政支持类,如各类行政执法部门、独立监督机构等;
2.纯公益类,如公共卫生服务、博物馆、义务教育、社会福利等 3.准公益类,如体育设施、文化艺术等; 4.经营类,如招待所、电影公司等 事业单位改革原则:
基本原则为政事公开。具体原则为政事分开、理顺关系;区域统筹、行业统筹;精简、效能和减轻财政负担 事业单位改革目标: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即建立一个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下,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投资、多元主体承担服务,以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场化为基本运行方式,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社会化(即指社会事业单位社会办、资源配置和服务社会化);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第二节: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制度
登记管理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
3.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登记管理制度内容:
1.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
2.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
3.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登记管理目的和方式:
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第三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对象: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特点: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3.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财务管理任务: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资产:
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预算管理办法: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实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收入: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
事业单位的支出:
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范围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
第二章: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节:人事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指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它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的规定。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公开透明原则 考核的内容: 包括得、能、勤、政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情况;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方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考核一般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二节:工资制度
工资的作用:
保障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工资分配制度原则:
1.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和工资制度,与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
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公子中活的部分,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津贴、奖励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客服平均主义。同时将一部分物价、福利性补贴纳入工资。3.建立正常增加工资的机制,是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
4.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使工资管理体制逐步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5.发挥工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及在苦脏累险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资政策上给与倾斜。同时,通过建立地区津贴制度,理顺地区工资关系。工资的组成: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工资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喝新技工资为基本工资。奖励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成绩的人员,分别给与不同的奖励。
1.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实施政府特殊津贴
2.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日技术人员,给与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凡其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经济效益的,奖励金额从所获利润中提取,其他人员,如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人员,奖励金额从国家专项基金中提取
3.结合考核,对优秀、合格的工作人员,年终发给一次性奖金
第三节:人事职称制度
职称的特征:
1.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 2.没有数额限制 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 5.与人员使用无关 专业技术职称特点: 1.有一定的结构比例 2.有明确的职责 3.有一定的任期
4.与工资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职称聘任: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称一般实行聘任制。聘任专业技术职称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实行择优聘任和竞争聘任,聘期一般为1~3年,也可以以一个重大项目为周期。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支撑,的确需兼任的,必须经评定审委会确认符合相应职务任职条件,并按规定的手续聘任。
第四节:人事培训制度
培训的宗旨:
对公职人员的培训,把增加道德素养,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作为培训目的,只是对不同的人员有所侧重 培训的特点: 从性质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属于一种继续教育,是对是有人范围工作人员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拓展。从目的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从内容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根据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而实施的。从形式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可以根据单位及职工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培训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培训的对象:
事业单位的培训对象就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培训的内容:
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态度培训 培训的方式:
从培训与工作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从培训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正规学校培训、非正规学校培训等形式。从培训的目的来划分,有学历培训、文化补课、岗位职务培训等。培训时间:各国对公职人员的培训多采用长短结合的方法,派送到行政学院或相关院校进行系统的培训,多是在3个月至2年的时间,专业性或实用性的培训多是1~4周。每一个公务人员一年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4周,同时也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五节:人事聘用制度
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用人方式。它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职等制度。
聘用制度的形式:
1.身份的聘用,如工人身份聘用为干部
2.岗位的聘用,如聘任到某个领导职位、工作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 3.基本用人关系的聘用,有的称之为全员合同聘用制或全员聘用合同制、全员聘用制
聘用合同必备条款:
聘用合同期限;岗位及其职责要求;岗位纪律;岗位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聘用合同的终止:
指聘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出现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情形或者当事人双方约定的情形时,聘用合同的效力自行终止。有下列情形的,聘用合同即行终止: 1.聘用合同期满,或当事人双方约定的聘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2.受聘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按照有关规定提前退休或退职的
4.受聘人员死亡或者被有关机关宣告死亡的 5.聘用单位被撤销的
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 2.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
3.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
4.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5.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的,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6.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聘用单位也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以书面形式通知的聘用合同解除: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的,聘用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但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1.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2.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不能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的,聘用单位不能解除聘用合同: 1.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2.女职员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3.因公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4.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5.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6.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受聘人员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形: 1.在试用期内的
2.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3.被录用或者选调到国际机关工作的 4.依法服兵役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后解除聘用合同的,对培训费用的补偿在聘用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补偿。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聘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涉密岗位受聘人员解聘或者工作调动,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聘用单位对聘用人员的补偿: 属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的,聘用单位应根据被解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
1.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解聘合同,受聘人员同意解除的
2.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有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3.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经济补偿标准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3倍计算。聘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应当妥善安置人员;不能安置受聘人员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应但按照上述规定给与经济补偿。
第六节:公开招聘制度
公开招聘原则:
1.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
2.坚持单位用人自主权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 3.坚持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 4.原则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招聘程序:
1.制定招聘计划 2.发布招聘信息
3.收益应聘人员的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4.考试、考核 5.身体检查
6.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7.公示招聘结果
8.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回避制度:
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平的,也应当回避。
招聘违纪处理:
在招聘过程中,有下列违反本规定情形的,必须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3.4.5.6.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 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中作弊的
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 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考试题目的
事业单位负责人员违反规定私自聘用人员的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影响招聘公平、公正进行的
7.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对违反规定招聘的受聘人员,一经查实,应当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与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其他相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节:人事争议处理
人事争议及其特征: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人事权利和履行人事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具有如下特征:
1.人事争议主体必须是已经建立人事关系的双方,即一方是事业单位,另一方是该事业单位的职工
2.人事争议的客体必须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或聘用合同约定提出的异议
3.人事争议的内容必须是人事关系双方由于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
人事争议的分类:
1.按照人事争议涉及的职工人数,可以分为个人正义和集体争议,个人争议是指单个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争议,集体争议是指多个职工就同一类行为或基于共同的理由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2.按照人事争议的性质,可以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是指因国家规定或聘用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存在不同的要求发生的争议;利益义务是指对没有规定、约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存在不同的要求发生的争议 3.按照人事争议的内容,可分为因职工流动产生的争议,包括职工辞职的争议、单位辞退职工的争议等;因履行聘用合同产生的争议,包括执行聘用合同条款的争议,聘用合同变更、终止、续订的争议,解聘、辞聘的争议,违约责任的争议,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发生的其他争议 人事争议处理时间:
调解、仲裁等争议处理程序比较简便、灵巧,同时处理争议的周期比较短,仲裁机构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就结案 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正原则 3.及时原则
人事争议的处理方式: 1.人事争议协商 2.人事争议调解 3.人事争议仲裁 4.人事争议诉讼 人事争议仲裁特征:
1.单方申请,双方地位平等 2.机构独立,一级仲裁 3.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人事争议仲裁依据: 1.人事工作的政策规定 2.相关的法律法规 3.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 人事争议诉讼管辖:
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由用人单位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篇:秘书基础知识:秘书速记知识
秘书基础知识:秘书速记知识
一、秘书人员运用速记对其工作有什么好处?
在实际工作中能准确、娴熟地运用速记技术就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胜任秘书工作。
二、会议记录的主要方法有几种?如何区分?
主要方法有4种:
1、完全记录法。对讲话内容做一字不差的记录。
2、精要记录法。又称“纲要记录法”、“摘要记录法”。记录讲话时,只记录主要内容,重点或典型事例。
3、精详记录法。记录时,把可有可无的或重复的语句、段落删去,尽可能做到既要注重“精”,还要注重“详”。
4、补充记录法。此种方法主要用于有讲稿的讲话记录。
三、为什么说现代技术不能代替速记?
不能代替速记。任何一种记录工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与应用范围,不可能是万能的。不管用什么技术,什么方法速记,他们的差异在于处理信息手段的不同,作为记录语言信息的功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各具特色,各自发挥所长,在各种场合选择使用。他们之间相辅相成。
四、汉字速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汉字速记就是以汉字为主,结合各种省略方法进行记录。
(1)汉字速记是草书的快写,如行书“政”行草“政”草书“政”。
(2)汉字速记是对汉字、词、句、段的合理精简和缩略的快写,如用非标准的简化字,宣“”面“”。
(3)汉字速记是灵活运用借代的快写,如:同音借代 “交”替“郊”“缴等”。
拼音借代 政治“Zz”,经济“jj”,建设“js”,首都“首d”,北京“北j”。数理英借代 大于“>”,因为“∵”,时间“T”,质量“m”,胜利“V”,公司“CO”,电话“Tel”。
标点借代 小问题“?”,大问题“?”警惕“!”(!在右下角)提高警惕“!”(!在右上角)
象形会意符号借代 鼓掌“”,一浪高一浪“”,一浪接一浪“~~”,螺旋式上升“”,一环套一环“”
五、简述中间嵌有“得”或“不”字的三音节词的略写方法和位置,三音节略写法有四种,一和四不属于本题范围但须了解。
1、两个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如“后缀”三音节词。如:组织性——组x 优越性——优x 教育家——教j 思想家——思 j 胜利者——胜 z 组织者——组z(注:以上的字母都在该字母前一个字的右上角)
2、肯定三音节词,中间嵌“得”字的表肯定语气的三音节词,快速书写时写出第一个音节,后两个音节可用“d”字母或上斜短直线“/”附写在第一个音节的右上方代替。如:写得快——写d 推得动——推 d
写得快——写/ 推得动——推/(d , / 都在他们前一个字的右上方)。
3、否定三音节词。中间嵌有“不”字的表否定语气的三音节词快速书写时只写出第一个音节,后两个音节可用“b”字母或下斜短线“”附写在第一个音节的右下方代替。如:跑不快——跑b 跑不快——跑
离不开——离b 离不开——离
4、熟知三音节词,痄腮快速书写时,不管遇到哪类型的三音节词,只要根据句子上下文意能够辨认出来的,即可只写出第一个音节,后两个音节可化横线“—”代替,写在第一音节的正右方。如:国务院——国— 解放军——解— 生产力——生— 辩证法——辩—
六、拼音速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拼音速记的原理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原理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分为声母、韵母两大类,拼音速记方案的符号分为声符和韵符两类。拼音速记的声符和韵符拼写在一起,就成为音节符号(简称“音符”。用这些音符进行词语连写和各种有规则的省略,就可以记录全部语言。
七、简进声符书写五要领:
1、基线:又叫基准线,要求21个声符的底部都要靠写在基线上。
2、笔顺:速记符号连写是尾首相连的,笔顺分为了3种,即从右上往左下书写,从左下往右下书写,从左下往右上书写,从左往右书写。
3、比例:声符是由大、中、小型符三级比例构成的。
4、斜度:即角度,声符的斜度有3种,与基线成50度左右,与基线成20度左右,与基线平行(“0”)的。
5、曲势:即曲线声符弯曲的趋势。声符写法五要领是拼音速记符号书写的基础,必须掌握好,也可自创速记方法。
八、简述创制拼音速记略符略法的原则。
略符是提高记录书写速度的重要技巧。在创制略符时,要真正体现略符的合理、准确、迅速、易记、易写的功效。应具备以下几条原则:
1、创制略符的对象必须是常用词,词组,句子。
2、创制的略符必须保留词语的主要部分,并能便于联想。
3、创制的略符在符形上不能与一般速符相混淆。
4、创制的略符必须便于书写与认读。
九、什么是计算机速记?它有哪些特点?
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实现语音信息实时文字录入的技术,是语文应用工具和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特点:
1、速度快
2、强度低
3、效率高
十、计算机速记有哪几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哪种?
1、专用键盘速录机速录。
2、计算机自动语音识别速记。
3、手写速记的计算机联机识别。日前常用的是第一种
十一、说出专用键盘速录机的原理,特点。
中文速录机采用左右对称的专用键盘,突破了传统标准键盘一次一指击一键的工作方式,要求多个手指将组成编码的多个键同时按下,一次即可完成两个编码的录入,即“双手多键并击”。
其特点是:速录机的长时间工作速度可达到250字/分;速录机即能“听打”又能“看打”和“想打”;速录机通过专用软件系统直接转换成电子文本,能做到“会议毕,文稿出”。
十二、计算机速记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1、办公文秘应用(如领导出访,外事工作,采访记录等)
2、专业录速服务(如新闻发布会,论坛等)
3、个人应用(如作家进行文字创作,个人起草文体等)